《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 ( )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
(3)故患有所不辟也 ( )
(4)贤者能勿丧耳 ( )
(5)蹴尔而与之 ( )
(6)是亦不可以已乎 ( )
(7)万钟于我何加焉 ( )
(8)此之谓失其本心 ( )
2.下列句中加点的“为”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
(2)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3)使 人 之 所 恶 莫 甚 于 死 者。
(4)是 亦 不 可 以 已 乎?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第1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第2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句式整齐,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二、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6~9题。
6.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7.翻译下面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1段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 。(用原文的话回答)
9.第2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 ”比“ ”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 ”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0~14题。
【甲】鱼,我所欲也……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0.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通 , ?
11.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断子之手足 醉翁之意不在酒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或以钱币乞之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诲汝知之乎 投诸渤海之尾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 的观点,【甲】文则用 论证了 的观点。
14.【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1)同时得到 (2)假如,假使 (3)祸患,灾难 (4)不丢掉
(5)用脚踢 (6)停止,放弃 (7)益处 (8)天性,天良
2.选A。A项,“为”是“动词,采用”。其他三项中的“为”都是“介词,为了”。
3.(1)死亡本是我所厌恶的,但我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所以(对人世间有些)祸患我也不躲避。
(2)这就叫作丧失了他的天性。
4.(1)所欲/有甚于生者。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4)是/亦不可以已乎?
5.选A。【解析】应是“舍生取义”。
6.选D。【解析】均为“想要”的意思。A项,加点词语的意思分别是:所以/旧、原来;B项,加点词语的意思分别是:对/到;C项,加点词语的意思分别是:代指食物/到。
7.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8.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义 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课后能力提升
10.辟 避 躲避
11.选A。【解析】A项,“之”都为“结构助词,的”;B,项为“主谓之间,不译/代词”;C项,为“动词,到,往/结构助词,的”;D项,为“代词/结构助词,的”。
12.(1)不只是贤明的人才有这种思想。
(2)给你天下但要你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
13.万事莫贵于义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14.正义(或是“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义”)。有必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附【乙】【译文】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但要你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课件17张PPT。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文词汇;
2. 学会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过程;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
理解“义”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作者简介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作者简介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指“苟且偷生”)
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
蹴尔而与之(用脚踢)检查预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指高位厚禄)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妻妾之奉(侍奉)
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天性)检查预习故患有所不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辟通避,躲避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乡通向,从前检查预习1.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如人所想要得到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那么凡是可以求得生命的,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检查预习3.呼尔而与之.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此之谓失其本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检查预习舍 生 取 义本文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比喻:说理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比喻合作探究 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合作探究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课堂小结提出主张——舍生取义正面分析舍生取义的原因反面论证“义”的价值和作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第一部分“义”重于生命,应舍生取义。合作探究不食嗟来之食------人虽饥饿,仍将“义”看得重于生命,甚至宁死不食。不辨礼义接受万钟------指出为物欲所蔽是丧失了羞耻之心,对自己没有好处。第二部分举出实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得出中心,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惑。 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合作探究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拓展延伸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拓展延伸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