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释文题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干违背道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孔子运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自己对道义的重视与追求。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有意义,而是说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按照孔子的观点,贫寒虽然是问题,但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不是问题,以不正当手段牟取富贵就是大问题。
这句话表现了孔子义薄云天的高尚人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孔子所弘扬的这种价值取向,对于治疗社会上一部分人为谋取权势和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都围绕一个“义”字展开,孔子主张安贫乐道,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将合乎道义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孔子所张扬的义这种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富而可求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臧武仲之知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①信
②恶
(3)古今异义
①造次a必于是b
a.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鲁莽,轻率。
b.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②子路问成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成年的人。
③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理上确定不移的。
(4)虚词归纳
之
2.词类活用
(1)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义然后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
(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2)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4)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5)见义不为,无勇也。
(6)君子义以为上。
(7)德之不修。
(8)学之不讲。
(9)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
(10)文之以礼乐。
(11)以告者过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句翻译
(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名句
1.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5.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6.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文外名句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以约失之者鲜矣。
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德不孤,必有邻。
1.
(《论语·述而》)
2.
(《论语·宪问》)
3.
(《论语·述而》)
4.
(《论语·里仁》)
5.
(《论语·宪问》)
6.
(《论语·季氏》)
7.(《论语·里仁》)
8.
(《论语·阳货》)
9.
(《论语·述而》)
10.
(《论语·为政》)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体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是对君子的赞赏,还是要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9则中,孔子为什么感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而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中小学校却明确指出,不提倡中小学生“见义勇为”。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矛盾的态度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利勿忘义
①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古人尚且明白“义”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员,我们更应该明白精神的富有高于物质的富有,我们要谨记:见利勿忘义。
②一农民工存钱时不慎将一年的血汗钱撒落在地上,路人见状争先恐后地捡起钞票塞进自己的腰包。尽管农民工苦苦哀求仍无济于事,令人痛心疾首!为什么在高唱道德赞歌的今天会出现这种丑恶现象?人们在弯腰拾钱的同时也丢失了自己的道义,一副副丑恶的嘴脸逐渐扭曲,变形,让人不寒而栗。见利忘义,捡的是金钱,丢的是尊严。(2)
③见利勿忘义,会让前行的道路充满光明。她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保洁员,一次,她拾到一个装有3万多元现金的钱包,但她没有动心,瓢泼的大雨没有改变她等待失主的决心——陆永芹,卑微的保洁员,却用道德的光辉使这个雨天充满了阳光,光明驱散了头顶的阴霾,她用“义”照亮了自己前行的路,也让那些在利益的诱惑面前蠢蠢欲动的人无地自容。“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见利忘义地追求物质的丰足,纵使腰缠万贯,锦衣玉食,也永远受到人们的唾弃。
④见利勿忘义,会让生活充满醉人的芬芳。当得知自己的生命仅剩3个月时,她毅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何玥,一名12岁的小学生,用大义完成了自己生命最后的精彩一跃。她的父母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也从未主动找过接受器官救助的患者。花朵从枝头凋落,却留下满地清香。见利勿忘义,你收获的将是精神的“玫瑰”,它比真实的花朵香得更淡雅,更持久,生活也因此花香弥漫,顺心舒畅。
⑤见利勿忘义,会让精神的“粮仓”充实而丰盈。看着聋哑姐妹得不到正常教育,她的心里阵阵难受;聋哑学校办起来了,即使负债累累也要为学生增添学具——袁敬华,自己捉襟见肘也要让聋哑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她的付出终于迎来了硕果累累的金秋,精神的“粮仓”也满是黄灿灿沉甸甸的“谷穗”。见利忘义的人只是短暂的拥有,物质的富足如何能填补精神的空虚,这些人精神的“粮仓”永远是空空如也,颗粒无收。
⑥当然,见利勿忘义并不排斥适当的物质追求,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我们在道德的底线内追求物质享受,也无可厚非。舍小利,取大义,你的人生舞台一定会赢得掌声与喝彩!
思悟亮点
(1)本文开头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提示 引用名言开宗明义,快速入题,观点鲜明。
(2)第②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 这是一个反面例子,指出了现实中存在的“见利忘义”的现象,顺势得出了“见利忘义,捡的是金钱,丢的是尊严”的观点,呼应了中心论点。
(3)本文在运用事例上有何特点?
提示 正面举例之后,都适时展开反面论证,正反对比,孰是孰非,何去何从,一目了然。引用材料自然,剪裁得当,并巧妙过渡,足见作者的智慧。
(4)文章主体采用了哪种论证结构?有何特点?
提示 主体采用并列式结构,条理清晰,相互补充,层层阐释,观点得到有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