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第8课:历史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十一届三中全会3、经济特区的建立2、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的:为了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内容: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实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为什么是伟大转折?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大会开始的。
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使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发展起来和逐步形成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人心所向“两个凡是”的提出阻挡纠错真理标准讨论解放思想运动奠定思想基础纠正“文革”错误时间:1978年底会议内容历史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2、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3、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背景作用思想组织地位纠正了王明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彻底纠正了"两个凡是"左倾错误思想拨乱反正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意义两次转折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哪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
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第三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农村改革以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因此生产积极性不高。二、联产承包责任制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1950年土地改革1953年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党和人民怎样解决这个弊端?农村改革的尝试: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村改革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央指导 全国推广第一个吃螃蟹者: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安徽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1980年产粮 5.02亿斤
1981年产粮 6.70亿斤
1982年产粮 7.15亿斤
请问:以上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等。 上海郊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后,农民在年终分配时露出了笑脸作用: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安徽四川全国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范围方式三、经济特区的建立1、起步:2、展开:3、对外开放的格局: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 地沿海经济开放区原因
?著名侨乡,海外交往密切?靠近港、澳、台?对外陆路通道和港口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海
南经济特区深圳沿海开放城市内 地沿海经济开放区珠海厦门汕头广州上海等14个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1985年,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创造“深圳速度”。 深圳特区和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今日的深圳实行对外开放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历史的回音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4.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2.制定制定政策一定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要实事求是 ; 3.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1.徐小明同学的爸爸收藏了刊登右图所示文章的一份报纸,下列作为收藏理由的是该文章的发表( )①标志着中国思想理论界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②有利于打破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③推动了当时人们思想的解放
④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当堂复习巩固B2.右图是1998年为了纪念一次转折性会议召开2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章,这次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C3.假如你是一位记者,采访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你的采访报道中不应出现以下哪个观点( )
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以阶级斗争为纲
C.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B4.春联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下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抗美援朝万民一心,保家卫国众志成城
②大跃进一日千里,总路线光芒万丈
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③②A当堂复习巩固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材料二 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材料一中所述“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展的?这场讨论使人们产生了怎样的认识?
答:①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中央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②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材料二中的“全会”是指哪次会议?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左”倾错误主要指的是什么运动?
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简要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答: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当堂复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