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专题复习与精选解析课件(附同步文档)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专题复习与精选解析课件(附同步文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3-22 14:37:13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专题复习
【知识梳理】
专题一:声音的特性
1.响度:人主观上感觉声音的 (平常所说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由声源的 决定, 越大响度 ,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和人对声音的感觉有关。计量单位是 ,符号为 。
2.音调:声音的    (平常感觉声音越尖锐,就是音调越高),由声源的   决定, 越高,音调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为Hz,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赫。
3.音色:反映声音的 与 ,由发声物体本身的材料和结构决定,可以用来辨别不同的发声物体。
【精选例析】
【典例1】 小红同学喜欢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让复读机先正常播放一段录音,然后再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发出的声音 (  )
A. 响度增大,音调不变
B. 响度减小,音调不变
C. 响度不变,音调升高
D. 响度不变,音调降低
 正常播放与快速播放时的音量不变,说明两种情况播放时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变,而快速播放时发出声音的频率变大,音调升高。
【变式1 1】每年辞旧迎新之际,某乐团都会在剧院举办新年音乐会,乐团优美的演奏为观众献上了盛大的“听觉宴”。观众能够分辨出多种不同的乐器,依据乐音的特性是 (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声音频率范围
 不同的乐器振动的频率和振幅可能相同,即音调和响度相同,但不同乐器发声的特性与品质不同,即音色不同。
【变式1 2】如图2 1所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 吹奏时按住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 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D. 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使发声体的振动幅度不同,从而使发出的声音的响度不同;吹奏时按住不同位置的气孔,则发声的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因此改变声音的音调;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是使声音放大,改变声音的响度;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此时对听到的人来说是乐音。
专题二: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
1.共同点
(1)反射光线(折射光线)与    分居    两侧。
(2)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三线      。
(3)法线与界面    。
(4)光线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 ,折射角为    。
(5)光路 。
2.不同点
(1)反射角 入射角。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反之则相反。
【精选例析】
【典例2】 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不同颜色的笔,依据教科书设计了如图2 2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                。
(2)实验中为了使光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你该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
A. 向纸板喷烟或雾
B. 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
C. 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因为在反射现象中,               。
【变式2 1】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2 3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
(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这样得出结论________ (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________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的。
(3)如图乙,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2 2】 如图2 4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以用来研究光从水中斜射到与空气的分界面时所发生的光现象。
(1)使入射角i在一定范围内由小变大,会发现折射角γ________ (填写变化规律),且折射角总是大于相应的入射角。
(2)当入射角i增大到某一值时,折射角γ会达到最大值,该最大值是________。
(3)若继续增大入射角i,将会发现不再有________光线,而只存在________光线。
专题三:平面镜成像
成像特点
(1)像和物体的大小       。
(2)像和物体的对应点连线跟镜面       。
(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
(4)像和物体左右      。
(5)物体在镜中所成的像是    像,只能用眼睛观察到,不能用光屏承接。
可概括为“大小相等、线面垂直、距离相等、左右相反、像为虚像”。
2.实验说明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用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      关系。
(3)无法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是因为玻璃板与桌面       。
(4)实验中有时候会看到两个像是因为玻璃板的两个表面发生      成两个像。
【典例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兰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竖直放置一块薄平板玻璃,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另取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成像处,如图2 5所示。
(1)蜡烛B要与蜡烛A完全相同,这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关系。
(2)实验时,他应该在玻璃板________(填“前”或“后”)观察蜡烛的像,所成的像是________(填“虚”或“实”)像。
(3)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像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实验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充当物体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代替镜前物体所成的像,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2)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眼睛应该在玻璃板前观察;验证像的虚实时,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上,眼睛直接观察光屏,而光屏上没有像,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等大,可知蜡烛A的像大小不变。
【变式3 1】 如图2-6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
a. 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b. 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方,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发现该蜡烛与被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
c. 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
d. 点燃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在纸上记录蜡烛的位置。
(1)以上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填字母)。
(2)步骤c的实验目的是                          。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先将玻璃板竖立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点燃其中的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的适当位置,观察成像情况,并记录点燃的蜡烛的位置;拿未点燃的蜡烛去替代所成的像,直到蜡烛与像完全重合,记录未点燃的蜡烛的位置,即为像的位置;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重复以上步骤,记录物与像的位置。因此合理的实验步骤为adbc。
(2)步骤c 的目的是多次实验使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变式3 2】  小英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                  。
(2)如图2-7所示,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________(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               (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承接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 (填“虚”或“实”)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________。
(5)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英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_______ (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1)玻璃板既能透光又能反光,既可以成像,又能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B的位置,从而顺利操作蜡烛B与像重合。
(2)蜡烛B的作用是使其与蜡烛A的像重合,所以不能点燃,当蜡烛B与像重合时,说明蜡烛A的像与蜡烛B大小相等,由于蜡烛B与A大小相等,因此蜡烛A与其像大小相等,这采用了等效替代法。
(3)光屏上无法承接到像,说明成的是虚像。
(5)玻璃板向右平移后,与原位置在同一直线上,由于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镜面(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因此像的位置不变。
专题四:凸透镜成像
1.成像规律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应用
u>2f 倒立、 的实像 照相机
u=2f v=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粗略测焦距
fu2.规律概括
(1)实像 ,位 侧,虚像 ,位 侧。
(2) 倍焦距分虚实, 倍焦距分大小。
(3)物距变小,实像变 变 ,虚像变 变小。
(4)实像像距比物距 ,像 。
【精选例析】
【典例4】  某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f,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2 8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关于a、b、c、d四点的成像情况,他归纳出下列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
A. 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B. 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C. 烛焰位于b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D. 烛焰位于d点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烛焰位于a点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  小的实像,物距最远,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故A正确;烛焰位于b、c两点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但b点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大于c点,因此烛焰在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比在b点出现的实像大,即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故B正确、C错误;烛焰位于d点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正确。
【变式4 1】如图2 9所示为小明用透镜观察字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字与透镜的距离小于透镜的焦距
B. 此透镜只能成虚像
C. 此透镜可以用作近视眼镜
D. 若要让字放得更大,应缩小透镜与字的距离
 图中看到的字是正立、放大的像,应用了凸透镜成像。
当u<f 时,过凸透镜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正确;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凸透镜可以成虚像,也可以成实像,故B错误;此透镜是凸透镜,凹透镜才是矫正近视眼的透镜,故C错误;此时成虚像,物距变小,像变小,故D错误。
【变式4 2】 小金在实验室利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小金将三个元件移动到图2 10中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该像的性质为________________,并推算出焦距为________厘米。
(2)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小金换了个凸透镜继续实验,并使透镜光心、蜡烛焰心和光屏中心三者高度相同,但在透镜右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屏上成像(光具座足够长),请你帮助小金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
 (1)由图可知,物距和像距都为40厘米,当u=v=2f时,物体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u=2f=40厘米,f=20厘米。
(2)当小金换一凸透镜继续实验时,如果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或等于40厘米,由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变,此时物距小于或等于40厘米,只能成虚像,因此,光屏无论处于光具座的哪个位置,均无法在光屏上成像。
【易错点拨】
易错点1: 光的折射定律
【典例1】 光从玻璃射入空气里时传播方向如图2 11所示,请在图中标出入射角和折射角。
【错解】 如图2 12所示,α为入射角,β为折射角。理由是:CD为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折射角。
【析错】 上述解题错误的原因一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加分析地认定玻璃与空气总是上下接触的;二是对光的折射及其规律未吃透,将题设文字条件与图形条件结合起来的分析能力差。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射入空气里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题设文字条件是“从玻璃射入空气”,因此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再结合题设所给图形,可知CD为界面,AB为法线。
易错点2: 平面镜成像特点
【典例2】  服装店里竖立着一面大平面镜,某人一边走近镜子一边观察镜子中自己的像。下列关于镜子中像的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逐渐变大     B. 逐渐变小   
C. 大小不变     D. 均有可能
【错解】选A,理由是:人走近镜子时可看到自己的像越来越大。
【析错】人在平面境中成像,平面镜中的像再在人眼中成像。当人面镜时,镜中像到眼睛距离变小,即物距变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像距增大,该像在眼睛中的像变大,本题错在将平面镜中的像在眼睛中的再次成像作为分析对象。
易错点3: 对光线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理解
【典例3】  如图2 14所示是两束激光分别射向并通过甲、乙两透镜的传播路径。由图可知:甲是________透镜,乙是________透镜。
【析错】 对光线发散还是会聚的判断标准是与原来的光线进行比较,如果与原来的光线相比较,经过透镜的光线更靠近主光轴,则是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如果是更加远离主光轴,则是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专题复习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专题一:声音的特性
1.强弱,振幅,振幅 越大,分贝, dB。
2.高低,频率,频率,越高。
3.品质与特色。
【精选例析】
【典例1】  C
【变式1 1】 C
【变式1 2】D
专题二: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
 (1)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2)共面。(3)垂直。(4) 0°, 0°。(5)可逆。2.等于。小于。
【典例2】  (1)量角器 (2)C (3)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光路可逆
【变式2 1】 【答案】 (1)不合理 只做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其结论可能具有偶然性 (2)OA 可逆 (3)不能 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变式2 2】 【答案】 (1)由小变大 (2)90° (3)折射 反射
专题三:平面镜成像
1.成像特点(1)相等。(2)垂直。(3)相等。(4)相反。(5)虚。
2.实验说明
(1)便于找到并确定像的位置。(2)大小。(3)不垂直。(4)两次反射。
【典例3】  (1)大小 (2)前 虚 (3)不变
【变式应用】
【变式3 1】【答案】 (1)adbc (2)使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变式3 2】 【答案】 (1)便于确定玻璃板后像的位置 (2)未点燃 等效替代法 (3)虚 (4)不变 (5)不变
专题四:凸透镜成像
1.成像规律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应用
u>2f fu=2f v=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粗略测焦距
f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幻灯机
u2.规律概括
(1)倒,异,正,同。 (2)一,二。(3)远变大,虚像变近变小。(4)大,放大。
【典例4】  D
【变式4 1】  A
【变式4 2】 【答案】 (1)倒立、等大的实像 20.0 (2)因为换的凸透镜焦距大于或等于40厘米
【易错点拨】
易错点1: 光的折射定律
【典例1】 【正解】 如图2 13所示, α′为入射角, β′为折射角(CD左面为玻璃,右面为空气)。
易错点2: 平面镜成像特点
【典例2】 【正解】 选C,理由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中所成虚像与物体等大,当人走近时,人大小不变,故平面镜中的像大小也不变。
易错点3 对光线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理解
【典例3】  【正解】 甲是凸透镜,乙是凹透镜。理由是:经过甲透镜的光线与原光线相比,更加靠近主光轴,对光线起会聚作用,经过乙透镜的光线与原光线相比,更加远离主光轴,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1张PPT)
专题一 声音的特性
知识梳理












专题二 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
知识梳理









专题三 平面镜成像
知识梳理










专题四 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识梳理





















易错点1 光的折射定律
易错点拨
易错点2 平面镜成像的大小特点
易错点3 对光线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理解
广21世纪数痘
27世纪数育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