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理解力在生活实际中是无处不在的,并且能够准确描述这些力。
2.了解力既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知道力的三要素,掌握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
1.会区分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知道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多媒体课件、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气球、铁块、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拔河、吊环比赛、推土机推土、火箭发射等。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
一、力的概念
感受书本中一些力的现象:手推车、汽车拉拖车、手向上提箱子、人拉弹簧、磁铁吸引铁屑等。
归纳总结: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思考:手拍桌面时,手给桌面一个力,对这个力而言,哪个施力?哪个受力?思考:手托一本物理课本与托两本物理课本,哪个力大?要知道具体数值是否需要一个标准?从而引入力的符号和单位。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们知道磁铁吸引铁,说明磁铁给铁一个吸引力。那么磁铁吸引铁的时候,铁吸引磁铁吗?能否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演示实验:(1)(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2)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归纳总结: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活动: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观察物体受力后有什么变化?归纳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手按桌面,桌面是否发生形变呢?有什么办法观察到微小的形变呢?
活动:用磁铁靠近细线下悬吊的铁钉,原来静止铁钉会怎样?
演示:按上分别演示,观察小钢珠在桌面上的运动情况。注意观察没有磁铁和有磁铁的作用下,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有没有改变
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三要素
我们已经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试着举例说明。
找一名学生按图进行实验:分别在A、B;不同方向处;用不同力度开门,感受开门的难易程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
思考:一个力有三个要素,所以提到一个力,不仅要关心它的大小,还要关心它的方向和作用点。
思考:能否用一个图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力的图示及示意图
为了形象描述力,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例、画出水平向右拉小车60牛的力。
这个图就叫力的图示法。其中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有些情况下并不需要严格按照力的图示法来画图,只需表示清楚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即力的示意图。
例、画出与水平方向成30°角, 斜向上拉木箱的力。
略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
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hún):(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k):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lù):山脚
粗糙(cāo):(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jūn):裂开缝隙
刨刮(bào):刮平
沟壑(hè):山沟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dǐng):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xiē):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讨论: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识?
讨论明确:
(1)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大自然保存时间记录的一种方式。
(2)每一厘米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3)北京故宫里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是用水滴记录时间的方式。
(4)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
(5)“海枯石栏”会有时。
(6)“石烂”的原因: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太阳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着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它的破坏。
(7)岩石的毁灭与生成过程。
(8)一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时间: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
(9)岩石形态“平卧”或“倾斜”的原因。
(10)根据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11)岩石保存很多的历史痕迹。
(12)岩石的颜色和质料反映了地壳的活动。
(13)岩石记录了丰富的古代生物的状况。
(14)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5)岩石上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16)读懂岩石的记录对于人类的意义——找寻地下的宝藏。
……
2.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3.分小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明确:
本文按说明内容的自身的内在联系,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第二部分(第6~21自然段):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6自然段):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第二层(第7~16自然段):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层(第17~20自然段):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第四层(第21自然段):总说岩石的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第三部分(第22~29自然段)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第30~31自然段)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四)总结、扩展
同学们,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你由此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大家讨论讨论,然后踊跃争当中心发言人,谈出大家的共识。
大家对科普类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
2.科普类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
3.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创造和成就。
4.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2.掌握生字难词。
附: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1.第5自然段,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
2.第22自然段,由上文说明岩石的“烂”和生成过程记录了时间,引出下文对岩石保存了诸多历史痕迹的说明。
3.第27自然段,由上文说明什么是化石,引出下文用实例说明化石见证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二、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并没有偏离主题,原因有二: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人联想到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也会很有趣;这也是一种作铺垫的写法,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有如此奇异的,那么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会更奇妙,更具内涵吧。
(六)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课件26张PPT。一、力是什么感受力仔细体会: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结论力是:_________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通常用字母F表示)一、力是什么 小小加油站:归纳法 ——从个别现象概括总结得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 一、力是什么推土机推土压路机压路 你知道下列各个力中,分别是谁对谁产生了何种作用吗?它们的施力物和受力物分别是谁?运动员举杠铃一、力是什么 你知道下列各个力中,分别是谁对谁产生了何种作用吗?它们的施力物和受力物分别是谁?[比一比2]感受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二、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请用手拍桌子,双手互拍,同伴间推手,再结合身边的其它器材来感受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了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的。相互二、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结论二、力的作用是怎样的仔细观看视频,你能解释其中力的现象吗?三、力的作用效果 请把你认为最好的实例展示给大家。试一试,你能行的!
展示力的作用效果 [比一比3]弓的形状改变竿子的形状改变竹子形状改变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弹簧被人拉长三、力的作用效果(1)投球手把静止的棒球投掷出去;(2)棒球被接球手接住;(3)接球手将棒球击出。棒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静止运动总结: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静止三、力的作用效果结论 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发生改变(简称形变),力也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_发生改变。三、力的作用效果形状运动状态 小小加油站: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这说明力的大小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拉一拉观察与思考图中小孩与成年人对弹簧的作用效果谁更明显?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成年人作用效果更明显;成年人的力气大很容易拉开三根弹簧,小孩的力气小很难拉开两根弹簧。四、力的三要素这说明力的方向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试一试图中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弹簧上,作用效果相同吗?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作用效果不相同;因为作用在弹簧上力的方向不同;向下作用时弹簧被压短,向上作用时,弹簧被拉长。四、力的三要素在排球运动中,二传
手用力向上托球,球
就向上运动。力的方向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主攻手用力向下扣球,球就
改变运动方向,急速下落。你还能举一些力的方向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吗?四、力的三要素推门的时候,推力作用到离门轴较远的A点,比作用到离门轴较近的B 点更容易把门推开。这说明力的作用点也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推一推分别用大小相同的力在门的边上A点和靠近转轴处B 点推门,两个推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吗?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四、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在物理学中,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注意:总结:(1)力的三要素中,只要有一个要素不同,力的作用效果就不同。
(2)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四、力的三要素 人们常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并标出力的作用点,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这种表示力的方式叫力的图示。(模型法)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线段的长短 表示力的大小;
箭头 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 表示力的作用点。五、力的图示20NF=60N例1、水平向右拉小车的力为60牛。例2、与与地面成300角向右斜拉小车的力为80牛。20N300F=80N练一练作图时一定用尺和铅笔五、力的图示1. 手竖直向上托一本书F=50NF=5N2. 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拉木箱F=10N F=10N有些情况下并不需要严格按照力的图示法来画图,只需表示清楚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即力的示意图。1.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球和网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二是力的作用是 的。我最棒形变相互2.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力可使物体的 发生改变。我最棒运动状态我最棒3.书本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桌面书我最棒4.书本放在桌面上,书对桌面会产生压力F′ ,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书桌面5.〈实验探究题〉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华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把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钢片上用细线挂上钩码,通过钢片受力而发生的形变来研究问题。图所示是小华设计的实验的几个主要步骤。(小华使用的钩码规格相同)我最棒?
(1)通过比较图甲和乙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有关;
(2)通过比较图甲和丁中钢片的弯曲方向,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有关;
(3)通过比较图________和________中钢片的形变 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 点有关;
(4)在本实验中,小华采用的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_法。大小方向甲丙控制变量我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