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同步备课课件(打包12套)湘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同步备课课件(打包12套)湘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3-22 14:05:34

文档简介

课件5张PPT。章末整合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网络构建知识点回顾1.什么是荒漠化?什么是土地退化?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是什么?
3.荒漠化有哪些危害?应采取哪些防治措施?
4.简述沙尘暴的形成条件。
5.沙尘暴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
6.举例说明湿地的类型。
7.简述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成因。
8.简述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9.洞庭湖萎缩的原因是什么?应采取什么对策?
10.从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方面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特征。
11.流域治理的核心是什么?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包括哪些内容?
12.简述田纳西河综合治理的措施。
13.美国农业发展有哪些优势条件?
14.在美国农业分区图中标注乳畜带、小麦区、玉米带的位置,分析各农业区的优势条件。
15.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有何意义?
16.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什么?17.鲁尔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是什么?
18.鲁尔区衰落过程中面临哪些问题?
19.简述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
20.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分为哪两个阶段,有何特点?
21.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对城市化有何推动作用?
22.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哪些问题?课件29张PPT。课时1 荒漠化的含义第二章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习目标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
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
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荒漠化的含义内容索引课堂训练荒漠化的含义1.概念
(1)荒漠化:指由于气候变化和 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指由于 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 森林等资源的 。
2.类型

3.分布:(1)全球:荒漠化土地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4%。
(2)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 和 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人类滥垦滥牧导致的 和环境生态破坏人类活动使用土地不当生产能力下降风蚀水土流失水蚀4.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1)自然原因
①气候
深居大陆腹地, 稀少气候 ,大风频繁, 时间长②植被: 低,生态环境脆弱。(2)人为原因
①人口:迅速增长,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
②生产活动:不合理,如 、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降水干旱日照覆盖率过度放牧思考 土地荒漠化就是土地沙漠化吗?答案不是。土地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过程,按其形成原因、分布地区和特点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土地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类型,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阅读教材P37图2-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及相关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答案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东部和中部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是高大山脉及其间的内陆盆地;气候: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河流:多内流河;植被:覆盖率低,由东向西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2)图中沙漠化严重地区和沙漠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分布有什么特点?答案分布在沿河地区、绿洲地区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改造强烈的地区。(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这样分布?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河西走廊地区。分析荒漠化分布地点与河流关系可知,荒漠化土地大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这说明河流中上游地区用水量过大,导致中下游地区缺水或无水,引发荒漠化。另外,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绿洲的边缘地带,说明过度樵采、过度农垦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答案知识归纳 图解土地荒漠化的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我国西北地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区,原因是
①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②高原、山地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③地处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 
④植被破坏严重,蒸发作用强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解析由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受到山岭重重阻挡,难以到达,故气候干旱程度为全球同纬度地区之最。 2.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黄淮海地区——石漠化答案解析分析思路展示如下:
拓展提升 我国荒漠化的纬度分布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异及原因
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要比同纬度地区偏广。原因是我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属中纬地区,是西风带地区,但西风经长途跋涉,又因地形阻挡,到达我国西北地区的水汽很少,加上来自西南和东南的水汽被青藏高原及横断山脉等阻挡,水汽也难以到达,还有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的影响,气候极端干旱,沙漠分布纬度偏高且面积较大。教材P36~37 活动探究
提示 1.(1)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
①自然因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
②人为因素:人类破坏了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
(2)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帮凶”的角色,且起主要作用。因为人类破坏了植被(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速了水土流失。活动指导2.正确。由于植被被破坏,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大大减弱;因雨水和流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土地变薄甚至缺失,土壤中的有机物和营养元素流失,使土壤贫瘠,不能生长植物,最终导致土地荒漠化。教材P37 活动思考
提示 1.见合作探究(1)。
2.荒漠化与当地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P38 活动探究
提示 1.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2.(1)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
(2)两者相同之处:都是植被破坏后导致的土地退化。不同之处:“红色荒漠”是在湿润环境下,由流水侵蚀形成;而新疆荒漠化是在干旱环境下,由风力侵蚀形成。前者人为原因主要是开山取石、毁林开荒,后者主要为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植被;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等。课堂训练江西素有“白鹤鱼米之国”的美誉,可谁又曾想到,这颗红土地上的绿色明珠,还潜伏着危害匪浅的“江南荒漠”。令人欣慰的是,经过长期的防沙治沙工作,该省的荒漠化情况得到有效遏制,能直接影响百姓生活的大片沙地基本消除。据此回答1~2题。
1.“江南荒漠”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是
A.风化作用和过度放牧
B.风蚀作用和开山取石
C.水蚀作用和滥伐森林
D.沉积作用和环境污染√答案1232.南方丘陵山区的“江南荒漠”是指
A.红壤的危害
B.荒漠土是红色的
C.表层土壤被侵蚀,红色石质裸露
D.雅丹地貌带来的危害√答案123解析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壤分布广泛。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环境条件下发育成的一种地带性土壤,“江南荒漠”即“红色荒漠”,是指成块的红壤随水流失,其形成的自然原因是流水的侵蚀作用,人为原因是盲目垦荒、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截流改道等不合理活动。江西省中南部山区植被遭人为破坏后,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导致出现“红色荒漠”。12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受强冷空气影响,3~5月份新疆南疆和东疆、甘肃大部、内蒙古中西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和河北西北部、北京等地经常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内蒙古中西部、甘肃西部、陕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沙尘暴,新疆阿克苏、塔中、淖毛湖和宁夏平罗出现强沙尘暴;上述大部地区出现5~6级偏北风,新疆东部、内蒙古中部等局地风力达7~8级。123材料二 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甲)。
123材料三 华北地区沙尘暴1464~1904年间按月份累计次数(图乙)。123123(1)材料一中的沙尘暴应属于材料二中的_____________沙尘暴活动路径。
(2)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_______盆地和________盆地。
(3)说明图甲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西北路和北路塔里木柴达木答案解析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植被稀疏。123
(4)指出图乙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原因:(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123答案解析
123据图可知,沙尘暴发生数量较多的月份集中在2、3、4、5四个月,即(冬末和)春季,是降水少、风力大的季节课件45张PPT。课时2 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第二章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习目标
1.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2.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3.掌握其他土地退化问题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的分析思路。一、荒漠化的危害二、荒漠化的防治内容索引课堂训练专项提能6 我国生态问题分布示意图的判读一、荒漠化的危害1.危害范围大
荒漠化是 的灾难,涉及范围广。
2.危害程度深
(1)经济危害: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 威胁,经济损失巨大。
(2)生态危害: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生产危害:导致了 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 。全球性风沙植被饥荒2016年4月23日,甘肃省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兰州市等多地出现今年以来的最强沙尘暴天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哪种现象与沙漠有关
A.沙尘暴 B.黄河泥沙增多
C.寒潮 D.伏旱答案解析黄河泥沙增多与中游水土流失关系密切;寒潮与冬季风有关;伏旱与副热带高气压带有关。2.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
A.土地生产力日益丧失 B.全球变暖
C.臭氧层空洞 D.砍伐森林答案解析全球变暖与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有关;臭氧层空洞与排放氟氯烃气体有关;砍伐森林是导致荒漠化的原因之一,而不是由荒漠化引起的。反思归纳 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
(1)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荒漠化形成的流动沙丘能淹没农田、村镇、铁路、公路、水库和灌渠;荒漠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生物的生产力也持续下降,继而引发饥荒。
(2)荒漠化为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源,导致沙尘暴频发,生态环境破坏。
(3)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会造成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进而引发饥荒。二、荒漠化的防治1.国际社会: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 》,
防治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行动。
2.我国:实施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3.方针: 。
4.防治措施
采取 、禁樵禁采、 、生态移民等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
5.目的: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三北”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封沙禁牧合理用水思考 荒漠化的防治为什么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答案土地荒漠化一旦发展形成荒漠,再去治理非常困难,一是投资大、见效慢,二是效果很差。因此荒漠化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导致草场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1996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及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说出图中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答案土地(草地)退化。 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面积扩大,导致荒漠化。(2)分析导致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其草原退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答案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使周边地区出现沙尘暴、扬沙、浮尘的天气日数增多,大气能见度降低,污染周边地区的环境,使周边地区气候发生改变,如光照减少等,严重影响周边地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3)结合教材P40活动中的材料,说明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答案土地利用经历了“放牧—垦殖—放牧—垦殖”的过程,沙丘有三层土壤,说明它历史上曾有三次退耕还牧、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方式,宜农则农,宜牧则牧。(4)讨论说明什么是“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是逃避自然还是对自然的尊重?答案当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超过其环境承载力时,就有可能出现种种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应有计划地将一部分人口迁移到其他有接受能力的地区,这就是“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这是对自然的尊重。归纳总结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可以概括为:遵守一个方针,避免一种现象,采取四个措施,具体图示如下:(2)荒漠化防治具体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乌兰布和地区地势低平,引黄灌溉率超过60%,经过近20年的土地开发,耕地面积增加近一倍。读图回答1~2题。
1.本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沙漠化、水土流失
B.盐碱化、石漠化
C.沙漠化、盐碱化
D.水源短缺、植被破坏答案解析乌兰布和属半干旱地区,引黄河水灌溉发展耕作业的同时,破坏草原与用水不合理易发生沙漠化和土壤的盐碱化。 2.荒漠化防治的方针是
A.植树造林,禁止伐木
B.建设人工草场,退耕还牧
C.修建水库,保护水源
D.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答案解析荒漠化防治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法技巧 “对症下药”分析荒漠化治理的具体措施专项提能6 我国生态问题分布示意图的
判读(1)找生态问题:在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2)找分布位置:主要是根据各生态环境问题在图中的位置进行区域定位。结合图中字母,可以确定出A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B地位于黄土高原,C地位于大兴安岭,D地位于长江沿岸地区,E地位于云贵高原,F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读图方法找(1)析特征:结合区域定位,可分析出各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特点。图中,A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B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黄土广布;C地为温带季风气候,森林资源丰富;D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湖众多,水系稠密;E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喀斯特地貌广布;F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图中A地农业生产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C地以林业为主,其他地区都以种植业为主。析(2)析成因: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可分析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图中A地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多大风天气,人类生产活动中过度农垦、放牧、樵采等现象严重,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B地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土质疏松,开矿、过度农垦等现象对植被的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问题突出。C地森林资源丰富,过度砍伐现象突出,森林资源破坏严重。D地河湖众多,水系稠密,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问题突出,湿地数量和面积不断减少。E地降水丰富且集中,土层浅薄,农业生产活动造成植被破坏,石漠化现象严重。F地降水丰富且集中,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红色岩层裸露,红漠化现象严重。析(3)析措施:根据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可制定出合理的治理措施。结合原因分析可知,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都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有关,因而控制人口数量,因地制宜地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共同的治理措施。A、F两地植被的破坏都与樵采有关,因而解决能源问题为两地区共同的措施;另外A地气候干旱,要合理利用水资源;B地矿产开采过程中要注意对植被的保护,还可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C地要封山育林、采育结合;D地要退耕还湖;E地要退耕还林还草。析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的分析思路答首先,需要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其次,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自然资源以及工农业等经济活动,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了解该区域的地理背景。再次,根据区域的地理背景分析区域存在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从而找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后,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读“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1)~(2)题。读图训练
答案解析(1)关于图中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南方地区土壤侵蚀主要是风力
侵蚀和海浪侵蚀的结果
B.草地退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牧区
C.生物多样性减少与该地植被破
坏导致生态群落变化有关
D.我国东北和西南林区森林破坏
较严重 由图可知,南方地区土壤侵蚀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草地退化主要发生在我国几大牧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是该地植被破坏导致生态群落受到影响;森林破坏严重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和西南林区。 甲地是三北防护林工程,主要生态功能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乙地是西南横断山区的森林,主要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2)甲、乙两地区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分别是
A.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防风固沙、吸烟除尘 涵养水源、美化环境
D.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吸烟除尘、保护农田 答案解析教材P40 活动探究
提示 1.(1)影响:使周边地区的气候更加干燥;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大,沙尘暴天气的频率增加;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见课时2 二、荒漠化的防治,合作探究(3)。
2.应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脱贫致富,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3.见课时2 二、荒漠化的防治,合作探究(4)。活动指导知识小结课堂训练右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该区域在荒漠化之前,盛产优质向日葵的自然条件是
A.光照强 B.气温年较差大
C.土壤肥沃 D.地形平坦√答案123解析能使农作物品质优良的自然因素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等。图示区域降水少而光照强。42.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充足
B.水源充足
C.降水丰富
D.光照充足√答案解析草原景观一般出现在年降水量在200 mm以上的地区,而⑤地降水量在100 mm以下,则可能该地有较充足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水源。12343.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
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
B.①②种草、③种树
C.①种树、②③种草
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答案解析降水量在400 mm以上的半湿润地区可以种树,而半干旱的②③由于降水少而适宜种草。12344.读“新疆和田地区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多年来,昆仑山麓的绿洲逐渐向河流上游移动,河流下游地区荒漠化现象加剧,扭转这种局面的主要对策是_______________。本题以和田地区绿洲现状为背景,考查了绿洲退化的原因、防护林的作用及防治荒漠化的对策。解答该题参照以下思路:河流上游过度用水→下游水量减少→绿洲退化 合理利用水资源→绿洲水量稳定。合理利用水资源答案解析1234(2)三道防线中,林带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林带的保护,绿洲地区的风速比沙丘地区____。强风→护林带防风→弱风。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小答案解析(3)近年来,绿洲周围地区由于过度樵采而加剧了荒漠化,对此可采取哪些改善措施?能源短缺→过度樵采→荒漠化 (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地、推广省柴灶)→能源结构优化。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答案解析1234课件39张PPT。课时1 田纳西河流域及其治理开发第二章 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学习目标
1.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2.分析田纳西河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3.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基本内容。一、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二、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内容索引课堂训练一、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1.流域概况: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第一大河,田纳西河是其支流——______
河上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支流,位于美国的东南部,发源于美国______
山的西坡,全长1 450千米,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千米。
2.自然地理特征俄亥俄阿巴拉契亚山地丘陵冲积平原亚热带季风性湿润冬季和早春大124煤炭石油3.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条件相当恶劣。
由于长时间 ,加上滥伐森林和经常性的暴雨,田纳西河流域
严重,土地大面积荒芜,农业生产条件相当恶劣。
(2)开发利用仅限于 ,沦为美国东部最为贫穷和落后的地区之一。过度垦殖水土流失航运思考 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对流域开发有何影响?田纳西河流域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业发展条件优越;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降水季节变化大,多洪水灾害,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径流的时间变化。答案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的角度,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地处美国东南部的内陆;地形:上游地区为山地丘陵,中游地区为丘陵,下游地区为冲积平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量大,冬季和早春常发生大范围的持续降雨;河流:河水流量季节变化大,流量大,主汛期是12月到次年4月中旬,水力资源丰富。答案2.田纳西河流域的降水与当地洪水有什么关系?田纳西河流域冬季和早春常发生大范围的持续降雨,所以该河流的主汛期是12月到次年4月中旬。多雨期与洪水期一致。答案3.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特征,对洪水泛滥是否有加剧作用?有。原因:中上游流经山地丘陵地区,河流汇水速度快;下游流经密西西比平原,地势低平,河水排泄不畅,地形加剧了田纳西河流域的洪水灾害。答案归纳总结 田纳西河的自然
条件及开发方向
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气候、
水文及资源状况,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了该流域综合治理
的核心与开发方向,其具体
分析如右:拓展提升 
1.河流不同河段开发的侧重点
在河流的不同河段,开发利用的侧重点不同。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2.流域开发的分析思路
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开发的基础,对其进行总体分析主要遵循以下思路: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由于发展炼铜业,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并使植被遭到破坏。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田纳西河流域植被破坏的原因不包括
A.修建水库 B.扩大耕地面积
C.矿山开采 D.获取炼铜的木炭答案解析造成田纳西河流域植被破坏的因素很多,如乱伐森林、烧炭、开矿、扩大耕地面积等,但修建水库对植被影响不大。2.田纳西河流域早期由炼铜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
A.固体废弃物污染 B.光化学烟雾
C.酸雨 D.噪声污染答案解析炼铜属有色金属冶炼,易排放SO2,在气候湿润的条件下多产生酸雨危害。方法技巧 流域早期开发方式与问题
流域开发早期往往以农业和矿产开采及加工业为主,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就田纳西河流域而言,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二、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1.流域的综合治理
(1)核心: 综合开发。
(2)方案:综合开发包括防洪、航运、 、灌溉、 等。
(3)梯级开发的意义:水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田纳西河的防洪标准提高到 。水资源发电旅游百年一遇2.产业发展(1)工业方面方针:_________
优势:充足、廉价的_____
措施:发展大量的 工业,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薄利取胜电力高耗能(2)农业方面: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坡地玉米温室蔬菜经济效益水库3.环境保护工作
(1)最初:结合水利工程进行灭蚊防疟、 、 方面的
工作。
(2)后来:在矿区进行 和城市垃圾处理。
(3)1947年起:制定发展 的规划,山区建立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湖滨建立风景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土地复垦旅游业思考 河流梯级开发的自然条件是什么?河流梯级开发有何优势?答案河流流程较长,径流量大,落差大。 根据河流地势逐级降低的特点,分级建筑大坝,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能,并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1.田纳西河流域确定工业项目的依据是什么?该流域有哪些重要的工业部门?答案田纳西河流域确定工业项目的依据是坚持“薄利取胜”的方针和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能源资源,同时考虑流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该流域主要的工业部门有化工、冶金、建材、食品、塑胶、机电、纺织、服装等。2.田纳西河水力资源丰富,在开发水电的同时,还大规模发展火电和核电,其目的是什么?答案水电在枯水期往往电力不足,发展火电或核电可对其进行补充,而火电或核电检修维护时,又需要水电代替供电。三类电厂互相补充,形成一个稳定的供电系统。知识归纳 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发应从流域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流域条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具体如下表所示:方法技巧 正确区分河流的水运和水能条件
(1)分析河流内河航运价值的技巧
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经济因素。关于自然因素主要是看河流的水量和水量的变化两个方面,而经济因素主要看流域内经济发达的程度。流域内经济越发达,客货运输的需求越大,航运也就越发达。分析思路如下:(2)分析一条河流水能资源丰富与否的技巧
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一般水量越大,径流越稳定,水力资源越丰富;二是河流的落差,一般落差越大,水流越急,水力资源越丰富。水量和落差的大小又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思路如下: 读“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河流开发的核心环节是
A.发电 B.防洪
C.养殖 D.梯级开发答案 2.田纳西河两岸能够形成一条“工业走廊”,主要得益于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C.便利的航运条件 D.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答案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的“梯级开发”是其开发的核心环节,由此才形成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并在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分布众多的高耗能工业。反思归纳 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治理的一般思路教材P47~48 活动思考
提示 1.见一、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合作探究1。
2.见一、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合作探究2。
3.见一、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合作探究3。
教材P48~49 活动探究
提示 1. 根据河流流经地区地势逐级降低的特点,分级建筑大坝,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能,实现水力资源的梯级开发。梯级开发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洪水,调节水坝下游的径流量。活动指导2.(1)见二、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合作探究1。
(2)可依据自己家乡的情况,参考第(1)题回答。
3.田纳西河流域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种植业方面:做到因地制宜,地尽其力,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种植的农作物;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变废为宝,发展农业生产。
林业方面:将林业当作产业来进行发展,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收到了其他环境效益,同时也获得了经济效益。
在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时,将林业建设同畜牧业的发展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促进流域经济综合发展。课堂训练读“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
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田纳西河的叙述,
正确的是
A.田纳西河位于美国的西南部
B.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上的一条
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支流
C.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北坡
D.注入俄亥俄河123答案解析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2.关于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分析正确的是
A.田纳西河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较大,因此河流航运十分不便
B.田纳西河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C.田纳西河流域水系发达,支流众多,只有小部分可通航
D.田纳西河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成为影响流域综合开发的重要因素√答案解析123田纳西河流域降水丰富,河流径流丰富,水系发达,支流众多,航运是其早期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同时所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是流域综合开发的重要因素。1233.读“墨累—达令河流域重要水库和灌溉区的分布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水库和灌溉区的位置关系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水库位于灌溉区的上游位置由图中可看出,水库位于灌溉区的上游。答案解析(2)从图中可以看出,上、中游地区截取了大量河流径流。分析这样做,对下游产生的不利影响。使下游水量明显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在极干旱时,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影响河流的水质。 123答案解析上、中游取水多,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水质变差。(3)针对墨累—达令河流域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加以解决?123①调整产业结构,压缩农业用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②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合理用水,节约用水;③防治水污染;④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⑤实施跨流域调水,以有余补不足;⑥种植耐旱作物等。答案解析墨累—达令河流域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水源少引起的。治理措施应针对解决水源问题提出。课件49张PPT。课时2 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经验的借鉴第二章 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整治开发的一般方法、过程,理解流域综合治理的效益。
2.分析田纳西河流域整治与开发可供借鉴的经验。一、今天的田纳西河流域二、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内容索引课堂训练专项提能8 流域开发示意图的判读一、今天的田纳西河流域洪水灾害航运网电力Z工业思考 田纳西河流域是如何利用“发电”这一有利条件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答案利用当地电力充足、廉价的优势,积极发展动力指向型工业部门,形成了以化工、冶金、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由于长期缺乏治理,森林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经常暴雨成灾,洪水为患,是美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为了达到振兴和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对流域内的自然资源进行全面的综合开发和管理,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材料二 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材料三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制定的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协调系统。(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和能源丰富的自然条件是该流域开发建设的有利条件。(2)该流域为美国著名的有色冶金工业基地,布局该类工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什么?答案电力资源丰富。(3)全面实施《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协调系统规划》后,将带来哪些综合效益?答案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如减轻洪涝灾害,获得充足电力,改善航运条件,旅游业和养殖业迅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二、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1.设置专门的 ,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2.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
3.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4.提高流域的 。开发机构开放度以我国黄河流域为例,收集资料,说一说其开发过程中的得失。针对黄河流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谈一谈治理的措施。答案得: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为目标的综合大型水利枢纽。40多年来,通过水库的调节,为黄河下游防洪防凌、沿黄河城市工业和农业用水、下游河道及河口地区生态平衡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水库调度、机组抗磨蚀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多泥沙河流、水库如何长期保持有效库容、长期保持水库寿命探索出了成功的方法。失: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中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库区及其以上的河道泥沙淤积;库区及其以上航道沿岸农田的盐碱化;水库淹没了大量的农田;水库毁掉了文化发祥地的珍贵文化古迹;黄河航运的中断;生态移民数量巨大、持续时间长;高坝当低坝用,工程本身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发电机装机能力只有原来的1/5,没有达到发电目标;高坝低用,防洪目标无法实现。黄河流域已开发的阶梯水库和电站很多,它们除了发电外,在汛期蓄洪减轻中下游的洪涝灾害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黄河水污染严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在开发过程中突显出来。措施:(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做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2)在治理过程中做到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3)建立健全开发与治理的政策和法规,依法治理;(4)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5)加大开发与开放力度,大力发展旅游业。知识归纳 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
田纳西河治理与开发的经验有四个特点,归纳如下:读“黄河某段与田纳西河流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知,田纳西河与黄河水能资源开发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
______。答案实行梯级开发(2)20世纪30年代,田纳西河流域农业发展中,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具体表现为资源破坏方面:_______________;生态环境恶化方面:_________;灾害发生频次方面:_____________。森林资源遭破坏水土流失水旱灾害频繁答案(3)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的河流治理最值得借鉴的方面有哪些?答案①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②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③提高流域的开放度等。专项提能8 流域开发示意图的判读(1)找图例:找出流域中主要的资源、矿产及其分布。
(2)找区位:读图,找到流域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据此判断出流域的区位条件。读图方法找(1)析条件:根据经纬网等方法对区域进行定位;根据等高线特征推断区域的地形特征;结合气候资料推断区域的降水特征;结合降水和地形等信息推断区域的水能、航运等条件;结合区域的矿产资源,推断适合发展的工业等。
(2)析问题:一般根据区域图中耕地、林地、居民点的变化,推断流域水土流失状况、流域内是否存在洪涝灾害等问题,根据流域内矿产资源的开发现状,推断流域内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的变化等。
(3)析治理:结合流域开发条件和针对流域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开发与治理。析流域的综合开发一般从防洪、发电、航运、旅游、灌溉、养殖等方面进行。如下图:答答(1)河流的地理背景不同,其流域开发的模式和方向也就不同。如有的河流洪灾多发,就应以洪水治理为核心;有的河流水能丰富,可重点开发水能资源;有的河流位于内陆,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应以生态问题的治理为中心。
(2)河流的不同河段因条件不同,其综合开发的方向也不同。如我国的长江上游河段以开发水能、水土保持为主,中游河段以洪涝治理、工农业发展为主,下游河段在协调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重点治理环境污染等。右图为赞比西河水系分布和该流域内的一些地理要素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读图训练
(1)关于赞比西河自然地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上游支流短小急促,峡谷险滩
广布
B.下游支流上的马拉维湖位于东
非大裂谷
C.中游地势低洼,多支流和湖泊
D.该河的汛期出现在7、8月份答案解析由图可知,上游河段的支流较长,且沼泽广布,流速不会太快;中游位于南非高原上,只有下游沿河地区有部分平原;赞比西河全流域都位于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其汛期在南半球的夏季,并非7、8月;马拉维湖位于东非大裂谷。
(2)关于图中卡布拉巴萨水坝工程建设利弊的叙述,正确的是
A.建设大坝的最主要目标是为了
发展交通和旅游
B.能够调节径流,拦蓄洪水,下
游不再遭受洪水威胁
C.导致河口三角洲不断受到海水
侵蚀,三角洲萎缩,海岸线
向后退缩答案解析D.水坝工程保障了中下游的航运,利于淡水渔业的发展建设大坝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发电、灌溉、航运、防洪等;虽然大坝能够拦蓄洪水,但只能降低洪水灾害发生的频率,不能避免遭受洪水威胁;水坝工程阻断了中、下游的航运,不利于淡水鱼的洄游;由于大坝的阻挡作用,导致输海泥沙减少,三角洲受海水侵蚀严重,海岸线不断向后退缩。(3)关于赞比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方向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A.上游重点利用水能发电,积极发展航运业
B.中游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积极发展旅游业
C.下游重点利用水资源,积极发展灌溉农业
D.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外资,积极发展外向型工业答案解析上游落差大、多沼泽,不适宜发展航运;中游多湖泊,有著名的维多利亚瀑布,野生生物资源丰富,适于发展旅游业;下游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最主要的农业部门是畜牧业,虽然水资源丰富,也不适宜大规模发展灌溉农业;三角洲地区多沼泽,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应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教材P50 活动探究
提示 1.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对我国的启示有:
(1)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2)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做到治理与开发并重。
(3)应加大开发力度和对外开放度,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经济。
(4)开发中注重环保,从长远规划,大力发展旅游业。
2.见二、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合作探究。
3.略。活动指导知识小结课堂训练读“田纳西河流域位置示意图”和“流域内甲地降水量与气温变化图”,回答1~2题。
1.甲地区防洪水库为雨季蓄洪留出库容较为合理的时间为
A.9~10月 B.11~12月
C.1~2月 D.4~5月√答案123解析据图中的降水资料可知该地区11月份降水开始增多,进入多雨期,在此之前应留出一定的库容用以防洪。452.下列关于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错误的是
A.设置专门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B.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C.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
D.流域开发不能太开放,应以制度加以约束√答案解析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一直被许多国家奉为国土整治的样板,其中D项应为提高流域的开放度,创造一个开放的宽松环境,为招商引资、扩大外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12345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目前已经通过国务院核准审批。下图为“肯斯瓦特水利枢纽位置示意图”。根据图文材料,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新疆玛纳斯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叙述,
正确的是
A.流域面积广,植被覆盖率高
B.流域内地形雨丰富、蒸发量小
C.地处温带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D.地处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河流
落差大,水流湍急√答案解析12345由图可知,玛纳斯河流域位于新疆境内,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流域面积小,地处地势的第二级阶梯。123454.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的建设,对当地的影响有
①满足当地对电力的新需求 
②有效控制和调蓄山区洪水,降低洪灾的发生频率和对下游的危害程度 
③使下游灌区水资源配置量减小 
④改善玛纳斯河的航运条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12345解析肯斯瓦特水利枢纽的建设增加了发电量,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能够满足当地对电力的新需求;对径流的调节作用,会有效控制和调蓄山区洪水,降低洪灾的发生频率和对下游的危害程度;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会使河流的径流量更加平稳,保证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下游灌区水资源配置量增加;玛纳斯河水利枢纽位于盆地和山地交界处,地势落差大,航运条件差。123455.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M河流域进行综合开发的核心是梯级开发,原因是什么?答案1234512345①梯级开发分段修建水库和航闸,能改善不稳定的径流,使各段水位相对平稳,利于通航。②水库建成之后,可以抵御洪涝灾害,蓄水后利用落差可以发电,电力充足,用于冶金工业,既保护了森林,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③水源充足,小气候得以改善,地力和植被都可以得到恢复。④水库储存的水源,可以解决农业灌溉所需,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2)M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区位优势是什么?①田纳西河流域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②流域内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③有丰富的煤炭(磷、铅锌矿)等矿产资源。(或: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和能源丰富是该流域开发建设的有利条件。)答案12345(3)N河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是_________,分析此处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气候:巫山以上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有丰富的降水和冰雪融水。地势: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系:长江上游有众多源远流长的支流,水系庞大。长江三峡12345(4)N河开发可借鉴M河的措施有哪些?①通过兴修各种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②大力开发流域内的水能资源;③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工业;④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等。答案解析12345本题通过对田纳西河流域与长江流域进行比较,重在考查河流流域的综合开发和治理。由题干知:①图甲中M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为田纳西河流域,图乙中N河流域为长江流域。②M、N河流域都得到了开发利用,梯级开发是M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核心,目的是实现流域内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③田纳西河在气候、水文、地形及资源方面存在开发优势。④N河上最大的水利枢纽是长江三峡,在流域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与M河有相似之处。12345课件34张PPT。课时1 湿地及其重要价值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学习目标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一、湿地概述二、“地球之肾”内容索引课堂训练一、湿地概述1.定义:水位经常 或为 覆盖的土地。
2.类型
3.特点:
(1)地表 或 有水,属于 之间的过渡地带。
(2)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4.我国湿地的分布:从 、从 、从___________
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天然湿地: 、滩涂、 、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米
的浅海区
人工湿地:水库、 等接近地表浅水沼泽河流6稻田常年经常陆地与水体寒温带到热带沿海到内陆平原到高山思考 有水的地方就是湿地吗?有水的地方不一定是湿地。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有水,但水较浅,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是湿地,但海洋就不是湿地。答案1.如何分析某一湿地的成因?自然因素:①地形:地势平坦或因山脉等阻挡,排水不畅;②气候:降水量大或蒸发微弱;③土质、土层:有冻土层,不利于水的下渗,地面形成积水;④水文、水系:河水流至下游失去明显河床;⑤某些河流的凌汛现象,河水泛滥成湿地。
(2)人为因素: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工湿地。如:稻田、水库、池塘。答案2.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三江平原处于中温带,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漫长;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网密集,地下水水位高;夏秋多雨,且多暴雨;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答案图表导读 教材P41 图2-7 中国主要湿地分布
我国湿地分布总的状况是东部多,西部少,地区分布不均匀。
鄱阳湖湿地:典型的湖泊湿地,在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作用巨大。图中成群的飞鸟便说明了湿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沼泽地广布,图中的白天鹅正在降落,该地是许多候鸟、珍禽的栖息之地,也是我国最大的湿地。
海南岛红树林湿地:分布在沿海地区,红树林低矮茂密,是生长在热带浅海中的耐海水腐蚀的特有树种,具有防止海浪侵蚀海岸、防御台风和风暴潮的作用,是天然的海防林。
长江下游人工湿地:图中呈方格状的水域是稻田,是人类长期进行生产活动形成的人工湿地,稻田具有调节局部小气候、产出粮食的功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耕地类型之一。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湿地是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B.河流、湖泊属于陆地水体,不属于湿地
C.湿地属于土地类型,不包含浅海区
D.稻田是人们引水灌溉形成的,不属于湿地答案解析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它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2.关于我国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湿地的类型多样,分布广泛
B.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而没有湿地
C.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因降水少而没有湿地
D.华北平原因蒸发旺盛而没有湿地答案解析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湿地分布。方法技巧 “三看法”判断一地是否为湿地
一看水位,湿地水位应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如海洋不属于湿地,但滩涂等属于湿地。
二看水体,湿地水体应为液态水,属水陆之间的过渡带,如青藏高原上的冰川不属于湿地。
三看成因,湿地可以人工形成,如三峡水库、长江中下游的稻田。二、“地球之肾”1.湿地的价值水中污染物质水资源气候水源洪水2.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旅游观光生物多样性农副产品思考 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有哪些作用?答案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等。1.谈一谈你对洞庭湖区是天然生物基因库的理解。答案洞庭湖湿地的存在,为许多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栖息的环境和场所。
由于该地生物物种繁多,因而被称为“天然生物基因库”。2.有人说:“湿地水分的蒸发,可在附近地区形成降雨,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你赞成这种说法吗?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湿地水分的蒸发,能增加湿地附近的空气湿度,可在附近地区形成降水,减小气温日较差,具有调节区域小气候的作用。归纳总结 湿地的作用和效益
(1)湿地的作用(2)湿地的三大效益 陕西千阳县境内的千湖湿地,是目前我国西北最大的内陆湿地,今年欲投资3 200多万元,新栽水生植物苗木83万株,栽植芦苇190亩,花叶芦苇50亩,香蒲、菖蒲70亩,使千湖河滩形成千亩芦苇荡。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A.保护生物多样性
B.消除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
C.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控制污染答案解析湿地在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污染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并不能消除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也不能控制污染和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2.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因为湿地具有
A.提供水资源的作用
B.调节气候的作用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D.净化水体、降解环境污染的作用答案解析要从“地球之肾”这一称号的特有功能去考虑,明确其净化水体、降解环境污染的作用。拓展提升 湿地的功能教材P43 活动探究
提示 1.如果失去湿地,鸟类将失去生长、栖息和繁衍的场所,促使鸟类迁徙,破坏本地的生态平衡,甚至导致鸟类失去食物而死亡。
2.见二、地球之肾,合作探究1。
3.见二、地球之肾,合作探究2。活动指导课堂训练读下图,完成1~2题。123答案解析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且分布广泛,山西、甘肃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区也有湿地分布,因此①③说法正确,④错误。我国的湿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位居加拿大、俄罗斯、美国之后,因此②说法也不正确。1.关于我国湿地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类型多样
②面积居世界第一位
③分布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高山到平原均有分布
④山西、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区无湿地分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232.下列有关湿地的功能或用途,说法正确的是
A.三江平原多荒地,为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鄱阳湖、洞庭湖面积广,为长江径流的调节系统
C.崇明东滩地处土地紧缺的上海,为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D.湛江红树林,可成为当地木材的供应地√答案解析123湿地的主要功能或用途应体现在生态环境方面,把湿地当成扩大耕地和扩建城区的对象,会破坏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从长远看是得不偿失的,因此A、C两项错误;
D项所提到的红树林具有防止海浪侵蚀海岸,防御台风和风暴潮的作用,是天然的海防林,其还有净化水质的功能,要注意保护,不应成为当地木材的供应地,因此D项错误。
鄱阳湖、洞庭湖对长江径流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B项正确。1233.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123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答案解析123结合等高线和山地、盆地等信息判断出该区域地势高低,结合水系特征判断河流干流流向。123(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答案解析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123从水分的盈亏分析湿地形成的原因。该地四周高、中间低,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河流众多。补给类型有高山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水源丰富。该地地势高,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低于0℃,地下有冻土分布,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气温较低,蒸发微弱,易形成湿地。123课件41张PPT。课时2 湿地资源问题及湿地保护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学习目标
1.认识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
2.了解湿地综合治理的措施。一、湿地资源问题二、保护湿地内容索引课堂训练专项提能7 洞庭湖变迁示意图的判读一、湿地资源问题1.原因:人类对资源、环境的 。
2.表现:天然湿地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在逐渐下降。
3.危害:湿地生态系统的 得不到有效发挥, 的能力也明显降低。过度开发利用质量功能和效益抵御自然灾害4.以洞庭湖为例——萎缩的洞庭湖泥沙淤积天然林泥沙淤积围湖造田调蓄洪水洪涝生物多样性移民建镇1.“湖广熟,天下足”。洞庭湖区农业经济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分析洞庭湖区成为 “鱼米之乡”的有利条件。答案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地势低平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河湖密布,水产养殖业发达;种稻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2.洞庭湖区为什么会出现围湖造田的现象?围湖造田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答案影响:增加了粮食产量和收入;围湖造田使湖泊湿地面积减少,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洪涝灾害日益严重;航道断航时有发生;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洪涝灾害,恶化了生态环境,从而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反思归纳 洞庭湖萎缩的原因和危害 “安固里淖”,史称鸳鸯泺,曾是华北第一大高原内陆湖,草原面积23万亩,水域10万亩,曾经水草丰美,鹅雁栖息。短短几年时间,碧波荡漾的安固里淖从10万亩的水域面积锐减到不足千亩,直至2004年冬季彻底干涸。回答1~2题。
1.而今,当地群众说“坡地风舔了,滩地起碱了,生活危险了”,这反映了当地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①土地沙漠化 ②土壤盐碱化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水土流失 ⑤湿地萎缩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答案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当地由于水源短缺,湖泊干涸,造成了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并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 2.造成“安固里淖”干涸的原因可能有
①连续多年大旱 ②严重超采地下水 ③蒸发量增大 ④湖泊旅游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解析“安固里淖”消失的主要原因除气候干旱外,与当地过量开采地下水也有关系。方法技巧 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思路
(1)自然因素:①地形:地势平坦或因山脉等阻挡,排水不畅;②气候:降水量大或蒸发弱;③土质、土层:有冻土层,不利于水的下渗,地面形成积水;④水文、水系:河水流至下游失去明显的河床;⑤某些河流的凌汛现象,河水泛滥成湿地。
(2)人为因素: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工湿地,如稻田、水库、池塘。二、保护湿地1.保护湿地的意义: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 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2.措施综合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疏浚河道还林、还草、还湿思考 湿地只能保护不能开发吗?答案湿地的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具有产出功能,应在发挥湿地产出功能的同时又不丧失其环境保护功能。1.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失去其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2)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在几代人乃至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湖沼的消亡。湿地消失的人为因素见下表:2.湿地的保护措施
保护湿地的措施有: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能力。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是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和陕北最重要的产鱼基地。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值由7.4上升到9.6,这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下图为红碱淖区域图。据此完成1~2题。 1.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有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②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径流量减小 
③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 
④湖区生态环境恶化,使湖水pH值上升 
⑤工业生产排放废水,使水质下降 
⑥湖区周边大片森林被砍伐,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答案解析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是红碱淖所在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人为原因是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水量减少,以及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等。红碱淖位于沙漠地区,湖区周边没有成片森林存在;湖区生态环境恶化、湖水pH值上升、水质下降与水位下降无关。 2.关于保护红碱淖的生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利于调节气候 ②利于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③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④利于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答案解析保护红碱淖具有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意义。专项提能7 洞庭湖变迁示意图的判读(1)找图例:在示意图中找出湖泊、陆地、河流的位置及其分布。
(2)找变化:通过不同年份示意图的对比,找出图示区域发生的变化,湖泊发生的变化。读图方法找(1)析原因:首先,分析变化时间长短。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气候变干,蒸发加强造成的;如果是近十几年、几十年来的变化,则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性降水、冰雪融水有关。其次,分析湖泊所在地区。短期内外流湖萎缩的主要原因一般是围湖造田,而湖泊面积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淤积减少,退耕还湖的结果;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短期原因是入湖河流的水资源过度利用。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泊面积增减,一般考虑气温的变化、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原因。
(2)析措施:根据造成湖泊面积减少的原因,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退田还湖,其次是保护现有的湖泊,严禁过度开采和过度利用水资源,另外在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从而减少湖泊中的泥沙淤积。析外流湖缩小问题的分析思路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华社消息:我国平均每年有20多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20世纪50年代湖北省共有湖泊1 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称,而今只剩下83个。我国西部一批烟波浩渺的大湖相继消亡,剩下的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读图训练材料二 如下图。(1)分析洞庭湖迅速萎缩的主要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导致泥沙淤积;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缩小;湖水富营养化严重等。答案(2)湖泊萎缩、消亡对环境的影响重大,根据所学知识对此作出简要阐述。削弱了调蓄径流的功能,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对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能力下降;农业生产受到影响;湖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栖息地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供水和航运能力下降等。答案(3)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在长江上游植树造林;退田还湖;拆除围垸,迁移居民;疏通出湖河道等。答案教材P44~45 活动探究
提示 1.见一、湿地资源问题,合作探究1。
2.(1)(洞庭湖区20世纪50~8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人口增长快,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围湖造田能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故出现围湖造田现象。
(2)见一、湿地资源问题,合作探究2。活动指导3.我国人多地少,耕地短缺,这是事实。但是湿地有重要的环境保护作用,湿地本身又具有产出作用,能产出丰富的农副产品及工业原料供人类使用。若把湿地当作耕地后备资源开垦,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远远大于未开垦的湿地,是得不偿失的短期利益行为,是非常不合理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做法,应当禁止这种不正确的做法。
4.图2-10“掠夺性捕鱼”的含义是过度捕捞,破坏了湿地的生产能力。图中渔民用小船和细网在河中捕鱼,连非常小的鱼苗都捕了上来。这种做法会使河湖海中的鱼的繁殖能力下降,导致鱼产量下降。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应当采取休渔制度,限制网捕等措施,以保证鱼类的再生产能力,满足人类后代的需要。图2-11“捕杀珍稀鸟类”的含义是指人们的滥猎行为。图中的珍稀鸟类被人们捕杀后摆放在地面上,惨不忍睹。人类滥捕滥猎行为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应当严禁滥捕滥猎,保护生物多样性。
5.(1)材料中所提到的湿地生态问题有7个。
(2)①因河流流量减小或断流、围海造陆等导致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②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等原因湖泊湿地不断减小;③因围垦导致沼泽湿地骤减;④因过度采集导致洪湖水生植物减少;⑤因过度捕捞导致湿地鱼种减少;⑥因工业污水、城市生活废水及农田污水排放,造成湖泊湿地和许多大江大河的水质变坏,遭受污染;⑦城市污染已向周围湿地扩散。
(3)保护湿地的措施有: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完善保护湿地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知识小结课堂训练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 km2,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据此回答1~2题。
1.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
A.防止土地荒漠化
B.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
C.美化环境,净化空气
D.减少拉萨市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答案12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湿地的生态效益和保护。2.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是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上游乐场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
基地√答案解析对于湿地的开发和利用,应做到在不影响其生态效益发挥的前提下,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C项符合题意。1233.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
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3)题。
材料一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甲)。123材料二 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1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图乙)。
(1)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____________走向。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西北—东南降水较少;沿岸用水量大123(2)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年面积最大的是_____;1982~2012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_________。
(3)分析1982~2012年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湖泊台田鱼塘利用沼泽,种植水稻;发展台田鱼塘;修建水库;建设用地占用沼泽。答案答案123课件28张PPT。课时1 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与衰落第二章 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学习目标
1.了解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形成的工业部门和工
业城市以及煤炭资源对鲁尔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理解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掌握鲁尔区衰落的原因。一、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内容索引课堂训练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一、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1.鲁尔区的位置
位于德国 ,莱茵河支流 河和利珀河之间。
2.鲁尔区的区位优势
(1)丰富的 资源与水资源。
(2)便捷的水陆交通。
3.主要工业部门:采煤、 、化学和机械制造业。
4.工业结构:以 为主的世界著名的传统工业区。
5.主要工业城市:埃森、 、杜伊斯堡等。西部鲁尔煤炭钢铁重工业多特蒙德1.读教材P58图2-24 “鲁尔区煤炭分布与铁矿石的来源”,分析鲁尔区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答案该图展示了鲁尔区兴起的交通和资源因素。鲁尔区处在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优越,有发达的铁路、公路运输和内河航运,莱茵河及四条人工运河,不仅连成一体,而且都可通航,并能直通海洋;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铁矿一是通过陆上交通就近从法国洛林铁矿进口;二是进口瑞典、俄罗斯等国的铁矿砂到荷兰的鹿特丹港,再经莱茵河运到鲁尔区。2.鲁尔区主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答案主要工业部门有采煤、钢铁、化学、机械等。这些工业部门均是在当地优越的区位条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煤炭资源丰富,发展了采煤工业和电力工业;因为附近有丰富的铁矿,发展了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因为水资源丰富,发展了化学工业。知识点拨 鲁尔区优越的区位条件鲁尔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的鲁尔区,其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而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读“德国鲁尔工业区图”,回答下列各题。(1)结合鲁尔区示意图,描述鲁尔区的交通区位优势,并分析莱茵河航运发达的自然原因有哪些?答案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水陆交通便利,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莱茵河流域主要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流域内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流量大而稳定,没有明显的枯水期;流域内落差较小,主要流经平原地区,通航里程长。(2)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除上述因素外,其发展的有利条件还有哪些?答案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较近、充沛的水源、广阔的市场等。(3)鲁尔区主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这些工业具有哪些共同特点?答案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这些工业具有生产规模大、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特点。方法技巧 鲁尔区的工业部门与煤炭的关系分析
鲁尔区的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煤炭、钢铁工业是其主导产业,生产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各工业部门与资源基础之间联系密切,具体如下图所示: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廉价石油煤炭钢铁单一重型钢铁技术1.危害人类环境的酸雨主要是由燃煤引起的。目前,欧洲、北美洲及东亚地区都是酸雨危害严重的地区。解释燃煤与酸雨形成的关系。答案目前人们一般把pH值<5.6的降水称为酸雨。危害人类的酸雨主要是由燃烧化石燃料引起的。人类活动燃烧煤炭等化石燃料,不断向大气中排放硫和氮的氧化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在大气中缓慢氧化,分别形成硫酸和硝酸。这两类强酸随雨、雪、雹、雾等降落到地面,便形成酸雨、酸雪、酸雾等,统称为酸雨。2.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答案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国家,这些国家人口多,增长快,民用能源增多;经济发展较快,对能源的需求量增多。因此随着工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知识点拨 鲁尔区衰退的原因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着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东西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门去,不一会儿便成为灰色。红瓦白墙,绿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沿岸化学工厂林立的莱茵河,更有如一道被六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德国作家Heinrich Boll 1958年形容鲁尔区
(1)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发生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给鲁尔区工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答案20世纪50年代以后,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所占比重显著上升。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直接导致煤炭市场需求量的下降,是导致鲁尔区采煤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2)鲁尔区存在着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
(3)影响鲁尔区衰落的原因还有哪些?答案垃圾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热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答案生产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煤炭能源地位下降、钢铁生产过剩、新技术的冲击、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拓展提升 资源型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教材P59 活动思考
提示 鲁尔区没有铁矿,但钢铁工业发达的原因:鲁尔区有多条运河和天然河流,形成航道交织的水运网,加上纵横交织的公路网络和输油、输气管道,共同组成了一个综合而又完整的运输系统。极为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为本区发展“移铁就煤型”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发展钢铁工业所需的铁矿石可从瑞典、法国等邻近国家获得。
教材P59~60 活动探究
提示 1.见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活动探究1。
2.见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活动探究2。活动指导3.(1)问题:当前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约占75%),其次是石油,加上我国的能源利用率比较低,所以在能源利用中产生较多的烟尘和有害气体,使空气污浊,烟雾弥漫,有时会出现酸雨、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事件,危害人们的健康。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它会显著降低大气能见度,刺激人们的眼睛、喉、鼻,使人头痛、呕吐,并使植物体受到损害。
(2)治理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为此,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例如汽车要使用无铅汽油,安装净化装置等;对于烟尘,可通过改造设备,增加除尘装置做无害处理。课堂训练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区内工厂林立,城市栉比,人口稠密,是德国和西欧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工业区。据此完成1~2题。
1.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得益于
①廉价石油的大量输入 ②便利的水陆交通 
③广阔的市场 ④充沛的水源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123解析鲁尔区发展的是煤铁工业,当地煤炭资源丰富,大量输入的是铁矿石。2.鲁尔区的很多钢铁企业将高炉建在荷兰海边,再将炼出来的生铁运到鲁尔区炼钢、轧材。这样做的目的是
A.就近获得通过荷兰鹿特丹进口的铁矿石 B.荷兰的劳动力成本低
C.荷兰海边煤铁资源丰富 D.荷兰的炼铁技术更高√答案解析荷兰作为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并不低;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冶炼1吨生铁所需的煤炭和铁矿石的量越来越少,钢铁厂可以在煤、铁资源均贫乏的港口地区分布;荷兰鹿特丹位于莱茵河河口,是世界性的大港口;大型、超大型船舶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铁矿石的运输成本,使得鲁尔区的钢铁企业转到荷兰海边炼铁。1233.读右图,回答问题。
(1)该地区内河航运发达,写出图中两条莱茵河支流的名称:D________,E________,除内河航运外,本地区其他主要运输方式包括___________
_____等。 123答案根据两支流的相对位置关系即可进行区分,其他的运输方式,如公路、铁路和管道等也很发达。解析利珀河鲁尔河公路、铁路、管道(2)从资源条件看,该工业区发展的优越的区位条件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答案本地区的煤炭资源丰富,又由于河网稠密,水资源丰富,所以内河航运便利,这都是该工业区发展的优越的区位条件。解析煤炭丰富水源充沛内河航运发达(3)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成为德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凭借的是当地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等工业发展的优越条件。答案煤炭、水源是化学工业发展的原料,便利的交通和广阔的市场也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发展。解析煤炭水源交通市场课件34张PPT。课时2 鲁尔区的新发展第二章 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学习目标
1.理解鲁尔区振兴的措施,掌握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原则和方法。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鲁尔区的新发展内容索引课堂训练专项提能10 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示意图的判读鲁尔区的新发展1.综合整治的措施集中化煤炭、钢铁数量生产效率新兴工业多元化服务业工业布局污染布局2.环境保护卓有成效思考 鲁尔区的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启示?答案当前发展中国家大都处在传统基础工业的建设阶段,为少走弯路、减少损失,应当借鉴鲁尔区的宝贵经验,努力创建一个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同时要注意发展科技、完善交通网、治理污染,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1.读教材P62 图2-29“20世纪50年代鲁尔区工业分布”、2-30“20世纪末鲁尔区工业分布”,比较分析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末鲁尔区工业布局的变化。答案(1)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的厂矿企业数量减少,新建或迁入了电子、汽车、石油加工等多个工业部门。
(2)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且趋向于在莱茵河沿岸港口周边地区布局钢铁企业,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较好的效益。2.说一说鲁尔区综合治理包括了哪些内容?鲁尔区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启示?答案鲁尔区的综合治理除了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外,还有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繁荣经济等。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主要有:①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业结构;②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③实行清洁生产,消除污染;④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⑤合理布局工业等。知识点拨 图示传统工业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整治措施 鲁尔区钢铁工业布局时,从环境因素考虑,图中所示最合理的模式是(阴影部分表示工业区,非阴影部分表示居民区)鲁尔区位于欧洲西部,盛行西南风,钢铁工业存在大气污染,应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答案解析归纳提升 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区区位分析
世界类似德国鲁尔区的传统工业区还有很多,其中心城市与区位优势分析如下:专项提能10 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示意图的判读(1)找位置: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临近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工业中心,与上海、沈阳、武汉等城市相距不远,输煤、输电的距离较近,山西能源基地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读图方法找(2)找资源:
储量大,分布范围广,有大同、阳泉、晋城等大型煤矿。此外,还有丰富的铝土矿、铁矿等,在围绕能源开发的基础上,可构建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三条产业链条,形成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找(1)析条件:①自然条件: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煤质优,开采条件好,还有其它矿产资源较丰富。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较便利,市场广阔。析(2)析措施:
①生态环境建设:重点矿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通过工程及生物措施,结合土地的复垦,建立集约经营的高效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
②环境污染治理: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改变传统开发利用模式,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推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③调整产业结构: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析区域资源能源的开发条件主要从资源状况、市场状况、交通状况等分析。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和附加值,同时要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治理环境污染,实现区域产业升级和环境改善。答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横贯亚欧的货物运输大通道——渝新欧铁路,一端连着中国内陆腹地成渝经济区,一端伸向欧洲大陆重要的交通枢纽——德国杜伊斯堡。
材料二 成渝经济区地处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重型机械制造、电站设备制造、军用飞机设计制造、电子信息科研和设备制造、汽车制造、水能资源开发、天然气资源开发、天然气化工、核工业和其他军事工业基地。读图训练材料三 下图为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1)杜伊斯堡位于德国著名的鲁尔工业区。对比分析鲁尔工业区与我国成渝经济区在工业区位条件上的相同点。答案解析①资源丰富: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成渝经济区有丰富的水能和天然气等资源。②水源充足:鲁尔区内有莱茵河、鲁尔河等天然河道,成渝经济区有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河流。③水陆交通便利:鲁尔区内不仅有莱茵河等天然航道,而且开凿了人工运河,铁路、公路运输发达;成渝经济区的重庆等地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内河航运、铁路、公路运输发达,渝新欧铁路更是缩短了我国西南地区与欧洲各国的距离。④市场广阔:鲁尔区位于西欧发达地区,消费市场广阔;成渝经济区内人口、城镇密集,有广阔的市场。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从资源、水源、交通和市场等方面寻求鲁尔工业区与我国成渝经济区在工业区位条件上的相同点。(2)说明山西省工业结构的优劣点,并借鉴鲁尔工业区发展经验,指出山西省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依据材料三,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分析山西省工业结构的优劣。调用鲁尔工业区“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发展经验,分析山西省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答案解析优:围绕能源(煤炭)开发,充分发挥本省铝土矿、铁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劣:工业结构重型化,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加剧(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不能持续发展。调整方向: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教材P63 活动探究
提示 1.见合作探究2。
2.(1)问题:东北地区煤炭资源几乎枯竭;水资源严重不足;环境污染严重。
(2)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引进人才;进一步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增加资金投入,促进设备更新。活动指导知识小结课堂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 1957年,鲁尔区有140个煤矿基地,如今只剩下7个;1955年,这里有81座炼钢炉,现在只有7座。
材料二 目前,在鲁尔区有15万个规模不等的企业,大部分都是第三产业;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为140万,占所有就业人口的65%。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不会导致
A.扩大企业的规模 B.提高生产效率
C.减少失业人口 D.优化经济结构√答案解析123煤矿基地和炼钢炉的减少,是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改造的结果,可以扩大企业的规模,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但会导致大量煤矿和钢铁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1232.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将导致鲁尔区
A.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B.经济结构多元化
C.失业率增加
D.钢铁、机械等产业的技术落后√答案解析123材料二描述的是鲁尔区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现象,该现象将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促进经济多元化;产品结构的调整属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钢铁、机械等产业技术的进步。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预测煤炭资源量达2.19万亿吨,占全国预测煤炭资源总量的40%以上,且
大多数埋藏较浅,有些甚至可以露
天开发。目前,新疆正致力于我国
西部能源基地建设,不仅加大煤炭
开采,还致力于提高外运能力和拓
展外运方式。123(1)简析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答案解析结合材料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总结疆煤开发的储量、难易和成本;结合我国国情可知市场和运输条件。123有利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埋藏浅,开采条件好,开采成本低;国内煤炭市场广阔。不利条件:水资源相对短缺;距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远,运力不足;资金、技术条件相对较差。(2)说明煤炭资源开发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答案解析矿区往往存在采空塌陷、土地破坏和固体废弃物及环境污染等问题。123影响:采空区岩层断裂、塌陷,继而引发地表沉陷;破坏土地资源,造成土地退化;大量煤矸石占用土地,污染大气;洗煤污水处理不当,污染水源等。(3)新疆南翼铁路运煤专线建设难度大,试说明原因。答案解析主要是自然原因,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多发,工程量大等。 123原因:线路较长,工程量大;地跨第一、二级阶梯,地势起伏大,地形条件复杂;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断裂构造发育,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等。课件46张PPT。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目标
1.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优势区位条件。
2.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3.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内容索引课堂训练专项提能11 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与范围
(1)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 下游。
(2)范围
狭义的珠江三角洲:包括 、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
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 。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初期
城市化以发展 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形成城乡一体化地带。珠江广州香港和澳门小城镇(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城市化由城乡一体化向由区域核心城市 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转变。
3.城市化水平高的表现: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城镇 多,分布密度大,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 劳动力所占比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善。
4.经济特色: 的专业镇经济。广州城镇数量外来一镇一品1.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的地区之一,试分析其区位优势。答案位于东南沿海,毗邻香港、澳门,靠近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劳动力廉价、丰富;著名侨乡;地价低廉;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政策优惠;科技文化发达;交通便利等。2.在教材P66 图2-35“1983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2-36“2012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分布”上找出广州、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佛山、江门和中山等城市,探讨珠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的特征。答案由图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分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沿河分布:惠州、东莞、中山、江门等。
(2)沿河口分布:广州、香港、澳门、深圳、珠海等。
(3)沿海分布:珠海、澳门、香港等。3.与1983年相比,到2012年珠江三角洲新增加的城市有哪些?答案新增加的城市有:四会市、从化市、增城市、高要市、东莞市、惠阳市、恩平市、台山市、开平市。 读“三种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图”,回答1~3题。
1.下列地区中,其发展模式与①相符的是
A.美国硅谷
B.德国鲁尔区
C.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D.长江三角洲 ①模式是在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发展新兴工业来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只有硅谷符合要求。答案解析 2.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优势因素是
A.侨乡
B.政策
C.交通
D.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珠江三角洲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答案解析 3.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我国其他沿海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的主要原因是
A.政策优惠
B.科技发达
C.劳动力廉价
D.产业升级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对于其他沿海地区来讲,发展的较早,20世纪90年代后,产业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答案解析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工业结构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非农业人口1.读教材P67阅读“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分析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解决措施有哪些?答案问题:发展空间不足和工业资源有限等。
措施:发展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扩大经济腹地。2.工业化之初,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什么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答案珠江三角洲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缺乏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但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价格较低。知识点拨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如下表所示: 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是现阶段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的是
A.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C.原有工业基础较好
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改革开放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基础并不好。答案解析 2.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
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②城乡差别很小
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将趋于缓慢,城乡差别很小,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答案解析拓展提升 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过度密集环境污染山水城市产业结构基础设施酸雨耕地知识点拨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拓展提升 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的比较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据此完成1~3题。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B.城市建设相对滞后
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沿海地区的转移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答案解析 2.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市场腹地相对狭小、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是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答案解析 3.“城中村”的主要经济活动是
A.工商业 B.农牧业
C.第一产业 D.旅游业“城中村”是指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化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答案解析专项提能11 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1)找图例:读图,从图中找到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图例,并显示不同年份的变化。
(2)找比重:图中对应的每一年份都有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大小,随着时间的发展,三次产业的比重出现不同的变化。读图方法找(1)析变化:图中总体上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观察其变化的速度,图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较快。
(2)析结构:根据数值可以找出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发达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析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以第一产业为主导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导时,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产业结构就要升级,逐步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重工业,并进一步向技术密集型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答读“江苏1990年和2010年产业结构图(图甲)”和“1990~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变化图(图乙)”,回答(1)~(2)题。读图训练 (1)对江苏20年间的产业结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农业生产水平降低
B.第二产业上升速度超过第三产业
C.第三产业比重快速提升
D.第三产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对比江苏20年间的产业结构变化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但是农业生产水平不会降低;第二产业由49%上升到53%,第三产业由26%上升到41%,第三产为上升速度较快;虽然比重快速提升,但第三产业不占主导地位。答案解析 (2)有关江苏城市化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化速度一直在加快
B.大部分城市出现逆城市化
C.2010年江苏处于城市化的成熟阶段
D.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读图乙可以看出,城市化速度先加快后减慢,江苏省城市化水平为60%左右,还不属于成熟阶段,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可以得出的是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答案解析教材P65 活动探究
提示 1.(1)优点:便于分工协作、便于降低成本、生产规模大,品种全,知名度高,便于销售、便于政府管理等。
(2)通过形成区域性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特色支柱产业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略。
教材P65 活动思考
提示 见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活动探究2.3。活动指导知识小结课堂训练右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答案解析123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看,该省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说明该省的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结合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从其城市化曲线变化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1232.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
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答案解析123该省的工农业发达,工业发展使工业产值所占比重明显上升,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并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农业生产的条件、产值、农民素质无法知道。3.下图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某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3(1)图中主要反映了该地区所经历的_______过程。答案城市化(2)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城市对郊区农
业资源与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
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90年代以后人地矛盾日益
突出,人均耕地减少,分析其主要
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 大量占用耕地良田,使人均耕地减少;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答案人口增多,土地开发过热,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过快盲目建设“开发区”“工业城”农业用地减少,良田被占,污染严重答案(4)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郊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 发展面向城市的蔬菜、副食、花卉等农副产品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及其产生的问题,另外还考查了城市化对郊区农业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城市的区域不断扩大,交通运输日益发达,这些均是城市化的表现。伴随城市化的进程,相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同时,城市化进程还促使郊区农业生产结构发生转变,由原先的低效益的粮食生产转变为面向市场的高效益的花卉、蔬菜、副食等的生产。123课件35张PPT。课时1 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及其生产地区专门化第二章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学习目标
1.结合图表,分析美国农业的生产条件。
2.分析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内容索引课堂训练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温带平坦开阔密西西比河多种机械耕作大规模2.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的影响集约区域专门化流通和出口区域专门化可持续发展1.阅读教材P51图2-17“美国本土地形”、2-18“美国本土气候类型”,完成下列问题。
(1)从水热条件分析,美国哪些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中部和东部地区地处亚热带和温带,夏季热量充足,东部低矮的山地对来自大西洋的水汽阻挡作用小,夏季降水较多,水热条件配合较好,适宜发展种植业,如小麦、玉米、棉花和亚热带作物等。答案(2)北方冷空气可以侵袭到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甚至可达佛罗里达州南部,使气温骤降,亚热带作物遭受冻害。为什么冷空气的影响范围如此广大?美国的地形分为三大纵列带,在落基山脉与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有广阔的中央平原,中央平原贯通南北,冬季来自北方的极地冷气流可以长驱南下,直达墨西哥湾沿岸,甚至可达佛罗里达州南部,短时间内气温骤降(可下降20℃左右),形成大风雪、寒潮天气,对南方的亚热带作物造成冻害。答案(3)分析地形对美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在西部落基山脉与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分布着约占本土面积1/2的中央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利于农业机械耕作和大规模经营;西部高原、山地海拔较高,热量不足,降水较少,适宜发展以牧牛为主的畜牧业。答案2.加利福尼亚州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农业生产要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等。答案反思归纳 以美国为例分析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
美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农业产值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与自然条件中的哪一个区位因素最密切?
(1)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_____。答案解析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是受山地地形影响所致。随着地势的升高、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适宜的农作物品种也随之产生变化,这样就形成了“立体农业”。地形(2)河西走廊的粮棉:_____。答案解析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是河西走廊地区发展农业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水源条件成为河西走廊粮棉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水源(3)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_____。答案解析东南丘陵地区的土壤主要为红壤,是一种酸性土壤,适宜茶树的生长。因而,决定东南丘陵茶树生长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土壤条件。土壤(4)天然橡胶分布在热带:_____。答案解析各地纬度不同,得到的太阳光热不等,因而作物的品种分布也不同。天然橡胶的分布就是因为热带地区有充足的光热条件。光热方法技巧 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思路分析
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1.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一种或几种专业自然客观要求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劳动生产率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2.美国主要农业带
A:_______
B:_______
C:_______
D:_______
E:亚热带作物带 
F:混合农业带
G:_________________
H:畜牧和灌溉农业带棉花带小麦带玉米带乳畜带水果和灌溉农业带思考 与我国相比,美国的小麦在国际市场上更有价格优势的原因是什么?答案美国小麦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农业技术水平、专门化水平高,农业各项补贴高,滥施化肥、农药的现象少,农作物的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均高于我国。结合教材P53图2-19 “美国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分布示意图”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指出美国的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和棉花带分布的大体范围。答案乳畜带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小麦带位于美国中部(冬小麦)和北部(春小麦);玉米带位于乳畜带以南的地区;棉花带位于冬小麦带和混合农业带以南(35°N以南)、亚热带作物带以北地区。2.分析美国的自然条件(光、温、水、土等)对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形成与分布的影响。答案东北部和五大湖地区,纬度位置偏北,气候冷湿、无霜期短,土地较贫瘠,不宜种植谷物,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再加上这里工业发达,城市和人口密集,对乳畜产品的需求量大。因此,这里形成了美国的乳畜带。
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因降水较少,比较适宜种植小麦。因此,这里形成了美国的小麦带。
乳畜带以南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无霜期为160~200天,年降水量为500~600毫米,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因此,这里形成了美国的玉米带。归纳总结 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及发展条件
(1)分布:美国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实行了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合理布局,具体如下图所示:(2)发展条件 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其具体表现就是形成了一个个农业带,如玉米带、小麦带、乳畜带等。据此回答1~2题。
1.对美国农业区域专门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追求生态效益
B.追求经济效益
C.便利的交通条件
D.完善的制度、法规答案解析美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追求经济效益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首要因素。 2.有关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是指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
B.专门化生产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各地自然和社会经济优势,取得
最大经济效益
C.美国有仅次于中国东北的玉米专业化生产区
D.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体现了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征答案解析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所谓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是指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实行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目的在于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充分利用当地的条件,是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一种体现。因此A、B、D三项均正确。
目前,美国玉米带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专门化生产区,C项说法错误。方法技巧 图示法理解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形成教材P52 活动思考(上)
提示 1.见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合作探究1.(1)。
2.见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合作探究1.(2)。
3.见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合作探究1.(3)。
教材P52 活动思考(下)
提示 见二、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合作探究2。活动指导教材P53 活动思考
提示 1.见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合作探究1。
2.见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合作探究2。
3.美国的农业带形成都是建立在当地自然条件基础上的,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课堂训练读右图,回答1~3题。
1.C区域农作物播种时间大约在
A.3、4月
B.7、8月
C.12、1月
D.9、10月123答案√42.B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
A.小麦 B.水稻
C.棉花 D.玉米√答案12343.与欧洲相比,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在生产上的优势是
A.这里的各个环节都由机器作业
B.有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的航运
C.地广人稀,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D.政府投资较多答案解析1234√本组题主要考查美国中部平原地区小麦带、玉米带的分布以及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为小麦带、乳畜带(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区),以南为玉米带,由于中部和北部气候上的差异,中部生长期较长,北部生长期较短,所以中部种植冬小麦,北部种植春小麦。春小麦的播种时间宜在春季。与欧洲相比,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在生产上的优势是地广人稀,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12344.读“东北地区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注主要山脉:A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_。
(2)填注主要平原:D__________,E__________,F__________。
(3)由图可知,东北地区的地形结构特点是_________。长白山小兴安岭大兴安岭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山环水绕答案答案答案1234(4)据你对该区域经济发展历程的了解,分析其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为农业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机械化水平较高;国家的政策支持;发达的工业生产为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现代化基础。答案1234课件38张PPT。第二章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课时2 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学习目标
通过分析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内容索引课堂训练专项提能9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示意图的判读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背景:农业发展过程中,曾因对农业资源的 ,引发一系列严重恶果。如20世纪30年代的“黑风暴”。
2.目的:寻求适宜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保护 和 的安全,
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3.对策:
(1)农业生产方式:发展 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 农业、“处方”农业等。
(2)政策法规:如 政策、休耕政策、 政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3)耕作技术:如保护性耕作等。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消费者生态精确限耕补贴思考 美国农业发展政策对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答案我国发展农业生产,也必须制定一系列保护耕地和农业的新政策,采取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对策,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读教材P55的材料,分析回答为什么不能滥用化肥和农药?处方农业有什么好处?答案一方面,滥用化肥、农药会污染大气、土壤、水源以及农产品;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卫生标准要求提高,故不能滥用化肥、农药。“处方”农业是农场主按照农业技术人员现场勘查开出的施用化肥、农药的处方,去施用定量的化肥、农药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它杜绝了化肥、农药的滥用,能够保证食品达到卫生标准。“处方”农业生产的许多农产品,只要稍加水洗即可生食。2.读教材P55图 2-21 “农药污染积聚示意”,说明农业污染的积聚过程。答案大面积喷施农药,会污染大气、水源、土壤以及农产品,这些农产品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积聚,最后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3.我国能否照搬美国农业限耕和休耕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答案不能。尽管我国目前许多耕地的肥力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我国人口众多,粮食的需求压力仍然很大,还不能拿出一部分耕地来限耕或休耕。知识点拨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尝试2.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4年5月12日,一场巨大的风暴席卷了美国东部与加拿大西部辽阔的土地。风暴从美国西部土地破坏最严重的干旱地区刮起,狂风卷着黄色的尘土,遮天蔽日,向东部横扫
过去,持续了3天,3亿吨土壤被刮走,
风过之处,水井、溪流干涸,牛羊
死亡,人们背井离乡,一片凄凉。
材料二 图中虚线内是世界沙尘暴多
发地区之一。(1)美国这次风暴的成因是什么?图示区域沙尘暴多发生在哪些季节?答案过度放牧、过度垦荒导致植被破坏,土壤裸露。多发生在冬、春季节。(2)美国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曾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粮食大量出口,是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请分析美国农业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答案问题:①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滥垦土地,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②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经常面临农产品过剩等问题。
措施: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②实行轮作和免耕,以保护耕地和降低市场风险。拓展提升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借鉴价值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法规和计划,推广了大量农业新技术。我国东北地区面积辽阔,自然条件优越,
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
林业基地。美国农业的
可持续发展对策,对我
国东北地区有重要的借
鉴意义,具体如右所示:专项提能9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
示意图的判读(1)找位置:找出图示区域的分布位置,在该区域中找到平原的位置、高原的位置、山地的位置及丘陵的位置。
(2)找范围:东北地区范围除了包括习惯上东北地区(黑、吉、辽三省)的范围之外,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读图方法找(1)析自然条件
①气候:为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基本能满足玉米、小麦、大豆、水稻等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②地形:平原面积广阔,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森林资源丰富,适宜林业的发展;西部内蒙古高原为优良的牧场。
③土壤:黑土广泛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④水源:河湖众多,水源充足。析(2)析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为重工业基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生产资料;农业机械制造业为现代化农业奠定了基础。
②人口:开发较晚,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有利于商品化经营。
③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④技术:相对于周边国家,农业种植技术优势明显,适宜发展外向型农业。析(3)析发展方向
①平原区: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②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③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配套加工业。析(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4)关注重要农业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及发展障碍。答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分布区,该基地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但近年来,受进口大豆的冲击,豆价大幅下跌,由原来的2.2元/kg,降到现在的1.6元/kg,降幅近30%。
材料二 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比较表(注:运输费用以到达大连为例)。读图训练材料三 东北平原某地生态农业示意图。(1)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水平较高的农业区。试从自然条件分析这里有利于机械化、水利化建设的因素。地处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且面积广大。答案解析影响东北地区机械化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土地面积等因素,注意自然条件的要求。(2)由于价格下跌,产品滞销,豆农的生产积极性大受打击,纷纷减产或转产,我国东北大豆生产呈现萎缩之势。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使东北大豆生产走出困境,重振雄风。①改良品种,提高大豆品质;②实行产业化集约经营,提高单产,降低成本;③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④加快水利建设和提高机械化水平。答案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大豆的大量进口导致我国自产大豆的积压。我国的大豆生产成本远高于进口大豆,含油率却低于进口大豆,说明我国大豆的生产较为落后且大豆质量不高。(3)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在东北大豆产区得到了发展和推广。试分析图示生态农业模式的好处。①缓和饲料、肥料和燃料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②实现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③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副业,提高农民收入。答案解析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归纳生态农业模式的好处。教材P55 活动探究
提示 1.见合作探究1。
2.见合作探究2。
教材P57 活动探究
提示 1.免耕:为保护土地资源而不再进行耕作的一种方式。休耕:为保护耕地,恢复土壤肥力,暂时不进行耕作的一种农业耕作方式。轮作:在一块田地上轮换栽种几种作物,以改善土壤肥力、减少病害的耕作方式。
上述保护性耕作方式,使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水、风对土壤的侵蚀,保护了耕地,提高了土壤肥力,符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活动指导2.美国农业的发展政策对我国有很大借鉴意义。我国发展农业生产,也必须制定一系列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法规和计划,推广大量农业新技术,采取因地制宜、符合实际的对策,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略。知识小结课堂训练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包括生产方式、政策法规、耕作技术三大方面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处方农业就是根据农业技术人员开出的“处方”,农场主按处方购买一定数量的化肥、农药,它杜绝了化肥、农药的滥用。发展“处方”农业的主要目的是
A.节省投资
B.减少化肥、农药残留
C.减轻水土流失
D.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23答案解析√由题干可知,处方农业要求施用定量的化肥、农药,杜绝了化肥、农药的滥用,能够保证农产品达到卫生标准。答案解析2.下面各项政策,属于保护性耕作方式的是
①免耕 ②休耕 ③补贴 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保护性耕作方式主要有免耕、休耕和轮作等。1233.读图,回答问题。123(1)___和___(填字母)两个地区是美国最大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二者的气候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是美国最大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分别对应图中的F和G所示的农业带。答案解析FG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123(2)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却成为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美国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高效率的现代化大农业。答案解析①机械化程度高、管理科学、农业生产效率高;②地广人稀123(3)美国西部历史上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沙尘暴,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其人为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美国政府发展了_________、有机农业、_________、精确农业和“处方”农业等。引发沙尘暴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人们过度垦荒、破坏植被,为此美国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答案解析过度开垦荒地、过度放牧,造成植被的破坏生态农业节水农业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