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同步备课教学案(打包26套)鲁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同步备课教学案(打包26套)鲁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3-22 14:20:15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单元整合
[网络构建]
[知识点回顾]
1.描述区域的特征。
2.日本和英国区域差异的比较。
3.我国区域差异比较。
4.描述区域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差异
[学习目标] 1.了解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区域差异分析的基本方法。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区域进行区域差异的分析。
(一)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思考 分析一个区域的特征,应主要从哪些要素进行说明?
答案 ①地理位置;②自然条件;③社会、经济条件。
(二)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
1.资料收集的方法
(1)直接收集法:通过对区域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
(2)间接收集法:通过会议、座谈、上网或查阅报纸、杂志、书籍等收集资料。
2.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
(1)定性的方法:指对区域内的地理事象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等。
(2)定量的方法:指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学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
(3)综合的方法:指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三)活动实例——分析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的差异
1.收集资料:收集上游贵州省、中游湖北省、下游上海市这三个省市区域发展的有关资料和数据。
2.整理分析:根据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图表等直观形式对这三个省市区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
思考 如果你是一名水利工程师,要在河流上游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应对哪些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答案 (1)发电、供水、防洪、航运等效益和该工程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地质基础、淹没范围以及河流上下游水文、生物、泥沙、河岸侵蚀等生态环境。
(3)国防安全等方面。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假期对学校附近的乡村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到以下资料:“房屋多由红砖砌成,多朝向东南方;村民为增加经济收入,在同一块耕地上种植甘蔗、番薯等农作物,但每年农作物的产量不稳定。”
(1)该地理兴趣小组的家乡在哪里?
(2)影响该地区房屋朝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该地区每年农作物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该地理兴趣小组收集资料和探究该区域环境特征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答案 (1)珠江三角洲。
(2)采光。
(3)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台风灾害多。
(4)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
方法点拨 分析区域差异的步骤和方法
步骤
所用主要方法
要求或意义
第一步:收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直接收集法
要针对目的,有重点地收集
间接收集法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定性的方法
反映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概况和基本特点等
定量的方法
明确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
综合的方法
第四步:探索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分析区域差异的目的是对区域发展进行评价,并制订区域发展的规划,以进一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教材P24图1-4-1“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在长江流域的位置”,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收集资料,并根据教材P25活动1表中的有关数据(2001年),完成下表中的内容。
  区域
要素  
贵州省
湖北省
上海市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状况
人均GDP(元)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2)根据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图表等直观形式对这三个省市区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
①绘制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三省市GDP总量柱状图。
②绘制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三省市产业结构饼状图。
(3)通过分析和比较,你认为这三个省市分别处在什么发展阶段?
贵州省
湖北省
上海市
资源优势
主要问题
区域发展阶段
答案 (1)如下表所示:
  区域
要素  
贵州省
湖北省
上海市
区位条件
长江上游,云贵高原东部,内陆腹地,交通不便
长江中游,水陆交通便利
长江入海口,大陆沿海的中间位置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状况
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崎岖,水能、煤炭、磷、铝土等资源丰富
地处江汉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能、铁矿、铜矿等资源丰富
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长江航运和海运便利
人均GDP(元)
2 855.8
7 803.0
37 393.1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215.9
321.4
2 068.8
(2)①三省市的GDP总量柱状图
②三省市的产业结构饼状图
(3)通过分析和比较,这三个省市分别所处的发展阶段如下表所示:
贵州省
湖北省
上海省
资源优势
水能资源丰富,煤炭、铝土、磷等矿产资源丰富
水能资源丰富,铁、铜等矿产资源丰富,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产量大
水资源丰富,周围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发达,粮食、桑蚕等农产品产量大
主要问题
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三产业比重低,城市化水平低,人均收入低
第三产业比重低,第二产业比重高,城市化水平较低,人均收入较低
矿产、能源等资源缺乏
区域发展阶段
成长阶段
转型阶段
再生阶段
知识小结
一中学生利用暑假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并对此作了如下一段文字描述:房屋多由晒干的泥块构成,多呈坐北朝南形式。农民为减少荒歉的危机,在耕地上栽种众多的作物。作物以冬小麦最多,其他还有谷子、甘薯、棉花、芝麻、花生、大豆等。据此回答1~2题。
1.该学生收集资料和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分别是(  )
A.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
B.间接收集法、定量的方法
C.直接收集法、综合的方法
D.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
2.该文描述的是哪一个平原的人文景观(  )
A.松辽平原 B.黄淮海平原
C.河套平原 D.江汉平原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学生对家乡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地理事象进行了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应为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第2题,根据种植的农作物可推知描述的农村景观应在华北平原,该地区冬季多吹偏北风,房子呈坐北朝南形式是为了采光、背风;黄淮海平原位于温带季风区,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都很大,农业生产不稳定,与调查文字描述相符。
读下面两幅图,完成3~4题。
3.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  )
①灌溉水源是影响两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 ③两地流水侵蚀作用都很严重 ④两地皆全年干旱少雨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4.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正确叙述为(  )
①甲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小米 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③乙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 ④出现乙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 3.A 4.B
解析 第3题,甲图为新疆的坎儿井景观,乙图为黄土高原的窑洞景观。两区域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多为粉砂性土壤。第4题,黄土高原不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谷子,出现窑洞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黄土垂直节理发育。
5.分析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三个地带的GDP、人口和人均GDP比重(2004年)。
地带
GDP(%)
人口比重(%)
人均GDP(元)
东部
60.4
42
18 216
中部
26.4
35
9 480
西部
13.2
23
7 219
材料二 三个地带GDP所占比重的变化(%)。
年份
东部
中部
西部
1980
52.3
31.2
16.5
1985
52.9
31.1
16.0
1990
53.8
29.8
16.4
1995
58.3
27.6
14.1
2000
58.8
27.4
13.8
比重增减
+6.5
-3.8
-2.7
(1)材料一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______________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______________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东部与中、西部GDP的人均差异要比总量差异________(大、小)一些。材料二中说明我国各地带GDP所占比重只有________在逐年增加,而________和________则在减少,这使得三个地带______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答案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东部经济最发达,中部次之,西部较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 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较慢
(3)小 东部 中部 西部 经济发展
解析 我国最显著的地带性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相比较而言,经济发展速度比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速度代表了发展潜力,落后地区只要有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容易缩小的。单纯用各地带的GDP来比较经济发展水平,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用GDP与人均GDP来比较更符合实际。综合表中指标及其数据不难发现,我国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均GDP及GDP的差异上,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则通过三个地带GDP所占比重的变化来反映。
40分钟课时作业
读“我国长江沿岸部分城市分布图”,回答1~3题。
1.为对贵州、湖北、上海三省市进行区域差异分析,在收集资料时应(  )
①以实地考察和调查为主 ②以查阅资料为主 ③重点收集自然环境指标 ④重点收集社会经济指标和自然环境指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三地的资料收集完成后,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时,可采用的方法有(  )
①定性法 ②定量法 ③综合法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3.三地的区域差异分析、比较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  )
①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 ②区域经济分析 ③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 1.D 2.D 3.D
解析 第1题,对贵州、湖北、上海三省市的有关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相关资料的收集应以查阅资料为主,同时既需要收集自然环境方面的资料,也需要收集社会经济方面的。第2题,资料的分析与整理,可采用定性法、定量法以及综合法。第3题,①②③均属于区域差异分析比较的内容。
下图为雨水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读图完成4~5题。
4.左图表现的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良性作用是(  )
①减缓城市涝灾 ②缓解城市缺水 ③减少雨水和污水的汇流 ④有利于实现雨水的资源化 ⑤完善城市区域的水循环 ⑥完善城市的水生态环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5.右图显示的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  )
A.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下渗
B.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径流
C.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蒸发
D.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蒸腾
答案 4.A 5.A
解析 左图表示城市居民利用阳台等收集雨水。右图是一个雨水的渗透设施,其作用是增加雨水向地下的渗透。
图1是“我国某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图2是“该省某地区甲河水系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甲河下游地区是开发历史悠久的耕作区,当前限制其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是(  )
A.土壤 B.地形
C.水源 D.热量
7.下图中①点表示当前甲河流域农业产值比重。为缓解当地的生态危机,拟调整该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其中合理的规划方案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答案 6.C 7.A
解析 第6题,该区降水较少,虽地形平坦,土壤较肥沃,热量较充足,但农业缺少灌溉水源。第7题,①点对应的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比重分别约为65%、5%、30%,基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应适当减小种植业比重,增加畜牧业比重。
读“我国甲、乙两地区(北方、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土地面积、人口及耕地分布对比图”,回答8~9题。
8.关于甲、乙两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代表北方地区,乙代表南方地区
B.甲地区水资源总量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多、蒸发少
C.乙地区人口比甲地区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D.乙地区耕地面积比重大与平原面积广阔有关
9.有关甲、乙两地区的对比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地区以旱地为主
B.乙地区的石油、煤炭资源均不如甲地区丰富
C.甲地区能源供应充足,可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D.乙地区需进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来缓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缺水状况
答案 8.D 9.D
解析 第8题,从水资源总量就可以推断出,甲代表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比北方大,南方地区降水量大,蒸发量也大;乙代表北方地区,人口总数比南方少,主要原因是南方经济发达;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耕地比重大。第9题,甲地区(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北方煤炭、油气资源比南方丰富;南方地区能源供应不足;南水北调是为了缓解北方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我国一综合考察队沿图中虚线从①地出发,到达图中的⑨地。①包头(②太原(③西安(④成都(⑤川西草原(⑥攀枝花(⑦昆明(⑧桂林(⑨赣州。读图,完成10~12题。
10.考察队开展了下列主题考察活动,其目标基本没有实现的是(  )
A.①(②:草原森林之旅
B.②(④:南北景观之旅
C.④(⑤:农牧文化之旅
D.⑤(⑨:特色地貌之旅
11.考察队沿途经过的下列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的是(  )
A.①⑥ B.①⑧
C.②④ D.④⑥
12.小明在整理考察队给当地政府提出的农业发展策略时,不小心抄写错了一处,这一项是(  )
A.①地—节约用水,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B.②地—植树种草,打坝淤地
C.⑤地—抓好粮食,种(植)养(殖)结合
D.⑦地—利用气候,发展彩色农业
答案 10.A 11.A 12.C
解析 第10题,包头(太原这一考察线路,气候较为干旱,森林很少,主要以草原景观为主。第11题,包头和攀枝花都是我国著名的“钢城”,属于“资源型”城市。第12题,川西草原应该加强湿地和草场的保护,合理发展畜牧业。
13.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中国第三个区域经济合作板块——环渤海经济圈正加速崛起。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约占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
材料二 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图。
(1)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港口众多,两幅图标有数码的城市中,为东北石油和华北煤炭重要输出港的是________;为东北地区重要综合性内外贸易口岸的是______;为全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的是______。(填数码)
(2)试比较“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在资源、运输、技术、协作、劳动力等工业布局条件(区位条件)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完成下列表格。
比较方面
“长三角”地区
环渤海经济圈
相同点
运输
技术
协作
劳动力
不同点
矿产资源
运输
(3)与“长三角”相比,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工业在资源方面的不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正在建设的工程是______________。
(4)“长三角”地区能源需求量大,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5)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目前两地联系的交通线有哪些?
答案 (1)③ ① ⑤
(2)如下表所示:
比较方面
“长三角”地区
环渤海经济圈
相同点
运输
有大型港口、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条件优越
技术
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力量雄厚
协作
大型企业密集,门类多,协作条件好
劳动力
人口密集,科技力量强,劳动力数量充足、素质高
不同点
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缺乏,需从外区域调入
有丰富的煤、石油等能源资源和铁等矿产资源,资源条件好
运输
有长江“黄金水道”,内河运输条件好
河流水量较少,有结冰期,内河运输条件较差
(3)水资源缺乏 南水北调工程
(4)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能耗少的工业;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建设秦山核电站等。
(5)京沪铁路、京沪高速公路、北方沿海航线、上海至北京、天津的航空线等。
解析 第(1)题,考查秦皇岛、大连、上海等城市的主要职能特点,属基础知识考查。第(2)题,比较两地在资源、交通等方面的异同,解答时注意组织答案的简洁性和准确性。第(3)题,环渤海地区水资源短缺,实施的调水工程为南水北调工程。第(4)题,可从能源调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寻找其他能源方面回答。第(5)题,识记两地间主要的铁路、公路、沿海航线、航空线即可作答。
第一节 认识区域
[学习目标] 1.结合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干湿区的划分图,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2.知道区域的分类,并能举例说明不同的区域类型。3.结合海南岛的案例和材料,分析说明区域的基本特征。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3.划分
(1)指标
(2)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思考 区域之间的界线都是明确的吗?试举例说明。
答案 不一定。区域之间的界线往往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但其位置不一定是明确的。诸如国家、行政区等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十分明确的,但诸如气候区、植被区等区域的界线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读教材P2图1-1-2和图1-1-3,完成下列问题。
(1)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有何规律?导致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的原因有哪些?
(2)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是依据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
(3)同一干湿区内部和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有什么特点?干湿区的界线是明确的还是过渡性的?
答案 (1)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甘肃省东南部位于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年降水量较多;而西北部位于非季风区,随着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加上地形的阻隔,年降水量也逐渐减少。
(2)单一指标。
(3)同一干湿区内部,降水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特征具有差异性。例如,甘肃省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湿润区内部降水量在800 mm以上,这个特定的性质是其他三个区都不具备的。干湿区的界线不是明确的,而是具有过渡性质。
读“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图所表达的区域特征是(  )
A.图中各区域的划分依据不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降水量是划分干湿地区的唯一指标
D.区域的面积、范围和界线都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耕区,这反映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干湿地区的划分是根据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来划分的。各区域内体现了内部特定性质的相对一致性。该图是说明干湿地区划分方法的示意图,干湿区的界线不是明确的,因而其面积和范围也不明确。第2题,在不同的干湿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生产类型,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这是我们研究区域和划分区域的目的之一。
拓展提升 区域的内涵剖析
(1)弄清划分类型:即看该区域是按什么指标划分的什么类型,这是认识区域的第一步,起到定向的作用。
(2)区位特征:也就是看该区域的位置,与周围的区域有什么联系。
(3)区内共同性:分析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4)区域间差异性:即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同。
(5)边界形状:记忆该区域的轮廓特征,以便迅速准确地识别和确认,如省区轮廓、湖泊轮廓等。
二、区域的类型和特征
1.类型
类型
含义
实例
均质区
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自然区域,如高原区、平原区等;人文区域,如水田农业区、方言区等
功能区
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城市经济区、工业区等
2.区域空间尺度的特点
(1)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越宏观。
(2)空间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3.区域的特征
特征
含义
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差异性
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
开放性
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思考 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是否表明区域内部就不存在差异?
答案 不是。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但并不是说内部特征完全一致,即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中也存在旱地。这说明区域内部特征只是求大同存小异。一般而言,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越小。
1.判断下列区域是均质区还是功能区?
季风区 水田区 文化区 住宅区 经济区 方言区 人口密度分区
答案 季风区、水田区、文化区、住宅区、方言区、人口密度分区属于均质区;经济区属于功能区。
2.读教材P6图1-1-6“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描述我国青藏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答案 青藏地区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冰川冻土广布;植被稀少且以耐寒的草原和高山草甸灌丛为主;动物耐寒且种类少。自然环境制约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分布,该区以高寒农牧业为主,人口和城市及农业区集中于河谷地带。
知识点拨
1.巧用两个“凡是”区分均质区和功能区
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均质区范畴;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于功能区范畴。
2.区域的三大特征及其实践意义
特征
整体性
差异性
开放性
含义
表现为A区域内部、B区域内部各自的地理要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表现为A、B两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
表现为A、B两区域之间的联系性,可互通有无
举例
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
南方水田农业区与北方旱地农业区之间的差异
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经济全球化
实践意义
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协调发展
下图为“我国气候资源类型等级图”。每个气候资源类型用3个阿拉伯数字表示,左边一位为水资源,中间一位为热量资源,右边一位为光资源,数字1~4分别表示资源的质量等级,数字越大,质量越优。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分析青藏高原、西北内陆、四川盆地气候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青藏高原
西北内陆
四川盆地
优势
劣势
(2)从图中看出,华北平原并不十分缺水,请你具体分析一下华北平原缺水的原因。
答案 (1)
青藏高原
西北内陆
四川盆地
优势
光照
光照
水源
劣势
热量
水源
光照
(2)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左右,不属于严重缺水,但是降水集中于夏季,春旱严重;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知识小结
1.对区域的不正确叙述是(  )
A.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地理单元
B.所有的区域都具有区域特征
C.同一地理单元可属于不同的区域
D.同一区域内部特征不存在差异
答案 D
解析 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但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
2.下列各组区域中,划分指标相同的是(  )
A.珠江流域、长江三角洲、干旱地区
B.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中纬度、亚欧大陆、华北平原
D.工业区、商业区、欠发达地区
答案 B
解析 区域是依据一定的自然或人文指标划分的地理空间,因此,对于同类型的区域来说,划分指标是统一的、同一等级的,例如选项B,是按照“地形区”指标划分的。A项中,按照“流域”“地形区”“气候区”三种划分指标,C项中,按照“纬度”“大洲”“地形区”等不同指标,D项中按照“城市功能分区”和“经济区”两种指标。
3.下列属于均质区的是(  )
A.城市经济区 B.浦东新区
C.京津唐工业基地 D.方言区
答案 D
解析 区域的类型一般可以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两种。具有均质性的区域,可以是在区域核心部位具有一定的共性,而区域边缘具有过渡性,如雨量区、人口密度区等,所以方言区符合;也可以是区域内部具有结构的一致性,如气候区、植被区、综合自然地理区等。功能区指内部起着共同职能作用的功能区,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工业区等。所以选项中城市经济区、浦东新区、京津唐工业基地属于功能区。
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图完成4~5题。
4.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
A.开放性 B.差异性
C.整体性 D.联系性
5.图中地区人口主要流向是(  )
A.②③地区流向①地区
B.①②地区流向③地区
C.③地区流向①②地区
D.②地区流向①③地区
答案 4.B 5.B
解析 第4题,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面积、人口、城市化水平等各要素存在明显不同。所以主要反映区域的差异性。第5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水平苏南大于苏中大于苏北。所以人口主要从苏北、苏中流向苏南,即从①②地区流向③地区。
6.西亚历来是西方强国激烈争夺的地区。读“西亚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试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等方面,说明西亚成为西方强国激烈争夺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中A海域是由__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张裂而形成。
(3)海水淡化耗能大,成本高,但D国是全球海水淡化量最大的国家,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案 (1)西亚为“五海三洲”之地,是国际交通要道;(波斯湾沿岸地区)石油资源丰富
(2)印度洋 非洲
(3)沙特阿拉伯降水少,大部分地区为无流区,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油气资源丰富,并大量出口创汇,经济实力强,有海水淡化的经济条件;丰富的油气资源为海水淡化提供充足的能源。
解析 (1)从地理位置分析,西亚为“五海三洲”之地,是国际交通要道,是交通咽喉;从资源分析,西亚石油资源丰富,是世界主要的石油供应地,特别是多数经济发达国家的石油主要来自该区。(2)从图中A海域位置分析,该海域是红海,它位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区。(3)从水资源的供应来分析,沙特阿拉伯降水少,大部分地区为无流区,水资源严重不足;从海水淡化的条件来分析,该国油气资源丰富,并大量出口创汇,经济实力强,有海水淡化的经济条件;丰富的油气资源为海水淡化提供充足的能源。
专项提能1 从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看区域特征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扼马六甲海峡,由新加坡岛及附近约60个小岛组成。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新加坡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战略,并大力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重点发展与石油运输和港口服务相关的炼油、石油化工、修造船、钻井平台制造等工业。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炼油、造船、钻井平台制造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工业的迅速发展还带动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
从图中找到该区域的位置信息。
即: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的南口,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处东南亚的中心,连接亚洲和大洋洲,靠近赤道。
在准确读取位置信息的前提下,分析区域内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条件,包括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文、水系、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人口、市场、城市、农业、工业)等。
交通区位:扼马六甲海峡的咽喉要道;处于西亚石油原产地和东亚石油消费区之间的有利位置;连接亚洲和大洋洲,处在东方的“十字路口”。
港口:港宽水深,风平浪静,新加坡港是天然良港。
自然资源:国土面积小、河流短小,自然资源匮乏。
市场:国内市场狭小。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用地理语言描述区域内要素间的联系,体现区域的整体性;描述相对其他区域的优势和不利条件,体现差异性;为发挥优势条件、克服不利条件,与其他区域间产生哪种经济要素的流动,体现开放性。
农业:受土地、河流等因素制约,农业耕地面积小,粮食依赖进口,连淡水也主要靠从国外引入。
工业:海上交通要道的优越地理位置,国内自然资源匮乏的现状和世界海上石油贸易的发展,促使新加坡重点发展与海上石油运输和港口服务相关的工业部门。
海外投资: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空间和市场狭小,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积累的资本需要找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植被相互作用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区域差异性
B.区域整体性
C.区域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结合该区域农业系统水、气、植被相互作用图所反映的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各环节名称。第(2)题,该图示反映了区域内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是区域整体性的表现。
40分钟课时作业
《孟子·滕文公》记载:“周公相武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上述史实表明,夏商时期,我国野象曾经分布在华北平原北部燕山山脉至吕梁山、陕北一线。春秋时代以后,中国野象分布渐由华北地区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据此回答1~2题。
1.某一地区动物的生存与气候、植被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体现出区域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综合性
2.夏商时期,华北地区可能的地理现象是(  )
A.气候比较暖湿 B.以草原景观为主
C.多沙尘暴天气 D.海平面明显比现在低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动植物的生存与发展和气候因素联系密切,区域气候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存,这体现出区域的整体性。第2题,夏商时期,华北地区有野象生存,而大象的生活习性表明其生存环境应具备热带或亚热带的一些地理特征,因而可以推断:当时华北地区气候比较暖湿。
读下图,图中甲、乙表示两个不同的区域,完成3~5题。
3.若甲表示我国的东部地带,乙表示中西部地带,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①水源 ②资金 ③能源 ④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①劳动力 ②矿产 ③粮食 ④工业制成品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5.甲、乙两区域的这种联系,最能说明区域具有哪种特征(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层次性
答案 3.D 4.B 5.C
解析 第3题,甲、乙表示两个不同的区域,若甲表示我国的东部地带,乙表示中西部地带,因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中西部地区发达,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资金和技术。第4题,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输出的是粮食和工业制成品,输入的是矿产品,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劳动力短缺,接纳了大量发展中国家的劳务人员。
阅读下图,回答6~7题。
6.当南方的海南岛进入春耕季节时,处于北方的黑龙江是什么季节?(  )
A.秋收季节 B.夏日炎炎
C.冰天雪地 D.春耕季节
7.图中反映的是我国南北端的季节差异,造成此差异的原因是(  )
A.海陆因素 B.纬度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为因素
答案 6.C 7.B
解析 第6题,我国南北跨纬度约为50°,纬度的差异导致当南方的海南岛进入春耕季节时,处于北方的黑龙江是冰天雪地的景象。第7题,图中反映的是我国南北端的季节差异,造成此差异的原因是纬度因素。
8.我国下列重点建设项目中,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是(  )
A.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B.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C.青藏铁路二期工程 D.南水北调中线方案
答案 C
解析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位于青藏高原,属于我国西部经济地带。
9.下列叙述不属于海南岛所在省特点的是(  )
A.是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宝库
B.是我国唯一的岛省
C.是我国管辖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
D.是我国唯一全部位于热带的省份
答案 B
解析 由于海南岛地处我国南部边陲,四面环海,所以不仅具备了气候资源中的光热优势,而且也是全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和我国唯一全部位于热带的省份,因此是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宝库,但它不是我国唯一的岛省,因为台湾省也是一个岛省。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10~12题。
10.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11.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来产品的冲击 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2.我国政府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  )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好地区差异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
答案 10.A 11.B 12.B
解析 第10题,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生态环境脆弱,资金、技术、人才缺乏是主要的制约因素。第11题,我国加快西部开发的主要措施: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在西部大开发中,不能依赖国家提供更多的财政补贴,保护西部的工业,不使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因为这样不仅不能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反而可能导致西部经济的持续落后。第12题,为了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地区差异,实现东西部两翼齐飞,我国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13.读“我国某省区干湿状况图”,回答问题。
(1)该省区是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有何规律?C区域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A、B、C三个区域的自然带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________,体现了区域的________特征。
(4)由于________、________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该省区土地出现严重的荒漠化问题,这体现了区域的____________特征。近年来,山东省与该省区积极开展合作,实施“西电东送”战略,缓解山东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体现了区域的________特征。
答案 (1)内蒙古自治区
(2)由东向西递减。 地处大陆内部,远离海洋,东部和南部高山阻挡了夏季风的深入。
(3)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水分 差异性
(4)滥垦 滥牧 整体性 开放性
14.读下图,回答问题。
(1)海南岛的优势资源有(多选)(  )
A.丰富的热带生物资源
B.较丰富的矿产和沿海大陆架的油气资源
C.全国最为丰富的光照和热量资源
D.独特的热带旅游资源
E.丰富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2)此岛最著名的盐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盐场,这里有利于晒盐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椰林主要分布在该岛的__________地带。其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BD (2)莺歌海 该地位于夏季风及台风的背风坡,晴天多,蒸发旺盛,利于晒盐
(3)东部沿海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 平原分布广
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区域发展受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影响。2.通过实例分析,说出区域发展的各个阶段,认识区域发展的自身规律。3.分析“匹兹堡的发展过程”案例,比较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4.独立查阅材料,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阶段,并说明各个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一、初期阶段和成长阶段
(一)初期阶段
1.特点: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2.人地关系
(二)成长阶段
1.特点
2.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3.主要问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匹兹堡最初只是个印第安人的小村镇,18世纪中叶,人们在该地发现了大型富铁矿和煤矿,钢铁工业随之兴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匹兹堡成为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被称为美国的“钢都”。
材料二 五大湖附近的工业分布图。
(1)五大湖南部沿岸地区是美国最大的工业区,其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五大湖沿岸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在生产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区域内的人地关系怎样?为什么?
答案 (1)煤炭资源丰富;有五大湖和运河的廉价、便利的水运条件;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作用;欧洲殖民者的最早落脚点,开发较早,工业基础好。
(2)美国五大湖沿岸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产业结构趋于复杂化,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空间结构也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因为五大湖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自然资源被大量开采,导致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也受到制约,需要从区外输入大量资源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大量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故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知识点拨 “钢都”匹兹堡兴起的条件(匹兹堡的初期阶段)
“钢都”匹兹堡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期间,其兴起的条件如下图所示:
早期的传统工业区多数是在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出现的临海布局的工业也属于传统工业区。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大型传统工业区中,不是依靠本区资源发展起来的是(  )
A.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B.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C.英国中部工业区 D.俄罗斯的欧洲工业区
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①丰富的煤、铁资源 ②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 ③丰富的水能资源 ④优美的环境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④
3.下图是“某城市处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示意图”,其中表示其发展水平处在初期阶段的是(  )
答案 1.A 2.C 3.C
解析 第1题,日本国内资源贫乏,主要依靠进口原料、燃料发展工业;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和俄罗斯的欧洲工业区都是建立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的传统工业区。第2题,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同时,便利的水陆运输也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3题,在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由于资源开发的规模较小,资源能够满足生产,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的破坏,只形成了数量较少的城镇,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二、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
(一)转型阶段
1.特点
2.人地关系:人地矛盾加剧。
3.主要问题:出现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社会问题。
4.发展要求:调整区域产业,寻求新的发展。
(二)再生阶段
1.特点:区域又产生新的增长活力,区域经济复苏。
2.主要措施
(1)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
(2)大力发展增长潜力大、效益好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
(3)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3.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思考 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和转型阶段存在的问题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案 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的问题主要是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加剧,所以主要体现为生态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导致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衰败和萎缩;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问题主要是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社会问题。
1.填写框图,探究转型阶段区域衰落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答案 ①资源枯竭 ②环境污染严重 ③地价上涨 ④劳动力价格提高 ⑤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下降,工厂倒闭 ⑥高失业率 ⑦人口外迁
2.阅读教材P19的知识窗和图1-3-4“20世纪70~80年代美国本土人口分布的变化”,分析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人口迁移的方向有何特点?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由美国东北部五大湖沿岸工业区向南部和西部地区迁移。 东北部老工业区经济衰退,生活水平下降,南部和西部新兴工业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收入高,而且环境优美,气候温暖。
3.设计框图,从发展环境和产业转型两个方面,探究匹兹堡从“困惑”中走向“知识城”的道路。
答案 
知识点拨 区域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阶段
主要特点(表现)
发展条件(措施) 或面临的问题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城市较少,产业结构单一
资源的开发利用
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经济繁荣,形成工业带和城市群,产业结构渐趋复杂
资源、交通、人口、市场等区位优势集聚
比较紧张
转型阶段
区域经济整体衰败,工厂倒闭,失业率高,人口外迁
原有区位优势丧失
紧张
再生阶段
经济复苏,环境改善
优化区域环境,调整产业结构
协调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处松嫩平原中部,过去是一片茫茫的荒原,人烟稀少。随着油田的开发,大庆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城”,目前人口已经达到280多万。
(1)大庆从1959年第一口井喷油至1967年,石油产量增长________,属于区域发展____________阶段,1967~1976年,石油产量__________增长,此后石油产量稳定在5 000万吨,累计27个年头,属于区域发展______阶段。
(2)大庆市经济结构中,A为________,B为__________,C为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庆市经济结构有哪些突出问题?
(4)为改变结构性矛盾,大庆市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 (1)缓慢 初期 快速 成长
(2)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3)存在结构性矛盾,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第三产业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
(4)做大石化产业,以化补油;发展多种经营,以多补主;培育“百姓经济”,以小补大;强化畜牧产业,以牧补农;完善城市功能,以城养城等。
解析 第(1)题,仔细阅读“大庆油田石油产量的增长”图,可得出答案。第(2)题,大庆是在石油资源开发基础上形成的工业城市。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第(3)题,第三产业比重过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第(4)题,结合教材内容回答。
知识小结
1.有关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多
B.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C.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复杂
D.区域内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答案 D
解析 在区域开发初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微弱,区域内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在这个阶段,区域内城镇往往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2.有关区域发展成长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结构日趋复杂,产业由扩散走向集聚
B.区域内人地关系仍然基本协调
C.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
D.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答案 C
解析 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如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在这一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明显加强,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3.读“某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阶段,主要产业部门为制造业
B.②→③阶段,形成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C.④→⑤阶段,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保持同步
答案 B
解析 ①→②为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以农业或资源型工业为主体;②→③阶段为成长阶段,产业部门以制造业为主体,并形成较完整的工业体系;④→⑤时期为再生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人地关系逐渐协调。读图可知,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并不同步。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读“某城市区域空间结构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4~5题。
4.图中四个阶段按时间的发展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①④③②
5.图中发展阶段表明(  )
A.①阶段以农业为主体,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明显
B.②阶段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
C.③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
D.④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区域处于不平衡状态
答案 4.C 5.B
解析 第4题,城市化发展初期,城市规模较小,彼此之前联系少,因此②出现最早,之后中心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是③①④。第5题,①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明显,应以非农经济为主体,A错;②阶段各城市规模都较小,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B正确;③阶段只有少数城市之间有联系,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还未形成,C错;④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符合区域城市发展的规律,区域处于平衡状态,D正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打开绥芬河政府网站,有如下一段文字:“绥芬河,一个东北亚合作中具有重要战略位置的地方!绥芬河,一个俄罗斯人最多,总想再来的地方!绥芬河,一个文化多元、风情万种的地方!……”绥芬河市被誉为“百年口岸”“国境商都”“木业之都”,绥芬河市利用全国最大进口木材集散地的优势,积极辟建木材加工园区,主要产品销往日、美、韩、欧洲和北京、西安、福建等地。
材料一 东北某区域地理位置图。
材料二 2012年绥芬河产业结构比重图。
材料三 满洲里口岸贸易产品构成图。
材料四 该区域沼泽地广布,下图为区域东北部沼泽地的开发方式。
(1)材料一图中A地的主要植被类型是________,绥芬河市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简述从海参崴到绥芬河到哈尔滨到满洲里一线气候特征的差异。
(2)阅读材料二,说出2012年绥芬河市产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分析其形成原因。
(3)阅读材料三,比较该口岸中俄进出口贸易产品构成的差异,并从俄罗斯产业结构、资源状况方面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角度简述该沼泽地利用方式有何利弊。
答案 (1)亚寒带针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越来越大、降水总量越来越少、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越来越大。
(2)特点:第三产业比重大,第一、二产业比重小。 原因:绥芬河位于边境,与俄罗斯接壤,是重要的边境口岸;有铁路直接相通,成为重要的物流中心,木材集散地;旅游资源独特,旅游业发达。
(3)进口产品以矿产品、木及制品、化工产品为主;出口产品以机电及轻工产品为主。 原因:俄罗斯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薄弱;俄罗斯资源种类多,总量大。
(4)利:从经济效益看,因地制宜利用沼泽地,发展种植、养殖取得了经济效益;弊:从环境效益看,破坏沼泽,破坏生态系统,使沼泽调节气候、调蓄水文等功能下降。
解析 (1)读图,材料一图中A地的主要植被类型是亚寒带针叶林,绥芬河市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从海参崴到绥芬河到哈尔滨到满洲里一线,随着距海洋渐远,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越来越大、降水总量越来越少、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越来越大,气候大陆性增强。(2)根据材料二图,绥芬河市产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第三产业比重大,第一、二产业比重小。主要因为绥芬河位于边境,与俄罗斯接壤,是重要的边境口岸;有铁路直接相通,成为重要的物流中心,木材集散地。旅游资源独特,旅游业发达,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3)根据材料三图,中国进口产品以矿产品、木及制品、化工产品为主。出口产品以机电及轻工产品为主。因为俄罗斯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薄弱,所以轻工业品依赖进口。俄罗斯资源种类多,总量大,资源丰富。(4)读材料四图,从经济效益看,该地因地制宜,利用沼泽地,发展种植、养殖取得了经济效益。从环境效益看,破坏沼泽地,开垦为旱地,破坏了生态系统,使沼泽调节气候、调蓄水文等的功能下降。
专项提能3 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一年两熟或三熟,降水集中于春、夏两季。农业发达,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
从图中找到区域位置信息。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亚热带地区,地处我国的中东部地区。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条件(气候、土壤、地形、水文、水系、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人文地理环境(人口、科技、 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
自然地理条件:
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②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③土壤:土质黏重;④水文:河流、湖泊和沼泽广布。
人文地理条件随社会进步不断变化。
综合考虑其社会经济的演化,描述区域不同时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同时根据制约因素探寻区域发展的对策。
区域发展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了交通阻隔;土壤黏重、开垦困难阻碍了农业的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土壤被改造成适合种植水稻的水稻土,农业发展较快。
区域发展中期:人口南迁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种植经验丰富,精耕细作,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我国的粮食、桑蚕、棉花生产基地。
区域发展晚期:城市稠密、人均耕地少且零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商品率低,粮仓地位被取代。
下图为“某一地区的区域发展过程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可以反映出(  )
A.区域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B.产业结构优化,第二产业比重逐渐提高
C.区域交通网络系统不断完善
D.区域内联系逐渐增加,与区外联系逐渐减弱
(2)在区域发展晚期(  )
A.核心区域的发展速度显著高于外围空间
B.区域发展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C.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增大
D.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看不出区域的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可反映出交通网络系统不断完善,与区外联系不断增强。第(2)题,在区域发展晚期,呈现出以下特点:核心区域的发展速度趋缓,而外围空间的发展呈加速趋势;区域处于一个整体协调发展状态;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明显减小;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40分钟课时作业
读“伊比利亚半岛地形图及气候资料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西风影响,两地夏季降水较少
B.受西风影响,两地冬季降水较多
C.受地形影响,甲地气温年较差高于乙地
D.受海陆位置影响,甲地年降水量少于乙地
2.关于图示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高差较大,河流流程较短
B.地形复杂多样,内陆多沙漠分布
C.植被覆盖率高,常绿阔叶林为主
D.海洋温暖广阔,珊瑚礁发育良好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甲、乙两地都位于北纬30°~40°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甲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多,气温年较差低于乙地。第2题,该岛屿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河流短小急促;地中海气候条件下降水较多,流水地貌发育,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该区域纬度较高,不利于珊瑚礁发育。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数年前开始,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3~4题。
3.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主要发展(  )
A.食品工业 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技术工业
4.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如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②该模式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 ③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形成了集聚效益 ④该模式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该地发展初期利用当地的资源(煤)优势发展高耗能工业,但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第4题,从该地近几年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该地发展过程中既注意保护环境,比如把固体废弃物进行填埋和回收利用,又注意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多种开发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体现了循环经济过程。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某国外转移,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5~7题。
5.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
6.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7.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是(  )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答案 5.B 6.A 7.D
解析 第5题,家电组装企业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且图中工厂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可知影响家电组装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第6题,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是因为其劳动力价格更低,但工厂数量远少于中国,是因为中国市场规模大。第7题,家电组装厂是劳动力指向型企业,发展趋势就是向劳动力价格低的地区转移,我国家电产业应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读下图,完成8~9题。
8.下列问题中,图示区域表现比较突出的是(  )
A.劳动力资源短缺 B.煤炭资源日趋枯竭
C.土地资源减少 D.地质灾害日益频繁
9.有利于该地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  )
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④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8.B 9.D
解析 第8题,图示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区内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开采,煤炭资源日趋枯竭。第9题,为解决资源枯竭的问题,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增强创新能力。
读“某区域图”,完成10~12题。
10.图中A地所在的区域是(  )
A.上海旧城区 B.天津塘沽区
C.浦东新区 D.深圳经济特区
11.关于图中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
B.面对华南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该区域受到空前挑战
C.A地的开放开发为整个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D.本区域有丰富的能源和水源,工业发达
12.目前,占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的产业是(  )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第一、第三产业之和
答案 10.C 11.D 12.B
解析 第10题,图示A地所在区域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位于黄浦江以东地区,故判断为浦东新区。第11题,根据图示的长江和黄浦江的分布判断,该地区为长三角地区,该地区工业发达,但资源和能源不足。第12题,该区域的主导产业为工业。
13.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_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
(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案 (1)矿产资源 工业化
(2)环境污染加剧,资源过度开采,湿地破坏。
(3)煤炭、钢铁、机械、化学企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传统工业向城市东北的河流下游方向迁移,并趋于集中;建立自然保护区、绿化防护带,合理规划交通和城市功能区等。
解析 根据区域发展的“双轮驱动”理论,工业化往往成为区域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城市有较高的收入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对农村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2)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科技、文化、交通以及各项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促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培育了更加广阔的市场,集聚了更多的区位优势,社会协作条件不断改善,反过来吸引了更多企业的涌入,推动了工业化进程。由图可知,本地煤炭资源丰富,而且当地的主导产业与煤炭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说明了工业化是推动当地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结合当地的产业结构特征,以及图像信息,可以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进而提出该地区整治的主要措施。
14.环渤海地区被确定为我国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落实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5年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状况与全国的比较。
材料二 天津滨海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壮大电子通讯、石油开采、汽车制造、现代冶金等支柱产业,精心培育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引航的产业群,全力抓好金融、物流、中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了整体经济质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2)依据材料二,说明天津滨海新区正在形成怎样的产业格局,这种格局有什么意义?
答案 (1)①三大区域的第一产业比重均低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均高于全国水平;第二产业比重,珠三角和长三角高于全国水平,京津冀低于全国水平。②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状况优于全国,经济发展程度在全国位于领先地位。 (2)①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促进了经济增长、效益提高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解析 第(1)题,注意读图,全面比较,对三大区域的三大产业结构状况与全国三大产业结构状况进行比较,比较共同点与不同点。第(2)题,注意材料中“壮大……支柱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这些信息,可以分析出该地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2.通过比较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3.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域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
一、区域差异
1.自然环境的
区域差异
2.人类活动的
区域差异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生活习俗、传统文化异彩纷呈。比如,中国饮食习惯具有“东辣西酸,南甜北咸”的格局。东北体育的优势项目是冰雪运动,南方是游泳等水上项目,西北地区在摔跤、马术等方面具有传统优势。这种生活方面的区域差异与当地气候等地理环境特征密不可分。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北纬30°是一条神奇的纬线,既有“鱼米之乡”的秀美江南,冰川广布的青藏高原,也有风沙漫漫的撒哈拉,这种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我国江南女子的油伞、旗袍;西藏的皮靴、藏袍;阿拉伯人的面纱、长袍。这几种传统服饰体现了当地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
(3)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①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建同等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楼间距比南方的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国江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撒哈拉地区位于非洲大陆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植被类型是热带荒漠;青藏高原位于亚欧大陆内陆,海拔高,形成高原山地气候。造成上述区域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地形和大气环流。
(2)体现了我国江南地区高温多雨的特征,西藏地区高寒的特征;阿拉伯人是西亚和北非的主体民族,体现了这些地区高温干旱的特征。
(3)①北方地区特别是在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风沙比南方大,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风保暖
②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量分布规律为从北到南逐渐增加,湿度也逐渐加大。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是为了便于排水、通风、除潮
③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为使北方地区的楼房都能获得较充足的阳光,楼房的南北楼间距应比南方大
知识点拨 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及表现
读“亚洲某国地理环境要素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国最可能是(  )
A.印度尼西亚 B.英国
C.日本 D.新西兰
(2)结合上图,试简述该国气候、地形和水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3)某科考队赴该国实地科考,见证了以下景观的变化,试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①同种植物开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逐步推迟。
②山脚森林茂密,山顶白雪皑皑。
③该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的北界纬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4)该国的传统民居多为木质结构,试分析其自然地理原因。
答案 (1)C
(2)该国气候主要为季风气候且海洋性特征明显,降水丰沛,河流水量充足,地形受流水侵蚀和冲积作用明显;该地地形坡度大,水力资源丰富。
(3)①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②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的变化。③主要影响因素是暖流的影响。(4)该国森林资源丰富,取材方便,又多火山、地震,木质结构利于防震。
二、区域差异的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1.自然环境的比较
(1)相似性: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大部分地处北温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2)差异性
区域
要素  
日本
英国
海陆位置
位于亚欧大陆的东侧
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
地形
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
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气候
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
森林覆盖率高,植物种类多样
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水文
河流短小湍急,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
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大多有运河相通
矿产资源
贫乏
煤、铁、石油
2.经济发展的比较
(1)相似性: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都充分发挥了岛国的优势。
(2)差异性
区域
要素   
日本
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
工业化起步较晚
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其布局
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临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资源型”布局为主
农业
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中高产值的园艺作物居于重要地位
人口与城市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读教材P10图1-2-3“英国”、图1-2-4“日本”,完成下列问题。
(1)日本和英国渔业资源都比较丰富。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2)英国农业部门以畜牧业为主的原因是什么?
(3)分析英国发展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4)日本的工业布局具有“临海型”的特点,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日本位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英国位于北大西洋暖流和沿岸寒流交汇处。
(2)英国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终年温和多雨,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地形以平原为主;市场广阔。
(3)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基础雄厚;发展历史悠久。
(4)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工业原料多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这里港湾众多,海运便利,既有利于进口原料,又有利于出口工业产品。
知识点拨 区域差异的比较
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在进行区域差异比较时应该以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分析为“入口”,以分析人文地理要素差异为“出口”。可从下表所示方面加以分析:
(1)自然地理要素
要素
主要内容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温度带、气候的光热条件的差异
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岛国等)→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差异
板块位置→地壳稳定性的差异
气候
气候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光照、气象灾害等
地形
组成、地势、山脉及走向等
水文
河湖类型、河流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域面积、长度、流速等
地质
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质稳定性等
植被
植被类型、覆盖率等
土壤
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等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组合状况等
(2)人文地理要素
要素
主要内容
人口
人口数量、素质、年龄结构及人口变化等
科技
发展水平
交通、通讯
通达度、速度
政策
合理性、对外开放程度
城市
数量、规模、布局及发展、影响
农业
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工业
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及工业结构调整方向等
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回答有关问题。
(1)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比较:
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美国西部
中国西部
位置
地形
气候
资源
(2)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美国西部
中国西部
开发条件
有利
不利
(3)按可持续发展观点,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经验,你认为中国西部开发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见下表:
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美国西部
中国西部
位置
纬度位置相近(或均位于温带、亚热带)
濒临海洋
地处内陆
地形
均以高原、山地为主
山脉南北纵列分布
山脉以东西走向为主
气候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
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缺失大陆西岸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资源
能源(石油、天然气、煤、水能)、有色金属(铜、铅锌)矿产均很丰富
缺少稀土、铁等矿产
有稀土、铁等矿产
(2)
相同点
不同点
美国西部
中国西部
开发
条件
有利
能源、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西濒太平洋,海运便利
利用铁路(或第二亚欧大陆桥)与国际联系
不利
多山、气候干旱、水资源紧张
生态环境更为脆弱
(3)①立法管理:加强立法,实行科学管理;②保护环境:退耕还林,退耕还牧;③农业:促进农业专业化,利用现代科技提高生产率;④工业: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冶金工业;⑤交通:利用陆上交通优势,促进对外贸易;⑥城市: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
解析 (1)地理位置应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分析;地形主要分析其类型和特点;气候从类型、降水和气
温特征方面分析。资源特征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即可。(2)开发条件主要考虑资源、能源、交通状况及自然特征等。(3)中国西部开发的目的是带动当地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的发展及保护环境。以此为基础,再联系美国西部开发的经验,就可得出结论。
三、我国的区域差异
1.成因
2.划分依据:地形和气候。
3.具体划分(如下图)
(1)三大自然区名称: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
4.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内部特征及成因
(1)东部季风区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3)青藏高寒区
思考
1.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温特点一样吗?
答案 不一样。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离海洋远,全年降水少,晴天多,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大。而青藏高寒区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的日较差大,但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气温的年较差小。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绿洲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
答案 高山冰雪融水丰富,灌溉水源充足;云量稀少,日照时间较长,光照资源丰富;气温日变化大,有利于农作物的营养物质积累。
读教材P14图1-2-9,完成下列问题。
(1)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是依据单一指标划分的吗?为什么?
(2)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自然环境的核心特征分别是什么?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南北差异显著,形成基础是什么?
答案 (1)气候和地形。 不是。 原因:在我国,气候和地形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它们都是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依据。这说明了我国三大自然区不是依据某一自然要素划分的,而是依据综合指标划分的。
(2)高寒、干旱。 热量差异。
知识点拨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区域
要素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
海拔较低,以平原、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以高原、盆地为主
海拔最高,主要是高原、高山
气候
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低
植被、土壤
植被以森林为主,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植被为草原、荒漠,土壤为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高山草原灌丛,土壤发育程度很差,土层浅薄
代表性动物
熊、松鼠、熊猫、梅花鹿
骆驼、黄羊
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水文
外流河
多属内流河
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农业
农耕业发达
畜牧业为主,有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
高寒牧业、河谷农业
城市
众多
较少
很少
人口
稠密
较少
很少
下图为“我国甲、乙两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两区域各自的优势自然资源。
(2)简述两区域发展工业相同的优势区位条件。
(3)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甲、乙两区域可进行的互补合作内容有哪些?
答案 (1)甲区域的优势自然资源为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或草场资源)。乙区域的优势自然资源为水资源、海洋资源。
(2)有开放的政策优势;都具有发展对外贸易的便利条件;农产品丰富;市场广阔。
(3)甲区域可从乙区域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经验以及资源指向型产业等。乙区域可从甲区域引进能源、矿产资源、农畜产品等。
解析 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区域为我国新疆地区,该地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乙区域为我国长三角地区,位于我国东部,能源、矿产资源缺乏,但距海近,水资源、海洋资源丰富。第(2)题,由第(1)题可知,两区域在原料、燃料等区位条件上不相同,故只能从交通、市场、政策等方面来考虑。第(3)题,甲区域为资源丰富区,乙区域为经济发达区,二者可优势互补。
知识小结
读“我国自然区划分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各区域,原始自然状态保存相对较完整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2.地跨淮河两岸的河南省信阳市被誉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原因是其地处(  )
A.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区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交界区
C.农耕区与畜牧业区的交界区
D.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交界区
3.Ⅱ自然区的传统腌制品多为蔬菜,Ⅲ自然区多为肉类。造成腌制品“北素南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物产差异 B.饮食习惯差异
C.气候差异 D.食用盐类的不同
答案 1.D 2.A 3.C
解析 第1题,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典型特征为高寒,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所以原始自然状态保存相对较完整。第2题,河南省信阳市地跨淮河两岸,位于东部季风区,故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第3题,北方地区冬季寒冷,交通不便,在温室农业尚未推广的时代,冬季缺乏新鲜蔬菜,故多在秋末腌制蔬菜;南方夏季气候炎热,肉类难以长期存放,故将肉类作为腌制原料。
由于区域所处的位置不同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读图,回答4~6题。
4.造成甲、乙两国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洋流 B.地形
C.大气环流 D.人类活动
5.关于甲国与乙国在自然环境方面的相似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岛国 B.面积相差不大
C.气候比较湿润 D.都多火山、地震
6.关于甲国与乙国经济发展差异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国工业化起步早,乙国工业化起步晚
B.甲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乙国农业以渔业为主
C.甲国工业以“资源型”布局为主,乙国工业以“临海型”布局为主
D.甲国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乙国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
答案 4.C 5.D 6.B
解析 第4题,图示甲为英国,乙为日本。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本为季风气候,造成两国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第5题,英国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运动不活跃,火山、地震少;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第6题,英国的气候条件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乳畜业发达;日本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美国本土简图。
材料二 美国甲地到乙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示意。
材料三 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也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
(1)与同纬度欧洲西部比较,美国中部平原气候大陆性强,试分析原因。
(2)结合材料二,推断甲、乙两地农业类型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结合图文材料,简述密西西比河航运发达的自然条件。
答案 (1)西部高大的山地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西风气流,使得中部平原受海洋影响小;中央大平原南北贯通,夏季墨西哥湾暖湿气流北上,使得中东部较同纬度欧洲西部气温高;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长驱南下,使得中东部较同纬度欧洲西部气温低,加大了气温年较差,加剧了气候的大陆性。
(2)甲:种植业;乙:畜牧业。
原因:甲地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为湿润半湿润地区,适合种植业发展;乙地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
(3)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流量大,通航里程长;流经平原地区,水流平缓,结冰期短,通航时间长。
解析 (1)读材料一,美国西部高大的山地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西风气流,使中部平原受海洋影响小。中央大平原南北贯通,夏季墨西哥湾暖湿气流北上,使中东部较同纬度欧洲西部气温高。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长驱南下,使中东部较同纬度欧洲西部气温低,加大了气温年较差,加剧了气候的大陆性。(2)结合材料二分析,甲地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为湿润半湿润地区,适合种植业发展。乙地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所以甲地的农业类型为种植业,乙地的农业类型为畜牧业。(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分析,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流量大。中、下游流经平原,水流平缓,便于航运,通航里程长,结冰期短,通航时间长。
专项提能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着差异。
从图中找到区域的位置信息。
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松嫩平原位于北纬45°附近,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分析两区域的区域特征。区域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自然资源)和经济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
气候: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松嫩平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
土壤条件:长江三角洲水稻土为主,人均耕地少;松嫩平原黑土为主,人均耕地多。
矿产: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石油等矿产丰富。
描述两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农业:长江三角洲水热充足,发展水田耕作业、水产业,一年两熟或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畜牧业,一年一熟。
工业:长江三角洲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为我国重化工业基地。
近年来,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加速推进,中国已初步形成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格局。读“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图”和“辽中南工业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中,与北部产业发展带相比,南部产业发展带的城市分布特点和优势分别是什么?
(2)成渝经济开发区和东北地区都具有发展工业的优势,试分析共同的区位条件。
(3)试比较成都平原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差别。
项目
成都平原
东北地区
农业地域类型
生产特点
答案 (1)沿(长)江分布。 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
(2)丰富的矿产资源;便利的水运;广阔的市场。
(3)
项目
成都平原
东北地区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生产特点
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40分钟课时作业
下图中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完成1~3题。
1.比较甲、乙两国降水特点及其成因(  )
①甲国受西风带和暖流影响,全年降水较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甲国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③乙国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全年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④乙国受地形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①热量丰富 ②光照充足 ③地形平坦 ④水源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与乙国相比,甲国维持其在世界鲜切花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  )
A.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鲜切花价格较低
B.土地丰富,天然花卉品种较多
C.培植历史久,劳动力成本较低
D.技术含量高,鲜切花质量较优
答案 1.B 2.A 3.D
解析 第1题,根据两图的经纬度判读,甲为荷兰,乙为肯尼亚。如果不能判读出国家,也可以从纬度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图中的信息来判读,甲图中的“北海”可判定该区域为欧洲西部,处于西风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处于赤道地区,位于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第2题,从纬度即可得出,乙国的纬度低,所以热量丰富,乙国为热带草原气候,光照比甲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充足。第3题,主要比较甲、乙两国鲜切花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甲国为发达国家,又位于温带地区,与作为发展中国家且位于热带地区的乙国相比,劳动力成本、鲜切花价格、天然花卉品种数量都不占优势;甲国为传统鲜切花生产国,生产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质量优。
下图所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据此回答4~6题。
4.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
①地广人稀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矿产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
A.人口密度低 B.开发了新资源
C.交通条件改善 D.市场广阔
答案 4.D 5.C 6.B
解析 第4题,该地区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由图中可知矿产资源丰富。第5题,该地区南部纬度相对较低,气温较适宜,开发历史较长,经济相对发达,因而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第6题,20世纪后期以来,俄罗斯开发了新资源,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
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被称为我国的“中三角”。读图回答7~9题。
7.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中三角”地区具有的明显优势是(  )
A.工业基础雄厚 B.水陆交通便捷
C.自然资源丰富 D.劳动力素质高
8.下列关于“中三角”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商品农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B.经济联系密切,发展潜力巨大
C.城市带动农村,城市化水平高
D.生态环境良好,环境质量优良
9.三城市所在平原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历史上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但现在其地位逐渐下降,其主要原因除人口增长迅速外,还有(  )
A.城镇化迅速发展,粮食种植面积减小
B.大量的退耕还湖,导致耕地面积锐减
C.棉花价格的上涨,棉花种植面积增大
D.休耕制度的实施,导致耕地大量闲置
答案 7.C 8.B 9.A
解析 第7题,“中三角”自然资源比长三角丰富,C正确;“长三角”工业发展早,工业基础更雄厚;长三角临海,水陆交通便捷;“长三角”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高。第8题,“中三角”地区是季风水田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经济联系密切,发展潜力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低;开发较早,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较严重。第9题,“中三角”商品粮地位下降的原因是城镇化的发展,粮食种植面积减小。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Ⅰ、Ⅱ、Ⅲ)图”,回答10~12题。
10.地理界线P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条件不同 B.水热条件不同
C.土壤条件不同 D.光照条件不同
11.有关Ⅰ、Ⅱ、Ⅲ三个自然区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Ⅱ区比Ⅲ区纬度高,故热量较Ⅲ少
B.Ⅲ区比Ⅱ区纬度低,故太阳光照比Ⅱ区强
C.Ⅲ区与Ⅰ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
D.Ⅱ区比Ⅰ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与Ⅰ区北部为界
12.下列不属于Ⅰ自然区的地貌单元是(  )
A.黄土高原 B.四川盆地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答案 10.B 11.D 12.D
解析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理界线P为秦岭—淮河一线,该线为我国一月0℃等温线,同时也是我国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因此,其南北两侧水热条件不同,从而影响到两侧种植业的不同,南方为水田,主要种植水稻,北方为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第11题,由图可知,Ⅰ区为东部季风区,Ⅱ区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Ⅲ区为青藏高寒区;联系三大自然区之间的分界线和各自的特征可知,Ⅲ区纬度虽比Ⅱ区低,但因海拔高,热量较Ⅱ区少,可以排除A选项;Ⅲ区太阳光照比Ⅱ区强,是因为Ⅲ区海拔高,且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可以排除B;Ⅲ区与Ⅰ区的界线是以地势的高低来确定的,因为这里地势的差异是最基本的差异;Ⅱ区与Ⅰ区北部由于距海远近不同,降水有明显差异,且由此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明显不同,故以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第12题,联系三大自然区之间的分界线确定范围,内蒙古高原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不列颠岛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图甲)。
材料二 日本北海道岛略图(图乙)。
材料三 日本东西两岸气温和降水对比表。
日本海侧
太平洋侧
月份
1
2
1
2
平均最低气温(℃)
-4.9
-5.2
-5.2
-4.9
平均最高气温(℃)
1.9
2.5
5.9
6.2
降水量(mm)
133
104
79
76
(1)大不列颠岛该月气温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因素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
(2)北海道岛冬季多暴雪。根据材料二的数据可知,暴雪主要分布在______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不列颠岛和北海道岛的地带性植被都是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北海道岛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判断,日本的________、________资源均较丰富。
(4)大不列颠岛和北海道岛______(填“东”或“西”)侧海域有世界著名的渔场,其共同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传统上日本人吃米饭寿司,而大不列颠岛居民的食物主要是牛排、奶油和奶酪等,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要素是__________。
答案 (1)西南高、东北低 纬度 洋流(暖流)
(2)日本海(或西) 冬季风(或西北风)经过海洋带来湿润气流,在岛屿西侧受到地形抬升影响多降雪
(3)温带落叶阔叶林 森林 水能(水力) 水(任答两点)
(4)东 寒暖流在该海域交汇 气候
解析 (1)据图描述即可。气温的南北差异主要是纬度影响所致,气温的东西差异主要是受洋流影响所致——英国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2)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可看出,冬季日本海沿岸降水(暴雪)多,其原因在于北海道西侧处于来自日本海的湿润气流的迎风坡。(3)大不列颠岛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北海道为温带季风气候,两地的地带性植被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北海道地形以山地为主,冬夏降水都比较丰富,因此水、水力和森林资源比较丰富。(4)大不列颠岛和北海道岛东侧处于寒暖流交汇处,因此有渔场分布。两岛饮食结构的差异主要源于气候差异:大不列颠岛的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该地乳畜业发达;北海道为季风气候,水稻种植普遍。
14.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构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
(1)图1所示的各农产品主产区中,位于我国暖温带与半湿润区的是汾渭平原、____________农产品主产区;位于我国最大平原的是____________农产品主产区;水稻生长可一年三熟的地域位于____________农产品主产区的南部。
(2)比较长江流域和河套灌区农产品主产区,完成下表。
主产区
项目   
长江流域
河套灌区
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有利方面
不利方面
(3)新疆绿洲农业是甘肃、新疆农产品主产区中的特色农业。据图2分别归纳南疆、北疆绿洲农业空间分布的形态特征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答案 (1)黄淮海平原 东北平原 华南
(2)
主产区
项目   
长江流域
河套灌区
农业地域类型
水田农业
旱作农业
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
小麦、玉米
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有利方面
地势较为低平;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充足;土壤较肥沃
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有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
不利方面
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气候干旱,降水不足;多风沙;盐碱地
(3)南疆绿洲农业围绕塔里木盆地呈半环状分布,北疆沿天山北麓呈带状分布。前者是因为塔里木盆地北有天山,南有昆仑山,绿洲主要依靠两大山脉的冰川融水作为生活和灌溉水源;后者是因为绿洲主要依靠南部的天山冰雪融水作为生活和灌溉水源。
解析 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回答即可。第(2)题,长江流域水热充足,土壤和水源条件好,适宜发展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河套灌区光热条件、地形条件和水源条件优越,但降水不足,不合理灌溉易诱发土地盐碱化。第(3)题,南疆和北疆的农业分布受水源条件影响,而水源主要是天山和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因此山脉的位置影响了农业的具体分布。
第三单元区 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单元整合
[网络构建]
[知识点回顾]
1.描述黄土高原的范围,并说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3.说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
4.分析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衰落的原因和振兴的措施。
5.比较南水北调三线方案。
6.分析南水北调的积极意义。
7.以东线工程为例,分析南水北调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8.分析西气东输工程的影响。
单元活动 走进“数字地球”
[学习目标] 1.认识“数字地球”的概念、支撑技术和主要特点。2.了解“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的概念和主要应用。3.联系“数字地球”的发展前景,了解“数字地球”对我们实际生活的意义。
(一)认识“数字地球”
1.概念:数字地球通俗地讲就是建立一个“虚拟地球”,用数字化的方法将地球上有关的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装入计算机中,实现在网络上的流通。
2.核心思想:用数字化的手段整体性地解决与空间位置相关的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3.支撑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的相融合。
4.主要特点
(1)空间性、数字性和整体性,并且三者融合统一。
(2)迅速充实和联网。
(3)是一种开放式的数据平台,具有立体和动态显示数据的能力。
(4)以图像、图形、图表、文本报告等多种形式提供局部或全球范围的数据、信息、知识方面的服务,其中提供信息服务是最主要的任务。
(5)其服务对象覆盖全社会层面。
思考 “数字地球”就是“3S”技术的综合,对吗?
答案 不正确。“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再认识,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而“3S”技术仅仅是“数字地球”的部分支撑技术。
(二)“数字城市”
1.概念: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以数字的形式获取、存储和再现城市的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主要内容
(1)城市设施的数字化。
(2)城市的网络化:包括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移动通信网、光纤网、广域网、局域网等。
(3)城市的智能化:包括网上商务、网上金融、网上教育、网上医院、网上政务等。
3.作用:能够为人类创造高效的、信息化的工作环境和舒适、方便、安全、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思考 建立“数字地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意义有哪些?
答案 城市信息化使得智能化交通、智能化住宅小区、数字化企业、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娱乐等成为可能,还带动了生态城市和花园城市建设,为居民生产、生活和学习创造更方便、舒适、高效和安全的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三)“数字校园”
1.概念:数字校园是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对校园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通过整理加工,使这些信息资源能够有序地运转,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
2.目标: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把学校建设成既面向校园内,又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虚拟学校,使更多的人能够共享教育资源。
3.应用
(1)教师能进行电子备课;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操作;还可以进行电子评阅。
(2)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参加教学活动。
思考 若“数字校园”成为现实,学生将如何进行学习活动?
答案 在任何有互联网的地区,学生可在虚拟的课堂、虚拟校园、虚拟的图书馆进行学习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这是某公司的一项信息化服务演示。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位独居的老太太突发心脏病,在倒地的一瞬间,她手臂上的手表式GPS发出急救信号。医护人员从“医疗急救GIS”中的地图上迅速找到了她的住址,立即调度装有车载定位系统的救护车按照电子地图上的提示路径,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老人住所,为她量血压、测心跳、输氧气……
这虽然只是一个演示,但实际上正是“数字地球”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一个缩影,而且渐入大众生活领域。
(1)“数字地球”有什么特点?
(2)材料中的案例应用了“数字地球”的哪些技术?
答案 (1)①具有空间性、数字性和整体性,这三者的融合统一,是数字地球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区别的根本标志;②可迅速充实和联网;③是一种开放式的数据平台,它采用动态、仿真和虚拟等先进的技术,具有立体和动态显示数据的能力;④以图像、图形、图表、文本报告等多种形式提供局部或全球范围的数据、信息、知识方面的服务,其中提供信息服务是最主要的任务;⑤数字地球的服务对象覆盖整个社会层面。
(2)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车载定位系统、电子地图等数字地球技术。
知识点拨 数字地球的含义与支撑技术
(1)含义:数字地球是指实现地球数字化或信息化的技术系统。形象地说,数字地球是指整个地球经数字化之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如下所示:
(2)支撑技术:数字地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要依靠诸多关键技术支撑。各关键技术与数字地球的关系具体如下所示:
[特别提示] (1)数字地球就是数字化地球,目前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还无法满足人们的全部需要。
(2)数字地球是虚拟地球,虚拟现实技术是数字地球的最大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99年,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专家认为,“数字地球”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钻的深化,是对地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实现地球圈层间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数据的集成,从而对全球化问题进行广泛研究。
以农业为例,它在农业信息遥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一些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例如,美国利用资源卫星在估测本国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对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进行估测,根据所得数据制定生产布局、储运、加工等计划,确定对外贸易策略,由此每年可获利数亿美元。
(1)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2)根据材料推断“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哪些工作?
(3)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技术?
答案 (1)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工作、生活、娱乐等,大到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如预测气候变化、治理环境污染、防灾减灾、保护生物多样性、解决政治或经济危机、增加农业产出等。
(2)“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如下工作:资源利用状况遥感调查;合理布局农业;监测并预报气候变化及旱涝灾害;光热及农作物产量预测;农业污染监测、预报,并提出解决措施等。
(3)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如下领域可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技术: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分布;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全球生物分布;全球生产结构监测等。
拓展提升 数字地球的应用
应用前景
具体表现
可持续发展
应用空间分析与虚拟现实技术,建立数字化空间实验室,从全球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
政府决策
为大型工程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为政府对城市的管理提供依据
百姓生活
接受远程教育,网上购物,交互娱乐项目,浏览风景名胜
知识小结
数字地球是信息化的地球——地球的虚拟对照体。结合所学内容回答1~3题。
1.数字地球的核心是(  )
A.应用信息技术将地球每个角落紧密联系起来
B.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C.运用电脑将地球的所有重要数据储存起来
D.用数字表示地球的所有地理特征
2.数字地球数据传输的基础是(  )
A.网络 B.虚拟现实技术
C.GIS D.数据存储技术
3.目前数字地球中存储的信息是(  )
①数量巨大且都是真实可靠的 ②采取分散式存储,能够快速提取 ③数字化的信息 ④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是信息采集的主要来源之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B 2.A 3.C
解析 第1题,通俗地讲,数字化手段就是用数字的方法将地球、地球上的活动及整个地球的时空变化全部数字化并装入电脑中,实现在网络上的流通,并使之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和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服务。其核心就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并使人们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方便地获得有关地球的信息。第2题,数字地球的信息传输靠信息高速公路,即高速网络。第3题,数字地球的数据量极大,初步估算将要存储1015字节的信息,而且每天还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只有分散地存储到全球各地的计算机中。数字地球存储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取决于信息的提供者。目前的互联网还无法满足快速提取的要求。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指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技术对城市进行科学高效管理,系统建设内容涵盖多个领域,如医院利用该系统抢救某危重病人的过程。数字化城市是数字地球的一部分。据此完成4~5题。
4.有关“数字城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与“数字地球”是并列的两大信息系统
B.能以数字的形式获取、存储和再现城市的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C.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D.可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5.数字城市的作用主要包括(  )
①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③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④为人类创造高效的、信息化的工作环境和舒适、方便、安全、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4.A 5.C
解析 第4题,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一部分,它综合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以数字的形式获取、存储和再现城市的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第5题,数字城市的作用之一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而不是直接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数字黄河”,就是借助全数字摄影测量、遥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化手段及传统手段采集基础数据,通过微波、超短波、光缆、卫星等快捷传输方式,对黄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构建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通俗地讲,“数字黄河”就是把黄河装进我们的计算机,从而可方便地模拟、分析、研究黄河的自然现象,探索其内在规律,为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种方案决策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材料二 “数字黄河”的某一示意图。
(1)“数字黄河”的五大技术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支持优化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方案的关键环节是________。
(2)下列属于建设“数字黄河”的积极意义的是(多选)(  )
A.洪水预报 B.水量调度
C.水质监测 D.水土流失监测
E.工程模拟
(3)若建立黄河流域内水能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你认为应该储存哪些方面的空间数据信息?
答案 (1)信息采集系统 数据传输系统 数据存储与处理系统 数字模拟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 数字模拟系统
(2)ABCDE
(3)应储存的空间数据信息:①全流域的水能蕴藏量;②已开发水能的量及空间分布;③重要河段水能资源的时空分布;④水能可开发河段的地质、地貌特征的相关数据;⑤流域内人类的经济活动状况等。
解析 由题目可知,“数字黄河”的五大技术环节表现为信息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及处理、数字模拟和决策支持等高新技术支撑。利用“数字黄河”系统可以对黄河流域的洪水、凌汛、水土流失实施防御与治理。建立黄河流域内水能资源地理信息系统需要全流域的地质地貌、水文、经济等空间数据信息。
40分钟课时作业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了《回到恐龙时代》的节目。众所周知,恐龙早已灭绝了,但节目中的各类恐龙及其生活环境如同真的一样。完成1~2题。
1.上述节目的播出,体现了哪项关键技术的应用(  )
A.高速网络技术 B.空间信息技术
C.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 D.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
2.有关数字地球的可视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视化技术将抽象数据具体化,以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形式表现 ②可视化技术是实现数字地球与人交互的窗口和工具 ③虚拟现实技术只能模拟现实视觉环境 ④虚拟现实技术可完成虚拟战争、虚拟旅游等过程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依靠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可跨越时空带人们回到远古时代或进入未来。第2题,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能模拟现实的视觉环境,还能模拟听觉、嗅觉等现实环境。
“海洋二号”卫星和“资源三号”卫星于2011年下半年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火箭进行发射。该中心运用数字地球技术,卫星发射的准备周期从原来的20天缩短到13天。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数字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数字地球是数字化地球 ②数字地球已经能满足人类目前的需要 ③数字地球的特征是采用虚拟技术,具有动态显示的能力 ④数字地球采取集中方式存储信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下列不属于数字地球服务领域的工作是(  )
A.了解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情况
B.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
C.掌握各地犯罪情况
D.直接抓获犯罪分子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数字地球是数字化地球,是对数字化地球的正确的简单说法;目前数字地球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还无法满足人类目前的需要;数字地球是虚拟的地球,采用虚拟技术,具有动态显示的能力是数字地球的特征;数字地球需要存储大量信息,不能集中存储,采用在全球网络中分散式存储。第4题,数字地球能够使人们通过一定方式方便地获得他们所想了解的,如A、B、C选项的信息,而D选项直接抓获犯罪分子还需要相关部门具体实施操作。
5.数字城市的内容主要包括(  )
①城市设施的数字化 ②城市的网络化 ③城市的智能化 ④城市的现代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数字城市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设施的数字化、城市的网络化、城市的智能化。
“数字校园”是“数字地球”的具体利用与体现。读“数字校园”的应用图,回答6~8题。
6.“数字校园”是指(  )
A.对校园内所有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B.远程教育和网上学校
C.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
D.建设虚拟学校
7.“数字校园”的思想核心是(  )
A.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B.建设网上学校
C.发展远程教育 D.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
8.未来借助于“数字校园”技术,有关地理教学的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再使用地球仪,学生只要戴上显示头盔,就能看见太空中的地球
B.对于区域的学习,利用声音识别系统就能够得到关于行政区范围、动植物物种等信息
C.课堂上不需要老师,学生完全靠计算机自学
D.想要了解有关地区更多的信息,可通过“数据手套”,单击一下链接按钮,就能够看见
答案 6.A 7.A 8.C
解析 第6题,“数字校园”是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对校园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通过整理加工,使这些信息资源能够有序地运转,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第7题,把学校建设成既面向校园,又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虚拟学校,使更多的人能够共享教育资源。第8题,虽然数字校园技术能大大丰富课堂教学,但教学依然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在“数字地球”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中国”的构想。构想中的数字中国将建立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公用信息网。它集成了国家经济信息网、国土资源信息网、长江流域监控网等网络的信息,并将促进这些系统的综合利用。据以上材料,回答9~10题。
9.有关数字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数字地球就是指互联网
B.数字地球就是信息高速公路
C.数字地球是用数据通信技术使地球上信息的表达方式日益数字化
D.数字地球只能方便人们的生活,并不能创造实实在在的财富
10.应用互联网技术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的直接威胁是(  )
①在互联网上存在着许多很容易扩散的计算机病毒 ②敌对势力利用计算机网络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③外国情报机构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窃取国家机密 ④网上黑客经常破坏一些计算机网站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9.C 10.C
解析 第9题,数字地球就是数字化的地球,数字地球的建立依托于计算机网络。第10题,互联网上的病毒属于一种程序,只要加强防范并不可怕;计算机黑客破坏网站的目的不一定都会威胁国家安全。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依据图文资料,完成11~12题。
11.这一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  )
A.GPS—RS—GIS B.RS—GPS—GIS
C.GIS—RS—GPS D.RS—GIS—GPS
12.“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  )
A.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数量
B.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规模
C.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
D.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
答案 11.D 12.D
解析 第11题,依据题目材料可以得出:第一步获取卫星影像资料信息(RS);第二步,数据的系统分析(GIS);第三步,“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GPS)。第12题,“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属于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具有空间性的数据,城市流动人口数量不具有空间性,不能用于此数据库。
13.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Google Earth是一款由Google公司开发的虚拟地球仪文件,它把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
Google Earth使用了公共领域的图片、受许可的航空照相图片、KeyHole间谍卫星的图片和很多其他卫星所拍摄的城镇照片。
(1)Google Earth所需的数据是如何存储的?这些最基本空间数据是如何获得的?
(2)Google Earth的空间数据的基础设施是什么?
(3)在Google Earth中,可视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有何区别?
(4)根据你的理解,Google Earth涉及到哪些关键性技术?
(5)试举例说明“数字地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领域。
(6)数字地球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外,还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发挥作用,试分别举例说明。
答案 (1)分散在不同机构的数据库中。 通过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
(2)空间数据管理体系、空间数据交换网、空间数据交换标准。
(3)可视化技术:将计算机中的抽象数据具体化,以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实现数字地球与人交互的窗口和工具。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生成虚拟环境;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官与人体的自然技能感受逼真的虚拟环境,与虚拟世界进行交互,完成各种虚拟过程。
(4)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5)例如:网上旅游信息查询,远程教育研修等。
(6)例如:模拟未来20年森林面积的变化,研究全球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等。
解析 (1)Google Earth所需数据异常庞大,已不可能通过单一的数据库存储,需要分散在数以万计机构的数据库中;作为数字地球的一种,其最基本的空间数据来自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2)空间数据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管理体系、空间数据交换网、空间数据交换标准等。(3)可从含义、与人之间的关系两个角度归纳。(4)Google Earth是一种网络化的数字地球形式,它的建立需要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支撑。(5)(6)数字地球的应用前景主要是三大领域:可持续发展、政府决策、百姓生活。可持续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快捷获取大容量信息和模拟实验,为我们研究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1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数字国土”工程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认为,“数字国土”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钻的深化,是对地球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以农业为例,它在农业信息遥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一些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
(1)下图为冬小麦各生长阶段的波谱特性示意图,通过分析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材料推断,“数字国土”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哪些工作?
(3)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数字国土”的相关技术?
答案 (1)冬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其波谱特性不同,通过遥感获得某地冬小麦某一生长阶段波谱数据并与正常年份比较,即可判断出冬小麦的生长状况,进而对产量进行预测,为后一阶段的生产活动提供资料。
(2)土地资源利用状况遥感调查,合理布局农业;监测预报气候变化,旱涝、长势、产量预测,提高抗灾能力;农业污染环境状况监测与预报,提出解决措施等。
(3)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矿产监测等。
解析 “数字国土”相关技术的核心是“3S”技术的综合应用。第(1)题,通过遥感获得的冬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波谱特性,可分析冬小麦生长状况,并对产量进行估测。第(2)题,“数字国土”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发挥的作用:①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改革对我国农业的影响;②分析“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对这些影响因素所能产生的良性影响;③分析如何消除现代农业发
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应用于农业的布局、灾情预报、污染状况等方面。第(3)题,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其他领域也可以运用“数字国土”的相关技术解决问题,如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矿产监测等。
课时1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成因
[学习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及其地貌形成的原因,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2.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其成因。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概况
(1)范围:A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B秦岭以北。
(2)地貌特征:厚层黄土覆盖(风力沉积),沟谷发育,地表破碎(流水侵蚀)。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概述: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表现
①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③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读教材P50图3-1-2,探究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地理界线是______;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地理界线是______。
(2)黄土高原的地势有什么特点?判断依据是什么?
(3)黄土高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 (1)太行山 古长城
(2)西北高、东南低。 根据河流的流向,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
(3)地表起伏大,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知识点拨 水土流失的危害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的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①
2.水土流失会对内河航运造成一定的影响,是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
A.地表起伏增大 B.河流含沙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 D.植被条件变差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水土流失会造成地表侵蚀,故①为地表侵蚀;地表遭到侵蚀,会导致沟谷纵横,地表起伏变大,故②为地表起伏大;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③为植被条件差。第2题,水土流失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从而影响内河航运。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1)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从湿润区向干旱区、从森林向草原、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2)土壤质地的特殊性:黄土的土质比较疏松,黄土层极易受到流水的侵蚀。
(3)降水的不均匀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4)地质灾害的多发性:地质灾害频繁,滑坡、塌陷、泥石流加剧了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
(1)根本原因: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直接原因
思考
1.轮荒耕作制度和哪种农业地域类型相似,说出轮荒的生产过程。
答案 轮荒耕作制度与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相似。
生产过程:开荒—耕种—弃荒—易地开荒。
2.在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时,为什么要注意结合当地人口问题?
答案 人口的迅猛增长,从而使得人地关系紧张,会导致过度垦荒,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同时一些不合理的建设活动会加剧对植被及地表土壤的破坏,进而加重水土流失。
1.填写图表,说明黄土高原的过渡性特征(指出各序号所代表的含义)。
答案 ①低 ②高 ③黄淮海 ④内蒙古 ⑤多 ⑥少
⑦湿润 ⑧内陆 ⑨草原
2.黄土高原上的典型民居是窑洞,这与黄土质地有何关系?这种土质对水土流失有何影响?
答案 黄土直立性较强,适宜建窑洞,但是黄土极易受到流水侵蚀,导致水土流失。
3.热带雨林地区有一种传统的生产方式——热带迁移农业,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的耕作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指出这两种农业生产方式在成因、特点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答案 轮荒耕作制度
成因:生产力水平低,导致耕作方式落后。
特点:采取轮荒制的粗放耕作方式,广种薄收。
对环境的影响:林草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4.以图表的形式,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答案 
知识点拨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水土流失是自然现象,其形成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或加剧水土流失。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因素
具体影响
地形
坡度影响地表径流速度→流水冲刷能力强弱
土质
抵抗流水侵蚀能力的强弱
气象气候
降水强度影响对地表冲刷力的大小
植被覆盖率
水土保持能力
地质灾害
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
具体影响
过度开垦
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机制
过度放牧
破坏植被,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毁坏林木和樵采
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露天开矿
开矿破坏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并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读材料及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内蒙古阿拉善盟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在十几年前,草原的覆盖率为5%,草场土质为黏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这里草原放羊载畜量为120万头,实际上养羊头数为200万以上。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上百万的外地人涌入内蒙古草原挖取发菜(谐音“发财”),内蒙古1/5的草原严重退化。人口增多及掠夺式的开发行为,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是沙漠化土地扩大的主导因素。现今,许多地方寸草不生,阿拉善地区沙漠面积正以每年1 000平方米的速度扩大,牧民的生计陷入困境,有3万多人被迫转移出该地区。
(1)材料反映出荒漠化扩大的人为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耕区出现的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是____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为防止这一地区沙漠的南侵已营造“________”防护林带,该防护林带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过度放牧 人口增多及掠夺式的开发行为 (2)次生盐渍化(盐碱化) 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干旱的气候条件 (3)三北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中“草原放羊载畜量为120万头,实际上养羊头数为200万以上”可得出过度放牧的结论;材料给出的另一原因为“人口增多及掠夺式的行为,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是沙漠化土地扩大的主导因素。”第(2)题,首先明确该农耕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于灌溉农业,灌溉措施不当加上该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水中矿物质容易在地表聚集,形成次生盐渍化(盐碱化)。第(3)题,我国在东北、华北、西北建设的“三北”防护林带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其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知识小结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由图2中等高线分布特征可知:甲区缓坡与陡坡相间分布,各占一定的空间。缓坡可以开垦为梯田,陡坡可以植树种草,有利于水土保持。水平梯田和反坡梯田适合在陡坡面积小的坡面修建;坡式梯田适合在坡度相差小的坡面修建;缓坡与陡坡相间分布区适合修建隔坡梯田。第2题,黄土高原地区显著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修建反坡梯田可以改变水土流动的方向,能够有效地保持水土。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3~4题。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hm2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3.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 D.植树造林
4.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东部 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 D.内蒙古高原西部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该地生态恶化,由图可知耕地面积增加速度最快、草地面积下降速度最快,所以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首先应该退耕还草。第4题,结合表格:区域草地面积为主,但荒漠化(盐碱地面积大,云贵高原东部石漠化严重,黄土高原中部沙漠化严重)土地面积大,沼泽湿地面积较小(松嫩平原中部较大),与内蒙古高原西部接近。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其最主要原因是(  )
A.黄土高原降水量较南方丘陵山区大
B.黄土高原降水强度较南方丘陵山区小
C.黄土高原植被破坏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
D.黄土高原上抵抗侵蚀能力极低
答案 D
解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我国其他地区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黄土高原上的地表物质——黄土。黄土疏松、质地均匀、没有团粒结构,缺乏有机质,所以黄土在水中极易分散,抗蚀能力极低。再加上黄土有极为发达的垂直节理(俗称“立土”),更有利于流水侵蚀与崩塌。
6.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上游地区重点开发的能源资源是________。
(2)黄河中游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分析这种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
答案 (1)水能
(2)水土流失 夏季降水比较集中且多暴雨;土质疏松;地形坡度大;植被覆盖率低
解析 (1)黄河上游水量较大,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2)黄河中游主要为黄土高原,该地为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夏季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较低,地形坡度大,因此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40分钟课时作业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放牧 ②环境污染加剧 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 ④过度农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下列对图中荒漠化扩展及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
C.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冬季风有关
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内蒙古高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交界处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第2题,图中荒漠化推进的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因此与冬季西北风有关。封沙育草是针对绿洲边缘地带的荒漠化所采取的生物工程措施。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源地之一。读表及图,完成3~4题。
年份
石羊河年均径流量(108 m3)
流入民勤年均径流量(108 m3)
1957
13.31
4.64
2000
13.03
0.98
3.民勤绿洲水资源最充沛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导致1957年~2000年,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根源在于(  )
A.全球变暖,石羊河水量明显减少
B.流域内用水量增加,上游来水减少
C.大量地表径流在沙漠地区下渗
D.草原破坏使地表径流减少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石羊河为内流河,其河流补给主要是来自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故水资源最充沛的季节应是夏季。第4题,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石羊河年均径流量从1957年到2000年并无明显变化,但流入民勤地区的径流量大大减少,因此导致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原因应主要是流域内用水量增加,上游来水减少。
下图是“沿32°N~37°N、109°E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A处深厚的黄土主要来源于(  )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沉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
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②破坏植被 ③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④黄土土质疏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5.B 6.A
解析 第5题,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的“杰作”。强劲的西北风从遥远的蒙古高原搬运来沙尘,经过上百万年形成深厚的黄土分布区。第6题,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及植被破坏。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顶过”,下图是“我国某地的居住景观示意图”。回答7~8题。
7.建造图中建筑形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风俗习惯和传统观念
B.地表形态和土壤性质
C.气温和降水量状况
D.植被类型和地质构造
8.图中居住景观分布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壤盐碱化 B.洪水泛滥
C.地层下陷 D.水土流失
答案 7.B 8.D
解析 第7题,图中居住景观为窑洞,窑洞多出现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利用高原地形和黄土的直立性而建造。第8题,图中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我国发布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规划期内要确保我国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土地退化类型与发生地区搭配正确的是(  )
A.水土流失—内蒙古高原
B.荒漠化—华北平原
C.红漠化—南方低山丘陵
D.石漠化—长江中下游平原
10.黄土高原曾盛行的轮荒耕作制度,使得(  )
①土壤肥力得以恢复 ②耕地面积减小 ③粮食产量持续减少 ④水土流失加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9.C 10.B
解析 第9题,在我国,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东北平原等地区;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早地区;易发生红漠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区;易发生石漠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华北平原易发生土地盐碱化。第10题,轮荒耕作制度,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进而导致土地荒漠化,耕地面积逐渐减小。
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肃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大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12.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 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 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11.C 12.A
解析 第11题,由图可以看出,新疆地区土地沙化面积最大;内蒙古和宁夏水土流失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大致相同;西北地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荒漠;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破坏植被。第12题,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应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保护植被,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高天然气的使用率。我国目前能源消费仍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无法从根本上减少开发。
1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B城市为______省的省会________市。B城市附近等温线的走向为______________,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A处等温线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乙图为甲图中沿AB一线附近地形剖面图,图中虚线表示当地一次特大暴雨量分布状况,据图判断图中最大暴雨量分布的地区海拔高度约为________米。该线附近易形成特大暴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方低山丘陵区是我国仅次于黄土高原的第二大水土流失区,请说明原因。
答案 (1)福建 福州 东北—西南 海陆热力差异
(2)等温线闭合且中间数值低 A处为山峰
(3)650(600~700之间) ①夏季风带来暖湿气流;②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4)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地形起伏较大,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薪柴紧张,长期的毁林开荒、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破坏,加之降水变率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解析 (1)读图,甲图中B城市为福建省的省会福州市。B城市附近等温线的走向为东北—西南,大致与海岸线一致,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热力差异。(2)甲图A处等温线的分布特点是等温线闭合且中间数值低,主要原因是A处是山峰。(3)读图,从雨量最高的点向下做垂线,与剖面线相交,交点的海拔即为降水量最大的高度。图中最大暴雨量分布的地区海拔约为650米(600~700米之间)。该线附近易形成特大暴雨的原因是夏季风带来暖湿气流,水汽充足;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4)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地形起伏较大,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薪柴紧张,长期的毁林开荒、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破坏,加之降水变率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14.喀斯特与黄土、沙漠、寒漠并列为我国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区。由于喀斯特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喀斯特环境日益恶化,而石漠化景观是其最直接的标志。下列是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材料。分析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省区)。
(2)潜在石漠化一般出现在地形坡度________以上地区;
实际上无石漠化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坡度________以下地区;严重石漠化出现的坡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为严重的石漠化出现在什么方向的山坡上,为什么?
(4)请指出该小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
答案 (1)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2)35° 10° 10°~30° (3)南坡。 南坡是迎风坡、向阳坡;气温较高、多雨,水热较充足;一旦森林遭受破坏,石灰岩容易受到雨水的溶蚀、冲刷等侵蚀作用;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现象。 (4)人为原因:人口压力大;人均耕地面积小;粮食需求大;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生产不足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恶性循环,逐步形成经济贫困地区。
课时2 水土流失的治理
[学习目标] 1.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2.学会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实例,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1.基本理论
(1)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
(2)以水土保持为中心
(3(综合治理“三结合”原则
2.具体措施
(1)工程措施
固沟工程
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营造防护林——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护坡工程
在缓坡地段,封坡育林育草与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拦截、涵蓄坡面径流,发展林果业生产
保塬工程
在塬面上,平整土地、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
(2(农业技术措施(耕作区(
(3(生物措施
思考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哪几种?哪种见效快?哪种是关键措施?
答案 具体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其中,工程措施见效最快,农业技术措施是关键,生物措施是根本。
2.为什么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中必须着眼于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答案 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是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小流域指坳沟和河沟等河道流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地。这种沟道遍布于黄土高原地区,因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须着眼于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形成图中所示景观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2)读图分别说出甲、乙、丙、丁四处合理利用和治理的措施。
(3)把下列选项填入图中对应空格中。
①平整土地 ②修基本农田 ③蓄水保土 ④发展多种经营 ⑤贮水拦沙 ⑥改善生产条件
(4)为什么说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之一?
答案 (1)人多地少,毁林(草)开荒。
(2)甲处为黄土塬,通常为常用耕地;乙处为缓坡,适宜开垦成梯田;丙处为陡坡,重点是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丁处为沟谷,可采取打坝淤地的方式,防治水土流失。
(3)A—①;B—②;C—⑤;D—⑥;E—③;F—④(①②可互换,③④可互换,⑤⑥可互换)。
(4)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现了“合理利用土地和综合治理的原则”: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6年6月17日是第二十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宣传的主题是“防治荒漠、利国惠民”。
材料二 植物固沙。
(1)荒漠化的防治迫在眉睫,防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人类活动不当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要有针对性,请你针对人为因素,提出相应的措施。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4)图中植被有何特点?为什么不以高大乔木来固沙?
答案 (1)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及防治措施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
相应的治理措施
过度樵采
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增加农牧民收入
过度放牧
规定合理的载畜量
过度开垦
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
水资源利用不当
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恢复自然植被。
(4)图中植被多为灌木丛林。高大乔木生长需水量大,根系不够发达,耐旱性差。所以固沙植被多为根系发达且耐旱的灌木丛林。
拓展提升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地区总结出来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在治理中强调的是“综合”的观念,即治理水土流失时各种方法、措施的配合使用。把小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沟谷、缓坡和塬面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如下图所示:
知识小结
读“某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该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回答1~3题。
1.1980年与2010年相比,有关河流R以下河段的水文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B.河流的含沙量大
C.河流的汛期长 D.河流中钙物质的含量少
2.该河流域的治理中,对R和T之间河段的主要治理措施有(  )
A.西侧坡大量修建梯田,东侧坡大量植树种草
B.东侧坡大量修建梯田,西侧坡大量植树种草
C.两侧坡都大量植树种草
D.两侧坡都大量修建梯田
3.为了更合理地开发当地的农业资源,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A.退耕还林还草,防止土地沙漠化
B.实施开荒造田,建成商品粮基地
C.大力治理低湿洼地和盐碱地,发展生态农业
D.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实行治水改土与绿化相结合,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 1.B 2.B 3.D
解析 第1题,与2010年相比,1980年的耕地面积较大,但是林地、草地相对较小,存在毁林开荒等问题,同时荒地较多,严重的植被破坏,会产生水土流失问题,河流中的泥沙含量较大。第2题,该河段西坡等高线较密,说明坡度较陡,只能植树种草;东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可以修建梯田。第3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可以断定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多山地丘陵,水热资源丰富,因此要实行治水改土与绿化相结合,发展立体农业,综合开发农业资源的措施。
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读图回答4~5题。
4.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甲处打坝淤地 ②乙处整修梯田 ③丙处修建水库 ④丁处平整土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如果不施加人为影响,若干年后塬面边界有可能变为(  )
A.a B.b
C.1 020米等高线 D.1 010米等高线
答案 4.A 5.B
解析 第4题,图中甲处是沟谷,可以采用打坝淤地的方式;乙处为缓坡,可以整修梯田;丙处为塬地,应平整土地;丁处为陡坡,应栽种植被护坡。第5题,若不施加人为影响,若干年后,随着水土流失加剧,塬面很可能会后退。b与原有的塬面边界形状大致一致,所以塬面边界会变为b。
6.阅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湿润红土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这些地区地形以丘陵及山区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材料二 “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1)完成“红色荒漠”结构示意图。上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等条件,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南方地区“红色荒漠”主要发生在________丘陵地区,它的形成造成的不利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地区。简要说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不同措施。
答案 (1)人口增加 高温多雨 滥伐森林 水土流失
(2)江南 表层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当地地表变得崎岖不平;下游易淤积河道和湖泊。
(3)干旱和半干旱 北方:植树造林,退耕还牧,防止过度放牧等。南方:控制人口增加,积极开发新型能源,退耕还林等。
解析 (1)仔细读“红色荒漠”结构示意图,根据图中已有信息及其箭头指向进行合理推断;A应该为人口增加,导致“人均耕地减少和需要燃料增加”,从而产生C滥伐森林;同理B应该为高温多雨,D应该为水土流失。(2)在我国主要丘陵中,江南丘陵以红壤为主,所以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是红色荒漠化的主要发生地区,该区域红色荒漠化主要是由水土流失造成的,水土流失导致地表土壤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产量减少;由于表土流失,土地变得崎岖不平;流失的土壤还会在河流中下游地区造成河道淤积。(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内蒙古、新疆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北方地区荒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农垦等原因造成的,所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防止过度放牧等;南方地区结合形成原因主要从控制人口增加,大力开发新能源,解决生活用能问题,退耕还林等方面分析。
专项提能7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其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湿润、半湿润地区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危害着农田、牧场、交通及人民生活,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环境退化。中国荒漠化土地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断续分布延伸长达5 500 km,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区)共212个旗、县。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分布图
从图中找出荒漠化的分布地区。
内蒙古高原大部、黄土高原北部及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地区。
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多从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入手分析,人为原因一般是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1)自然因素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植被稀疏。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
危害
过度樵采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
过度放牧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次生盐渍化
组织语言,描述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并提出治理措施。
(1)危害: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影响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例如,土地荒漠化使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自然灾害加剧。
(2)治理措施: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对症下药找出对应措施,从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出发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
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③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④控制人口增长。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甲区域是我国某重要的农作物产区,该区域发展该种农作物的有利条件是(  )
①夏季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②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 ③本地消费市场广阔 ④有较丰富的灌溉水源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2)图中乙处分布有大面积荒漠,其主要形成原因可能是(  )
A.过度放牧与黄河多年断流
B.工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的建设
C.修建梯田与不合理的灌溉
D.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大幅度减少
(3)图中丙处要治理荒漠化,可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
A.禁止开垦、放牧等经济活动
B.实施环境移民
C.合理分配内流河上、下游的水资源
D.引黄河水大力植树造林
答案 (1)B (2)B (3)C
解析 第(1)题,图中甲区域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的山麓地区,气候干旱,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且有来自高山的冰雪融水。第(2)题,图中乙处地处我国黄土高原,能源矿产丰富,其荒漠化的形成主要与工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的建设有关。第(3)题,丙处位于气候干旱的河西走廊地区,其荒漠化的形成主要与水资源的利用不当有关,因而要治理荒漠化就要合理分配内流河的水资源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0分钟课时作业
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1~3题。
1.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A.气温分布图 B.降水量分布图
C.工业分布图 D.旅游景点分布图
2.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取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3.上图是几位同学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B 2.D 3.A
解析 第1题,针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的调查,影响小流域水土流失程度的因素有地形因素、降水因素等,所以需要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降水量的分布图。降水量的大小、季节分布状况与水土流失关系密切。第2题,每次暴雨测定的土壤流失量的累加不能代表全年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流域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最终全部流经流域的出口,所以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较为合理。第3题,水土流失一般的分布规律:坡度小的地方,受雨面积大,径流量大,但流速小,侵蚀程度较小;随坡度增大,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当坡度大于40°时,受雨面积小,虽然流速大,但径流量小,侵蚀程度较小。所以图中坡度小于20°时,单位面积产沙量应该较小,当坡度大于20°时,单位面积产沙量增大迅速,当坡度未达到40°单位面积产沙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读图,回答4~5题。
4.为解决当地生态问题,在①②③④四处所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A.①种草护坡 B.②打坝建库
C.③平整土地 D.④修筑梯田
5.“平整土地”可以减少(  )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下渗 D.蒸发
答案 4.D 5.A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6.“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7.“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 6.C 7.D
解析 第6题,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对。根据材料,自然植被恶化,A错。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B错。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D错。第7题,“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A错。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错。
下图是“甲、乙、丙三地的经纬网图”。读图,回答8~10题。
8.甲、乙、丙三地产生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是(  )
①降水集中 ②土质疏松 ③开矿 ④植被破坏 ⑤垂直节理发育 ⑥地壳活动剧烈
A.①④ B.①②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9.改良甲、乙、丙三地土地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在甲地土壤中掺入沙子
B.在乙地种植耐酸植物
C.在丙地使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D.在乙地大面积退耕还草
10.乙、丙两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A.冬小麦 水稻 B.春小麦 水稻
C.水稻 小麦 D.谷子 水稻
答案 8.A 9.C 10.B
解析 第8题,由甲、乙、丙三地经纬度位置判断甲位于黄土高原,乙位于松嫩平原,丙位于东南丘陵。三地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一是降水集中,二是植被破坏。第9题,甲地土质疏松易被侵蚀,改良应退耕还草、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乙地黑土冲刷,肥力下降,改良应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丙地土质黏重,呈酸性,改良可掺沙子或使用石灰中和。第10题,乙地主要粮食作物为春小麦,丙地为水稻。
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完成11~12题。
11.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1.A 12.B
解析 第11题,读图可知下层有灌木的针叶密林在距地面6米内风速最小(小于3千米/小时),因此防风效果最好。第12题,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13.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对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在a、b、c、d四处采取不同措施。与下列治理措施相适应的地点分别是打坝建库______________;种草放牧______________;平整土地________;修筑梯田________。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对该区域治理的一项措施。
(2)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3)梯田的修筑,最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4)图中甲、乙、丙三地,最适宜建窑洞的是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④处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b a c (2)B (3)A (4)丙处 丙处与甲处相比,位于向阳坡,采光条件好;位于冬季风背风坡,防寒条件好。丙处与乙处相比,位于山脊,不易积水
(5)草场退化、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
解析 从等高线图上看出,a地较开阔平坦,b地为陡坡,c为缓坡地带,d为谷地;不同的地区,综合治理的方向不同,开阔平坦地带,须平整土地,谷地可以打坝建库,缓坡上可以修建梯田,陡坡上种草护坡。在修建梯田时,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一致;梯田的修建,改变了坡面的形态,能够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窑洞的修建要向阳,且要注意地形。④处位于黄河源头,降水较少,由于不合理的放牧及开垦,导致水源不足、草场退化及土地荒漠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是世界主要的水土流失区。据中科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遥感调查计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面积约45万平方千米,其中土壤侵蚀强度大于1 000吨/平方千米的面积约29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 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示意图。图中黑色柱状部分代表不同省份土壤侵蚀强度大于500吨/平方千米的侵蚀面积。
材料三 黄土高原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1)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面积的空间分布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西省土壤侵蚀面积较大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3)读材料三图,把下列选项填入图中A、B、C、D的空格中,每个选项限填一次。
①破坏植被 ②人均耕地和燃料减少 ③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④土地退化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答案 (1)山西、陕西、甘肃土壤侵蚀面积大,内蒙古、宁夏、河南土壤侵蚀面积小
(2)山西黄土覆盖面积大,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区,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流失;山西降水量较大且集中,多暴雨等。
(3)② ① ④ ③
解析 第(1)题,描述土壤侵蚀面积的空间分布特征,首先需要明确图中各省区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然后根据图例判断数量差异,并将位置与数量特征结合,总结分布特征。第(2)题,分析土壤侵蚀的自然原因应考虑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第(3)题,在理解人地关系的基础上逐层填写。
课时1 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东、中、西三线工程方案。2.理解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的路线。3.学会运用对比法分析东、中、西三线方案的利弊。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概况
(1)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
(2)地域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
(3)供需矛盾突出:北方需水量大,但水资源贫乏。
2.长江成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有利条件
(1)我国的丰水区:流域广、水量大,人均、单位耕地平均占有水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流量稳定:年径流量稳定,季节分配较北方河流相对均衡。
(3)调水距离近
分析华北平原严重缺水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答案 自然原因: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少;降水季节不均衡,季节和年际变化大。社会经济原因: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需水量大;水污染和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包括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知识点拨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背景条件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甲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 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于2014年底通水,大大缓解了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
调水工程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
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单位调水量耗能
大小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原因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
(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答案 (1)
调水工程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
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
①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
②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单位调水量耗能
大小
③小
④大
原因
⑤地势起伏较小(或地势南高北低)
⑥地势南高北低,向南调水需逐级提水
(2)满足生活用水(或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工农业发展(或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拓展提升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1)调出区:①资源丰富;②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资源需求量少;③资源不具有流动性;④资源供大于求。
(2)调入区:①资源相对缺乏;②人口多,经济发达,对资源的需求量大;③资源供不应求。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西线工程
位于青藏高原上,可自流供水,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
中线工程
从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引水,可自流供水给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
东线工程
位于第三级阶梯东部,在黄河以南因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
思考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自南向北连接了哪几大水系?
答案 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2016年12月14日,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两年来,共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省(市)的8 700万人口,在保障用水、修复生态、抗旱排涝等方面取得了综合效益。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
材料二 北京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图及长江武汉段流量示意图。
(1)中线调水工程的起点是_______。中线与东线调水最大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除此之外,与东线相比,中线方案的有利因素还有哪些?(2)结合北京的气候和长江流量资料,分析如何解决供需之间的季节差异?
(3)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还必须同时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丹江口水库 中线基本上是自流输水,而东线穿黄前需要逐级提水 有利因素:水源稳定;水质较好。
(2)由于北方缺水期正是长江的枯水期,所以可先用三峡,丹江口等水库把水蓄积起来,然后再进行调水。
(3)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 中线工程从第三级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引水,可自流供水给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中线相对于东线的水质较好,而且较为稳定。由于降水的季节差异,调水工程必须通过水库来调节,同时注意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以及沿途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
知识点拨 南水北调三线方案的比较
比较项目
东线工程
中线工程
西线工程
水源区
长江下游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三峡库区
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
调入区
淮河下游、山东黄河下游、海河流域
海河平原、京津地区、黄河下游
西北干旱地区
引水线路
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沿伏牛山、太行山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
黄河以南需动力抽水,过黄河后顺地势北流
虽地形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行流向北方
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可调水量

较大
较小
水源地水质
较差
较好
最好
现有可用的配套设施
好,有京杭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
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整体来看,中国的天然气供应仍严重不足,单靠西气东输一条管线仅能满足部分市场需求,下一步引进中亚天然气的西气东输二线将建成投产,三线、四线工程也已经纳入规划建设中,有望在“十二五”末落成,届时中国的“气荒”有望基本解决。
材料二 西气东输二线线路示意图。
(1)由材料知,引入国外气源或塔里木新增气源是第二条西气东输管线建设的基础,你认为海外气源除哈萨克斯坦、里海地区外,还有可能来源于哪里?为什么?
(2)与第一条西气东输管线相比较,第二条西气东输管线有何优劣势?
(3)材料一中提到的西气东输三线、四线有望在“十二五”末落成,届时我国“气荒”问题基本解决。试分析规划多条西气东输线路的原因。
答案 (1)中东及俄罗斯。 原因:①天然气储量大,是能源富集地区;②距离我国近,是我国陆上邻国(地区),工程建设条件好。
(2)优势:气源充足,覆盖华中、华南能源短缺地区。劣势:西段所经地区地形复杂,多为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地区,施工难度大、投资大。
(3)①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能源贫乏;②调整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③带动西部地区及沿线经济发展。
知识小结
下图为“我国沿海省区耕地与水资源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由图可知,我国沿海省区(  )
A.北方水土配合较协调
B.南方水土配合较协调
C.水土配合总体较协调
D.水土配合总体不协调
2.多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频频告急,北方缺水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
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少
C.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大部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D.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北方地区耕地比重大于水资源比重,南方地区耕地比重小于水资源比重,水土配合总体不协调。第2题,北方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小,降水少,水资源较少,导致该地区河流径流量小,且季节、年际变化大,北方地区耕地多,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北方地区中的华北、东北属湿润半湿润地区。
2016年2月13日21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入京水量累计超过10亿立方米。调水运行整体平稳、安全,水质始终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完成3~5题。
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有利条件包括(  )
①总体上南高北低,可以利用地势自流 ②不需开挖新渠道,工程量较小 ③水源地位于汉江上游,水质较好 ④调水量不受季节限制,能够稳定供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北京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改变气候类型 B.加剧地面沉降
C.减少洪涝灾害 D.增加地表径流
5.北京发改委表示:“南水进京”之后,北京市仍将继续执行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主要目的是(  )
A.减少生活污水排放 B.保证生活供水质量
C.促使家庭节约用水 D.降低家庭用水成本
答案 3.B 4.D 5.C
解析 第3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起汉江丹江口水库,由图可知该地地势高,北京市位于第三级阶梯,地势低,所以总体上南高北低,可以利用地势自流;该输水线路没有可利用的现成渠道,需开挖新渠道,工程量较大;由于水源地位于汉江上游,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水质较好;汉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调水量受季节影响大,影响稳定供水。第4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北京提供新的水源,不可能改变气候类型;北京市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可以缓解地面沉降问题;洪涝灾害主要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与调水无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地面渠道输水,所以增加了北京市的地表径流。第5题,北京市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相对较少而且季节分布不均;该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水资源短缺严重;执行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用水增多到一定数量,价格提高,会增加家庭用水成本,有利于促使家庭节约用水;执行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与减少生活污水排放、保证生活供水质量关系不大。
6.我国跨世纪的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读“我国四大工程示意图”及“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评价西气东输气源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
(2)西气东输经过的甲省煤炭资源丰富,该省应怎样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
(3)四大工程中,对M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积极影响的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
它们对M市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所学知识,评价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建设的优劣。
答案 (1)有利条件: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条件:水源短缺。
(2)一方面,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3)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4)优势: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输水量大;沿线城市多,市场需求大。
劣势:沿线人口、城市、工业多,污染大,水质差;黄河以南的调水需要动力提水,输水成本高。
解析 (1)西气东输西起新疆,其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不利条件:降水少,水资源缺乏。(2)甲省为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但经济结构过于单一,主要依赖煤炭资源发展能源工业。为实现山西经济结构的转型,可分别对现有的工业结构与宏观上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例如,对传统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种类,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与高科技产业。(3)M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跨
世纪的四大工程中对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利的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既能缓解当地的能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又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4)南水北调包括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对比其他两条线路,东线工程水源地水资源更为充足,途经发达地区,市场广阔,可以利用现有的河道,工程量小。不利的方面主要有水资源质量差、黄河以南区域地势南低北高,调水需要动力抽水,耗能多。
40分钟课时作业
团城湖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末端,是北京段唯一的一段明渠。江水进入团城湖后,还要通过9个提升泵站加压,“爬高”一百多米,把来水最终送入密云水库。读图回答1~2题。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走向发生较大的弯曲,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避开海拔高的山地,使水能自流而下
B.避开密集的居民点,减少移民搬迁
C.避开大面积耕地,保护有限耕地
D.避开交通线,减少对交通的干扰
2.南水北调的江水最终抽水送入密云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
A.调节气候 B.调蓄水源
C.降解污染物 D.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如果从丹江口水库一直向北,等高线密集坡度陡而且数值较大,高于水源地的海拔,不利于调水;图中走向发生较大的弯曲,可以避开海拔高的山地,使水能自流而下;图中等高线密集区域,海拔较高、坡度陡,不可能有大面积耕地、密集的居民点;交通线对调水线路影响很小。第2题,密云水库是北京市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南水北调的江水最终抽水送入密云水库,可以调节水库的季节性水量变化,特别是补充冬季密云水库的水量,从而满足北京市的用水需求;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水库的附属生态功能,不是抽水送入密云水库的主要目的。
水资源频频告急,为解决天津用水紧张的状况,国务院决定实施引黄济津,即从位于山东聊城市东阿县的位山闸引黄河水进入天津市,全长586千米。引黄济津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水污染。因为相关地区河道污染严重,调水被迫多次改线。这次调水仅因为污水问题,就要损失用水4 000多万立方米。近年来我国每天污水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全国约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据此回答3~6题。
3.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是(  )
①华北地区径流量季节、年际变化大 ②工农业发展快,人口增加较快,污染、浪费严重 ③地形复杂,地势北高南低,不利于水资源的贮存 ④气候长期干旱,降水稀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此次调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华北地区缺水的状况,要想彻底缓解华北缺水的状况,其有效的措施是(  )
①引长江的水进入华北地区 ②引珠江的水进入华北地区 ③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 ④大量开采地下水,开挖入海新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造成我国大部分地区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  )
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②生活垃圾、家庭炉灶 ③水土流失 ④酸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水污染带来的后果是(  )
①加剧水资源的短缺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增加酸雨的次数 ④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3.A 4.B 5.D 6.A
解析 第3题,华北地区缺水属于资源性缺水,主要从水资源总量少和用水量大等方面分析。第4题,结合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黄河水量较少(且黄河中下游本身就属于华北地区),引黄河水进入天津市等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华北地区缺水问题,而从长江调水到华北地区,可从总量上增加华北地区的水资源;而珠江离华北地区距离远,不适宜;二是从用水角度考虑节水。第5题,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农药化肥及酸雨等。第6题,水污染的后果主要是使水质变差,增加了水资源短缺状况;也影响了水中生物的生存环境,并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很不平衡,能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读“我国西电东送南线工程简图”,回答7~8题。
7.图中输送的电能是(  )
①水电  ②火电  ③核电  ④风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8.图中输送的电能主要来自(  )
A.内蒙古、山西、贵州 B.四川、湖北、安徽
C.云南、贵州、广西 D.贵州、广西、重庆
答案 7.A 8.C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为西电东送的南部通道,主要将贵州、云南和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送往广东。
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下图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下表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完成9~10题。
年份
“水银行”买入
“水银行”卖出
价格(美元/m2)
水量(亿m2)
价格(美元/m2)
水量(亿m2)
1991
0.10
10.12
0.14
8.15
1992
0.04
2.34
0.06
1.97
1993
0
0
1994
0.04
2.72
0.06
2.09
9.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是(  )
①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 ②北部地区湿润多雨 ③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 ④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  )
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
B.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
C.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承受
D.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
答案 9.B 10.D
解析 第9题,根据“北水南调”判断,应该是北部水资源较丰富,南部水资源短缺,③④是南部缺水的原因,②是北部水资源丰富的原因。第10题,表中显示,1991年~1994年间,只有1993年“水银行”没有运作,因此A、B不成立;水价高不是“水银行”不运作的根本原因;当年降水量增加,能够满足需要是主要原因。
有关专家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以把“调水”变“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上流”为“水从空中走”。据此回答11~12题。
11.川、渝有丰富电力的主要原因是(  )
A.石油、天然气丰富 B.太阳能资源丰富
C.煤炭资源丰富 D.水能资源丰富
12.“调水变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调节黄河中下游的径流量,减少下游断流天数
B.大幅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
C.增加黄河上游蒸发量,减少冬春季径流量
D.大大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
答案 11.D 12.A
解析 第11题,川、渝地区地势崎岖,河流众多,水量丰富,水能蕴藏量大。第12题,变调水为调电,可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调节黄河下游的径流量,减少下游断流天数。
13.根据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南美洲甲国简图。
材料二 甲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粉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是世界同时也是该国最大的鱼粉进口国。下图为2001年~2013年甲国鱼粉出口及出口额关系图。
(1)L城是世界著名的“不雨城”。请解释其原因。
(2)甲国建有著名的输水工程,说出该工程的输水方向及依据,并指出此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3)据材料二,概括2001年~2013年甲国鱼粉出口的特点。
答案 (1)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稀少;沿海有强大的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
(2)方向:东水西调(自东向西)。 依据: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沛,水系发达,水资源充足;西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西部(人口)城市众多,城市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需求量大。 主要困难:输水线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高山缺氧。
(3)特点:出口总量波动下降,单价总体上升,使得出口总额总体上升。
解析 (1)该题应从影响降水的因素角度考虑,比如地形、大气环流、洋流等。读图,根据纬度判断,L城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稀少。沿海有强大的秘鲁寒流流经,降温减湿,导致降水更少,因此有“不雨城”的称号。(2)读图,根据经纬度分析,甲国东部位于山地东南信风迎风坡,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沛。西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从图例中可以看出西部沿海人口城市众多,城市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需求量大。所以调水工程是东水西调,因东部和西部之间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输水线路经过的地区有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海拔高、缺氧等困难。(3)甲国鱼粉出口的特点可以从材料二中的曲线图中总结。
14.珠江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为该区域的流域综合开发、资源调配、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产业转移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珠江流域图。
材料二 某年份珠三角某市与粤北某市投资要素对比表。
投资地区
招商门槛
土地价格
平均工资水平
珠三角某市
5 000万元
30万元左右
1 500元左右
粤北某市
<5 000万元
2万元左右
500元左右
(1)读材料一,分析西电东送工程对红水河流域地区发展的有利影响。
(2)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珠三角地区的部分产业向粤北地区转移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减少人们对薪柴的需求,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2)粤北地区相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来说,招商门槛较低;土地价格较低;工资水平较低,劳动力廉价丰富;内部交易成本较低;有优惠的政策;生态环境较好。
课时2 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学习目标] 1.理解南水北调工程产生的深远影响。2.理解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的重要意义。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改善调入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缓解争水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控制地面沉降。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工程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枯水季节海水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2)径流量减少有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调水对江淮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4)沿线土壤易发生盐碱化。
(5)沿线经济发达,污水排放多,降低水质。
读教材图P67图3-3-3“西气东输工程线路”,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西气东输的终点优先选择沪宁杭地区?
(2)西气东输的轮南—柳园段、甘塘—郑州段为何不选择直线?
(3)填写下表,分析西气东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社会经济
生态环境
答案 (1)沪宁杭地区能源短缺,且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对能源的需求量大。
(2)轮南—柳园段的线路发生弯曲,是为了连接更多的城市,并避免穿过自然条件恶劣的荒漠地区。甘塘—郑州段是为了连接陕甘宁气田,补充天然气,提高供气的稳定性。
(3)
影响
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社会经济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需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促进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
减轻煤炭运输对公路、铁路的运输压力;
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生态环境
促进西部能源结构的调整,减少植被破坏;
推动就业人口从农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缓解人口对土地和生态的压力,有利于生态保护
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例,改善环境质量,有效防治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
输出区和沿线地区生态脆弱,植被稀疏,工程建设易造成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知识点拨 南水北调工程的深远影响
能源是支撑国家繁荣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读下图,完成相关问题。
(1)据图甲分析,在气源地方面,西气东输二线与一线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图乙、图丙分析广东省当前能源供需特点。
(3)为解决图乙、图丙所反映出的问题,广东省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4)试分析我国修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意义。
答案 (1)部分来自境外
(2)自给率低(先高后低,近年来略有提高);需求量大(越来越大)。
(3)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沼气能等新能源,使能源结构多样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进行能源的跨区域调配,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
(4)开发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管道建设将带动沿线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缓解输入地区的能源短缺,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质量,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确保我国能源安全有重要意义。
解析 (1)利用图甲中信息,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部分气源地位于境外。(2)图乙说明能源自给率低,图丙说明需求量大。(3)图乙和图丙信息反映,广东省能源供应不足,
故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从节约、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回答。(4)可借鉴西气东输的意义,从影响我国能源输出地和输入地及能源安全的角度回答。
知识小结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1~2题。
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问题
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过京杭大运河,在扬州江都提水北调,将长江水输往华北地区,可以增加丙地大运河段的水量,改善航运条件,并缓解华北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但是在黄河以南水不能自流,根据图中海拔高低可见。第2题,南水北调经过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水污染严重,把水调走后,泥沙因水的减少而沉积,海水倒灌,河口地区盐碱化问题严重。水质的优劣会引起社会的关注。
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完成3~4题。
3.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  )
A.a、b、c B.c、b、a C.c、a、b D.b、c、a
4.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  )
A.西电东送 B.西气东输
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 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
答案 3.B 4.D
5.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气东输一线”“西气东输二线”的走向示意图。
材料二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东达上海,南抵广州、香港,横贯中国东西两端,横跨15个省、区、市及特别行政区,年输气能力达300亿立方米,可稳定供气30年以上。西气东输二线管线全长8 700多千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天然气管道工程。
(1)西气东输一线和二线工程线路重合地段的地形为______,它们共同穿过该地区的主要原因为__________。分析两条线路天然气源地的不同。
(2)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将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据专家测算,从中亚引进的天然气每年可替代7 68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工业粉尘等有害物质排放量246万吨。这反映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具有哪些意义?
(3)简述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管道向南跨过长江后铺设管道要克服的困难。
答案 (1)河西走廊 地势平坦 一线气源地为新疆轮南;二线气源来自中亚地区。
(2)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环境质量,促进减排降污。
(3)要克服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地表崎岖不平,水系发达,多滑坡、泥石流等困难。
解析 (1)根据图中信息,西气东输两线工程都经过了河西走廊。该地区地形平坦,便于工程施工。西气东输一线工程气源地在新疆轮南油气田,二线工程来自于中亚地区。(2)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能源输入地在珠江三角洲,材料主要体现了天然气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义。有利于调整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3)跨越长江以后,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经过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地形崎岖,降水多,工程建设需要面对地形障碍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专项提能9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
西气东输一线和二线工程,不仅是投资最大的能源工程,而且是投资最大的基础建设工程;一、二线工程干支线加上境外管线,长度达到15 000多千米,这不仅是国内也是全世界距离最长的管道工程;是惠及人口最多的基础设施工程。
从图中找到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线路信息。
西气东输工程穿越的地区包括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区)。
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资源分布:我国西部地区的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陕甘宁和四川盆地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特别是新疆塔里木盆地,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2%。
资源消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很不合理,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均高达72%,大量燃煤使大气环境不断恶化,发展清洁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已迫在眉睫。
组织语言,描述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西部天然气资源丰富,消费少,为输出地区;东部消费量大,为输入地区;线路较长,工程量大;工程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新疆等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沿线各省市区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效益提高。西气东输能够拉动机械、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下图为“我国三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①资源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共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B.只穿越了温带草原带
C.目标市场位于海南
D.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
(2)②资源调配线路建设的不利条件是(  )
A.受地势自流向北送水
B.污染严重,水质差
C.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
D.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
(3)③资源对输入地的直接影响是(  )
A.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B.出口加工工业比重增加
C.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加
D.电子工业升级换代
答案 (1)D (2)C (3)A
解析 (1)图中①资源调配线路为西气东输线路,资源主要来自新疆和中亚。该线路没有经过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穿越了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
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目标市场是珠江三角洲。(2)②资源调配线路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够自流,但需开挖新的河道,水质较好。(3)③资源调配线路是西电东送南线工程,输送电能相对于输送煤炭而言,可以改善珠三角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40分钟课时作业
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工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A.地形类型 B.人口分布
C.城市分布 D.交通线路
2.“西气东输”管道经过陕晋向北走了弯路,其主要目的是(  )
A.解决该地区供能不足的矛盾
B.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
C.改善该地区城市大气质量
D.途经陕甘宁气区,增加气源
3.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积极地推动新疆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B.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C.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矛盾
D.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沿管线各自然带大致呈垂直地带性分布
答案 1.C 2.D 3.D
解析 第1题,首先要明确需要回答经济因素,另外西气东输要为沿线城市供气,同时为管道建设提供基础服务设施。第2题,向北走了弯路,目的是接近陕甘宁的鄂尔多斯气区,增加气源,提高供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第3题,西气东输工程沿东西方向延伸,大致体现的是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下图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完成4~5题。
4.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5.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Ⅳ地带的是(  )
①东北地区 ②西北地区 ③青藏地区 ④西南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4.C 5.D
解析 第4题,我国的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中,西部地带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耗费的能源相对较少,但能源丰富,生产大于消费,能源自给率高,并且在我国能源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第5题,Ⅳ地带能源自给率比较低,且越来越低,应是我国东部地带;虽然东北能源丰富,但其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能源消耗量大;目前,青藏地区输出的能源不多。
十几年来,引黄济青工程累计向青岛市内四区供水超过10亿立方米,基本满足了青岛市的用水需求,确保了青岛市的稳定发展。据此回答6~7题。
6.引黄济青工程最直接的环境作用是(  )
A.使青岛市民用到了洁净的生活用水
B.使济南恢复了“泉城”的美誉
C.减缓了青岛城市地面的下沉和海水的倒灌
D.改善了青岛的小气候,增强了城市的“雾岛效应”
7.引黄济青工程每年11月、12月至次年2月为调水期,其原因是(  )
A.冬季山东降水稀少,青岛缺水最严重
B.冬季黄河水含沙量较低,同时可避开春秋季农业用水高峰
C.青岛市冬季工业生产需水量最大
D.冬季黄河流域的降雪对引黄济青工程的水源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答案 6.C 7.B
解析 第6题,引黄济青工程可以减轻青岛市用水压力,从而减缓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等问题。第7题,每年11月、12月至次年2月黄河水含沙量较低,又逢农业用水量最少的时期。
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39%,下图是“西电东送示意图”。据图回答8~10题。
8.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主要是因为(  )
A.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用电量减少
B.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C.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入量减少
D.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工业成本降低,有能力改善环保条件
9.西电东送是指西部地区的水电和火电输往东部,图中有火电站分布的是(  )
A.③④ B.④⑤
C.②③ D.①⑤
10.三条送电线路的终点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北路输送的火电,使京津唐地区燃煤量减少,降低粉尘危害
B.中路水能发电,清洁、经济效益大,为沪宁杭地区提供电能
C.南路电能的输送对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不足有重要意义
D.西电东送主干道途经我国能源最大输出省市是山西,最大输入省市是广东
答案 8.C 9.D 10.D
解析 第8题,西电东送主要是将西部的电力输往东部,从而减少东部地区煤炭的输入,改善当地的大气环境。第9题,由图可知,①地区是山西省北部和内蒙古南部,该地区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所以也是火电站分布较多的地区。⑤地区包括六盘水地区,有火电作为补充。第10题,我国能源最大输入省份是上海。
阅读材料,完成11~12题。
材料一 专家认为:我国能源供应紧张,实际上就是电力供应紧张,由此才导致了煤炭和石油的连锁反应。在未来2~3年时间内,中国将出现电力紧张状况。浙江、江苏和上海将是缺电的重点地区。
材料二 我国的天然气资源分布、西气东输工程线路图及西电东送示意图。
11.不属于缓解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区能源短缺的重大工程的是(  )
A.南水北调 B.西电东送
C.三峡工程 D.西气东输
12.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解决我国(  )
A.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B.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
C.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不协调的问题
D.木材短缺的问题
答案 11.A 12.C
解析 第11题,南水北调调配的是水资源,不是能源。第12题,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生产小于需求;西部地区能源丰富,经济欠发达,能源的生产大于需求;西气东输工程,由塔里木盆地到长三角地区,可缓解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不协调的问题,能缓解长三角能源紧缺状况。
1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回答问题。
项目
地区   
占全国百分比(%)
水资源
人口
耕地
GDP
北方地区
14.7
44.4
59.2
43.4
西北内陆地区
4.9
2.1
2.6
1.8
南方地区
80.4
53.5
35.2
54.8
(1)运用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归纳出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的特点。
(2)结合表格中的相关信息,说明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的原因。除此以外,还有哪些人为因素加剧了该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程度?
(3)南水北调改变了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它是通过对水循环中的______________环节施加一定的影响而实现的。
(4)利用______________作为南水北调东线输水线路,其优点是降低了投资成本;其不足之一是当沿岸局部地区潜水位____________(低于或高于)输水河道的水位时,该地区会出现土壤的次生盐碱化问题。
(5)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质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试分析保障该工程优质供水的主要措施。
答案 (1)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西北更少。 (2)水资源总量少;人口多,耕地面积广,经济较发达,需水量大。 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污染严重。 (3)地表径流 (4)京杭运河(大运河) 低于 (5)有效控制长江流域的排污量,确保取水源地水质清洁;对沿线地区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治理,实现达标排放。
解析 第(1)(2)题,需要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同时结合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及生产、生活利用状况,归纳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的特点及北方地区缺水的原因。第(4)题,南水北调东线输水线路可直接从图中获取答题信息。当河水补给地下水时,会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加剧土壤的次生盐碱化。第(5)题,保障优质供水,应注意防治水污染。
14.陕—京、榆林—濮阳—济南输气管道是旨在缓解北京市及周边省市天然气需求的两条重要工程。读它们的线路走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以陕西榆林、靖边为中心的鄂尔多斯气区,是我国四大天然气气区之一,请写出另外三大气区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除陕—京、榆林—濮阳—济南输气管道工程外,还有序号①代表的另一输气工程。请写出它的名称及最主要的目标市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简要分析我国投入巨资建设这些工程的原因。
(3)请你就榆林—濮阳—济南输气工程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建议。
答案 (1)新疆(或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青海(或柴达木盆地) 川渝(或四川盆地)
(2)西气东输工程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 原因: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③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3)该工程西段沿线经过的地形区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管线铺设时可能加剧对沿线地区生态的破坏;管线运营后,应及时对施工破坏的地表植被加以恢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天然气的分布、天然气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工程的分布及施工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内容。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根据序号①代表的输气工程经过的地区,可知其为西气东输工程。国家实施跨区域能源调配工程,主要与国家的能源战略和解决不同地区的能源供需矛盾有关。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榆林—濮阳—济南输气工程西段经过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不合理的施工会加剧水土流失,因而要注意对沿线植被的保护。
课时1 鲁尔区发展的背景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图表、结合资料分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优势和不足。2.通过分析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说明该区域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条件。
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1.鲁尔区发展起来的区位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自古就是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
(2)水陆交通便利:莱茵河纵贯本区南北,铁路、公路密布,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
(3)资源丰富:煤炭资源极为丰富;靠近莱茵河及其支流,水源充足;离法国的洛林铁矿较近。
(4)广阔的市场:德国及其所在的欧洲西部工业发达,市场广阔。
2.主要工业部门:炼焦、电力、钢铁、化工、机械制造及建材等工业部门。
3.地位:是德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读“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的联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工业部门名称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该工业区工业发展的基础。
答案 (1)煤炭工业 钢铁工业 电力工业 化学工业 机械工业 (2)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
知识点拨 传统工业区的发展条件(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鲁尔区的发展与辉煌,离不开其优越的区位条件。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表现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等方面。鲁尔区的发展条件如下表所示:
(1)自然条件
因素
特点
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位置
德国西北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自古就是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往中欧、南欧的捷径
地形
以平原为主
利于工业建设


煤炭
储量大,品种多,煤质好,但埋藏较深
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
铁矿
本区铁矿贫乏,但离法国洛林铁矿较近,交通便利,也可从瑞典、俄罗斯等国进口
水源
降水丰富,为湿润地区;河网稠密,水量充足
充沛的水源与煤炭结合,促进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
(2)社会经济条件
因素
特点
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交通
天然河道及运河形成发达的内河航道网,又有公路、铁路等组成综合、完整的运输系统
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
市场
德国及西欧工业发达
促进了该区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发展
劳动力
人口、城市密集
劳动力充足,素质较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煤炭由于其在全球丰富的资源储量,使得加快其洁净化开发利用,发展煤层气态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材料二 目前山西煤炭外运线路图。
(1)结合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分析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2)你认为山西拟建的铁路应位于什么地方?试简述理由。
答案 (1)煤炭资源丰富,质量好,开采条件好;有多条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邻近消费区,消费市场广阔。
(2)位于山西南部地区。理由:山西北部已建有两条运煤专线,而南部只有一条,煤炭外运压力大;并且南部自然障碍少,工程难度小。
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传统产业的衰落
(1) 煤炭工业
(2) 钢铁工业
(3)技术的发展:需要的从业人员减少。
2.环境恶化
(1)原因: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2)表现: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热污染等。
(3)危害:各种污染对鲁尔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使河水含氧量下降,大量水生生物死亡。
读教材P58表3-2-1“鲁尔区煤炭工业的变化”,探究下列问题。
(1)从表中看出,20世纪60年代后,德国鲁尔区的煤炭开采量和煤炭行业从业人数的变化有何特点?表明煤炭工业有何变化特点?
(2)分析20世纪60年代后,煤炭工业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资源型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 (1)均大幅减少。开始走向衰落。
(2)一方面鲁尔区煤炭开采深度越来越深,开采成本增加,失去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石油和核能大量使用,使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需求量减少。
(3)资源型地区在长期开发过程中往往形成以某种资源为基础的主导产业,但随着资源枯竭或替代品的冲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方向,会导致区域的衰落。
知识点拨 鲁尔区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
下表为“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下图为“东北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978年
2005年
第一产业比重(%)
20.0
12.8
第二产业比重(%)
64.3
49.6
第三产业比重(%)
15.7
37.6
(1)请简述东北地区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2)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与1978年相比,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怎样的?
(3)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工业,B表示________工业。
(4)试分析该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
答案 (1)原料丰富;能源充足;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技术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 (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 (3)钢铁 森林 (4)避免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
知识小结
鲁尔区早在19世纪中叶,就发展成为以煤炭、钢铁、化学等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德国最大工业区。回答1~2题。
1.下列表示“德国鲁尔区工业联系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2.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工业区一度衰落,其内在原因是(  )
A.产业结构单一 B.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C.世界性钢铁生产过剩 D.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鲁尔区的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主,工业以煤炭为中心形成关联产业。第2题,该工业区一度衰落的主要原因是过度依赖煤炭生产,产业结构单一。
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结合“鲁尔区产业结构示意图”(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回答3~4题。
3.鲁尔区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是(  )
A.重工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重上升
B.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降低
C.钢铁工业比重下降,化学工业比重上升
D.钢铁企业规模缩小,化学企业规模扩大
4.调整后,鲁尔区的炼铁厂集中到西部地区,有的高炉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原因是(  )
A.盛行风将烟尘吹向海洋,减轻污染
B.靠近海港及莱茵河,降低运费
C.促进资源开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D.鲁尔区西部和荷兰劳动力丰富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根据三角坐标图的判读技巧分析即可。第4题,结合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进行分析。鲁尔区炼铁厂的迁移,主要目的是利用鹿特丹港及莱茵河便利的运输条件,降低生产成本。
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是我国风能密度和风电场分布图。
材料二 中国承诺到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下图为1992~2012年我国碳排放年度增量分解图。
(1)甲区域风能密度大于______瓦/平方米,乙地区风能资源短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
(2)我国风电场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江苏省目前在沿海地区建立风电场的有利条件。
(4)结合材料,说明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意义。
答案 (1)200 地形
(2)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
(3)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开阔,用地条件好;江苏省常规能源缺乏,而能源需求量大;江苏省经济发达,技术力量雄厚;风能资源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4)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比重;降低能源消耗;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和推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解析 (1)读材料一图,甲区域位于东北地区,根据等值线递变规律,甲区域风能密度大于200瓦/平方米。乙地区风能资源短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2)根据图例,我国风电场空间分布特点是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3)读图,江苏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开阔,用地条件好,开发条件好。江苏省常规能源缺乏,而能源需求大,市场广阔。江苏省经济发达,技术力量雄厚,有开发能力。风能资源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4)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比重。降低能源消耗,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和推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0分钟课时作业
读“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艺流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我国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煤变油”工程,其主要布局理由是(  )
A.区域内石油资源十分短缺
B.区域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C.区域内科技力量强大
D.区域内输油管道密集
2.从图示信息看,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工艺流程复杂 B.环境污染严重
C.水资源短缺 D.消费市场狭小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仅次于山西的煤炭资源大省,有霍林河、元宝山、伊敏河、准格尔、东胜等大型煤矿,这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煤变油”工程的主要原因。第2题,读流程图可知,“煤变油”过程中,1吨煤需加2.5吨水,耗水量大,而内蒙古自治区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水资源短缺。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为了实现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山西省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煤炭的综合利用,构筑了“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促进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建设。据此回答3~4题。
3.对于山西省来说,向外输送煤炭与向外输送电力相比的优势在于(  )
A.提高经济效益 B.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
C.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 D.降低运输成本
4.目前,对山西省煤炭市场形成挑战的是(  )
①“西气东输”将使晋煤失去部分市场 ②“西电东送”将使晋煤在东部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减少 ③今后核电和水电的比重将大幅上升,国内对晋煤的需求将减弱 ④山西煤炭的开采因为种种原因已不具优势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输电比输煤获得的利润更高,取得的经济效益更好,用超高压输电,成本较低,因此A和D错;向外输煤,会产生粉尘、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但可避免因燃烧而造成的酸性气体的排放,所以B错C对。第4题,随着新能源(核电)及替代能源(水电)的兴起及山西煤炭的开采,国内对晋煤的需求将减弱,“西气东输”将使晋煤失去部分市场,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降低,煤炭的市场份额减少。
读“能源消费构成图”,回答5~6题。
5.①②③④国中,能源消费以水电和核电为主的是(  )
A.①国 B.②国 C.③国 D.④国
6.我国能源消费与(  )
A.①国相似 B.②国相似
C.③国相似 D.④国相似
答案 5.D 6.B
解析 第5题,①②③④国中,能源消费以水电和核电为主的是④国,所占比重最大(接近60%)。第6题,由于我国煤炭储量远大于石油和天然气,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这与②国(煤炭消费比重最大)相似。
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反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下图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读图回答下题。
7.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选址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答案 B
解析 结合图例可以看出,①③地风功率密度等级小,风力资源不够丰富;②地风功率密度等级高,风力资源丰富,而且距能源消费市场(沿海地区)近;④地虽风功率密度等级高,风力资源丰富,但离能源消费市场(沿海地区)远。
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空气温度与土壤或地下水的温度差异,通过地埋管换热器实现热量从高温热源向低温热源转移的技术。下图为“地源热泵工作原理示意图”。据此完成8~10题。
8.图示地源热泵技术(  )
A.能将夏季土壤或地下水吸收的太阳能储存起来,供冬季采暖
B.夏季能把室内部分热量释放到土壤或地下水中,降低室内温度
C.冬季把供暖设备藏在地下能减少热量损失,提高供暖效率
D.冬季可以直接为用户生活提高热水,减少能源的利用
9.仅从气候角度考虑,对地源热泵使用率最高的城市是(  )
A.斯德哥尔摩 B.广州
C.纽约 D.罗马
10.目前,地源热泵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使用过程中会造成地下水污染
B.地热能分布不均,在地壳稳定地区不适用
C.受天气影响大,供热与制冷的日变化很大
D.城市建筑物密集,缺乏足够的地下空间
答案 8.B 9.C 10.D
解析 第8题,夏季,大气温度高于土壤或地下水的温度,地源热泵将室内大气的热量传递给土壤或地下水,以降低室内温度;冬季,大气温度低于土壤或地下水的温度,地源热泵将土壤或地下水的一部分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以提高室内温度。第9题,从气候角度考虑,斯德哥尔摩位于北欧,夏季凉爽,对此设备利用率不高,只在冬季使用;广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气温高,对此设备利用率较高,冬季气温较高,对此设备的利用率较低;罗马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气温较高,只在夏季利用,对此设备利用率不高;纽约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对此设备的利用时间最长。第10题,地源热泵需要铺设大量的地下管线,投资大,占用地下空间多,而城市建筑物密集,缺乏足够的地下空间,故地源热泵推广难度大。地源热泵为封闭的对流系统,对地下水污染不大;地源热泵是利用大气与土壤或地下水的温度差而工作的,大部分地区都适用,且受天气变化影响小。
陕西榆林市是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读图回答11~12题。
11.榆林市成为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最主要优势是(  )
A.煤、气、盐资源丰富 B.水陆交通便利
C.水资源丰富 D.科技力量雄厚
12.榆林市发展重化工业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是(  )
A.改变地表形态,减缓水土流失
B.加剧大气污染,雾霾天气增多
C.增加能源输出,消除贫困现象
D.水资源消耗大,加剧土壤盐碱化
答案 11.A 12.B
解析 第11题,从图中看榆林地区煤、天然气、盐资源丰富,发展能源化工基地最主要的优势是煤、气、盐资源丰富。第12题,重化工业污染较大,榆林发展重化工业可能会加剧大气污染,雾霾天气增多;开发资源会破坏植被,加重水土流失;增加能源输出,会提高经济收入,但不会消除贫困;土壤盐碱化是由于不合理灌溉引起的,与发展重化工业无关。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巴西盛产甘蔗,产量居世界首位。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巴西甘蔗产量达5.6亿吨,其中一半以上用于生产乙醇,是世界第二大乙醇生产国,该国近半数汽车使用乙醇汽油。下图为巴西及周边区域图。
(1)分析巴西大量生产乙醇的主要原因。
(2)有人建议我国借鉴巴西的经验,以甘蔗或粮食作原料生产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试分析其利弊。
答案 (1)原料丰富;石油资源短缺;市场需求量大。 (2)利: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属可再生能源)。弊:造成粮食安全隐患。
解析 第(1)题,主要从巴西的原料、化石燃料状况及市场三个角度来回答。第(2)题,借鉴巴西的经验,以甘蔗或粮食作原料生产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分析其利弊,应拓宽思路追其根本,利在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属可再生能源);弊在会造成粮食安全隐患。
14.读“中国和德国工业的‘心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是中国的______________工业区,乙图是德国的____________工业区。
(2)对比分析两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完成下表内容。
工业区
区位条件  
鲁尔工业区
沪宁杭工业区
自然条件
①____________
水资源、土地资源丰富
交通
内河航运、陆路、航空等运输方式多样,方便快捷
内河航运、陆路、航空和②__________等运输方式齐全,方便快捷
市场
市场广阔
市场广阔
劳动力
③________
劳动力丰富,成本较低
(3)鲁尔工业区在丰富的____________资源的基础上,发展了炼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力和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工业结构以____________工业为主,工业结构较______________。
(4)20世纪60年代以来,乙图所示地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图所示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沪宁杭 鲁尔
(2)①煤炭资源、水资源丰富
②海洋运输 ③劳动力素质较高
(3)煤炭 钢铁 化工 重化 单一
(4)传统产业衰落 生态环境恶化 资源和能源短缺
解析 解答时关键把握以下几点:(1)德国鲁尔区和沪宁杭工业区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市场广阔,但它们在自然资源种类、交通方式、劳动力素质
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从图中可看出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区的工业主要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五大传统工业部门,按产品性质分,该区重工业占绝对优势,工业结构较单一。(3)鲁尔区面临传统产业衰落、生态环境恶化、新技术革命冲击等问题。(4)沪宁杭工业区矿产资源匮乏。
课时2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学习目标] 1.探讨如何实现煤炭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可持续发展理论。2.总结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般方法。
1.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1)具体措施
①对传统工业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
②政府积极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
③重视旅游业、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2)整治效果
①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充实和提升,成为一个以传统工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综合工业区。
②工业旅游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亮点”。
2.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措施
具体做法
效果
治污措施
整治河流
在鲁尔河上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和污水净化系统
解决水污染问题;蓄水拦洪、发电、旅游
控制大气污染
建立烟囱自动报警系统
各企业建立回收有害气体和灰尘的装置
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管理措施
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美化措施
制定营造“绿色空间”的计划
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建人工湖泊
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
德国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它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20世纪50年代后期,鲁尔区经济开始衰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鲁尔区的整治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鲁尔区煤炭、钢铁工业的变化。
材料二 鲁尔区工业分布的变化。
材料三 鲁尔区各产业从业人数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鲁尔区的工业部门和数量发生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鲁尔区钢铁工业布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简述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说明鲁尔区在整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答案 (1)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企业数量减少;建立了化工、汽车、电子机械制造等大型企业。
(2)向西部莱茵河沿岸港口附近集中。 便于进口铁矿石,降低运费,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对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进行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知识点拨 鲁尔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鲁尔区实施的各项整治措施是针对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来的,目的是解决当地存在的实际问题,促进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归纳如下图所示:
针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和我国国情,根据德国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成功的经验,谈谈东北地区应采取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答案 我国的东北工业基地和鲁尔区一样属于以重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目前也出现了和鲁尔区类似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我国作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主要措施如下:①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发展第三产业;②把自身生产、学习经验和科学研究相结合;③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淘汰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强自身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④全面治理环境污染,提高东北的环境质量;⑤大力拓展融资途径,引进民间资本;⑥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上的优惠。
知识小结
读“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区示意图”,回答1~3题。
1.关于我国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我国煤炭资源数量大且种类齐全,但地理分布差异较大
B.煤炭资源分布格局总体上北多南少
C.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全省范围内土地下都有煤田分布
D.煤炭资源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等地区
2.A地区煤炭工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
①西气东输 ②西电东送 ③南水北调 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A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为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 ②发展以煤为原料的化学工业 ③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④大力发展公路运输,提高煤炭外运能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1.C 2.B 3.A
解析 第1题,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全省40%的土地下面都有煤田分布。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地区是山西省,山西省煤炭工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而南水北调是向华北地区输送水,与山西省煤炭工业关系不大。第3题,为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山西省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发展以煤为原料的化学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下图为“某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回答4~5题。
4.我国东西部能源状况差异的原因是(  )
①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能源资源缺少 ②东部地区能源出口量大 ③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消费量小
④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交通不畅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5.为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下列“节流”方面的措施可行的是(  )
①降低能耗 ②进口煤炭 ③开发新能源 ④调整产业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答案 4.D 5.D
解析 第4题,由图可知,东部地区发电量和用电量为三地区中最高,且用电量大于发电量,这说明其能源需求量大,能源资源短缺;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能源资源较丰富、消费量小。第5题,进口煤炭、开发新能源属于“开源”措施,不是“节流”措施。降低能耗、调整产业结构都能减少能源的利用量。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澳大利亚素有“铝土出口大国”之称,其铝土矿储量约为80亿吨,使用年限能够持续上百年。为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2015年底,全球资源巨头力拓集团CEO称将斥资19亿美元对全球地大的铝土矿资产——Amrun铝土矿项目(位于约克角半岛,有4 820万吨地表矿可直接开采装运,品位较高)进行开发。
材料二 2014年下半年以来,马来西亚铝土矿开发加剧,滥采滥挖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开发企业缺乏相应的复垦措施,造成雨季水土流失严重。
材料三 澳大利亚铝土矿主要分布示意图。
(1)说明澳大利亚素有“铝土出口大国”之称的原因。
(2)某企业欲在约克角半岛建大型炼铝厂,分析其可能需要克服的不利条件。
(3)有人认为Amrun铝土矿项目的实施将会造成跟马来西亚一样的窘况,你是赞成还是反对,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储量丰富,产量大;北部和西部港口多,海运便利;国家政策的支持;国际市场广阔。
(2)地处山区,设厂空间不足;交通相对不便;炼铝厂为动力导向型工业,当地煤炭、水能资源缺乏,可能造成动力不足。
(3)观点一:反对。理由:澳大利亚为发达国家,资金雄厚,生态环保意识强,监管力度强;而马来西亚为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生态环保意识相对薄弱,滥采滥挖现象时有发生,政府的监管力度较弱。
观点二:赞同。约克角半岛铝土矿地表矿储量丰富,直接开采装运将使地表植被破坏殆尽;约克角半岛全年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影响,再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降水丰沛,易造成当地水土流失;如果政府监管力度不到位将会造成该地跟马来西亚一样的窘况。
解析 (1)从材料和图示上可以看出,澳大利亚铝土矿储量丰富、产量大。北部和西部港口多,海运便利,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广阔的国际市场,促使澳大利亚成为“铝土出口大国”。(2)读图,约克角半岛地处山区,山区设厂空间有限;炼铝厂为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一定的能源资源支持;该地东部有大堡礁、南部有大分水岭,交通相对不便,不利于大型炼铝厂建设。(3)开放性题目,选择赞同或反对均可,但是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该观点的合理性。从经济发展条件分析,澳大利亚为发达国家,资金雄厚,生态环保意识强,监管力度强,而马来西亚为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生态环保意识相对薄弱,滥采滥挖现象时有发生,政府的监管力度较弱。所以不会造成和马来西亚一样的窘况,所以反对这一观点。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约克角半岛铝土矿地表矿储量丰富,直接开采装运将使地表植被破坏殆尽。约克角半岛全年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影响,再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降水丰沛,易造成当地水土流失。如果政府监管力度不到位将会造成该地跟马来西亚一样的窘况,所以是赞同这一观点。
专项提能8 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工业中心,与上海、沈阳、武汉等城市相距不远,输煤、输电的距离较近,山西能源基地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交通比较方便,有京包、石太、太焦、大秦、神黄等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从图中找出山西省位置信息。
山西省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东邻太行山,与河北省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依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分析影响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自然地理要素。
(1)地形: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海拔在1 000 米至2 000米之间。
(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
用地理语言描述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开发条件
①水源:山西是全国水资源贫乏省份之一,水资源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②煤炭资源:素有我国“煤海”之称,利于能源基地的建设。
③交通:交通干线较多且有专门的运煤干线,但仍不能满足需求,制约着该省经济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①生态环境建设:重点矿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通过工程及生物措施,结合土地的复垦,建立集约经营的高效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
②环境污染治理: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改变传统开发利用模式,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推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③调整产业结构: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从山西省政府召开的推进全省能源产业发展专题会议上获悉,为推进新型能源工业基地建设,山西省将加快转变能源工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以集约、绿色、多元、低碳为特征的新型能源产业体系,把山西省建设成为特色的、可持续的国家新型能源基地。
(1)山西省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2)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山西省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要回答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
答案 (1)煤炭、天然气能源资源丰富:质量好,开采条件好;靠近水源;交通便利,邻近消费区。
(2)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主要人为因素: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等。
解析 第(1)题,山西省作为我国的能源基地,其建设的区位条件包括资源、交通条件、消费市场和水源等方面。第(2)题,与20世纪初期的德国鲁尔区相比较,山西省能源基地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人为原因是人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40分钟课时作业
1.读“我国某市主要能源消费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该市单位GDP能耗下降的措施是(  )
①提高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重 ②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 ③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④树立节约意识,杜绝铺张浪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正确理解“单位GDP能耗下降”是解题关键。水电、天然气属于能源范畴。
单位GDP能耗是衡量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某年我国各省单位GDP能耗(单位:吨标准煤/万元)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
2.对甲、乙、丙数据推测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无法比较
3.降低GDP能耗的措施有(  )
①加速煤炭资源的开采 ②进行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③优化产业结构 ④提高煤炭的利用技术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2.A 3.B
解析 第2题,甲区域大多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且以重工业为主,所以单位GDP能耗必然大。丙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故甲最大、丙最小。第3题,煤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加速开采,是对其耗竭的过程。
读“世界某地区图”(图1)和“该地区产值构成(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图”(图2),回答4~7题。
4.下列属于该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的是(  )
①煤炭资源储量丰富 ②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 ③便利的水陆运输 ④雄厚的科技力量 ⑤离铁矿区较近 ⑥最早完成资本主义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③⑤⑥ D.③④⑤⑥
5.20世纪60年代以后,该地区经济趋于衰落,有关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源消费从“煤炭时代”进入了“石油时代”,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明显下降
B.煤炭开挖深度的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鲁尔区所产煤的价格缺乏市场竞争力
C.钢铁出现了世界性的供过于求的状况,鲁尔区的钢铁工业受到各国钢铁产品低价格的冲击
D.鲁尔区铁矿资源主要来自法国西南部,运输成本不断提高
6.图2中反映该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  )
A.重工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重上升
B.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C.园艺业比重增大
D.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比重都下降
7.为改变生产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该地区采取的措施有(  )
A.改造煤炭、化学工业,节省能源的消耗
B.缩减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厂矿企业的生产规模
C.搬迁原有的传统工业,兴建高新技术产业
D.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
答案 4.B 5.D 6.B 7.D
解析 第4题,鲁尔区不临海,德国也不是最早完成资本主义革命的地区。第5题,鲁尔区铁矿最初来自法国东北部,后来从北欧进口。第6题,从图中看,从①到②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化学工业比重上升(上升幅度不大),钢铁工业比重明显下降。第7题,鲁尔区调整产业结构使之多元化的措施有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A、B项是改造传统工业,并未实现使产业结构多元化。C项搬迁原有的传统工业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实际中做不到,因为搬迁传统工业投资比较大,且传统工业是依靠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的,搬迁后并不一定有利于其发展。
下图为“某区域略图”,其中A、B两地在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28°34′和27°34′,且A地当日物体影子最短时,国际标准时间为3时54分。据此完成8~10题。
8.图示地区范围内的著名工业区是(  )
A.辽中南工业区
B.韩国釜山工业区
C.日本濑户内海沿岸工业区
D.英格兰南部工业区
9.关于该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②能源、水源不足 ③港口建设区位条件不好 ④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0.与鲁尔区相比,该工业区发展的不利区位条件主要有(  )
①铁路交通不便 ②煤、铁、石油等资源不足 ③水源不足 ④科技水平低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8.A 9.A 10.D
解析 A地日影最短说明是当地12时,而此时0°经线是3时54分,可算出该(A地)地是121.5°E,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A地正午太阳高度是28°34′,可算出其纬度是38°N,B是39°N,从而可断定该工业区是辽中南工业区。
下面两图为“我国两省(区)全年风速>3 m/s小时等值线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随着温室效应和能源紧缺的状况越来越突出,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图中①②③④地最适宜兴建风力发电站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下列有关图甲、图乙两省(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两省(区)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资源数量的多少
B.两省(区)风能资源都很丰富,但风力较大的季节不同
C.N河流量的季节变化大于M河,年际变化小于M河
D.两省(区)均有丰富的太阳能和天然气资源
答案 11.B 12.B
解析 第11题,风力发电站应选择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即图中风速>3 m/s时间最长的地区,从图中等值线数值可知②地最适宜。第12题,根据图中省区轮廓可知,图甲为新疆,图乙为江苏,影响两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气候;两地风力资源都丰富,但新疆冬季风势力强,江苏位于沿海,夏季风势力强;N河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比M河大;新疆太阳能和天然气资源丰富,但是江苏省太阳能和天然气资源不丰富。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煤炭由于其在全球丰富的资源储量,加快其洁净化开发利用,发展煤基气态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煤基气态能源产业是以煤炭为资源基础,通过综合开发和加工转化而形成的,以气态为终端利用形式的各类产品、技术和服务,就产品形态而言,主要包括煤层气、煤炭气化(焦炉煤气、煤制气、地下气化)等以及以其为原料生产的各类后续化工产品。
材料二 山西省煤炭外运线路。
材料三 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
(1)简述山西省成为全国能源基地的条件。
(2)结合材料二分析山西煤炭外运出海,所经过的铁路和港口分别是:北部煤矿__________、A:__________。中部煤矿________、B:________。南部煤矿________、C:________。
山西省除通过公路、铁路向外运输煤炭外,还通过哪种形式向外输出能源,该形式有何好处?
(3)材料三中山西省结合本区________、________等资源优势,围绕________开发,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其中输出化工产品的产业链是____________。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山西省可进行哪些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
(4)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在山西建设煤基气态能源产业示范基地?
(5)为什么说发展煤基气态能源产业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答案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等。
(2)大秦线 秦皇岛 神黄线 黄骅 焦—兖—日线 日照(石臼所) 建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 减轻铁路运输压力,保护环境。
(3)铝土 铁矿石 能源 煤—焦—化 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4)①山西煤层气储量丰富;②可供气化的煤炭资源丰富;③具备煤基气态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④山西当前面临资源枯竭、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等可持续发展压力,建煤基气态能源基地是山西煤炭自身发展的需求。
(5)煤基气态能源产业能解决煤炭粗放型生产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应对能源危机;能缓解大气环境质量问题,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1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知名大河之一,她自西向东跨三级阶梯,流域内孕育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能源分布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从位置、资源、交通、市场四个方面分析山西能源资源开发条件。
(3)黄河流域人口稠密,发展农业至关重要。为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分布特点:上游水能资源和煤炭资源丰富;中游水能、(煤炭)资源丰富;下游石油资源丰富。
(2)开发条件:位于我国中部地带,临近工业城市,离市场近;我国发展迅速,能源需求量大,且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市场广阔,煤炭储量大,埋藏浅,煤层厚,煤质好等条件,且有多种矿产,综合开发效益大(但水资源短缺);交通四通八达,但运力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制约着煤炭外运。
(3)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全流域内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解析 (1)读图,结合图例分析黄河流域能源分布特点。上游水能资源和煤炭资源丰富,中游水能、(煤炭)资源丰富,下游石油资源丰富。(2)从位置分析,山西位于我国中部地带,临近东部工业城市,离市场近。从市场条件分析,我国发展迅速,能源需求量大,且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市场广阔。从资源条件分析,山西煤炭储量大,埋藏浅,煤层厚,煤质好等条件,且有多种矿产,综合开发效益大。但水资源短缺,是开发的不利条件。从交通条件分析,山西交通四通八达,但铁路等交通方式运力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制约着煤炭外运。(3)为防止生态环境恶化,要从技术、管理、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采取措施节水。山西应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全流域内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单元整合
[网络构建]
[知识点回顾]
1.说出三种人地关系理论,并分别举例。
2.说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3.描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单元活动 学会小区域调查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小区域调查的目的与意义。2.联系实例,掌握小区域调查的方法与步骤。3.结合庐山小区域的相关资料,明确小区域调查的内容,初步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1.对区域而言
2.对学生而言
(二)调查的方法与步骤
1.调查方法:野外实地考察、调查访问、问卷调查。
2.调查步骤:
―→―→
→→→
思考
1.野外考察时,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是否一定要截然分开?
答案 不一定。路线考察是沿着某一条选定的线路观察,主要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典型地段考察则是对一些重要的点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正确认识某一地区的地理现象。
2.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确定了一个研究课题——“小区居民用水问题探讨”,完成该课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答案 (1)调查、收集资料。(2)分析处理资料、数据。(3)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
(三)调查的内容
1.对象
(1)自然环境: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形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感性认识。
(2)人类经济活动:对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全面实地调查。
2.分类:分为综合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两类。
3.撰写调查报告
(1)基本要求:是对调查工作的全面总结,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报告最好附上相关地图、图表和照片,论述和结论要简明、清楚,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2)基本内容:包括引言、被调查区域的地理概况、地理考察中主要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等。
思考 济南因“家家泉水户户垂柳”著称于天下,素有“泉城”的美誉,也被称为泉都。如果对济南泉水分布进行调查,你知道按调查内容属于哪类调查?宜采用什么调查方法吗?
答案 此调查主要是针对泉水分布这一主题进行的,因此属于专题性调查中的自然地理专题调查。 宜采用野外实地考察的调查方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某年,由中国地质大学14名学生和5名教师组成的长江源科考队踏上征程。为期20天的科考活动分为两组,一组以登山为主,将登上各拉丹冬主峰(海拔6 140米);一组以科考为主,沿途对格尔木—沱沱河—尕尔曲—各拉丹冬附近进行长江源近代冰川变化、草场退化及其原因、长江源主要环境灾害、长江源地貌与自然环境变化以及牧民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
(1)长江源头位于哪个省哪座山的南坡?以什么水源补给为主?
(2)本次区域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本次区域调查采用的方法有哪些?对牧民生存状况的了解需通过什么调查方法才能获得?
答案 (1)长江源位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南坡,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2)了解长江源近代冰川的变化、草场退化及其原因、长江源主要环境灾害、长江源地貌与自然环境变化以及牧民的生存状况。
(3)野外实地考察。 调查访问和问卷调查。
方法点拨 区域调查的方法
方法
主要方式
特点
注意事项
野外实地考察
路线考察
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为地理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
应将二者有机结合
典型地段考察
对一些重要的点做深入的调查研究
调查访问
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
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
及时反馈信息
对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访问
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问卷调查
实地分发
主要针对某些涉及面广、量大的社会现象
选点要有代表性,调查方式以填表或询问等为主;所拟问题简洁明了,便于操作;结果应与实际相符
借助报刊发行
借助互联网
阅读教材P45~46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小区域调查分为综合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两类,对于中学生而言,更适宜开展哪类调查?为什么?
(2)小区域调查往往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组织。对于中学生来说,课题内容的选取有什么要求?
(3)如何设计课题名称?
答案 (1)中学生更适宜开展专题性调查。
原因:专题性调查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而且调查范围较小;学生对专题性调查更感兴趣,所需时间较少;不需要花费太多的资金和物质条件,中学生更容易实施。
(2)要有研究的价值。具有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具有社会经济或生态价值;具有增强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等人文素质的教育价值。
课题研究要有可行性。要考虑选题内容范围、能力要求;学生兴趣、精力、时间;所需资金、物质条件等。
(3)一般说来,课题名称多为陈述句,其表述要能反映以下三部分内容:①研究对象:要具体明确。②研究内容:要能体现解决的具体问题。③研究方法:实验、探究、调查等。
知识小结
1.下列有关小区域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区域调查是为了了解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B.小区域调查是为了了解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C.小区域调查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D.小区域调查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答案 C
解析 小区域调查可以了解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对学生而言,有助于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D项属于因果关系倒置。
2.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  )
A.野外实地考察 B.调查访问
C.问卷调查 D.路线考察
答案 A
解析 野外实地考察是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小区域调查的内容很广,涉及自然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小区域调查的课题很多,可以是研究性课题,也可以是开放性课题。据此完成3~4题。
3.若对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进行区域调查,那么调查的第一项内容是(  )
A.青海湖的面积
B.青海湖的地理位置
C.青海湖的生态状况
D.青海湖的自然地理特征
4.对青海湖及其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研究及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属于(  )
A.综合性调查的内容
B.自然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
C.人文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
D.专题性调查的内容
答案 3.B 4.A
解析 对青海湖进行区域调查属于综合性调查内容。综合性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地理位置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②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特点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③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④人口及其流动情况;⑤区域产业结构状况;⑥产业分布、聚落分布情况;⑦城镇建设情况;⑧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综合性调查的第一项内容则是地理位置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阅读材料及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E村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山青水碧,是省生态文明村。最近有家大公司计划在该村兴建化工厂,他们将给予村民一笔不小的土地征用费,还能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材料二 图示地区在十二五规划中,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拟设立一个镇驻地。
(1)简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关于征地办厂一事,有人支持,也有人极力反对,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如果你是该村村民,请阐述你的意见及理由。
(3)你认为镇驻地应设在图中哪一个村子?理由是什么?
(4)根据当地的自然优势,试述你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设想。
答案 (1)地形以丘陵和沿海平原为主,地势北高南低;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淡水资源丰富并濒临海洋。
(2)支持:建化工厂可吸纳村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反对:建化工厂虽然经济效益显著,但易污染环境、占用良田,破坏生态平衡。丧失了环境效益,就没有长久的经济效益,不利于本区域可持续发展。
(3)D村。理由:平原地形,地势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沿河临海,有铁路通过,水陆交通便利。
(4)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和低山、丘陵地形发展立体农业;立足临近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生产、海水养殖及农副产品加工;发挥依山傍海的自然景观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注意防止水土流失和海洋生态破坏。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中的等高线联系所学知识,从该地的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作答。第(2)题,应该从工厂建成后的影响来考虑,如果同意建厂就应该说明建厂的有利影响,不同意建厂就应该说明建厂的不利影响。第(3)题,应结合图示信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第(4)题,对经济发展的设想应该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几个不同角度去思考,然后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
40分钟课时作业
1.下面的小区域调查步骤,正确的是(  )
①交流调查成果 ②整理调查资料 ③进行实地调查 ④选定调查内容与课题 ⑤制定调查计划 ⑥撰写调查报告
A.⑤④②③①⑥ B.⑤④③②①⑥
C.④⑤③②⑥① D.④⑤③②①⑥
答案 C
解析 先选定内容与课题再制订计划,先撰写调查报告最后交流调查成果。
2.调查访问的对象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通过对个人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 ②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查访问,可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③通过对群体的调查可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④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依据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调查访问的对象一般包括个人、群体、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调查对象不同,所获取的信息也有所区别,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访问,主要是为了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我国科技工作者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古今变化做了分析研究,并绘制成图。据此回答3~4题。
3.调查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变化,有利于(  )
A.防治荒漠化 B.防治水土流失
C.加快资源开发与利用 D.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4.科技工作者对现代绿洲分布的调查,采取的主要方法是(  )
A.调查访问 B.问卷调查
C.野外实地考察 D.上网查询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第4题,对自然地理的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野外实地考察。
丽江古称丽水,因地处万里长江第一湾河套地区而得名。丽江不但风景秀美,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因而旅游业成为其重要经济支柱。做好该区的调查研究活动,可以更好地为丽江今后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据此回答5~6题。
5.丽江古城位于(  )
A.云南省西北 B.四川省西南
C.贵州省西部 D.西藏自治区东南
6.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着的象形文字,被称为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对东巴文化的调查属于(  )
A.综合性调查 B.专题性调查
C.自然地理专题调查 D.都不是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第6题,对东巴文字的调查应属于人文地理专题调查内容。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唯一的选择,而小区域调查又是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据此回答7~8题。
7.小区域调查方法有多种,若想了解一地的人口旅游动机,最经济和最适合的调查方法是(  )
A.问卷调查 B.调查访问
C.路线考察 D.典型地段考察
8.若想获得长江从入海口到源头的自然地理概况,最适合的区域调查方法是(  )
A.调查访问 B.路线考察
C.问卷调查 D.典型地段考察
答案 7.A 8.B
解析 第7题,问卷调查面广、方法简单且花费精力和费用较少。第8题,沿江进行路线考察才可获得从入海口到源头的详细地理资料。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庐山小区域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关于庐山城镇建设情况的调查为综合性调查内容 ②关于庐山旅游客源调查为专题性调查 ③庐山小区域调查不能为庐山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信息 ④制定庐山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依据区域调查的信息进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小区域调查研究的内容很多,庐山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  )
A.背景环境遭到破坏,树木被砍伐殆尽
B.环境污染加剧,影响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C.树林尚存,但野生动物全部消失
D.茂密的常绿树林和大象等野生动植物将会减少
答案 9.B 10.B
解析 第9题,在庐山小区域调查中,可充分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调查、旅游客源调查、旅游交通调查等相关调查,为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信息。第10题,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会使背景环境遭到破坏,但树木不会被砍伐殆尽,野生动物不会全部消失。该地区没有大象。
11.下图是地处热带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屿。现有一支青年志愿者队伍,欲对该岛进行开发。该岛盛行较强的东南风,有山和流速较大的河流及森林、温泉。结合上述材料,读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③处气温为25 ℃,那么山顶有可能是______℃以下。
(2)拟在该岛平原地区建一个小型农场,则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有哪些?
(3)假如随着岛屿的开发,本区域将形成一个小城镇,你认为在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点中,最有可能形成小城镇的是哪点?并说明理由。
(4)拟在岛上建立一个科学考察站,请你为该站设计三套供电方案。
(5)从图中①地的环境特征入手,分析说明此地最有利于哪一种海洋资源的开发?
答案 (1)22.6
(2)甘蔗、菠萝、热带花卉、芦荟、胡椒、剑麻等。
(3)④点。理由:地形平坦广阔;临河,水源充足;位于河口及港湾,交通便利。
(4)利用地热能发电、利用风能发电、利用水力发电、利用海洋能(潮汐、波浪)发电、利用太阳能发电等。
(5)地势比较平坦,地处东南风的背风坡,多晴天,太阳辐射强烈,有利于海洋化学资源——海盐的开发。
解析 (1)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可算出山顶的气温范围。(2)该岛地处热带太平洋,适宜种植的作物一定是热带作物。(3)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因素有平原地形、河流沿岸、沿海等,由于④处地形平坦广阔,临河,所以水源充足,位于河口及港湾,交通便利,最易形成城市。(4)由于该岛盛行较强的东南风,有山和流速较大的河流及森林、温泉,因此可利用地热能、风能、水力、海洋能(潮汐、波浪)、太阳能等多种形式发电。(5)图中①地地势比较平坦,地处东南风的背风坡,多晴天,太阳辐射强烈,有利于海洋化学资源——海盐的开发。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绿色食品是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其生产和加工过程必须是采用一种生态的和对环境友善的方式。越来越多的“绿色食品”出现在世人面前,并由此引发了一种全新消费方式——“绿色消费”。那么,人们是如何看待这种有利于保护环境和保证身体健康的“绿色食品”的呢?作为一种新兴的导向性产品,是否已经得到人们的肯定,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呢?针对这些问题,有关人员在当地以抽样的方法对100个行人做了调查。下面是调查报告中呈现的三个调查分析表。
表1
问题:什么是绿色食品?
百分比
A 种植期间无农药污染的蔬菜和水果
37%
B 有较高叶绿素含量的产品
2%
C 必须经过专门认定并授予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
60%
D 只要是无污染的食品就行
1%
表2
问题:对绿色食品标志、管理机构及标志性产品的了解
选择
知道
百分比
不知道
百分比
A 知道中国绿色食品管理中心何时成立吗?
19人
19%
81人
81%
B 知道绿色食品标志吗?
70人
70%
30人
30%
C 知道哪些产品有绿色食品标志吗?
79人
79%
21人
21%
表3
问题:了解绿色食品的途径选择
选择
人数
百分数
A 从电视广播上了解
63人
63%
B 从报纸杂志上了解
36人
36%
C 从其他途径了解
1人
1%
(1)调查报告中的三个表格的设计目的主要是想调查什么?
(2)表1中关于绿色食品的认识,A、B、C、D哪项是正确的?
(3)分析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该调查主要采用的是____________的方式。
(4)分析三个表格,你会发现什么问题?应如何解决?请提出自己的建议。
答案 (1)想调查公众对绿色食品含义、标志的了解。
(2)C项正确。
(3)问卷调查
(4)三个表格反映出公众对绿色食品的了解程度不够。应采取如下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方式要多样,如媒体、贴画、宣传栏等;宣传要有针对性,针对青少年对绿色食品认识更快、更容易接受的特点,让绿色食品的宣传进入课堂,从而影响到千家万户。
解析 由材料可以看出,该项调查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公众对绿色食品的了解程度还不够,了解的途径比较少,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开辟多种宣传途径。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习目标] 1.简要说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2.简述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的基本观点。3.分析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过程及其原因,说出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1.产生背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2.核心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3.分析评价: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地关系较协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每个民族都在童年时代做过许多色彩斑斓的梦,于是神灵便诞生了,这种心理使人们将大自然的许多事象,日月星辰、山河土地加以神化,并对其崇拜。
生活在“阿佤山区”的佤族崇拜山,而最崇拜的山是公明山和焦山,视其为神山,称为“父母”山,认为两座山是阿佤人的发祥地,也是抚育他们生活成长的地方。时至今日,沧源佤族民众仍然视两座山为“神圣”之地,十分崇拜。佤族各村寨的神林,神秘幽静,是固定的祭祀场所。人们不能乱闯进神林,不能动神林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否则,会受到神灵的惩罚。
(1)许多民族将日月星辰、山河土地神化,并对其崇拜,体现了怎样的人地关系思想?
(2)评价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
答案 (1)地理环境决定论。
(2)消极影响: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束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影响:具有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作用。
知识点拨 地理环境决定论
下图是东汉时期的“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完成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A.采集与渔猎 B.狩猎与耕作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发展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第2题,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但还没有达到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主宰的程度。
二、人类中心论
1.产生背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2.核心思想: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分析评论: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地关系对立。
“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这些言行体现的是哪种人地关系?这些言行过激在什么地方?产生的思想根源是什么?有何危害?
答案 人类中心论。 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产生的思想根源: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地理环境决定论受到了否定和批判。 危害:使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知识点拨 人类中心论
读“人类社会演进(图甲)和人地关系(图乙)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等。 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如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三、人地伙伴论
1.产生背景: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反思以往行为对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重新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
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3.实践意义: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在下面的三幅图中,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的周围环境,4个箭头表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仔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种观点中的共同之处有哪些?
(2)三种观点分别代表哪种人地关系思想?你赞成其中的哪一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3)人类的活动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吗?请以森林资源的利用为例说明不同的人类活动方式产生的相应的环境后果。
答案 (1)三种观点中的共同之处是都认为人类生存于环境之中,并与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即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同时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2)上述三种观点分别代表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 我赞成人地伙伴论。 因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中心论则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只有人地伙伴论既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具有反作用力,进而提出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关系。
(3)不一定。如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只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和经营管理好现有森林,同时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就不仅能生产大量木材,而且能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相反,如果森林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使环境恶化,导致多种自然灾害的发生。
知识点拨 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
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__________。A—C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B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________时段。图中所示可能产生较严重环境问题的是________________时段。
(2)图中A—C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__________(选择填空)。
A.核工业 B.耕作农业
C.钢铁工业 D.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以后,环境污染水平不断降低,其原因是________(选择填空)。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________(选择填空)。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
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应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
答案 (1)A以前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 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水平降低 B以后 A—B
(2)C (3)B (4)C
知识小结
“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语,该词最早引进中国的是清代学者严复。中国的“龙”具有图腾的基本特征,它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据此回答1~2题。
1.龙图腾体现了我国古人同环境的关系是(  )
A.崇拜自然 B.征服自然
C.天人合一 D.改造自然
2.下列语句中能体现上题中人地关系的是(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
C.要命令自然就要征服自然
D.休养生息,永续利用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图腾是人类对自然的崇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迷信,这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知识水平不高的必然结果,体现的人地关系是畏惧和崇拜自然。第2题,A选项和C选项体现的是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D选项体现的是人类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人地关系思想,B选项过分夸大了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畏惧、崇拜自然的思想。
我国谢家泽教授提出将“人类圈”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球圈层。他认为,人类平均每年移动的土石远高于岩石圈形成的速度,生物的灭绝速度也超过了恐龙灭绝的时代,人类已经成为改变全球环境的强大力量。据此完成3~4题。
3.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最强扰动,主要发生在(  )
A.狩猎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D.生态文明时期
4.可能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类活动是(  )
A.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的破坏
B.沿海国家填海造陆
C.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
D.华北地区大量抽取地下水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工业社会时期,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最为严重。第4题,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的破坏造成全球二氧化碳增加,从而导致全球变暖,其他选项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局部的,而非全球性的。
“宇宙飞船经济”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依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靠完善的循环来得到满足。生命就是在这川流不息的物质循环中得以体现的。“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人类按照生态学原理建造一个自给自足的、不产生污染的经济或生产体系,它将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其内部具有极完善的物质循环和更新的性能。据此回答5~6题。
5.“宇宙飞船经济”体现(  )
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B.人类中心论思想
C.人地协调思想
D.人地对抗性思想
6.在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下会使(  )
A.人类崇拜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C.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停滞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答案 5.C 6.D
解析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宇宙飞船经济”是强调人和自然的相互协调发展,实现物质循环使用,并不产生污染,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社会活动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7.关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乙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图甲中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试说明原因。
(2)图乙中①地(提示:林区)和②地(提示:草原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
答案 (1)二者关系:该地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的地区。
原因: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从而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①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原因:造成①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滥砍乱伐,森林火灾等。
造成②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牲畜大量集中,过牧现象严重,使草场破坏严重,导致土地荒漠化。
解析 (1)通过人口密度图和生态极危急区的分布可以知道该地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以上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利用和改造环境的深度、广度大,产生的废弃物多),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地的主要
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造成①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滥砍乱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造成②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牲畜大量集中,过牧现象严重,使草场破坏严重,导致土地沙漠化。
专项提能4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类是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反映。
从图中找到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消费活动作用于环境;环境通过反馈作用影响人类社会。
分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人类作用于环境:①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②将生产、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2)环境又把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
描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与结构图中的方框相应的字母后面。(每个选项只能选用一次)
①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的统一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对立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统一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
D__________,E__________,F__________。
(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从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类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类的任务
D.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3)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A.控制人口规模
B.转变发展模式
C.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D.我们每个人积极参与
答案 (1)A④ B⑥ C⑤ D③ E① F②
(2)D
(3)A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分析人类主观要求有目的的活动与环境客观属性、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存在对立关系,故A填对立,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同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说明人类与环境是统一的,故B填统一。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C填物质资料生产,D填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E填改善环境质量,F填人类与环境统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四个阶段,从上图可以看出人地关
系思想是谋求人地协调发展。第(2)题,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只有人类善待自然,自然才能善待人类,才能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第(3)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口问题所致,因此要从根本上协调人地关系,必须控制人口规模。
40分钟课时作业
下面两幅图为“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完成1~2题。
1.阶段Ⅰ,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①全球变暖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④森林破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阶段Ⅱ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天人合一论 D.人地伙伴论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阶段Ⅰ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应该为农业社会。该阶段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和森林破坏;全球变暖、酸雨危害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是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造成的。第2题,阶段Ⅱ图中显示烟囱林立,说明工业发达、污染严重,所以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人类中心论。
3.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顺序相对应的是(  )
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 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 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答案 D
解析 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是农业社会初期的生产方式,体现了人类崇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体现了改造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是现代社会的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了谋求人地协调的人地关系思想。
4.下列不符合“人地伙伴论”思想的是(  )
A.可可西里山区捕杀藏羚羊
B.黄河中游保持水土
C.建“三北防护林”
D.在内蒙古草原退耕还林
答案 A
读“某地区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不能揭示该地区(  )
A.环境问题的表现
B.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C.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D.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产生的环境问题
6.该地产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发展问题 B.粮食问题
C.资源问题 D.人口问题
答案 5.C 6.A
解析 第5题,图示内容揭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揭示了环境问题的产生过程和表现,但是不能揭示该地区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第6题,从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该地区的发展问题是导致该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联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考虑草原破坏的景象。它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掠夺式开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一种发展模式。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
A.土地沙漠化 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 D.温室效应
8.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现象,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是低投入、高效益的经济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尖锐矛盾
答案 7.C 8.D
解析 第7题,要注意“牧童经济”是一种人为破坏,不包括自然灾害。第8题,“牧童经济”使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突出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目前,发达国家过度消费现象,对地球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构成了巨大压力,所以“牧童经济”并非只是发展中国家的现象。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回答9~10题。
9.2000年~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1 300米以下地带
B.1 300~1 900米地带
C.2 500米以上地带
D.1 900~2 500米地带
10.2000年~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答案 9.A 10.B
解析 第9题,从题干分析,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土地面积百分比/人口百分比,观察2000年和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发现,在海拔1 300米以下,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下降,人口百分比上升或土地面积百分比下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1 300~1 900米之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不大;1 900米以上,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第10题,依据上题分析知,1 900米以上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排除C、D项;根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土地面积百分比/人口百分比可知,受该地地形影响,不适合大量开垦耕地,最大可能是人口迁出,所以选B项。
下图为“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资源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对矿产、能源依赖最强的人类文明发展阶段是(  )
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信息文明
12.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资源 B.科技
C.市场 D.交通
答案 11.C 12.B
解析 第11题,图中纵坐标表示生产力发展水平,横坐标表示人类文明发展阶段。据图分析可知,农业文明阶段对土地、牲畜、劳动力等的依赖最强,工业文明阶段对矿产、能源、水资源等的依赖最强,信息文明阶段对信息资源等的依赖最强。第12题,信息文明阶段,生产力发展速度最快,水平最高,故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科技。
13.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鉴于塑料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
材料二 为解决农用地膜所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我国武汉大学张俐娜教授提出了以蔗渣浆、麦秆、芦苇浆为原料来生产再生纤维素“共混膜”的研究课题,已获成功。使用“共混膜”不但能使农作物增产20%,而且其使用寿命一旦终结,其成分的30%可被微生物吃掉,剩余部分也会在40多天内自动降解,对土壤无副作用。
(1)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生态破坏,二是(  )
A.环境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地沙漠化 D.水质性缺水
(2)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农村工业污染蔓延和(  )
A.农业自身污染 B.化肥污染
C.农药污染 D.畜禽粪便污染
(3)环保专家预言:废弃的地膜最终将成为祸害。你认为会造成什么“祸害”?
(4)有人建议焚烧处理这些一次性快餐盒和农用薄膜等普通塑料废弃物,你认为是否可行?为什么?对已散落于土壤中的地膜碎片,根据现在的国情,你认为该怎样处理为好?
(5)张俐娜教授的研究课题有什么积极的环保意义?
答案 (1)A (2)A
(3)普通地膜等塑料废弃物不溶于水,在自然界中约需200年才能被生物降解,长期留在农田里会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水分的流动和农作物的根系发育,使农作物减产。
(4)不行。焚烧时不但会产生大量难以烧尽的烟尘、HCl气体,还会产生强毒性、致癌的“二恶英”,污染大气。 筛出土壤中的地膜碎片,进行化学处理,或回收利用。
(5)充分利用了麦秆、蔗渣等农作物废弃物,改善了农村的卫生条件;该薄膜可被生物降解,使农作物增产。
14.下图中,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的周围环境。读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用4组箭头表示的:箭头①②代表人类从________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③④指人类将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________的形
式排放到环境中去。箭头⑤⑦是人类通过__________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箭头⑥⑧是指受到人类活动影响了的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又反过来作用于______________。
(2)在①②过程中,引起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③④过程中,引起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地关系思想?
答案 (1)环境 废弃物 生活、生产 人类社会
(2)滥采滥用自然资源 任意排放有害废弃物质
(3)我们应该树立人地伙伴论思想,即人类应当与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习目标] 1.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2.明确我国制定四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和具体措施。3.以具体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对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
一、行动纲领与人口、资源战略
(一)我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出的行动纲领
1.提出背景
(1)我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
(2)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4)我国深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
2.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战略框架: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二)人口战略
1.人口问题
2.战略措施
(三)资源战略
1.资源问题: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2.资源战略:既要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又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并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方面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1.下图反映了我国人口现状的哪一特点,这一特点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案 上图反映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这一突出特点。 主要的影响: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增加实现小康水平的难度、影响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影响国家积累的增加,从而影响现代化建设的速度。
2.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材料二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
材料三 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20%~30%。
(1)材料一说明我国的资源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其结果不仅造成运输紧张,同时使__________增加。
(2)材料二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因而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看,都对我国经济的______________造成很大压力。
(3)材料三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相对落后。
答案 (1)资源分布不均 资源组合不协调 生产成本
(2)矿产资源相对短缺 可持续发展 (3)水资源利用率低 生产技术 管理水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耕地、草地和森林4个因子,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相互转化和数量增减。
材料二 全球人均粮食、耕地生产率、化肥投入和灌溉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
(1)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草地、森林之间最有可能的数量转化情况是怎样的?
(2)材料二反映了人们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主要措施,即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这些措施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正确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案 (1)耕地面积增加,森林、草地面积减少。
(2)扩大灌溉面积 增施化肥 水资源紧张 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增加水中的营养元素,污染水源;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酸化、毒化)
(3)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农业科技,改进生产方式,培育优良品种等;改良土壤,多施用有机肥(农家肥),有选择地施用化肥。(言之有理即可)
二、环境战略与稳定战略
(一)环境战略
1.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
2.环境战略: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二)稳定战略
思考
1.为什么说节约资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答案 环境污染归根结底是人们局限于认识水平和经济技术条件,把各种有用物质排入环境所致,是资源浪费的后果,生态破坏也是人们不能充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而过度向环境索取资源造成的,因此节约资源对解决环境问题都有效。
2.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战略是指经济的稳定发展吗?
答案 不是。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战略应该是指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长期、稳定发展。不过,由于经济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国把经济的稳定发展放在首位。
阅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A区域的生态问题及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
(2)B、C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说明危害更严重的地区及理由。
(3)比较D、E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
答案 (1)土壤侵蚀。 石漠化(或土壤贫瘠)。
(2)B地。 B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
(3)D:防风固沙、保护农田;E: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知识点拨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提出背景
中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责任重大。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深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
行动纲领
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口战略
问题
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及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
战略
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资源战略
问题
资源短缺
战略
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环境战略
问题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
战略
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稳定战略
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经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和归宿点
战略
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新时期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及“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注意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源。
区域
植被类型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年降水量(毫米)
农业植被
200~400
600~620
杂草类
100~200
小灌丛、碱蓬
1~50
380~390
材料二 B地区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
(1)试分析造成图中A、B两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自然原因。
(2)目前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造成该生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解决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3)分析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对B地区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答案 (1)
区域
人口密度
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
A区域

降水较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农业
B区域

降水多,地表多流沙,土地盐碱化,不适宜农牧业的发展
(2)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等 过度开垦,只种不养 退耕还林、还草,保持黑土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营造防护林等。
(3)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知识小结
《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并强调五大支持系统的协调发展。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读图完成1~2题。
1.1995年~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
①大量消耗资源 ②大量排放污染物 ③科教投入不足 ④人口快速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目前五大支持系统的协调发展,应重点建设的系统有(  )
①发展支持系统 ②社会支持系统 ③生存支持系统 ④环境支持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1995年~2010年之间,发展支持系统(经济)发展最快,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接近120,而此过程中环境支持系统(污染、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低于100,所以经济的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导致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的。第2题,根据图示: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注重建设的系统应为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较低的生存支持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1)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2),回答3~4题。
3.从材料中推断,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水污染
4.解决该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质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读图,由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可以判断,该地区地形坡度大的地区占的比例高,分布面积大。从能源消费结构图可以看到,该地以薪柴作为主要能源,综上可知,该地的植被破坏严重,地形坡度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第4题,该地区的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破坏植被造成的水土流失,解决该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要保护植被,但是该地区能源结构中以薪柴为主要能源,所以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才能解决该问题。开发小水电,投资少,又可保护环境,可解决能源问题,所以①对。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逐渐解决环境问题,④也合理。
2015年11月30日,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开幕。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包括《巴黎协定》和相关决定的巴黎成果。完成下题。
5.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下列措施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增加森林面积 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矿物燃料的使用;二是植被的破坏。
6.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突出。
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
答案 方案一(文字表述方式):果树下种草,草和果渣等作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果渣、粪便等入
沼气池,沼气作为生活能源,解决燃料短缺问题;沼渣、沼液作为果园肥料,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
方案二(示意图表达):
方案设计可用示意图、文字等方式表达,只要能针对实际问题,体现循环经济思想,具有可行性即可。
解析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要以解决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为出发点。解决果渣污染环境问题可以在果树下种草发展畜牧业,以果渣和草作饲料;解决薪材缺乏问题可以发展沼气,且以果渣和粪便为原料;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可以与发展沼气相结合,以沼渣和沼液作为果园肥料。
专项提能6 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
留民营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大兴境内,距北京市区21千米。20世纪80年代以来,留民营在有关专家指导和帮助下,按照生态学的原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大力植树造林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示意图是指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
找到图名,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如读“留民营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示意图”体现的是“生态农业”这个主题。
分析图上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如上图中指向C的箭头即C生长需要的物质有太阳能、化肥、农药、沼渣、沼液等,由C指出的箭头即C的产出有粮食、果品、蔬菜、秸秆、饲料及农副产品,由此判断C为农作物。
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从最简单、最有把握的方框入手,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如图中D产出肉、蛋、奶等,为乳畜业;B产出加工食品,为食品加工厂。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家编制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出战略规划。读“复合型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回答(1)~(3)题。
(1)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适合大面积推广的省级行政区有(  )
A.黑 B.琼
C.鄂 D.新
(2)图中a、b、c、d、代表的工业,正确的是(  )
A.a—饮料工业、b—包装工业
B.a—印染工业、b—纺织工业
C.c—饲料加工、d—食品加工
D.c—食品加工、d—饲料加工
(3)关于图示循环经济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废弃物都进入了新的生产环节
B.生物质发电解决了工业生产用电需求
C.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保护土地资源
D.以高新技术工业为主导,降低了产业对资源的依赖
答案 (1)C (2)D (3)C
解析 第(1)题,图示区域发展棉花、花卉种植,说明热量
条件好,排除热量条件不足以发展棉花生产的黑龙江;海南热量丰富,但阴雨天气过多,也不适宜发展棉花种植,图示区域发展水产养殖等,应该处于水热条件较好的区域,故处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适合,而位于西北内陆干旱缺水区域的新疆不适合。第(2)题,a以棉花为原料,应为纺织业,进而b为以纺织产品为原料的印染工业;c为畜牧养殖的深加工,即食品工业;d将花卉加工及食品工业的下脚料加工成饲料,供应畜牧养殖业。第(3)题,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的是常规产业,生物质发电只是对工业生产用电起到补充作用。
40分钟课时作业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
①引起大气污染 ②造成资源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秸秆直接在田间燃烧不仅浪费能源更污染了环境,这种做法不可取;④既能提供生活能源(沼气)又能提高土壤肥力(沼渣、沼液还田)符合题意。②③做法虽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符合题意要求。第2题,在农田大面积焚烧秸秆会带来大气污染,造成资源浪费,导致土壤表层有机质因燃烧而丧失,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不是主要影响。
下面甲图为“某地区地形图”,乙图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
4.造成该地区这种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A.人口密度超过合理承载力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因黄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差以及多暴雨,该地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第4题,读图可知,该地区的人口合理承载力为每平方千米30人,北部合理承载力为10人/平方千米,而目前A、B地区的人口密度已分别高达64人/平方千米、47人/平方千米,说明该地的人口密度已超过该地区的承载力,从而导致人为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
近期全国各地屡有食源性疾病的报道,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据此回答5~6题。
5.关于“餐桌污染”产生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食品添加技术越来越发达
B.人们不良的消费和饮食习惯
C.增加添加剂可提高食品质量
D.食品添加剂有利于食品保存和提高营养价值
6.“餐桌污染”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安全性原则
答案 5.B 6.B
解析 第5题,不法商人为迎合大众的口味和喜好,在食品里加入大量危害人们健康的物质。第6题,“餐桌污染”影响了人体的健康,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安全性并非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回答7~10 题。
7.该地剩余农产品最有可能是(  )
A.甘蔗 B.甜菜 C.玉米 D.水稻
8.该产业构想的实行能减轻的环境问题是(  )
A.二氧化碳增多带来的温室效应
B.臭氧层破坏
C.酸雨
D.光化学烟雾
9.发展生物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必然选择,其好处有(  )
①可促进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 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③降低石油的对外依存度 ④刺激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环境评估,可以看出(  )
A.只有原料的选择符合清洁生产
B.生产的全过程都符合清洁生产
C.只有产品的使用符合清洁生产
D.只有废弃物的处理符合清洁生产
答案 7.C 8.A 9.A 10.B
解析 第7题,根据该地为河南省,位于我国暖温带地区。四个选项中在河南广泛种植的为玉米,C对。甘蔗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热带地区及四川盆地,A错。甜菜主要分布在我国中温带地区,B错。水稻主要分布在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D错。第8题,该产业构想图能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图中60%的二氧化碳用作干冰和饮料用气,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发酵后产生的沼气可以进行循环使用进行酒精生产,减少了电能的使用,从而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缓解了温室效应。第9题,发展生物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必然选择,可促进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①对。发展生物能源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②对。发展生物能源,可以降低石油的对外依存度,③对。生物能源利用率提高,对于刺激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没有影响。④错。第10题,该构想图能够促进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缓解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无论从原料的选择、产品的使用以及废弃物的处理方面都符合清洁生产原则。
由于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绿色消费已成为时尚。据此完成11~12题。
11.以下做法与绿色消费不相符的是(  )
A.废品回收利用
B.完善质检体系
C.使用无汞电池
D.产品多层包装
12.为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各种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生产中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采用无土栽培(水培法) ②使用绿肥等有机肥 ③使用高效化肥 ④使用农药防治虫害 ⑤采用生物技术防治虫害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 11.D 12.B
解析 第11题,产品多层包装浪费材料,不符合绿色消费观念。第12题,为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各种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做到清洁生产。
13.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目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铅锌、铜、钾盐、钠盐、镁盐等39种,其矿产资源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的16.4%。
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青海省人民政府编制的《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该试验区面积达25.6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 柴达木盆地示意图。
材料三 某循环产业生产流程模式图。
(1)柴达木盆地降水少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的循环产业生产模式的主要优点有哪些?
(3)评价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条件。
(4)请针对柴达木盆地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盆地地形,水汽难以进入
(2)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3)有利: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种类多,适合大规模整体开发;土地面积大。不利:科技水平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较为贫乏。
(4)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恢复植被;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生活用能;控制人口增长;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解析 (1)降水少的原因从海陆位置和地形阻挡两方面去分析。(2)发展循环经济的优点从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排放,提高综合效益方面考虑。(3)发展条件评价从利弊两方面入手。利:从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土地面积大等方面去分析。弊:从科技水平低、设施较落后;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等方面去分析。(4)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合理化建议主要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恢复植被,控制人口数量,制定法规等方面去分析。
14.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0月25日,严重的雾霾天气袭击吉林省长春市。当地实时空气质量指数曾一度逼近“爆表”,“烧荒”不断使空气质量下降,秋收接近尾声,农民焚烧秸秆与严重雾霾有着直接关系。据统计,吉林全省玉米秸秆量大约4千万吨,其中约25%将被焚烧,烧荒对于吉林省的黑土地来说是一种有机质浪费,不利于黑土保护。
材料二 从2014年10月20日~26日全国秸秆焚烧火点分布情况看,火点数排前7位的省区如下表所示。
省区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山东
河南
新疆
火点数
292
208
110
42
40
15
13
(1)简述焚烧秸秆对雾霾天气的影响。
(2)说明表格中秸秆焚烧火点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3)除焚烧以外,秸秆的利用方式还有哪些?
答案 (1)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烟和粉尘等细小颗粒,进而形成雾霾。
(2)主要分布在东北三个省份。10月20日~26日是东北秋收之后,农田产生大量的秸秆,受利用技术等影响,秸秆被大量焚烧。
(3)做饲料、制沼气、制乙醇等。
解析 第(1)题,雾霾是由细小的水滴和细小的污染物颗粒组成的,大量地焚烧秸秆能产生烟和粉尘等颗粒物,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第(2)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焚烧火点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因为此时正值10月份,是东北地区秋收之后,农民集中焚烧秸秆时刻。第(3)题,秸秆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每年中国产生的秸秆量很大,有效地处理秸秆可以减轻大气环境问题,将秸秆资源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如做饲料、制沼气、制乙醇等。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学习目标] 1.通过读图认识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基本内涵。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并能够结合实例或时事分析、评价人类社会遵循这些原则的行为和措施。3.了解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发展过程,了解世界和我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战略和措施,认识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发展的长远目标。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组成: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复合系统。
3.基本内涵: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思考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否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经济增长?
答案 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增长往往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而不太重视质量和效益。只能说经济增长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代表____________系统、B代表__________系统、C代表______________系统、D代表____________。
(2)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3)可持续发展强调______________性,因而提出“着眼全球,从区域着手”的口号,其决定因素是图中字母______________代表的能力。
答案 (1)社会 经济 生态 人的管理调控 (2)人口 资源 环境 (3)全球 D
知识点拨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地位
内容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条件
必要性
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当代人的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增加社会财富
含义
不仅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
措施
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的
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基础
生态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两个方面。就环境而言,主要是指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就资源利用而言,主要是指保证以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高效与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阅读以下材料和“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回答1~2题。
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利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1.字母M表示的环节是(  )
A.产品包装运输 B.产品使用回收
C.环境 D.原材料加工
2.在清洁生产中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是(  )
A.从原材料开采环节评估
B.从产品生产过程评估
C.从产品废弃物处置情况评估
D.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评估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从M环节前后来看,其起到联系产品生产制造与批发零售这两个环节的作用,因而M应表示产品包装运输。第2题,清洁生产过程中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是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评估,强调全过程;而不是传统的只重视产品使用后的废弃物处理上。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时间上
代际公平
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空间上
代内公平
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
备注:消除贫困是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2.持续性原则
核心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首要条件
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目标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
3.共同性原则
(1)措施:全球采取共同的行动,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2)表现:在尊重各国主权,照顾各国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4.阶段性原则
(1)阶段和目标
(2)特点:发达国家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思考 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保护中要承担更多责任,这是否违反了“公平性原则”呢?为什么?
答案 阶段性原则认为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最大,并且至今仍是有限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污染者,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是与发展中国家共同承担相同的责任,所以这没有违反“公平性原则”。
1.填充下表,全面认识公平性原则的含义。
尺度
类型
含义
时间
空间
答案 
尺度
类型
含义
时间
代际公平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共享资源和环境
空间
代内公平
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
2.目前,有些发达国家以人权和环境保护为借口,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内事务加以干涉。中国在世界人权大会中提出:“实践证明,贫困和发展不充分是阻碍我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最大障碍……因此,在中国,把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最重要的人权。如何发展经济,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一直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重大问题”。目前,这个观点受到各国学者的普遍认同。这个观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原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阶段性原则来看,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优先考虑的问题,所以应发展经济。以碳排放为例,发展中国家的生存仍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即以生存性碳排放为主。发达国家生活水平高,目前普遍存在奢侈性排放问题,所以,发达国家在碳排放和森林保护等问题上,对发展中国家加以干涉,是侵犯人权(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表现。
知识点拨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例证
公平性原则
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应体现公平。时间上的公平,即“代际公平”,空间上的公平又称“代内公平”
保护生物多样性,应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各国都有发展权;优先消除贫困
①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②我国精准扶贫政策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保持适度的开发规模,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①我国在各个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制度;②牧场轮封轮牧
共同性原则
国家和地方的决策与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
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来共同推进全球环境保护
阶段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各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不同,可持续发展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同
发展中国家目前仍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发达国家以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2015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中各国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减排目标
下图所示为“我国某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景观图”,该地区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是60°,位于东八区,其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地区,D为水库,E为乡镇企业和居民区,F为库区北侧丘陵低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对于该地区的开发利用,当地政府有三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最能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一种方案:A.营造薪炭林 B.栽种苹果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建苹果加工厂 F.营造防护林
第二种方案:A.营造防护林 B.种花生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花生加工厂 F.种油菜、小麦
第三种方案:A.营造薪炭林 B.栽培柑橘、茶叶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柑橘、茶叶加工厂 F.营造防护林
(2)随着人口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H处有大面积的湖泊沼泽地,G处是喀斯特地貌,既要发展经济,又不降低环境质量,从可持续发展考虑,如何开发利用G、H两处土地资源?
(3)从该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持续发展考虑,请你为该地区设计远景规划。
答案 (1)第三种方案。
(2)H处湖泊沼泽地可种植莲藕,喀斯特地貌可发展旅游业。
(3)只要符合我国东部亚热带丘陵地区实际、方案科学即可。如利用水库开发小水电,利用喀斯特地貌的溶洞进行疗养、生物培养,利用山区种植野蘑菇,利用丘陵果园、茶园、水库、喀斯特地貌发展旅游业,改良湖泊沼泽地,养鱼种藕与平原配套发展生态农业等。
三、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
1.世界可持续发展进程
时间及会议(或文件)
人地关系理念的发展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
提出了社会发展与环境、生态的协调问题,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保持“动态的自然平衡”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是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明确提出来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
提出了被广泛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决议和文件
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发展的长远目标,促进了人类的资源观、发展观、伦理观、科学观的深刻变革
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
审议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和一些环境公约的执行情况,提出了今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战略与措施
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
1994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知识点拨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
观念
含义
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世界各国都享有发展的权利,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其社会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发展才能解决贫富悬殊、人口激增、生态危机等问题
公平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强调公平的观念。包括代际之间的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区际之间的公平,不同国家、地区、种族、民族、性别、年龄或各种文化信仰不同的人群享有平等的地位;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能损害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
环境的观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发展社会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需要足够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存环境为依托
权利的观念
在与大自然和谐的背景下,全人类都应享有过健康而富裕的生活的权利;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即每个人都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的权利和享有清洁、安全、舒适环境的权利
读下面“我国某地生态农业系统图”及“该地农产品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该地农产品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表
农产品
玉米
蔬菜
苹果
乳、肉、蛋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5
30
15
50
(1)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广州近郊 B.济南远郊
C.西安近郊 D.长春郊区
(2)该地农业生态系统的三个生产过程中,________的环境效益最大。
(3)该地农村地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用它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同类用品,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  )
A.减轻大气污染 B.减轻“白色污染”
C.促进生物多样性 D.减轻酸雨危害
(4)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一种与此生态农业模式类似的著名案例________。
(5)简要分析在我国农村推广和实施此类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意义。
答案 (1)C (2)生产过程3 (3)B (4)北京市留民营村生态农业 (5)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或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经营多元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回答)
知识小结
1.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下列行为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朋友之间互寄贺年卡片
B.使用塑料袋购物
C.出行时,尽量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
D.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答案 C
解析 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染污的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下图为“鄂尔多斯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该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筑产业链。读图完成2~3题。
2.该工业园区产业链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3.该工业园区内产业集聚的直接效益不包括(  )
A.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B.推动房地产投资
C.减轻环境污染程度 D.加强生产与协作
答案 2.B 3.B
解析 第2题,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中,体现了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重复利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其资源的重复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第3题,从图中可以推测出,该工业园区内产业集聚的直接效益包括加强生产与协作,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轻环境污染程度,而房地产投资是该地产业集聚的间接效益。
读“可持续发展图解”,完成4~5题。
4.E、F、G的内容分别是(  )
A.人口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B.第一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
C.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D.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
5.E1、F1、G1的内容可能分别是(  )
A.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控制人口规模、提高生活质量
B.健康与卫生、能源生产与消费、保护生物多样性
C.农业与乡村的发展、保护大气层、荒漠化防治
D.消除贫困、城市发展、防灾与减灾
答案 4.D 5.B
解析 第4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第5题,E1、F1、G1应属于并列关系,且分别属于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在B选项中,健康与卫生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生产与消费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则属于生态可持续发展。
6.根据所给材料及相关统计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孕育出备受瞩目的”巴厘岛路线图”计划。该计划第一项第一款指出,依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会各方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把“减排温室气体”作为全球长期目标。
材料二 A省和B市平均气温变化图。
(1)材料一中“巴厘岛路线图”计划第一项第一款所指出的内容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原则,该原则的主要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省1991年以后大多数年份与1961~1990年的气温平均值相比,气温偏______。
(3)1987年后A省和B市气温变化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若B市为南京市,试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其产生此情况的原因。
答案 (1)共同性 全球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2)高
(3)都呈波动上升趋势 B市平均气温上升幅度高于A省平均水平 南京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消耗大量燃料,释放大量废热和温室气体。
专项提能5 世界环境问题的分布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世界环境问题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找到环境问题出现的地区,确定区域位置信息。
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主要环境问题。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以生态破坏为主,如非洲的土地荒漠化、南美洲的热带雨林破坏等。
发达国家或地区:以环境污染为主,如西欧的水污染、欧洲东部的工业污染、加利福尼亚的大气污染等。
用地理语言描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差异产生的原因。
发展中国家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环境和处理环境问题;环保意识不强;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防治,使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下图为“世界某些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分布区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a森林破坏严重区
B.b酸雨危害严重区
C.c荒漠化危害严重区
D.c水土流失严重区
(2)b环境问题在世界和中国均有大面积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森林的乱砍滥伐
B.草场的过度垦殖、过度放牧
C.工业污水的大量排放
D.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各环境问题的具体分布可知:a应为荒漠化问题,b应为酸雨问题,c应为森林破坏问题。第(2)题,b问题为酸雨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大量酸性气体的排放。
40分钟课时作业
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在自然环境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利润更高的绿色食品。据此回答1~2题。
1.“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正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
2.“绿色食品”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病虫害等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慢生鸭”饲养过程中,饲养者付出较多劳动饲养的鸭子质量高,在交换中获取高利润是合理的;消费者购买“慢生鸭”获取健康因此支付较高代价也是应该的,这种交换体现了公平性原则。第2题,绿色食品,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获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会产生较多残留,损害人体健康,①错;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等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②对;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也损害人体健康,③错;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可以实现无污染,④对。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3~4题。
3.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4.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小农经营
B.集约化程度低
C.商品率高
D.科技水平低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由图中的循环过程可以判断作物的秸秆经过过程②之后进行畜禽养殖,所以②只能是饲料加工。沼渣是作为肥料供给作物种植的,所以④为肥料。据此排除错误选项。第4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园区的主要农产品以加工、销售为主,所以其生产特点是商品率高。
大气污染与使用能源的种类密切相关。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5~6题。
5.关于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二氧化硫污染的贡献率,正确的叙述是(  )
①广东省以煤炭最小 ②福建省以薪柴最大 ③江苏省以薪柴最大 ④北京市以秸秆最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减少我国农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措施有(  )
①发展沼气 ②开采小煤窑 ③利用太阳能 ④种植薪柴林
A.①③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5.A 6.C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二氧化硫污染的贡献率,广东以煤炭最小,福建以薪柴最大,江苏以秸秆最大,北京以薪柴最小。第6题,煤炭、薪柴、秸秆燃烧均能产生二氧化硫,而发展清洁能源是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措施。
萨瓦河畔有一个农场,一进农场门,映入眼帘的是面积不大的耕地,荡漾着碧波的鱼池,令人悦目的森林,牛羊成群的牧场,以及各种各样的加工厂,它们相辅相成,互为利用。农田为牲畜提供饲料,牲畜为农田提供肥料,森林保持水土,河池润泽草木……。据此回答7~8题。
7.上述农场的农业发展模式是(  )
A.能量密集型农业
B.生态农业
C.立体农业
D.传统的自给农业
8.解决该农场居民生活燃料的最理想措施是(  )
A.从场外购进煤炭或石油
B.砍伐森林或利用秸秆作燃料
C.建立火力发电厂
D.利用牲畜粪便、作物秸秆和植物枯枝落叶等生产沼气
答案 7.B 8.D
解析 第7题,材料描述的是典型的生态农业。第8题,生产沼气是解决该农场燃料不足的理想措施。
2016年3月19日,全球许多国家都参与了“地球一小时”活动。我国的活动主题为“为‘蓝’生活”。据此回答9~10题。
9.这一活动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10.“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针对的问题是(  )
A.酸雨蔓延 B.水污染严重
C.全球气候变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 9.C 10.C
解析 第9题,由“全球许多国家都参与”可知,此活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10题,“地球一小时”是一个全球性节能活动,提倡于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当地时间晚上20:30,家庭及商界用户关上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希望借此活动推动电源管理,减少能源消耗,唤起人们以实际行动应对全球变暖的意识。
11.为确保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不受影响,我国在青藏铁路建设中首开动物通道设置先河。这种设计理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协调性原则
答案 C
解析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指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首开动物通道设置先河,是体现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公平。
下图为“甜菜制糖废水的末端处理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该流程(  )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C.提高了糖的产量和质量
D.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提高
13.应用新流程后该厂附近最适合布局(  )
A.罐头厂 B.啤酒厂
C.造纸厂 D.养猪场
答案 12.B 13.D
解析 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工厂之间的废弃物可以再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第13题,图中的产品之一动物饲料没有应用,因而可在该厂附近建设养猪场。
14.读“北京市某绿色生态度假村水资源利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图中字母的含义,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在相应的位置上: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①回补地下水 ②地下热水 ③污水处理厂
(2)该度假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
(3)该度假村的水资源利用过程可以__________(选择填空)。
A.增加地热资源
B.提供绿肥
C.发展温室农业
D.节约电能
(4)该度假村水资源利用促进了其发展旅游,这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② ③ ① (2)不同温度地下热水的利用(一水多用) 污水处理后再利用 (3)CD (4)生态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
解析 (1)仔细读图,A物质温度有67℃,指向游泳池、洗浴中心和冬季供暖,对应的应该是②地下热水;B是由污水转变来的,最可能为③污水处理厂,然后回到农田;C来自于鱼塘,最可能是①回补地下水。(2)图中存在的不同温度地下热水有不同利用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有污水处理厂分布,可以进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3)地热资源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因此该度假村的水资源利用过程无法增加地热资源,A错。该度假村的水资源利用过程重点在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没有提供绿肥,B错。利用一定的水的温度,可以发展温室大棚,发展温室农业,C对。热能的提供,可以为当地节约电能,D对。(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漫画“颁奖会”。
材料二 某工业园区“生产链”示意图。
材料三 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
(1)读材料一,图中几家企业正在接受颁奖,你能发现这些企业有什么特点?这幅漫画揭示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工业园区存在着一个工业“生态链”,这是“循环经济”理念的一个产物。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3)读材料三,判断“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是否合理?________。若按此经济模式发展下去,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三方面将如何变化?
答案 (1)这三家企业均属破坏环境的企业。 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不注意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现象。 (2)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3)合理 环境质量提高;社会经济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良性发展。
解析 (1)材料一反映了目前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对环境的破坏。(2)材料二中反映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促进可持续发展。(3)材料三从宏观层面展现了循环经济的意义。
第三单元区 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单元整合
[网络构建]
[知识点回顾]
1.分析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2.分析长江上游的开发与整治。
3.分析长江中游的开发与整治。
4.分析长江下游的开发与整治。
5.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6.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7.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快的区位条件。
8.描述珠江三角洲两次产业转移的时间、类型及影响。
9.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单元活动 探究区域开发与整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区域开发与整治的背景、实质、目标,明确进行区域开发与整治的内容和步骤。2.通过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归纳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尝试提出区域开发与整治的措施。
(一)了解区域开发与整治的一般过程
1.区域开发与整治的背景
(1)背景
区域出现人口盲目增长、资源供需失调、环境恶化、区域发展差异加大等问题。
(2)意义
区域开发与整治对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区域开发与整治的实质和目标
(1)实质
是从区域角度,协调好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
(2)目标
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区域开发与整治的内容和步骤
区域范围→区域特征与评价→区域产业→区域存在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重点开发整治地带→重点项目。
思考 有人说:区域开发整治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案 不正确。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因为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实质是协调好人地关系,最终目的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故该说法是不正确的。
(二)活动实例——以我国西部开发与整治为例
1.确定研究的地域范围,以开展开发和整治的各项活动。
2.确定研究的主题并收集资料。
3.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分类整理,综合、对比分析,归纳区域的基本特征。
4.总结区域特征,揭示区域存在的问题。
5.对比分析和相关借鉴,寻找一条适合本地的开发与整治之路。
6.综合整治的措施:包括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国家的具体政策。
7.分组讨论。
思考
1.区域特征一般从哪些方面去总结?
答案 一般从自然环境、资源、人口、城市、产业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归纳总结出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找出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正确分析资料是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的基础,你认为应如何从庞杂的资料中归纳出某区域的基本特征?
答案 首先要对收集的基础资料按不同类别或重要程度等分类整理。然后,再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借助表格或图件等形式,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归纳出区域的基本特征。
读教材及“中国政区空白图”,完成下列要求。
(1)阅读教材,总结收集区域资料的程序是什么,方法有哪些?
(2)在区域开发和整治过程中为何要借鉴其他区域或国外的相关经验?
(3)一般从哪些方面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答案 (1)收集区域资料的程序:对调查收集来的各种资料首先进行必要的整理、分类,选取与自己要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再分析、总结、归纳所研究区域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找出存在的问题。
方法:综合分析、对比分析。
(2)通过对区域总体特征的分析,在对比和借鉴其他地区和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寻找一条适合本地的开发与整治之路。
(3)一般从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国家的具体政策等。
拓展提升 区域开发与整治的一般过程
项目
内容
背景
区域出现人口盲目增长、资源供需失调、环境恶化、区域发展差异加大等问题
实质
从区域角度,协调好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
目标
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与步骤
区域范围——行政范围与土地面积
区域特征与评价——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
区域产业——产业结构及其演变、产业布局
区域存在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差异等
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布局调整、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富集地带
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农业、生态保护、工业等
合理的区域开发与整治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西部地区为例研究某区域开发与整治的具体步骤,其实施步骤及内容具体如下图所示:
知识小结
区域开发与整治是在特定背景下提出来的,对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不属于区域开发与整治背景的是(  )
A.人口盲目增长
B.环境恶化
C.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D.区域发展差异加大
2.有关区域开发与整治实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从区域角度,协调好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
B.合理利用区域资源,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C.尽可能地开发利用区域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D.限制工业的发展,以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
3.区域开发与整治的最终目的是(  )
A.缩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和自然差异
B.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克服限制性因素
C.最大限度地提高居民的收入
D.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1.C 2.A 3.D
解析 第1题,区域开发与整治是在区域出现人口盲目增长、资源供需失调、环境恶化、区域发展差异加大等问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第2题,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实质是从区域角度,协调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第3题,区域开发与整治的目标就是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还很大,为此,提出了跨世纪的一项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据此回答4~5题。
4.读我国四省区轮廓图,属于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西部地区的农业生态问题
B.加快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
C.治理风沙,减少其对东部地区的危害
D.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答案 4.D 5.D
解析 第4题,由轮廓图可判断①为江西省,②为河南省,③为吉林省,④为贵州省。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涉及内蒙古、桂、滇、贵、川、渝、宁、甘、陕、新、青、藏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第5题,缩小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目的。
6.某校地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完成该课题研究。
研究课题:区域和发展规划
阶段Ⅰ研究思路:
研究结论:
阶段Ⅱ成果: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三山夹两盆,风力作用大;河流稀少,冰雪孕育;山地牧场,繁花似锦;大漠孤烟,黄沙漫漫。
阶段Ⅲ成果:……
(1)依据研究阶段Ⅱ成果,推断该区域为图示区域中的________地区。(填代号)
(2)请你推断该地理学习小组得出阶段Ⅱ成果所必须使用的有关地图名称。(至少答出四种地图)
(3)依据研究思路,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帮助该小组完成研究阶段Ⅲ成果: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不利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甲
(2)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新疆地形分布图;新疆气候分布图;新疆植被分布图;新疆物产分布图等。
(3)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特色农业
解析 首先应在分析区域差异的基础上,评价区域发展的条件,进而探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性学习是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应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40分钟课时作业
“红三角”经济圈包括江西赣州、广东韶关、湖南郴州的8万平方千米土地。由于三市都属于红色砂砾岩山区,同时也是革命老区,故被称为“红三角”地区。“红三角”地区以广州南沙为平台,牵线“珠三角”,共建华南经济圈规划,形成良好的资源互补。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两条铁路线分别是(  )
A.京广线、京沪线 B.京九线、京沪线
C.京广线、京九线 D.焦柳线、宝成线
2.“红三角”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热量、光照 B.光照、水
C.水、地形 D.地形、土壤
3.“珠三角”可以为“红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  )
A.大量廉价劳动力
B.充足的农林产品
C.丰富的矿产资源
D.资金和技术支持
答案 1.C 2.D 3.D
解析 第1题,京广线和京九线经过图示地区,依据二者的相对位置及经过的城市可知,①为京广线,位置偏西,②为京九线,位置偏东。第2题,由题干材料可知,“红三角”地区属红色砂砾岩地区,山地地形,土壤为贫瘠的红壤,不利于发展粮食生产。第3题,“珠三角”经济发达,可以为相对落后的“红三角”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读“我国某区域水系和铁路分布图”,回答4~6题。
4.该地区铁路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基本上(  )
A.沿山谷延伸 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 D.沿经纬线延伸
5.该地区中、低产田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不足 B.水分不足
C.土壤贫瘠 D.耕作方式比较粗放
6.为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发展,应该(  )
A.大力发展商品粮生产
B.大力种植牧草,发展乳畜业
C.建立大型农场,种植橡胶等作物
D.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答案 4.A 5.C 6.D
解析 第4题,图中铁路都布局在支流的汇集处,即河谷地带。第5题,由图中经纬度判断为我国南方地区,土壤多为瘠薄的红壤,土质黏重,酸性强,单产低。第6题,为了充分合理利用低山丘陵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进行综合开发,比如发展立体农业和对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
城市流是人、物、信息、资金、技术等在城市间发生的流动现象。下表是2008年中国部分省级区之间的城市流强度(不包括港澳台),城市流强度是区域城市间相互联系中城市外向功能(集聚与辐射)所产生的影响量。读下表,回答7~8题。
前五位省级区
城市流强度(亿元)
后五位省级区
城市流强度(亿元)
广东
6 152
贵州
156
江苏
3 156
海南
150
北京
2 926
宁夏
110
山东
2 391
青海
59
上海
2 274
西藏
5
7.表中(  )
A.城市流强度倍数:广东/上海>贵州/西藏
B.后五位省级区地跨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C.有2个省级区既没有海岸线也没有陆疆
D.与山东相邻的省区有江苏、上海、北京
8.广东城市流强度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城市群规模较大 ③矿产资源丰富
④生态环境好 ⑤政策引导 ⑥科技水平高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答案 7.B 8.A
解析 第7题,后五位的省级区中西藏、青海位于第一级阶梯,贵州、宁夏位于第二级阶梯,海南位于第三级阶梯,故B正确。以表中数据计算可知,A错误;表中10个省级区中,北京、贵州、宁夏、青海既没有海岸线,也没有陆疆,故C错误;上海与山东不相邻,北京与山东也不相邻,故D错误。第8题,城市流强度高说明该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大,广东由于位置优越而享有政策优势,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规模大,所以对周边的影响力强;故A正确。也可用排除法解答,广东矿产资源较贫乏,环境污染严重,则③④表述错误,据此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
读图,完成9~10题。
9.与图中虚线所表示的分界线相吻合的地理事物是(  )
A.分水岭 B.山谷
C.河流 D.纬线
10.有关图中区域分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示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较少
B.几千年来随河流的延伸,居民点逐渐向河流下游扩散
C.甲地区的耕地有可能出现明显的盐碱化
D.绿洲所处地形为冲积扇
答案 9.A 10.B
解析 第9题,图中河流支流从虚线处流出后,在山下形成冲积扇。可判断虚线为分水岭。第10题,几千年来,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全球变暖,我国西北地区河流经常出现断流,居民点也随着河流的变化而变化(向上游迁移)。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据此回答11~12题。
11.中西部地带发展的优势是(  )
A.气候湿润,雨热同期
B.低平的丘陵和平原地形
C.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D.濒临海洋,对外交往便利
12.东部经济地带发展的优势是(  )
①集中了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区和农业基地 ②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出口份额高 ③具有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明显优势 ④在沿边经济贸易上有较大优势 ⑤具有高科技文化的优势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⑤
答案 11.C 12.D
解析 第11题,我国中西部经济地带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第12题,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出口份额高,具有高科技文化的优势,集中了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区和农业基地;但能源不足,靠近沿海,不具备沿边经济贸易优势。
13.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和甲河相关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甲河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__________。此外,春、夏两季雪水补给占有较大比重,试分析其原因。
(2)描述图示地区的地势特征,并说明判断依据。
(3)根据该地区自然地理特征,请你提出该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建议,并指出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4)为加快经济发展,P城市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为充分利用当地木材、竹子、稻草、麦秸、甘蔗渣、桑树皮、棉秆等原料丰富的优势,某开发商拟在P市郊区选址建设一造纸厂,建厂前要进行实地考察,请你利用所学工业区位等地理知识,帮开发商写出实地考察的内容。
答案 (1)雨水补给 上游流经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多高山积雪,春夏气温较高,高山冰雪融水量增多。
(2)西北高东南低(西高东低)。 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
(3)合理化建议:山区发展立体农业(多种经营);坝子(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发展耕作业(种植业);山地落差大,水量丰富,宜发展水电。
应注意的问题:山区若植被破坏,易导致水土流失;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下渗严重,易发生干旱;石灰岩广布,水利建设时应避开地下暗河、溶洞。
(4)实地考察:当地及周边地区市场的需求情况;原料多少及持续利用供应情况;当地交通建设及发展情况,水电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及土地成本;劳动力的素质及数量;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情况;环保部门对造纸厂排污水的要求情况。
解析 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区域特征,考察了该区域的发展现状,为该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问题和建议。
14.云南省,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显著;夏季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云南省地势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路南石林位于昆明市东面,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该地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内、外力作用分别是内力作用________________;外力作用________________。
(3)普洱有“世界茶源”之称,普洱茶色泽褐红,红浓明亮,香气独特,滋味醇厚回甘。请简述普洱茶在该地生产有利的区位因素。
(4)昆明有“春城”之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近年来,昆明市调整产业结构——“退二进三”,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分析昆明市发展第三产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 (1)西北高,东南低 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
(2)地面抬升 流水侵蚀
(3)终年热量充足,雨水丰沛、云雾弥漫;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无污染,所产茶叶是纯绿色茶饮;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茶叶制作技术好。
(4)纬度低,海拔高
(5)政府政策支持;地处我国西南边境,对外交往较多;风景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交通条件较方便,劳动力丰富。
解析 (1)读图,根据河流流向自西北向东南流,判断地势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2)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溶蚀形成,但是流水只能侵蚀地势高的地方,所以要有
内力作用将该地隆起,使地面抬升,然后再受到外力作用,被流水侵蚀。(3)该地位于低纬,受海洋水汽影响大,终年热量充足,雨水丰沛、云雾弥漫,气候适宜茶树生长。该地土层深厚、土地肥沃,地形起伏,有利于排水,利于茶树生长。该地区交通不便,工业少,无污染,所产茶叶是纯绿色茶饮。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茶叶制作技术好。这些是此地生产名茶的优势条件。(4)昆明纬度低,受冬季风影响小,冬季不冷。海拔高,所以夏季不热,成为“春城”。(5)昆明发展第三产业有政府政策支持。昆明地处我国西南边境,对外交往较多,风景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该地交通条件较方便,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有利于服务业发展。
课时1 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概况
[学习目标] 1.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记忆其丰富的自然资源。2.了解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概况,知道上、中、下游经济区的经济中心。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
1.填写框图,并分析长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
答案 ①流域内降水丰富 ②落差大 原因:长江的水量、流域面积均居我国首位;流经地势三级阶梯,落差大。
2.结合教材P78图4-1-4“长江流域主要资源分布”,填写表格,比较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主要自然资源类型。
上游
中游
下游
自然资源
答案 
上游
中游
下游
自然资源
水能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有色金属等)、旅游资源
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
水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
知识点拨 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分析某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两方面分析。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理要素
基本概况




位置、范围
包括15个省(青、云、贵、川、甘、陕、豫、鄂、湘、赣、皖、苏、浙、粤、闽),2个自治区(藏、桂)和2个直辖市(沪、渝)
地形区
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气候
主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水系、水文(特征)
总体特征
中国第一大河(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干流横贯东西,支流众多,呈南北辐射状
上游
落差大,多峡谷,水能丰富
中游
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下游
江阔水深,水流缓,少支流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居全国首位,年入海径流量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1/3
矿产资源
矿种丰富,矿产储量大,已探明矿种110多种,储量占全国80%以上的有钒、钛、汞、磷、石棉等
水能资源
水能蕴藏量大,可开发量占全国的40%,主要集中在上游地区
森林资源、旅游资源
中上游森林资源丰富,全流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西藏地区的“一江两河”工程,“一江”指的是雅鲁藏布江,“两河”指的是拉萨河和年楚河,“一江两河”工程的实施保障了西藏地区粮食和蔬菜供应。结合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一江两河”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 “一江两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8.2℃~24℃,年降水量在270 mm~550 mm,适合小麦、青稞、豌豆等作物生长。
(1)简述雅鲁藏布江的水文特征。
(2)结合材料二,简述“一江两河”流域地区的气候特征。
(3)结合材料,简述“一江两河”流域综合开发的自然地理条件。
答案 (1)径流量大;含沙量低;水位季节变化大,有夏汛。
(2)气候温和,气温年较差小;夏季短暂,冬季漫长;年降水量适中。
(3)自然地理条件:位于河谷地带,灌溉水源充足,热量条件较好;气候温和,有利于区域内农业的发展。
解析 (1)雅鲁藏布江位于青藏高原,冰雪融水补给多,且深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因此该河流径流量大,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汛期在夏季;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故河流含沙量低。(2)根据材料二可知,该地区气候比较温和,降水适中;位于青藏高原的河谷地带,气温年较差小,冬季较长。(3)流域综合开发条件主要从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自然条件方面:该地区主要是河谷地形,热量充足;雅鲁藏布江水量丰富,提供灌溉水源。
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1.经济发展快,形
 成三大经济区
2.城市化水平较高: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中下游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
知识点拨 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1)上、中、下游经济区
经济区
经济区中心
主要港口
主要工业部门
商品粮基地
主要农产品
上游经济区
重庆
重庆、宜宾、涪陵、万州
电力、机械制造、钢铁、有色冶金、飞机制造等
四川盆地
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茶叶、蚕丝、淡水鱼等
中游经济区
武汉
荆州、岳阳、武汉、黄石、九江
钢铁、纺织、造船、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电子电器等
江汉平原(粮棉)、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
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茶叶、蚕丝、淡水鱼等
下游经济区
上海
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南京、上海
化工、纺织、钢铁、汽车制造、电子电器、精密仪表等
太湖平原、江淮地区
(2)城市化水平高
长江流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要远远高于上游地区。
(3)航运潜力巨大
①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
②长江支流众多,沟通南北,通过京杭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钱塘江等水系。
③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长。
④长江干流沿岸港口众多。
结合教材P77图4-1-2“长江流域”和P78图4-1-4“长江流域主要资源分布”,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长江流域工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答案 (1)从自然方面看,有利的条件:①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热量和水分充足;③矿产资源丰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④水能丰富,发展工业的动力十足。不利的条件:①中上游地区地表崎岖,工农业发展受地形条件限制;②季风气候使洪涝灾害频繁。
(2)从社会经济方面,有利的条件:①长江航运价值高,沿岸港口众多,水陆交通运输便利;②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③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社会协作条件好。不利的条件:①资源分布与经济分布不协调,上游经济落后,水能和矿产资源丰富;②下游经济发达,资源相对缺乏。
知识小结
读“我国三江并流图”,回答1~2题。
1.三江并流地区突出的地形特点是(  )
A.山河相间,山高谷深 B.南高北低,横断东西
C.板块挤压,地壳抬升 D.流水侵蚀、切割作用
2.图示地区河流的水系特征之一为流域面积小,其主要原因是(  )
A.河流水流湍急
B.受地形限制,两岸陡峭
C.受地形影响,降水量小
D.该河为地上河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三江并流处于我国横断山区,地形特征为北高南低,山河相间,山高谷深,南北纵列分布。C、D选项是对当地地形特征从内、外力作用进行解释。第2题,受地形限制,图示地区河流集水区域小,流域面积小。
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回答3~4题。
3.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上游水电站增多 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C.下游降水量减少 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4.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黄河上游水电站增多和中游水土流失加剧只能改变河流的流量季节变化,不会影响一年的总流量;下游为地上河,降水量减少或增多不会影响黄河流量;流域内用水量增多,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减少,这是最主要原因。第4题,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泥沙也减少,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减少,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会出现海水倒灌现象,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加重,对河口地区的气候影响不大,气候不会变干。
5.澜沧江—湄公河是一条国际性的河流,在我国的河段叫澜沧江,下游叫湄公河。我国境内的澜沧江流域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宝库。下图为“澜沧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澜沧江的流向为____________;流域内城镇最集中分布的省区简称是____________。
(2)澜沧江流域狭窄,其影响因素最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流域内深切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区域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澜沧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 (1)自西北向东南(自北向南) 云(滇)
(2)地形 流水侵蚀
(3)河流众多,河流的流量大;地势起伏明显,河流的落差大
(4)地形起伏剧烈,山高谷深坡陡;位于板块交界处,活动断层多,导致岩体破碎,坡体稳定性差;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强度大;水电、交通等工程设施建设不当易诱发灾害。
解析 (1)从图中看澜沧江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流,流域内城镇最集中分布的省区是云南,简称云或滇。(2)澜沧江流域所在地形区是横断山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因此流域狭窄,影响因素是地形;流域内深切峡谷的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3)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流量大、落差大;图中区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因此河流众多且流量大;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因此水能资源丰富。(4)澜沧江流域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坡陡;位于板块交界处,活动断层多,导致岩体破碎,坡体稳定性差;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强度大;水电、交通等工程设施建设不当易诱发灾害。
40分钟课时作业
下图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双选)(  )
A.保障城镇用水 B.开发水能资源
C.蓄水灌溉农田 D.发展水产养殖
2.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双选)(  )
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
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D.营造防护林,保护农田
答案 1.AC 2.CD
解析 第1题,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水源缺乏,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保障城镇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第2题,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为了防治土地荒漠化,应该退耕还草,发展节水农业,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适度放牧,在绿洲边缘营造防护栏,保护基本农田,禁止樵采等。
3.长江流域的地形共包括(  )
A.山地、高原、平原
B.山地、高原、丘陵、盆地
C.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D.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答案 D
4.长江流域的气候主要有(  )
A.温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 C
解析 长江流域主要位于我国的亚热带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5.关于长江水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量大,居世界第二位
B.支流多集中在干流南侧
C.流域面积大,居我国首位
D.湖泊密布,集中在中上游
答案 C
6.长江三峡的主要成因是(  )
A.断裂下陷
B.地壳上升、江水下切
C.溶蚀作用
D.冰川作用
答案 B
解析 长江三峡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2015年6月29日,黄河调水调沙开始,历时15天。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7~8题。
7.调水调沙是通过“人造洪峰”将泥沙“带入”大海,其利用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搬运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8.下列方法和措施中,有利于解决黄河下游“缺水多沙”问题的是(  )
A.加快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的速度
B.改变上游水库的运作方式,变发电为主改为向下游调水为主
C.遏制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D.在黄河源头推广天然降水和径流的收集和储集工程
答案 7.B 8.A
解析 第7题,调水调沙实际上是利用流水的搬运作用把泥沙带走。第8题,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1998年夏季,长江发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自6月11日进入梅雨期后,长江流域各地暴雨频繁,雨带在长江流域徘徊,共出现74个暴雨日,此次洪水涉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造成的损失之大,都是历史上少见的。据此回答9~12题。
9.造成长江流域暴雨的天气系统的性质为(  )
A.高压 B.反气旋
C.热带气旋 D.锋面气旋
10.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①流域面积广 ②流域所处的气候特征 ③支流多 ④流域内的人类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正常年份下列河流上的水文站进入汛期的顺序是(  )
①湘江 ②沅江 ③汉江 ④西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 D.③④②①
12.下列哪些行为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或减轻流域内发生的特大洪灾(  )
A.加强流域内用水管理,加强防汛预警预报
B.修筑河堤,整治中下游河道
C.加强全流域绿化,搞好水土保持
D.围湖造田,发展农业
答案 9.D 10.D 11.C 12.C
解析 第9题,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的降水主要是由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的锋面雨。第10题,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既与自然因素有关,也与人为原因有关。第11题,正常年份,我国雨带在夏季自南向北推进,故而位置偏南的河流先进入汛期。第12题,全流域绿化,搞好水土保持,一方面能提高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另一方面,防止河床抬高而造成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13.读“田纳西河流域在美国本土的位置图”(下面左图)和“田纳西河流域电站分布图”(下面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试分析田纳西河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2)田纳西河流域水能丰富,为什么还要建火电站和核电站?
(3)田纳西河流域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什么?限制其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4)为什么梯级开发成为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核心?
答案 (1)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量丰富,河流水量大;流域内多山,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
(2)流域内水、煤炭资源丰富,发展火电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水位不稳定,发展火电和核电,可以弥补河流枯水期发电量的不足。
(3)水运(河运、内河航运)。 地形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降水季节变化较大,水量不稳定。
(4)①梯级开发分段修建水库和船闸,能改善不稳定的径流,使各段水位相对平稳,利于通航。②水库建成之后,可以抵御洪涝灾害,蓄水后利用落差可以发电,电力充足,用于冶金工业,既保护了森林,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③水源充足,小气候得以改善,地力和植被都可以得到恢复。反过来,植被得到恢复,又可以改善不稳定的径流。④水库储存的水源,可以解决农业灌溉所需,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解析 (1)河流的水能资源主要从河流的流量和落差两方面分析。(2)主要结合田纳西河流域水能开发的不利条件和该地区发展火电和核电的有利条件等方面分析。(3)由于田纳西河流域水系发达、河流流量较大,无冰期,故主要的运输方式为水运,其不利条件主要从河流落差和河流流量变化较大等方面分析。(4)河流梯级开发的目的是实现流域内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可结合河流梯级开发对发电、航运、防洪、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分析。
14.罗讷河源自阿尔卑斯山脉,流经法国东南部,注入地中海。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讷河流域具有较强的径流调节能力,如20世纪80年代,罗讷河上游出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洪峰流经里昂以上河段后,干流径流量在短期内从3 250m3/s减少到2 450m3/s。
材料二 500多千米的罗讷河上曾有20多座水电站,为河流水能梯级开发的“世界之最”。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开始拆除水坝和河堤,恢复河漫滩湿地。
(1)说明洪峰在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得到有效削减的自然原因。
(2)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一般在春季会出现汛期,而河口地区夏末通常会出现枯水期,从河水补给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
(3)解释法国拆除部分水电站的可能原因。
答案 (1)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沿岸附近分布有较大面积的沼泽与湖泊,可以起到积蓄径流、削减洪峰的作用。
(2)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的径流补给部分依靠阿尔卑斯山的积雪融水,春季温度升高,积雪融化,形成汛期。罗讷河下游的河水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该地区多属于
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干旱少雨,径流获得的补给减少,形成枯水期。
(3)随着人们对河流生态保护意义认识的逐步提高,20世纪80年代开始,罗讷河整治进入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为中心的时代。同时核电逐步成为法国的主要能源,具备了拆除部分水电站的条件。
解析 (1)仔细读图,结合图中图例及其分布可知,在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沿岸附近分布有较大面积的沼泽与湖泊,可以起到积蓄径流、削减洪峰的作用。(2)根据该河所处地理位置,结合不同河段的水源补给状况可知,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径流补给部分依靠阿尔卑斯山的积雪融水,春季温度升高,积雪融化,形成汛期。罗讷河下游的河水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由于该地区位于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干旱少雨,径流获得的补给减少,因而河口部位形成枯水期。(3)材料二显示罗讷河上曾有20多座水电站,随着人们对河流生态保护意义认识的逐步提高,20世纪80年代开始,罗纳河整治进入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为中心的时代。同时核电逐步成为法国的主要能源,具备了拆除部分水电站的条件。
课时2 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长江流域不同河段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探索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与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2.以长江流域的开发整治为例,初步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1.上游地区
(1)优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发展重点:水能资源的开发。
(3)
(4)存在问题: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破坏。
(5)整治重点及措施
①重点:生态环境建设。
②措施
2.中游地区
(1)优势:平原面积广大;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
(2)开发重点:商品农业基地、制造业基地。
(3)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①问题:洪水灾害。
②原因
(4)整治重点及措施
①重点: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②措施
3.下游地区
(1)优势
(2)突出的环境问题:水体和大气的质量普遍下降。
(3)整治重点及措施
①重点: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②措施
思考
1.在河流的不同河段,河流开发的方向有何不同?
答案 一般情况下,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退耕还湖对缓解长江中游的洪涝灾害有何帮助?
答案 退耕还湖可提高湖泊的水容量,对提高长江洪水的调蓄能力、减少洪水期长江的水量有帮助。
读“荆江治理示意图”,回答问题。
(1)荆江河段成为“地上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说“千里长江,险在荆江”?
(2)对弯曲河道的治理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建立分洪区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洞庭湖的调洪能力在逐渐减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治理长江的工程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水流平稳,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泥沙容易淤积,筑堤束水,形成地上河 “地上河”河道弯曲,泄洪能力差,容易决堤。 (2)人工裁弯取直 (3)分流和储存洪水,减轻洪水对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威胁 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少,过度砍伐,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湖泊变浅。 (4)加固加高大堤、兴建分洪工程、修建水库、疏通河道 在流域内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解析 水流平稳,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泥沙容易淤积,筑堤束水,形成地上河;由于荆江河段是“地上河”,河道弯曲,泄洪能力差,容易决堤,所以说“千里长江,险在荆江”。对河流的不同河段治理的措施是不同的,图中对河道过度弯曲的治理措施是人工裁弯取直。建立分洪区的目的是分流和储存洪水,减轻洪水对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威胁。
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侧,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图甲是田纳西河概况。图乙表示田纳西河流域气候特点。读图回答问题。
(1)简述田纳西河上游和下游水文特点的差异。
(2)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冬春季节多雨的原因。
(3)田纳西河梯级开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更好地发挥其灌溉作用,说明其原因。
答案 (1)上游流速大于下游,流量小于下游。
(2)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侧,冬春季盛行西北风,在迎风坡形成降水(地形雨)。
(3)夏秋季节降水偏少,蒸发量大(水资源不足),流域内农业发达,需水量大;冬春季节水资源丰富,梯级开发能够解决水资源时间上的矛盾,并且能够提高水位(改善灌溉条件)。
解析 (1)读图,田纳西河上游位于山区,落差大,流速快。下游位于平原,地形平坦,流速慢。所以上游流速大于下游。上游汇水量小,流量小,下游汇水量大,流量大,所以上游流量小于下游。(2)田纳西河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侧,该地冬春季盛行西北风,西侧是迎风坡,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降水多。(3)田纳西河夏秋季节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偏少,但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流域内农业发达,作物生长需水量大,所以水资源不足。冬春季节降水多,水资源丰富,进行水能梯级开发能够解决水资源时间上的矛盾,并且能够提高水位,改善灌溉条件,更好地发挥灌溉作用。
拓展提升 流域综合开发的思路、措施分析(以长江流域为例)
(1)流域综合开发的总体思路
流域综合开发是针对流域内的优势条件或潜力因素,使之效益最大化,但流域问题往往直接影响流域开发的实施,因此流域综合开发应以治理为中心,以优势的开发为重点,两者兼顾,实现全流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发展。
(2)长江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分析
长江流域面积广,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复杂多样,因此在综合开发中依据因地制宜原则,针对各河段采取不同的开发措施,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上游
中游
下游
开发条件
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较脆弱
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基础较好
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突出,经济基础雄厚
开发现状
①农牧业为主②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冰川退缩、河流断流、珍稀动植物减少
①商品农业生产基地②以冶金、机械、建材等为主的制造业基地
①商品农业基地②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存在问题
①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破坏②水能开发程度低
①洪水威胁严重②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河床抬高
水体和大气污染严重
整治措施
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③建设三峡工程
①退耕还湖,疏浚湖泊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④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枢纽的拦洪治沙功能
①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知识小结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河流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对该河流的水文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
A.河流年径流量较大
B.河流的汛期较长,主要集中于夏季
C.冬季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D.河水以雨水补给为主
2.图中河流流域中上游重点发展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其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
①有色金属原料丰富 ②廉价水电 ③经济发达,基础好 ④科技发达 ⑤廉价水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3.近年来,该河流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该问题的出现与下列现象基本无关的是(  )
A.人口增加,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需水量大增
B.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
C.水体污染严重,许多水体水质下降
D.气候变得干旱,降水减少
答案 1.C 2.A 3.D
解析 第1题,我国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无结冰期。第2题,由图示信息可知,该河中上游地区锡、钨、铝土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有大量水电站且内河航运便利。第3题,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与用水量大增及浪费、水污染严重有关。
黄河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水能资源丰富,被誉为我国水电建设中的“富矿”。读图,回答4~5题。
4.该河段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海拔高 ②河流流量大 ③水位季节变化大 ④河流落差大 ⑤水库移民较少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④⑤
5.河流上游的梯级开发对中下游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有(  )
①减轻旱涝灾害威胁 ②增加年径流量 ③改善枯水期水质 ④提高地下水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 4.A 5.D
解析 第4题,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因湟水、洮河汇入,水量大;位于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蕴藏丰富,有利于梯级开发。第5题,河流上游梯级开发可在汛期蓄洪,枯水期补给下游河道。
6.西辽河流域面积约为13×104 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 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
材料二 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
(1)西辽河属于________(内、外)流河。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试举例说明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
(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____________(重要林业生态工程)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什么?
(3)请描述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
(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答案 (1)外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
(2)“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3)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增多,其中耕地增加最多;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 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
(4)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
解析 第(1)题,根据西辽河的地理位置可作出判断。第(2)题,西辽河流域处于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带,该防护林主要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第(3)题,该地区土地类型的变化可以通过材料二图示看出,其变化原因主要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第(4)题,通过上述变化可以看出该地存在破坏草地、过度开垦等人为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
专项提能10 流域的开发及治理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田纳西河是美国第八大河,全长1 450千米,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千米。上中游河谷狭窄,比降较大,多急流,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河谷较开阔,从帕迪尤卡至弗洛伦斯之间450千米河道,通航便利。流域内降水丰沛,河口平均流量1 800立方米/秒,但水位季节变化较大,冬末春初多暴雨,易造成洪水泛滥;夏季水位较低。
从图中找到该流域的位置信息。
田纳西河流域在美国的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30°N~40°N大陆东部。
分析该流域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水能资源的蕴藏量、自然资源等;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
东部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西部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小;流域为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富。
描述流域地理环境诸要素中的有利和制约因素,并根据其有利因素探寻流域发展的方向,同时根据其制约因素探寻流域可持续发展措施。
东部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西部地区地形平坦,适合发展农业。
图甲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乙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丙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A支流的水文特征。
(2)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
(3)指出图乙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河流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
答案 (1)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汛期较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
(2)B支流:开发水能;发展旅游。C支流:发展航运。
(3)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坡地开垦;围湖造田。 对湖泊及河流下游的环境影响: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
解析 第(1)题,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应从流量、流量的季节变化,落差大小,水流速度,有无结冰期,汛期长短等方面分析。第(2)题,根据图甲和图乙分析,B支流主要流经山区,落差大,水能丰富,观察图例可知流域内有瀑布和果园,可开发水能和发展旅游业;而C支流主要流经平原地区,水流平稳,且联系了众多居民点,可以发展航运。第(3)题,仔细对比地形图和10年后的土地利用状况图,结合图例,可发现河流上游坡地开垦现象严重,有些地区出现了祼岩;湖泊面积缩小,湿地退化,湖滨地带成为农田,这是由围湖造田造成的。毁林开荒、开垦陡坡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下游湖泊泥沙淤积严重,再加上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小,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也使其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加剧洪涝灾害。
40分钟课时作业
读“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区等高线图”,回答1~2题。
1.当该地区普降暴雨时,水位上涨最猛的是(  )
A.①河段 B.②河段 C.③河段 D.④河段
2.④湖泊对图中哪一河段起天然调节作用(  )
A.⑤河段 B.②河段
C.②⑤河段 D.③⑤河段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①河段的流域面积最广,且河流两岸坡度最陡,集水速度最快,因此水位上涨最猛。第2题,湖泊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河流和湖泊之间的相互补给作用上,从图中可以看出④湖泊对⑤河段起天然的调节作用。
若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则水库下游的河流水位会产生明显的变化。下图是“我国东部某河流水文站测得的修建水库前后的水位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水库建成后,该水文站测得的最高水位出现在(  )
A.2月~4月 B.5月~7月
C.7月~8月 D.9月~10月
4.修建水库前,与该河流出现最高水位有关的现象是(  )
A.梅雨连绵 B.春雨霏霏
C.冰雪融化 D.气旋活动频繁
5.修建水库后可能使河流下游地区(  )
A.洪涝灾害频繁
B.诱发地震、滑坡
C.河床泥沙沉积严重
D.某些鱼类减少或绝迹
答案 3.C 4.A 5.D
解析 第3题,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对河流的调节作用,流量、水位趋于平稳。分析图示可知,图中虚线为水库建成后河流水位变化曲线,7~8月水位是一年中较高的时期。第4题,分析图示可知,该河流修建水库前6月份水位最高,7月份水位下降,8月份出现水位低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河流为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河流,位于江淮地区一带。该区域6月份受准静止锋影响,出现阴雨连绵天气(梅雨),河流补给量增加,河流水位上涨。第5题,水库具有削洪补枯、调节径流的作用,可以拦截泥沙,减少下游河水含沙量,减少下游泥沙淤积,能够起到防洪作用。但由于水库阻断了某些洄游性鱼类在河流中的活动,导致某些鱼类减少或绝迹,但不会诱发下游地区地震、滑坡。
6.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  )
A.防洪 B.防治水污染
C.疏通河道 D.防治泥沙
答案 A
解析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近年来由于中上游地区乱砍滥伐、不合理的占用河道、围湖造田,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和湖泊泄洪能力大大下降,长江流域降水量大,干流水量大,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因此防洪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7.长江下游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和水体质量下降
B.水土流失
C.滑坡、崩塌
D.土壤盐渍化
答案 A
8.近年来太湖水质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有(  )
①农用化肥、农药排入湖中 ②工业污水的排入 ③乡镇企业的排污 ④生活污水 ⑤海水倒灌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答案 C
解析 太湖外部污染源主要是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
读“1960年~2009年间塔里木河三条源流(和田河、叶尔羌河和阿克苏河)天然径流量及流域内耗水总量(单位:108m3)变化表”,回答9~10题。
年代
天然径流量
流域内耗水总量
1960~1969
188.9
138.4
1970~1979
192.5
147.3
1980~1989
185.9
141.6
1990~1999
204.7
162.2
2000~2009
207.6
171.1
9.依据资料,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①天然径流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增加的 ②天然径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增加有关 ③净汇入塔里木河的水量不断增加 ④流域内耗水总量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有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为缓解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②大规模实施人工增雨 ③推广喷灌、滴灌等灌溉方式 ④大力发展绿洲农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9.D 10.A
解析 第9题,从表中可以读出,天然径流量及流域内耗水总量都呈增加趋势,但两者的差值呈减少趋势,说明净汇入塔里木河的水量不断减少,①正确,③错误;塔里木河流域属于内流区,河水补给主要来自冰川融水,所以,径流量的变化与降水关系不大,②错误;耗水量除了天然蒸发外,主要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耗水,④正确。第10题,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短缺,要合理用水和节约用水,一方面,要协调好上游和下游的水资源分配,另一方面,要协调好农业和牧业的比例,在农牧业生产中,要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以节约用水。本区气候干旱,大气中水汽少,不能利用人工降雨增加水资源。
下图为“俄罗斯局部地区人口与城市分布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该地区河流流量较大但货运量较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河海无法联运 B.河流结冰期长
C.沿岸资源匮乏 D.河流流速较快
12.该地区(  )
A.河流下游平原人口稠密
B.南部山区人口稀疏
C.城市和交通沿线人口稠密
D.城市和交通沿河流干流分布
答案 11.B 12.C
解析 第11题,该区域河流大部分地处高纬地区,冬季河流结冰期长,是其流量大但货运量小的主要自然原因。第12题,受气候条件影响,该地南部地区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人口较密集,主要分布在城市和铁路沿线。北部地区人口稀疏。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作为长江综合防洪体系中的骨干工程,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是防洪。除此之外,发电、航运、生态等其他效益也开始显现。
材料二 长江流域局部地区水系图和居民点人口数。
居民点
A
B
C
D
E
F
G
人口/万
0.8
0.4
5.3
0.4
0.7
8.7
17.2
材料三 目前,国际社会空前关注气候变暖,都在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低碳或无碳能源。由于水能资源是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因此,世界各国都优先开发水能资源。进入21世纪后,我国加快了西南地区水电的开发。受国际上一些环保主义者的反坝、拆坝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国内引发了围绕水坝建设是非问题的激烈争论。
(1)长江流域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可归结为中、上游地区的________和中、下游地区的________。
(2)三峡工程的价值除材料中所述之外再列举三项:______________。
(3)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大型水利工程,设计最高蓄水水位为150 m,在图中用“‖”标出其最佳位置,推算出需要移民的数量为________万。
(4)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有正面、积极的作用,但也有负面、消极的影响,因此,存在建坝和拆坝之争,对此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水土流失 洪涝
(2)灌溉、养殖、旅游、供水(任选三项)
(3)略(标在A与F间的峡谷处,介于两侧150 m的等高线之间)。 7.2
(4)开发水电、建大坝利大于弊:①水电是清洁能源,是技术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建成的水坝具有多方面的功能。②在河流上建坝开发水电,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但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看待水电开发,同时也有必要在水电发展政策和决策机制方面做出调整,包括对流域规划的科学论证和环境影响战略评价,改进现有水坝的运行和管理,建立水坝的环境监管体系等。③实践证明,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克服水电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就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解析 (1)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下游洪涝灾害多发。(2)三峡工程是一项具有综合效益的工程。(3)坝址应选在峡谷处,工程量小,蓄水量大,效益高。蓄水后A、C、D、E四个居民点被淹,需转移7.2万人。(4)对于水电的开发应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并且需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4.流域的开发对区域发展有重要意义,美国对田纳西河的开发和治理就是一个较成功的范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田纳西河流域由于长期缺乏治理,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经常暴雨成灾,洪水为患,是美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为了达到振兴和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对流域内的自然资源进行全面的综合开发和管理,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
材料二 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三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制定的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协调系统如下所示。
材料四 经过多年实践,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已取得多方面的成绩。①航运方面:田纳西河干流已建成9座梯级船闸,完成了航道渠化整治,通航里程共1 240千米;②防洪方面:田纳西河干支流上已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流域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③水力发电方面:建成水电站30座,总装机容量(包括抽水蓄能)609.3万千瓦,水能利用率达90%;④水质管理方面:通过有效监测,为流域内提供了洁净的水源;⑤土地利用和水上游览方面:TVA通过制定相关规定,实施有效的管理,使各类开发利用活动与自然保护相协调。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2)我国长江流域的开发和治理与田纳西河流域相比
较,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从流域内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分析)
(3)针对当前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现状,请你就今后长江流域的进一步开发与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①田纳西河流域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②流域内地形复杂,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③有丰富的煤炭、石油、磷、铁、铜、锌等矿产资源。(或答: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和能源丰富)
(2)①都通过兴建各种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②大力开发流域内的水能资源;③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工业;④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等。
(3)①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全流域的统一管理与开发;②加大对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③疏浚河道,提高流域的通航能力;④进一步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⑤发展特色旅游业。
解析 第(1)题,对于区位优势的分析一般从地形、气候、河流、资源、海陆位置、经济位置等方面考虑。第(2)题,需要了解我国长江流域开发的相关知识,同时需要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然后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第(3)题,通过理解材料中田纳西河流域治理措施,结合长江流域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课时1 经济发展快
[学习目标] 1.利用图表等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的优势条件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特点。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过程,并说出其影响因素。3.通过相关材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的历程及影响。
1.优势条件
区位优势明显
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自然条件优越
平原广阔
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河流纵横交错
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稠密,城市密集,经济、文化发达
侨乡众多
政策优惠
2.经济发展的成就
(1)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生机活力的地区之一。
(2)是我国最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和极为重要的经济区。
3.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工业体系: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
(3)经济特征:以外贸为导向,发展外向型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
思考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有哪些?
答案 ①矿产资源和能源缺乏;②位于我国南方沿海,北部有南岭阻挡,经济腹地较小。
知识点拨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通常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分析,具体如下:
(1)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2)自然条件
(3)社会经济条件
条件
优势
人口与城市
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历史因素
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早,是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历史经济基础比较好,在此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198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得以接受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生机活力的地区之一
交通
沿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
对外联系
对外联系便利,信息来源广、传播快
技术
便于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先进
著名侨乡
利于招商引资
国际条件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工业化提供了契机
                   
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图”,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答案 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仍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知识小结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产业的升级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轻纺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接近棉花产地 B.接近能源基地
C.先进的技术水平 D.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2.以下不属于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产业升级原因的是(  )
A.新能源矿产基地的开发
B.劳动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
C.全国对外改革开放范围的扩大
D.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轻纺工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主导因素为廉价的劳动力。第2题,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其劳动密集型产业失去竞争优势。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当地落后产业的转移。
3.近年来,珠江三角洲产业群“挥师北上”粤北山区,其考虑的布局因素是(  )
①环境与技术 ②交通和市场 ③土地成本 ④廉价劳动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粤北山区与珠三角相比,地价较低,劳动力廉价。
下表是“1995~2000年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比较表”。阅读表中数据,完成4~5题。
比较项目
长江三角洲数据(以珠江三角洲为100)
1995年
2000年
人均GDP
73.9
73.6
科学家与工程师占从业人员比例
128.2
157.3
出口依存度
24.8
35.5
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
51.7
48.7
4.从表中可以看出1995~2000年期间(  )
A.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GDP增速超过了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增速超过了珠江三角洲
C.长江三角洲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珠江三角洲少
D.长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力量比珠江三角洲地区雄厚
5.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出口依存度”低于珠江三角洲,可能的原因有(  )
①受地形影响,珠江三角洲的国内市场比长江三角洲狭小 ②长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实力比珠江三角洲地区雄厚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基础比珠江三角洲地区薄弱 ④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方向存在差异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4.D 5.C
解析 第4题,结合表中数据及选项内容进行对应分析即可。第5题,珠三角受北部南岭的影响,国内市场比长三角小,同时珠三角以出口加工业为主。
6.读“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位置示意图”及“苏南某工业园区产值构成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安徽皖江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述该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
(2)重庆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重要的产业承接转移区。简述该市承接产业转移对当地区域发展的影响。
(3)简述苏南某工业园区产值构成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1)毗邻长三角地区;水陆交通便捷;产业基础好;资源丰富;协作条件好;政策扶持;地价低;劳动力丰富等。
(2)有利影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资源开发,带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不利影响:可能加剧环境污染。
(3)特点:传统工业(劳动力导向型企业、重污染企业等)比重下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原因:产业转移(产品升级换代)。
解析 (1)皖江区地处长江下游,毗邻长三角地区,地缘近;水陆交通便捷;产业基础好;资源丰富;协作条件好;当地政策扶持;相比长三角,当地地价低;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等,可降低生产成本。(2)重庆接收产业转移的有利影响:促进重庆产业结构优化及升级;促进区域资源开发,带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重庆人口众多,产业转移可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不利影响:接收产业转移也可能接收污染产业,会加剧当地环境污染。(3)图示苏南地区产值构成中:传统工业(劳动力导向型企业、重污染企业等)比重下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当地传统工业外迁,产品升级换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0分钟课时作业
读“小米公司某电子产品简化产业链示意图”,回答1~2题。
1.小米公司的该电子产品由多家公司供货,主要是因为(  )
A.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产品技术要求高,需要多国合作
C.异国生产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D.能降低原材料成本,扩大国际市场
2.为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下列措施中最有利的是(  )
A.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
B.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利益比重
C.加大电子信息产品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
D.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的网络销售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小米手机的生产过程,零部件采用了多家产品,主要是为了寻求最佳的区位因素,降低生产成本。第2题,为了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电子产业的科技水平,增创自主品牌,提高电子信息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
3.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始腾飞时,美国产业结构中降幅最大的产业可能是(  )
A.信息产业 B.轻纺工业
C.旅游业 D.精密仪表工业
答案 B
解析 珠江三角洲经济腾飞时,接收的国际产业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4.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条件并不是因为(  )
A.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
B.优越的自然条件
C.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D.能源、矿产资源丰富
答案 D
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改革开放后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该地区矿产尤其能源矿产缺乏,人多地少是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
下图表示世界产业转移过程。读图回答5~7题。
5.若①~④表示世界产业转移的四个阶段,对其叙述正确是(  )
A.①表示20世纪60年代美国将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等产业转向日本
B.②表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将钢铁、纺织工业转向香港
C.③表示20世纪80年代,香港将轻纺、玩具、钟表、小家电等工业转向珠江三角洲
D.④表示近些年来珠江三角洲将电子计算机、核工业、宇航工业等转向粤北
6.珠江三角洲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①原材料和能源丰富 ②劳动力廉价且充足 ③交通便利 ④科技力量雄厚 ⑤土地租金低 ⑥市场广阔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④
7.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部分工业的“二次转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此过程中,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加剧
B.加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内的经济差异
C.扩散了珠江三角洲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
D.实现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双赢,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答案 5.C 6.C 7.A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回答8~10题。
8.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Ⅰ、Ⅱ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
A.原料密集型产业、动力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9.以下属于阶段Ⅰ工业发展特点的是(  )
A.建立了大批日用消费品加工工厂
B.外商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
C.工业附加值增长较快
D.成为我国最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10.以下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阶段Ⅱ进行产业升级的原因的是(  )
A.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
B.新能源矿产基地的开发
C.劳动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
D.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答案 8.C 9.A 10.B
解析 第8题,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故当时的主导产业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90年代后期,该地区实施了产业升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广东边远地区转移,而当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9题,阶段Ⅰ由于当地的产业基础薄弱,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建立了大批日用消费品加工工厂,A对。外商的投资规模较小,B错。工业附加值较小,C错。成为我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是90年代后Ⅱ阶段的产业发展特点,D错。第10题,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的优势是加工工业发达,随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地价、劳动力价格上升,改革开放地区扩大,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珠三角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而该地区能源矿产缺乏。
读“珠三角与周边地区区域合作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1~12题。
11.关于图中箭头代表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实线箭头代表资源和能源
B.实线箭头代表技术和资金
C.虚线箭头代表资源和技术
D.虚线箭头代表能源和资金
12.珠三角石化企业向粤西转移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大量公司总部向粤西地区转移
B.不利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
C.减轻珠三角地区的环境压力
D.大量廉价劳动力向珠三角地区转移
答案 11.B 12.C
解析 第11题,粤东处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珠三角地区次之;粤西和粤北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但资源、劳动力丰富。一般从发达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地区的是资金和技术,从欠发达地区转移到发达地区的是资源和劳动力。第12题,石化工业有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珠三角石化企业向粤西转移,会减轻对珠三角的环境污染,减轻珠三角地区的环境压力。
13.读下面“我国南方某服装厂与香港某服装厂出口产值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20世纪80年代初期,南方服装厂出口产值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期,南方服装厂与香港服装厂联系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
(2)对比两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出口产值的变化有何差异?试分析香港企业在此阶段出口产值变化的原因。
(3)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影响南方服装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运输落后
B.加工设备落后
C.信息产业发展滞后
D.贸易壁垒
(4)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南方服装厂出口产值有何变化?为什么?
答案 (1)出口产值增长较快 电话、电报、传真
(2)香港服装出口产值继续增加而大陆南方服装出口产值下降明显。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促进了香港服装业的发展。
(3)C (4)南方服装厂将互联网作为其商业通信技术,出口产值迅速增长。因为互联网通信技术使企业能够及时获得或发布市场供求信息,使得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14.读“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图”,完成下列(1)~(3)题。
(1)图中两种产业所占百分比变化规律如何?
(2)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何如此迅猛?
(3)今后两种产业变化趋势如何?
答案 (1)轻纺比重逐渐减小,高新技术的比重逐渐增加。
(2)主要是因为时值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蓬勃发展,珠江三角洲努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今后轻工业所占比重依然减少,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继续增加。
课时2 城市化水平高 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学习目标] 1.运用有关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并说出其影响因素。2.举例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并分析讨论其相应的对策措施。3.通过对珠三角的学习,初步掌握分析经济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一、城市化水平高
1.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前:缺乏大、中型城市,城市密度很低。
(2)改革开放以后: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
2.城市化动力:工业化是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读教材P103图4-3-6,探究下列问题。
(1)读图查找人口在100万~400万的城市和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城市。
(2)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其主要推动力是什么?
答案 (1)深圳、佛山、肇庆、江门、清远。 广州。
(2)主要分布于珠江下游,珠江口周围,毗邻港澳的区域。 因为这些区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靠近水源,适合城市的建设;毗邻港澳,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国家政策支持,深圳、珠海为经济特区,广州为政治中心和沿海开放城市。
(3)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知识点拨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在珠江三角洲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市化进程也有不同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
改革开放以后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
城镇规模小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密度小
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中山、珠海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
原因
经济发展缓慢
经济发展快速
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读“三种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图”,回答1~3题。
1.下列地区中,其发展模式与①相符的是(  )
A.美国硅谷 B.德国鲁尔区
C.辽中南工业基地 D.长江三角洲
2.20世纪80年代,影响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侨乡 B.政策 C.交通 D.劳动力
3.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我国其他沿海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的主要原因是(  )
A.政策优惠 B.科技发达
C.劳动力廉价 D.产业升级
答案 1.A 2.B 3.D
解析 第1题,①模式是在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发展新兴工业来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选项中只有硅谷符合要求。第2题,20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珠江三角洲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第3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对于其他沿海地区来讲,发展的较早,20世纪90年代后期,产业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拓展提升 我国区域城市化的五种模式
(1)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2)珠江三角洲模式: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3)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4)东北模式: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5)云南德宏模式: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城市化。
二、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1.主要问题
(1)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①环境污染加重: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有加重的趋势,环境质量日益下降。
②出现水质性缺水: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使一些河流成了“废水池”和“垃圾池”,水污染使部分城市出现缺水现象。
(2)人地矛盾加剧
主要是土地开发过热、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过快,导致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3)重复建设突出
①城镇盲目扩大规模,追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自成体系。
②产业缺乏合理规划,造成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和投资的巨大浪费。
2.对策
(1)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 优化产业结构
(3)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但是现在,优势弱化,劣势凸显,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竞争压力加大,新的经济动力又不够强大,领跑了中国经济20多年的珠三角,速度甚至落在了长三角之后。问题突出,发展迅速变缓,使珠江三角洲地区面临严峻挑战。
材料二 南方日报讯:“最强灰霾”的出现让广州和珠三角再次猛敲“环保警钟”。据悉珠三角地区酸雨污染十分严重,灰霾现象较为突出,臭氧、颗粒物细粒子等污染物严重超标,光化学烟雾污染时有发生。目前珠三角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珠三角建设用地从1988年的1 765平方千米增加到2008年的6 816平方千米,土地利用极限已近在眼前,土地资源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只有通过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
材料三 珠三角主要工业部门。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污染有哪些类型?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三分析,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在工业结构和城市职能方面,存在哪些抑制区域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为此应采取什么措施?
(3)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珠三角地区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4)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近几年来,出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开始向长江三角洲一带转移的现象。试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答案 (1)类型:①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②水污染;③地表径流污染。
原因: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工业生产活动);②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③农业生产污染(或化肥、农药过量使用)。
(2)问题:结构趋同,功能不清,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
措施:各城市加强分工与合作,发展石化、钢铁、造船等原材料加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构建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问题:用地十分紧张、人地矛盾突出,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间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作。
对策: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防止盲目膨胀;加强城市间相互分工与协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治理城市环境污染。
(4)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企业的增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土地、劳动力价格上升,原先的发展优势逐步丧失,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力资源丰富,科技力量雄厚,市场广阔。
知识点拨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使区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具体表解如下:
问题
表现
原因
对策
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污水、废气、垃圾、噪声、酸雨等环境问题突出
工业和生活排放大量污染物
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改造、淘汰污染大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环境质量日益下降
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滞后
缺水
用水增多,水受到污染
人地矛盾加剧
农业用地急剧减少,人均耕地减少
土地开发过热,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过快;盲目建设“开发区”“工业城”
搞好城镇规划;城镇规模适度;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尤其是土地和水资源的承载力规划发展目标
重复建设突出
产业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资金严重浪费
片面追求自身发展,自成体系;盲目扩大规模;竞争多于合作
搞好区域规划;促进城市群的整体协调发展;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的空间协调发展模式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据此完成1~2题。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B.城市建设相对滞后
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2.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其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  )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在减弱,外资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和国内其他地区。第2题,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市场腹地相对狭小,人才技术优势不明显。
知识小结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C.该国可能是发达国家
D.阶段Ⅱ,城市化推动工业化
2.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
A.现代农业 B.技术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现代服务业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阶段Ⅱ的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Ⅰ快;阶段Ⅲ,城市化与工业化并非同步增长;在区域发展较快的阶段,工业化是拉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第2题,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进程后,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体,其中服务业发展最为迅速。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完成3~4题。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
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B.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市场指向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原料指向型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4.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
①城镇数量有一定增加,城市交错分布 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③逆城市化现象凸现 ④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分布密集
A.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经历了两次产业转移,第一次产业转移时,香港和台湾等地的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污染较重的企业转到此地区。第二次产业转移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了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第4题,逆城市化是发生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一种人口由大城市向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转移的现象,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依然是农村人口迁往城市为主要表现。
5.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相比,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关于其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大量向广东边远地区转移
B.劳动力资源不丰富
C.国内的市场腹地较小
D.没有区域核心城市
答案 C
解析 珠三角受南岭的阻隔,国内市场腹地狭小。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江苏省区域发展概况表。
地区
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粮食产量(万吨)
城市人口
数值(亿元)
占比
数量(万)
占比
全省
25 532.91
1
33 487.98
3 125.05
4 056.23
0.53
苏南
15 931.09
0.62
53 824.89
463.53
1 996.99
0.67
苏中
4 625.99
0.18
28 519.05
810.16
790.81
0.49
苏北
4 976.23
0.19
16 354.28
1 851.35
1 268.42
0.42
材料二 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区际联系示意图。
(1)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区域发展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合理布局,促进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共同发展、你认为苏中、苏北可以引进苏南的________,大力发展________型和________型产业,提升区域____________,推进__________化进程。
(3)简述当前苏南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的途径。
答案 (1)经济发达(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人均粮食产量低
(2)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 劳动力指向(密集) 资源指向(密集) 经济水平 城市
(3)困难;土地租金高;劳动力不足;环境质量下降;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市场萎缩。
解决途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档次与竞争力;引进劳动力;实施产业转移;提高环境质量。
解析 (1)根据表中数据,相比于苏中与苏北地区,苏南地区区域发展具有经济水平高,第一产业比重小,城市化水平高的特征。(2)苏南地区距离长江三角洲较近,经济发展水平高。相比于苏北、苏中地区,苏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科技、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上。苏北与苏中地区可以通过引进苏南地区的上述优势,充分发挥当地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发展劳动力指向型和资源密集型工业。提升经济水平,促进当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3)由于长期的发展,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发展空间不足,劳动力成本过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苏南地区可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产品类型、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增加科技投入、减少经济发展对于劳动力的依赖性,实施产业转移,治理环境污染等措施。
专项提能12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江苏省为例
2015年底,江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超过65.2%,达到较高水平。若依城市化三阶段论(城市化水平低于30%为低速增长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60%之间为高速增长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60%为成熟的城市化社会)判断,江苏城市化水平已开始向成熟的城市化社会迈进;江苏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增长期,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推进,城镇人口的持续大规模增长必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城镇经济的繁荣又进一步增加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从图中找到区域的位置信息。
江苏省位于中国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
分析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与联系。
(1)进程:江苏目前总体上处于工业化阶段,其工业化进程呈明显加快的特征,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2)联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组织语言,描述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化的作用从正负两个方面分析。
(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提高,这是城市化的主流。
(2)负面影响: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环境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带有全球性,特别是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城市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城市交通运输阻塞、城市文化消失三大挑战。
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比较迅速。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江苏省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
材料二 江苏不同地区城镇人口比重(%)构成比较。
2000年
2005年
苏南地区
59.6
67.0
苏中地区
37.7
46.3
苏北地区
31.2
39.5
(1)结合图,分析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结合表,描述江苏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3)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面临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请分析说明原因。
答案 (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20世纪末城市化速度加快。
(2)差异:苏南、苏中、苏北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自苏南向苏北逐渐降低。影响因素: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经济基础、科教水平等。
(3)①水资源问题:由于污染严重,存在水质性缺水现象;②能源问题;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需不
平衡;③土地资源问题;人口稠密,人均土地资源少,且工业化与城市化导致耕地大量减少;④环境污染严重: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大,治理投入跟不上。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得出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第(2)题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差异。造成该差异的原因要从它们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江苏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且发展迅速,人口稠密。经济发展中存在能源短缺、水资源污染、土地资源减少等问题。
40分钟课时作业
1.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是(  )
答案 A
解析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一个主要条件是改革开放政策。
2.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在(双选)(  )
A.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城市规模扩大
C.城镇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加
答案 BC
解析 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为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而D选项,不属于城市化的表现;逆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相反,A错误。
读“甲、乙两地某类企业单位产品成本构成和市场价格图”,完成3~4题。
3.为了降低生产成本,2015年该类企业由甲地向乙地转移,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劳动力 B.原料
C.市场 D.技术
4.关于该类企业转移,其造成的影响可能有(  )
①可能使转入地已迁出的人口开始回流 ②导致转出地“用工荒”加剧 ③促进转入地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 ④有利于转出地高新产业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劳动力成本在该产品中所占比重大,为劳动密集型产业。2015年甲、乙两地产品平均价格相当,但甲地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远高于乙,故企业向乙地转移。第4题,对迁出地的影响:有利方面包括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利于改善区域环境和降低资源消耗。不利方面有减少就业机会;引起资金、技术外流等。对迁入地的影响:有利方面有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引进资金、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等。不利影响有加速资源消耗;加重生态恶化、环境污染。
5.珠江三角洲水资源较为丰富,但部分城市仍出现缺水现象,原因除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多以外,还有(  )
A.地下水位下降 B.气候变干旱
C.河流径流量减小 D.水质性缺水
答案 D
解析 某地水资源短缺水分为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珠三角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因此不属于资源性缺水。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对水资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酸雨问题日益突出。据此回答6~7题。
6.珠江三角洲酸雨问题严重,不是由下列哪种因素造成的(  )
A.工业生产放出大量的酸性气体
B.生活用煤过多
C.多阴雨天气
D.大规模地围湖造田,滥伐森林
7.该区治理酸雨的关键是(  )
A.限制居民生活用煤
B.限制工业用煤,提高能源利用率
C.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D.将工厂迁出市区
答案 6.D 7.B
解析 酸雨的产生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特别是工业),排放酸性气体密切相关。与大规模地围湖造田,滥伐森林无关。治理措施要针对原因提出。
读“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化数据”,回答8~10题。
产业结构(%)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 年
34.9
35.5
29.6
2007 年
15.7
55.0
29.3
8.结合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数据,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的产值不断减少
B.第二产业的产值增加
C.第三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下降
D.目前河南省已进入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9.河南省目前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是(  )
A.第一产业比重过大
B.第二产业比重偏低
C.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D.三次产业构成合理
10.河南的发展是我国“中部崛起”的缩影,中部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  )
①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第三产业)④巩固和发展农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8.B 9.C 10.B
解析 第8题,1990年和2007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但经济总量增加,其产值不一定下降,A错。河南在这段时间内第二产业比重大幅上升,经济总量也在增加,产值肯定增加,B正确。第三产业基本稳定,其在经济中的地位没有下降,C错。第三产业在发达国家一般占比70%以上,与之相比,河南第三产业比重还很低,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说明河南没有达到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D错。第9题,河南第一产业占比15.7%,比重不大,A错。第二产业占比55.0%,比重偏高,B错,第三产业17年间比重变化很小,仍然偏低,说明发展缓慢,C正确。合理的三次产业应该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然后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显然河南产业结构仍不合理,D错。第10题,“①充分发挥资源优势,②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发展方向,中部地区并不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如西部那么脆弱和问题严重,因此,这些问题在中部地区不是最突出的,不是主要方向。中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基地,所以要“④巩固和发展农业”;与东部相比,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发展的瓶颈,第三产业不发达是主要问题,这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工业化水平指工业产值占GDP中的比重。读“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该区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最明显的阶段是(  )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二、三阶段
12.由示意图可推测,第三阶段(  )
A.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
B.人口过度密集
C.现代服务等产业发达
D.工业过度密集
答案 11.B 12.C
解析 第11题,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发展,两者相互联系,互不分割,该区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最明显的阶段是第二阶段。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三阶段城市化水平提升,工业化水平下降,由示意图可推测,第三阶段现代服务等产业发达。
13.杭州市是浙江省第一大城市,近年来着力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迅速。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材料一 2013年杭州市六大产业增加值占比一览表。
产业分组
产值(亿元)
增长(%)
占GDP(%)
文化创意
1 359.51
18.0
16.3
旅游休闲
538.10
11.3
6.5
金融服务
879.33
10.0
10.5
电子商务
393.80
55.7
4.7
信息软件
678.72
23.5
8.1
先进装备制造
969.93
8.8
11.6
材料二 杭州有“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之称,依托阿里巴巴、网盛科技等知名电子商务企业为平台,网站数量、B2B、B2C、C2C、第三方支付均居全国第一。
材料三 下图所示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江临海,位置优越,是全国唯一集工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大学城、沿江居住生态区于一体的国家级开发区。
(1)分析杭州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特点及其原因。
(2)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分析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优势。
答案 (1)发展特点:产值低,增长快。 原因分析:①起步较晚;②网络购物迅速兴起;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④电子商务产业基础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⑤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2)①位于区域中心城市;②水陆空交通便利;③科技人才集中;④较多的工作机会;⑤优美的居住环境。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表格可以看出,杭州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特点是产值低,增长快,其产值低主要是因为我国电子商务产业起步较晚,而增长快主要是由于网络购物迅速兴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加上杭州素有“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之称,电子商务产业基础好,易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以及近年来我国政府政策大力支持。(2)主要从地理位置、交通、科技市场等方面分析。杭州经济开发区发展的优势有位置优越,位于区域中心城市;交通线成网状分布,水陆空交通便利;拥有几所大学城,科技人才集中;较多的工作机会;是国家级的沿江居住生态区,居住环境优美。
14.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六大经济区域中,有人这样概括:“珠三角”抢得先机,“长三角”后来居上,“环渤海”潜力巨大,“新东北”重振旗鼓,“大西北”加快开发,中部崛起更待何时?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图。
(1)有关人士将环渤海的天津滨海新区、珠三角的深圳、长三角的浦东并称为中国东部沿海具有相似战略功能的“三大极点”,其共同优势区位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与长三角相比,“振兴新东北”的主要优势与劣势。
(3)有一位深圳网民在网上发表了一篇《谁抛弃了深圳》的文章,文中提到一些跨国公司将驻华总部从深圳迁往上海。请你分析其中的地理原因。
(4)就如何实现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答案 (1)政策优惠、临海位置
(2)优势:煤、铁、石油、土地、森林丰富。
劣势: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
(3)深圳的政策优势减弱或消失;上海经济腹地比深圳广,产业基础比深圳好,科技力量比深圳雄厚,大城市依托比深圳密集。
(4)建议:①(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经济基础好、产业集聚程度高的优势,)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②调整产业结构,增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③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④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⑤促进区域内及区域间的合作,加强优势互补。
课时1 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学习目标] 运用地理图表、文字、数据等资料,会分析某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一)自然环境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基本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自然条件
(1)
(2)气候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3)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并分布有冻土和沼泽。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1.土地资源的优势
(1)土壤肥沃
(2) 土地资源丰富
2.土地开发
(1)开发:进行水利建设,建立国营农场
(2)保护沼泽湿地
(3)现状: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思考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不如南方地区,为什么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答案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而且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所以人均产粮多,粮食的商品率高,达60%以上,约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虽然东北的农业生产条件不如南方地区,但仍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读“东北地区略图”,回答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平原、山脉名称:
A____________(山脉),B____________(山脉),C____________(山脉),D____________(平原),E______________(平原),F____________(邻国)。
(2)填写下表,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作出评价(有利、不利条件)。
地形特征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
优势农业资源
山环水绕
山地
西部
北部
东部
沃野千里
平原
南部
北部
东部
(3)东北优质粳米营养丰富、色味俱佳,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目前,粳稻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6%、产量占50%以上。东北素有“大豆之乡”“玉米黄金带”之美誉,如今正在成为我国的“水稻黄金带”。水稻喜光热,多分布在纬度较低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为什么东北地区不仅可以种植水稻,而且品质较高?
(4)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对于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
答案 (1)长白山脉 小兴安岭 大兴安岭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朝鲜
(2)
地形特征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
优势农业资源
山环水绕
山地
西部
大兴安岭
森林资源
北部
小兴安岭
东部
长白山地
沃野千里
平原
南部
辽河平原
土地资源
北部
松嫩平原
东部
三江平原
有利条件:气候适宜,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平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多、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农业资源类型多样,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
不利条件:纬度较高,光热不足;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山区和西部草原地区生态较脆弱,易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3)东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适合水稻生长。光照充足,且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的积累,因而稻米的质量好、口感好。
(4)东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工业发展历史较早、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发达的工业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提供了保障。
知识点拨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供应举足轻重,东北平原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基地,其发展农业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生产条件
具体表现
影响
自然
条件
土地资源
耕地广阔且集中连片分布
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层深厚
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宜农荒地多
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气候条件
气候适宜,大部分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生长需求;热量南北差异大,降水东西差异大,有利于农业发展多种经营
森林资源
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
为发展森林工业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草场资源
现有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9.3%,多为森林草甸草原
为发展畜牧业奠定了基础
渔业资源
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大;有许多淡水湖泊和水库
水产资源丰富,淡水渔业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基础
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建设东北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运输
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便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历史
较短,人口密度较小
有利于提高农业经营规模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湿地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包括沼泽、滩涂、泥炭地、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沼泽是指地表过湿或有薄层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土壤水分几达饱和,生长有喜湿性和喜水性沼生植物的地段。广义的沼泽泛指一切湿地;狭义的沼泽则强调泥炭的大量存在。中国的沼泽主要分布在东北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等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有大面积的沼泽,欧洲和北美洲北部也有分布。地球上最大的泥炭沼泽区在西伯利亚西部低地。
(1)分析三江平原沼泽地的成因。
(2)写出三江平原沼泽地的生态功能。
答案 (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夏雨集中,且多暴雨;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2)沼泽地既是蓄水池、水源地,又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的栖息地,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 第(1)题,沼泽地的形成一般与其所处的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区域降水量大,上游来水量多,土质黏重,地表水下渗困难等因素有关。三江平原地处我国的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其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等也是造成其沼泽广布的重要原因。第(2)题,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可迁移湿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分析。
知识小结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发展农业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②平原地区耕作层厚度大 ③三江平原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 ④地势平坦,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东北地区生产潜力较大的两种土壤是(  )
①黑土 ②黑钙土 ③棕壤 ④沼泽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3.下列条件中,东北地区所具有的社会经济优势是(  )
A.土地平坦,土壤肥沃
B.降水较多,水热配合好
C.纬度高,热量不足
D.开发历史短,人均耕地多
答案 1.B 2.A 3.D
解析 东北地区以黑土、黑钙土为主,土壤生产潜力较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平原面积广大,地形平坦,适于机械化作业。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从2000年开始,国务院下令停止围垦三江平原的沼泽地。据此回答4~5题。
4.沼泽遭破坏后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
A.沼泽化面积扩大,土地荒漠化加剧
B.气候变干、盐渍化土壤面积缩小
C.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上升
D.生态环境破坏,动植物资源减少
5.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围垦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其主要原因是(  )
A.保护湿地上的森林资源
B.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C.我国粮食富足,不需要再生产粮食
D.加入WTO,我国可大量廉价进口粮食
答案 4.D 5.B
解析 第4题,本题可结合湿地具有的生态环境功能分析。湿地能调节局部小气候,调节河流径流量,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故湿地破坏后,生态环境被破坏,动植物资源减少。第5题,湿地资源是很好的后备土地资源,但其生态价值远高于其经济价值,故停止围垦湿地的主要原因是保护湿地,改善其生态环境功能。
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解析 (1)三江平原开发较晚,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小;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较少,环境质量优良。(2)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寒冷,害虫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3)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沃,科技水平高,精准施肥,控制化肥用量。(4)从材料中可知,该地环境质量优良;科技先进,精准施肥,化肥农药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单位面积产量高,生产规模大,总产量大,商品率高。
40分钟课时作业
1.关于东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B.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C.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不大
D.东北地区的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分布差异不大
答案 B
解析 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东北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东北地区的降水量分布差异也较大,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沼泽是多水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经大面积开发,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但近年出现诸如气候变干、旱灾增多等环境恶化现象,于是国家决定不再垦荒。据相关知识回答2~3题。
2.冲击形成三江平原的河流,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和(  )
A.嫩江 B.松花江
C.鸭绿江 D.图们江
3.有关三江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单产高,但商品率较低
B.主要粮食作物为冬小麦
C.纬度高,气温低,多为两年三熟
D.尚未开发的沼泽性荒原适宜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 2.B 3.D
解析 第2题,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第3题,三江平原是我国商品粮的主产区之一,粮食单产高、商品率高,冬小麦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暖温带地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三江平原的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
半个多世纪前“北大荒”荒野茫茫。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大力开垦,成为我国著名的“北大仓”。据此回答4~6题。
4.“北大仓”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
A.水稻种植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小麦种植业
5.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是(  )
A.江淮地区 B.三江平原
C.江汉平原 D.珠江三角洲
6.“北大仓”的耕作方式应为(  )
A.精耕细作,小农机具作业
B.国营农场,大型机械化作业
C.小农经营
D.粗放经营
答案 4.C 5.B 6.B
解析 第4题,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东北地区的开发,东北地区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谷物农业基地。第5题,由于开发较晚,人口少,三江平原农产品商品率高。第6题,“北大仓”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机械化生产,是国营农场。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占全国16.8%,水资源占全国4.01%。读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7~8题。
7.有关东北三省农业灌溉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自1996 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 ②农田灌溉用水量都呈增长态势 ③灌溉用水量自1998 年以来呈减少趋势 ④有效灌溉面积与灌溉用水量同步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8.有关东北三省水土资源利用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①水土资源丰富 ②耕地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短缺 ③水资源呈东多西少的特点 ④耕地资源集中在东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 7.D 8.B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东北三省有效灌溉面积呈增长趋势,自1996年始呈快速增长态势;农田灌溉用水量自1998年呈下降趋势。第8题,由材料可知,东北耕地占全国的16.8%,而水资源只占全国的4.01%,且分配上呈东多西少的状况,水土资源搭配不当,再加上大规模的开发土地,导致农业用水量增加,水资源呈现相对短缺的现象。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现在已被玉米所取代)。”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资源的丰富。据此完成9~10题。
9.东北农业基地建设的自然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  )
①土地资源优势 ②森林资源优势 ③矿产资源优势
④地理区位优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是(  )
①耕地总面积、人均面积、每一农业劳动力担负耕地都较多 ②宜农荒地全国最多,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较大
③主要为黑土、黑钙土,土壤肥沃 ④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9.A 10.A
解析 第9题,抓住“农业基地建设”,可排除③;抓住“自然资源优势”可排除④。第10题,③④体现了土地资源的质量优势。
读“东北区域略图”及“五地相关气候资料表”,完成11~12题。

年均温
-3.6 ℃
年降水量
355mm

年均温
4.9 ℃
年降水量
881mm

年均温
6.8 ℃
年降水量
361mm

年均温
-0.4 ℃
年降水量
630mm

年均温
3.6 ℃
年降水量
523mm
11.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Ⅰ—① B.Ⅱ—②
C.Ⅲ—③ D.Ⅳ—④
12.表中②③两地降水差异明显,与其成因无关的是(  )
A.纬度 B.地形
C.海陆位置 D.季风
答案 11.D 12.A
解析 第11题,东北地区的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气温大致由南向北递减,综合考虑Ⅰ—③、Ⅱ—⑤、Ⅲ—②、Ⅳ—④、Ⅴ—①对应。第12题,②位于东北地区最南部,③位于大兴安岭南侧,两地降水差异明显主要是由地形、海陆位置差异及季风强弱的不同造成的。
13.下面甲、乙分别为“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和“商品率的变化图”。读图回答(1)~(4)题。
(1)从土地利用状况看,未利用的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约为________,原因之一是三江平原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________。
(2)图甲垦区农业地域类型是(  )
A.水稻种植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密集农业 D.粗放农业
(3)图乙垦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商品率变化特点是______,因此,三江平原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________。
(4)下列有关东北农业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属我国人口密集区、农业开发历史早
B.松辽平原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
C.大豆、甜菜是东北最具特色的农产品
D.与珠江三角洲比较,在水热条件和土壤肥力两方面都具有优势
答案 (1)31% 沼泽地 (2)B (3)逐年上升,比重较大 上升 (4)BC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勤绿洲是指石羊河下游红崖山水库以下狭长而平坦的冲积地带,该地红崖山水库兴建于1958年,是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民勤绿洲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作物以优质小麦、玉米为主。近10年来,该绿洲生态环境恶化,沙进人退,许多耕地被撂荒。下图是民勤绿洲地区略图及当地常见生态工程景观图。
(1)简述民勤绿洲商品粮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
(2)分析造成民勤绿洲许多耕地被撂荒的主要原因。
(3)景观图所示生态工程的空间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红崖山水库的修建对民勤绿洲的农业发展不利。你是否赞同此观点?请阐述理由。
答案 (1)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作物单产高;有石羊河流经,灌溉便利;地形平坦,便于耕作;土壤肥沃,多砂质土,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
(2)气候变暖、变干,蒸发量增大;上游来水减少,民勤绿洲水源日益匮乏;过度农耕、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居民大量外迁。
(3)多位于绿洲与沙漠交界地带的沙漠一侧、沙漠交通线沿线地带
降低风速,固定沙丘;截留水分,有利于固沙植被的存活
(4)赞同。 会使下游地区生态用水不足,绿洲退化萎缩,生态环境恶化。
反对。 能调节径流,保障农业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下游地区洪灾的发生。
解析 (1)民勤绿洲商品粮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可以从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2)由于气候变化、人类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等导致民勤绿洲地区农业发展条件发生变化,许多耕地被撂荒的主要原因从气候变化、水源条件、土壤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3)景观图所示生态工程是草方格沙障,主要分布在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多位于绿洲与沙漠交界地带的沙漠一侧、沙漠交通线沿线地带;草方格沙障的作用是降低风速,固定沙丘;截留水分,有利于固沙植被的存活。(4)本题是观点类题目,应首先明确观点,再分析原因。若赞同,从水库修建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方面进行分析;若反对,从水库产生的有利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课时2 农业生产和布局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学习目标] 1.结合区域的区位条件,会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2.会综合分析某区域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治理的对策、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一、农业生产和布局
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1)农业
(2)林业
2.农业布局
(1)特点:明显的地域性。
(2)布局
①自东向西
②自南向北: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农林牧交错地带。
1.读教材P93图4-2-8、图4-2-9和图4-2-10,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
(2)分析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的特点。
(3)分析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构成的特点。
答案 (1)东北三省的农业产值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占一半以上;其次是牧业,占32.9%;渔业占8.9%;林业占2.3%,所以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
(2)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中,以粮食作物最大,其次分别为油料作物和蔬菜作物。
(3)粮食产量构成中,谷物占绝对优势,其次是豆类和薯类。谷物类中,玉米比重高达65.76%,其次为稻谷、小麦。
2.读教材P93图4-2-11,探究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哪些?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2)东北地区主要糖料作物是什么?商品糖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内?
(3)东北地区商品粮油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答案 (1)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 商品粮基地分布比较广泛,在各省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
(2)甜菜。 商品糖基地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的东部、黑龙江的西部和吉林省的西北部。
(3)商品粮油基地主要分布于辽宁省中部和南部。
3.读教材P94图4-2-12,探究下列问题。
(1)针叶林、阔叶林各主要分布于哪些区域?体现了自然带分布的什么规律?
(2)经济林主要分布于哪些区域?
答案 (1)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山地;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以东、松辽平原以北广大山地。 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经济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和辽河平原。
读下图,思考并回答问题。
(1)该种农业模式将会把哪些产业联系起来?哪些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利用起来?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发展这种农业模式的意义。
答案 (1)将种植业(水稻、蘑菇)、养殖业(养鱼、养貉)等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此模式中貉粪、稻谷、杂鱼、稻草、食用菌残渣等被充分利用起来。
(2)各环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得到循环、充分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保证了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
二、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主要方面
问题
对策
黑土的开发
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表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
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
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
林业的发展
森林资源减少,覆盖率下降
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湿地的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现存的天然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
已经退化的湿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
1.根据东北地区水土保持的工程规范,5°以下的坡耕地应由顺坡垄改为横坡垄的耕作方式;5°~15°的坡耕地在改垄的基础上,修筑梯田,埂上栽种胡枝子、黄花菜等植物;坡度大于15°的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以上做法属于水土流失治理的哪类措施?从农业开发的角度,你还有什么建议?
答案 体现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工程措施。建议: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改善生态环境等。
2.填写框图,说明东北林区森林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和对策。
答案 
3.结合教材P98“活动”及图4-2-19“人参”、图4-2-20“林蛙”,探究以下问题。
(1)东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2)发展特色农业有什么意义?
(3)结合材料,进一步总结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措施)。
答案 (1)优势条件:东北地区地域差异显著,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适合发展特色农业。
(2)意义: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可以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也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3)树立“大农业”观念,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生产链,促进农产品增产增值,推动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知识点拨 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区域
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重点
平原区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林木、人参、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A地区有利于葡萄酿酒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双选)(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靠近黄河,灌溉便利 D.地势平坦,黑土肥沃
2.图中A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双选)(  )
A.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B.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C.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D.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答案 1.BC 2.BC
知识小结
下图是“某地区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1.以下不属于图示甲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
A.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
B.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
C.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D.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2.图示甲商品粮基地发展农业的不利自然条件主要是(  )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图示甲商品粮基地位于三江平原,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商品率高。第2题,三江平原纬度高,热量条件不足。
读“我国某乡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据此回答3~4题。
3.该乡可能位于(  )
A.江汉平原 B.松嫩平原
C.宁夏平原 D.成都平原
4.关于该乡农业产业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②有利于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③有利于减少农产品深加工带来的环境污染 ④有利于推动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 ⑤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该乡种植业以种植大豆、玉米为主,且有野猪、狍子、山鸡等特色养殖业,应为松嫩平原。第4题,该乡发展了多种经营,且对农产品进行了深加工,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此外,农、渔、副业的综合发展,以及合理地利用沼气,也有利于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③④无法体现。
5.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读“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表反映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差异性,试分析这一差异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区域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水稻
油菜、棉花等

春小麦、玉米
甜菜、大豆等
(2)从自然角度考虑,图中乙区域C、D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3)图中甲区域的农业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优势区位条件?
答案 (1)主要原因是水热(或气候)条件的差异。甲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乙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不及甲区域,尤其是热量条件不足,只能适应春小麦、甜菜等温带作物的生长。
(2)低温(热量条件较差)。 解决办法: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
(3)热量条件优越,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较高。
解析 (1)甲是洞庭湖、鄱阳湖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乙是东北平原,纬度高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不及甲区域的,尤其是热量条件不足,只能适应春小麦、甜菜等温带作物的生长;两平原主要是水热条件的差异产生了农业的地域差异。(2)C是松嫩平原、D是三江平原;两地纬度高,热量条件较差,易发生低温冻害。农业发展中应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提高作物抗寒能力;采取工程措施,如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3)甲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作物的熟制多;纬度低,热量条件优越,人口多,开发历史悠久,耕作经验丰富,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较高。
专项提能11 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早在19世纪60年代,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农业就开始步入现代化进程。经过长期发展,现代农业成为美国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美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拥有量居世界前列,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美国农业实行规模化,产业化和区域化的经营模式,现代化、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生产率在世界居于前列。
从图中找到农业区分布的位置信息。
主要农业区的分布:小麦区和玉米带位于中央大平原;乳畜带位于五大湖沿岸;畜牧和灌溉农业区位于西部内陆地区;南部沿海为亚热带作物带。
分析该农业区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场、交通等)。
①中央大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工业、交通发达,利于发展商品谷物农业。②东北部气候温凉,乳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利于发展乳畜业。③西部内陆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草场广阔,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和灌溉农业。④南部热量丰富,适宜发展亚热带作物。
根据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并根据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问题
措施
水资源缺乏
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滴灌、喷灌技术
水土流失
植树造林
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土壤肥力下降
休耕与轮作、免耕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天然雪菊花是生长在海拔2 600米以上的一种稀有高寒植物,花期短促,采摘艰难,产量小,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既有独特的药用功效,又有茶的色泽和醇厚,适宜大多数人群饮用。新疆达坂城地区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高品质高寒雪菊。2014年栽培面积达到3 100多亩,着力打造我国高寒雪菊的重要产地。下图示意达坂城所在区域山脉走向。
(1)分析达坂城地区打造高寒雪菊重要产地的优势区位条件。
(2)为促进达坂城地区高寒雪菊种植和雪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优势:有雪菊生产所需要的最佳海拔高度(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品质好;深居内陆,环境污染小;有高山雪水灌溉;高海拔地区,病虫害少;光照充足,温差大;内陆高寒地区,地广人稀,可栽种面积广;靠近陇海—兰新铁路,交通便利;靠近乌鲁木齐,面向全国,市场需求大;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等。
(2)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品种;加大雪菊花的药理研究,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创建雪菊规范种植基地,积极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强化管理,合理安排;积极促进雪菊花规模化生产与集约化生产等。
解析 (1)达坂城地区打造高寒雪菊重要产地的优势区位条件主要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角度考虑。包括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主要结合材料中雪菊的生长习性,从地形、气候、水源等角度考虑。从材料可知,“天然雪菊花是生长在海拔2 600米以上的一种稀有高寒植物”,达坂城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为雪菊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且该地区有高山冰雪融水,提供了水源。地处内陆,降水少,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为雪菊的品质提供了保障,同时,该地区人烟稀少,环境优良,适宜雪菊种植。从社会经济条件看,适宜大多数人群饮用,说明市场广阔。从交通条件看,靠近兰新铁路,交通便利等。(2)促进达坂城地区高寒雪菊种植和雪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需要从延长产业链、加大科技投
入、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等角度考虑。具体包括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品种;加大雪菊花的药理研究,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创建雪菊规范种植基地,积极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强化管理,合理安排;积极促进雪菊花规模化生产与集约化生产等。
40分钟课时作业
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
2.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发展,对花卉、蔬菜需求不断增长,花卉、蔬菜市场不断扩大,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是为了提高经济收入。第2题,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传统的基塘农业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导致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土地利用时间分布。读图,完成3~4题。
3.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是(  )
A.自然土壤肥沃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商品率高 D.水热条件优越
4.为保证该地区农业稳定生产,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C.改良土壤
D.培育良种
答案 3.D 4.A
解析 第3题,该区种植油菜和甘蓝,判断是我国南方地区。南方地区土壤肥力较差,人均耕地面积少,商品率低,但水热条件优越。第4题,南方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变化大,所以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良土壤、培育良种主要有增产效应。
下图是我国曾经著名的“三大荒”分布图,“三大荒”为北大荒、西大荒和南大荒,如今它们已经变成了“三大仓”。读图回答5~6题。
5.关于“三大荒”开发较晚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它们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不便
B.它们人口密度小,劳动力不足
C.“北大荒”热量不足,沼泽较多
D.“西大荒”水源不足,沙漠较多
6.“三大荒”已经成为“三大仓”,关于它们种植较多的农作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大仓”——冬小麦、玉米
B.“北大仓”——水稻、玉米
C.“西大仓”——棉花、水稻
D.“南大仓”——天然橡胶、棉花
答案 5.D 6.B
解析 第5题,“三大荒”均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人口密度小,劳动力不足;其中“北大荒”纬度高,热量不足,沼泽较多;“西大荒”虽然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然而其分布位置是绿洲,水源较丰富,不是其开发较晚的原因。第6题,“北大仓”不产冬小麦,主要生产水稻和玉米,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西大仓”水稻产量较小,C选项错误;“南大仓”不产棉花,D选项错误。
双塔灌区是疏勒河三大灌区之一,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疏勒河下游盆地。双塔灌区所产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良。读“2010年双塔灌区农作物单方水净产值表”,完成7~8题。
作物类型
用水定额(m3/hm2)
单方水净产值/(元/m3)
单位面积净产值/(元/hm2)
作物种植面积/hm2
小麦
8 700
0.13
1 164
1 414
棉花
8 700
3.62
31 493
5 390
蔬菜
12 300
1.81
22 313
5 393
瓜类
4 500
5.30
23 861
604
7.双塔灌区所产农产品品质优良,其主导因素是(  )
A.昼夜温差大 B.土壤肥沃
C.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
8.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双塔灌区今后种植面积最可能扩大的作物类型是(  )
A.棉花 B.蔬菜
C.瓜类 D.小麦
答案 7.A 8.C
解析 第7题,由材料可知,双塔灌区位于河西走廊,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较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机质的积累,故品质优良。第8题,该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紧缺,水资源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图中数据可知目前,瓜类种植面积较小,单位面积净产值较高,用水定额小,单方水净产值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应大力发展耗水少、单方水净产值大的瓜类作物。
下图示意我国东北地区的气温、降水分布情况。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乙地发展种植业的优势自然条件有(  )
A.无霜期较长,热量条件较好
B.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C.人口密度小,适合机械化生产
D.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10.图中甲地位于大兴安岭山区,其农业发展的最佳方向是(  )
A.种植春小麦 B.发展畜牧业
C.发展林业 D.发展基塘农业
答案 9.B 10.C
解析 第9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定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乙地为松嫩平原,纬度较高,无霜期较短,热量不足,但地形平坦,土壤肥沃,A错,B对;C、D为社会经济条件,与题意不符。第10题,大兴安岭山区最适宜发展林业,C正确;平原地区适合种植小麦,草原适合发展畜牧业,珠三角适合发展基塘农业,因此A、B、D错。
我国某地形区面积为10.897万平方千米,1月份均温为-16.4 ℃,7月均温为21.9 ℃。下图示意该地形区1954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构成情况。读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关于该地形区耕地面积变化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城市化水平较低 ②外来人口大量涌入 ③国家对粮食的大量需求 ④人多地少,人口压力大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
12.与1954年相比,2005年该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
A.劳动力短缺 B.低温冷害更严重
C.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D.洪涝灾害更频繁
答案 11.A 12.D
解析 第11题,该地形区耕地面积扩大,而林草地、沼泽地和滩地面积缩小,说明该地粮食需求量大,从事农业的劳动人口增加。第12题,与1954年相比,该地区林地、草地、沼泽地和滩涂明显减少,而耕地面积增加,城乡工矿用地增加;由于沼泽和滩涂面积减少,蓄水功能下降,所以洪涝灾害更频繁。
1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宁夏地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为200至400毫米,平均气温5℃~10℃。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达3 000小时,无霜期170天左右,是全国日照和太阳辐射最充足的地区之一,特别适宜农作物及瓜果生长。
材料二 在贺兰山东麓的洪积平原建立的酿酒基地,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压力主要来自市场和品牌。市场劣势:来自国外大量优质廉价的葡萄酒及来自国内其他葡萄产地的葡萄酒竞争;品牌劣势:宁夏酒业没有品牌,只卖原酒,使当地的酿酒基地成为品牌酒的“发酵站”或“第一生产车间”。
材料三 宁夏局部地区示意图。
(1)据材料分析贺兰山东麓的甲处地形的形成原因。
(2)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该地所产葡萄品质优良的原因。
(3)据材料二,为振兴该葡萄酿酒基地,请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4)该葡萄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种植后,可能会带来哪些生态问题?
答案 (1)贺兰山东侧夏季多地形雨,雨水携带泥沙至山麓地带;山麓地势平坦开阔,水流速度慢;大量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冲积扇连接成片,形成洪积平原。
(2)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污染少。
(3)改进酿酒工艺与技术;树立自身的品牌优势;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4)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
解析 (1)首先应知道甲处形成什么地形,然后考虑其形成的过程。材料二中提到贺兰山东麓为洪积平原,是由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2)从材料一中可以总结出结论,宁夏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全年日照达3 000小时,说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该地区工业少,污染少。(3)该题应认真研究材料,从材料中挖掘信息,材料中提到其压力主要来自市场和品牌。所以应从扩大市场和建立品牌角度考虑;提到只卖原酒,所以应从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角度考虑。(4)宁夏平原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过度发展葡萄种植,往往会因大量引水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和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14.读“中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某区域图。
材料二 该区域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甲地地形类型是____________,地带性植被是______。该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农业用地比重最大的是____________,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3)请结合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提出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4)简述该地形区综合治理后对流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答案 (1)山地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沿河、沿海分布
(2)种植业 过度开垦或毁林开荒
(3)发展多种经营,走立体农业道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有特色的林果业、种养业、观光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退耕还林还草;营造薪炭林。(答对3点即可)
(4)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轻,河流含沙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增加;调节气候;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或严重程度)降低。(答出其中四项即可)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气温比较低,一般来说,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地形为山地。从纬度看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沿海地区可以利用海运来发展经济,所以城市多沿河、沿海分布。(2)材料二图中可以看出农业用地比重最大的是种植业。种植业比重太大,说明在农业发展当中把不该发展成为种植业的陡坡变成了耕地。(3)本地区为山区,应该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走立体农业道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有特色的林果业、种养业、观光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退耕还林还草;营造薪炭林。(4)如果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轻,河流含沙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增加;调节气候;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或严重程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