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4 10:11:37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川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教育学生树立民族平等的思想。2、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识图、课外动手收集整理、探究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协调、合作能力,用历史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通过视频导入和历史图片资料,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和提高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通过阅读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知识目标: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及其作用,知道我国构建的民族关系,理解少数民族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原因。
重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2.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原因。
难点 怎样理解国家统一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教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让我们一起去探究: 发生这些根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各族人民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怎样巨大的贡献 通过视频导入,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讲授新课 本节课共学习三个模块: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二、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进入模块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课件播放电视剧《西藏风云》短片视频,教师设问:结合课本,说一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少数民族地区处于什么状况?教师总结:落后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毫无人权可言。教师设问:应该怎么办?教师点拨实行彻底的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五四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关知识,播放ppt图片,识记我国建立的五个自治区教师提问:利用所学知识讨论应当怎样处理国家统一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通过观看ppt图片,学生分组讨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总结并出示答案。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2、激发了少数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3、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促进了56个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过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是怎样建立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的呢?让我们进入板块二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出示ppt少数民族代表在“党代表通道”与中外记者见面和参加国庆游行的56个民族代表。请同学们说一说:我国对待各民族的原则、建立起的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总结并出示答案。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按照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让学生说一说新型民族关系的表现?并举例子1、文化习俗上: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定制和宗教信仰;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2、经济上:安排建设项目,扶植民族经济。过渡: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阶段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各少数民族为建设祖国和自己美好的家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是怎样建设自己的家园的呢?让我们进入板块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观看ppt结合课本说一说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教师紧接着提问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总结并出示答案。①党和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国家支持)②国家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西部大开发中重点工程的建设;(国家支持)③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④各民族地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自身努力)⑤发达地区的支持 小组讨论完成学生讨论建言献策小组讨论完成小组讨论完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少数民族状况讨论完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ppt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突破难点,同时,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通过说一说这一环节使学生更加明确了我国关于各民族的政策和关系锻炼学生阅读信息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说一说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现状。锻炼学生阅读信息、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能力
巩固提升 1.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A.以少数民族为主,拥有56个民族B.少数民族主要发布在东南地区和东北地区C.少数民族主要发布在东北和东南地区D.少数民族遍布全国,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答案:D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居住区实行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D.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答案:C3.我国先后建立的民族自治区和自治州的个数分别是( )A.4个,30个 B.5个,30个C.6个,20个 D.7个,20个答案:B4.下列选项和“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表达意思最相近的是( )A.各个民族平等共同繁荣B.各个民族平等团结互助C.各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D.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答案:C 学生自主完成相关题目。 通过达标测试题的形式,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民族发布的特;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先后建立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0个自治县;我国建立了新型的民族关系,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发言 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对本课知识加以提升与巩固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6张PPT)
第十三课 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
川教版 八年级下册
导入新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让我们一起去探究: 发生这些根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各族人民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怎样巨大的贡献
新知讲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模 块 一
新知讲解
通过观察图片,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我国拥有56个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遍布全国,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新知讲解
结合课本,说一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少数民族地区处于什么状况?
落后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毫无人权可言。
实行彻底的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知讲解
五四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1984年5月31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分别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制度。
国家统一领导下
前提
行使自治权
核心
新知讲解
五个民族自治区
1955年建立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
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建立宁夏
回族自治区
1958年建立广西
壮族自治区
1965年建立
西藏自治区
新知讲解
想一想:应当怎样处理国家统一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
民族自治区对上级国家机关颁布的条例、发布的命令、制定的规定,凡有不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可以报请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
接受国家
统一领导
行使自治权
前提
核心
新知讲解
少数民族代表参加人代表大会
参加泼水节的傣族青年
彝族泼水节
新知讲解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2、激发了少数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促进了56个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说一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新知讲解
模 块 二
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新知讲解
少数民族代表在“党代表通道”与中外记者见面
参加国庆游行的56个民族代表
新知讲解
说一说:我国对待各民族的原则、建立起的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
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按照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
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
新知讲解
新型民族关系的表现: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宫殿。
  雪顿节是藏族的节日,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雪顿”意为酸奶宴。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节日起源于17世纪前,时间从藏历的6月29日到7月5日结束。
1、文化习俗上: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定制和宗教信仰;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新知讲解
新型民族关系的表现:
2、经济上:安排建设项目,扶植民族经济。
青藏铁路自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以来,十万大军,五年征战,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运营。在地球之巅成功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造就了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说说有哪些?
国家实施“西部民族地区特别找水计划”后,
宁夏海原县从200多米深的地层打出了水
新知讲解
“一五”计划期间,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中的包头钢铁基地、克拉玛依油田等40个项目,被安排在了民族地区;新建的8条铁路干线中的兰新铁路、包兰铁路等5条铁路,建在民族地区或直接与民族地区联结。随着1954年川藏公路的建成通车和1962年兰新铁路铺轨到乌鲁木齐,西藏、新疆分别结束了没有公路、铁路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因地制宜、搞活经济的方针,采取增加财政补贴、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建设重点工程以及内地省市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等一系列措施,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包头
钢铁基地、克拉玛依油田
兰新铁路、包兰铁路
川藏公路
西藏、新疆
财政补贴
建设重点工程
对口支援
新知讲解
模 块 三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新知讲解
乌鲁木齐市貌
拉萨八角街成为西藏
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新知讲解
说一说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的改善
1、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2、当地人民特别是牧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健康水平普遍提高。
3、拉萨多年被评为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
原因是什么?
新知讲解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原因?
①党和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国家支持)
②国家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西部大开发中重点工程的建设;(国家支持)
③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④各民族地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自身努力)
⑤发达地区的支持
巩固提升
1.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
A.以少数民族为主,拥有56个民族
B.少数民族主要发布在东南地区和东北地区
C.少数民族主要发布在东北和东南地区
D.少数民族遍布全国,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D
巩固提升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居住区实行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 D.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3.我国先后建立的民族自治区和自治州的个数分别是( )
A.4个,30个 B.5个,30个
C.6个,20个 D.7个,20个
C
B
巩固提升
4.下列选项和“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表达意思最相近的是( )
A.各个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B.各个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C.各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D.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民族发布的特;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先后建立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0个自治县;我国建立了新型的民族关系,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