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单元整合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 2.全面认识“三大改造” 3.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123456781.(2017·山东潍坊中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我们的工作”包括(A)
A.制定并通过《共同纲领》
B.颁布《土地改革法》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解析123456782.(2017·山东泰安中考)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段碑文写道:“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此碑文所指的历史阶段是( )
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答案解析123456783.(2017·山东临沂中考)右图所宣传的法律性文件颁布实施后,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包括( )
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
A.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B.使中国的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C.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
D.大大解放了我国的农村生产力 答案解析123456784.(2017·四川内江中考)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反抗美国的侵略。当时率领志愿军的司令员是( )
A.朱德 B.彭德怀
C.林彪 D.毛泽东 答案123456785.(2017·湖北鄂州中考)2016年4月,在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巴黎协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中国为全球生态文明付诸的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62年前,周恩来在代表中国政府出席的一次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进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周恩来参加的这次会议是 ( )
A.日内瓦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万隆会议 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答案解析123456786.(2017·广东中考)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实践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解析123456787.(2017·湖南娄底中考)1953—195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表(单位:百万吨)——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
表格中粮食总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
A.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大跃进”的掀起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答案解析123456788.(2017·湖南衡阳中考)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
(1)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时间(写出年月日)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图中发表讲话的人是谁?
参考答案: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毛泽东。12345678(2)请说说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或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赢得了国家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中国从此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课件10张PPT。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课标要求
讲述开国大典,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时间和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
2.特点: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空前盛会。
3.内容
(1)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政府: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首都:定国都于北平,并改名为北京。
(4)纪年:采用公元纪年。
(5)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6)国旗:五星红旗。
4.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成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二、开国大典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1)召开:1949年10月1日。
(2)内容: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2.开国大典
(1)毛泽东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2)阅兵:人民解放军三军受阅部队迈着威武雄壮的步伐通过天安门前。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饱受外来侵略、奴役的历史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长期执政的党。
(3)中国历史从此揭开新的篇章。【问题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了哪些准备?
探究: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经过与会代表的广泛讨论协商,会议制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府主席,确定了国旗、国歌、首都和纪年方式,还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问题2】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探究: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即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真正赢得了国家的独立。所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地点是 ( )
A.南京 B.北平
C.上海 D.重庆
2.升国旗、奏唱国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国歌是( )
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
C.《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D.《国际歌》
3.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任命谁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 )
A.周恩来 B.朱德
C.毛泽东 D.邓小平B AA4.某导演拍摄了一部反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纪录片,其中标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的画面是( )
A.淮海战役 B.渡江战役
C.开国大典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5.以下解说词适用于右图的是( )
A.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帝制
B.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宣布祖国大陆基本统一
D.实现了民族独立
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
A.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C.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D.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CDD7.小明学习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后,写了以下读书笔记,其中有三处错误,请你找出并加以改正。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采用民国纪年。10月1日,首都30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刘少奇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0月1日成为我国的国庆纪念日。
(1)错误:1949年10月 改正为:1949年9月
(2)错误:民国纪年 改正为:公元纪年
(3)错误:刘少奇 改正为:毛泽东课件8张PPT。第2课 巩固新政权课标要求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一、西藏和平解放
1.目的:实现祖国的统一。
2.过程
(1)1950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进军西藏的决策。
(2)1951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同中央人民政府签署《中国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3)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二、稳定物价之战
1.目的: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概况:人民政府与投机商展开了一场“米棉之战”,国营经济开始掌握稳定市场的主动权。三、土地改革
1.开始: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展开。
2.结束: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3.意义
(1)摧毁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
(2)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问题1】 中央人民政府为什么要一方面向西藏进军,另一方面力争和平解放西藏?
探究:在人民解放军向西北和西南推进时,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同外国势力相勾结,拒绝和平解放西藏,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来。为此,人民解放军于1950年发起了昌都战役,消灭了藏军主力,同时揭露国际反华势力分裂中国的阴谋。这时,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团赴北京进行和平谈判。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问题2】 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土地改革的意义?
探究:(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土地改革摧毁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
(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3)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4)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1.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 )
A.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统一
B.说明西藏开始进入社会主义
C.实现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D.挫败了列强分割西藏的计划
2.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人民政府与投机商展开的斗争是( )
A.抗美援朝战争 B.稳定物价之战
C.土地改革运动 D.和平解放西藏
3.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发放的土地证,此证得以颁发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CB C4.小王的爷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靠租种地主的土地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王的爷爷分到了土地,他激动地说:“以后再也不用受地主的剥削了!”小王的爷爷能分到土地,是因为( )
A.三大战役的胜利
B.辛亥革命的发生
C.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D.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政权。请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表。D课件10张PPT。第3课 抗美援朝战争课标要求
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一、朝鲜战争爆发
1.爆发:1950年6月25日。
2.美国
(1)1950年6月派遣海军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
(2)1950年7月,美国组织“联合国军”开入朝鲜半岛。
(3)侵朝美军越过“三八线”,直逼朝中边境。
3.中国
(1)美国的行径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也阻挠了新中国统一的进程。
(2)中共中央作出了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二、抗美援朝
1.开始: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
2.战况:志愿军于1950年10月下旬发起第一次战役,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12月,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中再战告捷,收复朝鲜首府平壤及“三八线”以北绝大部分地区,迫使“联合国军”转入战略防御,从而扭转了朝鲜战局。从1950年12月到1951年6月,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紧密配合,先后发起第三、第四、第五次战役,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三、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1.背景
(1)1951年7月,中朝方面同意美方提出的停战谈判要求。
(2)志愿军广大指战员以其勇敢、顽强和无畏,被祖国人民誉为“最可爱的人”。
2.结果: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
3.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问题1】 美国为什么要派兵侵入朝鲜?
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和苏联的影响下,朝鲜半岛形成北部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南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两个政权。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出于打击社会主义力量,遏制新中国的目的,操纵联合国,组织所谓的“联合国军”侵入朝鲜。
【问题2】 为什么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探究:(1)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两国人民以劣势装备战胜了具有现代技术装备的美军,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
(2)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也给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反对侵略、保卫和平提供了宝贵经验。
(3)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觉悟。1.“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这段话中的“敌人”是指( )
A.美军 B.日军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
2.朝鲜战争爆发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共中央召开会议,经过慎重讨论,做出的决定为( )
A.必须参战 B.不易参战
C.参战损害极大 D.不参战利益极大
3.“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是魏巍在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对 的歌颂和赞扬( )?
A.中国人民解放军 B.中国人民志愿军
C.八路军 D.新四军AAB4.下列是在某场战争中牺牲的现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籍部分革命烈士名录
陈观松(1924—1952) 赖监桥(1933—1953)
李佛林(1929—1953) 刘宴群(1927—1950)
徐承钦(1928—1951) 邱慈荣(1923—1952)
廖 武(1931—1953) 蔡以仁(1918—1950)
刘房添(1919—1951)
据此分析,这场战争最有可能是( )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5.右图是美国陆军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的情景。这个协定签订于( )
A.1952年7月 B.1953年7月
C.1953年9月 D.1954年7月DB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材料二 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美国将军克拉克
(1)“跨过鸭绿江”的是哪支队伍?根据材料一指出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事件的结果如何?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结果: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影响: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课件12张PPT。第4课 走向国际舞台课标要求
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
1.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提出: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倡导:1954年6月,中国、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
4.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1.时间、地点: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
2.会议特点:这次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3.主要内容:保卫世界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
4.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问题1】 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探究:(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初提出,是为了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后来经过我国政府的倡导,它不仅成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而且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这说明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这说明中国的外交不谋求单边利益,而注重发展同各国的全方位友好合作关系,在合作中争取共同发展。
(3)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过程中,不论其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大小、社会制度的差异,都一视同仁。这说明中国的外交方向是面向世界,以广交朋友,争取友好合作为宗旨。【问题2】 中国同参加万隆会议的其他亚非国家的“同”与“异”是什么?
探究:(1)同:①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干涉和侵略。②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③互帮互助,发展亚非国家的经济和文化。
(2)异:①社会制度不同。②意识形态不同。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阐述包括( )
①一边倒 ②另起炉灶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④和平共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目前,我国已同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第一个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 )
A.朝鲜 B.苏联
C.美国 D.印度AB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下列属于其内容的是( )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互不侵犯 ③互不干涉内政
④平等互利 ⑤和平共处 ⑥“求同存异”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⑤⑥
4.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增进各国友谊的我国领导人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胡锦涛AB5.万隆会议期间,时任菲律宾外长的罗慕洛高度评价周恩来总理的讲话:“这个演说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现了民主精神。”他这样说的原因是( )
A.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B.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C.会议讨论了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
D.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亚非会议,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从一开始就抱着极端敌视的态度。它通过报刊等宣传机器来贬低会议的意义,硬说亚非会议“算不得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散布会议不可能达成任何协议的悲观论调,企图煽动一些国家在会内制造矛盾,使会议达不成协议。会议前夕,1955年4月1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将向国会要求通过“援助”的新计划,妄想以“经济援助”为饵,诱使某些国家上钩,听从美国的指挥。
材料二 会议就有关亚非国家的利害关系和共同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达成了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1)材料一中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破坏亚非会议?
参考答案:破坏亚非国家的团结,削弱亚非国家的影响力,从而分别控制亚非各国。
(2)会议主要就哪些共同关心的问题达成一致?你能归纳会议中形成的万隆精神吗?你认为万隆精神对今天不同国家处理相互间的关系有没有作用?为什么?
参考答案: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团结、合作、平等。有作用。它是推动亚非团结与合作的动力源泉;今天,我们更应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和各国选择不同发展道路的自主权,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课件12张PPT。第5课 工业化的起步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标要求
了解“一五”计划;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建设人才。
3.开始:1953年。
二、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1.“一五”计划的实施
(1)集中力量加强东北重工业基地建设。
(2)加强华北、中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新工业基地建设。
(3)交通、电力和棉纺织工业等方面的建设也大规模展开。
2.成就: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3.影响:为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
(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大会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意义
(1)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
(2)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次伟大变革。【问题1】 我国“一五”计划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探究:(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即使与印度相比,差距也不小,尤其是重工业基础薄弱。
(2)如果不发展重工业,就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具体原因:①工业化建设的机器设备主要靠重工业提供,而我们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尤其是重工业。②发展农业的技术设备,如拖拉机、播种机、抽水机等也要靠重工业生产。要变革千百年来的手工业工具,离不开重工业。③国防建设的武器装备也离不开重工业的支持。因此,“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问题2】 《共同纲领》起过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比较《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探究:(1)《共同纲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还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因此《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虽都具有宪法性质,但后者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而前者只是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其中“一化”是指( )
A.工业化 B.农业化
C.商品化 D.专业化
2.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
A.实行土地改革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集中力量发展轻工业
D.进行“三大改造”
3.武汉长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请问该桥建于 ( )
A.土地改革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三大改造”时期
D.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ABB4.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某中学准备举办一场“一五”计划成果图片展,下列哪一图片不适合采用( )C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在下列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 )
A.第一届政协会议 B.第二届政协会议
C.第一届人大会议 D.第二届人大会议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我国一切权力属于( )
A.中国共产党 B.政治协商会议
C.人民代表大会 D.人民CD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毛泽东
材料三 中国与印度、美国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1)根据材料概述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状况。
参考答案:工业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
(2)你能分析出造成这种工业状况的原因吗?
参考答案:近代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和长期战乱。
(3)为改变此种工业状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结果?
参考答案:措施:1953年参考苏联的建设经验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果: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汽车厂、飞机厂等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建成投产,独立的工业体系已初步建立。大大改善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课件11张PPT。第6课 三大改造课标要求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原因:当时的个体农业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对粮食和原料作物日益增长的需求。
2.农业合作化
(1)时间:1953—1956年。
(2)阶段:经历了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3.手工业合作化
(1)背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2)完成:到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开始:1954年。
2.方式:从以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到公私合营。
3.完成:到1956年底,全国有99%的私营工业企业和82%的私营商业户,实现了所有制的改造。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标志:“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居于主导地位,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局限:由于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和形式过于简单划一,在长时间内也遗留了一些问题。
3.意义: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1】 什么是公私合营?为什么采取公私合营的形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探究:公私合营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根据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通过公私合营,国家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新中国的一大创造。这是由历史与现实条件决定的:第一,民族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国革命;第二,他们也拥护社会主义改造;第三,资本家有管理经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这样的人才。
【问题2】 “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哪些推动作用?
探究:(1)对社会主要矛盾: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
(2)对社会制度:通过“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户的生产组织
2.下图是“江苏省江宁县公私合营股票”,其印发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B.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C.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D.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3年4月出版 AD3.板书是浓缩的教学案。下图板书设计,其标题应为 ( )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一五”计划 D.抗美援朝
4.下列有关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B.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改造于1952年基本完成BD5.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C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已经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生产关系这种根本的变化,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开辟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材料二 我国1952年钢产量135万吨,发电量72.6亿度,煤炭6 649万吨,原油43.6万吨,棉布38.3亿米。1957年钢产量535万吨,发电量193亿度,煤炭13 000万吨,原油146万吨,棉布50.5亿米。1957年比1952年钢产量增长296%,发电量增长166%,煤炭增长96%,原油增长235%,棉布增长32%。
——《人民日报》(1959年)(1)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说出材料一中“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内容。
参考答案: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2)你认为材料二的内容能够证明材料一中的哪些历史结论?(概括表达)
参考答案: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②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重大变化。③“三大改造”的完成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课件13张PPT。单元整合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及历史影响2.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3.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的区别12341.(2017·山东泰安中考)《人民日报》社论在评论有一次重大会议时指出:“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5 答案解析12342.(2017·山东淄博中考)根据下面“山东省对外开放大事记”分析,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特点是( )
1984年 把青岛、烟台开放为沿海港口城市
1988年 把山东半岛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3年 把济南、淄博、潍坊等8地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A.以建立经济特区为开端
B.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C.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扩展
D.步步走在全国的最前列5 答案解析12343.(2017·山东枣庄中考)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贯彻全面准确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其中,“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者是( )
A.孙中山 B.毛泽东
C.周恩来 D.邓小平5 答案解析123454.(2017·山东聊城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二 (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12345(1)材料一中的“改革”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事件:创造了“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大发展;促进了农村大变革;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殊之处。
参考答案:原因: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引进外资;探索对外开放的路子。特殊之处: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123455.(2017·甘肃庆阳中考)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哪一行政机构,使今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
参考答案:西域都护。
(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是在哪一朝代?清朝时,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行政长官是什么?
参考答案:元朝。驻藏大臣。
(3)台湾地区曾先后被哪两个殖民者侵占?后来分别是怎样回归祖国的?
参考答案:荷兰、日本。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从日本手中回归祖国。12345(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维护民族团结而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新时期,为实现祖国统一,我国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参考答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课件10张PPT。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背景:“两个凡是”受批评和抵制。
2.讨论: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公开发表。
3.意义:为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
(1)思想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上:邓小平成为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3.意义
(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3)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问题1】 为什么说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而不是理论?
探究:因为人类探索真理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而所谓的真理就是客观对象的各种规律。要知道人类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只有把这种认识放在对客观对象的改造实践中去检验。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2】 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探究:(1)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
(2)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
(4)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后开始发展起来和逐步形成的。
所以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次大讨论直接针对的是( )
A.冤假错案
B.“两个凡是”
C.经济建设
D.“左”倾错误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是( )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C.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D.结束了“文化大革命”BA3.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
A.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战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抗战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
A.孙中山 B.毛泽东
C.邓小平 D.江泽民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B.法制建设上来
C.科技建设上来 D.国防建设上来BCA6.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考答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2)这一会议重新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作出了什么战略决策?
参考答案:大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课件11张PPT。第11课 经济体制改革课标要求
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一、农村的改革
1.背景: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2.试点:1978年初,安徽、四川两省率先开始对农村政策进行大胆调整。
3.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影响:农村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出现巨大变化。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决议:1984年10月,《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 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内容
(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2)所有制形式: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3)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推进: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取得引人注目的发展。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建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推进: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3.意义:有利于深化改革、促进创新和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探究:(1)当时,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农村改革是否成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关系到全国改革的总体成效。
(2)我国农业发展的步伐历来滞后于工业,这不但影响到农民生活的改善,也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3)我国长期以来在市场供给上属于短缺型经济。例如,当时,粮食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亿万人口的大国不可能靠进口来解决这些难题。从农村抓起,从农业着手,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4)农村地区受计划经济的束缚相对较小,便于突破。
【问题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改革有何关系?
探究:农村改革为城市改革奠定经济基础,提供了经验;城市改革是农村改革的延续和发展。两者都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该会后实行的改革首先开始于( )
A.农村
B.中小城市
C.大城市
D.国有企业
2.1979年,小岗村农民兴奋地说:“大呼隆干了20年,越干越穷……就是治不好我们的穷病,包干到户一年就治好了。”带来上述变化的农村改革措施是( )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C.给农民生产自主权
D.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AC3.“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包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这段《凤阳花鼓词》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哪一时期的凤阳面貌(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4.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对外开放DA5.关于下面这幅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B.缩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C.实行按劳分配的单一分配制度
D.逐步把大中型企业转化为小型企业
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什么作用( )
A.统治性 B.决定性
C.辅助性 D.基础性ABD8.下列内容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阶级斗争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首先从城市开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1)错误:阶级斗争 改正:经济建设
(2)错误:城市 改正:农村
(3)错误:私有制 改正:公有制课件11张PPT。第12课 对外开放课标要求
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建立:1980年8月,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正式建立。
2.作用:成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前沿地区。
二、对外开放区域的扩大
1.背景: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发展,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
2.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5月,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增设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5.开放浦东新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6.开放内地
(1)1992年,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由沿海向沿边、沿江和内陆纵深地区推进。
(2)珲春、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九江、武汉、重庆等沿江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城市,相继对外开放。随后几年,一批内地市、县被列入对外开放地区。
7.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加入:2001年12月,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2.作用: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问题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经济特区的原因有哪些?我国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什么?
探究:(1)原因:广东、福建两省位于东南沿海,较早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工商业较发达,我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也多集中在此地,所以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两省靠近沿海,交通便利,邻近港澳,市场广大,人口众多,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两省还是著名的侨乡,有利于吸引侨胞回国投资等。
(2)目的:引进外资、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问题2】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探究: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有利于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营造一个较稳定、公平的国际环境;客观上有利于我国开展全方位的国际外交,间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1.在对外开放中,首先建立经济特区的两个省为( )
A.广东、福建
B.安徽、四川
C.广东、广西
D.江苏、浙江
2.城市既是现代文明的中心,又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阵地。小明写了一篇介绍某个城市的文章,草拟了右图中的三个标题,他要介绍的是( )
A.重庆 B.南京
C.深圳 D.杭州AC3.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设置的,作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新飞跃的是( )
A.山东半岛开放区 B.上海浦东新区
C.珠江三角洲 D.广东沿海开放区
4.2017年是改革开放39周年。回顾历史,宁波曾是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宁波又是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比较前后两次“开放”,其不同在于( )
A.前者是丧权辱国的,后者是独立自主的
B.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
C.两次开放都取得了辉煌成果
D.两次开放都增强了国力
5.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 )
A.1999年12月 B.2000年12月
C.2001年12月 D.2002年12月BAC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78—2007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6.7 m2增加到27.1 m2,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1年的7 438 km2扩展到2005年的32 520.7 km2。我国城市人口也从1980年的19.6%快速跃到2005年的40.5%。
材料三 197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 624.1亿元。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已经超过法国和英国。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 61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 534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城市的发展变化。
参考答案:材料一:城市面貌由落后到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发生巨大变革(自行车、人力车被各种汽车取代;马路上的人流变为车流)。材料二:居民居住面积增加;城市建筑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城市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工业和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市场经济和商品贸易的发展。课件13张PPT。第13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确立与发展课标要求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中共十二大
(1)时间:1982年9月。
(2)内容: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
(1)时间:1987年。
(2)内容: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南方谈话
(1)时间地点:1992年1、2月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
(2)内容: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发展才是硬道理。
(3)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理论的含义: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3.中共十四大
(1)时间:1992年10月。
(2)内容: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3)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中共十五大
(1)时间:1997年9月。
(2)内容: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中共十六大
(1)时间:2002年11月。
(2)内容: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并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中共十八大
(1)时间:2012年11月。
(2)内容: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中共十九大
(1)时间:2017年10月。
(2)内容: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问题1】 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是什么?我国现在已进入什么阶段?
探究: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前两步战略目标,现在正在努力实现第三步目标。
【问题2】 为什么要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探究: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结论,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心愿。1.某县一农户的墙上还留有一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应出现在( )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一个中心”是指( )
A.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
D.以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心DB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作出以上重大决策的会议是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4.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 )
A.毛泽东 B.江泽民
C.邓小平 D.胡锦涛BC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的。其具体内容不包括( )
A.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代表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6.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会议为(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八大DD7.请将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结构图填写完整。 1982 十三大 一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 课件9张PPT。第14课 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课标要求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实施: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完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一批民族自治地方,组成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使民族区域自治迈出法律化、制度化的第一步。
3.进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这成为我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走向繁荣创造了前提。
2.发展
(1)“一五”计划中,一批重点建设工程都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
(2)社会主义改造:到1958年,全国少数民族地区(除西藏外)陆续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3)改革开放后,民族区域自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结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实践获得了巨大成功。这表明,采用民族区域自治来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问题1】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探究:(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2)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合作互助的民族关系。
(3)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问题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探究:(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发展。
(2)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
(3)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
(4)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少数民族用品生产。
(5)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1.中共中央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在( )
A.筹建新中国时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
C.“文化大革命”开始时 D.改革开放后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受到各民族的热烈欢迎。我国现有省级民族自治区 ( )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3.“……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C.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D.“一国两制”方针政策AAA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下列省级行政区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是( )
A.云南
B.甘肃
C.贵州
D.新疆
5.西藏解放六十多年来,国家向西藏自治区拨付的财政补贴和基本建设费已达数百亿元人民币,目前每年保持不少于10亿元。党和政府之所以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为了( )
A.加强各民族团结
B.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
C.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D.贯彻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DC6.下列是小虎同学有关民族团结的读书笔记,其中有四处错误,请你帮助指出并加以改正。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五十五个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全国各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共设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到1958年,除新疆外全国少数民族地区陆续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1984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成为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
(1)错误:五十五
改正:五十六
(2)错误:全国各地
改正: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3)错误:新疆
改正:西藏
(4)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改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课件14张PPT。第15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课标要求
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
(1)提出者:邓小平。
(2)出发点: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
2.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中国大陆)坚持 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地位: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回归
(1)背景:“一国两制”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开始由构想进入实践。
(2)文件: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3)回归: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澳门回归
(1)文件:1987年4月,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2)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3.意义
(1)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同时,它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发展:海峡两岸人员往来及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不断发展。
2.措施
(1)九二共识: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2)八项主张: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3.前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作用: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并通过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问题1】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是伟大的科学构想,是他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探究:“一国两制”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伟大构想。这一构想的提出,不仅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而且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与台湾的稳定和繁荣,有利于促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这一构想的提出,还为和平解决某些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找到了新途径,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问题2】 港澳回归后,台湾问题的解决对实现祖国统一愈显重要。请结合目前形势谈一谈解决两岸关系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探究:(1)有利因素:第一,两岸关系的缓和,为相互间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二,两岸经济交流是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第三,大陆方面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扩大,两岸人民希望实现和平统一。
(2)不利因素:第一,“台独”势力猖獗,成为阻碍两岸统一的绊脚石。第二,国际上反华势力特别是美国的干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孤立和遏制新中国。中美建交后,美国推行“以台制华”的双轨政策,阻挠中国统一,这是造成台湾问题长期未能解决的根本原因。
总之,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两岸人民热切期盼统一呼声的高涨以及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视,有利因素在增长。1.祖国统一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开辟了正确道路的是 (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2.下列适合实践“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地区有 ( )
①新疆 ②西藏 ③香港 ④台湾 ⑤澳门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3.1997年6月30日午夜12点,香港回归中英双方防务交接仪式上,中方指挥官高声说道:“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这一瞬间标志着( )
A.“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诞生
B.中国结束半殖民地社会
C.香港进入“港人治港”新时代
D.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B CC4.闻一多先生创作的“七子之歌——澳门”中写道:“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澳门回归祖国是在( )
A.1984年 B.1987年
C.1997年 D.1999年
5.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其核心是( )
A.制定和平统一方案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提出“一国两制”方针
D.落实八项主张要求DB 6.某教师在讲授“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时,设计了如下板书。其中,方框中的内容应是( )
?
A.和平共处 B.求同存异
C.平等互利 D.“一国两制”
7.由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大国干预是阻挠统一的外部因素
C.武力解决是实现统一的唯一途径
D.“台独”势力是祖国统一的内部阻力DA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
历史形成的国家观》
材料二 (1)材料一中所说的“理论”是指“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2)材料二中图1是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该特别行政区成立于1997年;图2是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该特别行政区成立于1999年。
(3)请说明材料一所述理论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成功实践。课件11张PPT。第16课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巨变课标要求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加以说明。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2008:舞动的北京,发展的中国
1.申奥成功
(1)时间:2001年7月13日。
(2)地位:这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标志。
2.三大理念:“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
3.成功举办
(1)时间:2008年8月,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2)成就:中国体育健儿以51枚金牌的优异成绩荣登奥运金牌榜榜首。
(3)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二、“中国速度”
1.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迅速,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含义: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建设成就,被世界各国誉为“中国速度”。
3.代表: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缩影。
三、城乡人民生活的巨变
1.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城乡居民逐渐告别了物质生活相对短缺的时代。
2.表现: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出现了历史性巨变:人们餐桌上的主副食品充裕而丰富,服装服饰从单一化走向了多姿多彩和个性化,手机、电话的普及使人们的日常交往变得更为便捷,外出旅游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问题1】 我国能够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探究:(1)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3)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我国有着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问题2】 改革开放后,我们衣、食、住、行变迁的原因。
探究:(1)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政策的变化。
(2)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3)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1.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宣布地点为( )
A.华盛顿 B.莫斯科
C.柏林 D.伦敦
2.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包括田径、体操、柔道在内的所有28个大项的比赛。奥运金牌榜位居( )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开放的方向为( )
A.由南向北、由西向东 B.由南向北、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由西向东 D.由北向南、由东向西B AB 4.1990年10月,我国内地首条大规模、长距离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这条高速公路为( )
A.京沪高速 B.京广高速
C.沪宁高速 D.沈大高速
5.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主要是单调的“灰蓝黑”。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的服饰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西方文化影响深远
B.改革开放的实行
C.服饰品味逐渐提升
D.服装产业迅猛发展DB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
材料二 在战国时代,我国已普遍使用印章(用木、石等材料雕刻而成的图像章)……如果把“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看作一个汉字“京”,她便是奥运会会徽史上第一次汉字字形书法的引入……如果把“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当作一个“人”形画,她便是东方绘画表现手法上的一次杰出的应用……她将当之无愧地成为奥林匹克运动视觉形象史上的一座艺术丰碑。
——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说明材料三 奥运会的举办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场馆道路设施的兴建为北京带来新增投资1 600亿元;给北京带来新增消费支出880亿元;诞生了100万个就业机会;拉动了北京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6%;令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各种“奥运经济推介会”又是推动中外企业共享奥运经济发展的大平台。(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融合了中国哪几种传统艺术形式。
参考答案:书法、印章(雕刻、雕塑)、舞蹈、绘画。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的知识,分析举办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举办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①改善了北京等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②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③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收入。
⑤有利于促进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北京的对外开放。课件11张PPT。单元整合1.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重大失误 2.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主要外交成就及原因
(1)外交成就:
①1953年底,我国政府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1955年,我国政府派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③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新中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④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不断努力;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等。1234561.(2017·山东聊城中考)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D.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解析1234562.(2017·山东东营中考)宣传报道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与右图类似的报道会出现在 (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解析1234563.(2017·江苏南京中考)“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工人。”“他”的典型事迹是( )
A.研制原子弹
B.参加石油会战
C.治理兰考灾害
D.培育杂交水稻 答案解析1234564.(2017·湖北随州中考)他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开始改变当地贫穷的面貌:病故前要求“埋在沙滩上”,“也要看着把沙丘治好”。这位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模范人物是( )
A.雷锋 B.王进喜
C.邓稼先 D.焦裕禄 答案解析1234565.(2017·福建中考)右图所示内容可以见证( )
周恩来总理招待尼克松总统的宴会
A.万隆会议召开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解析1234566.〔2017·山东临沂中考(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
材料二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23456(1)材料一中的中美《联合公报》是在哪个城市签署的?签署这一公报时我国的最高领导人是谁?该公报的签署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城市:上海。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依据材料二,简要说明一个中国政策的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课件12张PPT。第7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课标要求
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共八大
(1)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成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的标志。
2.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1)提出: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发动:1958年。
(2)特点:“大跃进”运动盲目求快,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3)评价: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挫折。
(4)危害: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
4.国民经济的调整
(1)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计划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二、“文化大革命”
1.发动:1966年5月,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此后,“文化大革命”异常迅猛地发动起来。
2.内乱
(1)全面夺权:1967年1月,造反派“打倒一切”“全面夺权”。
(2)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陷于极不正常的状态。
(3)最大冤案:刘少奇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遭受了残酷迫害。
3.反革命集团
(1)争权夺利:林彪、江青两个集团争夺权力的矛盾日益尖锐。
(2)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坠机身亡。
4.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5.危害:“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三、建设成就
1.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工业:武汉、包头两大内地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开发建设成功。
(2)国防:原子弹和导弹的研制取得突破。
(3)交通:鹰厦、包兰、兰青、兰新、川黔等铁路建成通车。
2.“文化大革命”时期
(1)成就: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核技术、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尖端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2)认识: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会取得比这大得多的成就。【问题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探究: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要立足于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问题2】 什么是“文化大革命”?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
探究:“文化大革命”是以“革命”的名义进行的,但它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也不可能带来社会进步。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党内的“左”倾错误思想有关。20世纪60年代以后,“左”倾错误思想发展,阶级斗争扩大化,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有走资本主义复辟道路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发动了“文化大革命”。1.中共八大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作出正确决策的基础是 ( )
A.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
B.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完成
C.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2.195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总路线内容中包含的词语有( )
A.稳步前进 B.鼓足干劲
C.充实提高 D.和谐发展AB3.下图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GDP:国内生产总值。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A.发动土改运动
B.实行三大改造
C.实行改革开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4.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斯德哥尔摩的演讲中说:“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这里的“公共食堂”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DC5.为了战胜三年困难时期,从1961年开始,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B.发动“大跃进”运动
C.对社会主义进行改造
D.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6.1952年,著名油画家董希文创作了巨型油画《开国大典》。该作品曾有两次改动,其中一次改动是去掉刘少奇的画像。这次改动可能发生在( )
A.“大跃进”期间
B.“一五”计划期间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社会主义建设期间AC7.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它建成通车于 ( )
A.过渡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十年探索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8.辨析改错:1965年正当我国开始执行新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周恩来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遭受了残酷迫害。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1)错误:1965 改正:1966
(2)错误:周恩来 改正:刘少奇
(3)错误:林彪 改正:江青D课件9张PPT。第8课 艰苦创业年代的英雄模范课标要求
了解探索时期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一、“铁人”王进喜
1.大庆油田
(1)名称:因国庆10周年临近,命名为“大庆油田”。
(2)会战:1960年,中共中央决定,集中力量在大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
2.“铁人”王进喜
(1)事迹:1960年4月,王进喜带领的钻井队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
(2)赞誉:王进喜以吃大苦、耐大劳、公而忘私、忘我拼搏的劳动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人们称他是“铁人”。
(3)精神: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艰苦创业精神,也被誉为“铁人”精神。二、“县委书记的榜样”
1.任职:焦裕禄受命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
2.事迹:制定了治理风沙、内涝、盐碱“三害”的规划,大力提倡在兰考种植泡桐,锁住黄沙。后来,兰考人民亲切地把泡桐称为“焦桐”。
3.榜样:1966年2月,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焦裕禄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座精神丰碑。三、“雷锋之歌”
1.事迹:雷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处处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他为人民群众做了大量好事,真正做到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3.荣誉
(1)毛泽东于1963年3月5日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2)由此,全国各条战线、各个行业掀起了持久的学习雷锋的热潮。【问题】 从王进喜、焦裕禄、雷锋身上我们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探究: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是千千万万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1.电影《铁人》(右图为宣传海报)歌颂了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它的主人公应是( )
A.邱少云
B.王进喜
C.邓稼先
D.焦裕禄
2.“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他身患肝癌,仍坚持工作,带头查风口、探流沙,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他是( )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邓稼先 D.雷锋
3.电视台的编导们要拍摄电视剧《焦裕禄》,应该选择实地拍摄的地点为( )
A.西藏阿里 B.新疆罗布泊
C.河南兰考 D.黑龙江大庆BAC4.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创业的英雄人物中,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的是( )
A.焦裕禄 B.雷锋
C.邓稼先 D.王进喜
5.毛泽东主席亲笔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时间为( )
A.1960年 B.1961年
C.1962年 D.1963年
6.下面三句豪言壮语分别是创业年代哪位英雄人物说的?想一想,他们表达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哪些共同感受和情怀?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
◇“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焦裕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参考答案: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以主人翁的姿态和高度的政治热情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等。BD课件11张PPT。第9课 外交工作的突破与发展课标要求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一、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1.背景: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乒乓外交: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3.尼克松访华
(1)时间:1972年2月。
(2)成果: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美方表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意义:标志着两国结束长期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4.建交公报:1978年12月,中美两国签署《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公报声明: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5.正式建交: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标志着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二、重返联合国
1.重返: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恢复新中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
2.意义
(1)是我国外交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
(2)中国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不懈的努力。
三、走向建交高潮
1.中日建交: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两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声明》,中日正式建交。
2.与西方国家建交:20世纪70年代,中国和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建立外交关系。
3.与亚非拉国家友好合作。【问题1】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能够实现正常化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这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从美国方面讲,其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此外,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从中国方面讲,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问题2】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了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宣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想一想,新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探究:(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国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改变了过去国家积贫积弱的面貌。
(2)中国政府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和平友好关系,不仅赢得了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尊重,而且也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国,国力日益增强,自然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是世界潮流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主持正义、长期斗争的巨大胜利。1.“小球转动大球”的故事反映了我国与哪个国家外交关系的改善( )
A.英国 B.日本 C.印度 D.美国
2.毛泽东主席曾对美国总统尼克松说:“我们两家也怪得很,过去22年总是谈不拢,现在从打乒乓球起不到10个月就谈成了。”这里的“两家”“谈成”的结果是( )
A.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B.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C.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D.中国重返联合国
3.右面是中美建交当年,邓小平访美时观看骑公牛表演的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 ( )
A.1953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9年DCD4.周恩来总理曾说:“我们再等它三年、五年……等我们的力量强大了,再进去不迟。总有一天要请我们进去。”他说的“请我们进去”是指( )
A.重返联合国 B.中印建交
C.出席万隆会议 D.中美建交
5.右面反映的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新闻照片,这一历史事件出现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美、中日关系缓和
C.亚非拉国家的支持
D.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
6.中日两国结束长期对立,实现邦交正常化是在(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ACC7.下面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建交高峰的直接原因是(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美关系的改善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苏联解体B8.下面是小虎和爷爷的对话,其中有些不正确的地方,请你改正过来:
爷爷: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小虎:多亏有美国的支持。
爷爷:不对,①当时的美国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小虎:你说的对,我记起来了,1971年下半年尼克松才访华,打开了中美关系改善的大门。
爷爷:错,尼克松访华是在②1972年。
小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是在第27届联合国大会上吧?
爷爷:又错误了。应该是③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爷爷: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双方在北京发表了《联合公报》。
小虎:你也错了,中美双方当时发表公报的地方是④上海。课件10张PPT。单元整合1.国防建设 2.科技教育 1234561.(2017·湖南益阳中考)中共十八大以后进行的强军改革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改组成火箭军,作为我军的独立军种。第二炮兵部队创建于 ( )
A.国共政权对峙时期
B.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答案解析1234562.(2017·江苏扬州中考)下边表格空白处应该填入下列哪一选项的内容?( )A.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
C.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D.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解析1234563.(2017·山东日照中考)20世纪50年代,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国家依然做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并将其作为“天字第一号任务”。这一决策是基于怎样的需要( )
A.顺应新技术革命的潮流
B.尽快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
C.加强新中国的国防力量
D.落实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答案解析1234564.(2017·黑龙江绥化中考)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水稻专家是( )
A.邓稼先
B.魏源
C.严复
D.袁隆平 答案解析1234565.(2017·湖南岳阳中考)2017年4月18日,全国首个农村淘宝中心仓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正式运行。下列科技成果与之属于同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的是( )
①汽船 ②籼型杂交水稻 ③飞机 ④电灯
⑤“银河—Ⅰ”巨型计算机 ⑥互联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答案解析1234566.(2017·宁夏中考)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请回答:
(1)1953—1957年我国实行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这一时期,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连接长江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2)1978年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公司制、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以此为起点,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3)我国逐步走上科技强军之路。请举两例说明。
参考答案:①战略导弹部队的建立;②新型军用飞机的研制;③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④自行研制核潜艇。课件10张PPT。第17课 筑起钢铁长城课标要求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起步
1.空军
(1)建立: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正式成立。
(2)战绩:空军航空兵部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取得辉煌战绩。
(3)发展:还先后组建了空降兵师、高射炮兵、雷达兵等部队。
2.海军
(1)建立: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正式成立。
(2)发展:相继建立了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
3.管理
(1)其总部机关为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总后勤部。
(2)解放军军事学院、后勤学院、政治学院和军事科学院等高等院校相继成立。
(3)1955年,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薪金制、军衔制和义务兵役制。二、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
1.建立
(1)目的: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2)建立:1966年7月,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又称第二炮兵。
2.组成: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部队。
三、科技强军
1.军队建设:改革开放后,人民解放军走上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2.科技强军:人民解放军实施科技强军战略,逐步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走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3.2009年国庆阅兵: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是人民解放军军队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一次集中亮相。它充分展示了我国武装力量体系的完整性和现役武器装备的整体水平,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的特色。【问题】 如何看待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探究:相互依赖的关系。国防要靠经济的后盾,经济发展促进国防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自然要靠国防来创造和平环境。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同时又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1.有一支英雄的队伍,它还没有宣布成立就参加了开国大典的阅兵,刚成立就在与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的战争中打出了自己的威风。它是( )
A.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
B.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海军兵种的是( )
A.潜艇部队
B.海军航空兵
C.海军陆战队
D.野战部队CD3.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和海军司令部成立的时间分别为( )
A.1949年4月、1950年11月
B.1949年11月、1950年4月
C.1949年9月、1950年10月
D.1949年10月、1950年9月
4.20世纪70年代,人民解放军在进行军兵种建设的同时,其总部机关调整为( )
①总参谋部 ②总政治部 ③总后勤部 ④总装备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B A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解放军确立的军队发展战略是( )
A.备战练兵
B.科技强军
C.军事扩张
D.全民皆兵
6.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是人民解放军军队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一次集中亮相。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发展特色为( )
A.机械化和信息化
B.数量化和规模化
C.多样化和特色化
D.正规化和标准化B A7.有一位古稀老人写了一篇回忆录,其中有四处错误,请你指出并加以改正。
我的回忆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后,相继建立了北洋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它们成为人民海军的主要作战力量。1965年7月,我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担负着核反击任务。改革开放后,人民解放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逐步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
(1)错误:北洋舰队
改正:北海舰队
(2)错误:1965年
改正:1966年
(3)错误:科教兴国
改正:科技强军课件12张PPT。第18课 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课标要求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了解邓稼先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两弹一星”震惊世界
1.背景:1962年,中央统一领导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2.原子弹:1964年10月,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3.导弹
(1)1960年,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和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2)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3)1966年10月,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导弹在预定地点上空试爆成功,从而揭开了我国导弹与火箭事业发展新的一页。
4.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二、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
1.成就: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2.称谓: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
1.发现:1971年10月,屠呦呦获得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它成为发现抗疟药“青蒿素”的关键。
2.突破:1973年,青蒿结晶物的抗疟功效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并被正式命名为青蒿素。
3.成就
(1)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际生物医学领域的“拉斯克奖”。
(2)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问题1】 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有人说:中国政府的这个声明是不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不利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先使用了核武器,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探究:这个声明,旗帜鲜明地说明了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目的是防御、抵抗外来的侵略,这表现了泱泱大国的恢弘气度,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问题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探究:(1)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有效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国优秀科学家纷纷回国。
(3)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1.1955年,我国为尽快增强国防实力,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作出的决策是( )
A.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
B.发展重工业、实现现代化
C.发展原子能、研制核导弹
D.发展原子能、研制原子弹
2.2017年5月,习近平同志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两弹元勋”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袁隆平DB3.中国航天局计划2020年将嫦娥四号发射到月球暗面。追溯历史,新中国在同一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
C.导弹核武器的成功研制
D.“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
4.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较少,维护粮食安全,一要坚守耕地数量,二要提高粮食产量。有人这样称赞中国的一位农业科学家:“是他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他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钱学森DA5.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成果,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位于( )
A.土地改革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6.屠呦呦的突出贡献是提取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她研究的领域属于( )
A.文学 B.艺术
C.数学 D.医学CD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材料二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致电世界各国政府首脑,阐明中国对于核武器问题的立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1)你知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于何时吗?
参考答案:1964年。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
参考答案:自卫;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
(3)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对拥有核武器做出了什么承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课件9张PPT。第19课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标要求
知道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提出: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影响:“双百”方针的提出在文艺界和科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3.作品:《红旗谱》《暴风骤雨》《青春之歌》《红岩》和《创业史》等。
二、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
1.建国初期: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并吸收工农子弟入学。
2.“一五”计划时期:为加快对国家急需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全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
3.“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受到摧残,出现了严重的倒退。
4.恢复高考: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从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逐步走上正轨。三、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实施:1985年5月,提出在全国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2)结果:到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
2.科教兴国战略
(1)提出:1995年。
(2)内容:强调必须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3.高等教育:全国高校大幅度扩大招生,高等教育规模出现历史性变化。
4.教育体系: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完整的教育体系。【问题1】 新中国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探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安定局面的出现;经济日益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党和政府的重视直接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内外教育合作和交流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广大教育工作者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报效祖国、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
【问题2】 什么是科教兴国战略?
探究: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成为新中国哪一领域的重要方针( )
A.经济建设 B.国防外交
C.文学艺术 D.民族宗教
2.某文学社展开一次“我读书我快乐”的文化节,小刚同学搜集整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著名长篇小说准备阅读。他不可能搜集到的是( )
A.《青春之歌》 B.《红旗谱》
C.《红楼梦》 D.《红岩》
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恢复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制度。下图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考生们在认真答题的画面。该画面拍摄于( )
A.1976年
B.1977年
C.1978年
D.1979年CCB4.下列人物中,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周恩来 D.江泽民
5.面对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中国提出了什么计划( )
A.863计划 B.“一五”计划
C.“星球大战”计划 D.“两弹一星”计划
6.为了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了( )
A.实施义务教育
B.开展“希望工程”
C.恢复高考制度
D.科教兴国战略B AD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5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把九年制义务教育当作“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积极而有步骤地予以实施。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1)从材料看,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有何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国家的兴旺发达。
(2)列举党和政府为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施“希望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