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同步(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同步(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3 08:27:49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4分×12题=48分)
1.搜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研究的课题是( )
A.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 短暂统一的隋朝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2.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最典型的国家是(  )
A. 印度 B. 阿拉伯 C. 朝鲜 D. 日本
3.“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的特有文化气象。以下各项中,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张骞出使西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公元9世纪出现的日文字母“平假名”“片假名”是根据汉字创造的。如今在日本的大街小巷,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汉字,而且字意同汉语基本一致。这种日本文字起源于中国的( )
A. 汉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宋朝
5.2016年,美国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访问印度,意图开启新型的防务关系,以遏制不断强大的中国。报道称,中印两国关系源远流长,印度不愿意和美国走得太近。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可追溯到唐朝,当时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是( )
A. 阎立本
B. 鉴真
C. 玄奘
D. 阿倍仲麻吕
6.公元628年的秋天,一位僧人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茫茫的西行之旅……19年的时间,5万多里的行程,大唐,西域,中亚和印度,100多个国家见证了他的身影,这位唐代僧人是( )
A. 释迦牟尼 B. 鉴真 C. 法显 D. 玄奘
7.日本官方多次派遣使节团到唐朝访问的根本目的是( )
A. 征服中国 B. 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C. 援助中国 D. 建立外交关系
8.唐朝时期,西行“求法”,将亲身见闻口述整理成《大唐西域记》的是( )
A. 玄奘 B. 鉴真
C. 李时珍 D. 张骞
9.下面四幅画像中的人物,他们生在不同的时期,彼此不相识,但他们的事迹所反映的历史主题却是相同的,即( )
A. 祖国统一 B. 中外交往 C. 反抗侵略 D. 民族团结
10.唐朝时,该国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这个国家是 ( )
A. 日本 B. 天竺 C. 大食 D. 大秦
11.四位同学在看完动画片《西游记》之后有如下叙述,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甲:唐僧带回的除了经书还有佛像、花果种子
B. 乙:唐僧去的“西天”实际上是今天的印度半岛
C. 丙:别看他带回了这些经书,实际上没人看得懂,因为那都是梵文写成的
D. 丁:叹,你别说,唐朝的皇帝还真够开明的,外国的东西都敢学
12.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12分×1题=12分)
13. 对外交往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有这样一条路,沿着这条路,东方的丝织品及冶铁等技术相继传至欧洲,西方的汗血马、音乐等也纷纷东来。
(1)请你写出材料一中的“这条路”的名称。
材料二
(2)请分别写出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人物的主要贡献。
材料三海上丝綢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路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渠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原因
(4)综合分析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应如何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一、选择题(4分×12题=48分)
1.搜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研究的课题是( )
A.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 短暂统一的隋朝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反映了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民族关系和谐的史实,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反映了唐朝的对外关系发达,D相符合题意,故选D。
2.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最典型的国家是(  )
A. 印度 B. 阿拉伯 C. 朝鲜 D. 日本
【答案】D
3.“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的特有文化气象。以下各项中,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张骞出使西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西汉,与唐朝无关,排除含④的选项,①②③选项都体现了唐朝“有容乃大”的气象,故选A。学%
4.公元9世纪出现的日文字母“平假名”“片假名”是根据汉字创造的。如今在日本的大街小巷,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汉字,而且字意同汉语基本一致。这种日本文字起源于中国的( )
A. 汉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C
5.2016年,美国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访问印度,意图开启新型的防务关系,以遏制不断强大的中国。报道称,中印两国关系源远流长,印度不愿意和美国走得太近。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可追溯到唐朝,当时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是( )
A. 阎立本
B. 鉴真
C. 玄奘
D. 阿倍仲麻吕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其口述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6.公元628年的秋天,一位僧人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茫茫的西行之旅……19年的时间,5万多里的行程,大唐,西域,中亚和印度,100多个国家见证了他的身影,这位唐代僧人是( )
A. 释迦牟尼 B. 鉴真 C. 法显 D. 玄奘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长安出发到达西域、印度的是玄奘;A项是印度佛教的创始人,B项是东渡到日本;C项法显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是东晋时期的人,时间不符合。故选D。
7.日本官方多次派遣使节团到唐朝访问的根本目的是( )
A. 征服中国 B. 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C. 援助中国 D. 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来到中国,当时成为“遣唐使”。因此,日本官方多次派遣使节团到唐朝访问的根本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故选B。
8.唐朝时期,西行“求法”,将亲身见闻口述整理成《大唐西域记》的是( )
A. 玄奘 B. 鉴真
C. 李时珍 D. 张骞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达天竺研习佛法,写成《大唐西域记》。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故A符合题意;B项鉴真在唐玄宗时东渡日本;C项李时珍的著作是《本草纲目》;D项张骞在西汉武帝时两次出使西域;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9.下面四幅画像中的人物,他们生在不同的时期,彼此不相识,但他们的事迹所反映的历史主题却是相同的,即( )
A. 祖国统一 B. 中外交往 C. 反抗侵略 D. 民族团结
【答案】B
10.唐朝时,该国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这个国家是 ( )
A. 日本 B. 天竺 C. 大食 D. 大秦
【答案】A
【解析】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称为“遣唐使”,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学&
11.四位同学在看完动画片《西游记》之后有如下叙述,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甲:唐僧带回的除了经书还有佛像、花果种子
B. 乙:唐僧去的“西天”实际上是今天的印度半岛
C. 丙:别看他带回了这些经书,实际上没人看得懂,因为那都是梵文写成的
D. 丁:叹,你别说,唐朝的皇帝还真够开明的,外国的东西都敢学
【答案】C
12.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遣唐使是日本的使团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鉴真东渡是将中国文化传播到日本,玄奘西行将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介绍到中国,这些史实反映了唐朝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特点;选项②③④符合题意;而选项①和亲结盟是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的体现,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A。
二、非选择题(12分×1题=12分)
13. 对外交往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有这样一条路,沿着这条路,东方的丝织品及冶铁等技术相继传至欧洲,西方的汗血马、音乐等也纷纷东来。
(1)请你写出材料一中的“这条路”的名称。
材料二
(2)请分别写出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人物的主要贡献。
材料三海上丝綢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路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渠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原因
(4)综合分析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应如何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答案】(1)丝调之路.
(2)图一人物贡献: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图二又人物贡献: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宋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政府鼓励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超;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等。
(4)尊重各国文化的独特性,传承民族文化;坚持对外开放,吸收不同文明成果,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等等。
(3)依据材料信息:唐中后期,路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渠道可知,宋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政府鼓励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超;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
(4)开放性题目,尊重各国文化的独特性,传承民族文化;坚持对外开放,吸收不同文明成果,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等。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下面图片体现的主题是( )
A.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B. 唐代的对外交往
C. 明朝的建筑成就
D. 清朝的经济繁荣
2.李克强担任总理后出访的首个国家便是印度。中印友谊源远流长,唐朝时,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 张骞 B. 鉴真 C. 玄奘 D. 班超
3.下列内容中,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的是(  )
①都是唐朝僧人     ??????????
②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
④都在中日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2011年3月29日,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新德里四次会晤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印度总理辛格共同宣布,2012年为“中印友好合作年”。中印友好源远流长,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中最杰出的使者是(  )
A. 玄奘 B. 鉴真 C. 崔志远 D. 张骞
5.玄奘根据亲身建文写成的书是( )
A. 《西游记》 B. 《大唐西域记》 C. 《玄奘西游记》 D. 《三国演义》
6.“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注而成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文中的“伟大僧人”是指( )
A. 张骞 B. 鉴真 C. 郑和 D. 玄奘
7.从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这些史实得出的结论中( )
①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②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③唐朝只和日本、印度这两个国家有往来
A. ①②正确③错误
B. ①正确②③错误
C. ①③正确②错误
D. ①③错误②正确
8.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的贡献是( )
A. 促进中日友好交流
B. 维护了国家统一
C. 促进中印友好交流
D. 推动我国古代举制度的发展
9.某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设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围绕主题准备出版以下四个内容,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内容不符合主题( )
A.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 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 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 日本遣唐使来华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姓淳于,扬州人,生于六八八年(垂拱四年),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频经炎热”,双目失明,终于在七五四年(天宝十三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他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弟子创建的,它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该寺至今还收藏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纪念物。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概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有哪些?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下面图片体现的主题是( )
A.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B. 唐代的对外交往
C. 明朝的建筑成就
D. 清朝的经济繁荣
【答案】B

2.李克强担任总理后出访的首个国家便是印度。中印友谊源远流长,唐朝时,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 张骞 B. 鉴真 C. 玄奘 D. 班超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他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学#
3.下列内容中,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的是(  )
①都是唐朝僧人     ??????????
②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
④都在中日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鉴真和玄奘都是唐朝僧人;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鉴真在中日交往中有重大贡献,④排除。仔细审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4.2011年3月29日,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新德里四次会晤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印度总理辛格共同宣布,2012年为“中印友好合作年”。中印友好源远流长,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中最杰出的使者是(  )
A. 玄奘 B. 鉴真 C. 崔志远 D. 张骞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成为中国同天竺交往中最杰出的使者。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5.玄奘根据亲身建文写成的书是( )
A. 《西游记》 B. 《大唐西域记》 C. 《玄奘西游记》 D. 《三国演义》
【答案】B
6.“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注而成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文中的“伟大僧人”是指( )
A. 张骞 B. 鉴真 C. 郑和 D. 玄奘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主要历史功绩是出使西域,玄奘是西游天竺国,回来后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这部书成为了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交流,郑和下西洋,ABC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7.从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这些史实得出的结论中( )
①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②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③唐朝只和日本、印度这两个国家有往来
A. ①②正确③错误
B. ①正确②③错误
C. ①③正确②错误
D. ①③错误②正确
【答案】A

8.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的贡献是( )
A. 促进中日友好交流
B. 维护了国家统一
C. 促进中印友好交流
D. 推动我国古代举制度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西行取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在天竺各地讲学,受到当地人的尊重。因此题干材料中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他的贡献是促进中印友好交流,故选C。学%
9.某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设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围绕主题准备出版以下四个内容,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内容不符合主题( )
A.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 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 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 日本遣唐使来华
【答案】A
【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按题目要求应选择“错误”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因此A项中的史实不符合“唐代的中外交往”的主题,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姓淳于,扬州人,生于六八八年(垂拱四年),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频经炎热”,双目失明,终于在七五四年(天宝十三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他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弟子创建的,它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该寺至今还收藏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纪念物。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概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影响:促进了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促进了日本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日本医药学等技的发展:增进了日本对中国文化(唐文化)的了解和向往:原因: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统治者政策开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技发达,文化昌盛等


【教材分析】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4课,本课通过对唐朝时期对外交往历史的介绍,突出的反映出当时中国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其立足点在友好往来上。教师应该使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繁荣对周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以及唐文化的世界地位。同时,周边国家也将他们的文化思想,民俗民风等带到中国。学生们应该知道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世界文明,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此外,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
【知识梳理】
一、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 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 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唐朝最富影响的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双眼失明)
二、与天竺(印度)的交往
(1)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三、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
A、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C、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D、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四、唐朝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A.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才能对于国外产生辐射力和吸引力.B.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重点、难点讲解】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知识链接:
1. 鉴真东渡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2)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玄奘西行
(1)时间:贞观初年。
(2)过程: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3)贡献: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教师点拨:
鉴真与选择都生活在唐朝,都是僧人,都对唐与邻邦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典例说明】
例1:玄奘前往印度时,印度半岛被称为( )
A. 印度
B. 印尼
C. 天竺
D. 孟加拉
二、教学难点:
◆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的理解
知识链接:
一、条件:
1、国家安定统一
2、经济文化繁荣
3、对外开放政策
4、海陆交通发达
二、对外交往的盛况
1、东亚 -- 朝鲜、日本
2、南亚 -- 天竺
3、中亚 -- 波斯、大食
4、西亚
由于国际交往的需要,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当时对外交通的道路主要有两条,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可达朝鲜,西经敦煌,越葱岭,东到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向西的一条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有一定的相类,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朝鲜和日本,从广州出发,可达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这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正是因为有了这几条便利的交通线,才使得对外友好往来得以发展。
【典例说明】
例2:唐朝与亚、欧、非各国友好往来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最根本的原因是( )
A.对外交流非常便利 B.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C.采取开放的对外开放政策 D.制度先进,地域广大
教师点拨:
⒈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⒉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⒊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均有所长,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本课小结】
一、遣唐使
1、 目的:为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2、 次数:十多次。
3、 代表人物:阿倍仲麻吕
4、 作用:日本文化深受唐文化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1、 目的地:日本
2、 到达时间:公元754年
3、 次数:共六次,前五次失败,第六次成功。
4、 作用: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学、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
1、 时间:唐贞观年间
2、 目的地:天竺
3、 贡献:
①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②翻译大量佛经→高僧、翻译家(为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③《大唐西域记》→旅行家(为研究中外交流史提供了珍贵文献)。


【教材分析】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4课,本课通过对唐朝时期对外交往历史的介绍,突出的反映出当时中国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其立足点在友好往来上。教师应该使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繁荣对周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以及唐文化的世界地位。同时,周边国家也将他们的文化思想,民俗民风等带到中国。学生们应该知道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世界文明,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此外,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
【知识梳理】
一、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 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 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
(2)鉴真东渡:唐朝最富影响的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双眼失明)
二、与天竺(印度)的交往
(1)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三、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
A、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C、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D、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四、唐朝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A.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才能对于国外产生辐射力和吸引力.B.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重点、难点讲解】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知识链接:
1. 鉴真东渡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2)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玄奘西行
(1)时间:贞观初年。
(2)过程: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3)贡献: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教师点拨:
鉴真与选择都生活在唐朝,都是僧人,都对唐与邻邦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典例说明】
例1:玄奘前往印度时,印度半岛被称为( )
A. 印度
B. 印尼
C. 天竺
D. 孟加拉
【答案】C
【方法总结】抓住题干关键词“玄奘前往印度时”是解题的关键,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当时印度称为天竺。
二、教学难点:
◆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的理解
知识链接:
一、条件:
1、国家安定统一
2、经济文化繁荣
3、对外开放政策
4、海陆交通发达
二、对外交往的盛况
1、东亚 -- 朝鲜、日本
2、南亚 -- 天竺
3、中亚 -- 波斯、大食
4、西亚
由于国际交往的需要,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当时对外交通的道路主要有两条,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可达朝鲜,西经敦煌,越葱岭,东到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向西的一条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有一定的相类,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朝鲜和日本,从广州出发,可达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这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正是因为有了这几条便利的交通线,才使得对外友好往来得以发展。
【典例说明】
例2:唐朝与亚、欧、非各国友好往来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最根本的原因是( )
A.对外交流非常便利 B.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C.采取开放的对外开放政策 D.制度先进,地域广大
【答案】B
【方法总结】本题属于理解型的选择题,只要正确认识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然后将四个选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正确选项。
教师点拨:
⒈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⒉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⒊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均有所长,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本课小结】
一、遣唐使
1、 目的:为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2、 次数:十多次。.
3、 代表人物:阿倍仲麻吕
4、 作用:日本文化深受唐文化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1、 目的地:日本
2、 到达时间:公元754年
3、 次数:共六次,前五次失败,第六次成功。
4、 作用: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学、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
1、 时间:唐贞观年间
2、 目的地:天竺
3、 贡献:
①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②翻译大量佛经→高僧、翻译家(为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③《大唐西域记》→旅行家(为研究中外交流史提供了珍贵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