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渔夫的故事》学案(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扫描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渔夫的故事》学案(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扫描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3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04 10: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第五单元
18.渔夫的故事
由主
主于知识←提前预习勸于归纳→
l.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搋去()弥漫()倒霉()
缕()
目砌(
偶然()
凝成(
耸立()
2根据拼音写汉竽。

x封
起shl
pang

报da
gu让
违be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凶神,曾经跟所罗门作对。
无恶不作
2)老话确实讲得不错,这真是‘恩将仇报’了!
恩将仇报
(3)“下流无耻的魔鬼,你这是说谎呀!
下流无耻
4.文学常识填空。
《渔夫的故事》选自
又名
,是古代阿拉伯的民间故事。
5.目头叙述一下渔夫是怎么战胜魔鬼的
点击思维←温故知新查漏补缺→
1.注意“撬”不要拼写成“qjo”,“缕”不要拼写成“i”。
2.注意“规矩”不要误写为“规举”,“诡计”不要写成了“鬼计”。
要结合词语所在文中的具体语境推测揣摩,不能只看字面意思,如“恩将仇报”,这里指用仇恨报
答恩惠。
4.《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又名《天方夜谭》,“天方”是
指阿拉伯地区,“谭”通“谈”。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公元8世纪至16世纪阿拉伯的风土人情,显示
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像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所表现的主要内容
名师导睡
理清结构
颅,铁叉似的手臂,桅杆似的腿杆,山洞似的大嘴,石块似
渔夫的故事
的牙齿,喇叭似的鼻孔,灯笼似的眼睛,奇形怪状,非常丑
魔鬼逞凶
陋凶恶。”这一系列的比喻,形象而具体地勾勒出了魔鬼的
渔夫获瓶
(善良)
恩将仇报(邪恶)渔夫投瓶(是非
模样,仿佛触摸得到。语言(人物对话):简洁而有个性,
笑逐颜开
智斗魔鬼
以牙还牙分明)
并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这也是本篇引人入胜的奥秘之
渔夫获胜(智慧
心理:这时候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
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这是课文唯一一次对渔夫心
2语言特色:
理活动的描写。从他的想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渔夫
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此时已经镇定下来,他知道怕魔鬼和与魔鬼讲道理,都是徒
和地方色彩。肖像:“瓶里冒出一股青烟,飘飘荡荡地升到氵
劳的,自己能与魔鬼较量的,不是身体,而是智慧。他想到
空中,继而弥漫在大地上,逐渐凝成一团,最后变成个巨大
了,只有让魔鬼重新回到瓶子里,才叮以游厦它。所以下面
韵墅鬼.披头散发,高高地耸立在渔夫面前—堡垒似的头
的对话,渔夫的语言就充满了智量,让魔鬼相信:他不想再
乞求、辩解,准备束手待毙,使麑鬼不氖不透人了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