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3 09:4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分层练习
基础题
1.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看到的《人民日报》可能是在(  )
A.1976年 B.1978年
C.1984年 D.1992年
2. 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小岗村的做法(  )
A.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C.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D.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3.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4.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风云驰骋的企业都诞生在1984年。这一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公私合营的全面展开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下图是被誉为“中国餐饮个体第一家”的悦宾饭店开张图片。1980年,北京市工商局为创办人李桂仙颁发了中国第一份个体餐饮营业执照。美国合众社记者尤步乐在报道中写道:“在共产党中国的心脏,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从农村全面转向城市
B.扩大企业自主权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格局形成
D.非公有制经济在繁荣社会经济方面的作用得到认同
6.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安徽凤阳县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②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逐步废除 ③中共中央首次突破把“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理念 ④全国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7.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在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结合下图(上海自贸区范围)所示可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目标是(  )
A.成为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B.成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
C.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基地
D.成为深化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
8.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9.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3年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八条第一款中,明确规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B.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组成部分
C.是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D.从根本上克服了贫富差距
10.有一浙江商人,1980到1992年间因做买卖三次入狱,又无罪释放,引起各方对其是否合法经营展开激烈争论。此事例不能说明(  )
A.民营经济发展道路坎坷
B.改革开放初期立法滞后
C.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刻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11.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封读者来信,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人民日报》为这封来信所加的“编者按”明确指出,当时已经出现“‘三级所有’,‘包田到组’的地方”,应当“坚决纠正”。这反映出(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尝试遭到质疑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2.下表为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
   类别
年份  
国有或控
股工业
集体
工业
个体工业
其他类
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8.1
17.9
18.5
上表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B.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
C.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D.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能力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主义和市场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引自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
材料二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引自邓小平《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1987年2月)
材料三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引自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12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对比材料三和材料一、二所阐述的思想有何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3)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平的上述言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你对此有何认识?
提升题
14.材料一
项目
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工业总产值比重
100%
0
材料二: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集体经济
国有经济
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
40%
29%
7%
24%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现象的成因。
(2)材料二与材料一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变化的原因。
23.安徽凤阳长期以来属于贫困县,流传的一段花鼓词很能说明问题:“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然而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了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你能说出导致这种巨大变化发生的政策措施么?它是怎样发挥作用的?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和解析
基础题
1.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材料体现了这一工作重心的转移,故B项正确。
答案:B
2.解析:抓住材料信息“分田到户搞包干”,18位农民分田到户搞包干的做法,实际上是否定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体制,故C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C
3.解析:注意题干要求回答的是“本质问题”,这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思考。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其根本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C
4.解析:题目关键词是“企业”及“下海经商”以及时间“1984年”,这是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开始的年份,故C项正确。
答案:C
5.解析:198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从农村全面转向城市,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与个体经济无关,故B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格局形成,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
答案:D
6.解析:安徽凤阳县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是1978年12月;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逐步废除是1985年开始的;中共中央首次突破把“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理念是1982年;1987年,全国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故先后顺序为①③②④。
答案:B
7.解析:首先应明确上海自贸区原则通过的时间为2013年,是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的时期。全面提取有效信息:A、B两项“排头兵”和充分引进外资、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为经济特区的作用,与材料不符,故排除;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为1992年开放的浦东新区,故C项排除;选D项。
答案:D
8.解析:本题主要根据相关大事的时间和“催生创业高潮点的动因”两个依据来解题。A、C两项都符合题目中的时间,但C项不完全符合题目强调的“催生创业高潮点的动因”,而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9.解析:A项“根本上”说法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所有权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集体所有,农民仅是获得了使用权;B项正确;C项“理性回归”说法错误,从表面上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单位,但与传统社会小农经济是有本质区别的;经济体制改革前,正是因为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从根本上克服了贫富差距”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B
10.解析:采用排除法,关键信息:“1980到1992年”。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从1992至2000年是逐步确立的过程,故D项与材料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答案:D
11.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意,从题干意思中我们能看出对于“包田到组”还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A、C两项说法错误,D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时期还没有全面展开。
答案:B
12.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1978年只有单一公有制,到1997年非公有制经济占一定比例,说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000年,公有制仍是我国经济的主体。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国有企业改革,故A、B、D三项不正确。
答案:C
能力题
13.答:(1)不能以计划与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了利用市场经济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2)更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说明了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3)一致。因为它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认识:邓小平的探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党和人民的重大认识问题,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提升题
14.(1)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完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2)变化:所有制结构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肯定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认为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占主导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3.政策措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包干到户,分户经营,在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启示: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