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
章末培优攻略
攻略(一) 破解热考图形
(1)图1中X、Y、Z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图2中a、b、c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
(2)结合两图,总结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突变和基因重组、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3)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历地理隔离吗?并举例说明。
提示 不一定。如异源多倍体的形成就无需经历地理隔离。
攻略(二) 突破热点题型
题型一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攻略秘籍 方法有两种:根据定义计算,或根据PAA=P、PAa=2PAPa、Paa=P计算;前者在任何条件下都适用,后者适用的条件是:种群个体之间自由交配、没有自然选择、没有迁移、没有基因突变等。
【例1】 在一个随机交配的大种群中,某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个体占19%,那么种群中该性状的杂合子的频率是( )
A.1% B.18% C.9% D.81%
解析 随机交配的大种群中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符合遗传平衡。显性个体占19%,则隐性个体占81%,计算可知隐性基因的频率为0.9,显性基因的频率为0.1,因此杂合子的频率为0.9×0.1×2×100%=18%。
答案 B
题型二 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判断
攻略秘籍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
【例2】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a自交后代是AA、Aa、aa,出现了新的基因型,种群发生了进化
B.马和驴杂交可以生育骡子,马和驴是同一物种
C.二倍体植物经低温处理成为四倍体植物,形成了新物种
D.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得到的三倍体属于新的物种
解析 Aa自交不改变基因频率,种群不发生进化;骡子高度不育,马和驴之间仍然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三倍体高度不育,不能称为一个物种。
答案 C
课件7张PPT。章末培优攻略攻略(一) 破解热考图形(1)图1中X、Y、Z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图2中a、b、c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
(2)结合两图,总结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突变和基因重组、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3)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历地理隔离吗?并举例说明。
提示 不一定。如异源多倍体的形成就无需经历地理隔离。攻略(二) 突破热点题型题型一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例1】 在一个随机交配的大种群中,某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个体占19%,那么种群中该性状的杂合子的频率是( )
A.1% B.18%
C.9% D.81%
解析 随机交配的大种群中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符合遗传平衡。显性个体占19%,则隐性个体占81%,计算可知隐性基因的频率为0.9,显性基因的频率为0.1,因此杂合子的频率为0.9×0.1×2×100%=18%。
答案 B攻略秘籍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
【例2】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a自交后代是AA、Aa、aa,出现了新的基因型,种 群发生了进化
B.马和驴杂交可以生育骡子,马和驴是同一物种
C.二倍体植物经低温处理成为四倍体植物,形成了新物 种
D.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得到的三倍体属于新的物种题型二 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判断解析 Aa自交不改变基因频率,种群不发生进化;骡子高度不育,马和驴之间仍然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三倍体高度不育,不能称为一个物种。
答案 C第19课时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Ⅰ)
学习目标
1.了解早期的生物进化论。2.说明现代综合进化论的主要内容。3.理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4.掌握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基础知识|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观点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评价 主观推测较多,但内容颇为系统、丰富,为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达尔文的进化学说
1.观点 物种是可变的;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评价 可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但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等问题。
三、现代综合进化论(代表者:杜布赞斯基)
现代综合进化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不仅是生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基因库:一个生物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
(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
(4)基因型频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自查自纠|
(1)生存斗争就是生物和生物之间的斗争( )
(2)达尔文认为适应的第一步是生存斗争,第二步是变异的产生( )
(3)生物变异的有害或有利由环境决定,并可转化( )
(4)种群是生殖的基本单位,也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
(5)基因频率是指某个基因占种群全部基因的比例( )
(6)豌豆种群中,若紫花基因频率是a,则白花基因频率是1-a( )
答案 (1)× (2)× (3)√ (4)√ (5)× (6)√
|图解图说|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选择使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在草原草稀少的情况下,颈长的长颈鹿能吃到高处的食物得以维持生存,颈短的长颈鹿吃不到高处的食物,最终不能维持生存而被淘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一 拉马克进化学说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比较
1.分析教材拉马克和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不同解释,思考环境在两个进化学说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提示 拉马克认为环境变化是导致生物性状变异的原因,并且由环境变化而引起的性状变异能够遗传;而达尔文认为变异是生物自身的事情,不是环境变化引起的,环境只是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变异在前,环境的选择在后。
2.长期服用同一种药物,会导致人体中的菌群抗药性增强,用达尔文的观点怎么解释?
提示 人体中的细菌本来就存在抗药性差异,服用药物后,抗药性强的细菌被保留并繁殖后代,抗药性弱的细菌则被淘汰;抗药性变异经药物的定向选择逐渐积累加强,导致菌群抗药性不断增强。
拉马克进化学说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比较
比较项目
达尔文进化学说
拉马克进化学说
区别
变异特点
变异是不定向的,本来就有
变异是定向的
环境对变异的作用
选择
诱导
进化方向
自然选择决定
生物自身决定
进化原因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相同点
均承认生物非神所造,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均承认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典例1】 下列说法符合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______。
①食蚁兽的舌头变得细长,是由于食蚁兽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 ②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由于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缘故 ③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④鼹鼠由于长期生活于地下,眼睛萎缩、退化 ⑤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由于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逐渐积累的结果
尝试解答________
解析 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的两个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①②③体现的是“用进”,④体现的是“废退”;⑤符合达尔文的进化学说。
答案 ①②③④
【跟踪训练】
1.下列关于达尔文进化学说和拉马克进化学说区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认为环境的变化可以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生物的意愿决定的
C.达尔文认为生物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解析 达尔文认为环境起选择作用,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适应环境,并得到保留;拉马克认为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生物体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相应的变异。
答案 D
探究点二 种群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某种群由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组成,其中AA占30%,Aa占20%,aa占50%。
(1)怎样计算种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
提示 方法一:
该种群基因型频率PAA=30%、PAa=20%、Paa=50%,设种群个体总数N=100,则各基因型的个体数量nAA=30、nAa=20、naa=50;根据基因频率的定义,则基因频率PA==0.4,Pa==0.6。
方法二:
PA==+×=PAA+PAa=0.3+×0.2=0.4,
Pa=Paa+PAa=0.5+×0.2=0.6。
(2)若种群中个体之间进行随机交配,怎样计算子代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
提示 首先求出亲本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概率:A配子的概率=0.4,a配子的概率=0.6,不难发现A配子的概率就是A基因频率PA,a配子的概率就是a基因频率Pa。然后利用棋盘格法求出子代各基因型的概率:
雄配子
雌配子
A(PA=0.4)
a(Pa=0.6)
A(PA=0.4)
AA(P)
Aa(PAPa)
a(Pa=0.6)
Aa(PAPa)
aa(P)
即子代各基因型的频率PAA=P=0.42、PAa=2PAPa=2×0.4×0.6、Paa=P=0.62。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根据定义计算
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2)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PA=PAA+PAa ,Pa=Paa+PAa
即:一对等位基因中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3)若种群个体随机交配,后代中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PAA=P,PAa=2PAPa,Paa=P
【典例2】 在一次红绿色盲的调查中共调查男女各200名,调查发现,女性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红绿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A.4.5% B.6% C.9% D.7.8%
尝试解答________
解析 解本题的关键是求得红绿色盲基因的总数以及红绿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总数。因为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男性为XY,红绿色盲基因(用b表示)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基因b共有36(即15×1+5×2+11×1)个,因此,红绿色盲基因的频率=×100%=6%。
答案 B
【跟踪训练】
2.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aa)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
A.30%,21% B.30%,42% C.70%,21% D.70%,42%
解析 先计算蜗牛种群的基因频率: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55%+1/2·30%=70%,a的基因频率为30%。在自由交配的情况下,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2×A的基因频率×a的基因频率=2×70%×30%=42%。
答案 D
知识脉络
要点晨背
1.物种是可变的,所有现存的物种都是从其他物种演变而来的。
2.适应的第一步是变异的产生,第二步是通过生存斗争对变异进行选择。
3.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加强。
4.种群不仅是生殖的基本单位,还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5.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
6.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1.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物种是神创的
B.物种是不变的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的原因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项正确;物种是神创的和物种是不变的是荒谬的观点,用进废退是拉马克学说的内容,A、B、D三项均错误。
答案 C
2.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是一定自然区域中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B.一个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
C.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生殖的基本单位
D.种群通过繁殖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解析 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中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而不是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A项错。
答案 A
3.关于基因库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解析 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每个个体中不可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答案 C
4.如图表示某个种群基因型的组成情况,A、a为一对等位基因。则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 )
A.0.11 B.0.4
C.0.5 D.0.55
解析 由图中可知AA∶Aa∶aa=1∶1∶1,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aa+Aa=+×=0.5。
答案 C
课后跟踪分层训练
(时间:35分钟)
1.下列各项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能作出科学解释的是( )
A.生物多样性 B.生物适应性
C.适者生存 D.遗传和变异
解析 受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达尔文未能就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解释。
答案 D
2.一种感冒药发明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药物对病毒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后来的药量用得多,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解析 在未使用该药之前,感冒病毒存在差异(变异),有的抗药性强一些,有的弱些。药物对病毒的这种差异起到了定向选择作用,开始使用疗效很高,说明绝大多数病毒抗药性差,被药物淘汰。但同时也选择了极少数抗药性强的变异个体,并通过迅速繁殖传染给正常人群,当再次用药时,抗药性强的变异病毒再次被选择积累使药效逐渐降低。
答案 C
3.公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公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
A.代代经常使用的结果
B.变异朝着有利于生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
C.繁衍后代的需要
D.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 现代公鹿的鹿角发达,并不意味着古代所有公鹿鹿角都发达,而是通过公鹿间的生存斗争将鹿角不发达的公鹿逐代淘汰的结果。
答案 D
4.某医院对新生儿易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解析 抗生素对细菌起选择作用,并非导致突变的因素,变异在前选择在后,A错误;细菌是否变异与是否接触过抗生素无关,B正确;病菌的耐药性与免疫球蛋白是否存在无关,C错误;耐药菌的形成是基因突变所致,与是否接种疫苗无关,D错误。
答案 B
5.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在一个由600只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隐性基因v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 )
A.20% B.40%
C.60% D.80%
解析 VV、Vv、vv共1000只,其中Vv为40%×1000=400只,因此隐性基因v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400+2×400)÷2000×100%=60%,C项正确。
答案 C
6.一年生植物到秋天死亡,它们却能利用种子过冬,就像许多昆虫利用卵过冬一样,这都是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这种现象用达尔文的观点来解释,是( )
A.遗传变异的结果
B.生存斗争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适者生存的结果
解析 由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知,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适应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C
7.自由交配和自交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依次是( )
A.改变、改变 B.不变、不变
C.改变、不变 D.不变、改变
解析 自由交配即随机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对已达遗传平衡的种群而言,也不改变其基因型频率。自交不改变基因频率,但会使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提高。
答案 B
8.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
A.表现型 B.基因型
C.不利变异的基因 D.肽链结构
解析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现型。
答案 A
9.在对欧洲某学校的学生进行遗传调查时发现,血友病患者占0.7%(男∶女=2∶1),血友病携带者占5%,那么这个种群中的“Xh”的频率是( )
A.2.9% B.0.7%
C.3.96% D.3.2%
解析 假设有100个学生,则0.7个血友病患者中有0.7×=个男患者(XhY),有0.7×个女患者(XhXh),5%的携带者相当于5个XHXh。100个个体等位基因的总数为50+50×2=150个,Xh的基因频率为:(+×2+5)÷150×100%=3.96%。
答案 C
10.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解析 A基因频率=16%+1/2×(1-16%-36%)=40%,a基因频率为60%。随机交配后,AA基因型频率=40%×40%=16%;自交后代中AA基因型频率=16%+48%×1/4=28%;无论如何交配,基因频率亲子代不变化。
答案 C
11.右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点种群中存在多种变异类型,是变异不定向的结果
B.A→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
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并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
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可产生多种变异类型;A→B是害虫与农药(无机环境)进行生存斗争的过程,这一阶段中只有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保留下来,此后这些抗药性强的个体大量繁殖,对应于图中的B→C;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与农药无关。
答案 D
课件27张PPT。第19课时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Ⅰ)学习目标
1.了解早期的生物进化论。2.说明现代综合进化论的主要内容。3.理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4.掌握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观点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评价 主观推测较多,但内容颇为系统、丰富,为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达尔文的进化学说
1.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础知识|物种是可变的 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评价 可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但不能科学地解释____________的本质以及__________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等问题。
三、现代综合进化论(代表者:____________)
现代综合进化论认为,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_____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遗传和变异 自然选择 杜布赞斯基 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_____的全部个体。种群不仅是______的基本单位,也是__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
(2)基因库:一个生物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__________。
(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______________的比例。
(4)基因型频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______中所占的比例。同种生物 生殖 生物进化 基因总和 全部等位基因 种群 (1)生存斗争就是生物和生物之间的斗争( )
(2)达尔文认为适应的第一步是生存斗争,第二步是变异的产生( )
(3)生物变异的有害或有利由环境决定,并可转化( )
(4)种群是生殖的基本单位,也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
(5)基因频率是指某个基因占种群全部基因的比例( )
(6)豌豆种群中,若紫花基因频率是a,则白花基因频率是1-a( )
答案 (1)× (2)× (3)√ (4)√ (5)× (6)√|自查自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解图说|自然选择使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在草原草稀少的情况下,颈长的长颈鹿能吃到高处的食物得以维持生存,颈短的长颈鹿吃不到高处的食物,最终不能维持生存而被淘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析教材拉马克和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不同解释,思考环境在两个进化学说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提示 拉马克认为环境变化是导致生物性状变异的原因,并且由环境变化而引起的性状变异能够遗传;而达尔文认为变异是生物自身的事情,不是环境变化引起的,环境只是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变异在前,环境的选择在后。探究点一 拉马克进化学说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比较2.长期服用同一种药物,会导致人体中的菌群抗药性增强,用达尔文的观点怎么解释?
提示 人体中的细菌本来就存在抗药性差异,服用药物后,抗药性强的细菌被保留并繁殖后代,抗药性弱的细菌则被淘汰;抗药性变异经药物的定向选择逐渐积累加强,导致菌群抗药性不断增强。拉马克进化学说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比较【典例1】 下列说法符合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______。
①食蚁兽的舌头变得细长,是由于食蚁兽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 ②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由于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缘故 ③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④鼹鼠由于长期生活于地下,眼睛萎缩、退化 ⑤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由于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逐渐积累的结果尝试解答________
解析 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的两个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①②③体现的是“用进”,④体现的是“废退”;⑤符合达尔文的进化学说。
答案 ①②③④【跟踪训练】
1.下列关于达尔文进化学说和拉马克进化学说区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认为环境的变化可以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生物的意愿决定的
C.达尔文认为生物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解析 达尔文认为环境起选择作用,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适应环境,并得到保留;拉马克认为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生物体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相应的变异。
答案 D某种群由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组成,其中AA占30%,Aa占20%,aa占50%。
(1)怎样计算种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
提示 方法一:
该种群基因型频率PAA=30%、PAa=20%、Paa=50%,设种群个体总数N=100,则各基因型的个体数量nAA=30、nAa=20、naa=50;探究点二 种群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2)若种群中个体之间进行随机交配,怎样计算子代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
提示 首先求出亲本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概率:A配子的概率=0.4,a配子的概率=0.6,不难发现A配子的概率就是A基因频率PA,a配子的概率就是a基因频率Pa。然后利用棋盘格法求出子代各基因型的概率:【典例2】 在一次红绿色盲的调查中共调查男女各200名,调查发现,女性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红绿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A.4.5% B.6%
C.9% D.7.8%
尝试解答________【跟踪训练】
2.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aa)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
A.30%,21% B.30%,42%
C.70%,21% D.70%,42%解析 先计算蜗牛种群的基因频率: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55%+1/2·30%=70%,a的基因频率为30%。在自由交配的情况下,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2×A的基因频率×a的基因频率=2×70%×30%=42%。
答案 D第20课时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Ⅱ)
学习目标
1.阐明现代综合进化论的主要内容。2.阐明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3.概述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
|基础知识|
一、现代综合进化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
(2)种群进化的实质: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最终引起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主要包括:
①地理隔离:指由于地理上的障碍阻断了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②生殖隔离:指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
二、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1.提出者 木村资生。
2.观点 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当积累的中性突变导致生物的性状出现差异之后,自然选择才会发生作用,造成生物进化。
三、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
生物进化理论揭示了生物产生、发展和一种生物向另一种生物进化的客观规律,阐明了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自查自纠|
(1) 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
(2)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
(3)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进化( )
(4)种群越大,遗传漂变的效应越小;种群越小,遗传漂变的效应越大( )
(5)马和驴可以杂交产生骡子,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
(6)中性学说认为,DNA分子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 )
答案 (1)× (2)× (3)√ (4)√ (5)× (6)√
|图解图说|
★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PAA+PAa
Pa==Paa+PAa
PA+Pa=1=PAA+PAa+Pa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提示:因为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个体表现型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但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可以通过生殖而世代延续,并且在群体中扩散,因此生物进化应该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的变化。
探究点一 种群与物种
1.太湖中的所有鱼是否是一个种群?为什么?
提示 不是。鱼是多个物种组成的,而种群是同一物种组成的。
2.马和驴能杂交产生骡子,马和驴是同一物种吗?同一物种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提示 同一物种在自然状态下能交配并能产生可育后代,马和驴虽然能交配,但后代骡子不可育,二者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种群与物种的比较
项目
种群
物种
范围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由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
判断标准
种群具有“三同”: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
自然状态下能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不存在生殖隔离)
联系
①一个物种可包括许多种群,一个种群由同一物种组成
②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但存在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
【典例1】 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殖的基本单位
B.物种基因库一般比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丰富
C.同一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不同物种不能够交配
尝试解答________
解析 种群是生殖的基本单位;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不同物种可能不能交配,也可能能交配,但后代不育。
答案 B
【跟踪训练】
1.洪泽农场鸟类自然保护区处于泗洪县东南,有关该区域鸟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鸟含有的基因总和称为种群基因库
B.自然条件下,鸟儿间能够进行基因交流
C.自然条件下,鸟儿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这些鸟类是由多个不同的种群构成的
解析 种群基因库研究的是一个种群的基因组成,鸟不是一个种群;同种鸟间能够进行基因交流,不同种鸟间不能够进行基因交流。
答案 D
探究点二 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
1.桦尺蠖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体色黑色(S)对浅色(s)显性。19世纪中叶,工业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导致树干变黑,使得黑色个体逐年增多,浅色个体逐年减少,下表是1871~1875年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情况,分析回答:
基因型
1871年
1872年
1873年
1874年
1875年
SS
10%
11%
13%
15%
17%
Ss
20%
22%
26%
28%
30%
ss
70%
67%
61%
57%
53%
(1)5年间S基因频率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基因频率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20% 22% 26% 29% 32% 80% 78% 74% 71% 68%
(2)5年间,桦尺蠖种群发生进化了吗?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 发生了进化。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5年间桦尺蠖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3)通过该实例,说明自然选择是如何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
提示
(4)5年间,桦尺蠖是否形成了新的物种?
提示 5年时间,桦尺蠖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质的变化,不足以建立生殖隔离,不可能形成新物种。
2.二倍体幼苗低温处理可以获得四倍体植株,四倍体是一个新的物种吗?
提示 是。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后代三倍体高度不育,二者之间已经建立了生殖隔离,且四倍体是可育的,所以四倍体是一个新的物种。
物种形成的方式、环节及生物进化
1.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者关系如图:
2.物种形成的两种方式
(1)渐变式: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逐渐建立生殖隔离。
①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绝不可能产生新物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
②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
(2)爆发式:不经地理隔离,短时间建立生殖隔离。如自然界中异源多倍体的形成:
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形成新物种生物必定进化。
【典例2】 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均为(1/2)[1-(1/2)n]。下列对该种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B.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
C.发生了生物进化
D.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尝试解答________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在繁衍过程中基因型频率虽然发生改变,但基因频率没有改变,A、a基因频率始终保持各占1/2,所以没有发生进化,没有进化则不会产生生殖隔离。
答案 C
【跟踪训练】
2.有人将欧洲家兔带到某小岛上,若干年之后,这些兔子的后代不能与欧洲家兔杂交产生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理环境决定了两个种群产生不同的变异
B.不同的环境对这两个种群的变异进行了选择
C.两个种群已产生生殖隔离,成为不同的物种
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解析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能将众多变异类型中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选择出来,这种选择是定向的,但是环境不能决定生物的变异;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经地理隔离。
答案 A
探究点三 达尔文进化学说与现代进化论
1.现代综合进化论是不是否定了达尔文进化学说?
提示 由于受到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于遗传变异的本质、自然选择的作用实质等不能够做出科学的解释,对进化的解释也是局限于个体水平;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传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的作用实质,并以种群为单位进行研究。现代综合进化论只是对达尔文进化学说进行了修正、完善和发展,其基础仍是达尔文进化学说。
2.现代综合进化论与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是不是矛盾?
提示 两者不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个体、群体,即宏观水平;后者侧重于分子,即微观水平;两者相互补充,更好地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本质。
【典例3】 现代综合进化论是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下列不是现代综合进化论对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完善和发展的是( )
A.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突变、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C.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尝试解答________
解析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也是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
答案 C
【跟踪训练】
3.下列观点属于现代进化论的是( )
A.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B.新物种形成需经地理隔离
C.经过长期地理隔离必定形成新物种
D.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
解析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的观点;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经地理隔离,长期地理隔离也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答案 D
知识脉络
要点晨背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建立。
3.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遗传漂变、迁移等。
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地理隔离不是必要条件。
5.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一物种形成不同的种群,同一区域的不同种群属于不同物种。
6.中性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主因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可以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是( )
A.突变 B.遗传漂变
C.自然选择 D.基因迁移
解析 四个选项均能够改变种群基因频率,但只有自然选择能够定向改变基因频率。
答案 C
2.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阻止了个体间的基因交流
B.对所有的生物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解析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无明显的因果关系,有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可造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但是有时候没有地理隔离也能产生新物种,如植物中多倍体的形成。
答案 B
3.下列各项中,形成了新物种的是( )
A.桦尺蛾灰色基因S的基因频率由95%变为5%
B.马与驴交配产生的骡子
C.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水稻
D.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解析 A项中桦尺蛾变化前后并没有建立生殖隔离,仍然是同一个物种;B项中的骡子和C项中的单倍体水稻均是高度不育,不能称之为物种,因为物种必须能交配且能产生可育后代;D项中的四倍体与二倍体之间已建立了生殖隔离,且四倍体是可育的。
答案 D
4.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4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AA和aa的频率均为。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①发生了隔离 ②发生了基因突变 ③发生了自然选择 ④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由题干可知,基因型为Aa的豌豆种群在连续自交4代过程中,只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没有发生基因频率的变化,因此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答案 D
5.下列叙述中,不符合中性学说的是( )
A.进化过程中,核酸中碱基具有一定的置换速率
B.中性突变对突变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没有影响
C.中性突变在种群中的保存、扩散、消失完全随机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中性突变不断积累
解析 中性学说认为多数突变都是中性的,即无所谓有利或有害,当中性突变积累导致生物性状出现差异之后,自然选择才会发生作用而导致表现型进化。
答案 D
、
课后跟踪分层训练
(时间:35分钟)
1.下列哪项不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不遗传的变异 D.染色体变异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其中突变又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 C
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
B.生物进化的本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C.狮虎兽是哺乳动物的新物种
D.同种生物的种群大小与基因库大小呈反比
解析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生物进化的本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正确;狮虎兽不育,不哺乳动物的新物种,C错误;同种生物的种群大小与基因库大小呈正比,D错误。
答案 B
3.原始的生命起源于原始的海洋,并逐渐向陆地发展,那么决定生物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方向的是( )
A.遗传 B.变异
C.生存斗争 D.自然选择
解析 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 D
4.下列哪项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
A.人工选择 B.染色体变异
C.随机交配 D.遗传漂变
解析 随机交配不改变种群基因频率。
答案 C
5.某种群自由交配获得F1,F1自由交配获得F2,整个过程中没有自然选择以及基因突变等使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1和F2基因频率相同
B.F1和F2基因型频率不相同
C.整个过程发生了进化
D.F1和F2纯合子比例不同
解析 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F1和F2基因频率相同,没有进化;自由交配获得的子代,继续自由交配,基因型频率不变,F1和F2基因型频率相同,F1和F2纯合子比例相同。
答案 A
6.图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三种作用类型,其中最易产生新物种的是( )
A.甲 B.乙
C.丙 D.甲、乙
解析 丙种群存在明显的不同方向的变异倾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易产生新物种。
答案 C
7.下列有关现代综合进化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所得的三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
C.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不是一个新物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 D
8.下列叙述符合现代综合进化论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若环境条件保持稳定,则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
D.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解析 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很多,不只是环境条件;地理隔离也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答案 A
9.下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Q点表示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使得该种群产生了适应性变异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解析 分析曲线变化可知,Q点表示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故A基因频率升高,A正确;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B正确;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对该种群产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适应环境的个体,保留了适应性变异,C错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正确。
答案 C
10.下列有关种群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适应环境个体较多的种群进化较快
B.小种群进化速度比大种群快
C.种群内个体间差异越大,进化越快
D.个体的死亡对小种群基因频率变化影响大
解析 适应环境个体数越多,其变异程度越小,基因频率改变的程度越小,故种群进化较慢。
答案 A
11.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体色受一对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叶以前,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请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从遗传的角度分析,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__________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__________。
(2)试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①19世纪,桦尺蠖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___________的,经过长期的____________,其中不利变异不断__________,有利的变异则逐渐________,从而使种群的____________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变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
解析 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19世纪,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浅色(ss)桦尺蠖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来桦尺蠖栖息地变成黑褐色,浅色型个体易被鸟类所食,黑色个体由于具有了保护色而容易生存下来,久而久之,黑色个体逐代积累增多,S的频率也随着增高,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答案 (1)基因突变 原材料
(2)浅色桦尺蠖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 黑色个体容易生存下来
(3)不定向 自然选择 被淘汰 积累 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课件32张PPT。第20课时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Ⅱ)学习目标
1.阐明现代综合进化论的主要内容。2.阐明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3.概述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一、现代综合进化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迁移、____________等。
(2)种群进化的实质:种群内____________的改变。|基础知识|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自然选择 遗传漂变 基因频率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____________会发生______改变,最终引起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____________并能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群生物个体。基因频率 定向 相互交配 生殖出可育后代 (2)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主要包括:
①地理隔离:指由于______________阻断了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②生殖隔离:指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____________或交配后产生________的后代。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地理上的障碍 自由交配 不可育 二、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1.提出者 木村资生。
2.观点 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的随机固定。当积累的中性突变导致生物的性状出现差异之后,____________才会发生作用,造成生物进化。
三、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
生物进化理论揭示了生物产生、发展和一种生物向另一种生物进化的客观规律,阐明了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自然选择 中性突变 自然选择 (1) 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
(2)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
(3)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进化( )
(4)种群越大,遗传漂变的效应越小;种群越小,遗传漂变的效应越大( )
(5)马和驴可以杂交产生骡子,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
(6)中性学说认为,DNA分子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 )
答案 (1)× (2)× (3)√ (4)√ (5)× (6)√|自查自纠|★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解图说|★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提示:因为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个体表现型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但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可以通过生殖而世代延续,并且在群体中扩散,因此生物进化应该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的变化。1.太湖中的所有鱼是否是一个种群?为什么?
提示 不是。鱼是多个物种组成的,而种群是同一物种组成的。
2.马和驴能杂交产生骡子,马和驴是同一物种吗?同一物种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提示 同一物种在自然状态下能交配并能产生可育后代,马和驴虽然能交配,但后代骡子不可育,二者是两个不同的物种。探究点一 种群与物种种群与物种的比较【典例1】 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殖的基本单位
B.物种基因库一般比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丰富
C.同一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不同物种不能够交配
尝试解答________
解析 种群是生殖的基本单位;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不同物种可能不能交配,也可能能交配,但后代不育。
答案 B【跟踪训练】
1.洪泽农场鸟类自然保护区处于泗洪县东南,有关该区域鸟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鸟含有的基因总和称为种群基因库
B.自然条件下,鸟儿间能够进行基因交流
C.自然条件下,鸟儿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这些鸟类是由多个不同的种群构成的
解析 种群基因库研究的是一个种群的基因组成,鸟不是一个种群;同种鸟间能够进行基因交流,不同种鸟间不能够进行基因交流。
答案 D1.桦尺蠖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体色黑色(S)对浅色(s)显性。19世纪中叶,工业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导致树干变黑,使得黑色个体逐年增多,浅色个体逐年减少,下表是1871~1875年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情况,分析回答:探究点二 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1)5年间S基因频率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s基因频率的变化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20% 22% 26% 29% 32% 80% 78% 74% 71% 68%
(2)5年间,桦尺蠖种群发生进化了吗?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 发生了进化。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5年间桦尺蠖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3)通过该实例,说明自然选择是如何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
提示
(4)5年间,桦尺蠖是否形成了新的物种?
提示 5年时间,桦尺蠖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质的变化,不足以建立生殖隔离,不可能形成新物种。2.二倍体幼苗低温处理可以获得四倍体植株,四倍体是一个新的物种吗?
提示 是。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后代三倍体高度不育,二者之间已经建立了生殖隔离,且四倍体是可育的,所以四倍体是一个新的物种。物种形成的方式、环节及生物进化
1.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者关系如图:2.物种形成的两种方式
(1)渐变式: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逐渐建立生殖隔离。①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绝不可能产生新物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
②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
(2)爆发式:不经地理隔离,短时间建立生殖隔离。如自然界中异源多倍体的形成: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形成新物种生物必定进化。【典例2】 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均为(1/2)[1-(1/2)n]。下列对该种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B.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
C.发生了生物进化
D.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尝试解答________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在繁衍过程中基因型频率虽然发生改变,但基因频率没有改变,A、a基因频率始终保持各占1/2,所以没有发生进化,没有进化则不会产生生殖隔离。
答案 C【跟踪训练】
2.有人将欧洲家兔带到某小岛上,若干年之后,这些兔子的后代不能与欧洲家兔杂交产生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理环境决定了两个种群产生不同的变异
B.不同的环境对这两个种群的变异进行了选择
C.两个种群已产生生殖隔离,成为不同的物种
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解析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能将众多变异类型中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选择出来,这种选择是定向的,但是环境不能决定生物的变异;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经地理隔离。
答案 A1.现代综合进化论是不是否定了达尔文进化学说?
提示 由于受到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于遗传变异的本质、自然选择的作用实质等不能够做出科学的解释,对进化的解释也是局限于个体水平;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传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的作用实质,并以种群为单位进行研究。现代综合进化论只是对达尔文进化学说进行了修正、完善和发展,其基础仍是达尔文进化学说。探究点三 达尔文进化学说与现代进化论2.现代综合进化论与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是不是矛盾?
提示 两者不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个体、群体,即宏观水平;后者侧重于分子,即微观水平;两者相互补充,更好地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本质。【典例3】 现代综合进化论是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下列不是现代综合进化论对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完善和发展的是( )
A.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突变、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C.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尝试解答________
解析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也是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
答案 C【跟踪训练】
3.下列观点属于现代进化论的是( )
A.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B.新物种形成需经地理隔离
C.经过长期地理隔离必定形成新物种
D.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
解析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的观点;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经地理隔离,长期地理隔离也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答案 D第21课时 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学习目标
1.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与证据。2.概述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基础知识|
一、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证据
1.生物进化的历程
时间
生物类群
35亿年前
古细菌出现
34亿~18亿年前
细菌和蓝藻为主要生物类群
古生代
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爬行动物等陆生生物出现并进一步发展
中生代
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原始哺乳类和原始鸟类出现
新生代
鸟类、哺乳类和被子植物大发展,诞生人类
2.生物进化的证据
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源器官也是生物进化的证据之一。
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
(1)概念: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2)层次: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共同进化 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称为共同进化或协同进化。
3.生物的五界系统 根据生物细胞的结构特征和能量利用方式的基本差异,目前科学家将生物划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五界。
|自查自纠|
(1)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和同源器官( )
(2)在生物进化史上,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出现的早( )
(3)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
(4)共同进化只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 )
(5)五界系统显示了生命发展史的三大阶段:原核单细胞阶段、真核单细胞阶段和真核多细胞阶段( )
答案 (1)× (2)× (3)× (4)× (5)√
|图解图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豹与鹿的共同进化:豹为了能捕食到猎物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奔跑速度;鹿群为了生存不被捕食到,也不断提高自己的奔跑速度。捕食者与被捕食者间共同进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自然选择的角度解释,鹿和猎豹通过共同进化,为什么都保留了肌肉发达、行动敏捷的个体?
提示:鹿要逃避猎豹的追捕,所以需要肌肉发达、行动敏捷,否则就会被环境所淘汰;猎豹也只有肌肉发达、行动敏捷的个体才能追捕到鹿作为食物,否则就会被饿死。
探究点一 生物进化的趋势
1.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随着光合细菌的出现,原始大气中才逐渐有了氧气。谈一谈光合细菌出现的意义?
提示 光合细菌使大气中出现了氧气,使得部分厌氧型生物进化为需氧型生物;氧气的出现又形成了臭氧层,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使得部分水生生物成功登陆进化为陆生生物。
2.真核生物出现后,有性生殖生物逐渐出现,使得生物进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为什么?
提示 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大大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简单→复杂,低等→高等,原核单细胞→真核单细胞→真核多细胞,异养→自养,厌氧→需氧,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水生→陆生。
【典例1】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的新陈代谢类型最可能是( )
A.自养厌氧型 B.自养需氧型 C.异养厌氧型 D.异养需氧型
尝试解答________
解析 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最早出现的生命应是厌氧型;生物进化顺序是异养到自养,最初的生命应是异养型。
答案 C
【跟踪训练】
1.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真核生物的出现在进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是( )
A.为无性生殖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B.为有性生殖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C.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
D.为生物发生基因重组提供了可能
解析 原核生物也可以进行无性生殖、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 A
探究点二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斑马在觅食时由群体成员轮流担任警戒任务,一有危险便发出长嘶的警告信号;而在繁殖季节,雄性斑马又会为了争夺配偶而斗争,甚至造成死亡。
(1)斑马周身的条纹和人类的______一样,没有任何两头完全相同,这主要体现了______多样性。
(2)不同的斑马周身的条纹不同,直接原因是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
提示 (1)指纹 遗传 (2)蛋白质的不同 DNA的不同
(3)斑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是否是共同进化?为什么?
提示 不是。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同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不是共同进化。
(1)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同种生物之间不存在共同进化。(2)物种多样性不是种群多样性。(3)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根本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生物多样性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的不定向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典例2】 狼和鹿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
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
D.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
尝试解答________
解析 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和发展。狼和鹿互相进行选择。相互选择的结果使双方都朝着快速奔跑的方向进化,它们的进化速度是相当的,不能说谁快谁慢。
答案 D
【跟踪训练】
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强
C.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 A
知识脉络
要点晨背
1.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4.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1.下列不符合生物进化历程的是( )
A.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B.从简单到复杂
C.从低级到高级 D.从陆生到水生
解析 生物进化历程是由水生到陆生。
答案 D
2.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晚的多,由此可知( )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
B.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
D.物种B一定从物种A进化而来
解析 根据生物进化的趋势,越早出现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物种B虽比物种A出现得早,但物种A不一定由物种B进化而来。
答案 B
3.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物种可以单独进化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无益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解析 物种生存在开放的环境中,受生存环境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不能单独进化;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较弱的个体,故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被捕食种群的生存和发展;物种间共同进化的方式除生存斗争外,还有种间互助;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种间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旦一种生物灭绝,会影响到与之有关的生物的生存和进化。
答案 D
4.有研究发现:目前全球已有188种杂草中的324个生物类型对19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所谓“生物类型”是指( )
A.种群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遗传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 188种杂草中的324个生物类型,指的是188种杂草中的324个品种,在遗传上有多样性。
答案 C
课后跟踪分层训练
(时间:35分钟)
1.人们公认的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
A.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
B.现存的各种动物
C.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化石
D.现在生存的古老植物
解析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从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答案 C
2.科学家经长期观察发现,海洋生物的进化速度比陆地生物缓慢,其原因是( )
A.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新的变异基因不容易被选择
B.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稳定,生物变异少
C.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
D.海洋中生存斗争激烈,被淘汰的生物较多
解析 相对于陆地环境来说,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较为稳定,海洋生物中出现的新的变异基因不容易被选择,结果就导致其进化速度缓慢。
答案 A
3.据下图回答问题:如果环境剧变或某种植物病害爆发,生存几率最大的植物是( )
A.栽培小麦 B.栽培玉米
C.野生小麦 D.野生玉米
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野生小麦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为进化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当环境发生剧变时,更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答案 C
4.在生物的进化历程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是( )
A.不利于被捕食者,使被捕食者数量减少
B.对二者均不利,双方最终都走向消亡
C.二者得失相当,和平共处
D.对二者均有利,共同进化
解析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捕食者,具有有利于捕食行为的变异个体更容易保留下来并逐代积累,具有不利于捕食行为的变异个体则被淘汰,有利于种群的进化;二者的关系也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进化,所以说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对二者都有利,促使二者共同进化。
答案 D
5.按在地球上出现早晚的顺序,下列正确的是( )
A.细菌、蓝藻、真核生物
B.蓝藻、细菌、真核生物
C.真核生物、蓝藻、细菌
D.蓝藻、真核生物、细菌
解析 根据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可知生物进化的顺序为:原始生命、原始原核生物、原核自养生物、原核需氧生物、真核生物。细菌属于原核生物,蓝藻属于原核自养生物。
答案 A
6.生物的共同进化,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
①同种生物之间 ②不同种生物之间 ③生物与环境之间 ④亲代与子代之间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生物的共同进化可表现为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答案 C
7.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研究内容( )
A.生态系统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遗传多样性
D.个体多样性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个体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含义不符,所以它不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案 D
8.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
A.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B.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这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解析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这属于环境污染,不属于共同进化。光合生物与环境中的氧气、好氧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使生物的种类多样化;斑马与猎豹相互选择,增强了奔跑能力;陆生植物与陆生动物的出现,都体现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选择,属于共同进化。
答案 A
9.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 )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解析 昆虫与天敌之间通过共同进化相互适应。
答案 D
10.研究结果表明,人和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同;人和猿的盲肠相似,都有蚓突;人和猿的胚胎在五个月以前也完全一样。这些事实说明( )
A.人是由猿进化来的
B.人和猿有共同的祖先
C.人比猿高等
D.现代的猿也能进化成人
解析 从解剖学上,人与猿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器官,说明两者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答案 B
11.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右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解析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根据题干可知,口器与花矩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口器变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答案 C
12.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还可能发生变异
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解析 重组后的酵母菌可发生各种变异,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A、B两项正确;重组酵母菌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C项正确;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不会因染色体结构变异而改变,D项错误。
答案 D
1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解析 B项强调的是后代性别比例,引入的T区豹会引起后代个体存活率产生差异,没有迹象表明其子代不同性别生存状况有差异,所以后代的性别比例并不会受影响,B错误;由于没有生殖隔离,两个区的豹仍属于同一物种,所以并未影响物种丰富度,C错误;由于T区豹的引入增加了F区豹基因多样性,所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D错误。
答案 A
14.如图表示几种哺乳动物的起源情况,据图回答问题。
(1)图示表明,现存的各类哺乳动物具有共同的__________。
(2)原始的哺乳动物(A)能进化成各种不同的哺乳动物,从内在原因看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外部原因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3)本图示可以很好地体现生物的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性。
(4)如果改变图中动物的生活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动物能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__________________的动物则被淘汰。
解析 (1)图中显示,现存的哺乳动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2)原始哺乳动物进化为各种不同哺乳动物的内在原因是生物的变异是多方向的,而外部原因则是生存环境的多样化。(3)该图可显示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4)在新环境中,只有适应新环境的变异类型才能被保留下来,而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变异类型则会被淘汰。
答案 (1)原始祖先 (2)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环境是多样的 (3)多样 适应
(4)适应新环境变异 没有适应新环境变异
15.根据分类学的记载,现在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大约有200万种,但是每年都有新物种被发现。近年来在海底3 000米的深海热泉孔周围,都发现了以前没有记载的生物,这说明,生物界的物种还有待人们继续发现。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2)从遗传水平看,生物新性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的结果,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的不同表现型主要是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及变异、选择、遗传、隔离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析 (1)生物性状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结构多样性,根本原因是遗传多样性,从分子水平看是DNA多样性。(2)从生物的遗传来看,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新性状出现的根本原因;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出现不同表现型主要是基因重组的结果。(3)从进化角度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环境、遗传和变异、隔离等多方面有关。
答案 (1)蛋白质结构多样性 DNA多样性
(2)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3)环境的多样性
16.人们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比用S表示。在图A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B、C、D分别表示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物种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的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
(3)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__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是__________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4)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环节。
解析 图文转换认清a、b、c三曲线与P曲线的区别之处。其中a曲线和P曲线相似,生物的差别很小,也就是说生物的变异较小,两种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相似。
答案 (1)c 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物种
(2)a 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性状最相似
(3)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4)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课件20张PPT。第21课时 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学习目标
1.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与证据。2.概述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一、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证据
1.生物进化的历程|基础知识|细菌和蓝藻 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 原始裸子植物 和原始爬行动物 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 原始哺乳类和原 始鸟类 人类 2.生物进化的证据
______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__________也是生物进化的证据之一。
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
(1)概念: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2)层次: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化石 同源器官 2.共同进化 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称为共同进化或协同进化。
3.生物的五界系统 根据生物细胞的结构特征和能量利用方式的基本差异,目前科学家将生物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1)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和同源器官( )
(2)在生物进化史上,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出现的早( )
(3)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
(4)共同进化只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 )
(5)五界系统显示了生命发展史的三大阶段:原核单细胞阶段、真核单细胞阶段和真核多细胞阶段( )
答案 (1)× (2)× (3)× (4)× (5)√|自查自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解图说|★豹与鹿的共同进化:豹为了能捕食到猎物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奔跑速度;鹿群为了生存不被捕食到,也不断提高自己的奔跑速度。捕食者与被捕食者间共同进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自然选择的角度解释,鹿和猎豹通过共同进化,为什么都保留了肌肉发达、行动敏捷的个体?
提示:鹿要逃避猎豹的追捕,所以需要肌肉发达、行动敏捷,否则就会被环境所淘汰;猎豹也只有肌肉发达、行动敏捷的个体才能追捕到鹿作为食物,否则就会被饿死。1.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随着光合细菌的出现,原始大气中才逐渐有了氧气。谈一谈光合细菌出现的意义?
提示 光合细菌使大气中出现了氧气,使得部分厌氧型生物进化为需氧型生物;氧气的出现又形成了臭氧层,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使得部分水生生物成功登陆进化为陆生生物。探究点一 生物进化的趋势2.真核生物出现后,有性生殖生物逐渐出现,使得生物进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为什么?
提示 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大大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简单→复杂,低等→高等,原核单细胞→真核单细胞→真核多细胞,异养→自养,厌氧→需氧,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水生→陆生。【典例1】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的新陈代谢类型最可能是( )
A.自养厌氧型 B.自养需氧型
C.异养厌氧型 D.异养需氧型
尝试解答________
解析 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最早出现的生命应是厌氧型;生物进化顺序是异养到自养,最初的生命应是异养型。
答案 C【跟踪训练】
1.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真核生物的出现在进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是( )
A.为无性生殖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B.为有性生殖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C.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
D.为生物发生基因重组提供了可能
解析 原核生物也可以进行无性生殖、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 A斑马在觅食时由群体成员轮流担任警戒任务,一有危险便发出长嘶的警告信号;而在繁殖季节,雄性斑马又会为了争夺配偶而斗争,甚至造成死亡。
(1)斑马周身的条纹和人类的______一样,没有任何两头完全相同,这主要体现了______多样性。探究点二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2)不同的斑马周身的条纹不同,直接原因是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
提示 (1)指纹 遗传 (2)蛋白质的不同 DNA的不同
(3)斑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是否是共同进化?为什么?
提示 不是。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同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不是共同进化。(1)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同种生物之间不存在共同进化。
(2)物种多样性不是种群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根本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生物多样性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的不定向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典例2】 狼和鹿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
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
D.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
尝试解答________
解析 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和发展。狼和鹿互相进行选择。相互选择的结果使双方都朝着快速奔跑的方向进化,它们的进化速度是相当的,不能说谁快谁慢。
答案 D【跟踪训练】
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强
C.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