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同步备课学案(打包8套)中图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同步备课学案(打包8套)中图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3-23 13:20:56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章末整合
[网络构建]
[知识点回顾]
1.可持续发展包括哪些方面?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解决哪些问题?
2.简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3.小流域综合治理应采取哪些措施?
4.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流域开发方向的影响。
5.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主要开发了哪些资源?
6.简述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条件。
7.东北地区农业开发面临哪些问题?
8.简述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9.东北地区的黑土资源、林业资源和湿地资源面临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10.简述鲁尔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1.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是什么?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鲁尔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12.工业化与城市化有何关系?
13.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存在哪些问题?应对措施是什么?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学习目标] 1.联系中国水土流失概况,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水土流失的概念,学会运用材料说明水土流失的危害。2.结合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地形图,描述该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理解当地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3.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及综合治理的措施。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
1.内容: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方面。
3.水土流失
(1)概念: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2)分布: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带,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思考 人类社会形成之前和形成之后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是否相同?
答案 不同。人类社会形成之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因素所致;进入人类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为因素成为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1.应从哪些方面分析一个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答案 应从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四个方面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2.在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时,为什么要注意结合当地的人口问题?
答案 人口的迅猛增长,人地关系紧张,会导致过度垦荒、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同时一些不合理的建设活动也会加剧对植被及地表土壤的破坏,进而加重水土流失。
3.归纳水土流失原因分析的一般思路并完成下图。
答案 
反思归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主要原因
要素
特点
表现
自然原因(地质时期的主导因素)
土壤
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
遇水易崩解,抗侵蚀力低
降水
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冲刷作用强,易造成水土流失
地质构造
历史上构造运动强烈且多地震,使地势起伏大,地表破碎
加剧了水土流失
植被
早期为森林向草原过渡地带,后经长期人为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低
植被稀少,使土壤失去保护层,易引起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
主要原因
要素
特点
表现
人为原因(现代时期的主导因素)
不合理土地利用
轮荒
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地表裸露,失去植被保护、土壤紧实度下降,雨水、径流、风力直接侵蚀
加重、加速水土流失
露天开矿
无计划地修建窑洞
破坏植被
陡坡开垦
毁坏树木
过度放牧
樵采
拓展提升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土质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
(3)动力条件——大风天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因素中的“动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地面”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
(2)人为因素中“植被破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矿、建窑洞”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貌千沟万壑 地表物质疏松 植被覆盖较差 
(2)毁坏树木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破坏林草植被
解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从地貌来看主要是地面破碎、沟谷纵横、谷坡陡峭、易受流水的侵蚀;从黄土的特性看主要是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崩解;再加上降水集中、多暴雨及植被稀疏,易造成水土流失。人为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植被和表土层的破坏,从而导致水土流失。
方法技巧 综合分析法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类社会出现之前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原因,进入人类社会之后,尤其是现代水土流失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引起的。当然,自然原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治理
(一)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5.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思考 位于河南省的小浪底水库为什么每年都要进行调水调沙?
答案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导致黄河下游水库及河道淤积严重,库容减小,河道阻塞,雨季易造成洪涝灾害,因此每年黄河流域雨季到来之前,小浪底水库都要放水排沙。同时将下游河道中的泥沙冲入海洋,从而保证雨季黄河泄洪畅通无阻。
(二)水土流失的治理
1.生物措施:因地制宜,植树种草。
2.工程措施
3.治理模式: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思考 在坡面上修建水平梯田有什么作用?
答案 在坡面上修建水平梯田可减小坡面径流流速,拦截泥沙,减轻水土流失;也使地表水下渗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有利于植被生长。
1.从整体性角度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完成下图。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
答案 
2.读教材39~41页案例,分析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方法,完成下图。
答案 
读“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对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在a、b、c、d四处采取不同措施。与治理措施相对应的地点分别是:
________处:打坝淤地;________处:植树种草;
________处:修筑梯田;________处:平整土地。
(2)甲、乙、丙三地,______地最适宜建窑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区最重要的矿产资源是______,在开发本地矿产资源时带来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只重视工程措施,而忽视生物措施,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答案 (1)d b c a
(2)丙 丙地位于南坡,光照条件好,冬季风影响小,且地势较高,不易积水,适宜建窑洞
(3)煤炭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4)水土流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洪水和泥沙会冲毁工程,造成更大的危害。
解析 对黄土高原的治理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在沟谷处打坝淤地,在陡坡地植树种草,在缓坡地修筑梯田,在一些塬面上,平整土地。图中a为塬,b、c为坡,d为沟。丙地位于南坡,光照条件好,且位于山脊附近,地势较高,不易积水,适宜建窑洞。本区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在开发煤炭资源、发展经济时,一定要注意生态保护;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时一定要兼顾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等。
教材P34 探索
提示 从图中的自然景观,可以清晰地看到植被稀少、沟壑纵横的黄土墚、黄土峁地貌,水土流失严重。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当地的气候特征(夏季多暴雨或降水集中等);当地居民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开垦陡坡、过度放牧、开矿等)严重破坏了植被,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坡面的土质疏松,则极易受流水侵蚀和搬运。
教材P41 思考
提示 两个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主要方法有: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生物措施主要是利用退耕大于25°的陡坡耕地用以造林、种草。造林乔灌结合,讲求实效。在沿沟和沿坡上均采用工程措施与林草生物措施有机结合的方法。
陕北韭园沟是以坝系建设为中心的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陕北高西沟的治理模式是坡沟兼治,以治坡为主。在坡度25°以下的地段修水平梯田,作为粮食生产和发展经济林果基地;坡度大于25°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通过修水平沟、水平阶、梯田、鱼鳞坑等整地工程,营造乔灌林木,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等。
教材P41 复习题
提示 1.据历史资料考证,黄土高原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带。由于历史上长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主要是几次农牧业经营方式的改变,使大面积的森林、草原逐渐消失,成为今日的荒山秃岭。在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等诸多大规模破坏森林的方式中,以毁林开荒对森林的破坏最为严重和彻底。此外,历史上这里还经常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厮杀争夺的战场,焦土遍野。林草植被被大量破坏,使雨水和径流以及风力直接侵蚀黄土地面,必然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尤其是进入20世纪,伴随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黄土高原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压力很大。吃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由于依靠传统的耕作技术和耕作方式,不可能获得增产增收,农民又没有或很少有其他经济收入来源,于是就要开辟新地,向自然条件较差、生态脆弱的边际土地(如陡坡地或林地、草地)要粮,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
2.如下图:
水平梯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坡地土地资源,同一水平梯田在同一等高线上,有利于水土保持。
水平梯田的坡面保护是应注意的问题,应采用植树种草为主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知识小结
下图表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①
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
A.地表起伏增大 B.河流含沙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 D.植被条件变差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水土流失会造成地表侵蚀,故①为地表侵蚀;地表遭到侵蚀,会导致沟谷纵横,地表起伏大,故②为地表起伏大;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③为植被条件差。第2题,水土流失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从而影响内河航运。
读下图,回答3~4题。
3.为解决当地生态问题,在①②③④四处所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A.①种草护坡 B.②打坝建库
C.③平整土地 D.④修筑梯田
4.“平整土地”可以减少(  )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下渗 D.蒸发
答案 3.D 4.A
解析 第3题,根据①②③④四处的位置可知,①处较平坦可以平整土地,②处是陡坡应种草护坡,③处为沟谷,应打坝建库,④处是缓坡可修筑梯田。第4题,平整土地可减小坡度,从而减少地表径流。
下面图甲为“某地区地形图”,图乙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据图回答5~6题。
5.该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
6.造成这种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5.B 6.A
解析 第5题,由图知,该区为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6题,由乙图对照甲图不难发现,造成这种问题的人为原因是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专项提能4 我国土地荒漠化与可持续发展
图表特征: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其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湿润、半湿润地区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危害着农田、牧场、交通及人民生活,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环境恶化。中国荒漠化土地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1)找图例。找出图例中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主要矿产资源。
(2)找位置。根据经纬度和区域轮廓,判断区域位置。
(3)找分布。图中有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有黄河中上游不同位置的分布,找出不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主要分布区。
(1)析特征:根据区位条件分析区域的整体性特征。如该区域地处内陆高原区、降水少、植被稀疏等。
(2)析原因: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
(3)析措施: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如旱地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应加强水土保持;沙地主要问题是土地沙漠化,应合理利用草场。
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耕作和牧草地。沙地: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旱地:水土保持。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天山北侧,面积4.88万平方千米,海拔300至600米,是中国第二大沙漠。下图示意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局部及边缘绿洲分布状况。
(1)简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自然成因。
(2)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有众多优良的冬季牧场,分析其冬季牧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3)简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扩张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危害。
答案 (1)深居内陆,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光照强,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岩石风化强烈;大风天气多,风力作用强。
(2)海拔较低,冬季气温较山区高;多绿洲,水源丰富,草类茂盛,提供冬季所需牧草;冬季地表积雪较少,利于牲畜越冬。
(3)破坏土地资源,土地面积减少;土地退化,生产能力下降,土地载畜量下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掩埋村镇、道路等。
解析 第(1)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处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为温带沙漠,自然成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外力作用等角度作答。第(2)题,冬季牧场的形成,从气候、牧草和地表积雪等角度分析。第(3)题,应从土地面积、农牧业生产、交通等角度分析。
40分钟课时作业
据报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1~3题。
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3.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工作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被覆盖率
B.加强农业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答案 1.C 2.A 3.B
解析 第1题,“红色荒漠”的自然原因是水土流失(水蚀)的结果。第2题,人为原因是滥伐森林,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加剧了土壤侵蚀。第3题,江西省丘陵山区治理水土流失,应依据山区自然条件特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发
展立体农业。
读图,完成4~5题。
4.从图中的信息看,为保障农业稳产,改良的因素是(  )
A.地形 B.降水
C.水源 D.土壤
5.从图中水库分布看,修建水库的主要意义是(  )
A.防洪 B.发电
C.养殖 D.防治水土流失
答案 4.C 5.D
解析 第4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和渭河平原地区,而该地区有大量的水井,故为保障农业稳产,改良的因素是水源。第5题,该地区严重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修建水库的主要意义在于防治水土流失。
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矿区(位置见下图),水土流失极其严重,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世界水土流失之最”。据此完成6~7题。
6.东胜矿区水土流失类型内部分化显著,其成因分异主要表现为(  )
A.泊尔江海子镇以水力侵蚀为主
B.哈巴格希兼具水力、风力侵蚀双重特征
C.铜川镇以风力侵蚀为主
D.东胜城区以水力侵蚀为主
7.有利于治理东胜矿区水土流失的措施是(  )
A.在铜川镇沟道两侧缓坡修筑水平沟、鱼鳞坑等防护工程
B.在哈巴格希东部沟道两侧陡坡种植油松、沙棘、拧条为主的混交林
C.在泊江海子镇荒漠化地区发展灌溉农业,增加植被覆盖率
D.严格控制小煤窑开采,采矿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堆弃沟道以降低地表崎岖度
答案 6.B 7.B
解析 第6题,东胜矿区北部、东部降水多,以水力侵蚀为主,地形破碎,沟谷发育,西南部分布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气候干旱,以风力侵蚀为主,中南部位于西部风蚀地貌与黄土水蚀地貌的过渡地带,为风力、水力侵蚀过渡区;东胜城区硬化地面多,水力侵蚀微弱。第7题,在沟道两侧陡坡修筑水平沟、鱼鳞坑等防护工程;缓坡修建梯田及种植经济林等;本区应发展畜牧业;采矿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堆弃在沟道会加剧水土流失,缓坡可种植牧草,修筑水平梯田,陡坡种植沙棘。
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读图,完成8~9题。
8.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坡度为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坡度在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C.坡度在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
9.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8.C 9.B
解析 第8题,图中曲线显示,侵蚀强度与坡度的关系是0°~40°,随坡度的增大,侵蚀强度增大;40°~90°,随坡度增大,侵蚀强度减弱。第9题,图中的鱼鳞坑由于地势低洼,可以拦截径流,起到保持水土作用,在其上方植树,成活率高。
读“黄河三角洲造陆速率与年降水量(实线)和种草植树面积(虚线)的关系图”,回答10~11题。
10.黄河三角洲侵蚀和堆积平衡的临界值约为(  )
A.年降水量约为320~340毫米,种草植树面积约为1 300~1 350平方千米
B.年降水量约为430~450毫米,种草植树面积约为550~580平方千米
C.年降水量约为550~580毫米,种草植树面积约为430~450平方千米
D.无法估量
11.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增长主要与下列哪一地区的种草植树面积有关(  )
A.山东境内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太行山区
答案 10.A 11.C
解析 第10题,从图中可知,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增长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种草植树面积呈负相关关系。其侵蚀与堆积平衡的临界值应从图中三角洲的造陆速率为0时读出年降水量和种草植树的面积。第11题,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主要与黄河的泥沙输送密切相关,而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的地区
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
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13.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危害是(  )
①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 ②耕地质量下降 ③生态环境恶化 ④淤积下游河床 ⑤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 12.D 13.A
解析 第12题,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由图中可见,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第二级阶梯上。第13题,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不是水土流失的危害。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是世界主要的水土流失区。据中科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遥感调查计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面积约45万平方千米,其中土壤侵蚀强度大于1 000吨/平方千米的面积约29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 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示意图。图中黑色柱状部分代表不同省份土壤侵蚀强度大于500吨/平方千米的侵蚀面积。
(1)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面积的空间分布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西省土壤侵蚀面积较大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3)比较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在防治水土流失作用中的差异。
答案 (1)山西、陕西、甘肃土壤侵蚀面积大,而内蒙古、宁夏、河南土壤侵蚀面积小
(2)黄土覆盖面积大,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区,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流失;夏季降水量较大且集中,多暴雨等。
(3)工程措施,如修建水库等,可短期、直接地防治水土流失;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可长期、间接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两者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
解析 第(1)题,描述土壤侵蚀面积的空间分布特征,首先需要明确图中各省区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然后根据图例判断数量差异,并将位置与数量特征结合,总结分布特征。第(2)题,分析山西省土壤侵蚀面积较大的自然原因应考虑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第(3)题,比较具体措施的差异应考虑水土的运动特点,结合不同措施对水土运动的具体影响分析。
15.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水土流失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它对环境的危害十分严重。水土流失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材料二 每年的7月初黄河中上游各大水库都要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对水沙进行控制和调节,从而减轻泥沙在下游河道淤积。
(1)黄土高原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就是水土流失,为了防治此环境问题,某乡广泛征集治理措施。有人提出要在黄土高原广泛修筑梯田,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2)为何黄河每年在汛期来临前要进行调水调沙活动?
答案 (1)不合理。 梯田适宜在坡度较缓、土层深厚的山坡上修建。
(2)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含沙量大增,大量泥沙淤积下游河道,形成地上悬河,容易造成洪水灾害;经过调水调沙,减少河道和库区泥沙淤积,避免洪水灾害。
解析 第(1)题,在黄土高原广泛修筑梯田不合理。因为只有在坡度较缓的山坡上,修筑梯田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应在陡坡上封坡育草,种植护坡林,在沟内打坝淤地,营造防护林等。第(2)题,调水调沙可以减少淤积在河道中的泥沙量,减少洪水灾害。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课时1 东北地区概况 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的发展。2.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利弊和布局。
一、东北地区概况
位置与范围
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表特征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中部为东北平原
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黑土分布广泛,为发展区域农业,实行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
思考 为什么说东北地区沃野千里?
答案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黑土分布广泛,故有“沃野千里”之称。
二、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
1.自然资源条件
(1)土地资源
辽阔富饶
(2)气候资源:气候条件适宜,适于多种作物种植。
(3)森林资源: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
(4)草场资源和渔业资源兼备。
2.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东北地区建成具有全国意义的粮、豆、甜菜生产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交通发达。
(3)人口密度小。
(4)市场广阔。
3.农业布局的变化
(1)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西部草原面积缩小。
(2)玉米分布更加广泛,水稻生产面积增大。
(3)城市周围规模不同的副食品基地大量涌现。
1.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有哪些优势?
答案 土地资源丰富,体现在耕地面积广阔,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土地资源质量高,体现在土壤肥沃,集中连片。
2.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的需要,与南方地区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相比,相差甚远。为什么“东北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 东北地区虽然农作物生长一年一熟,但这里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而且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所以人均产粮多,粮食的商品率高,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南方地区由于人口、城市密集,粮食商品率低。
3.参照环境要素,逐项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条件,完成下表。
答案




地形
三面环山,中部平原面积广大,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业发展
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热量不足
水文
河湖较多,水量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同时有利于渔业发展,但南部平原水源不足
土壤
沃野千里,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植被
林地面积广,森林资源蕴藏量大,林业发展潜力大;草场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兼备






工业
基础
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联系
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为发展商品农业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
开发历史
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反思归纳 东北地区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温带
湿润、
半湿
润季风
气候
气温
①夏季温暖,基本上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②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较强,粮食品质好;③冬季寒冷,病虫害少,有利于绿色生产
①热量不足,农作
物只能一年一熟;
②农作物生长容易
受到低温冷害的
影响
降水
①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②春季季节性积雪融化,有利于缓解春旱
降水变率大,易产生旱涝灾害
读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分析回答(1)~(4)题。
材料一 我国东北地区略图。
材料二 东北平原地区黑土、黑钙土的分布图。
材料三 述说东北开发的历史。
(1)读图说出主要山脉A、B、C和主要平原D、E、F的名称。
(2)填写下表,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作出评价(有利、不利条件)。
地形结构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
优势农业资源
山环水绕
山地
西部
北部
东部
沃野千里
平原
南部
北部
东部
(3)在自然资源上,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有哪些优势?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特征,说明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4)图中所示平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从自然、人文等方面分析形成商品粮基地的原因。
答案 (1)A:长白山,B:小兴安岭,C:大兴安岭,D:三江平原,E:松嫩平原,F:辽河平原。
(2)如下表所示:
地形结构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
优势农业资源
山环水绕
山地
西部
大兴安岭
森林资源
北部
小兴安岭
东部
长白山地
沃野千里
平原
南部
辽河平原
土地资源
北部
松嫩平原
东部
三江平原
(3)自然资源优势:辽阔的土地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森林资源蕴藏量大,草场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兼备,滩涂面积广大,水资源丰富。
有利条件:气候适宜,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平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多,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农业资源类型多样,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
不利条件:纬度较高,光热不足;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山区和西部草原地区生态较脆弱,易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4)自然因素:地处东北平原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连片,有肥力很高的黑土和黑钙土;这里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高温多雨,水热配合协调,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生长需要。
人文因素:东北地区人口较少,人均耕地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地粮食消费不多,可提供较多的商品粮;东北重工业基础雄厚,可提供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农业机械,而大面积分布、地势平坦的耕地最适宜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效率高。
方法技巧 区域农业的发展条件与模式的分析方法
区域农业的发展受该区域发展条件的制约,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区域农业的发展条件与模式分析如下: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土壤、水源等,这是影响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2)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劳动力、开发时间、技术、政策、市场信息等。
教材P48 探索
提示 回忆录中描述的是我国东北地区。20多年前的山坡,是成片的山林,林中有一块新开垦的肥沃土地。20多年后的今天,山坡全被开垦为耕地,且当年肥厚的黑土因为被雨水冲刷而变成了贫瘠的砂石地。这充分反映了黑土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知识小结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丙;降水:甲<乙<丙
B.周围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
C.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
D.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2.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期长是作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
B.热量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C.平原面积广大,但粮食商品率低
D.次生盐碱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气温和降水的比较均为:甲<乙<丙。图示地区主要为松嫩平原地区。东北地区河流以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会出现凌汛。第2题,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温差大、土壤肥沃,使农作物养分积累多,产量较高。水土流失是东北地区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现在已被玉米所取代)。…”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资源的丰富。据此完成3~4题。
3.东北农林基地建设的自然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  )
①土地资源优势 ②森林资源优势 ③矿产资源优势 ④地理区位优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是(  )
①耕地总面积、人均面积较多 ②宜农荒地全国最多 ③主要为黑土、黑钙土,土壤肥沃 ④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3.A 4.A
解析 第3题,农业基地建设需要依靠土地,林业基地的建设需要依靠森林。第4题,题干是“数量”优势,因此主要从面积方面进行分析,耕地总面积、人均面积、宜农荒地面积都很大。
2015年年初,农业部发布消息称,今后要推进土豆主粮化,土豆将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生产的马铃薯产量高、品质优,被称为“中国马铃薯之都”。图为我国马铃薯优势产区分布图。下表为乌兰察布市四个代表旗气候资料统计表(1970~2000年)。据材料回答5~6题。
表 乌兰察布市四个代表旗气候资料统计表(1970~2000年)
四子王
化德
集宁
凉城
丰镇
年平均气温(℃)
3.6
2.8
4.3
5.5
5.4
年降水量(mm)
315.3
320.6
363.6
410.7
395
5.关于a、b、c、d四处马铃薯优势产区的农业生产的限制性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a处,石漠化现象严重,地表水缺乏
B.b处,围湖造田,灌溉水源不足
C.c处,降水丰沛,光热条件不足
D.d处,多冻土,土壤贫瘠
6.根据材料,判断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品质优良的原因主要有(  )
①热量充足,无霜期长
②光照充足,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
③多为草原植被,发育的栗钙土,土壤肥沃
④雨热同期,年降水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读图,a处位于云贵高原,因石灰岩广布,植被破坏,降水丰富,受流水侵蚀作用,石漠化现象严重,地表水下渗,导致地表水缺乏;b处位于洞庭湖平原,因人多地少,围湖造田,开垦耕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灌溉水源充足;c处位于甘肃,属于西北干旱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光照条件充足;d处位于东北平原,因纬度高,多冻土,土壤肥沃,是黑土分布区,农业发展热量不足。第6题,据材料中表格和所学知识判断,乌兰察布市年均温较低,热量不足,属于中温带;表格数据显示,该地年降水量多在400 mm以下,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充足;该地植被为草原,发育栗钙土,土壤肥沃,土壤有机质丰富;该地水热条件较差。
40分钟课时作业
读“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及“甲、乙两地气温与降水统计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东北三省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纬度较高,气候严寒,不利于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生长
B.气候寒冷,冻土深厚,不利于农作物春播
C.光热条件优越,大部分地区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D.冬季厚厚的积雪,到第二年春季融化,保证了春播农作物的水分需要
2.下列属于甲地优势农产品的有(  )
①水稻 ②小麦 ③大豆 ④棉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热量条件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需要;雨热同期,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也可种植;冬季积雪,春季融化,保证了春播农作物的水分需要。第2题,甲地为松嫩平原,棉花种植很少。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据此完成3~4题。
3.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与其有关的因素有(  )
①东北水稻的生长期长 
②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病虫害少 
③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相对少 
④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有关东北水稻种植业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水稻是东北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②水稻种植面积由南向北逐渐增加 
③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④东北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3.C 4.C
解析 第3题,农产品品质优劣与机械化水平高低无关。第4题,受气候因素影响,水稻在东北的播种面积较小,故产量受到限制,不如玉米、小麦产量高。水稻种植面积由南向北逐渐减小,随着技术的进步,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也有种植。
鲜切花分为切花、切叶和切枝,适用于制作花篮、花束、瓶插花等,具有观赏价值。下图中甲、乙两国分别为新兴、传统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完成5~6题。
5.与乙国相比,甲国发展鲜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①热量丰富 ②光照充足 ③地形平坦 ④水源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与甲国相比,乙国维持其在世界鲜花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  )
A.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鲜花价格较低
B.技术含量高,鲜花质量较优
C.培植历史久,劳动力成本较低
D.土地丰富,天然花卉品种较多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由经纬度可知甲国为肯尼亚,地处热带地区,发展鲜切花的优势自然条件可从光、热角度分析。甲国纬度低,所以热量丰富,甲国为热带草原气候,光照比乙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充足,所以本题A正确。第6题,乙为荷兰。荷兰为发达国家,面积狭小,土地资源不丰富,在鲜花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工资高、鲜切花市场价格较高,而在世界鲜切花市场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技术和质量上,所以本题B正确。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是我国玉米、大豆等作物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读下图,完成7~8题。
7.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比重逐年增加,增长幅度最大,潜力巨大的是(  )
A.玉米 B.大豆
C.水稻 D.粮食
8.上题正确答案的农产品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也能种植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土地广阔平坦,黑土肥沃
B.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C.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D.地广人稀,人均土地面积多
答案 7.C 8.B
解析 第7题,图中所示农作物中比重逐年增加的只有水稻。第8题,水稻生长需较高的温度和充足的降水,东北地区虽然冬季气温低,生长期较短,但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回答9~10题。
9.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10.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有利社会经济因素是(  )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大 ④复种指数高 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答案 9.D 10.C
解析 第9题,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处较高纬度,因而热量条件相对较差;两地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玉米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玉米带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是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故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第10题,两地都是地广人稀,实行农场化经营,机械化程度较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玉米的市场需求量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但由于冬季较冷而复种指数低。
黑龙江省黑河市(50°15′N)是我国现有水稻种植的最北限,也是世界水稻栽培的纬度最高限。该地区地广人稀,每个劳动力平均有近2.67公顷耕地。这里曾是种稻禁区,经过多年的努力,禁区不仅可以种稻,还能够持续获得高产、稳产。据此完成11~12题。
11.黑河市曾是种稻禁区,其主要制约条件是(  )
A.劳动力缺乏 B.灌溉水源缺乏
C.热量不足 D.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
12.由“种稻禁区”到“能够持续获得高产、稳产”,促使其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优良水稻品种的引入和培育
C.人口增长,农业劳动力增多
D.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
答案 11.C 12.B
解析 第11题,依据材料中“黑河是世界水稻栽培的纬度最高限”这一信息可知,限制水稻种植的主要原因与纬度高低有关,而纬度高低又直接与热量有关,故制约黑河市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是热量。第12题,现在该地能够发展水稻种植与气温升高以及适应这一纬度的新水稻品种的开发有关,而能够持续获得高产、稳产则强调水稻品种的优良,故促使其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优良品种的引入和培育。
13.读“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冬季的气候特征。简析该地有利于机械化耕作的主要条件。
(2)图示区域中位于我国境内的地区是俄罗斯东部城市主要的蔬菜供应地,简析其主要原因。
(3)从自然资源的角度分析辽河下游地区成为我国重要重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并分析该工业基地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 (1)寒冷干燥。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坦开阔,土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大。
(2)纬度相对较低,热量相对充足;处于中俄边境,距离较近,交通便捷。
(3)丰富的矿产资源、较为充足的水源。为农业生产提供机械、化肥等生产资料;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商品化。
解析 图示区域中位于我国境内的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平原面积广大,地广人稀,有利于机械化耕作。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相比,该区域纬度较低,热量相对充足,有利于农业生产。
14.读“东北地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描述图中A—B—C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状况。
(2)三江平原主要是由黑龙江、________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该平原是我国沼泽分布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沼泽分布达20%。试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
(3)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简要分析其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
(4)B所在地区某地为提高本地粮食转化率,拟发展舍饲养畜业。该地某中学的地理研究性小组结合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等知识,对家乡农区舍饲养畜业产业化进行可行性分析,他们计划采用走访调查的方法开展课题研究。试写出该小组拟定的走访调查内容。
答案 (1)从A到B年降水量逐渐减少;从B到C年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
(2)松花 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系发达;有广泛的冻土分布。
(3)东北地区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多,便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铁路交通便利;东北重工业基础雄厚,可提供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农业机具。
(4)当地农民饲养的主要牲畜品种及收入情况;饲料加工业的发展情况;牲畜的疫病研究及防疫状况;当地及附近地区对畜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状况。
课时2 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目标] 1.学会运用资料说明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并能分析说明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其危害、影响。2.联系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利用问题产生的因果联系,对症分析实现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3.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4.水土流失严重,黑土肥力下降。
5.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思考 东北地区黑土的流失除了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之外,还会造成哪些问题?
答案 黑土流失还会造成泥沙下泄,使河床抬高、水库和湖泊淤积,严重影响水库效益的正常发挥,易发洪涝灾害;地形变得沟壑纵横,不利于大型机械的耕作;地表植被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
1.概括东北农业问题的表现,完成下表。
答案 
问题
表现
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由于耕作粗放,土地的生产率较低,低产田占多数,开垦不宜耕作的土地
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毁林、毁草开荒以及林区过度砍伐,草地过度放牧
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几十年大力开发,沼泽地面积日益缩小,珍稀鸟类的栖息条件恶化
水土流失严重
黑土层流失近一半,土地生产力下降,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
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种植业中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较单一,林业和草原畜牧业商品化生产程度较低,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
2.黑龙江农垦局决定不再开垦三江平原的荒地,并有计划地对已垦荒地逐步还林、还草、还湿地,为什么这样做?
答案 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三江平原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因此要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需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以增加林、草、湿地的面积,恢复生态。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现在农业生产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据此回答1~3题。
1.黑龙江省能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原因是(  )
①耕地面积广阔 ②粮食单产高 ③土壤肥沃 ④劳动力丰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目前不属于影响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的是(  )
A.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不足
B.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C.粮食品种和质量欠佳
D.常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3.目前,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除了水土流失外,还有(  )
①湿地面积日益增多 ②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 ③自然灾害频繁 ④环境污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1.A 2.A 3.C
解析 第1题,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小,因而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第2题,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人均耕地较多。第3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北地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除水土流失外,还有因过度垦荒、乱砍滥伐导致的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等问题和自然灾害问题及工业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等。
二、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1)种植业: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发展;调整农作物之间的比重,合理利用土地;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经济作物。
(2)农业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效益。
(3)经济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开辟更大的就业市场。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加强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
(2)抓好养畜基地建设,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
(3)健全和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防洪和抵御旱灾的能力。
(2)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施农家肥;加快水土流失耕地的治理。
(3)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吸纳更多剩余劳动力。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耕地的建设和保持。
(2)搞好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3)合理解决东北地区西部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争地矛盾。
1.针对东北地区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生产粗放、结构失调、产品单一等问题,应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
答案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解决耕作粗放、产品不适应市场等问题;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分析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黑土资源、林业资源、湿地资源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完成下列框图。
(1)黑土利用中的问题及措施
(2)林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
(3)湿地利用中的问题及治理
读“我国东北地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主要山脉: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主要平原: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
(2)E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成该生态问题的人为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该地区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简析图中B地区应如何合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4)2013年是《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颁布十周年,为保护湿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全垦区10年来退出了2万多公顷耕地支持湿地保护,停止开垦后,耕地不再增加,发展农业的出路何在?
答案 (1)长白山 小兴安岭 大兴安岭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
(2)黑土流失,肥力下降 过度开垦,只种不养,植被遭破坏等 保持水土,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并植树造林;增施农家肥;草粮轮作,种植绿肥;秸秆还田。
(3)加强抚育更新;合理采伐;搞好防护林建设和维护,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畜产品深加工工业,走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路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东北地区农业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第(1)题,从图中可直接读出。
第(2)题,E为松嫩平原,该地区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的不合理开垦造成黑土流失,肥力下降。治理措施结合所学内容可解答。
第(3)题,措施要针对该地区森林过度砍伐,森林覆盖率低等问题制定。
第(4)题,农业发展应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发展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等。
拓展提升 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教材P54 思考
提示 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解决耕作粗放、产品不适应市场等问题;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教材P57 思考
提示 1.中国生态农业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是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中国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一种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二者在指导思想、基本内涵和目标方面具有一致性。
2.北方地区有“四位一体”温室生态模式。其循环过程是在太阳能温室的一端建造地下沼气池,将人畜粪便送入沼气池,经过厌氧发酵变成高效的有机肥料,沼渣作底肥,沼液可以直接浇菜,沼气除炊用外,还可以在温室内点灯,即能增加棚内温度和光照时间,又可增加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大
棚温室的适宜温度又能为猪、禽的冬季育肥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也能保证沼气冬季正常运行产气。“四位一体”是以太阳能为动力,以土地为基础,实现种植、养殖与沼气并举的一个较为完善的能源生态经济体系。
南方地区有“猪沼果(菜、菌、药、花)”模式。其循环过程是畜禽粪便入池发酵生产沼气,沼气点灯、做饭,沼液浸稻种、喷洒果树以增强抗逆性,沼渣用来肥田种菜(菌、药、花),从而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猪沼果(菜、菌、药、花)”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把畜禽饲养和林果、粮食、蔬菜、食用菌种植等联系起来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提高产出率,显著地增加农民收入。
教材P57 复习题
提示 1.东北平原的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2)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3)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4)水土流失严重;(5)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耕地粗放,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的生产率较低。
2.在调查一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可参考北方地区“四位一体”温室生态模式或南方地区的“猪沼果(菜、菌、药、花)”模式。
知识小结
读“东北地区轮廓图”,回答1~2题。
1.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包括黑、吉、辽三省全部,被称为“东北三省”
B.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温较高,水热条件配合较协调
C.春小麦、大豆、玉米为本区三大主粮
D.本区跨四个温度带,作物均可一年一熟
2.黑土分布区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由于各种原因,其肥力不断下降,其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被冲刷变薄 B.气候干旱
C.生物活动微弱 D.秸秆还田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小麦、水稻、玉米为本区三大粮食作物;东北地区北部、中部、南部分别属于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第2题,由于不合理的垦殖和耕作,导致水土流失,黑土肥力下降,土层变薄。
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下图)采用滴灌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棉和有机棉。据此完成3~5题。
3.导致该地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 B.土壤
C.光照 D.水分
4.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  )
A.降低运输成本 B.改善生态环境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增强市场竞争力
5.该地发展棉花种植业面临一些问题。其中,机械化作业可缓解的问题是(  )
A.交通不便 B.劳动力缺乏
C.资金不足 D.土地多盐碱
答案 3.A 4.D 5.B
解析 第3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影响棉花种植的自然因素有土壤、光照、水分、热量等,能种植早熟棉花,说明该地温度较高,四个选项能说明温度的只有A项,故A项正确。第4题,无论什么品种的棉花都需要运输,棉花种植需要消耗大量水源,因该地本身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不足,种植棉花会加剧水的紧缺,不合理灌溉会出现土壤盐碱化问题,对生态环境不利,所以A项和B项错;该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是一定的,引种彩色棉和有机棉,并不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C项错;市场上对新品种(彩色棉和有机棉)需求量大,彩色棉在使用过程中不必染色,有利于人体健康;有机棉的生产过程天然、无污染,产品对人体无害,因而两类棉花都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只有D项符合题意。第5题,阿拉善位于内蒙古西部,地广人稀,从事农业人口少,机械化作业可提高劳动生产率,缓解劳动力缺乏问题。
专项提能6 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图表特征: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早在19世纪60年代,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农业就开始步入现代化进程。经过长期发展,现代农业成为美国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美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占有量居世界前列,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美国农业实行规模化、产业化和区域化的经营模式,现代化、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生产率在世界居于前列。
读图思考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有何特点?
(1)找位置。美国小麦区和玉米带位于中央大平原,乳畜带位于五大湖沿岸,畜牧和灌溉农业区位于西部内陆地区,棉花带位于南部。
(2)找分布。中央大平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东北部城市与人口集中,布局乳畜带;西部内陆气候干旱,面积广大,适合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南部光热条件较适宜发展棉花种植。
(1)析条件。①自然条件:从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分析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种植哪些作物。
②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高且对生态无害的作物种植。合理布局区域农业。
(2)析措施。针对问题选用合理措施,如下表:
问题
措施
水资源缺乏
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培育耐旱作物
水土流失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农药残留
生物防治
土壤肥力下降
培肥、休耕,减少水土流失
①生产规模大;②商品率高;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④交通运输便利;⑤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读“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图”,回答(1)~(3)题。
(1)下列因素中,与美国乳畜带的形成无关的是(  )                 
A.气候冷湿 B.城市集中
C.土壤贫瘠 D.天然牧场广阔
(2)影响美国各农业带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市场
C.交通 D.科技
(3)下列不属于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是(  )
A.生态农业 B.精确农业
C.有机农业 D.石油农业
答案 (1)D (2)A (3)D
解析 第(1)题,美国东北部地区气候冷湿,土壤贫瘠,不适合发展种植业,适合牧草生长,但多是人工草场,人口和城市密集,市场广阔。第(2)题,美国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带,影响因素主要是自然条件。第(3)题,石油农业是高耗能农业,不是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40分钟课时作业
“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黑龙江垦区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回答1~2题。
1.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  )
A.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
B.不合理的灌溉引起土壤盐碱化
C.沼泽地开垦,湿地破坏
D.过度开垦,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
2.关于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正确的是(  )
A.只要抓好种植业就行
B.牧区发展生态牧业和舍饲畜牧业
C.农业区搞农产品加工,经济效益差
D.加强以大豆榨油、甘蔗制糖等食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是湿地破坏及黑土流失。第2题,东北农业基地的开发以种植业为基础,还要在此基础上搞好农产品加工业,以获得更多效益;东北地区不盛产甘蔗,牧区要发展生态牧业和舍饲畜牧业。
下图中的图乙为图甲M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 M区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
①洪涝灾害频率增加 ②气候由暖干变为冷湿 ③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④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是(  )
①扩大开垦面积,提高湿地生产能力 
②退耕还湿,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③依靠科技,加快发展绿色农业 
④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结合图示知,M区域位于三江平原,该区域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农田和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从而使湿地调节自然环境的能力不断减弱,导致气候恶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加重,洪涝灾害频率增加。第4题,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应退耕还湿,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绿色农业生产发展;扩大开垦面积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规模经营和提高机械化水平起不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读下表,回答5~6题。
占耕地面积的比重(%)
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机耕面积
59.9
73.8
60.2
39.3
77.5
喷灌面积
1.8
2.8
2.9
0.7
1.0
滴灌、渗灌面积
0.8
0.2
0.3
2.0
0.1
5.东北地区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最大,下列表述与其关联最小的是(  )
A.地广人稀 B.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 D.机械化水平较高
6.东部地区喷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比西部地区大,但是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比西部地区小,主要是因为(  )
A.西部地区降水量比东部大
B.东部地区耕地比西部多
C.西部地区科技比东部先进
D.西部地区蒸发比东部强烈
答案 5.B 6.D
解析 第5题,东北地区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最大,与黑土广布、土壤肥沃的关联性最小;地势平坦,地广人稀,耕地集中连片均有利于机械化耕作。第6题,在我国,喷灌和滴灌技术的利用存在着地区差异,喷灌在蒸发量大的地区使用会导致水资源浪费。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用地分布图”,回答7~8题。
7.有关图示区域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所在省以盆地、平原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B.图中A所在省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C.A→B→C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D.A→B→C年降水量先减少后增加
8.图中C所在地近二十年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下表显示C所在地区农村生活用能构成的变化,据此推测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主要原因是(  )
秸秆
薪柴
煤炭
沼气
小水电
其他
1987年
50.3%
32.4%
10.3%
0.5%
0.8%
5.7%
2007年
20.5%
10.8%
15.4%
35.3%
15.2%
2.8%
A.耕地面积增加 B.外出务工人口增加
C.植被覆盖率增加 D.粮食单产提高
答案 7.B 8.C
解析 第7题,根据农业用地状况可推知其地形特点,水稻分布区多为地形平坦的平原,草场和森林分布区多为山地和丘陵;根据河流流向可以推断地势特点;结合地形分析,该地区降水主要是夏季风带来的,A→B为迎风坡,降水量增加,B→C为背风坡,降水量减少。第8题,图中C位于江西省中部,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是植被破坏。从表中资料可知,农村生活用能构成中薪柴减少,使该地区植被覆盖率增加,有利于水土保持,减轻水旱灾害的威胁。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9~10题。
9.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
10.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9.D 10.B
解析 第9题,该地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和甘蔗。据此可以判断该农业模式最适宜的地区,D项符合。第10题,该农业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对于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清洁能源具有重要作用。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近年来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如在日光温棚中种植草莓、油桃、蔬菜等,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之路。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主要种植业区形成的区位优势主要是(  )
A.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B.深受西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富,为农业灌溉提供充足的水源
C.人口和城市密集,消费市场广阔,科技发达
D.河谷地带的森林为土壤提供了较丰富的腐殖质,土壤比较肥沃,热量相对丰富
12.图中A湖泊近年来水面降低,水量减小,原因可能是(  )
A.全球变暖,高山冰雪融化量增加,入湖河流的水量增加
B.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
C.利用该湖泊进行农业灌溉,农业用水量增加导致湖水减少
D.湖泊周围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造成湖泊泥沙淤积严重
答案 11.D 12.B
解析 第11题,青海省的种植业区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这里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较长,降水条件较好,河水又可作为灌溉水源;河谷之间的山岭上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中的腐殖质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第12题,入湖河流的水量增加,A湖水面应该升高;A湖是咸水湖,不能用于灌溉;当地植被以草原为主,草原破坏带来的灾害是荒漠化。
13.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甲图地形区名称是:A________,B________。按照“因地制宜”布局的原则,A地适合发展________业;B地适合发展________业。
(2)乙图农业基地名称为____________,该基地著名的经济作物是________,该区域同江汉平原相比,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甲图区域水资源紧张,为解决该区农业用水问题,下列措施可行的是(双选)(  )
A.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农业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C.实施“引嫩入辽”调水计划
D.利用处理后的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4)乙图中阴影地区沼泽广布,今后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沼泽”的正确方向是(  )
A.排水开垦
B.发展养殖业,建立自然保护区
C.进行绝对封闭,让其自然发展
D.大力捕猎沼泽动物,发展加工业
答案 (1)辽东丘陵 辽河平原 林果 种植
(2)三江平原 大豆 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
(3)AC (4)B
解析 本题是以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轮廓图为切入点,考查东北地区农业基地及主要农产品分布。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确定甲、乙两图分别是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乌克兰地处东欧平原南部,地势平坦,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这种黑土地是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死亡后经过长时间的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19世纪中期以后,这里逐步成为重要的农业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
材料二 下图为乌克兰植被和土壤分布图。
材料三 下图为卢茨克、基洛沃格勒、格尼切斯克三地的气候资料图。
(1)描述乌克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分析乌克兰黑土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原因,并阐述该地区农业开发可能对黑土产生的不利影响。
(3)判断乌克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答案 (1)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西北-东南方向更替。
原因:受纬度和地势影响,自北向南气温升高;受海陆位置影响,自西向东降水减少。
(2)植被覆盖良好,为黑土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年均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质积累;地形平坦广阔,以流水沉积为主,土壤侵蚀少,导致土层厚,有机质积累丰富。
土地过度开垦,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加剧风力侵蚀作用,黑土肥力下降;农药的过度使用,使土壤遭到污染。
(3)商品谷物农业。自然条件: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温度高、热量丰富,降水适中;地处东欧平原,地形平坦、宽广;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黑土面积广,土壤肥沃。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人均耕地面积多;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解析 第(1)题,据图可以看出A、B、C、D四个自然带都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西北-东南方向更替。南部地区纬度低,气温高;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受海陆位置影响,降水自西向东减少,引起自然带变化。
第(2)题,黑土有机质含量丰富主要从植被提供有机质,分解少、侵蚀弱等方面分析。农业开发一方面使植被减少,有机质含量减少,同时使外力侵蚀加剧,产生土壤污染等。
第(3)题,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广人稀,是世界著名的商品谷物农业区,农业区位条件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角度分析。
第二节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课时1 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概况和开发治理过程
[学习目标] 1.结合田纳西河流域位置、干流剖面示意图等,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概况。2.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成就。
一、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概况
1.河流: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上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支流,流域面积较广。
2.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富。
3.地形:地形起伏大,河床比降大。
4.资源:水能,煤炭、磷、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
思考 田纳西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田纳西河水量丰富,且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较大,故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1.田纳西河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 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动力充足。
2.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对开发的影响,完成下表。
答案
环境要素
田纳西河流域特征
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
流域开发方向
地形
多山的地形,地形起伏较大
陆路交通不便
修建船闸和水库,发展航运
蕴藏着丰富的水能
水能开发,建水电站
气候
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流域内光、热、水资源较丰富
较早成为发达的农业区
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降水相对较少
河流流量不稳定
给航运带来困难,需将修水库和建船闸相结合
降水季节变化与农作物的季节需水相矛盾
修水库蓄水,解决降水与灌溉之间的矛盾
水系
水系发达,支流多,水量丰富
航运发达
大部分可通航,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
水量不稳定,流量差异大
航运不便
修水库,建船闸,促航运
矿产
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磷、铅锌等
利于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发展
影响流域综合开发的重要因素
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的课题是“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条件”。小组成员作了具体分工,其中张华、刘晓两位同学负责田纳西河流域气候条件的分析。结合以下材料,请你帮助两位同学完成调查、研究结论。
材料一 田纳西河流域地形图。
材料二 田纳西河干流剖面图。
材料三 田纳西河流域纳什维尔市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特征,对洪水泛滥是否有加剧作用?
(2)图乙中流域内小镇诺克斯维尔与帕迪尤卡之间河流落差约为__________米,图乙中A处的地形是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山脉。
(3)结合材料三,说出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类型及降水特点,并分析降水季节分配特点对农业发展和河流航运的影响。
(4)分析田纳西河的水系有何特点,其水量的变化对航运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怎样才能改善田纳西河的航运条件?
答案 (1)有加剧作用。 中上游流经降水充沛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南部,河流流量大且汇水快;而下游则流经密西西比平原,地势低平,河水排泄不畅,极易发生洪水。
(2)160 山地 阿巴拉契亚
(3)气候类型:亚热带湿润气候。
降水特点:全年降水较多,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影响:①水热季节组合差与农作物的季节需求产生矛盾,成为种植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②影响河流水量、水位的稳定性,给航运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4)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由于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较大,水量很不稳定。在径流量
小的枯水季节因水位过低影响航运的顺利进行。可以通过修建水库和大坝的方法调节河流的径流量,改善田纳西河的航运条件。
方法技巧 如何判断某条河流水力资源是否丰富
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一般水量越大,径流越稳定,水力资源就越丰富;二是河流落差的大小,一般落差越大,水流越急,水力资源就越丰富。水量和落差的大小又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思路如下:
二、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过程
1.开发治理前存在的问题
(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
(2)航运条件差,航运交通困难。
(3)生态破坏严重:由于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洪水泛滥,造成土地贫瘠,田园荒芜,人口外流。
2.开发治理过程
治理基础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治理
治理目标
以工业、农业、城镇和生态环境为目标,建立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治理协调系统
治理后
工农业发达,环境优美,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美国的平均水平
1.分析下图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 扩大棉花种植面积,采矿乱开滥采,用木炭炼铜导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重;高强度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大量排出含SO2的废气,不仅污染大气,还会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生物生长。
2.20世纪初,田纳西河流域为美国最贫穷地区之一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长期过度垦殖、滥伐森林,田纳西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洪灾频繁,农业生产条件恶劣;田纳西河的开发利用也仅限于航运,但航运条件差,航运交通困难。这些造成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当时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
3.参照下图分析,田纳西河综合治理可带来哪些综合效益?
答案 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洪涝灾害,促进可持续发展;获得充足电力;改善航运条件;旅游业和养殖业迅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
反思归纳 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过程
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联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图1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2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3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图中A支流的水文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流量季节变化大 B.河流落差大,水流急
C.汛期河水含沙量大 D.河流结冰期较长
2.下列关于B、C两支流的开发利用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
A.对于B支流可重点发展航运
B.对于B支流可重点开发水能,发展旅游
C.B、C两支流相比,C支流更易开发水能
D.C支流流域可发展山地探险旅游
3.下列不属于图2中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环境影响的是(  )
A.湖泊面积缩小 B.下游洪灾威胁加重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土壤肥力增加
答案 1.D 2.B 3.D
解析 第1题,根据图3可知,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无结冰期,夏季降水较多,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夏季;由图1中等高线可知A支流处在低山、丘陵地区,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根据土地利用状况图可知,A支流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且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有岩石裸露,易引起水土流失,故河水在汛期的含沙量较大。第2题,根据图1和图2可知,B支流主要流经山区,落差大,水能丰富,且流域内有瀑布和果园,可开发水能和发展旅游业;而C支流主要流经平原地区,水流平稳,且联系了众多居民点,可以发展航运。第3题,仔细对比地形图和10年后的土地利用状况图,可发现河流上游坡地开垦现象严重;湖泊面积也在缩小,湖滨地带成为农田,这是由于围湖造田造成的。毁林开荒、开垦陡坡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下游湖泊泥沙淤积严重,再加上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小,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也使其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加剧洪涝灾害。
教材P42 探索
提示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1 600亿元。为根治水患,中国政府制定了32字方针,是从全流域治理观点出发的。上游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中游加强蓄洪、泄洪工程,如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中下游疏浚河道、加固干堤等。同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如以工代赈、移民建镇。
教材P43 读图
提示 田纳西河全长1 600千米,流域包括田纳西州的全部和弗吉尼亚州、北卡罗来纳州、佐治亚州、亚拉巴马州、密西西比州和肯塔基州的一部分,面积10.5万平方千米。流域内地形起伏,河床比降大。对本区域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应进行合理的综合开发利用。
知识小结
                  
1.关于田纳西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美国的东南部
B.是密西西比河最大的支流
C.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东坡
D.在肯塔基附近注入五大湖
答案 A
解析 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注入俄亥俄河。
2.田纳西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组合,不正确的是(  )
A.长期高强度的棉花种植——土地荒漠化
B.矿山开采冶炼、扩大耕地面积——植被破坏
C.炼铜企业大量排放含硫废气——酸雨污染
D.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答案 A
解析 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的棉花带,而棉花对地力的消耗较大,所以长期高强度地种植棉花,会造成土地退化、肥力下降、土壤贫瘠,但不会出现土地荒漠化。
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流域,下表为该流域四个河段平均坡度表。读图表完成3~4题。
河段




平均坡度
0.085
0.125
0.045
0.002
3.落差是指河段两端之间的水面高程差。下列河段中落差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关于①②③④河段开发的重点是(  )
A.①—水产养殖 B.②—水土保持
C.③—内河航运 D.④—梯级开发
答案 3.A 4.B
解析 第3题,图中的比例尺与表格中的坡度乘积,或者大致比较,①地较③④地坡度大,较③地河段长;①地坡度相当于②地坡度的2/3,长度是②地的2倍多,可知①
地落差最大。第4题,②地为河流的源地,应注意水土保持。①地落差大,适宜梯级开发;④地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可发展内河航运。
流域的开发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据此完成5~6题。
5.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主要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它所确定的流域开发的核心是(  )
A.河流的梯级开发
B.流域的综合开发
C.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
D.防洪、航运、发电、旅游等
6.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流域治理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措施是(  )
①留出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调整农、林、牧业结构 ③恢复治理采矿区的土地生态 ④建立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风景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5.A 6.A
解析 第5题,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河流的梯级开发。第6题,建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风景区属于开发旅游资源。
40分钟课时作业
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上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支流。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田纳西河的水系、水文特征是(  )
①水系发达,支流众多 ②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③水量丰富,流量不稳定 ④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0世纪初田纳西河流域经济落后的原因主要是(  )
A.只重视利用田纳西河发展航运
B.只重视利用耕地发展农业
C.没有重视煤炭、磷、铅锌等矿产资源的开发
D.航运条件差,交通困难,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矿产资源丰富不属于河流的水系和水文特征。第2题,20世纪初田纳西河还没有进行综合治理,航运条件差;由于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经常发生洪水灾害,造成土地贫瘠、田园荒芜;开发矿产资源时乱采滥挖,破坏环境等。
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不仅是美国流域综合治理的典范,而且一直被许多国家奉为国土整治的样板。据此回答3~4题。
3.开发治理前的田纳西河(  )
A.经济发达 B.开发利用仅限于航运
C.基本保持原始自然状态 D.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4.下列不属于田纳西河流域多洪水原因的是(  )
A.汛期降水集中 B.下游为平原,排水不畅
C.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小 D.过度垦殖,滥伐森林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因滥垦、滥伐和多暴雨等原因,田纳西河在治理前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芜,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开发利用仅限于航运。第4题,如果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小,则不易发生洪水。
读“田纳西河流域图”,完成5~6题。
5.关于田纳西河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东部
B.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
C.直接注入墨西哥湾
D.是美国最长的河流,且水量丰富
6.关于田纳西河流域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虽然田纳西河流域降水少,但河床比降大,水能丰富
B.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
C.地势平坦,河流落差小,水能资源少
D.煤炭丰富,铅锌矿产贫乏
答案 5.B 6.B
解析 第5题,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西坡,汇入俄亥俄河,是密西西比河的一条二级支流。密西西比河是美国最长的河流。第6题,田纳西河流经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流域内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而且有丰富的煤炭、磷、铅锌等矿产资源。
在黄河中游有两座著名的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当初的三门峡水库设计没有考虑到冲沙功能,致使库区泥沙淤积严重,水库几近报废。新建的小浪底水库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对流域内上下游的影响,充分发挥了调水冲沙功能。2009年6月19日,黄河小浪底水库开始实施调水调沙,这是自2002年以来黄河小浪底的第八次调水冲沙。7月3日调水调沙任务结束。据此回答7~8题。
7.小浪底水利工程比三门峡水利工程(  )
①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②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 ③更具有防灾减灾意识 ④更能充分考虑到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选择在6月19日至7月3日进行调水冲沙的主要原因是(  )
A.此时黄河流量小 B.降低库容可为防汛做准备
C.此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D.减少水库的泥沙淤积
答案 7.C 8.B
解析 第7题,从题中的描述可知,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建设,更具有防灾减灾意识,更多地考虑环境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第8题,选择在这一时段进行调水冲沙,是因为该流域即将进入雨季,提前用水库余水冲沙可以降低库容,从而为防汛做好准备。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美国田纳河流域开发经验对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有借鉴意义。据此完成9~10题。
9.长江三峡水能丰富的原因是(  )
①地处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 ②长江径流量大 
③地形平坦 ④河流落差大
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④
10.长江和田纳西河的共同点为(  )
A.河流补给都以大气降水为主,且水汽均来自太平洋
B.水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
C.流域内都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D.都实现了梯级开发,实现了对流域的统一开发与管理
答案 9.D 10.C
解析 第9题,水能丰富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流域水量大和地势落差大,长江三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丰富,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第10题,田纳西河降水补给来自大西洋。长江的水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没有实现梯级开发及流域的统一开发与管理,两流域的水能资源都很丰富。
下图为“某河流域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以下关于图示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fc属于一级支流,eb属于二级支流
B.bc段河流比eb段海拔高、落差大
C.西电东送有利于流域东部发展炼铝工业
D.bc段的梯级开发是fc段灌溉农业发展的基础
12.该流域内植树造林,其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
A.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B.调节气候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答案 11.C 12.C
解析 第11题,由图可知,fc、eb都是直接注入干流的,因此都属于一级支流;bc河段多水利枢纽,说明该河段落差大,但海拔不一定高;bc段的梯级开发与fc段灌溉农业的发展没有多大关系。该流域东部铝矿资源丰富,而炼铝工业属于动力导向型,如果进行西电东送,将有利于流域东部发展炼铝工业。第12题,该河下游地区的流域范围狭小,这最可能是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泥沙被带到下游沉积导致的,故在该流域内植树造林,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13.读珠江流域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珠江流域图。
材料二 红水河,为西江上游的别称,流域内山岭连绵,地形崎岖,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它的梯级开发已被我国政府列为国家重点开发项目。
(1)说明红水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2)根据图中信息,分析红水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水电除外)。
答案 (1)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水量大;地形崎岖,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2)发展旅游业;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展木材加工和制药工业;发展水产养殖。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怒江是我国尚待开发的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之一。下图为规划中的梯级电站示意图,怒江规划开发河段长742千米,天然落差约1 578千米。但目前怒江水电开发计划备受争议。
材料二 近年来,怒江流域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据统计,目前该地海拔1 500米以下的森林已荡然无存,1 500~2 000米之间的植被也破坏严重。有人说:“怒江人民不是在种粮食,而是在种灾难!”
(1)怒江地区是我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其丰富的资源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简要评价怒江水电能源基地开发的条件。
(3)有人说:“怒江人民不是在种粮食,而是在种灾难!”怒江地区的自然灾害几乎年年发生而且愈演愈烈,其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增长迅速 B.植被破坏严重
C.水土流失严重 D.陡坡开垦严重
(4)怒江人民种出的“灾难”主要有哪些?
答案 (1)水能资源 旅游资源 地热资源
(2)有利:怒江自然落差大,水量大,水能丰富且集中;多峡谷,利于建坝。
不利:地形复杂,生态脆弱;交通不便,开发难度大;远离能源、消费市场,输电困难;经济欠发达,资金不足。
(3)A
(4)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滑坡、泥石流等。
解析 怒江水量丰富,落差大,水能丰富;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热资源丰富;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少数民族分布多,旅游资源丰富。由于地形复杂、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生态脆弱。人口增长导致的发展需求使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生态破坏。
课时2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措施
[学习目标] 1.通过案例研究,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整治的措施和经验。2.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整治的经验对某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关注我国的流域开发与综合治理,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
一、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措施
1.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
(1)实行梯级开发,修建大坝,控制河流径流量,减少了洪水灾害。
(2)兼顾航运,建成了巨大的航运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减轻了就业压力。
2.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
(1) 农业方面
(2) 林业方面
(3)畜牧业:发展快,产值已经超过了种植业。
(4)渔业:水库的修建,为渔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利用廉价水电,发展高耗能工业。
4.把保护环境与开发旅游资源相结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思考 田纳西河的水力资源充足,为什么还要大规模发展火电和核电呢?
答案 因为水电在河流枯水期往往电力不足,需要火电或核电补充;而火电或核电检修时,又需要水电代替供电。三类电能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供电系统。
1.为什么治理田纳西河从防洪入手?田纳西河的梯级开发带来哪些效益?
答案 田纳西河流域过去经常洪水泛滥,给当地带来很大经济损失,为有效控制洪水灾害,改善环境,治理田纳西河需从防洪入手。田纳西河的梯级开发一是起到防洪的作用,减少洪水灾害;二是使航运畅通,改善了交通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
2.根据教材45页的阅读材料,分析低廉电价对经济有何促进作用?完成下图。
答案 
3.从资源开发的角度,归纳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
答案 
读“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协调系统图”,完成1~4题。
1.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的资源是(  )
A.水资源 B.煤炭资源
C.铅锌资源 D.土地资源
2.田纳西河流域目前形成了美国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先开发的电能主要为(  )
A.潮汐能发电 B.水电
C.太阳能发电 D.风力发电
3.田纳西河流域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兴建了大量水库,为发展渔业打下了基础
B.平原多种玉米、棉花等
C.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把林业发展作为整个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坡地发展温室蔬菜生产
4.为促进田纳西河流域旅游业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展林业,美化环境
B.建大坝,提高通航能力
C.建风景区、野生动物管理区
D.由于林草覆盖率高,开发旅游业不用规划,沿河开发即可
答案 1.A 2.B 3.D 4.D
解析 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水资源;大力开发水电,建成全美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发电厂附近利用余热,发展温室蔬菜生产;为发展旅游业,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制定了一系列规划。
方法技巧 分析河流航运条件的思路
影响河流航运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经济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是看河流的水量和水量的变化两个方面。
(2)经济因素主要是看流域内经济发达的程度。流域内经济越发达,客货运输的需求越大,航运也就越发达。
分析思路如下:

二、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经验的启示
1.中国河流开发状况:江河众多,但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2.启示:水利工程的修建要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实现流域多目标开发和促进流域经济综合发展。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经验对我国河流开发有哪些启示?
答案 (1)以水资源为中心,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在开发中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水能利用为主,兼顾航运、防洪、灌溉等其他目标,实行水利、水电、水运、水产、水土保持并重,农、林、牧、渔多种经营,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重视环境和生态问题,走流域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应用科学方法和生态学的观点,把全流域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处理好系统内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生态环境始终处于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状态,寻求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经济之间的持续协调发展。
(3)建立统一的流域开发管理机构,赋予其协调功能。同时,还要加强立法。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整治非常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田纳西河两岸能够形成一条“工业走廊”主要得益于(  )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C.便利的航运条件 D.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2.下列关于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与整治效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减轻了旱涝灾害
B.农林牧渔业、工业和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
C.人均收入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由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经验得到的启示是(  )
A.我国水利完全可以按照田纳西河流域的方案去开发和治理
B.我国江河众多,水电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C.我国许多水利工程应该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
D.国情不同,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经验不能借鉴
答案 1.D 2.C 3.C
解析 第1题,电力的开发,促进了田纳西河流域内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形成一条“工业走廊”。第2题,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整治,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了农林牧渔业、工业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这里人均收入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0%。第3题,借鉴外国经验,不能过于机械,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开发水电。现在我国水电的开发程度依然很低。我国的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都已经开始了全流域的综合治理。
归纳提升 流域开发与整治的分析模式
由于各个流域的地理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也必然各不相同;但是,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的基本程序大致上是相同的。
(1)分析该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
(2)在此基础上,对流域自然、人文地理要素进行评价,找出影响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3)根据优势条件确定流域(或某一河段)发展的方向及其综合开发的主要内容,同时针对制约因素因地制宜地探寻治理的对策。
教材P46 读图
提示 1.塔里木河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亚欧大陆中部。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地形的阻挡(如教材图示北有天山,南、东南有昆仑山、阿尔金山,西为帕米尔高原),湿润的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2.塔里木河河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
3.(1)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从源头叶尔羌河到终点台特马湖,全长2 486千米。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千米,约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面积的64%;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的45%;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石油化工基地以及新疆特色果品的生产基地。一旦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将严重制约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威胁到中国整个西部地区的生态系统,甚至重蹈“丝绸之路”上楼兰古城的覆辙。
(2)塔里木河与我国其他重要河流(如长江)相比,其特殊之处在于塔里木河居西北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的水源补给主要是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水量小。每年7月~9月为汛期,10月以后,水量大减,中、下游河道经常断流。
教材P46 思考
提示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上游: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如叶尔羌河下游的农田盐渍化土地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
下游:由于中上游用水过多,导致下游断流、河流干涸、土地沙化。
教材P47 思考
提示 1.塔里木河流域治理是全流域性的,上游修水库,老灌区节水防渗改造,中游加固堤防,跨流域调水,并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增加向下游的输水量,同时用水开始收费,使节水观念深入人心。
当然在坚持依法治水、明确流域水权等问题方面还需要解决。
2.对下游的影响最大。
3.这是针对上游、中游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而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在塔里木河上游河段,流经了一些干旱沙漠区,要注意节水防渗;在中游地区,河道较长,堤坝不高,在汛期易于决口,造成水资源浪费,因此要修缮堤防,建闸、筑堤、造林、减少消费,把河水顺利输送到下游。
4.人为因素可能造成塔里木河断流,如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大水漫灌;盲目开垦,乱砍滥伐等。
教材P47 复习题
提示 1.开发、治理田纳西河流域时,田纳西河管理局主要是从开发利用水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入手的。其主要途径是:(1)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在兴建防洪设施的同时,注意兼顾航运,形成巨大的航运网。(2)重视水能资源的开发,大力开发水电,发展高耗能工业。(3)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4)把保护环境和提高环境质量规划与开发旅游资源相结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略。
知识小结
                  
读“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完成1~2题。
1.田纳西河治理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的基础是(  )
①水资源 ②煤炭资源 ③铅锌资源 ④土地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为充分利用廉价水电,图中空白处的工业类型最可能是(  )
A.纺织工业 B.电子工业
C.冶金工业 D.饮料业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田纳西河综合治理的基础就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治理。第2题,图中空白处是在水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该是高耗能工业,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冶金工业是高耗能工业。
读“澳大利亚某流域及开发示意图”,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图示河流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流量季节变化大 B.由西南流向东北
C.河流结冰期长 D.下游流量逐渐增大
4.下列对图示流域的开发或治理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A.实施东水西调,缓解流域缺水
B.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土地
C.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
D.实行梯级开发,大力发展航运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图示河流为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河,其水源主要来自上游大分水岭的大气降水,该地为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量大,且季节变化大导致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该河由东北流向西南,无结冰期,由于降水量自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少,沿途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导致河流下游流量逐渐减少。第4题,该流域水量东多西少,可实施东水西调,进行合理灌溉,发展生态农业,但东部有大分水岭,落差大,可实行梯级开发,但不利于通航。
5.猫跳河流域是我国最早完成梯级开发的流域之一,被称为中国强喀斯特发育区的“成功”典型。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材料一 猫跳河流域地理位置及水能开发状况示意图。
材料二 1974年猫跳河流域开发完成前后的气候、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变化资料。
(1)猫跳河梯级开发后,流域气候特征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猫跳河流域发展工业的独特优势区位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猫跳河流域梯级开发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答案 (1)变暖或温差变小;变湿
(2)廉价的水电、丰富的水资源
(3)水电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工业促使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水电的发展,特别是灌溉、水利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水库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库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猫跳河开发后,降水量明显增多,蒸发量也在增多,但增长幅度比降水量小
了很多,表明空气湿度变大,温差变小。第(2)题,猫跳河流域有丰富而廉价的水电,是发展工业的独特优势区位条件。第(3)题,猫跳河流域梯级开发后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工业促使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灌溉、水利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水库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库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专项提能5 长江流域的开发及治理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图表特征:长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很高,但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所以洪涝、干旱等灾害频繁发生。此外,人们对长江流域的开发过程中,引发了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长江流域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综合治理长江流域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以长江流域为例,归纳流域开发与治理的一般规律。
(1)找区位。读图找出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流域的区位优势,包括地理范围。
(2)找资源。根据图例找出图中有哪些资源,各种资源在流域中的分布概况。
(1)析条件。分析流域开发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分析开发的优势条件。
(2)析问题。分析该流域或该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引起该问题的原因。
(3)析措施。针对引起流域开发中的问题,特别是人为原因引起的问题,因地制宜,分析治理的措施。
一般情况下,中上游地区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主要开发水能资源;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主要开发内河航运。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河流特征及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渭河南岸无大支流——地转偏向力影响
B.泾河自西北向东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C.洛河含沙量小——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高
D.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发源于高原
(2)图中泾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  )
A.加固大堤,治理“地上河”
B.修建水库,梯级开发
C.引水灌溉,发展农业
D.合理采矿,保持水土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图中能明显看出河流流向,河流流向能反映地势高低,故B正确。渭河南部为秦岭山脉,所以无大支流汇入;洛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而河流含沙量高;河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第(2)题,图中显示泾河上游多矿产资源,同时流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不合理的采矿容易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故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合理采矿,保持水土。
40分钟课时作业                 
1.下列有关田纳西河流域梯级开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修建大坝,调节了径流量,改善了通航条件,利于航运发展
B.大坝的建设,调节了径流量,有利于枯水期的发电
C.大坝的建设,有利于雨季蓄洪,使流域内防洪标准达到千年一遇
D.梯级开发、水库的修建、流域内环境的改善,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田纳西河流域梯级开发,干支流上修建了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
经过9年治理,塔里木河下游河道连续断流三十多年的状况已成为历史。据此回答2~3题。
2.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能源十分丰富,这包括(  )
①太阳能 ②水能 ③石油 ④天然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造成塔里木河下游多年断流的原因包括(  )
①该河为内流河,流向下游的水量逐渐减少 ②流域内的人口不断增长 ③工农业用水大增,使下游的水量减少 ④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2.C 3.A
解析 第2题,塔里木河下游水量较小,且河流落差小,因而水能资源不丰富。第3题,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的原因主要与下游水量小,流域内用水量不断增加和流域内水资源缺乏合理配置有关。
读“某河流干流和流域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河流的甲-乙河段流域范围非常狭窄,其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使河床过高,支流难以汇入
B.河流两岸被高山束缚,山高谷深
C.上游气候寒冷干燥,支流稀少
D.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
5.该河流中、下游平原是重要农业区,影响其农业生产优势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①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②水、陆交通发达,便于粮食大量出口 ③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④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⑤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⑥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 4.B 5.B
解析 第4题,图中河流为澜沧江-湄公河,甲-乙河段在横断山区的高山峡谷地带,受山地约束而流域面积狭小,故选B。第5题,湄公河三角洲的农业为典型的水稻种植业。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两方面:人多地少的背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要求种植单产高的作物;水稻种植需要丰富的劳动力和较好的种植经验。东南亚耕作历史悠久、人口稠密而劳动力数量多、种植经验丰富,单产高的水稻可以满足其对粮食的需求,因此B项正确。
黄河上游河段水量丰富、落差集中、水能蕴藏量丰富,尤其是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全长918千米,天然落差1 324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 133万千瓦,被誉为我国水电建设中的“富矿”。据此完成6~7题。
6.河流上游的梯级开发对中下游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有(  )
①减轻旱涝灾害威胁 ②增加年径流量 ③改善枯水期水质 ④提高地下水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借鉴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经验,下列关于黄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治理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防洪
B.发电,提高水质
C.土地合理利用
D.从航运入手,对各河段进行综合开发
答案 6.D 7.D
解析 第6题,黄河上游实行梯级开发,有效调蓄洪水,减少中下游的旱涝灾害,而且还能改善枯水期水质。第7题,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和开发是全面、系统的。水资源的综合开发是流域治理的核心。在防洪、航运、旅游、发电、渔业等方面实行统一开发和管理,对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了农、林、牧、渔业。实行梯级开发,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使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且提高了水质。国家对黄河的综合治理考虑最多的是防洪、防凌、减淤。
下图是“长江的干流剖面图和长江中下游逐月流量变化曲线图”。结合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经验,回答8~9题。
8.下列描述中,能正确反映长江中下游气候、水文特征的是(  )
A.温带季风气候,河流有两个汛期
B.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流夏汛冬枯
C.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水量夏秋多、冬春少
D.气候高寒,冬季断流
9.受流域自然背景的影响,长江流域的利用方式和流域开发方向是(  )
A.中游大力发展水电
B.下游兴建大坝防洪、发电,发展工农业生产
C.上游疏通河道,改善水运条件
D.围绕水资源开发,实现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
答案 8.C 9.D
解析 第8题,长江中下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降水影响,河流水量夏秋多、冬春少。第9题,长江流域应借鉴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经验,围绕水资源开发,实现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
下图示意挪威位置和地形。挪威是世界上水能资源开发较充分的国家。该国大型水电站多为高水头(电站水库水位与发电机组所在位置高差大)电站。据此完成10~11题。
10.挪威大型水电站多为高水头电站的主要原因是该国(  )
A.海岸线曲折,多峡湾 B.多山地,河流落差大
C.地形平坦,水网密布 D.河湖众多,少泥沙
11.挪威为建高水头电站而修建的水库(  )
A.很少引发库区移民
B.水位季节波动较小
C.占用大量耕地
D.可以保护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
答案 10.B 11.A
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有:①理解“高水头电站”的概念及成因,高差大说明河流落差大;②结合图中有关信息,说明高水头电站的选址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水库水位高,地处高海拔地区,耕地少,目的是开发水能,不是环保。
12.读“越南北部地区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图中城市布局特征,并指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2)说明红河干流在河口以下河段以航运作为主要开发利用方向的理由。
(3)红河下游平原地区是开发已久的水稻种植区。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答案 (1)特征:沿河、沿海、沿交通线布局。影响因素:河流、地形、交通。
(2)河流落差小,流速缓慢;河道较为平直;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与中国接壤,且红河中上游流经中国云南省,中越两国及中国与东南亚各国间的贸易量较大;水运运费低廉。
(3)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便于稻米出口;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等。
解析 (1)城市布局主要受河流、地形、交通、人口等因素影响。从图中可看出,图中城市基本上都沿河、沿海、沿交通线布局。影响其布局的因素有河流、地形、交通。
(2)河段以航运作为主要开发利用方向的理由,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自然方面,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比较平直;200 m以下主要是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纬度低,无结冰期。社会经济方面,连接主要城市,有利于经济来往;与国外连接,可以加大客货运输量;流经发展中国家,水运的运费低。(3)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水稻种植区的形成和发展。越南红河下游平原地区社会经济方面:劳动力充足,沿河沿海交通便利,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国内外市场广阔。
13.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作为长江综合防洪体系中的骨干工程,三峡工程首要的效益是防洪。除此之外,发电、航运、生态等其他效益也开始显现。
材料二 长江流域局部地区水系图。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加快了西南地区水电的开发。受国际上一些极端环保主义者的反坝、拆坝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国内引发了围绕水坝建设是非问题的激烈争论。
(1)长江流域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可归结为中、上游地区的______________和中、下游地区的____________。
(2)三峡工程的价值除材料中所述之外再列举三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分析该河流的水系特征,并探究该河下游地区洪水经常泛滥的自然原因,并填写表格内容。
自然地理特征
河流下游地区洪水泛滥的原因
(4)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有正面、积极的作用,但也有负面、消极的影响,因此存在建坝和拆坝之争,对此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水土流失 洪涝灾害
(2)灌溉、养殖、旅游、供水(任选三项)
(3)水系特征:流向自西向东;支流众多,南北对称分布;中下游河道弯曲。
表格内容:①上游坡度大(上游以山地丘陵为主、支流多) ②年径流量大(河流水量大) ③下游地势低平,河道弯曲(下游以平原为主,河口地区有河流交汇)
(4)开发水电、建大坝利大于弊:
①水电是清洁能源,是技术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建成的水坝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②在河流上建坝开发水电,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但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看待水电开发,同时也有必要在水电发展政策和决策机制方面做出调整,包括对流域规划的科学论证和环境影响战略的评价,改进现有水坝的运行和管理,建立水坝的环境监管体系等。
③实践证明,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克服水电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就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第(1)题,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下游洪涝灾害多发。第(2)题,三峡工程是一项具有综合效益的工程。第(3)题,水系特征包括干流流向、支流分布、河网密度等方面。下游洪水多发的自然原因要注意前后联系。第(4)题,对于水电的开发应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并且需要个案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第五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2.通过阅读江苏省的人口和建制市分布图及工业结构的变化等,理解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3.学会运用资料说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1.工业化
(1)概念: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2)本质: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3)衡量指标
①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
②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
③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2.城市化
(1)概念: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
(2)本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3)内涵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城市化。
1.促进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 工业化。
原因:(1)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使城镇数量猛增;
(2)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集中;
(3)工业化加速了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2.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特点的异同,完成下表。
对比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工业化特点城市化
工业化和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基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起步晚,水平偏低
特点
城市化起步早,时间长,城市化过程付出代价较小,城市化水平高
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导致城乡差距扩大,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盲目流动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二者协调发展,较为合理
工业化水平远滞后于城市化水平,城市发展不合理,产生了严重的“城市病”
相同点
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都比较低,但城市化已超过工业化,随后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
3.对以下关于城市化内涵的理解辨别正误,并说明理由。
(1)城市规模大小是城市化最重要的标志。
答案 错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包括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等。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城市化发展不会导致城乡差别扩大。
答案 错误。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经历的时间长,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与乡村居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远滞后于城市化,导致大城市出现“虚假繁荣”,而广大乡村则日益凋蔽,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四个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统计图。
材料二 中国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比较图(2000年)。
(1)读材料一图,从图中看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结合图中信息,分析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3)读材料二图,分析中国目前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与国际通用标准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要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答案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人均GDP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二者具有相关性。从图中看出,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水平较高,城市化水平也较高;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也较低。
(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中国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加快城市化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3)与国际通用的工业化指标相比较,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指标为15.4%。中国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高达50%,远高于20%以下的国际标准;中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36.2%,也没有达到60%以上的国际标准。可见要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应扩大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降低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同时也要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拓展提升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推动作用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互推进、相互影响的发展过程。最初是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但反过来城市化发展又推动了工业化。
二、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1.江苏省概况
(1)位置: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
(2)社会经济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工业化和城市化现状
(1)工业化
(2)城市化
1.阅读教材图2-5-2“江苏省的人口和建制市分布”,说出江苏省的地级市名称、分布及江苏省人口分布的特点。
答案 江苏省的地级市有:自北向南临京杭运河的是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自西向东临长江的是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自北向南临海的是连云港、盐城、南通。
江苏省人口分布不均,南京和南部邻近上海的三个地级市苏州、无锡、南通人口密度大,每平方千米900人以上;中部的盐城、淮安人口密度小,每平方千米600人以下。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口密度(人口数/千米2)
分布地市
900人以上
苏州、无锡、南通、南京
800~900人
泰州、常州、徐州
700~800人
镇江
600~700人
连云港、扬州、宿迁
600人以下
盐城、淮安
2.分析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位优势,完成下表
因素
区位优势
位置
自然资源
交通条件
科技条件
市场条件
答案 
因素
区位优势
位置
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
自然资源
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平原广阔,河湖众多
交通条件
铁路、公路、水运(内河、海运)和航空等运输方式齐全,交通便捷
科技条件
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社会协作条件好
市场条件
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毗邻沪宁杭工业区,市场广阔
阅读下列有关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图1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材料二 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图2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材料三 20世纪末江苏省小城镇分布示意图。
(1)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表现
出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苏省小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南和苏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发展缓慢(或略有下降、停滞等) 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
(2)苏南地区小城镇密度高于苏北;主要交通线沿线小城镇密集
苏南城市化水平高、起步较早(目前速度无法比较,不能答速度快慢)
苏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苏北;近代历史上苏南地区工业发展历史长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1.存在问题
2.发展前景与主要措施
(1)发展前景
(2)主要措施
①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②“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③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④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⑤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1.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各项措施有何积极意义?
答案 
措 施
意 义
调整行政区划
为城市发展拓展空间,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降低交易成本,克服市场壁垒,取得协作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形成良性网络
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减小政府建设城镇的负担
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
让农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得到好处,从而有利于城市化的推进
政府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2.读教材69页阅读材料“苏南模式”,概括苏南模式的特点和优越性。
答案 
特点
优越性
以集体经营为主
利于提高经营效益,发展规模经济,利于集体福利事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规模大、实力强
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依靠城市,服务城市,联合城市
吸取了城市的技术,进入了城市市场,使乡村工业成为区域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重视科技知识和人才
提高产品质量,创造一流产品,使乡镇工业长久不衰

3.读教材70~71页案例研究“密歇根州的复苏”,分析密歇根州的复苏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相互之间有何关系?密歇根州的复苏对其城市建设有哪些影响?
答案 (1)密歇根州的复苏采取的措施有: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如降税、为企业提供帮助等。大力推动生命科学产业,如投巨资于生命科学的商业化,使之形成支柱产业。改造汽车工业的老面貌,通过自行研制和合作开发等方式,使汽车产业进一步提升,产品升级换代。
(2)复苏措施的相互关系: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的进驻,增加税收,发展了经济,政府才有可能投巨资进行高新技术研究、企业技术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又能提高地区声誉,促进企业发展,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3)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密歇根州的复苏使其再度成为一个高科技制造业中心,给城市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了税收,使高科技人才迁入,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建设。
反思归纳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问题
原因
措施
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①把城市化等同于城市建设,把城市化水平等同于单一指标——城市化率,工作重心放在扩大城镇规模和具体项目建设上;②过多强调以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为中心,忽视了“以人为本”
①加强学习,全面认识城市化的内涵;②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环境问题
①环境污染的治理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②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污染点增多、面积扩大;③工业和生活排放大量污染物;④工业发展和人口剧增,水污染严重
①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城市绿地,优化人居环境;②改造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生态标准建设工业园区
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①服务设施效益不佳,基础设施成本很高;②浪费土地,增加道路、给水等基础设施投资;③缺少特大型城市,规模小,经济力量有限,难以治理污染;④城市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不利于辐射和带动作用
①“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②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③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推进江苏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认为,多年来规模与速度导向下的城镇化之路也使得江苏省面临城镇化质量不高、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问题。
材料二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异较大,目前相对发达的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这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从而实现苏南与苏北的双赢。下表为苏南某市与苏北某市投资要素对比表。
投资地区
招商门槛
土地价格
平均工资
环保门槛
苏南某市
5 000万元
100万元左右
3 000元左右
要求高
苏北某市
1 000万元
20万元左右
1 000元左右
要求较低
(1)材料一中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面临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解决材料一中所述问题的以下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限制大城市发展,重点发展中小城市
B.建设发展三大城市圈
C.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D.保障进城农民的利益
(3)读材料二,分析苏南地区设置门槛较高的目的何在?苏南地区迁走的产业具有哪些特点?
(4)江苏省内部出现这种产业转移,对苏北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是(双选)(  )
A.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B.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C.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D.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答案 (1)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过多地强调以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为中心,把城市化水平等同于城市化率,忽视了环境问题,在环境治理上投入较少等。 (2)A (3)目的:要求迁入的企业环境污染小,限制或禁止污染严重的产业迁入;要求迁入的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限制技术落后且难以升级的企业迁入等。 具有的特点:劳动力和土地需求量大,投入较多。 (4)AC
教材P65 探索
提示 衡量一国是否完成工业化,国际上通常有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2002年,中国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指标为15.4%,中国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工业化是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但从更为重要的农业就业人数和城镇人口指标看,中国的工业化之路才刚刚走了一半左右;2002年,中国农业就业人数为3.69亿,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高达50%,远高于20%以下的国际标准;2002年,中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36.2%,也没有达到60%以上的国际标准。
可见,要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要扩大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降低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同时也要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教材P71 复习题
提示 1.江苏省为推进城市化进程,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全省撤并了600多个乡镇,平均人口由1万人增加到4.5万人,镇区面积增加45%。同时,小城镇向中心镇聚集,原来222个省重点中心镇调减为120个。(2)“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着力发展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四个中心城市,构建南京、苏锡常、徐州三个“城市圈”。(3)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4)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5)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2.工业发展对城市化建设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工业企业为寻求协作利益和增强竞争能力,在地域上往往出现相对集中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到城市内部的扩
展形式和城市的区域分布格局。例如,英国是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推动下,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格拉斯哥、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纽卡斯尔等迅速成长起来。从1801年到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英国5 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个增到265个。城镇人口比重由26%增至45%,到1900年上升到7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多于农村人口的国家。
知识小结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下图是我国四个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四种模式中,苏南模式是(  )
A.模式① B.模式②
C.模式③ D.模式④
2.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其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下列选项中的(  )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3.“十三五”期间,模式④地区区域发展的重点是(  )
A.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B.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
C.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D.鼓励其率先发展,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
答案 1.C 2.A 3.B
解析 第1题,苏南地区城市化是大城市扩散带动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第2题,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相比,受地形的影响,市场腹地相对狭小,产业以轻工业为主,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也相对薄弱。第3题,模式④建立在资源开发基础上,为东北模式,属传统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为区域发展的重点。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4~6题。
4.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
A.江苏省 B.河南省
C.四川省 D.海南省
5.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6.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  )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答案 4.A 5.D 6.A
解析 第4题,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看,该省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说明该省的工业
经济占主导地位,结合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可判断为我国的经济发达省份,从而确定为江苏省。第5题,从其城市化曲线变化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第6题,该省的工农业发达,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
专项提能8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图表特征: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长江产业密集城市带的结合部,包括江苏、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其城市群的形成与其得天独厚的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及发达的工业基础密切相关。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图1、图2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1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
A.南高北低
B.南北最低,东西最高,中间次之
C.东高西低
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2.图2中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表现为(  )
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
B.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
C.南京市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
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
(1)找分布。读图,根据图例找出图中各地的城市化水平,从整体上看城市化水平的分布状况。
(2)找因素:读城市化动力强度图,找出影响各地城市化的动力因素,指出最强因素和最弱因素。
(1)析分布。上海和南京作为我国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高;苏州、无锡等沿江城市受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城市化水平较高;泰州、南通等城市受大城市辐射弱,城市化水平较低。
(2)析条件。该区域地处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力量强,政策优越。但图中各市城市化的动力因素不同,强度存在差异。
1.B 2.A
下图为我国某省城市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外部条件是(  )
A.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期积累的结果
C.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坦的地形
D.本区人口众多、农业发达                 
(2)该省北部城市化水平比南部低,其主要原因是(  )
①北部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 ②矿产资源短缺,能源匮乏 ③南部经济发展快 ④少数民族聚居,开发较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快速发展与政策、国际背景、优越的区位条件等有关,但选项中外部条件是A项。第(2)题,该省为广东省,北部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低。
40分钟课时作业
城市化过程包含了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等过程。下图示意我国四个省(市、自治区)2000年土地城市化质量的差异。读图完成1~2题。
(注:城市用地人口密度等于城市人口除以城市用地面积;城市用地经济密度等于城市产业的GDP除以城市用地面积。)
1.根据图中信息,推断出关于四省(市、自治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内蒙古的城市化进程最合理
B.上海的城市化质量最高
C.重庆的城市化速度最快
D.贵州的滞后城市化程度最高
2.重庆城市用地人口密度大于上海,但城市用地经济密度却低于上海,与其相关的因素是(  )
A.地势起伏较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B.第一产业发达
C.城市用地较为完整
D.城市化水平较高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上海城市用地经济密度最高,说明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值最高,即土地的经济效益高,则上海的城市化质量最高。第2题,重庆城市用地人口密度大于上海,即单位面积的人口密度大,可能与重庆多山地、少平地有关;城市用地经济密度低说明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值低,可能与其经济发展较落后有关。
图甲是“我国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率统计图”,图乙是“世界发达国家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率统计图”。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中信息判断(  )
A.第一产业对城市化没有贡献
B.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
C.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三产业对我国城市化贡献率差异逐步增大
D.“二战”后,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4.与发达国家相比,图中信息无法反映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是(  )
A.产业结构不合理
B.城市空间分布不合理
C.单位产值能耗高
D.城市环境污染较严重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第一产业的发展,使农村劳动力过剩,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进而促进了城市化。从图中无法判断中国城市化起步的时间和水平的高低。据图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三产业对我国城市化的贡献率差距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而“二战”后,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第4题,我国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大,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大,说明我国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第三产业比重小,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说明单位产值能耗高;对城市化的贡献大,说明城市化是由工业带动的,环境污染较严重。
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省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  )
A.能源和矿产 B.市场和腹地
C.人口和技术 D.城市和交通
6.为实现该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下途径最合理的是(  )
A.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
C.加大对原料指向型企业的投资
D.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答案 5.A 6.D
解析 第5题,甲省为我国辽宁省,该省多为矿业城市,是在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其他地区相比,该地的市场、技术、城市、交通等不具有明显的优势。第6题,对于该省城市来说,重点发展对科技水平要求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明显不现实;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会加快矿产资源的枯竭速度,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
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其率先实现现代化,是当前我国某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据此回答7~8题。
7.2014年该省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89%。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约为45%,这两个比重的差距如此之大说明该省城市化(  )
A.明显滞后 B.明显过快
C.发展比较合理 D.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8.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  )
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②城乡差别很小
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7.A 8.A
解析 第7题,该省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89%,说明该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城市化水平仅为45%,明显反映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落后于经济发展,应加快城市化进程。第8题,一个地区城市化达到较高水平后,由于城乡差别较小,其城镇人口的增长非常缓慢,第三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
根据下面两幅图,完成9~11题。
9.据图甲及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市(  )
①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式有郊区城市化、城市蔓延
②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式有卫星城建设、新区建设
③许多工业与乡镇企业达到共同繁荣,其主导因素是协作
④许多工业与乡镇企业达到共同繁荣,其主导因素是原料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0.该城镇计划在①②③④处的空地上新建一些工厂。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考虑,布局合理的工厂是(  )
A.①处建机修厂 B.②处建水泥厂
C.③处建电视机厂 D.④处建化工厂
11.从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分析,图乙中城镇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
①利用当地气候优势条件,大力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并发展相关的加工工业
②实现农林牧渔等业均衡发展
③在城市近郊重点发展蔬菜、乳肉禽蛋生产基地,在远郊发展粮棉生产基地
④在稳定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9.C 10.A 11.B
解析 第9题,通过图甲可知,上海市郊区的很多地区已经开始了郊区城市化,建设卫星城,这些是工业与乡镇企业协作来实现的,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区人口过度集中、环境恶化,郊区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等,上海市及其郊区原料比较缺乏。第10题,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盛行风向为东南风和西北风,水泥厂生产有大气污染,故应布局于与季风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化工厂有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应布局于城市河流下游;电视机厂,基本无污染,故应布局于劳动力丰富的市区;机修厂建在主要公路的两侧,①处比较合适。第11题,该地属于亚热带地区,不适宜发展热带作物;发展农林牧副渔有利于农业产业整体发展,但并不是“均衡”发展;城市近郊发展高产值农业,远郊发展低产值的农业种类,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可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城市新规划方案将天津城市性质确定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将天津滨海新区建设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极。下图为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图。
材料二 天津滨海新区与深圳特区产业结构现状比较。
产业
天津滨海新区
深圳特区
第二产业
重化工、电子加工装配
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产业
传统服务业(邮政、仓储、批发零售)
现代服务业(研发技术服务、软件服务)
(1)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
(2)开发滨海新区对天津老城区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3)在滨海新区未来开发中,需要面对哪些环境问题?
(4)滨海新区作为带动天津区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若参照深圳特区,你认为滨海新区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 (1)水、陆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地价较低;发展空间大。 
(2)分散老城区人口和部分城市职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环境。 
(3)水源短缺;“三废”排放;海平面上升。 
(4)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现代物流中心;发展旅游业;发展现代服务业。
解析 (1)天津滨海新区临近海港,水陆交通便利;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因开发较晚,与市区相比,地价低,发展空间较大。(2)滨海新区开发可以接纳老城区人口和产业的转移,所以能分散老城区人口和部分城市职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环境。(3)该区域年降水较少,且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所以面临水资源短缺;人口增多和产业发展,排放的“三废”会增加;因地势低平,海平面的上升会带来很大威胁。(4)对比表格中与深圳特区的第二、三产业的差距,所以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第四节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鲁尔区的位置及区位图,描述鲁尔区经济辉煌的优势区位条件。2.联系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衰落现象,从内因、外因归纳鲁尔区衰退的原因,并说明鲁尔区衰退的表现。3.结合图文材料,归纳鲁尔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一、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1.主要的工业部门: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和化工等。
2.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
区 位 分 析
资源
①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好;
②离法国东北部的铁矿较近;
③河流众多,水源丰富
交通
①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水陆交通便利;
②有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网;
③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联成水运网
市场
德国以及西欧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1.鲁尔区发展钢铁工业所需的铁矿石来自哪里?鲁尔区的工业结构有什么特点?
答案 一是通过陆上就近从法国洛林铁矿进口,二是从海外进口铁矿石到荷兰鹿特丹港,再经过莱茵河运到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核心,以重工业为主,工业结构单一。
2.流经德国鲁尔区的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为鲁尔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答案 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都可以通航,不但为鲁尔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廉价的水运条件,而且为耗水量大的重工业提供了充沛的水源。
反思归纳 鲁尔区产业发展条件与类型
读“世界某著名工业区图”和“该工业区工业发展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中阴影区是世界著名的________工业区。
(2)A、B、C为该工业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其中A为________,B为________,C为________。
(3)本区内河航运发达,D、E为莱茵河的两大支流,其中D为________河,E为________河。除内河航运外,本地区其他主要运输方式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目前,在以下四种货物中,经莱茵河运入该区且运量最大的是(  )
A.煤炭 B.铁矿石
C.钢材 D.机械
(5)写出图乙中字母代表的正确内容。
F_____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_____,
H____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该工业区发展的优势资源条件和主导工业部门分别是什么?
答案 (1)鲁尔 
(2)杜伊斯堡 埃森 多特蒙德
(3)利珀 鲁尔 公路、铁路、管道等
(4)B 
(5)F:丰富的煤炭资源 G:便捷的水陆交通(F、G可互换) H:钢铁工业 I:机械工业(H、I可互换)
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充沛的水源;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
二、鲁尔区的衰退
1.产业结构:结构单一,以重工业为主。
2.煤炭工业:
(1)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和新技术炼钢,使煤炭需求量明显下降。
(2)煤炭开挖深度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使鲁尔区煤价缺乏市场竞争力。
3.钢铁工业:出现了世界性的供过于求的状况。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工业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详解鲁尔区衰退的原因,完成下列框图。
(1)产业结构单一
?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钢铁过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德国鲁尔区图。
材料二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图。
材料三 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着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东西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门去,不一会儿便成为灰色。红瓦白墙、绿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沿岸化学工厂林立的莱茵河,更犹如一道被六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
——德国作家Heinrich Boll 1958年形容鲁尔区
(1)将合适的工业部门填入空格内,据图说明鲁尔区的产业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的产业结构存在什么问题?
(2)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发生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对鲁尔区工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鲁尔区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存在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对鲁尔区工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4)“树没了,水干了,地陷了,矿枯了,人走了。”这是许多资源型地区的真实写照。请结合鲁尔区的发展历程,从内外因的角度来探讨资源型工业区衰落的原因。
答案 (1)①煤炭工业 ②钢铁工业 ③机械工业
④化学工业
产业结构的特点: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并高度集中于少数重工业部门。
突出的问题是产业结构单一,某一工业部门生产的衰落,将会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
(2)20世纪50年代以后,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所占比重显著上升。
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直接导致煤炭市场萎缩,作为以煤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鲁尔工业区在经济上受到很大的冲击。
(3)环境恶化的原因:鲁尔区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随之而来。
严重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热污染等,生态环境破坏。
影响:严重的环境污染,加上用地紧张,使新兴企业不愿到此落户,致使鲁尔区的经济衰退。
(4)内因:区位优势的丧失,产业结构单一,导致传统产业衰落。
资源枯竭或开发成本上升;传统产业市场萎缩,竞争力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劳动力、土地价格成本增加。
外因: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新技术的发展,使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新兴工业区的发展,以其低成本优势争夺传统产业的市场。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1.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
(1)改造传统工业。
(2)发展新兴产业。
(3)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2.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
3.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
4.大力开展环境保护。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鲁尔区对严重污染的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建立了完善的治污设施,大规模植树造林等,使昔日浓烟蔽日、黑尘满地的厂区成为环境优美的花园,一些老工业建筑和工业废墟被改造成为别具风格的文化艺术景点和服务设施,如有的仓库被用来开设餐厅,原先的高炉墙被用作攀岩爱好者的运动场所等。
(1)据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鲁尔区的工业门类和数量发生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鲁尔区钢铁工业布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简述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的两幅图对比,鲁尔区有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说明鲁尔区在整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答案 (1)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企业数量减少;建立了化工、汽车、电子、机械制造等大型企业。 
(2)向西部莱茵河沿岸港口附近集中。 便于进口铁矿石,降低运费,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3)①煤炭开采减少;②高速公路增加;③大学、科研机构增加。  
(4)对煤炭和钢铁等传统工业进行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新兴产业;重视发展第三产业;植树造林;建立治污措施;发展工业旅游。
读“世界某地区图”(图1)和“该区产值构成图”(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图2),回答1~2题。
1.图2中反映该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  )
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较快
B.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C.园艺业比重增大
D.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比重都下降
2.为改变生产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该区采取的措施有(  )
A.改造煤炭、化学工业,减少能源的消耗
B.缩小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厂矿企业的生产规模
C.搬迁原有的传统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积极发展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看出从①到②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化学工业比重上升(上升幅度不大),钢铁工业比重明显下降。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得该地区为鲁尔区。鲁尔区调整产业结构使之多元化的措施有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A、B两项是改造传统工业,并未实现使产业结构多元化。C项搬迁原有的传统工业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实际中做不到,因为搬迁传统工业投资比较大,且传统工业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的,搬迁后并不一定有利于其发展。
方法技巧 传统工业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整治措施
教材P58 探索
提示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工业革命发源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由于缺乏创新机制,步入衰落。相反,距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不远的利兹,由于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淘汰纺织、冶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而成为英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说明,城市(或地域)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及时进行产业政策、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通过调整,可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实现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我国的“煤都”大同,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经济结构转型,转型的方向集中在旅游和煤炭的深加工方面。
教材P61 读图
提示 从图上看出:20世纪50年代的鲁尔区工业部门主要是煤炭、钢铁、化学工业三大类,且煤炭、钢铁企业数量多;20世纪90年代的鲁尔区除煤炭、钢铁、化学工业外,又增加了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石油加工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等。工业门类增多,同时煤炭、钢铁企业数量减少,这主要是鲁尔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本区经济结构多样化的结果。
教材P62 读图
提示 1.鲁尔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变化很小,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不断上升。
2.在1984年鲁尔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超过了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第三产业1999年在产业人口中的比重约是65%。
教材P64 思考
提示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河南省焦作市由煤炭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由开发矿山到开发旅游,由“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成功之路。其主要经验是:(1)组织实施战略性转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如焦作市做强做大铝工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全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焦作市先后投资30多亿元,实施了“四个战略性转移”,即煤炭工业向电力、热电联营、铝电联营转移;原料化工向生物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转移;煤矿机械向环保机械、粮食机械、汽车机械转移;水泥建材向新型建材、环保建材转移。(2)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如焦作市先后投资5亿多元,开发建设焦作山水峡谷精品景观,形成云台山、青龙峡、青天河、神农山四大景区和十大景点的大旅游格局。还通过举办大型旅游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3)治理污染,加强绿化,改善环境。如关、停、并、转30余家重污染企业,在市区北部太行山脉,实施大规模绿化,市中心城区拆旧建绿、拆墙透绿、园林绿地建设等。
焦作市的经验对中国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有重要借鉴意义。资源型城市必然有资源枯竭之时,也一定有转型之路。因此,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必须有战略性的思考。
教材P64 复习题
提示 1.蕴藏着某种丰富的资源,在长期开发过程中形成以该种资源为基础的主导产业,这样的地区一般称为资源型地区。
资源型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1)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不可再生资源(本区主要资源),其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经济结构单一。(2)随着资源枯竭,主导产业衰退,企业效益迅速下滑,下岗失业人员大增。(3)开发资源过程中往往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新兴产业不愿进驻。原先资源型企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迫使很多企业发展困难。
2.资源型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对策有:(1)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对资源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逐步升级、优化;(4)拓展交通,美化环境;(5)发展教育、科技,繁荣经济。
知识小结
1.鲁尔区有的钢铁公司把高炉建在荷兰海边,主要原因是(  )
A.接近消费市场
B.充分利用荷兰丰富的劳动力
C.接近能源地
D.就近获得通过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
答案 D
解析 鲁尔区有的钢铁公司把高炉建在荷兰海边,主要原因是利用该地便利的交通,最快获得原材料——铁矿石。
2.传统工业区综合整治的核心是(  )
A.调整工业布局 B.发展科技
C.调整产业结构 D.整治环境
答案 C
解析 以鲁尔区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区综合整治的核心是调整产业结构,促使产业结构多元化。
读“德国鲁尔区和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图”,比较两地的区位特点,完成3~5题。
3.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接近煤炭产地 ②水源充沛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 ⑤廉价劳动力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4.有关鲁尔区经济衰落的原因,错误的是(  )
A.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B.生产结构十分复杂
C.世界性钢铁过剩
D.环境污染严重
5.有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以辽中南工业基地为主 
②包括我国的京津唐工业基地 
③振兴老工业基地应借鉴德国鲁尔区治理改造的成功经验
④振兴老工业基地应以深圳为表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 3.A 4.B 5.D
解析 第3题,德国劳动力价格较高,故⑤错。第4题,鲁尔区经济结构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第5题,东北老工业基地不包括京津唐工业基地,故②错,东北老工业基地为重工业基地,应借鉴鲁尔区治理的经验。
专项提能7 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图表特征: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工业中心,与上海、沈阳、武汉等城市相距不远,输煤、输电的距离较近,山西能源基地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有承东启西的优势。交通比较方便,有京包、石太、太焦、大秦、神黄等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记者从山西省政府召开的推进全省能源产业发展专题会议上获悉,为推进新型能源工业基地建设,山西省将加快转变能源工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以集约、绿色、多元、低碳为特征的新能源产业体系,把山西省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可持续的国家新型能源基地。
(1)山西省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2)下图为“山西省能源基地某产业链示意图”,填出E、F处的工业部门。此产业链是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
(3)水资源缺乏也是限制山西煤炭开发和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因素,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哪些方面,你认为应如何解决?
(1)找位置。山西地处我国中部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临近黄河。
(2)找图例。由图例中找出哪些矿产资源,铁路线的分布,河流及支流的分布。
(1)析条件:读图可分析得出该地资源丰富,是全国的能源基地,且交通便利,距黄河干流较近。
(2)析发展:该地依靠煤炭等矿产资源,发展了发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并不断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今后发展应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
(1)煤炭、天然气能源资源丰富;质量好,开采条件好,地形开阔平坦,靠近水源;交通便利,邻近消费区。
(2)E:电力工业,F:建材工业。理由:充分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下图是“云冈石窟所在区域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大同是我国传统的煤炭工业区,煤炭外运至秦皇岛的铁路干线是线______。(限填图中的一个铁路编号)该地大量使用煤炭产生的SO2形成酸性物质可能会对石窟造成损害,试从减少SO2排放以保护石窟的角度提出该工业区的综合整治措施。
答案 ③ 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搬迁污染企业,减少局地污染物排放;③发展清洁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④发展新技术(清洁生产、清洁燃烧等技术);⑤回收利用废弃物,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
解析 图中晋煤外运的铁路干线是大秦铁路。要减少SO2的排放,在工业发展中,要从产业结构、产业布局、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技术、SO2的回收利用资源化等方面思考。
40分钟课时作业                 
下图中阴影部分为某国著名工业区。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鲁尔区工业发展区位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B.多瑙河航运便利,可直通海洋
C.有十分丰富的铁矿资源
D.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2.鲁尔区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该工业区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便利 B.煤炭资源丰富
C.铁矿资源丰富 D.水资源丰富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鲁尔区位于德国西北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就是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高素质的劳动力。第2题,鲁尔区形成初期为传统工业区,是在区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区铁矿资源贫乏,需要从其他地区输入。
近年来,一轮煤炭开发的热潮正在新疆广阔的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30多家大企业大集团的40多个重大投资项目相继奠基开工,投资总额超过1 000亿元。据此回答3~4题。
3.山西和新疆在发展煤炭工业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
A.距市场距离远
B.水资源短缺
C.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D.交通不便
4.下列措施不利于新疆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是(  )
A.大力增加原煤的开采数量,提高经济效益
B.加大煤炭的加工转换,提高附加值
C.促进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
D.解决煤炭生产和利用导致的环境问题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山西和新疆发展煤炭工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发展煤炭工业是在当地,山西易造成水土流失但新疆易造成土地荒漠化。第4题,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增加原煤的开采数量将使开采年限缩短,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
读“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和鲁尔区图”,回答5~6题。
5.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工业区不同的区位因素是(  )
A.丰富的铁矿 B.丰富的煤矿
C.充足的水源 D.便利的水陆交通
6.下列关于鲁尔区的综合整治措施,错误的是(  )
A.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B.对企业进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
C.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D.增加煤炭、钢铁工业部门的数量
答案 5.A 6.D
解析 第5题,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苏必利尔湖附近有丰富的铁矿,而鲁尔区没有铁矿,其铁矿靠进口。第6题,鲁尔区以煤炭、钢铁为主导的单一产业结构,导致该地区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相继遇到产品滞销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经济开始衰落;鲁尔区的整治,应对煤炭和钢铁等传统工业进行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所以煤炭、钢铁工业部门的数量会减少。
读“东北三省煤炭资源供需变化图”,完成7~8题。
7.引起东北三省煤炭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 ②煤炭运力不足
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区域煤炭资源趋于枯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解决该矛盾的根本措施是(  )
A.加快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B.重化工企业向内地迁移
C.加强节能改造,实现清洁生产
D.合作开发邻近地区的煤炭资源并调配
答案 7.B 8.A
解析 第7题,许多生产基地面临资源枯竭、总体产量增长缓慢的问题,再加上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传统的污染严重的重工业接受产业结构调整,煤炭的生产量下降。第8题,在一定时期内,东北地区煤炭能源需求还要持续增长,解决问题的方法无非是开源和节流,目前主要是调配资源,以解燃眉之急,而根本措施是加快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幅度减少对煤炭的需求量。
阅读有关材料,回答9~10题。
材料一 焦作市位置图。
材料二 焦作煤矿久负盛名,焦作市除原煤外,耐火黏土、铝矾土等矿产也非常丰富。
9.焦作市目前的工业地域类型和以下哪一工业区类似(  )
A.鲁尔区 B.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C.英国苏格兰工业区 D.德国南部工业区
10.煤城焦作的出路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下面有关焦作以后的发展方向,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做强做大炼铝工业
B.由煤炭工业向电力、热电联营、铝电联营转变
C.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旅游业
D.形成以石化工业为主导,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
答案 9.A 10.D
解析 第9题,焦作是依托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产业结构与鲁尔区相似。第10题,焦作市石油资源不丰富,不宜发展石化工业。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长期以煤炭输出为主,近些年来采取一系列措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读“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回答11~12题。
11.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为(  )
①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 ②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 
③促进产业结构的转移 ④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②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③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 ④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1.D 12.C
解析 第11题,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减少了煤炭的运输量,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单一的煤炭开采、运输,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第12题,从图中看,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没有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仍然有部分废气排放;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了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当地水资源短缺,而重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水源,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短缺的现象;煤炭燃烧和焦炉气、煤焦油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加剧了当地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4年的最后一周,宝钢主动压缩新增产能规模,宣布湛江钢铁基地规模压缩125万吨,规划钢产量将由1 000万吨下调为875万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促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零增长。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下图表示2013年至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图,下表为我国2011年到2014年煤炭产量、消费量和进口量数据。
年份
煤炭产量(亿吨)
煤炭消费量(亿吨)
进口量(亿吨)
2011年
35.2
29.7
1.8
2012年
36.8
29.9
2.9
2013年
39.69
31
3.3
2014年
38.7
30.1
2.91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下图是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成本变化图。
(1)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我国2014年煤炭产量和需求量均下降近3%,结合材料分析2014年我国煤炭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2)2014年煤炭市场价格下滑、效益下降,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全球整个行业运行形势严峻。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煤炭工业如何走出这种困境。
(3)根据材料二说明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变化特点,并从矿物能源供需状况、技术和环境因素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 (1)钢铁等高耗煤产业生产规模的缩减;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国外低价优质煤的冲击;长期的煤炭产能过剩。
(2)加大科技投入,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大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把煤炭企业做大做强;控制煤炭的进口量;增加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
(3)变化特点:快速增长。主要原因:矿物能源逐渐枯竭,能源需求增大,供需矛盾加剧;技术进步使发电成本下降;开发风能资源,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解析 (1)煤炭总产量下降受到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也受到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2)延长煤炭产业链,发展非煤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加大国家扶持力度,使煤炭工业走出困境。(3)风电装机容量增长迅速,主要原因是新型能源清洁,无污染,风能利用技术越来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