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件(打包4套)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件(打包4套)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3 14:43:10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茨威格伟大的悲剧21 伟大的悲剧
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企业家庭。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中短篇小说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等,唯一的长篇小说是《焦躁的心》。写作背景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挪威人阿蒙森率领的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率领的探险队捷足先登。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书信、遗书、日记,发挥想象写下了这篇文章。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3段):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发现阿蒙森
已经捷足先登了。
第二部分(4~13段):悲壮的返程,五名队员接连牺牲。
第一层(4~7段):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
第二层(8~10段):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向死亡走去。
第三层(11~13段):三个人骄傲地等待死亡的到来。
第三部分(14~16段):英雄的事迹传遍世界,为后人悼
念、景仰。词语积累吞噬 羸弱 告罄 癫狂

销蚀 步履 遗孀 毋宁
疲惫不堪 怏怏不乐 毛骨悚然 shìléiqìnɡxiāowúdiānkānyànɡsǒnɡlǚshuānɡ词语积累坚持不懈: 怏怏不乐: 耀武扬威: 不可思议: 精疲力竭: 毛骨悚然: 坚持到底,一点也不松懈。形容做事持之以恒。 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形容十分恐惧。问题探究1.斯科特探险队返程之行面临哪些困难?
线路固定、精力缺乏、寒气逼人、燃料太少……
2.文中的“悲” ,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死亡之悲:归途中5个队员全部牺牲。
失败之悲:斯科特比阿蒙森迟1个月到达南极点。
作证之悲:为阿蒙森的成功作证。问题探究3.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体现在哪里?
(1)坚毅、勇敢、执着,坦然面对死亡,有为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着、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依然不舍得扔下宝贵的岩石样品,体现了崇高的献身精神;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遇难时,没有一个恐惧,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问题探究(2)诚实守信,有绅士风度。
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证明了他们崇高的人格。?(3)有强烈的团队精神。
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他们宁可自己死去,也不愿意连累同伴,而同伴们在最危险的时候也不舍得扔下他们。问题探究(4)对国家、对人民、对亲人爱的真情流露。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无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问题探究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而你又如何理解这些话的意思?
“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双重否定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心,读者的心潮也随之澎湃,与他们共同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然而随着那黑色旗帜的出现,他们的热情刚刚涌出就被凝成了坚冰,尽管不愿面对,但每一个人都无比清醒地意识到挪威人已捷足先登,这是铁一样残酷的事实,他们的情绪落到了冰点。问题探究“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问题探究“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 驱使他们带上埃文斯的是人性、亲情、友情 ,驱使他们抛弃埃文斯的是生存。的确,一切在生存面前显得那么苍白,在离死神咫尺的地方,生的愿望是多么强烈,然而多年的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又使他们无法做出残忍的抉择,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将取和舍的关系表达得十分透彻,他们除了承受巨大的生理痛苦之外,还要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问题探究“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和埃文斯一样,又一名同伴要离开他们,虽然身体的负担将有所减轻,但心灵的负担却日益加重,惶恐、惊惧再加上同伴离去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不同的是,这次面对同伴的离去,他们多了一份镇定,一份钦佩,没有人伸出手,是不愿看到又一个朋友的离去,还是不敢面对那双坦然的眼睛?总之,奥茨走了,虽在死寂无声的南极,但他的离去在每个人的内心留下沉重的回响。写作特点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课堂小结勇于探索失败牺牲悲剧精神伟大勇于牺牲团结友爱挑战自我课件14张PPT。杨利伟太空一日22 太空一日作者简介杨利伟,1965年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写作背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整体感知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17):写火箭发射升空时“我”的复杂感受。第二部分(18-29):写作者在太空中看到祖国的感受以及对战友、亲人的惦念,并强调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第三部分(29-39):写“我”克服“本末倒置”这一错觉的经历及“我”在飞船内听到神秘的敲击声。第四部分(40-67):写飞船返回地面的复杂过程及作者由紧张到放心的心路历程。词语积累弧( ) 炽热( ) 轮廓( )
俯瞰( )模拟( ) 遨游( )
严谨( ) 稠密( ) 概率( )
烧灼( ) 五脏六腑( ) 千钧重负( )
耐人寻味( ) 屏息凝神( )húchìkuòfǔ kànmó nǐáojǐnchóugài lǜzhuófǔjūnnàibǐng词语积累炽热 温度极高、极热。
俯瞰 从高处往下看。
模拟 模仿。
遨游 漫游;游历。
严谨 严密谨慎。
稠密 多而密。
概率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
烧灼 烧、烫,使受伤。词语积累五脏六腑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千钧重负比喻很重大的责任。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惊心动魄屏息凝神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问题探究 “我”的心理感受有如下变化:紧张——稍觉释然——非常痛苦——无法承受,觉得快不行了——从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
写这些,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飞船中的感受,说明航天员工作的危险,表现了作者无所畏惧、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时,“我”的心理有哪些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问题探究这一段属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大声喊”“鼓掌欢呼”是动作描写,表现大家看到“我”安然无恙时的激动、兴奋之情,以及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简短的语言描写,真实地再现了杨利伟脱险后人们如释重负的心情。试分析15段运用的描写方式及其作用。问题探究杨利伟通过“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航天员在太空中都没看到长城的事实,证明“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这一传说是不真实的。杨利伟特别强调这一点,表现了他重视实践、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什么要写在飞船上看不到长城?写这表现了杨利伟的什么精神品质?问题探究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结尾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叙述了飞船内的寂静及“我”的期待,叙述了地面人员寻找飞船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胜利的自豪感、如释重负的轻松感。问题探究 你认为“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及返回对我国有怎样的重大的意义?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标志着我国成为俄、美两国之后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这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及综合国力强大的象征,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强大的标志,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我国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多努力的强大基础。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叙述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一日”的经历,表现了作者沉着果断、不怕牺牲、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品质,说明了航天员工作的危险性、艰巨性,抒发了作者热爱航天事业、热爱祖国的感情及胜利归来的自豪之情。课件14张PPT。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23 带上她的眼睛
导入新课 科幻小说
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主要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jLI_l来的新发现。科学与幻想是其两大特点。作者简介 刘慈欣,1963年m生,山西阳泉人,高级T程师,科幻作家。主要作品包括7部长篇小说,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说,18篇短篇小说,以及部分评论文章。获得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0、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等。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裎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2015年8月23日,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整体感知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17):写 “我”将带着一位女宇航员的眼睛到她指定的地方度假第二部分(6-16):写“我”带着小姑娘的眼睛到草原旅行的经过。第三部分(17-24):写“我”带上小姑娘的眼睛到草原旅行,小姑娘对草原上的一切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令人不可理解的热情。第四部分(25-45):解开悬念。写“我”从主任那儿知道了“落日六号”的现状,知道了小姑娘的身份、职业及目前的处境。第五部分(46-47):写“我”和小姑娘相距遥远,但“我”将把心永远放在她身上。词语积累点缀( ) 漫步( ) 迟钝( )
蒙咙( ) 闲暇( ) 凸现( )
拍摄( ) 蔚蓝( ) 合拢( )
吟唱( ) 心有灵犀( ) 镍( )zhuìmàndùnlóngxiátūshèwèilǒngyínxīniè词语积累点缀 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漫步 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迟钝 (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蒙咙 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闲暇 闲空,没有事的时候。
凸现 清楚地显现。
蔚蓝 类似晴朗天空的颜色的一种蓝色。
合拢 合并;合聚到一块儿。
吟唱 吟咏歌唱。词语积累孤零零孤单孑立。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遇到。心有灵犀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涯,边际。天涯海角问题探究文章开头写“我”将带一位女航员的眼睛去度假,眼睛怎能被人单独带走?为什么要带走眼睛?带到什么地方去?那个地方怎么样?作者设置了这么多悬念,引发读者思考,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问题探究 “她”的眼睛实质上是一副传感眼镜。其原理、功用有:①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载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②它还能通过采集戴着它的人的脑电波,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文中“她”的眼睛实质上是什么?它有什么原理和功能?问题探究指关心他人,珍惜现在的工作、生活、幸福的“种子”。文中“我”意识深处的“种子”指什么种子?问题探究如何理解“‘我怕封闭……’一道闪电在我的脑海里出现”这句话?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女孩的话比喻成一道闪电,生动地表现了“我”猛然醒悟的情状。写作特点本文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举例说明。A.这个决定对她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
——但这种如同生命线的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飞船里中微子通信设备的能量最后耗尽,这种联系在两个月前就中断了,具体时间是在我从草原返回航天中心的途中。
B.“我太怕封闭了。”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课堂小结 本文写“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小姑娘被困地心。为了让小姑娘最后看看这美丽的世界,所以主任安排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的故事,表现了小姑娘热爱自然、热爱工作、坚强乐观的品质;告诉我们:要乐观地面对一切困难,要珍惜身边的一切美好的事物。课件11张PPT。纪昀河中石兽24 河中石兽
导入新课 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整体感知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第一种僧第二种僧顺流而下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失败原地水中不可得无迹整体感知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词语积累
圮(pǐ)棹 (zhào) 曳 (yè)
湮 (yān) 钯(pá)啮(niè)
溯 (sù) 臆 (yì)
词语积累古今异义古今干岸不潮湿阅经历看物理事物的道理一门学科是这表判断的动词已停止已经词语积累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 问题探究课文是怎样结构的,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写作特点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课堂小结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