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释文题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中“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一句,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强加给我们的,我们心中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不用心去思考、领悟罢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只要用心追求,扩充这四端,就能得到仁、义、礼、智,否则就会失去仁、义、礼、智,即“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明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四端”学说。孟子主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将自己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行扩充放大使之成为仁、义、礼、智,而将这“四心”扩充放大成为仁、义、礼、智的最好办法就是“反身而诚”,“强恕而行”,不言放弃。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火之始然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①忍
②谓
③存
④辞
⑤备
(3)古今异义
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东西的)头。
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偷东西的人。
③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到、往。
④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走;可以;能干。
⑤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跟“正”相对。
(4)虚词归纳
①于
②是
③而
④然
2.词类活用
亦在乎熟之而已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
(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3)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4)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5)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6)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句翻译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名句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4.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5.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6.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文外名句
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1.
(《孟子·公孙丑上》)
2.
(《孟子·告子上》)
3.
(《孟子·离娄下》)
4.
(《孟子·尽心上》)
5.
(《孟子·告子上》)
6.
(《孟子·离娄上》)
1.请归纳课文六则选文的内容梗概,体会编者选编的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用排比是孟子常用的手法。请举例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之常情
①人之常情似乎不值得仔细探究,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悟。然而平日里,人之常情往往被当作不论是非对错的一种托辞。例如官员徇私舞弊公款玩乐,商人见利忘义贪得无厌,乃至男女一夜情包二奶,都被一些人辩白为人之常情。
②这次汶川地震,却震出了许多与往日不同的人之常情。比如国人对生死劫难的感同身受,政府基于人之常情设立的全国哀悼日,各地民众对灾区的无私援助等等,我想,这些也均出自人之常情。大灾大难与太平时日所显出的人之常情,果然有很多不同。这么看来,如何对常态社会中的人之常情做因势利导,倒成为一个可以讨论的话题。(1)
③儒家文化就是以协调、管理“人之常情”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2)重情,尚情,在儒家思想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什么是人之常情呢?《礼记》中早有定义:“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原来,这些不学而有的感受,就是人之常情。人之常情中,它认为“饮食男女”是人最强烈的欲望,“死亡贫苦”是人最畏惧的境况。这些欲望和畏惧,构成了人心的主要内容。
④《礼记》认为,圣人的职责就是治理人之常情,好的君王更是以管理人之常情为最终职责。所以它说“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中国乃农耕古国,《礼记》索性拿种田做比方来说抽象的人情,这样更易理解。人之常情就是圣王耕种的田地,礼是耕耘,义是种子,讲学是锄草,仁是储藏的仓库,乐使人心安定。原来儒家“仁、义、礼、乐、学”这些重要的理念,它们的目的不过是为了管理好人之常情。
⑤从孔子开始,就特别重视人之常情的培育。他不仅把情作为人性和人生的本源和基础,更将人之常情明确分为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这五伦关系,以此来构建各种社会性情感。父子有恩、兄弟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这是孔子认为培植人之常情的根本。孔子论仁,注重的是人的真情流露,真情就是率性,所以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他还认为执政者肩负着培育人之常情的使命,孔子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执政者以诚信为本了,则民众就会用真情来对待。
⑥真正揭示人之常情真相的,当推孟子。他认为人的“本然之情”中,就有道德情感的力量,这也是人性本善的含义。至于有的人不行善,并非天生资质如此。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他甚至认为,仁义礼智都是人的“本然情感”所固有的,只不过因为人们没有认真思考,所以面对外在诱惑,就会“失其本心”。只有注重后天的修身,民众才能不轻易迷失本心。(3)
⑦有人说儒家是一种情感哲学,(4)是准确的,它与西方以智性为主导的哲学完全不同。它的目标是由智性来完成性情,而不是由性情来完成智性。儒家修身,目的是为了修炼出自己的真性情,它反对人的寡情、绝情或无情。所以李泽厚认为,儒家“以情为本”,“它所展望的只是普通平凡的人的身心健康、充分发展和由自己决定命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⑧如何培育一个社会的人之常情?如何在制度中体现对人之常情的尊重?儒家思想中,无疑有许多我们可资吸收的营养。而汶川地震,则唤醒了我们对人的这种“本然之情”的思考。(5)
思悟亮点
(1)开头两段是怎样引入论题的?
提示 先从平日里的“人之常情”导入,第②段一转,结合汶川地震后的“人之常情”,两相对比,自然引出讨论的话题。
(2)画线句子意在表明什么观点?
提示 告诉人们“儒家文化”与“人之常情”的关系。或者说“人之常情”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
(3)阅读第⑥段,孔子与孟子对“人之常情”有着怎样的认识?
提示 孔子重视对人之常情的培育,孟子揭示了人之常情的真相。
(4)为什么说“儒家是一种情感哲学”?
提示 儒学的目标是由智性来完成性情;儒家修身,目的是为了修炼出自己的真性情。
(5)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提示 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回扣论点,照应前文,收束全文。
答案精析
语言积累
1.(1)①纳 “内交”即“结交” ②徼(yāo) 求取 ③燃 燃烧
(2)①狠心,残忍/忍受/容忍,忍耐 ②认为/叫作 ③保存/存在/生存/看望,慰问 ④口供/口实/辞令/辞别/推让 ⑤具备/完备/防备/准备
(3)①萌芽,发端。②残害。③丢弃。④做,推行。⑤反省。
(4)①到/同,和 ②正确/这 ③才/转折连词,却/顺承连词,不译/表假设/表修饰,相当于“去” ④这样/同“燃”,燃烧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成熟
3.(1)~(4)判断句, (5)(6)介宾短语后置句。
4.(1)这不是因为想要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向乡邻朋友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个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2)仁、义、礼、智并不是从外部给予,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人们不用心想罢了。
(3)人跟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一点点,一般人丢弃了它,君子则保存了他。
(4)竭力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5)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舍弃正确的道路而不走,可悲啊!
要点突破
1.课文包含了六则选文,分别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告子上》《孟子·离娄下》《孟子·尽心上》《孟子·告子上》《孟子·离娄上》。前两则提出了人人都有怜恤别人、同情别人的心理。第3则指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由仁义行”。第4则说明要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然后才能达到仁义之境。第5则选文中,孟子用了一个奇妙的比喻来说明仁的价值,也在于使它成熟,否则它就像没长熟的五谷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第6则说“自暴”和“自弃”都是不可取的。
这些语言及论证非常精妙深刻,反映了孟子的行为及理想,表达了孟子追求仁、义、礼、智,倡导人们持守并践履道义的主张。
2.孟子告诉我们拥有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拥有了“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去发现并挖掘这种固有的潜能,也就是课文中所说的“扩而充之”,如果你挖掘了你的潜能,你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你自暴自弃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至堕入了邪恶。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弃”。
3.孟子文章常用排比这一修辞手法,“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所以排比句法的运用,可以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并增强文章纵横捭阖的气势。如“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智之端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智也”。这些句子从形式上讲,是排比,是反复,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的美,读起来气势盛,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从内容上讲,排比这种修辞手法,又能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像“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四个排比句,层层铺陈,说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是人和“非人”的区别,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
延伸探究
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