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3 21:1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释文题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提炼自《孟子·梁惠王下》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是孟子对统治者的告诫,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并且以天下万民的忧乐为忧乐。孟子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主要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其政治目的是推动封建王朝向前发展,但是,它也表现了孟子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今天,我们有必要把它的精神发扬光大,要一心为民。
明主旨
本课所录三则选文从不同方面共同阐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第1则选文,孟子与齐宣王论乐,乘机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施行“仁政”。孟子认为,国君能“与民同乐”,便能施行“仁政”,最后形成“王天下”的局面。第2则选文,孟子拿周文王和夏桀进行对比,说明与民同乐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戴,不与民同乐,老百姓就会恨之入骨,这样,国君即使拥有再多也不会感到快乐。第3则选文,孟子通过陈述晏婴劝齐景公不要只图自己享乐,要施行仁政与民同忧乐的故事,证明了自己“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观点。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得闻与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时日害丧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予及女偕亡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畜君何尤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景公说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徵招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①疾
②举
③夫
④适
⑤修
(3)古今异义
①兄弟妻子离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男子的配偶。
②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词类活用
(1)独乐乐,与人乐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少乐乐,与众乐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王鼓乐于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王庶几无疾病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庶民攻之,不日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庶民子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民欢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乐其有麋鹿鱼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___________
(11)出舍于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遵海而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
(1)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2)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3)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4)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5)巡狩者,巡所守也。
(6)述职者,述所职也。
(7)畜君者,好君也。
(8)好乐何如?
(9)何以能鼓乐也?
(10)何以能田猎也?
(11)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12)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13)王语暴以好乐。
(14)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15)今王鼓乐于此。
(16)今王田猎于此。
(17)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18)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19)吾欲观于转附、朝儛。
(20)善哉问也!
(21)暴见于王。
(22)他日,见于王曰。
(23)不若与人。
(24)不若与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句翻译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名句
1.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2.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3.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文外名句
1.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2.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3.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4.仲尼不为已甚者。
1.
(《孟子·梁惠王下》)
2.
(《孟子·梁惠王上》)
3.
(《孟子·梁惠王下》)
1.“庄暴见孟子”一则为什么一开始要先写庄暴与孟子的谈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在文中描绘的悲惨和太平两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以本课后两则选文为例,说一说孟子是如何把握机会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说一说对比手法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善用故事说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三乐
①所谓孟子三乐,概括讲就是亲情之乐,一家人身体健康和睦相处;自身之乐,做人处事一切都问心无愧;教育之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1)
②第一乐,是家乐。家人都健在,可以在一起开开心心地生活,这也体现了他崇尚孔子的“孝悌之道”。其实很容易理解,如果一个人再幸福,而自己的亲人却不在身边,那也只会是有残缺的幸福。就像现在的孩子们,在遭遇到父母去世或是离异的情况下,影响最大的就是孩子。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对家有无限的依赖,因为那里永远是他们的避风港。可是一旦破碎后,大部分孩子的心里便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他们没有了依靠,所有事情都憋在心里,自己去烦恼,他们更加羡慕那些拥有美好家庭的孩子们。不只孩子会这样,家长也是一样,都希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因此,只有一家人幸福地在一起,才会感到快乐。(2)
③第二乐,是自乐。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或是所做的事都不后悔,这也是孟子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就现在的人们来说,总会有表里不一的人,而真正能做到不后悔的人又有多少呢?好比那些小偷,他们为了一时的贪念而做出违法的事情,可能当时成功后,不禁会有些许喜悦,可是仔细一想,他们真的很开心吗?他们所拥有的东西,是靠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吗?当然不是,那么他们用的时候就不可能问心无愧。因此,即使他们的生活比以前好过些了,可是却还是快乐不起来,因为他们不可以心安理得。再如现在刚开始就业的人们,待他们事业稳定后,不免会有一颗进取之心在燃烧,希望可以有自己的一番事业,为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过程中难免会有许多阻碍,可是他们从未放弃过,仍然拥有最原本的希望。最终,有的人成功了,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这时候他们肯定会很快乐,为自己当初没有轻易放弃而开心;而有的人却并没有成功,但是他们也从来没有后悔,因为自己当初已经竭尽所能,努力尝试过了,只不过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而已,所以他们也是快乐的。我想人们做到对自己所做的事问心无愧时才会真正快乐。(3)
④第三乐,是可以得到优秀的人去教育他们。这也体现了孟子招纳天下有志之才。我想这个应该主要体现了老师的快乐,他们遇到过许多的学生,总会有一些是令他们引以为傲的人,这也就是他们从教的乐趣所在吧。
⑤我想,一个真正快乐的人,至少要做到“家乐”和“自乐”,如果有更高的理想,可以再发展到“教育之乐”。这应该也就是“孟子三乐”的初衷吧。
思悟亮点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概括“孟子三乐”?
提示 作者开头对“孟子三乐”进行了简要概括,指出了其实质,作为下面论述的总领,同时也呼应了标题。
(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家乐”?
提示 一是因为“家乐”是孟子的“孝悌之道”,二是因为家庭是孩子们的避风港,只有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才感到快乐。
(3)对于“自乐”,作者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 作者认为“自乐”是发自内心的,是不为所做事情后悔的一种感受;能否“自乐”,也不在于成功与失败,而在于做到问心无愧。
(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
提示 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美满、做事问心无愧、教育优秀人才的重要性。

答案精析
语言积累
1.(1)①犹 如同 ②欤 语气词 ③只 只、仅仅 ④曷 何日、何时 ⑤汝 你 ⑥慉 喜欢、喜爱 ⑦悦 高兴 ⑧韶 古代乐曲名
(2)①痛/痛恨/猛烈的/强 ②全,都/抬起/推荐,选用/发动/攻下,占领 ③句首发语词/人/成年男子/丈夫 ④到……去/女子出嫁/适合 ⑤从事某种活动/治理/修养/修建,修造/长,高
(3)①妻子儿女。②在那里。
2.(1)名词作动词,娱乐 (2)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3)名词作动词,演奏 (4)名词作动词,生疾病 (5)名词作动词,称王 (6)使动用法,使……建成 (7)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8)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9)意动用法,以……为乐 (1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以……为忧
(11)名词作动词,居住 (12)名词作动词,南行
3.(1)~(7)判断句,(8)~(12)宾语前置句,(13)~(19)介宾短语后置句,(20)主谓倒置句,(21)~(24)被动句。
4.(1)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差不多了!
(2)这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
(3)以老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君王,老百姓也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老百姓的忧虑为忧虑的,老百姓也以他的忧虑为忧虑。
(4)天子到诸侯国去叫作巡狩;巡狩就是巡查诸侯驻守、掌管的疆土。
(5)给我创作君臣同乐的乐曲。
要点突破
1.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宣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齐宣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但这一部分的对话没有论述为什么齐宣王好乐齐国就能大治,也许是孟子根本没有与庄暴详谈,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宣王谈话时再写出,更恰当有力。在下文中孟子面对齐宣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宣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以对话形式切入论题,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见手法。
2.孟子和齐宣王的一番对话,最大的妙处在于他没有纠缠于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也没有极力推荐先王之乐或批评世俗之乐,而是力图把齐宣王引向与民同乐。这是更根本的,因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真的能与百姓同乐,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那么,就能成就王业了,恐怕百姓也就不会向国君提更高的要求了。孟子不是通过说理,而是运用了打比方、对比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3.在“孟子见梁惠王”一则中,孟子从惠王一句“贤者亦乐此乎”的问话引申出去,谈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并引用古代故事来说服梁惠王,让其在何去何从中同意孟子的观点,时机抓得准确,论证有力、得当。
“齐宣王见孟子”一则,孟子也是在回答了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乎”的问话后提出“与民同乐”的观点,然后借齐景公问晏子出游一事来阐明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借古讽今,很有说服力。
4.“庄暴见孟子”一则以欣赏音乐和狩猎为例,先说国君不与民同乐就会遭百姓厌弃,再说国君与民同乐就会受百姓拥戴。正反对照,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孟子见梁惠王”一则,先说周文王爱惜民力,百姓服役欢欣雀跃,周文王也深受百姓爱戴;夏桀残暴害民,百姓欲与之同归于尽,自然受到民众唾弃。一正一反,有力地揭示了君主贤明才能拥有池沼苑囿之乐的主旨。
“齐宣王见孟子”一则,孟子引用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齐景公想出去游山玩水,晏子劝谏,先说古之天子出游、诸侯述职是为了急民之所急,因此,百姓盼望国君出游;眼下国君出游是“流连荒亡”,兴师动众而又靡费民财,为百姓添乱增忧。如此正反对比,使“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主旨更加鲜明突出。
延伸探究
在第2、3则选文中,孟子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记载和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2则中引用了《诗经》中记载的周文王贤明而受百姓拥戴的故事和《尚书》中《汤誓》一篇记载的百姓痛恨夏桀的事例;第3则中引用了过去齐景公问晏子的故事,说明该如何出游。这样,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面对这些前朝先例,统治者更应该幡然醒悟,否则,就会重蹈覆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