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问题课件 (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换个角度看问题课件 (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4 07:3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不同角度的杨桃横看成岭侧成峰1.默读课文,理解作者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写作背景。
2.理解掌握作者正、反多方举例论证观点的写法。
3.理解文章丰富多彩的语言,对于议论文语言生动、形象的帮助。
学习目标 王充闾,笔名汪聪,长期从事散文、诗词创作,出版散文随笔集《沧桑无语》《淡写流年》《春宽梦窄》等多部,诗词集《鸿爪春泥》《蘧庐吟草》,学术著作《诗性智慧》等。
散文集《春宽梦窄》1997 年获中国作协首届“鲁迅文学奖”,《一生爱好是天然》获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北方乡梦》被译成英文、阿拉伯文出版;《沧桑无语》《龙墩上的悖论》分别在中国台湾尔雅出版社、中国台湾知本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80年代,作者在任营口市委副书记兼市政协主席期间,应约经常为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随笔》专栏撰稿。在实际工作中, 作者发现由于长期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 习惯势力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形而上学猖撅,千篇一律,千头一面,造成人们思想禁锢、呆滞,思维方式闭合单一,直线思维、求同心理形成思维定势,缺乏主动性、开放性。为了唤起人们思想的解放,作者写了这篇文章。 日本畅销书《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中记叙了这样一则故事: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可是,出乎意料,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而是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那些大路货。店老板请来一位中小企业咨询员帮助分析原因。这位咨询员四周巡视一番,便坐在地板上把视线降低到小孩子所能看到的高度,这回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他同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尔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②,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③《绣珠轩诗抄》④载,晚清女诗人郭六芳写过一首题为《舟还长沙》的七言绝句:
换个角度看问题①王充闾注 解① 选自《人民日报》1988 年6 月2 日海外版。王充闾,当代作家。
②[《易》]指《易经》。
③[单是命意……宫闱秘事]语出鲁迅的《集外集拾遗·〈绛洞花主〉小引》。
④[《绣珠轩诗抄》]郭漱玉撰。郭漱玉,字六芳,清代女诗人。“侬家①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家在自己眼中,朝夕晤对②,原也平淡无奇,可是,当换个角度从江上去望,却发现它宛在画图之中,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
事物本来是复杂的,多向的,因此,应该从多种角度去考察;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探索。主体③考察、审视思维客体④时,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直线式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有些同志坚持习惯性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⑤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凡是过去存在过的,或曾被证实过的东西,就认为绝对正确,万无一失,而对现实中与传统相抵触的新事物,则往往不予承认。再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加大的化学农药。实际上,这是囿⑥于一种旧框框。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虫所爱吃;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挥发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对它们避而远之。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⑦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注 解①[侬(nóng)家]我家。侬,我(多用于旧诗文)。
②[晤(wù)对]面对。晤,见面。
③[主体]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④[客体]哲学上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⑤[教条]这里指只凭经验、信仰,不加思考而盲目接受或引用的原则、原理。
⑥[囿(yòu)]局限;拘泥。
⑦[生态]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作战有正面进攻的战术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①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②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丝路花雨》③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话,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
早年清除灰尘,不是用现在这种根据真空负压原理制成的吸尘器,而是用吹的办法。1901年,在伦敦一个火车站举行新式除尘器公开表演,就是用吹的办法把灰尘赶跑。可是,当把它实际应用于火车车厢除尘时,就立刻显现出了弊端,这么一吹,扬起的烟尘呛得整个车厢的人透不过气来。当时,一位叫做赫伯布斯的人心想:吹尘不行,那么,反过来吸尘行不行呢?回家后,他就用手帕蒙住鼻子和嘴,趴在地上猛力吸气,结果,灰尘都被吸附到手帕上了。于是,带有灰尘过滤装置的负压吸尘器问世了。
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诸如,削铅笔由动刀不动笔,转化为动笔不动刀,因此,诞生了卷笔刀;由声音引起振动,反过来把振动还原成声音,于是,发明了留声机;等等。
当人们陷入某种盲目性之后,往往像陆逊进入诸葛亮的“八阵图”一样,怎么也走不出来。反之,动动脑筋,换换角度,或者经人指点,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则会产生新的思路,进入新的境界。听说,巴黎有一家旅馆,住客乘电梯上下总抱怨速度太慢。老板发愁了,若是重新设计、安装,这要花一大笔钱。一位心理学家给他出注 解①[孙膑以减灶擒庞涓]战国时齐国军师孙膑用每日减少军用炉灶的计谋使魏军误以为齐军溃散,最终诱敌进入伏击圈,打败魏军,魏军大将庞涓被擒(有史书记载庞涓愤而自杀)。
②[虞诩(xǔ)却以增灶破羌兵]东汉名将虞诩在带领汉军与北方羌的战斗中,因为兵力不足,便以急行军和每日增加军用炉灶的方法使敌人误以为援军到来,不敢攻击,最后汉军打败羌兵。
③[《丝路花雨》]是甘肃敦煌艺术剧院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博采各地民间歌舞之长而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该剧首创于1979 年。了一个主意:在电梯室里装上几面镜子。老板依此行事,果然奏效——批评电梯太慢之声遂息。原来,住客走进电梯室之后,都要对镜整装、梳理一番,这样,不但不嫌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
从相反的事物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1.通读课文,概括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这是一篇富有启示意义的文章。它阐释了一个极具普遍意义的道理——认识事物要从多角度去考察,解决问题要从多方面去探索。(1).文章开头引用日本畅销书《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中的一个故事,得出:“观察事物的角度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的论点,紧接着用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
①引苏轼诗《题西林壁》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②引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说明观察角度不同,得到的观察结果就不同;
③引郭六芳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家”与“江上”是不同观察角度,“十二珠帘夕照红”与“家在画图中”是观察结果。2.作者是怎样具体论述自己观点的?
(2).第3自然段从理与事的结合上作进一步深入论证:事物本来是复杂的、多向的,我们应从多角度去考察;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多样的,我们应从多方面去探索。由此得出结论:“主体考察、审视思维客体时,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紧接着,作者列举反面例子论证,如果一味运用直线式或习惯性思维,而不知变换角度看问题和处理问题,就会陷入死胡同。
(3).第4自然段用中国古代战略战术比照论证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第5~7自然段又以大量实例证明之。
结尾揭示主旨,言简意赅。作者在结尾特别指出“从相反的事物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意在点明思维的多向性是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的,这就使主旨升华到了哲学高度,从而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问题:“有些同志坚持直线式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 ①删去“一条线、一个面”可以吗?为什么?②删去“多想几种可能性”或“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吗?为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品读第1~3自然段。 ①不可以。原句语言非常周密、严谨,所表达的意思也更准确、更完整。②不可以。“多想几种可能性”是对思想上的要求;“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对行动上的要求。删去其中一句,语意就不完整、不准确了。学生带着问题品读第4~8自然段。
问题:“从相反的事物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删去“从相反的事物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句子基本意思的表达是清楚的,删去好吗?为什么? 删去不好。这个分句意在点明思维多向性是有其哲学依据的,这就将作者的观点升华到了哲学的高度,从而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1.本文运用古今中外大量事例证明观点,信手拈来,详略得当,说服力强。
2.文章多次引用古诗句、名人名言、俗语等,增强了说服力行文活泼、有趣。①假如你是一个自主创业的小店主,读了本文第1自然段中的小故事后,你在经营思路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②用本文中的基本观点分析一下你在学习上的优势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