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6张PPT。21 诗词五首又见炊烟诗意人生 诗,融入了天地万物的灵性,构建了人类的精神家园,传承了人类的文明,记载着人类的喜怒哀乐。归园田居陶渊明 代表作品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最为出名。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
东晋著名诗人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又名潜,字元亮
自称“五柳先生”
世称“靖节先生”
“不为五斗米折腰”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他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五斗米的故事写作背景: 陶渊明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这首诗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 《归园田居》共写了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读准语音、停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东晋) 陶渊明注:荒秽(huì) 荷(hè)锄
道狭(xiá) 草木长(zhǎnɡ)盛:茂盛。
稀:稀疏。
兴:起来。
理:清理,清除。
荒秽:田中杂草。
带月:顶着月亮。
道狭:道窄。
沾:沾湿。
足:值得。
惜:惋惜。
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字词释意: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我在南山下种豆,地里杂草茂盛豆苗稀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晚上伴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衣裳被打湿并不值得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愿望就行了。请你说说诗句的意思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思考:“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这是本诗的第一层,交代了劳动的地点,以及劳动的收获。表明作者不善于种田。诗歌鉴赏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前1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以为苦, 反而享受这劳作的乐趣。诗歌鉴赏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末句点明主旨。“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陶渊明有怎样的愿望?诗歌鉴赏 愿: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与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志向。文章主旨: 《归园田居》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逢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作者简介 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写作背景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注释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赏 析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八月的洞庭湖,秋水上涨,和岸上几乎平接。 (天光映入湖面)湖水彷彿涵融著整个天空,水天相接,混合成整个浑、然一气的天空。
赏析: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近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
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水气蒸腾,弥漫整个云梦大泽。波涛汹涌,几乎要撼动了这座岳阳城。
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云梦泽”是古代的一
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
“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
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
,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面对浩浩的湖水,想渡过湖去却沒有船只。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居然闲居無事,想想深觉可耻。
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
赏析:[《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作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在盛世自己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徒然看著那湖畔垂钓的人们,空自倾羡他们得鱼获,只有聊表欣慕之情!
赏析: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于写景中表达感情, 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恰倒好处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 ?
“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大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
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借观洞庭湖而脱意的干谒诗。诗中描写洞庭湖的浩荡气势,寄托着希望张丞相援引的心情,表现出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
全诗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生动。这首干谒诗称颂对方有分寸,表白自己很得体,不露干谒痕迹,不卑不亢,所以显得含蓄有味。1.描写洞庭湖的名句是2.形成对偶的两组句子是3.“欲济无舟楫”的本义是(续上)比喻的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想渡湖水而没有船只
想做官而无人引荐当堂检测4.翻译“端居耻圣明”:5.怎样理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句字面意思是:坐看钓鱼的人,(可怜自己无所依仗),只能白白羡慕那些垂钓者了。寄托作者想入世却苦于无法入世,英雄报国无门的无奈。
也可指想要干某事,却因条件不允许,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做,自己在一旁羡慕不已。终南别业王 维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本文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写作背景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文体介绍 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感悟诗中所蕴含的感情诗句赏析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期。突出了“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渔家傲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山东济南)人。以词著名,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解释:
星河:银河。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天语:天帝的话语。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谩:徒,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吹取:吹得。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描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这里,“星河”,即银河。意思是说,天空连接着那象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色胧朦。而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象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象在银河中起舞一样。这是写天上的云彩,可谓千姿万态。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潜意识所促使的。所以,在它里面既有壮丽的一面,又有艰险的一面。它展现出一个晨雾迷茫、云涛翻腾、滚滚银河、千帆竞渡的开阔境界。这境界象是个仙境,作者就是在这仙境中经历着的。所以,也渐渐地使她的梦魂好象回到天帝居住的宫殿去了。“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凭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仿佛梦魂归帝所”
“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宫殿。其实,这是人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而她之所以梦回“帝所”,是有其思想根源的。古代诗人往往设想自己是从天上宫阙来的,所以在幻想美好的前途时也就往往说“归帝所”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也就是写他想回到天帝宫殿去。那么,作者魂回帝宫去,情况怎样呢?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
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这里着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
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有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的“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之意。两者象是对立,实则统一,是互为因果的。那么,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这种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胸怀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李词中是极为罕见的。 李清照本为婉约派的女作家,能写出如此豪放的词,除了乱世迫使她从闺阁中走出社会,面对现实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她的主观因素,就是她的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敢想敢说;同时,她遍读群书,记性特强,不常见的字句、故实,都能一一记得,这就丰富了她的形象思维,使她对各种神话传说和典故,都能运用自如来书写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从而构成了这首具有浪漫情调而又气魄宏伟的豪放词。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题八咏楼 李清照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春残 李清照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长相思【清】纳兰性德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常见的词牌名如:浣溪沙、水调歌头、鹧鸪天、临江仙、念奴娇、菩萨蛮、西江月、满江红、点绛唇、清平乐。
? 1.知诗人,解诗题。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 ,满州人,清代词人,文学成就 以词为最,现存词三百四十二首。时人誉“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中最负盛名的便是悼亡之作,
他的《蝶恋花》和苏轼的《江城子》贺铸的《鹧鸪天》
并成为三大悼亡词,享誉文坛。
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这首《长相思》是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到东北祭祖时路上写的。当时皇帝出行还要野营,仍保持满族传统。一个身居京城贵族之家的青年对这种天寒地冻风雪交加的野营生活,既不习惯,又觉新鲜,词中写出了他的真切感受,并表达了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
《长相思》则是清代的纳兰性德征旅途中而作的,他遇到了风雪,辗转难眠。
写作背景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抓字眼,明诗意。①程:道程,路程。②榆关:即山海关,古名榆关,明代改今名。
③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④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⑤更:gēng,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⑥聒:guō,嘈杂搅人。⑦故园:谓京师。⑧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都点起了灯。上阕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里,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故乡是没有这种狂风朔雪的声音的。下阕粗读课文 整体感知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一)梳理内容1.身: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1.山海关
2.山海关那边
3.山上
4.船上
5.营帐里
6.前往山海关的路上身在征途2.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 心系故园联想拓展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乡村乐居图 词人用镜头的方式向我们展现种种景物并蕴含了
层层感情:
—— 不舍
—— 孤独
—— 失眠
—— 思乡
山、水、榆关
千帐灯
风、雪
故园
山、水、风、雪均为实写,不着一字修饰。山水象征着征途羁旅之苦,风雪象征着怀乡思归之情。
“一程”又“一程”展示跋山涉水旅途的漫长,同时渐行渐远意味着离家乡
也越来越远。空间的转换突出了行程中的动感。
一更”又“一更”重叠复沓,见出风雪肆虐。长夜不绝,关外风雪来势猛烈。时间的流动,展现出长夜漫漫无休无止的绵长感。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 同学们想象一下,下面的诗句说明了怎样的情景?
山一程,水一程
风一更,雪一更远离故乡,行军途中翻山越岭,
跋山涉水,行军十分艰难。一会刮风,一会下雪,天气非常恶劣。思考 1.“千帐灯”说明了什么?
帐篷之多,说明将士之多。声势浩大。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似繁星落地,璀璨异常。2.你从“故园无此声”体会到什么?
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溯雪之声的。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
——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长相思读完你看到了那些画面? 孤独
思念
期盼
破碎
煎熬
痛苦
伤感长相思读到这里你读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词通过描绘军旅之艰苦,环境之恶劣,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板 书山 水 身 灯
(视觉 空间)
风 雪 心 故园
(听觉 时间)思乡(亲)缘由:
外在: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日暮鸟归,子规夜啼,杨柳青青,花开花落(感时触景)。
内在: 战乱频仍,久戍不归,宦游失意,仕途坎坷,友遭不幸(孤寂落寞)古代思乡怀人诗词一般表达客处异乡的孤寂、惆怅、落寞、凄清,厌倦战争,思念家乡,怀念亲友,渴望过安宁的平静生活。纳兰性德,
一个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的词人,
其悼念亡妻之词情真语挚,凄婉动人,
广为世人传唱。
曲折的人生经历,直接影响纳兰性德
的性格,也让他的悼亡词拥有独特的
韵味,每一首都是他血与泪的诗话。
我们喜欢一个人、一幅画、一本书、一首诗,
真正喜欢的不是那人、书、画、诗本身,
而是从中看到的我们自己,
人是一种自恋的动物,
总在别人身上寻找着适合自己的镜子,
而容若就是这样一面镜子,一面适合很多
人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