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恶乎往而不可
释文题
《庄子·大宗师》中“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谁够称得上做这样的老师呢?那就是“道”。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浑然一体的,人们生死变化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而他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这就叫做“道”。
“恶乎往而不可”语出《庄子·大宗师》,意思是“到哪里去不可以呢”。原文为:“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可他却“成然寐,蘧然觉”,一片安宁。究其原因,子来说:“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意思是“现在完全把天地看成大炉子,把造物者看成造诣极高的铁匠,那到哪里去、变成什么不可以呢!”原来子来将自己的大病将死看作是造物者的杰作。庄子借子来之口,形象阐释了自己“安时处顺”的思想,告诉人们如何面对困境乃至绝境。
所选部分还是寓言故事,让人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体悟深刻的思想。
明主旨
本课所录两则选文,就是想通过寓言故事,借助奇特的想象,来告诉人们如何面对自己无可奈何的困境,包括病痛、死亡、长相丑陋……庄子试图使人在陷于绝境时,靠内在精神力量的培养,自解倒悬之苦,突出重围,而不是被困境压垮。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思想,纵然折射着灵魂的随遇而安,在现实压迫下的无奈,却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超越。在危难丛集的人世间,庄子的目的就是要启示人们从精神方面着手,来增加生命的强度和韧性,它蕴含着对社会、对人生的大同情和大关怀。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颐隐于齐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女恶之乎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亡,予何恶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予因以求时夜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不翅于父母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佚我以老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取妻者止于外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⑨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故不足以滑和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①更
②罪
③善
④济
⑤意
⑥信
⑦本
⑧爱
⑨君
恶
(3)古今异义
①其妻子环而泣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②今一犯人之形而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触犯刑律而被法院依法判处刑罚、正在服刑的人。
③丈夫与之处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④且而雌雄合乎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a.雌性和雄性。b.借指胜负、高下。
⑤无几何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几何学。
⑥吾以南面而君天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方位词,南边。
⑦恐吾无其实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⑧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a.连词,表示因果关系。b.名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4)虚词归纳
①因
②以
2.词类活用
(1)吾与之友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劳我以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佚我以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妻子环而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东西南北,唯命之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息我以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轻用吾身而亡其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吾以南面而君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果以恶骇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
(1)失者,顺也。
(2)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3)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
(4)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5)平者,水停之盛也。
(6)不得复使。
(7)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8)莫逆于心。
(9)肩高于顶。
(10)是必有异乎人者也。
(11)丘也尝游于楚矣。
(12)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
(13)日夜相代乎前。
(14)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
(15)予何恶!
(16)吾又何恶焉!
(17)恶乎往而不可哉!
(18)不爪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句翻译
(1)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名句
1.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2.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3.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4.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文外名句
1.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1.
(《庄子·大宗师》)
2.
(《庄子·德充符》)
1.庄子在这两则故事中为什么将子舆生病后及哀骀它的外貌描写得极为古怪丑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人物刻画生动形象,试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选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哀骀它相貌丑陋惊骇天下,为什么那么多女子想嫁给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的聪明
①推开庄子的门,他不在。(1)
②本想与他交谈,可惜,他不在。我漫步于草庐旁,地上的落叶已积了八层。他真的在这里住过吗?还是让他的聪明跟着自己的身影飘走了?(2)
③“不,我可以证明他在这儿住过。”循声望去,原来是池中探出头的鱼。“我是他笔下快乐的鱼,他从未想过自己是怎么知道惠施是快乐的,但他却知道我是快乐的。他此刻的确不在这儿,但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他可能在清风中与你交谈;也可能在这碧波里映出你的真实和你的心灵;他多半融入了你的心中。”鱼摇动着尾巴,游远了。我站起身来,这可以照透人之心灵的碧波,不就是庄子的聪明吗?
④不知何时,肩上停了一只蝴蝶。“他带走的是我,留下的却是他。我们在梦中飞翔,在花间大笑,我们让后人疑惑已久,可我们却感知着对方。他对这俗世累了、倦了,所以他为他妻子的解脱而开心。他无时无刻不在微笑,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如我翅膀上的斑纹一样美艳。他选择了我,让自身也升华得如此瑰丽。”蝴蝶扑闪着翅膀,飞入花间。我闭上眼,这直透心房的花香不也是庄子的聪明吗?
⑤“你是仕宦?”脚边爬来了一只老龟。“不,不是,和你一样不是。”我俯下身子。“好得很,清爽得很,庄子曾以我为喻,拒绝相位。其实,这泥土并不脏,曳尾于其中真的是世间最快活的事儿。有人曾问我带着这么重的壳行走累吗?殊不知,我早就把壳视为本身的血与肉,又怎么会觉得累呢?就像有人问庄子读那么多书累吗?在自然中行走累吗?书与自然早已是他的血与骨,何谈受累呢?”龟转过身,爬向淤泥深处。我直起腰来,本来这淤泥中也蕴藏着庄子的聪明呢……(3)
⑥庄子生于乱世,在世间唱着属于他自己的狂想曲。他赞叹自然的伟大与人的渺小。并不是我们离庄子的聪明太远,而是尘寰的尘土遮住了我们的心扉,困住了我们的脚步。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渺小的,但当二者合为一体时,人的渺小也就不见了。这才是庄子聪明的根本吗? (4)
⑦我不禁讥笑自己的浅陋,竟在这里等庄子回来。我应当去大自然,应当去世界上的每一角,去寻找,去拾起他遗留的聪明。(5)
思悟亮点
(1)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 切入角度独特,言简意赅,造成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②段交代了什么?两个问句有何作用?
提示 交代了来见庄子的原因,解开了读者心中的疑团。两个问句引人思考,将思路自然引入下文。
(3)第③~⑤段共化用了几个典故?有何特点?
提示 化用了“与惠施论鱼”“庄周梦蝶”“濮水之钓”的典故。化用自然,借题发挥,紧扣中心。
(4)联系全文,结合第⑥段,你认为“庄子的聪明”指的是什么?
提示 庄子的聪明在于境界。在这一境界中他可以直接领会万物、与天地精神往来;能冲破存亡、物我的边界而很快乐;能独守精神的月亮,具有高洁的精神而不觉孤单;能走向“道”,与自然相融,与万物合一。
(5)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
提示 照应首段,结构圆合。后一句重申文章的主题,照应题目。
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
作者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的反对派之一。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享乐奢侈生活的抗议。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其体系中的“非命”“务实”的观点为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学说的基本材料。
背景扫描
因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墨子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即“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
单元导读
本单元内容有三节。《兼爱》宣扬“兼相爱、交相利”(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墨子认为,自爱而不相爱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根源,“兼相爱、交相利”则是消除祸篡怨恨的妙药。《非攻》认为“亏人自利”是不仁不义之举,而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因为它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最大。《尚贤》认为崇尚有才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治理天下应该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这三篇文章的主题在墨子的思想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一、兼爱
释文题
“兼爱”是墨子的基本思想,所谓“兼爱”就是跳脱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墨子寻求世乱的根源,将它归结为一种自私的爱,即自爱而不相爱。因而墨子对症下药,指出消除这些混乱的灵丹妙药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果这样,就能出现墨子所向往的“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太平世界。
《兼爱》应该是墨子讲学的记录。就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层次而言,它不愧是当时的杰作。墨子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因此,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不避絮叨。这种絮叨有时候令人生厌,可是在先秦诸子中倒也自成一格,给读者一种别开
生面的阅读体味。周作人曾引用钱振锽(huánɡ)《名山小言》中的一段话,说:“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明主旨
本课所选几段文字层次井然地阐述了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主张。墨子从探究世乱的根源入手,从反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必要性,然后对症下药,指出治乱的灵丹妙药是“兼相爱、交相利”,并具体阐述了什么是“兼相爱、交相利”和实施“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效果,从正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重要性,最后又紧扣社会现实,言明了统治阶级对“兼相爱、交相利”的态度,并具体分析了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从而告诉人们只要统治者喜欢“兼相爱、交相利”并把它作为处理政事、指导行动的准则,就一定能真正做到“兼相爱、交相利”。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贵必敖贱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以非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苟君说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教驯其臣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破碎乱行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恶
(3)古今异义
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a.连词,表示因果关系。b.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②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偷东西的人;做大坏事的人(多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邪的,不正派的;狡猾;副词,很,非常。
③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成立。
④特上弗以为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⑤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a.很坏的行为;犯罪的事情(跟“善”相对)。b.凶恶;凶狠;凶猛。c.恶劣。
⑥士闻鼓音,破碎乱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破成碎块;使破成碎块。
⑦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a.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b.动词,支配、操纵。c.方位词,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d.副词,反正。
⑧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虚词归纳
①然
②其
③以
④所以
⑤之
⑥独
2.词类活用
(1)必兴天下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强必执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富必侮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贵必敖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诈必欺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今若夫攻城野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
(1)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2)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3)何以易之?
(4)韦以带剑。
(5)入以见于君。
(6)出以践于朝。
(7)是其故何也?
(8)此何难之有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句翻译
(1)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名句
1.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2.兼相爱、交相利。
3.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4.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文外名句
1.官无常责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2.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3.天欲义而恶不义。
(《墨子·兼爱中》)
1.文章在逻辑推理、论证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墨子“兼爱”的思想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引用晋文公、楚灵王、越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评价文章在论述过程中的“繁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对“兼相爱、交相利”有何看法?谈谈它给你的启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兼 爱
①我有个疑问:油漆工为什么要费时费力去修补船上的洞? (1)
②船主没有要求,他和船主之间的协议不过是漆船而已,船主也只支付了漆船的报酬。
③因为油漆工选择生活在一个关爱别人如同爱自己一般的社会里。油漆工正在成为如甘地所述的“成为你希望看到的变化”的社会的一员。
④回望墨子的教义,我们会发现,墨子“兼爱”的灵魂就是为人类谋福祉,不分彼此、亲疏。(2)
⑤墨子认为,“兼爱”是治愈社会疾病的良药。个体必须不分彼此地关心他人的利益,无论他们是否相识(血缘关系,工作关系……)。只有这样,确知别人也会担心自己,社会其他成员都是安全的,一个人才能在社会里轻松地获取安全感。
⑥尽管孔子和墨子的观点常有分歧,甚至有激烈的辩论,但他们都赞同道德的天堂和对待生活的务实态度。孔子有一条出名的法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弟子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⑦孔子和墨子的一个显著不同在于,孔子相信对家人和朋友的义务先于对社会的,墨子却未曾对社会成员加以区分。在这一点上,我认同墨子。因为,稳固的社会以成员间的团结为基础,个体不应该在帮助家人、自己和其他人之间存在区别。(3)假如你对家人、朋友诚实却欺骗了陌生人,那么就算不被你欺骗,你的家人和朋友也会被行为如你的别人所欺。
⑧这么做所带来的回报不一定总能直接体现。从哲学的角度,帮助别人也就是间接帮助你的家人和朋友。
⑨作为个体,我们总是关心自己和所爱的人多些,但我们的生存条件不允许我们时时刻刻保护在他们的身边。唯一的出路是,生活在以“兼爱”为准则的社会里。只有这样,个体在关爱他人时,才能确保自己和自己关爱的人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⑩故事里的油漆工,注意到了船上的洞,他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只做该做的油漆活儿,或者采取措施帮助船主这个社会成员而不要求额外的回报。因为这样不偏不倚的行动,他救了船主的孩子,也得到了报酬。
?假设一个人走在街上,注意到了一个可能会造成事故甚至伤亡的障碍物,接下来就要面临一个选择。如果选择生活在以“兼爱”为准则的社会,那么花上几秒移开障碍物;如果觉得这不关我的事,这不是我的职责范围,我做了也没好处,那么就可能有人受伤。而有一天,你自己也会因同样的事受伤。,思悟亮点
(1)作者开篇为何要提出自己的疑问?
提示 作者立足于原材料,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确立了文章论述的方向。
(2)第③④段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提示 墨子“兼爱”的灵魂就是为人类谋福祉,不分彼此、亲疏。
(3)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这和下文哪句话相照应?
提示 社会各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团结,诚实相待,不应因为亲疏关系不同就有所不同。
与下文“帮助别人也就是间接帮助你的家人和朋友”照应。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语言平实通俗,逻辑性强。
二、非攻
释文题
墨子认为各国家间、各诸侯国内部贵族间的攻伐兼并战争,荒废生产、耗损财物、夺民之用,是不义的,因此,他主张“非攻”。“非攻”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攻》的条理极为清楚,从窃人桃李不义,说到窃人犬豕鸡豚不义,再说到窃人牛马不义,再说到杀死清白无罪的人并抢劫其财物不义,最后说到最大的不义是攻国。之后,反复说明世人指责小的不义,却赞誉大的不义,可谓混乱荒谬到了极点。文章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明主旨
本课选文,墨子采用层层进逼说理及类比说理的方法,反复证明了自己“天下之君子”不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的观点,从而得出了“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的结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天下的君子们在如何看待攻打别人的国家这种事情上,显示了价值判断上的混乱,他们根本不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墨子在谴责“天下之君子”的同时,言明了战争是最大的不义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非攻”的思想主张。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其不仁兹甚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扡其衣裘、取戈剑者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①国
②故
③遗
(3)古今异义
①罪益厚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大(跟“薄”相对);厚度。
②从而誉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虚词归纳
①以
②则
2.词类活用
(1)众闻则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书其言以遗后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而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
(1)以亏人自利也。
(2)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句翻译
(1)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名句
1.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2.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文外名句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2.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3.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4.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墨子·非攻上》)
1.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课文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墨子认为最大的不义是攻国,可为什么要说窃人桃李、鸡鸣狗盗、取人马牛和杀人越货?这是否是多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墨子的“非攻”是反对一切战争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墨子反对“不义”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课文,说说其中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致墨子的一封信
尊敬的墨子:
①这是两千年后的一个学生写给你的信。我不知缘何想要写信给你,只知道我因你而懂得了一个简单却又深邃的道理: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1)
②记得小时候,我无意间从书架的最底层摸到一本古朴的线装书,这便是我与你的第一次“邂逅”。但这第一次似乎并不大美妙,因为从你那黝黑的脸上我看不到一点情感,只有“守不竟,即赴死”的严苛与冷酷。
③那时我觉得,你一定不是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一定不是个会仰望星空的人。
④但终究,我没有放下这本书,而是日益被它吸引。“天下之人皆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散发着一股奇特的稻香。于是每每书页翻动,我便仿佛回到那个人人“交相亏贼”的纷繁乱世。(2)
⑤苍茫中,我看到了那塞外骑着青牛缓缓西去的老者,望天吟咏“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望见了那杏坛上侃侃而谈的翩翩君子,仰天大呼“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我看到了临淄稷下学宫中百家争鸣的一派繁荣;也见到了楚河上鼓盆而歌的隐士,正陶醉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⑥终于,我一眼望到了你。你并未选择归隐,也不愿去与诸子整日无谓地论战。你只是奔波在华夏大地上,以行者的姿态现于人间,奔走疾呼,救百姓于水火,解万民之忧苦。“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你是如此脚踏实地,你的脚步是如此坚实、不屈。
⑦我终于明白,你并非不会仰望星空,你的繁星是“天下大同”。只是比起那些只知仰望星空,只能制造苍白无力的口号的其余诸子,你宁愿脚踏实地地践行自己的理想,让“兼爱”——你的这片星空划出更绚烂的光芒。所以,你总在不停地奔忙。你曾不远千里游说楚王,并“九拒鲁班攻城之机变”,拯救宋国的一方百姓;你又四处奔波,“非攻”“非乐”“非命”“非儒”,为的就是切实地为这乱世提出真正的“济世良方”。你仰望星空,又总是不忘脚踏实地。因而你的脚步从不停息,你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而在这浮夸虚假仍存于世的两千年后,你的脚步也越发显得坚实、有力。
⑧原来,你的双眼永远仰望着星空;原来,你的双脚从未离开过大地!(3)
⑨黑衣黑发、黑眼黑面,眼望星空,脚踏大地,奔走于大地上的你,就像一道黑色的闪电,划破天际,穿透重霄,为这九州五岳点燃永不熄灭的火焰!
⑩人类需要仰望星空,因为没有星空的照耀,我们的路不会有前方。但是,在仰望星空的时候,也不能忘了脚踏实地,为他人为社会切实地做点什么。毕竟,星空的美丽永远不属于大地,只有我们脚踏实地,才可以用自己的每一个脚印折射出星空的绚丽。(4)
?墨子,感谢你,让我明白了这简单却又深邃的道理,也感谢你让我的生命拥有了最恒久的动力。,思悟亮点
(1)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 文章单刀直入,提出了本文的中心,作为下文行文的总纲。
(2)②~④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先说对墨子的不喜欢,到对其产生兴趣,感受到了墨子思想的魅力。这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
(3)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刻含意?
提示 ⑤~⑦段从墨子的思想及行动两个方面集中概括了墨子为了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境界而付出的努力和不懈地探索。“双眼永远仰望着星空”体现了墨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双脚从未离开过大地”是对墨子探索实践精神的赞美。
(4)第段讲了什么道理?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 这一段指出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上文。
答案精析
语言积累
1.(1)①脐 肚脐 ②汝 你 ③无 不 ④司 “时夜”即“司夜”
⑤悬 倒悬 ⑥啻 只,仅仅 ⑦逸 安逸,这里为使动用法 ⑧娶 婚娶 ⑨窥 窥察 ⑩汩 乱 ?悦 愉悦 ?隙
空闲的时间或地方 ?是 善、美
(2)①更换/再/经过,经历 ②罪过/惩处,处罚 ③善待/与……友好 ④拯救、挽救/成就 ⑤感觉到/意图/意料、预料 ⑥信任/诚实/确实是正确的/讲信用 ⑦根本/本业,古代指农业 ⑧爱惜/加惠于人/喜爱 ⑨主宰、统治/君主 厌恶/哪里
(3)①妻子和儿女。②犯,承受;“人”不与“犯”连读,译为“人之形”。③成年男子。④女人和男人。⑤多少时间。⑥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或诸侯见群臣皆面向南而坐,故用南面代称君主之位。⑦实在的政绩。⑧……的原因。
(4)①连词,因此/介词,依靠、凭借 ②连词,来/连词,因为/介词,用
2.(1)名词作动词,交朋友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辛劳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 (4)为动用法,为……而哭泣 (5)名词作动词,向东,向西,向南,向北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休息 (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陷于危亡 (8)名词作动词,主宰、统治 (9)名词作动词,成了人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惊骇
3.(1)~(5)判断句,(6)(7)被动句,(8)~(14)介宾短语后置句,(15)~(18)宾语前置句。
4.(1)合乎时(而得)、顺乎理(而失),均安然处之,哀乐就不会进入内心了。
(2)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除倒悬之苦。然而那些不能解脱的人,是有些外物捆绑着他。
(3)死生存亡等白天黑夜不停地在眼前互相替换,而人的智慧却不能在变化开始时预测。
(4)这就是那种跟他接触就会在心中产生和美感觉的人啊。
要点突破
1.庄子常常能从人生的绝境中发掘出光明的前景,指出一条突围的路径。卫国的哀骀它丑得使天下人惊骇。照常人看来,这是人生的一种绝境,然而在庄子笔下,哀骀它极大地发掘了自己的内在潜能,使精神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面对世人认为无可奈何的死与生、亡与存、困厄与通达、贫穷与富有、无才德与有才德、毁谤与赞誉、饥与渴、寒与暑等一切变化,他的内心不为所动,平和、快乐、畅达而不失愉悦,充满盎然的生机。他高超的德行就在于养成了这种外在事物无法摇荡的内心的纯和。而正是由于他大大超越了常人的德行,使人们都忘记了他形体的残缺和丑陋,感受到一种异乎寻常的巨大魅力。跟哀骀它相似,子舆、子来都面临着某种困境。子舆大病一场,变得腰弯背弓,五脏比头都高,下巴藏到肚脐上,肩膀高过了头顶,弯曲的颈椎骨指向了天空。然而他安然处之,世俗的哀乐不能惊扰他内心的平静。子来有了病,气喘吁吁地将要死亡。可是他以天地为炉,以造化为大冶,变成鼠肝也好,变成虫臂也罢,无往而不可。这种奇特的思想,显示了庄子对社会、对人生的大同情和大关怀。他试图使世人在陷于绝境的时候,靠内在精神力量的培育自解倒悬之苦,实现人生的突围,而不是被困境压垮。
2.庄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描写鲜明独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写生病后的子舆,“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这些近乎夸张的描写写出了子舆严重的病态,为写他的奇特思想做了铺垫,他试图使世人在陷于绝境的时候,靠内在精神力量的培育自解倒悬之苦,实现人生的突围。再如写哀骀它丑得使天下人惊骇,但他的内心不为所动,具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巨大魅力。这种肖像与内心的反差正是庄子思想的直接流露,这些人物不禁使我们想起佛教艺术中的达摩,他们都是极生动、极有个性的人物,代表中国艺术中极高深、极纯粹的境界。
3.①将哲学思想蕴含在寓言故事之中,耐人寻味。本课所录选文依然是采用寓言说理。从子舆、子来、哀骀它的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到他们的人生态度及精神追求,从而能从容面对人生的困境。
②夸张、对比手法的运用,更加突显所言主旨,极具震撼力。不论是写子舆的怪状,还是写哀骀它的丑相,作者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并且还将子舆的怪状与他的态度、哀骀它的奇丑与别人对他的尊敬作对比,在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中突现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的巨大力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③对话描写生动有趣。选文采用问答式,将人物的思想状态显现出来,避免了直白的解说,既有生动性、趣味性,也有助于提示中心思想。在人物的言谈中,其个性、观点、神态都能很形象地表现出来,成为庄子寓言的又一特色。在选文中,不管是子祀与子舆,还是子犁与子来,他们的对话有声有色、有理有据,能够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
延伸探究
面对世人认为无可奈何的死与生、贫穷与富有、毁谤与赞誉、饥与渴、寒与暑等一切变化,他的内心不为所动,平和、快乐、畅达而不失愉悦,充满盎然的生机。他高超的德行就在于养成了这种外在事物无法摇荡的内心的纯和。而正是由于他的德行大大超越了常人,人们都忘记了他形体的残缺和丑陋,感受到一种异乎寻常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