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6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16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4 17:5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电影《忠烈杨家将》推广曲“天字十三杀”影片根据民间传奇故事改编,讲述北宋年间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杨家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 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 “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声声怒吼,阵阵击鸣,战车交错,刀光血影。大郎、二郎、三郎、四郎和五郎战死,七郎被潘仁美万箭射死。 杨家将事迹散见于《宋史》《辽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宋会要辑稿》等: 杨业(即传说的大刀令公杨继业)是位民族英雄。北汉时期,他的抗辽业绩就卓著。杨业归宋后,最后在辽军重重包围中绝世三日而死。按正史记载,杨业有七子。长子延玉随父战死。延浦、延训、延瑰、延贵、延彬其事迹史无明载。六子延昭常年抵御辽国入侵,澶渊之战中表现出色。延昭有三子:传永、德政,三子文广也是一名优秀的将领,常年征战于边疆,死前曾上平辽策。 宋朝杨家将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明清两代杨家将演义小说和杨家将戏曲剧目名目繁多,满门忠烈激发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但是,杨令公继业碰死李陵碑;七郎八虎战死金沙滩;杨宗保(?)攻打穆柯寨、与穆桂英结亲,夫妻大破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大多为虚构,不能将文学当历史.第7课 辽、西夏与
北宋的并立耶律阿保机元昊辽宋的和战西夏宋的和战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宋)苏颂《契丹帐》 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采取半农半牧生活。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从材料中找出契丹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1.契丹族族的兴起
提示: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任用汉人为官,学习中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
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 的原因是什么?隋唐时期较为宽松的民族政策躲避战乱的中原人带去先进的技术契丹人接受汉文化,学会农耕 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10世纪初期,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大辽,定都上京临潢府。
耶律阿保机勇善射骑,明达世务。并契丹余七部。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上京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契丹货币契丹鸡冠壶契丹文铜镜2.党项族的兴起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元昊:党项族,西夏开国皇帝。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之后,远祖拓跋思恭,在唐朝时因功再次被赐李姓。李元昊继西平王之位后,弃李姓,自称嵬名氏。1047年元昊改回李姓。1038年,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今银川),史称西夏。西夏王陵(东方金字塔)元昊仿效唐宋制度,
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
并鼓励垦荒,
发展农牧经济,
还创制了西夏文字。西夏铜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契丹族(辽)和党项族(西夏)的兴起强大有哪些相同点?
1、都重视学习中原文化,制定各项典章制度、并创制本民族文字;2、重视农耕,发展经济。
时代特点:民族政权并立辽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北宋960年汉族赵匡胤开封(东京)1038年党项族元昊兴庆府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均遭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二、辽与北宋的关系五代十国时期
自称儿皇帝主动进攻守内虚外 消极防御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辽太宗时,占领燕(幽)云十六州---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契丹夺取幽云十六州燕云十六洲示意图石敬瑭割地后唐石敬瑭借契丹之助建立后晋,为感谢契丹,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并称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后世称为叛臣的代称。1.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 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关于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祖最初考虑优先采用经济赎买的方式,其次才是运用武力。由于燕云关系契丹的重大战略利益,辽朝不可能接受赎买,彼此依然存在冲突。
宋太祖后期已尝试缓和与辽的紧张关系。宋主动遣使“请和”,辽也派地方官“与宋议和”。宋辽使臣往来逐渐频繁,还互致国书、礼物,双方关系一度缓和。宋太祖此举还对后世产生了示范作用, “太祖英武定天下,犹委孙全兴经营和好。”2、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986年(雍熙三年)为收复后燕云十六州,宋太宗派遣24万大军分兵三路伐辽,即雍熙北伐。最初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失地。但随着西北路军会战失利及东路军被耶律休哥击败,宋太宗急令大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
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
杨业一部孤军奋战,最后
负伤被俘,绝食三日,
壮烈牺牲。杨业大战辽军曹彬此战之后宋朝失去了攻取幽云最好的机会,宋太宗及群臣 从战争的现实中逐步改变了对辽策略,终于从战略进攻完全转为战略防御,并采取了若干较为有效的防御措施。从而使在对辽关系上“终宋不振”。?直到澶渊之盟的签订,宋辽大体上维持了和平的局面。杨业辽圣宗时摄政 萧绰 宋真宗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3、宋真宗时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澶 州东 京有大臣主张避敌,宋真宗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真宗御驾亲征澶州,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澶 渊 之 战1.时间:2.交战双方3.交战地点:4.关键人物5.战争结果:攻方:守方:1004年辽北 宋辽北宋澶州(古称澶渊)寇准宋真宗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具体内容(即为岁币)规定宋要给辽岁币,
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
宋朝的百姓负担。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
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
很不利。 史书记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
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
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我认为宋辽
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如何评价“澶渊之盟”?不打不相识(宋辽关系)他们都说的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宋辽澶渊之盟签约后,
宋方立“契丹出境碑”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1.对北宋政府而言:2.对社会经济而言:3.对于民众生活而言: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1)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议和赢得了政治安定,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不再受战争之苦。
(2)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3)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宋夏之“战”:
战况:双方进行了三次大的战斗,宋均败。
1038年元昊脱宋自立,建国号“大夏”,希望宋承认。宋朝出兵讨伐,长达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战争全面爆发。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等三次大规模战役,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
影响:夏消耗巨大,遭受了严重损失,人民生活困苦,怨声载道;暴露出宋军战斗力低下的状况。西夏在多次进犯北宋边境,最后却主动议和,这是为什么呢?
从西夏看:战争破坏了双方的贸易,影响了西夏的社会生活,因此元昊主动提出议和。
从北宋看:北宋软弱无力,统治者也没有统一中原的雄心,因此也同意议和。
西夏士兵(2)宋夏和议:
时间:1044年。
内容:夏取消帝号,名义上向宋称臣,宋每年赐给西夏岁币。 1045 年,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恢复贸易往来。
影响:和议后的几十年间,宋与西夏仍时有冲突, 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未间断。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什么共同之处?1.都曾与北宋发生战争,并使双方损失很大。2.后来都达成和约,北宋给它们岁币,双方贸易发展。3.都向北宋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如何看待宋与辽、夏之间的战争? 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是为争夺土地和对全国统治权的战争,汉族、契丹族、党项族都曾经卷入战争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在战争中,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流动,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农业化进程,为各民族的交融、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建立时间:1038年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建立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东京
辽、西夏与宋的关系特点: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和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辽、夏对宋的战争只是兄弟之战,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但属于非正义战争(以劫掠为目的)辽宋夏并立,是唐代以来各族之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的结果,也是边疆开发的体现。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经济上:
政治上:
文化上:奖励垦荒,学会农耕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汉法;革除北宋赋役繁杂弊端模仿汉字,创造西夏文;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用汉文铸造钱币作用: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了民族融合;
加速辽、西夏封建化进程 北宋官吏服饰 宣化辽墓壁画门吏图西夏文字与汉字春华秋实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西夏飞天壁画器物辽西夏印章辽西夏回顾:历史上的民族交流与融合1、民族迁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人南迁
2、战争与交往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
秦汉时期,北击匈奴
3、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汉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4、友好往来
唐朝,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文成公主入藏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堂小结:西夏
(1038年,党项族,元昊,兴庆府)辽(契丹)
(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北宋
(960年,汉族,赵匡胤,开封)共同开发西北、北方战→和战--------------->和
(澶渊之盟)1.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剧中主要人物之一。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  )
A.耶律阿保机   B.赵匡胤   
C.元昊    D.耶律德光
2.与北宋并立的西夏少数民族政权是哪族建立的(  )
A.契丹族 B.突厥族 C.回纥 D.党项族AD巩固练习3.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方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的(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民族战争的频繁 D.海外贸易的兴盛
4.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BC5.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秦﹣鲜卑族 ④北宋﹣赵匡胤 ⑤隋﹣李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6.下列各项政权按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北宋、辽、西夏 B.北宋、西夏、辽
C.辽、北宋、西夏 D.辽、西夏、北宋 BC7.“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8.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
A.削弱了契丹势力 B.维持了长期和平
C.消除了民族矛盾 D.加速了北宋灭亡
DB9.随着电视剧《穆桂英挂帅》的热播,杨家将的故事更加深入民间,它反映了“澶渊之盟”订立之前争战的两个政权是( )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金
C.南宋与辽 D.南宋与金
10.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AC11.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 )
A.市舶使  B.宣政院
C.榷场   D.十三行
12.以下选项不属于北宋与西夏和谈后带来的结果是( )
A.西夏皇帝向北宋称臣
B.北宋定期给西夏岁币
C.西夏、北宋双方商业互不往来
D.宋夏边境安宁,生产贸易兴旺CC13.西夏和北宋讲和的原因是( )
A.西夏被北宋打败了
B.宋朝被西夏打败了
C.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很大
D.夏受到辽的威胁,需要联合北宋
14.宋辽,宋夏和议共同点是( )
A.辽夏向宋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
C.北宋送给辽夏“岁币”
D.互相禁止边境贸易CC 15.下列古今地名对应不正确的是( )
A、澶州—今河南濮阳
B、南京(幽州)—今江苏南京
C、东京—今河南开封
D、兴庆—今宁夏银川16. 对于澶渊之盟的历史影响,历来是很有争议的。王小蒙同学认为它主要是消极的,你认为王小蒙同学评价的出发点是( )
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
B. 宋辽之间出现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C. 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D. 阻碍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