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陈桥驿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新乡市封丘县的东南部,在黄河北岸,与七朝古都开封隔河相望新乡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宋人科举考试图强化中央集权(后)周世宗(柴荣)改革,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他英年早逝,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节度使赵匡胤掌握了军权。赵匡胤(927-976年),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祖籍涿郡生于洛阳。军事家、武术家。受柴荣器重,征伐南唐屡建战功。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960年1月4日凌晨,陈桥驿四面突然喊声大起,声震原野。赵匡胤酒醉刚醒,急忙走出帅帐查看,只见外面早已站满了手?执武器的将领。众将一见赵匡胤,齐声高喊:"诸将无主,愿推点检做天子。"然后,一拥而上,把赵匡胤拥进帅帐,有人把事先预备好的皇帝穿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众将一齐跪下,高呼"万岁"。不久,赵匡胤率军回到京城,废了柴宗训,坐上皇帝宝座。?黄袍加身一、北宋的建立及统一方式: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国号:
史称:960年赵匡胤宋太祖东京(今开封)宋赵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是宋州(今商丘)北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1、建立
武功很高大上:太祖长拳应源于赵匡胤祖训练士卒的遗法真传,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三十二势长拳。太祖盘龙棍亦称哨子棍,以其结构独特,简练实用难防,演练威猛霸气闻名。
文采一般般: 《咏初日》 :“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残星赶却月。”
宋太祖赵匡胤 誓碑遗训
(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赵匡胤温厚的个性透过这个石碑遗训,表现在整个宋王朝的政治上。2、统一背景: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统一趋势。方针: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影响: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列割据局面。978年
李煜(南唐后主)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太祖死后,其弟赵光义登基为帝,称宋太宗。 宋太宗时,灭吴越、闽南、北汉, 979年,北宋基本上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局部统一。宋初统治者完成了全国统一的任务了吗?部分统一,而非统一全国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2、北宋怎样“尽夺藩镇之权”的?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具体措施有: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赵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 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②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一天宋太祖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
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
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
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
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
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3.读史料: 材料: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
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
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强干弱枝”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动军队,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政治方面(对行政权的两种表述)1、中央
二府三司(汉)坐而论道(宋)站议时政——强化君(皇)权政治方面2、地方①中央派文官任知府、知州,三年一换。
②还设置通判与知府、知州共同管理。材料: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基本政策是一年一考,三年一任,任满三年就要换地方(也有很多由于当地父老强留朝廷恩准的时候)
包拯包青天为“权知开封府事” 就是“临时代管开封府那摊子事的”。
宋代的官职分官、职、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官”就是官衔,“职”就是职务。 “差”,临时“差遣” 某项具体任务,“有官无权”,“有职无权”。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材料研读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答:职权:通判相当于地方行政长官的副官,与知州共同掌管户口、钱粮、赋役和诉讼等行政事务,并且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作用:分化了知州的权力,与知州形成制衡。经济方面取消了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地方的财赋收入除留一部分作为必要的开支外,其余收归中央。
(后又设立了转运使,把财权收归中央)削弱地方财权,地方失去叛乱的物质基础。材料: 宋初﹐曾派若干转运使赴各地供办军需﹐事毕即撤。宋太宗时﹐为削夺节度使的权力﹐于各路设转运使﹐称“某路诸州水陆转运使” 。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以后﹐陆续设立了提点刑狱司﹑安抚司等分割转运使的权力。夺其权(行政权):
制钱谷(财政权):
收精兵(兵权):1、任用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 设 转运使 ,收缴地方财税归 中央 。1、“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的兵权。在地方2、统兵 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 枢密院掌调兵权。3、禁军分 内外 驻屯,将领定期换防。目的: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2、设 通判 ,牵制知州。小结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中央:以 宰相 为首的百官皇 帝中央集权削弱
相权总体方法:分化事权具体措施:2、由 政事堂 、 枢密院 和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1、设 参政知事 若干人,位同副相,与宰相共执行政权。强化皇权在中央 材料: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积极影响: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都收归了中央,官员的权力比以往收到制衡和约束,武人干政的风险降低,士人受到普遍尊重,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增设官僚机构扩充军队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分散军权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斗力弱积贫局面积弱局面材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北宋灭亡的标志),虏骑(少数民族骑兵)所过,莫不溃散。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三冗二积 材料: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消极影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导致官僚机构重叠,效率低下,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冗官、冗兵和冗费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的局面。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1、原因: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武将专横导致藩镇割据分裂的历史教训。
“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崇尚文治,优待文人。 材料:宋太祖曾说:“五代时期藩镇强横残暴,百姓受苦。我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儒臣分别取治理各个藩镇,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的危害大。”2、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3、表现:(1)政治上: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参知政事、枢密副使。
兵权行政权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文臣统兵宋代预设阵图作战法?(2)军事上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舒服了统军的指挥权。 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后,其母杖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
这说明了什么?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思考:宋人科举考试图(3)文化上
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A措施:①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材料:宋太宗在位22年,举行8次科举考试,共取中6000余人。任用的宰相9人,科举出身的占6人。两宋300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科举考试在北宋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糊名、誊录自隋代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日益严重。对此,宋代建立了糊名(又称“弥封”或“封弥”)和誊录制度。先由弥封人员将考生的姓名、
籍贯等密封起来,再由誊
录人员将试卷内容原封不
动地誊录出来,将誊录的
试卷交给考官评阅。这样,
考官评阅试卷时,既不知
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
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
度建立后,科举徇私舞弊
现象大为减少。北宋时期每届录取进士人数都在三四百名左右,使北宋文化界出现了人才济济的局面。由于北宋健全科举管理和考试制度,有效防止了徇私舞弊和权臣把持科场的行为,使寒门子弟也有机会通过公平公正的考试进入仕途,同时也保证了取士的质量,把不学无术之辈拒诸门外,使绝大多数文化精英集中在政府机构。
说明了什么?文官政治提高官僚集团的整体文化素质。二、重文轻武的国策措施: ②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州学、县学,传授儒学。私人创办的书院在两宋时期迅速发展。岳麓书院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市嵩山南麓)并称宋朝四大书院。嵩阳书院《励学篇》——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神童诗》—汪洙
……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
……B、意义: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积极影响: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基本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隐患,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人才辈出,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
(2)消极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机构重叠,官吏冗多,人浮于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4、影响北宋政治的特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北宋建立
强化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政策北宋的政治建立:960年,陈桥兵变。
统一: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措施: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
影响:皇权大大加强。原因:防止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
表现: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发展文教事业等。
影响: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1.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唐宗”“宋祖”分别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两位皇帝。 ( )
A.唐高祖、宋太祖 B.唐高宗、宋太宗
C.唐太宗、宋太祖 D.唐太宗、宋真宗
2.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写了许多有关中国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D巩固练习A3.《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的是( )
A.澶渊之盟 B.郾城之战
C.靖难之役 D.陈桥驿兵变
4.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陈桥兵变 B.唐朝后期藩镇割锯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DB5.“兵无常帅,帅无常帅”“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D6.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B.设置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C7.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
8.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将兵权收归中央 ②派文官任知州 ③设节度使④派转运使把地方财政大部分收缴中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CA9.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朝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10.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致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DB11.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12.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AC13.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下列关于宋太祖采取这一措施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形成重文轻武局面 ②加强中央对军权的控制③造成官僚机构膨胀 ④阻碍科举制和文化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 ? )?
A .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B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 .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D .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AD15.针对唐朝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是( )
A.分化事权,分割宰相权利
B.废除丞相,权归三司
C.实行三省六部制
D.废除丞相,设中书省
16.宋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它指定地点,由中央掌管。这一措施的政治作用是( )
A.保证京师的财政供应
B.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防止农民起义
D.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
AB17 .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18 .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 )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大力发展经济
DB15.材料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宣扬“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三:宋朝科举考试图:
(1)前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
实行的什么政策?
(2)宋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什么?有何影响?
重文轻武政策。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材料三中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原因是什么?
产生了什么作用?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作用: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