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4 09:4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记念刘和珍君
本课话题 ——责任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惨象+流言”“屠刀+钳口术”,这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作者列举两种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表明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强烈的责任感。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中华民族是勇于承担责任的民族。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挥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挺身而出,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今天,一组名为“请允许我为您戴上口罩”的照片在新浪微博和人人网等社交平台上被疯传。雾霾天气下,人人都是受害者,恶劣天气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北大学子巧妙地运用了口罩这个文化符号,还“特地”请北大老校长蔡元培等先贤来“代言”,向世人传递想要改变环境现状的强烈愿望。这份“口罩上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蓝天白云的呼唤,更感受到了他们心中深深的责任感。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梁启超
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刘易斯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托尔斯泰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赁屋(  ) 浸渍(  ) 噩耗(  )
洗涤(  ) 屠戮(  ) 绯红(  )
桀骜(  ) 踌躇(  )(  )
【答案】 lìn zì è dí lù fēi ào chóu chú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干 (2)攒
(3)落 (4)抹
【答案】 (1)ɡàn ɡān (2)cuán zǎn (3)luò là lào (4)mǒ mò mā
2.语境辨析法
(5)薄(  )荷油味不薄(  ),很受欢迎,但要薄(  )利多销。
(6)勇于创(  )造的人难免会遭受创(  )伤。
【答案】 (5)bò báo bó (6)chuànɡ chuānɡ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5) (6)
【答案】 (1)蔼 霭 (2)翼 冀 (3)惮 殚 箪
(4)殒 陨 勋 (5)黯 谙 喑 (6)诧 咤 姹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流逝·流失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跟随鲁迅先生的笔触,跟随时光的________(流逝/流失)、岁月的记忆,走进绍兴,你可以坐着乌篷船,穿过窄窄的水道,静静地体会一座古城独特的韵味。
(2)201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90周年纪念日。除了新开放的四大区域能让人们更好地领略历史的风采,“石渠宝笈特展”更是故宫文物________(流逝/流失)与回归的见证。
【答案】 (1)流逝 (2)流失
2.暴发·爆发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美国财政“堕崖”的外溢效应将冲击全球经济复苏,欧元区在严重的债务危机中运行将更为艰难,再次________(爆发/暴发)新一轮全球银行业危机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2)新版《指南》提出,发生流感样病例________(爆发/暴发)疫情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强化监测,要求辖区内的医疗机构做好流感样病例监测报告。
【答案】 (1)爆发 (2)暴发
3.居然·竟然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武汉市一中学月度考试________(居然/竟然)是默写周杰伦新歌歌词,老师说是考虑学生喜欢时尚,专家认为毫无意义。
(2)梵高的名作《峡谷》中暗藏玄机,用X光透析________ (居然/竟然)发现画中有画。
【答案】 (1)竟然 (2)居然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斯人已去,长歌当哭,每当想起大师在生前对我们这些普通的乐迷所给予的如此丰厚的礼遇时,我的怀念和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  )
理由:

【答案】 √ “长歌当哭”指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2.在当选总统前毫无军事经验的奥巴马,如何驾驭桀骜不驯的美国军方高层呢?美国《新闻周刊》记者乔纳森·奥尔特出版的新书《承诺:奥巴马总统的第一年》进行了详细的披露。(  )
理由:

【答案】 √ “桀骜不驯”形容性情倔强不驯顺。用词正确。
3.1943年9月,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秋季大扫荡”,制造了诸如“阜平平阳惨案”“平山岗南惨案”“平山焦庄惨案”等血案。鬼子扫荡后的惨状目不忍视!(  )
理由:

【答案】 √ “目不忍视”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用在此处合乎语境。
4.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不仅保障了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必然是一次无价的心灵教育,相信自己老师殒身不恤的背影必将永远矗立在学生们的心中。(  )
理由:

【答案】 √ “殒身不恤”指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殒,牺牲;恤,顾惜。用在此处合乎语境。
[常识·速览]

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904年鲁迅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决定去日本留学。从1918年起,鲁迅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1930年,领导并组织成立左翼作家联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作品被译为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是在当时遇害的。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遇害时年仅22岁。惨案发生后,一些反动文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爱国青年。在此情况下,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自己的学生刘和珍以及在这次事件中蒙难的爱国学生的痛悼与怀念之情,激励人们同敌对分子进行更有效的战斗。

写人记事散文的特点
1.写真实片断
就是说所写内容为真人真事,不是虚构或夸饰的;叙事可完整,也可零散,而零散的更多见,不像小说那样有完整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环境背景等。
2.抒真情实感
写人记事散文固然重在记叙,但抒情必不可少,作者在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的同时,还表达出自己对人物、对社会的情感判断。作者的个性气质、情感襟怀都在文章中充分显现出来。
3.章法自由
散文作品的章法起止自如,开合有度,一方面愈散愈精彩,愈散愈痛快淋漓;另一方面散而有法,散中见整,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奇妙景象。
4.语言个性化
散文语言因作者感情而生辉,因作者学识而生味,因作者才华而多姿多彩。反过来,读者可以从散文作品的语言中窥见作者的状况,可以通过知人论世发现作家散文语言生成的缘由。
[整体·感知]
文章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地揭露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有力地抨击帮闲文人造谣诬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高度赞颂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呼唤民众,激励猛士,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①写作缘由 ②经验教训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真的猛士”?


【答案】 “真的猛士”指的是刘和珍这些革命先驱者。他们不回避残酷的现实,不逃避凶残的斗争,不惧怕血腥的屠杀,不吝惜捐躯牺牲。
2.为什么说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答案】 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挽救祖国和民族沦亡为己任,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所以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3.鲁迅追忆了刘和珍的许多事迹,从这些事迹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事件
人物形象
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
坦然对偏安
黯然虑母校
欣然请愿被害
【答案】 
事件
人物形象
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
疾恶如仇、勇于斗争(追求进步,不为恶势力所屈,富于斗争精神)
坦然对偏安
坚毅乐观
黯然虑母校
欣然请愿被害
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爱国、有责任感、勇敢无畏
4.作者为什么连续强调刘和珍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答案】 一方面表现刘和珍的文静、善良、乐观的性格;另一方面,反复使用“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起到了强调作用,与她们的被强拖出校、惨遭杀害形成了强烈对比,同时也是对流言家最好的驳斥,深刻地讽刺了段祺瑞政府的粗暴行径。
三、阅读课文第四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5.“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有哪些?


【答案】 (1)反动统治者极其凶残的武力屠杀;(2)反动统治者利用御用文人的舆论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四、阅读课文第五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6.本部分第2自然段,详写三个女子的遭遇有何用意?


【答案】 详细介绍烈士们英勇就义的过程,目的是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凶残,同时也证明了上文中“虐杀”的事实。
7.“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在这段话中的“伟大”“伟绩”“武功”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案】 “伟大”指三个女子伟大,就她们临难从容、互相救助予以赞美。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 “伟绩”“武功”是中外杀人者自己的夸耀,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
五、阅读课文第六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8.作者引用陶潜的诗,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这首诗写亲友对逝者的哀悼及逝者的归宿,鲁迅引用这首诗,寄托了深挚的哀伤之情,有青山埋忠骨、烈士与天地同在、化悲痛为力量之意。
[话题·互动]
话题:鲁迅先生不赞成徒手请愿这一方式。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学生甲:赞同他的观点。学生面对的是不讲公理、专制野蛮、穷凶极恶的反动军阀政府,“徒手请愿”不能求得社会进步,只能换来无谓的牺牲;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
我的观点:



【参考答案】 不赞同他的观点。虽然斗争应该讲究策略,但在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在人民普遍还未觉醒的时刻,作为赤手空拳的学生,请愿可能是最好的办法。最起码能让国民政府感受到人民的力量,能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比喻说理
本文善于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巧妙地表达感情。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作者用煤的形成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前进之艰难,作者的沉痛之情也由此可见。
2.写法指导
运用比喻说理“两要求”
一是运用比喻说理,要找准比喻与道理的契合点。
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事物。
二是运用比喻说理,要力求新颖、贴切、自然。
比喻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比喻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如将他们比喻成使别人干净起来而自己却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就会“引喻失义”。
3.迁移应用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哀怨;
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暗的点染;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激昂的欢唱,少一些悲观的咏叹。


【参考示例】 学习如一段旅程,应该多一些欣赏的愉悦,少一些疲惫的抱怨;学习如一场比赛,应该多一些坚持的韧性,少一些放弃的冲动;学习如一次恋爱,应该多一些真诚的投入,少一些虚假的敷衍。
生活如一盏茶,应该多一些平和的甘润,少一些浓酽的苦涩;生活如一杯酒,应该多一些绵柔的醇香,少一些涩辣的辛烈;生活如一局棋,应该多一些稳健的完胜,少一些侥幸的险招。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鲁迅的爱与憎
鲁迅对爱国青年的不幸死去寄托了无限的哀思。他热爱青年,正因为如此,他不愿意他们无谓地死去。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但是认为她的死意义有限,因为没有达到目的,鲁迅以此启迪青年注意变换斗争方式。鲁迅热烈地爱,也热烈地恨,他对反动势力无比憎恨,痛恨反动政府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并用犀利的笔进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使之显露原形于国人面前;对于有害的事物,对于国民性的痼疾,他鞭挞不留情面;对于某些不良倾向,他也常义愤溢于言表。
【应用角度】 “爱与恨”“爱国”“精神导师”“勇士”等。
2.精彩应用
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那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事!是您,鲁迅先生!您敢爱敢恨,沧海横流,您是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您是永远不倒的猛士!您犹如一轮喷着火焰的红日,在平静苍白的天空中炽热地燃烧,猛士的一生是不畏艰险的,在如地狱般的世界里炼狱,在一次次为“刘和珍君”追悼时接受考验。猛士呵!您也许是那只将要涅槃的火凤凰,您的举动会让更多的刘和珍站起来。到今天,若您仍在世,您便会看到革命的胜利所留下的辉煌。人们这样称呼您:猛士,一位不朽的文学巨人,一位流芳百世的精神巨人!
[佳作·领悟]
①在当下,中学生有“三怕”,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对于前两者,我倒心有戚戚焉;对于后者,我不仅不怕,反而喜欢。
②当今中国的中学生,目光盯着升学,压力山大。奥数、英文是两种特别的东西,它能帮助中学生走上升学的捷径,中学生总是怕学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而语文学科无论怎么考,分数既高不上去,也拉不下多少(这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共识”),且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更是难得如同蜀道,以致大部分同学都“以手抚膺坐长叹”。
③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确实并不浅显。但这能成为我们怕的理由吗?纵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又有哪一个是浅显的?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方得真滋味。“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生活安逸了,人就被生活所累了。”“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难道都让红尘掩盖了它们?
④世事沧海桑田,思想却亘古不变。
⑤“鲁迅”这个名词就其本质,已经不再是周树人的笔名,也不是一代文豪的代称,而是正义力量的象征。试看当今社会,孔乙己化身为教授,不是“窃书”,而是“抄书”;阿Q复活了,在网络炫富炫阔;祥林嫂复活了,在底层呻吟;乏走狗复活了,披着专家学者的镀金外衣,依然向着穷人狂吠;闰土复活了,失学打工,没有了美丽的家园……谁怕鲁迅?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
⑥中学生不应怕鲁迅,应当正视社会现实,不能只沉迷于书本。脱离社会的书本知识断然不能有助于中国的进步!
⑦如果中学生只被奥数、英文统治头脑,只为分数而学,到头来,思想必定是一片废墟。急功近利的学习只能损毁我们的未来,未来中国一定需要思想深邃的学者。怕鲁迅,就必定不能“树人”。“人”树不起来,地平线上就不会升起复兴崛起的希望晨曦!
1.学拟题
标题一语双关。“树人”的意思是培育人才,正好又是鲁迅的名字,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2.学引用
文章巧妙引用,彰显文采。第②段引用《蜀道难》中的诗句来说明高中生畏惧语文课程中的“鲁迅”,第③段又引用鲁迅的诗文来说明鲁迅作品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驳斥鲁迅文章“晦涩难懂”的论调。
3.学联系现实
针对现实,增强文章的现实意义。第⑤段联系当前社会阴暗面,以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孔乙己、阿Q、祥林嫂、乏走狗、闰土“复活”来表现作者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以及对正义的渴求。这样写文章,本身就有对鲁迅精神的传承。
4.学结尾
呼应开头,发人深省。文章站在国家繁荣富强的层面上论及“怕周树人”的后果,回应本文立论“‘树人’需要鲁迅”。文章首尾呼应,表现出了一种可贵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