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三《马嵬》课件(3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三《马嵬》课件(3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4 11:5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诗题信息:1、本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马嵬之变历史事件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可能是唐玄宗和杨贵妃 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乱军攻陷潼关,长安危急,玄宗仓皇逃蜀,道经马嵬坡,六军驻马哗变。杀奸相杨国忠,逼玄宗赐死贵妃。即为马嵬事变。马嵬事变一读诗歌,解文意。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思考:是什么导致了唐玄宗如此尴尬的处境?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思考:
1、“六军”为什么要“同驻马”?
注意:诗句之间的因果联系
所以“六军”认为是杨贵妃这样的“红颜”祸害了大家而“驻马”,但诗人这样认为吗?
2、“七夕”“牵牛”大家想到了什么?
想到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一年只有七夕才能相见,不能长相厮守,长年望银河而兴叹
3、谁“笑”?为什么要“笑”(注意分析动词)
根据诗题的信息,是唐玄宗在嘲笑牛郎和织女,因为他自己可以和心
爱的女人长相厮守
“从此君王不早朝”荒废朝政、社会动乱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问1: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问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这一问发人深思,推翻了红颜祸国的偏见,把责任直接归结到唐玄宗身上。一个女人是无法颠覆国家的,正是玄宗晚年的昏庸、沉迷美色才导致了安史之乱。诗家的观点二读诗歌,体会叙事的委婉,初步理解内容。1.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联所叙述的事件。贵妃缢死、玄宗逃难、军队哗变、帝妃永离。贵妃缢死君王怅,玄宗逃难奔蜀忙。
军队哗变马嵬殇,帝妃永离空断肠。2.请给每个四字短语补充三个字,创作一首绝句,概括原诗的内容。贵妃缢死君王怅,玄宗逃难奔蜀忙。
六军哗变马嵬殇,
帝妃永离空断肠。
玄宗逃难奔蜀忙,六军哗变马嵬殇。贵妃缢死君王怅,
帝妃永离空断肠。3.如果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应怎样排列?哪种排序表达效果更好?4.每联的新诗句与原诗句相比,叙事手法有何不同?哪种效果更好?首联:以否定没有根据的传闻委婉告诉我们:贵妃已死,二人夫妇缘分已经断绝。
颔联:以玄宗听到声音的不同、生活环境的改变告诉我们:玄宗正在逃难路上。
颈联:以“六军一同驻马不再前进”委婉告诉我们:军队发生了哗变。
尾联:以“四纪天子不及普通百姓夫妻恩爱长相厮守”委婉告诉我们:唐明皇已经与杨贵妃永远分离。5.李商隐为何要运用委婉手法表达情感? 首先是个性使然,更重要的是时代原因。他要讽刺的对象是唐明皇,而他正生活在晚唐,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唐朝皇帝怎么允许他明目张胆讽刺自己的祖宗?他只能采用委婉手法表达思想,而这更体现了文学的美——委婉和含蓄。三读诗歌,体会反衬手法,进一步理解内容。 为了达到讽喻的效果,这首诗每联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请找出来,说说反衬了什么。 不能预料—— 缘断悲凉
今日狼狈—— 昔日安逸
缢死可怜—— 骄奢淫逸
无奈—— 美满他生今生空闻此日四纪天子无复当时普通卢家对比反衬四读诗歌,品语言,解主题。诗旨探究唐玄宗对于作者而言是古人,马嵬之变对于李商隐而言算是一段历史,所以作者很可能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借古讽今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原本励精图治的一代圣君,已蜕化成一个骄奢淫逸的昏君!他宠幸杨贵妃,并因裙带关系重用纵容杨国忠为代表的杨氏外戚,而自己终日沉湎声色、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爆发,把个好端端的大唐帝国弄得七零八落,使人民蒙受深重灾难!就是到了安史乱军攻破长安、逼得他仓皇出逃的路上,面临“六军同驻马”实行兵谏的严重关头,他也并没真正悔过,而只是在无奈之下赐他所宠爱的杨贵妃一死。可谓始终不悟、咎由自取!这是唐王朝的悲哀,更是遭受离乱之苦的人民的悲哀!李商隐的咏史之诗,目的在于讽劝当时的皇帝能够吸取历史教训,不重蹈历史覆辙!但是哪个昏庸的统治者能够听进他们的肺腑之言! 李商隐的《锦瑟》等无题诗哀叹自己坎坷的家世、身世,《马嵬》等咏史诗哀叹多难的时世、国世,李商隐——这个忧郁的时代歌者,他用自己天才的诗情,以含蓄、朦胧、凄美的笔调为我们吟唱着唐王朝最后的挽歌。结语与作业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拓展延伸,深解主题重色 有关唐玄宗与杨贵妃,白居易《长恨歌》中有这样的描写: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长恨歌 白居易恃色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弦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长恨歌 白居易逸色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白居易 长恨歌 陨色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马嵬 唐 李商隐 【其一】冀马燕犀动地来,
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
玉辇何由过马嵬。 郑畋:马嵬坡玄宗回马杨妃死,
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
景阳宫井又何人?马嵬坡事变如许光景之后,玄宗皇帝返回长安途中,又经过马嵬坡。虽然当初叛乱已平,却到底此时佳人芳魂已缈,忆及当初恩爱情谊,依旧怅痛难言(其实是日月新,难忘云雨情)。 最后两句么,终究玄宗还是堪称“圣明”,在危亡之际识大体,不像陈后主,当隋兵打进金陵时,还和的宠妃张丽华藏在景阳宫井内,到底一同作了隋兵的俘虏。所谓“圣明天子”也不过是以昏味的陈后主来作陪衬,也不过是舍得佳人换就江山日月新,颇有几分讽意。 此外,“终”也体现了玄宗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情,虽负旧情,却为天子不得不为,终者,终究,终究断情,终究英明,终究无奈,终究惘然,不过后人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