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4 14:5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废井田,开阡陌
1.背景
(1)政治上,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村社结构保留。
(2)经济上,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2.出现:商周时期。
3.内容
(1)所有权上,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2)“公田”:贵族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3)“私田”: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易混易错]
井田制不同于今天的土地公有制
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以周王为代表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这里的“国有”实际上是各级贵族私有。而今天的土地公有制是一种真正的公有制,这与井田制有着本质的区别。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cnj*y.co*m】
4.瓦解
(1)春秋时期开始崩溃。①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是各国进行税制改革。②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公田”与“私田”界限被打破,一律按土地好坏收税。
(2)战国时期正式废除。
[重点精讲]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有哪些?
(1)生产力的进步,特别是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是根本原因。
(2)分封制的崩溃反作用于井田制,原有等级秩序被打乱,出现贵族争田的现象。
(3)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改革是导致井田制瓦解的直接原因。
(4)战争不断,劳动力大量逃亡,为井田制瓦解提供了客观条件。
[易混易错]
井田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有制,受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限制,土地实际上归周王一人所有,也是私有制,只是不能被大多数人自己支配,必须由周天子分封才能得到。
[深化探究]
材料一
材料二 “围剿公田”
思考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其性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中“围剿公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性质是周王名义上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改革。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出现
(1)时间:战国时期。
(2)标志: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全面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2.形式
(1)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控制,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自耕农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3)地主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发展
(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加剧。
(2)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
4.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1)地主和自耕农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国家采取“均田”、“限田”措施,如北魏至唐初实行均田制,保护自耕农经济。
[重点精讲]
为什么说土地兼并是我国古代社会无法克服的毒瘤?
(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
(2)政策影响:封建政府“不抑兼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思想原因:古代土地经营能获取稳定的收益,人们热衷于买田置地。
(4)其他方面:地主、官僚、豪强的强取豪夺。
[深化探究]
材料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21cnjy.com
思考
(1)材料中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什么?
(2)针对上面的主要社会问题,古代统治者通常采取的措施是什么?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答案 (1)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
(2)措施:通过“均田”“限田”,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原因: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点精讲]
对土地兼并问题的认识
(1)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在封建社会,土地被视为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宿,大地主力图扩大土地占有面积。21·cn·jy·com
(2)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的制度,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2-1-c-n-j-y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历程
(1)产生:战国时期。
(2)发展:汉代已比较普遍,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3)高峰: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2.特点
(1)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地租,地租以实物为主,又分分成租和定额租。
(2)主要采取订立契约的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3.作用
(1)使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身份地位提高。
(2)通过抗租、减租斗争,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深化探究]
材料一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贵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
思考
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方式:租佃经营方式。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发展;农民地位的提高。
材料二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张履祥《补农书·总论》
思考
(1)材料中反映了何种社会现象?
(2)材料作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
答案 (1)租佃经营方式。
(2)材料作者认为产生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是富者田多种不过来,而贫者无地或少地。根源:土地私有制的存在。www.21-cn-jy.com21cnjy.com
课堂小结
1.考古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可以印证历史上的文字记载。右图为甲骨文中的“田”字,考古学家对其展开积极研究,认为此图与当时的土地制度有关。其中最合乎研究结果的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c·n·j·y
A.“盘古开天地”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相地而衰征”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井田制。图片为甲骨文字,因此,该土地制度出现在商周时期。A项为远古传说,C项为春秋时期管仲变法内容,D项为王莽时期王田制的内容,均排除。21*cnjy*com【出处:21教育名师】
2.据《左传》记载:鲁宣公十五年“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对引文中“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土地归国家所有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受田者有权对土地世代使用
D.主要由奴隶集体耕种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材料所叙述的是奴隶社会的井田制,井田由周王所有,并分封给诸侯,在生产工具十分简单的情况下,主要是驱使奴隶实行大规模的集体耕种,产品全部归奴隶主所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www.21-cn-jy.com
3.在封建社会一度出现过“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
A.富者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
B.贫者生产积极性不高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国家支持富者兼并土地
答案 C
解析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4.北魏至唐朝初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而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
A.土地公有制 B.井田制
C.均田制 D.租佃制
答案 C
解析 北魏至唐朝初期,统治者采取均田制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
5.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
A.村社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的关键信息“佃之”、“所得各居其半”可判断,该经营方式是租佃式经营。
6.一般情况下,佃农与地主在地租收缴问题上出现纠纷时,判定是非的主要依据是(  )
A.双方订立的契约 B.当时民众的意见
C.皇帝的圣旨 D.当地政府的司法惯例
答案 A
解析 随着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土地出租时,多采取订立契约的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课中思考]
提示 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的危害:直接后果是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受其剥削,导致农民经济状况恶化。土地兼并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首先,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会导致自耕农破产,从而使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其次,过度的土地兼并进而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阅读与思考]
提示 (1)变化:农业雇工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
(2)意义: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www-2-1-cnjy-comwww-2-1-cnjy-com
[自我测评]
4.提示 (1)过程:战国时期租佃制产生;汉代租佃制比较普遍;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来源: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2)影响:①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21*cnjy*com21*cnjy*com
[基础达标]
1.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募民屯田得谷百万斛”
答案 B
解析 井田制的实质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A项出自《礼记·礼运篇》,描述了禹之后的社会情况,是原始公社制度解体的反映,C项讲的是土地兼并,D项讲的是屯田制,只有B项是对井田制实质的描述。21教育网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皇室、外戚、公卿、宦官、豪商或竞争或勾结,对无权无助的农民进行蚕食,结果总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在这方面,堪称之最的时期处于(  )2·1·c·n·j·y21*cnjy*com
A.西汉初期 B.北宋时期
C.隋唐时代 D.北魏时期
答案 B
解析 西汉初期土地私有制确立时间不长,土地兼并并不太激烈,北魏为抑制土地兼并,实行均田制,隋唐因之。A、C、D排除。故选B。
3.“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土地制度是(  )21教育网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中的“平均分配”“避免土地兼并”等关键词即可判断。
4.下列图表(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能体现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的是(  )【版权所有:21教育】【版权所有:21教育】
答案 B
解析 联系教材内容可知佃农与地主的关系,从人身依附―→租佃契约―→没有契约的雇佣,结合图示可知B项的示意是正确的。
5.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材料反映了(  )
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 ③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的农业发展情况。材料说明了明代租佃制的普及和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的史实。故选A。
[能力提升]
6.《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实质上表明当时(  )
A.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
B.诸侯权力增强
C.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
D.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
答案 D
解析 “初税亩”承认土地的私有,材料中描述的是在初税亩实行后,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一些规定,因此这实质上表明了当时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
7.宋代王岩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出处:21教育名师】21·cn·jy·com
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富民对佃户的“抚存”“无所不至”,并且“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可以看出佃户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有选择雇主的自由权利,因而说明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8.右图为明代地契,它的出现导致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包括(  )
A.生产关系的重要调整
B.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自主权
C.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
D.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
答案 D
解析 租佃关系指封建地主把土地租给农民耕种,地主收取一定的收成作为地租;雇佣关系是指地主雇佣农民来种自己的土地,收成归地主,农民拿固定的工钱。因此地契是地主出租土地的凭证,并不能反映雇佣关系取代租佃关系。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 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三 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数量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左传·哀公十一年》2-1-c-n-j-y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看出这种土地制度的一个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了什么问题?
(4)这一组材料在实质上反映了什么?
答案 (1)井田制。特点:土地归周天子所有,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变化:公田之外出现了私田。原因:铁器牛耕的使用使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大为提高。
(3)出现地租这一新的剥削形式,反映了封建剥削关系已产生。
(4)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一历史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