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4 15:2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
[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3.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版权所有:21教育】www.21-cn-jy.com
一、商业的发展
1.商朝时期: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2.周朝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3.春秋战国
(1)出现实力强大的商人,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2)形成许多著名都会。
4.隋唐时期
(1)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
(2)表现: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5.宋元时期
(1)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2)元代纸币广泛流通,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6.明清时期
(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白银广泛使用。
(3)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如徽商、晋商、闽商等。
[重点精讲]
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提高;(2)农业、手工业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3)商品经济的发展;(4)统治阶级的管理;(5)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等。
2.唐宋海上贸易兴盛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1)原因:①自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时断时续。②经济重心南移。③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④陶瓷制作技艺大为提高。www.21-cn-jy.com21·cn·jy·com
(2)影响:①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②促进了中国陶瓷业的发展。③加强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出处:21教育名师】【来源:21cnj*y.co*m】
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的发展受到政府的限制,但是总的趋势是逐步放松。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至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21*cnjy*com【出处:21教育名师】
(3)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功能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的转变过程,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4)商业自始至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深化探究]
材料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
材料二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竞争加剧。全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
明清十大商帮各具特色,实力最强的当属晋商和徽商。
晋商会馆
思考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这一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哪些?
答案 (1)现象:反映了当时商业繁荣和人们竞相从事商业活动的现象。
原因:“工商食官”政策被破坏,给商业提供了冲破官府束缚的发展机会,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私商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某些学派鼓励人们追逐利益,商业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2)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货币经济占据主导,白银使用广泛。
二、城市的繁荣
1.阶段特征显著
(1)自周秦迄唐代:①县治以上城市设市,并与民居隔开。②城市主要职能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③唐代城市布局实行严格的坊市制。
(2)宋代:①打破坊市界限,形成街市。②打破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③官府不再直接监控商业活动。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空前繁荣。
2.商业城市发展
(1)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如泉州、明州、杭州等兴起。
(2)明清时期:除了南北两京等大都会之外,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如江南地区,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
[规律总结]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
(3)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版权所有:21教育】
(4)从生产关系看: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从生活、观念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深化探究]
材料一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
宋代的“市”“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中国商业简史》21cnjy.com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范文澜《中国通史》
思考
(1)据材料一,分析唐宋时期在商业经营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出现了什么特点。其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变化:唐朝需按时开市、闭市,而宋代打破了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实质问题: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特点:江南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原因:地处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迅速。
三、“重农抑商”
1.产生原因
(1)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
(2)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2.发展历程
(1)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2)汉初,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如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4)明清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①表现:对商业发展不采取鼓励政策,对商人进行盘剥;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②后果:并未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21教育网
[重点精讲]
1.“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原因:
(1)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商业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
(3)政府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维护封建国家政治稳定。21·世纪*教育网
(2)明清后以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21*cnjy*com
[深化探究]
材料一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前)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时)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齐都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击,人肩摩。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战国策》
材料三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雍正皇帝2·1·c·n·j·y
思考
(1)简述材料一所反映的思想及其影响。
(2)材料一主张与材料二内容相比,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案 (1)思想:重农抑商。影响:在战国时期对发展封建经济起了很大作用,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说明了人为的抑制商业发展是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商业的繁荣,从而引起城市的发展。
(3)思想:重农抑商。影响: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致使社会经济发展日益迟滞,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课堂小结
1.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到陶,以经商致富,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战国时期自由商人大量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①商品经济发展 ②工商食官政策被打破 ③官府的支持与扶植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答案 B
解析 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③。
2.下图是东汉市集画像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关于这幅图片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严格遵守“日中为市”的规定
B.有商帮组织存在
C.店铺都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
D.处在政府官员的直接监管之下
答案 B
解析 商帮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东汉时不会有商帮组织。
3.于昌明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正为他的儿子准备上学堂的学费。于昌明不知道在这种情形下,主角应该使用何种货币。根据历史知识判断,当时最有可能使用的货币是(  )21·cn·jy·com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纸钞 B.金币 C.白银 D.布帛
答案 C
解析 抓住关键信息“明末”,结合史实可知:当时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时期,而不是唐代,排除含②的选项。
5.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尚农除末,黔首是富”定为基本国策,此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皆秉承了这一政策。“这一政策”指的是(  )21*cnjy*com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工商皆本政策 D.无为而治政策
答案 B
解析 由“尚农”可知重农,由“除末”判断实行抑商政策,故选B。
[课中思考]
1.提示 司马迁的话反映了当时商业繁荣和人们竞相从事商业活动的现象。原因:“工商食官”政策被打破,给商业提供了冲破官府束缚的发展机会;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私商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某些学派鼓励人们追逐商业利益;商业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一些诸侯国重商政策的推动。
2.提示 北宋汴京相比唐长安的不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被打破,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的启闭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时间,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出现了市民娱乐活动场所(瓦子)等具备多种商业功能的专业场所。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和城市生活迅速发展的需要,统治者城市管理政策的调整等。
[阅读与思考]
提示 重农抑商政策的可贵之处在于:材料反映了司马迁对商业活动的态度。司马迁热情地为30位大商人立传,肯定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营的经验和原则。他高度评价商品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农、工、商并重,强烈反对政府与民夺利。司马迁从社会实际出发,否定重农抑商政策,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2-1-c-n-j-y
[基础达标]
1.“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时张籍的这首诗反映了(  )21cnjy.com
A.张骞一行出使西域时的情形
B.丝绸之路开通后,丝和丝织品大量西运
C.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
D.长安城商业繁荣,各地商人来来往往
答案 B
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在边境看到的丝绸大量运往西域和中亚的情景。由此可以排除A、D两项。诗句只是提到丝绸外运的情况,而未涉及商路是否被阻断,所以无法得到“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的结论。21·世纪*教育网
2.“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主要反映了南宋(  )
A.人民的勤劳
B.城市的繁荣景象
C.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D.商业经营打破了时间限制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中所提到的杭城即南宋的都城临安,当时临安城内的夜市已经相当繁华,商业兴盛,买卖昼夜不绝,由此反映出南宋商业经营打破了时间限制。
3.
三十九集电视剧《大清徽商》(如图)以大篇幅、大视角、大容量、大手笔,全方位地展示了在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下,一代徽商的曲折历史和人生命运。下列有关徽商活动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www-2-1-cnjy-com
A.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B.属于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C.是明清时期实力最强的商帮之一
D.他们的商业活动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答案 D
解析 清朝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因此 D项叙述不正确。
4.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①商业市镇的兴起 ②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区域性商人团体形成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商业发展的全面理解。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也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
5.汉初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这反映了汉初实行(  )
A.海禁政策 B.抑商政策
C.奖励农耕政策 D.盐铁官营政策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叙述的是对商人的歧视,体现的是抑商政策。
6.“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
A.隋朝长安城 B.唐朝长安城
C.北宋汴京 D.明朝苏州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反映了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说明市已打破了空间限制。根据所学,北宋时市的时间、空间限制已被打破,故选C项。
7.下图是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布局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
①对市的管理逐渐加强 ②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
③都城的经济成分在增加 ④坊与市的界限日益明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宋朝时,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故①④不正确;三幅图中,宫城都位于城市中心,体现了皇权独尊、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故②正确;与汉唐相比,北宋都城中出现了夜市、晓市,故③正确。
8.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
A.“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明清时期仍然实行传统的重农抑商的基本政策,A符合题意。B、C、D都主张发展工商业。【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能力提升]
9.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突出反映了(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
B.学术文化的活跃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西汉、唐、北宋等朝代的长安、东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商业中心。
10.(清朝前期)“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以下各项不能正确反映材料中揭示的社会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B.大量资金投向土地,加剧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维护自然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下,富商大贾多买田产,阻碍了手工业扩大再生产,所以D项的说法是不符合材料意思的。www-2-1-cnjy-com21教育网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坊市制度规定:交易买卖有固定的市区;市内设市令,掌管市门启闭和市场交易;市区四面有门,按时启闭(日中开市,日入市散)。
材料二
《清明上河图》(局部)
材料三 夜夜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宵不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政府对商业活动有哪些管理制度?
(2)材料二、三反映了北宋都城怎样的商业状况?
答案 (1)商业活动必须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规定商业活动时间。
(2)店铺林立、商品丰富、商业繁荣;有繁华的通宵达旦的夜市;居民区也可以交易买卖,不再有时间限制。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一分析,唐朝对商业区域、商业时间均有规定;第(2)问要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宋代突破了唐代的限制,商业得到了发展。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史记·平准书》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材料二 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后汉书·仲长统传》【来源:21cnj*y.co*m】
材料三 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浮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末不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民安能无奸宄?——王符《潜夫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探究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以上材料回答,西汉初年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考虑而实行的?
(3)试评论这种商业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 (1)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加以限制;提高商人所缴税额;限制商人的政治地位,商人的子孙不许为官。2·1·c·n·j·y
(2)为限制土地兼并,保证有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稳定社会秩序,以保证统治的长治久安。2-1-c-n-j-y
(3)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从长远看,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