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秋兴八首(其一)》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4 12:0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秋兴八首(其一)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李白与杜甫
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对杜甫的评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朱德对杜甫的评价: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千古绝唱” ,
“诗学宗师”。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diāo wū sēn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yīn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xì xīn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cuī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整体感知
  “诗言志,诗缘情。”你觉得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从题目、内容、手法的角度揣摩。
整体感知
  “诗言志,诗缘情。”你觉得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从题目、内容、手法的角度揣摩。
  写秋天的景物,抒发悲凉的情感
(借景抒情)
整体感知
  “诗言志,诗缘情。”你觉得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从题目、内容、手法的角度揣摩。
  写秋天的景物,抒发悲凉的情感
(借景抒情)
  “悲凉”——感世伤己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年)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以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当年55岁。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际,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创作背景
课堂赏析
  文学鉴赏讲究“披文入情”,这就要求抓住诗句进行赏析,怎么抓?可概括为“三么”。
课堂赏析
  文学鉴赏讲究“披文入情”,这就要求抓住诗句进行赏析,怎么抓?可概括为“三么”。
“三么”:
写了什么(人、事、景)?
表达了什么(情、理、志)?
怎么写(语言、方法、技巧)?
第一、写了什么:意象?
第一、写了什么:意象?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第一、写了什么:意象?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 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 谢榛说“景乃诗之媒”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
  诗对意象推重,逻辑语言不能完美地表达诗人心中之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
意 象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 象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 象
阴沉萧森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 象
阴沉萧森
萧杀凄凉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 象
阴沉萧森
萧杀凄凉
黯淡萧条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 象
阴沉萧森
萧杀凄凉
黯淡萧条
动荡不安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 象
阴沉萧森
萧杀凄凉
黯淡萧条
动荡不安
凄凉清冷
第二、表达了什么?
第二、表达了什么?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第二、表达了什么?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第二、表达了什么?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第三、怎么写?
  试运用相关诗歌鉴赏的常识进行分析。
(提示:如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炼字,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探讨。)
第三、怎么写?
  试运用相关诗歌鉴赏的常识进行分析。
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借景抒情
问题:   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写了哪些意象?)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文字上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进行推敲”)
  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虚实结合
问题:分析颈联如何表明诗人感情?
以乐景写哀情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问题: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
  问题: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
  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
  问题: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
  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问题: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
  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由夔州想到故土长安,又由对故园的思念回到现实,实现了抒情上的一个回环往复。

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
雄浑 壮丽
萧瑟 凄凉
承接自如,纵情开合
触景伤情
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
  清·无名氏: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遭际,暨其伤感,一时荟萃,形为慷慨悲歌,遂为千古之绝调。

《秋兴八首(其一)》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 以乐景写哀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借景抒情)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虚实结合)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以乐景写哀情)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思乡悲国)
秋 玉露 枫树林 兴 自然之秋
景 巫山巫峡 气萧森 意(怀) 人生之秋
凋 波浪 风云 悲 国运衰落之秋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沉郁顿挫:
  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押平声韵)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
背诵、默写《秋兴八首》(其一);
预习《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
作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