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课标要求]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1教育网21教育网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内容
(1)农业方面
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⑤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21·cn·jy·com【版权所有:21教育】
(2)工业方面
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以调动生产积极性。【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评价
(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局限
①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②“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苏联的实际。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因素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4.结果: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名师点拨]
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www-2-1-cnjy-com
[重点精讲]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领域,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1)在斯大林体制下,国家为积累资金发展工业,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制约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苏联的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成为苏联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深化探究]
材料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21*cnjy*com
思考
材料说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结果如何?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结果:玉米种植运动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原因: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改革违背了农业种植规律,决策具有盲目性。从更深层次上来看,主要是延续了斯大林模式下的命令式经济管理方式,说明赫鲁晓夫改革还没有真正突破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状态。
2.内容
(1)工业方面
①推行新经济体制。②注意运用价值规律。③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农业方面
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③提高农产品价格。④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3.评价
(1)积极:收到了一定效果。
(2)局限
①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②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③与美国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www.21-cn-jy.com
4.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历史评价 ]
如何评价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新经济体制?
(1)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促进了苏联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2)改革进一步加剧了苏联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的状态,没有找到正确的改革道路。
[深化探究]
材料
时间 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1971~1975年 7.1% 0.8%
1976~1980年 4.5% 1.9%
1982年 2.8% 1%
思考
(1)上表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的经济状况?
(2)上表说明苏联当时的工业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导致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与当时的工业相比,农业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答案 (1)勃列日涅夫。
(2)趋势:工业增长率不断下降,趋于停滞。原因:勃列日涅夫的工业改革并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也就是说并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20世纪7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使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2·1·c·n·j·ywww-2-1-cnjy-com
(3)农业更加落后,增长率徘徊不前。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1985年,苏联陷入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上台。
2.内容
(1)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
(2)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3)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3.弊端
(1)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2)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予企业自主权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
4.后果
(1)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2)后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归纳总结]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着哪些问题?
(1)经济结构问题,苏联原来存在的问题就是农、轻、重比例失调,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长期落后。但是,改革中“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仍然在重工业,结果使比例更加失调。2-1-c-n-j-y2-1-c-n-j-y
(2)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很大。
(3)取消了指令性计划,但严格的间接控制仍然使企业自主权无法实现。
[重点精讲]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了。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只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的解体是历史原因和复杂的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斯大林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这是其解体的历史原因,也是其解体的根本原因。而西方反苏反共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则是其解体的国际因素。【版权所有:21教育】
[深化探究]
材料一 有人曾经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
材料二 西方学者把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为三点……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其三……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
思考
(1)材料一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
(2)经济改革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
课堂小结
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开垦、开垦、再开垦”
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答案 A
解析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农业,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所以选A。B出现在戈尔巴乔夫时期;C出现在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D出现在斯大林时期。21*cnjy*com21cnjy.com
2.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带来这一后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 C
解析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为发展农业开展大规模的开垦荒地运动,以扩大谷物种植面积。
3.勃列日涅夫在工业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B.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C.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D.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答案 D
解析 A、B两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C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D项符合题目要求。
4.戈尔巴乔夫进行政治改革的直接目的在于( )
A.以政治改革推进经济改革
B.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C.适应西方和平演变的需要
D.解决苏联日趋尖锐的民族分离问题
答案 A
解析 当时苏联的经济已经僵化,经济改革又没有迅速取得预期结果,戈尔巴乔夫认为经济改革难以推进,只有把政治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突破口。
5.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出处:21教育名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把“卷心菜剥光”的说法,应该是指苏联解体,故选D。
6.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原因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1·c·n·j·y
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B.改革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D.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C
解析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使苏联解体。
[课中思考]
提示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和苏联与美国争霸局势的加剧,苏联经济全面滑坡,到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稳定秩序,而不是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戈尔巴乔夫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苏联几十年来形成的政治经济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扭转过来。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事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www.21-cn-jy.com
[解析与探究]
提示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也就不可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因此其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最终失败了。但从长远来看,正是赫鲁晓夫打开了对斯大林体制改革的大门,在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的时代,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基础达标]
1.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
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
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答案 C
解析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在斯大林体制下,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价格不会过高。
2.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21cnjy.com【来源:21cnj*y.co*m】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答案 C
解析 赫鲁晓夫不切合实际,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体现了“蛮干家”的一面。
3.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A
解析 比较各选项,B项错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经济领域的重工业方面;C项不正确,苏联改革最先从赫鲁晓夫开始;D项不属于苏联改革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A项。21·cn·jy·com
4.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答案 D
解析 题干要求从“内容”入手,A项是错误的;B项错在“同时”;C项经济方法在这些改革中都有体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彻底改革,这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所没有的。【来源:21cnj*y.co*m】
5.韦林斯基是见证苏联经济改革的一位农民。下列有关他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曾大面积种植玉米,却因气候原因歉收 ②1966年以较高的价格向政府出卖了部分粮食 ③1987年创办一家服装加工企业 ④由于政府优先发展农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①②③分别体现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表述均符合史实。④结论与史实不符,苏联农业发展缓慢,制约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处:21教育名师】
[能力提升]
6.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这里“斯大林的守墓人”的主要含义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答案 B
解析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情况下进行的,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起到了“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经济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
7.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苏联,国内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其主要的生活消费品却长期短缺;苏联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的耕地,但粮食却连年歉收,不得不花大笔外汇进口粮食;苏联的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这些都从根本上说明( )21*cnjy*com
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
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由题干材料可知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滞后,生活资料奇缺,人民生活水平低下,B项正确;A、C两项只反映了表面现象,可排除;D项说法错误,可排除。
8.苏联笑话:戈尔巴乔夫颁布限酒令后,想要买到酒只能在指定销售处排长队来买。一个莫斯科人排队排得不耐烦了,就嚷道:“我要到克里姆林宫把戈尔巴乔夫干掉。”然后转身离去。一会儿他又回来了,旁边人问他:“已经干掉了吗?”他说:“干什么干啊!那里的队比这里还长。”该则笑话说明了( )
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很不成功,引起人民不满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使社会动荡,社会矛盾激化 ③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④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深远影响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造成苏联解体,结合笑话及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④的表述正确,③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排除含有③的选项。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他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的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材料三 1985年时,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仅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1)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分别在哪里?
(2)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共同的不足是什么?
答案 (1)赫鲁晓夫: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戈尔巴乔夫:先进经济改革,后转向政治改革。
(2)缺点: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行种植玉米运动,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勃列日涅夫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停滞不前,人民不满情绪高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实现加快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增长率反而下降。共同不足: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体制的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原因。第(1)问比较三者改革的不同点,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第(2)问实际考查三者改革失败的原因。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改革提出目标过高,不顾自然条件限制大规模种植玉米;勃列日涅夫改革注重发展军事工业,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改革失败;戈尔巴乔夫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展的战略方针并没有实现。其共同不足根据所学内容回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