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学习总结(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学习总结(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4 16:1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学习总结(学案)
一、20世纪苏俄(苏联)经济政策与改革
项目 背景 特点 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 “战时”和“共产主义” 保证了战争胜利
新经济政策 经济和政治危机 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 经济恢复,政局稳定
斯大林模式 经济恢复;大规模经济建设 高度集中 经济迅速发展
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及苏联的危机 农业是重点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是重点 军事实力膨胀
戈尔巴乔夫改革 分经济与政治两个阶段 对斯大林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启示 ①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一切从实际出发。③注重民生问题。④科学决策,和谐发展。⑤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列主义
二、资本主义主要经济理论的演变
1.自由主义理论
(1)背景
①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工业化时期。
②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希望巩固并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2)内容: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一书,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它的最高原则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结果
①一方面迫使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客观上促进了科技与生产迅猛发展。
②另一方面又加强了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导致生产过剩危机。对外则加强侵略扩张,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1)表现
①国有企业发展。
②国家开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增高,很多国家的财政开支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③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加强中央银行对国家金融的干预和调节。
④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即加强计划。
(2)实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其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政策调整。
(3)影响
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销售的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②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一、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原因、影响及其教训
1.形成:斯大林上台后,苏联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支配地位。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与此21教育网
同时,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也形成了,这种体制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21·cn·jy·com21教育网
2.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实行小生产者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2)客观原因:苏俄建立后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战争的危机感。2·1·c·n·j·y21cnjy.com
(3)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4)直接原因: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3.影响
(1)积极影响
①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影响
①政治: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与法制原则;
②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www.21-cn-jy.com21·cn·jy·com
4.教训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2)要从国情出发;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4)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二、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1.内容: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个方面。救济是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2.实质:罗斯福新政实质上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3.“新”的表现
(1)新的理论:出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
(2)新的特点: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运行机制下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是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由此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www-2-1-cnjy-com2-1-c-n-j-y
(4)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并在二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
4.影响
(1)直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2-1-c-n-j-y【来源:21cnj*y.co*m】
(2)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的增长,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出处:21教育名师】
(3)深远影响:罗斯福新政采用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21*cnjy*com
一、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不同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历史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苏联社会陷入危机的边缘
指导思想 理论上没有突破,局部改革 认为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没有突破原有框架 进行根本性改革
具体内容 从农业领域开始,重点是农业 重点是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然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历史结果 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混乱 造成苏联经济全面滑坡,人民渴望改变现状 经济继续滑坡,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二、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苏俄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生产力发展实际,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和政府的自由放任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前提 无产阶级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 保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不变
措施 恢复发展农业,部分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 缩减农业,部分地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手段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特点 在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强调市场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强调政府干预,发展资本主义
结果相同,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典例分析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21*cnjy*comwww.21-cn-jy.com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规范解题
1.定考向:苏俄新经济政策
2.抓关键:“改良主义的办法”的内涵
3.找信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 掌握、利用“它们”
4.辨选项:
选项 正误 理由
A × 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该项错误
B × 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要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选项与题意不符
C × 新经济政策仍然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该项错误
D √ 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要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商品贸易、恢复商品经济
答案 D
文字材料类选择题解题技巧
解答文字材料类选择题多用史实支撑法、转化法和理论分析法等。解答的思路如下:阅读材料(题干)→抓立意(命题视角)→找关键词(求答项)→解读信息(材料内涵)→迁移知识(关联知识)→逐项分析(史实或结论是否和材料相符)→运用技巧(方法运用)→得出答案。21cnjy.com2·1·c·n·j·y
变式训练
1.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21·世纪*教育网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材料显示该领导人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视之为“正当贸易”。农业集体化不允许农产品自由贸易,排除B项;C项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但美国不存在禁止农产品贸易的问题,排除;余粮征集制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当时取消了自由贸易,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来源:21cnj*y.co*m】【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出处:21教育名师】www-2-1-cnjy-com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体制确立,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农业生产长期发展缓慢,而1952年的苏共十九大却认为粮食产量增加并解决了谷物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是对斯大林体制的曲意维护,故排除A项,D项为正确答案。B 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苏联农业改革开始于赫鲁晓夫1956年上台后,C项说法错误。【版权所有:21教育】21*cnjy*com
3.美国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340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830亿美元。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  )
A.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B.加紧占领殖民地取得海外市场
C.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D.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生产领域
答案 A
解析 “1929年”是关键信息,正是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时代,B、D两项与国民收入大增的材料信息无必然联系,美国成为第一工业强国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20世纪初已实现,只有A项内容与经济危机联系密切,故选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