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二历史下学期(必修2)期末复习指导 (3-5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二历史下学期(必修2)期末复习指导 (3-5单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4-01 19:4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复习指导二(3-5单元)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单元线索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20世纪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包括苏联(苏俄)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两部分内容。21·cn·jy·com
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①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其中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最终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②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逐步形成“斯大林模式”。(2)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显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这三次改革对苏联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总的来说,三次改革都失败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虽然指导思想是从根本上变革经济体制,但因具体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这也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2·1·c·n·j·y
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无疑是最成功的,它使美国渡过了危机,维护了民主制度,还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二战结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对运行机制的调节,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长足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意义深远的新变化。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易混易错
1.各国解决经济危机的方式大致是相同的,即国家干预经济,美国是全面干预经济,而德、日则是将国民经济纳入军事化轨道。www.21-cn-jy.com21教育网
2.罗斯福新政只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即“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www-2-1-cnjy-com21cnjy.com
4.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5.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来源:21cnj*y.co*m】21·cn·jy·com
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7.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方法指导
1.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可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分析苏联改革遭受挫折的原因,认识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曲折发展问题。
2.复习第二部分时,应抓住一条线索: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突出三个重点:经济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与特点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理解20世纪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和罗斯福新政的实质;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必然性,理解其新的特点及深远影响。【出处:21教育名师】www.21-cn-jy.com
3.以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与政策不断调整变化为主题,分析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形成和运用的背景,说明生产关系只有不断调整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元线索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版权所有:21教育】2·1·c·n·j·y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1949~1978年):建国初,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家开展了“一五”计划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探索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又带来了社会进步和生活巨变。21*cnjy*com
易混易错
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2-1-c-n-j-y【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其中的“和平过渡”既不是由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也不是由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而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21·世纪*教育网
4.“文革”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革”中的“左”倾错误。2-1-c-n-j-y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方法指导
1.学习本单元,要抓住一条线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三大时期、六个阶段:一是过渡时期(1949~1956年),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阶段(1953~1956年);二是社会主义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6年),包括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1956~1966年)和“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年);三是新时期(1978~至今),包括改革开放的探索(1978~1992年)和改革开放的深化(1992~至今)两个阶段。21教育网www-2-1-cnjy-com
2.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理解改革的必要性;注意区分新时期对外开放和旧中国“门户开放”的本质区别。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单元线索
本单元的主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和趋势。其阶段特征如下:
1.第一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由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而相互隔绝。21cnjy.com21*cnjy*com
2.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也是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
3.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要是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cnj*y.co*m】
易混易错
1.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原因不是美苏“冷战”的威胁,而是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联系的需要。
2.欧洲经济一体化起步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正式成立,而不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立。
3.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绝对优势。【出处:21教育名师】
4.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而不是全球一体化,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不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说法。【版权所有:21教育】
5.注意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是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
方法指导
1.首先要理清三个关系:一是二战后美国倡导建立国际经济组织的主观目的与客观影响之间的关系,二是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三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
2.要注意本单元内容和时政热点的联系,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以及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欧盟问题,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等等。
3.学会用辩证的历史的眼光分析认识问题,如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4.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从整体上看都是经济全球化在二战后的表现,需从整体上理解掌握。尤其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是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二者有一定的冲突,但二者关系又是密切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最终结果。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