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4 16:1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
(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易混易错]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但是并不等于中国实现工业化。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www-2-1-cnjy-comwww.21-cn-jy.com
[重点精讲]
“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
(1)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互相促进,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2)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和农业、商业。
(3)它的实施,既是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21*cnjy*com2·1·c·n·j·y
[重点精讲]
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亟待发展。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苏联经验:苏联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来源:21cnj*y.co*m】
(4)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深化探究]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出处:21教育名师】
材料二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思考
(1)材料一反映了“一五”计划的工作重心是什么?其原因有哪些?
(2)材料说明“一五”计划的任务有何特点?
答案 (1)材料反映出“一五”计划的重心是发展重工业。原因:从历史上看,工业基础薄弱;从国防上看,这是巩固国防的基础。
(2)材料反映出“一五”计划不仅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还同时进行生产资料的改造,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1)农业
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
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2)手工业
①1953年,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③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重点精讲]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深化探究]
材料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三大改造》21·cn·jy·com
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三大改造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
答案 目的: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影响:①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确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②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议
(1)内容
①基本形势: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已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左”倾错误发展
(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2)表现
①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③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3)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后果
①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跃进”期间,中国经济损失在1 000亿元以上。
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概念辨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1959~1961年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2)内容:1960年冬,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作用: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1)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2)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
(3)“文革”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约5 000亿元。
[重点精讲]
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出现失误的主观原因有哪些?
(1)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
(2)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
(3)忽视了经济建设的一般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4)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长期以来,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致使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恶性膨胀。
[重点精讲]
1957~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别国模式。
(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4)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深化探究]
材料一
(注:“大跃进”时期的宣传画)
材料二
思考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这场运动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应如何评价?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人民公社的特点。
(3)上述材料中反映的两次运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原因: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左”倾错误发展。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特点:由许多农业合作社联合组成;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全国农户普遍参加;集体吃公共食堂。【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
(3)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成为1959~1961年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21*cnjy*comwww-2-1-cnjy-com
课堂小结
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答案 A
解析 题干所述的内容是工业化建设而不是对工商业的改造。这些项目的建成只能说明是“一五”计划任务的完成而不是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任务的完成。
2.195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在未来要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符合这一设想的措施是(  )
A.组织互助组 B.成立生产合作社
C.进行公私合营 D.建立人民公社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的“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可知为后来的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C项进行公私合营。
3.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看到这句话:“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之后,各抒己见。下列推论最正确的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出处:21教育名师】
A.甲:不对,“一五”计划后社会主义制度才基本确立
B.乙:对的,三大改造后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C.丙:不对,三大改造后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
D.丁:对的,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答案 D
解析 三大改造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来,故A、C两项错误,D项正确。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B项错误。
4.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
A.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B.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C.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D.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答案 A
解析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A正确。21cnjy.com【版权所有:21教育】
5.“湖北麻城县新中国成立第一农业社的1 016亩早稻,创造了亩产36 956斤早稻的记录……孩子们站在稻穗上,就像站在软绵绵的沙发上似的。”这段1958年的图文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21教育网
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1958年,中国共产党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各地出现了“浮夸风”“共产风”“高指标”“放卫星”等“左”倾错误现象,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挫折。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6.1958年,毛泽东提出:“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毛泽东的这段话是针对(  )
A.“大跃进” B.人民公社
C.农业生产合作社 D.“红卫兵”运动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两个关键信息,一个是时间“1958年”;另一个是“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反映的生产关系的特点——公有化程度高,根据这两个信息判断毛泽东针对的是人民公社。
[知识链接]
提示 材料表明:在“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中国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因此说“文化大革命”是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自我测评]
1.提示 建国后,党和国家在恢复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自我测评]
2.提示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基础达标]
1.下列对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
D.有利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 D
解析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进行的,故D项是“一五”计划实施的前提而不是影响。
2.1956年2月,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在大会上表示:“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这表明(  )
A.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
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时间:1956年2月,此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的表态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趋势。
3.对下表认识正确的是(  )
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比例成分的比较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额 95.8% 4.2%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成
B.“一五”计划已经完成
C.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完全排挤了私有制经济
D.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刚刚完成
答案 A
解析 B项是在1957年;C项很显然不符合材料意思;D项是在1952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使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2·1·c·n·j·y21cnjy.com
4.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答案 A
解析 图片所示的连环画出版于1953年,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一定是发生在1953年或者1953年以前,由此排除C、D两项。公私合营发生在工商业领域,与农民基本无关,故B项也不符合题意。21教育网2-1-c-n-j-y
5.“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答案 C
解析 通过材料中信息“剥削”“公私合营”“第一个五年计划”“劳动者”可判断题干中的“我”应属于民族资产阶级,故选C项。21·世纪*教育网
6.2013年是深圳特区成立33周年,深圳曾创造了我国改革史上的多个“第一”,如“炒鱿鱼”、打破“铁饭碗”。“铁饭碗”形成于(  )21*cnjy*com
A.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B.“大跃进”运动发起时
C.新中国成立初土地改革时
D.改革开放的初期
答案 A
解析 “铁饭碗”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而计划经济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形成的。
7.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是指(  )
A.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B.调整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
C.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
答案 D
解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党中央从1960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进行调整。2-1-c-n-j-y21*cnjy*com
8.1964年,周恩来对美国的斯诺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也做了一些错事……”周恩来所说的“错事”是指(  )
A.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私有制
C.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于求成
D.将生产资料私有变为社会主义公有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周恩来总理说的“过去15年”,应该是从1950年开始到1964年。分析这一时间段内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主要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A、B、D三项都是正确的探索。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能力提升]
9.某校开展“创作历史漫画”的活动,小王同学创作了《流行“生吃”和“烧烤”》漫画。下列对此漫画理解错误的是(  )
A.它描绘的历史运动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
B.讽刺了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现象
C.揭示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D.漫画作者关注民生问题
答案 C
解析 漫画《流行“生吃”和“烧烤”》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盲目追求钢铁产量带来的严重后果,与“人民公社”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不正确。
10.下表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B.自然灾害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答案 D
解析 “一五”计划是在1953~1957年,故A项错误;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发展,故B项错误;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是因为“八字方针”的提出,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项错误。正确答案为D项。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卷三www.21-cn-jy.com【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答案 (1)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实践: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
结果: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原因。第(2)问紧扣时间“1958年”可以判断出实践及结果。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 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铁)、群(群众运动)。下图是“小土群”在炼钢铁。
材料三 “大跃进”时的壁画:“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材料四 三年困难时期的粮食生产状况
时间 粮食产量(万吨) 比上年减少(万吨)
1958年 20 000
1959年 17 000 3 000
1960年 14 350 2 650
1961年 14 750
材料五 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成绩还有七个指头,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不能说服人的……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反映的是什么运动?它具有什么特点?结果如何?
(2)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五反映出刘少奇怎样的认识和指导思想?
答案 (1)反映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结果:浪费了资源和民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致使国民经济出现1959~1961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困难时期。
(2)问题: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下降。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的发展;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伤害;自然灾害严重;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来源:21cnj*y.co*m】
(3)认识:应正视“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指导思想错误造成的危害与损失不可低估。指导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版权所有:21教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