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4 17:3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历史线索:
1949—1956: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建设)
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新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
2、意义:
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国企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原因: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实质: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问题1: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目标、前提、实质、目的
问题2:改革为何从农村开始?
农村人口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才能摆脱贫困、稳定政局。
人民公社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注意:不是所有制的变革)
特征:
性质:
进程:
前提:
安徽、四川到全国
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所有权不变,经营权发生变化)
意义:
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安徽凤阳县农民“分田到户”“保证书”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凤阳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凤阳农民联产承包后,欢庆大丰收
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
生产关系的变革?
土地改革:1950年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农业合作社:实现土地公有,1953—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7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至今
应遵循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发展乡镇企业
背景:家庭承包责任制普及后,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政府鼓励他们兴办社会急需的行业,扶助他们发展多种经营。
意义: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农业的
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苏杭农村的乡镇企业
二、国有企业改革
1.中心环节:
3.具体措施:
增强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方式
2.改革目标: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共“十四大”)
4.作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1992年,十四大:
3、1997年“十五大”:
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21世纪初,初步建立。
2、1993年宪法: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把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资源配置方式
行政命令;
权力高度集中,企业没有生产自主权;
平均分配
下放权力;
按劳分配;
市场调节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
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十一届三中全会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农村改革
城市国
企改革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体制确立
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发展乡镇企业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1992年,十四大:
3.1997年“十五大”:
4.21世纪初,初步建立
2.1993年宪法:


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3、1978—199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1、1949—1956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
2、1956—1978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4、1992十四大后,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5、2000年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共产党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时间 内容 意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秋收起义 文家市决策 由城市转到乡村 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
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 由乡村转到城市 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由阶级斗争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 )
A、广东、福建 B、安徽、四川
C、四川、浙江 D、安徽、江苏
B
2、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含义是( )
A、把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B、改变所有制形式
C、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
D、改变经营管理方式
C
巩固练习
3、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A.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B.棉布已经不适应人民生活需要
C.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D.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
C
巩固练习
4.“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78年安徽凤阳民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概括了包干到户的优点
②表达了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
③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④说明农民已经过上小康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B
巩固练习
5、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流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D.广东省率先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
巩固练习
6、宣传画形象而又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面是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宣传画,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
C
巩固练习
7、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
A.保持经济快速发展
B.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加快上海浦东建设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巩固练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