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件1(岳麓版历史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件1(岳麓版历史必修2)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4-01 11:1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神农氏尝百草
一、 农业的起源
1.农业的起源
2.中国古代农业的地域差别
二、从耒(lěi)耜(sì)到曲辕犁
1.耕作方式的演进
2.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水利设施的完善
2.古代水利技术总结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小农经济的概念
2.小农经济的特点
3.评价小农经济
小结: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看图片、读材料,回答原始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传说上古的时候,神农氏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材料二:神农氏尝百草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
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礼记·礼运》
材料一:原始生活
采集狩猎
耕作种植
原始农业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一、农业的起源
1.农业的起源
(1)我国原始农业是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2)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2.中国古代农业的地域差别
南稻北粟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
原因:
启示:
地理条件不同,气候不同
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南方(云南米线)
北方(兰州拉面)
思考:为什么出现不同的饮食习惯?
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
五谷:







通常指稻、黍、稷、麦、菽(不同说法)
3.中国古代农业的产业结构
“五谷六畜”这个成语道出了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这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
陶猪
(出土于上海崧泽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年)
读材料,回答问题:
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在半坡遗址中,发现多处粟的遗存和炭化的菜子。此外,还出土一批幼体猪骨。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也发现有大量的稻谷遗存和家畜骨骸。这些都是中国原始农业、饲养业达到一定水平的有力证据。
(1)中国古代南北方主要的种植作物是什么?
南稻北粟
(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12生肖
二、从耒(lěi)耜(sì)到曲辕犁
1.耕作方式的演进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汉代:
唐代:
刀耕火种是主要耕作方式之一。劳动工具简单,以耒、耜为主
青铜工具已出现,但使用少
出现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
发明了犁壁
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是我国农耕技术的顶峰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新石器石铲
新石器骨耜
战国铁锄
汉代牛耕
唐代曲辕犁
材质的变化:石、骨、木 青铜 铁
工艺的变化:打制 磨制 冶炼、铸造
动力的变化:人力 畜力 自然力
铁犁牛耕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2.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
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筒车等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水利设施的完善
著名的水利工程及其专家
远古
春秋战国
西汉
水利专家
大禹治水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漕渠、白渠
治理黄河 特色坎儿井
王景、郭守敬、潘季驯
2.古代水利技术总结
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300多年中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芍陂
都江堰
郑国渠
新疆坎儿井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十千为耦
千耦其耘——《诗经》商周
“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春秋)
归纳商周,春秋时期农业生
产方式所发生的变化
“(王)大令众人曰, 田。”
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即千耦其耘
原因:商周时期农具原始,生产力水平低
实质:这是一种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的 集体 耕作方式。
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和私有土地 的出现
表现:男耕女织
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责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和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
②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③自给自足
“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济
方式:
特点:
1.小农经济的概念
2.小农经济的特点
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自给自足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分散经营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影响而破产
材料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你耕田来我织布。绿水青山带
笑颜,我挑水来你浇园。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寒窑虽破能
避风雨。夫妻双双把家还,夫妻恩爱苦也甜。——《天仙配》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给繇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
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
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
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晁 错 《论贵粟疏 》
依据材料总结小农经济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3.评价小农经济
积极作用:
①自产自销,生活稳定
②自耕农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因此有较高生产积极性
消极作用:
①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分散性和落后性
②承担风险能力低,具有脆弱性
③人地矛盾突出
④ 是阻碍近代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小结: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1、生产结构:种植业为主,
饲养业为辅;
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3、耕作方式:男耕女织。
农业发展的条件
政治: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③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发展
经济:
①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②水利灌溉工程和大江大河治理直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广大劳动人们的辛勤劳动保障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自然环境:
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有利于多元化农业的发展
农耕工具 生产力 耕作方式
商周 木、石、骨、蚌为主,青铜农具出现
春秋
战国 铁农具(重大事件)
出现牛耕(铁犁)
西汉 牛耕推广
唐朝 曲辕犁(标志步犁定型)
低下
大规模简单协作
提高
私有土地出现
自耕农经济
(中国传统
农业社会的
基本模式)
产业结构:
生产模式:
经营方式: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
精耕细作
“男耕女织”
农业与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
农业的起源
生产工具
耕作方式
构建知识结构
1.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  )
A.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2.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
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 、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4.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5.白居易诗《朱陈村》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现象反映了:
A、远古时的采集生产方式
B、商周时的协作生产方式
C、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D、古代耕作技术十分的落后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
6.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小王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