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1.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通过归纳土地私有制及租佃的演变历程培养梳理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2.注意比较井田制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区别。3.通过图示法理解我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
知识点一 废井田,开阡陌
演变 井田制在__________已经出现,西周盛行,春秋时期瓦解,战国时期被废除
性质 是一种以国有为名义的________土地所有制
特点 “________”实际上为贵族所占用,“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瓦解 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直接原因:各诸侯国税制改革
表现 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废除 战国时期,秦国____________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预习评价】
1.(判断)井田制下的“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 )
2.(判断)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二者相互影响,是西周奴隶制兴盛的支柱。( )21cnjy.com
3.(思考)田,象形字,小篆认为象阡陌纵横或沟洫四通的一块块农田。下图甲骨文中的“田”字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一种土地制度?
试答:
知识点二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出现
(1)时间:战国时期。
(2)标志: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全面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2.形式
(1)________私有土地:由宫廷控制,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自耕农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3)地主私有土地:________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发展
(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加剧。
(2)明清时期,________经济繁荣,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
4.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1)地主和________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国家采取“均田”、“限田”措施,如北魏至唐初实行________,保护自耕农经济。
【预习评价】
1.(判断)均田制就是把地主兼并的土地平均分配。( )
2.(判断)战国时期形成了封建性质的生产关系。( )
3.(思考)在封建社会一度出现过“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试答:
知识点三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历程
(1)产生:早在________时期,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2)普遍
①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②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________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原因 宋代土地兼并激烈
特点 土地出租时,多采取订立________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
(3)进一步发展:________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有关。【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教育网21cnjy.com
3.影响
(1)消极影响:在租佃关系下,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2)积极影响:①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租佃农民通过抗阻、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www-2-1-cnjy-com21cnjy.com
【预习评价】
1.(判断)早在春秋时期,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的现象已经存在。( )
2.(判断)宋代租佃关系的普遍化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农业领域的出现。( )
[归纳总结]
(1)生产力的进步,特别是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是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
(2)分封制的崩溃反作用于井田制,原有等级秩序被打乱,出现贵族争田的现象。
(3)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改革是导致井田制瓦解的直接原因。
(4)战争不断,劳动力大量逃亡,为井田制瓦解提供了客观条件。
[误区警示] 井田制不同于今天的土地公有制
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以周王为代表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这里的“国有”实际上是各级贵族私有。而今天的土地公有制是一种真正的公有制,这与井田制有着本质的区别。21*cnjy*com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商周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来源:21cnj*y.co*m】
(2)井田制是商周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走向崩溃。www.21-cn-jy.com2-1-c-n-j-y
[漫画解史] 鲁国“初税亩”
[图示巧记] 土地兼并问题
(1)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在封建社会,土地被视为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宿,大地主力图扩大土地占有面积。
(2)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的制度,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知识链接] 北魏的均田令
(1)按人口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不触及地主土地所有制。
(2)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3)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兵役。
(4)政府授田分桑田和露田,露田在使用人年满70岁后,收归政府;桑田为世业,可以传承,限制买卖。
[图解历史]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一?
商代 贵族 公田 商鞅变法??
预习评价 1.× 2.√ 3.井田制?
知识点二?
2. 1 君主 3 土地兼并 3. 2 商品货币 4. 1 自耕农 2 均田??
预习评价 1.× 2.√ 3.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知识点三?2. 1 战国 2 ②租佃 契约 3 明清??
预习评价 1.× 2.×
主题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变化
[史料探究]
1.井田制
史料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①。
——《诗经·小雅·北山》
注:①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
思考 史料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史料中可看出这种土地制度的什么特点?
答案 井田制。特点:土地归周天子所有,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井田制的瓦解
史料 “围剿公田①”
注:①指井田制下的“公田”,即贵族占有的田地。
思考 史料中“围剿公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改革。
3.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史料 季孙欲以田赋①,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
——《左传·哀公十一年》
注:①按田亩数量收取地租。
思考 史料表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出现地租这一新的剥削形式,反映了封建剥削关系已产生。
[史论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经济出现的重大变化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3)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
(4)春秋时期,井田制走向崩溃,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5)战国时期,通过租佃进行土地经营的方式产生。
主题 土地兼并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探究]
1.土地兼并的原因
史料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①……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②,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汉书·食货志》
注:①按照收获物的十分之一上交税收。②指在广袤田野上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埂(田间小路)。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思考 史料中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什么?其根源是什么?
答案 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根源: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2.土地兼并的影响
史料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①。”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21*cnjy*com【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注:①耕田的人得到一半的收入,另外一半被“富民”所得。
思考 史料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方式:租佃经营方式。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发展;农民地位的提高。
[史论形成] 土地兼并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1)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
(2)政策因素: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历代政府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3)重要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加剧土地兼并。
(4)思想因素:古代土地经营能获取较稳定的收益,人们热衷于买田置地。
2.影响
(1)消极影响
①农民丧失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加剧了社会动荡,导致农民起义,危机王朝统治。
②政府赋税减少,激化了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
③导致地主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2)积极影响
①促使租佃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②促使统治阶级调整政策以维护其统治。
3.认识
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在封建社会,这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但会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课中思考题
提示:直接后果是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遭受剥削,导致农民经济状况恶化。土地兼并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因为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由此,过度的土地兼并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阅读与思考
提示:①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可知,到了明清时期雇工和佃农在法律上已享有与地主平等的身份,没有主仆之分。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反抗斗争促成这一变化;这一变化又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cnj*y.co*m】
自我测评
1.提示:“公田”是贵族占有的田地;“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即原有村社成员的土地,劳动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提示: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版权所有:21教育】21*cnjy*com
3.提示:战国以前主要是土地国有制,战国以后2000多年主要为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21*cnjy*com21*cnjy*com
4.提示:租佃制产生于我国战国时期,到宋代日益普遍,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在租佃关系下,国家、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租佃制下,主佃双方订立契约,分成租、定额租以及货币地租的纳租形式,佃农获得永久租佃权利等都有助于提高佃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上述因素也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商品化发展。
1.(2017·广东东莞期中)据《左传》记载:鲁宣公十五年“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对引文中“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土地归国家所有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受田者有权对土地世代使用
D.主要由奴隶集体耕种
解析 材料所叙述的是奴隶社会的井田制,井田由周王所有,并分封给诸侯,在生产工具十分简单的情况下,主要是驱使奴隶实行大规模的集体耕种,公田的产品全部归奴隶主所有。【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 B
2.(2017·河北衡水期中)《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从这些充满现实主义古典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土地兼并严重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井田制趋于瓦解
解析 由“诗经”可知材料内容大体出现在西周到春秋时期,由材料“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可知此时在“公田”之外又出现了“私田”。这说明周代的井田制遭到破坏。A、C项与题意无关,可排除。周代的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不存在土地兼并问题,排除B项。
答案 D
3.(2017·江苏扬州期中)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解析 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答案 A
4.(2017·山东枣庄八中月考)北魏至唐朝初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而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21*cnjy*com
A.土地公有制 B.井田制
C.均田制 D.租佃制
解析 北魏至唐朝初期,统治者采取均田制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
答案 C
5.(2017·河南漯河期中)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A.村社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解析 由材料的关键信息“佃之”“所得各居其半”可判断,该经营方式是租佃式经营。
答案 D
6.(2017·安徽六安期中)下列图表(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能体现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的是( )
解析 佃农与地主的关系发展为:从人身依附→租佃契约→没有契约的雇佣,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减弱,结合图示可知B项的示意是正确的。21教育网【版权所有:21教育】
答案 B
7.(2017·山东济宁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国语·齐语》
材料三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上》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土地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2)材料三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土地制度?依据材料说出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3)管子的“相地而衰征”在两种土地制度转变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井田制。其主要特点是土地国有,分为公田和私田两部分,私田是分授给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公田为贵族占有,由得到份田的村社成员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
(2)封建土地私有制。影响:土地兼并盛行,大量土地集中到地主手中。
(3)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山东潍坊期中)《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实质上表明当时( )2·1·c·n·j·y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
B.诸侯权力增强
C.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
D.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
解析 “初税亩”承认土地的私有,材料中描述的是在初税亩实行后,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一些规定,因此这实质上表明了当时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出处:21教育名师】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21·cn·jy·com
答案 D
2.(2017·福建莆田期中)阅读下列改革措施,据此判断它们共同的历史意义( )
时间 改革措施
管仲在齐国改革(公元前七世纪中期) 相地而衰征
鲁宣公改革(公元前594年) 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商鞅变法(公元前四世纪中期)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A.直接瓦解了分封制
B.土地私有权得到了诸侯国法律承认
C.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为争霸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析 “相地而衰征”,即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征收不等额的租税。在当时各诸侯国的影响很大,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鲁宣公改革”“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的意思是不管公田还是私田一律按亩征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商鞅变法“开阡陌封疆”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得到法律承认的应该是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而不是三者的共同点;为争霸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的是商鞅变法。21·cn·jy·com2·1·c·n·j·ywww.21-cn-jy.com
答案 C
3.(2017·山东枣庄一中月考)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 )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2-1-c-n-j-y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解析 从“田里不鬻”到“民得买卖”反映了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变化,说明生产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
答案 D
4.(2017·广东广州期中)从云梦秦简看,封建国家的农业管理官吏体系自成一体,如“牛长”“田典”“部佐”“田啬夫”等。这种体系说明( )【出处:21教育名师】2·1·c·n·j·y
A.国家对地主豪强加强了控制
B.封建国家直辖土地数量很大
C.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D.秦朝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解析 材料中提到的都是管理国家土地或农事的官吏。封建政府直接掌握的土地太多,必须配备自成体系的农官系统加以管理,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与材料关系不大,故排除。
答案 B
5.(2017·江苏徐州期中)在封建社会一度出现过“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21·世纪*教育网
A.富者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
B.贫者生产积极性不高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国家支持富者兼并土地
解析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6.(2017·山东德州期中)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 )2-1-c-n-j-y21教育网
A.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
B.鼓励土地买卖
C.尊重业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D.禁止开垦荒地
解析 A、D项明显错误,土地私有是在战国时期确立,材料明确指出可以开垦荒地;B项土地买卖材料中并未反映,材料反映的是“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从材料“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可以看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注重以地契界定土地所有权,土地是由神话人物手中买来,那么,人们尊重神,自然会尊重买卖土地的结果。www-2-1-cnjy-com
答案 C
7.(2017·江苏镇江期中)宋元之际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写道:“故秦、汉以来,官不复可授田,遂为庶人之私有,亦其势然也。虽其间如元魏之泰和,李唐之贞观,稍欲复三代之规,然不久而其制遂隳(毁坏)者,盖以不封建而井田不可复行故也。”由此看来,马端临认为( )
A.秦汉以后土地私有已是历史趋势
B.北魏、李唐一度恢复井田制
C.土地私有加剧了土地兼并
D.中央集权制具有稳定性
解析 材料的核心观点是“秦、汉以来,官不复可授田,遂为庶人之私有,亦其势然也”,即官方不再授田,土地私有是一种历史趋势。题干中的后半部分材料“虽其间如……”是为了证明材料的核心观点的。故本题选A项。北魏至李唐时一度实行均田制,并非恢复井田制,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了土地私有,但没有体现土地兼并现象,故可排除C项;D项也未能在材料中体现。
答案 A
8.(2017·湖南娄底期中)明朝的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龙亩,夕贸市廛”。这反映当时农村( )【来源:21cnj*y.co*m】
A.农民生活日趋贫困 B.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
解析 依据题干“佃农所获,朝登龙亩,夕贸市廛”可知,反映的是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合,应排除。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2017·河北沧州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杨文弱先生全集》
材料二 先代有限田之议,均田之制,口分世业之法,宜仿其制而乘除之,亦因时救弊之政也。
——《胶滨语录》
材料三 徒党不下数千,始则占耕民田,后遂攻打郡县。
——《王文成公全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后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
(2)对于这一社会问题,材料二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问题是否得到了根本解决?原因何在?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解析 第(1)问要根据材料一中“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中提到的“限田”“均田”等关键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第(3)问对材料三描述进行归纳概括,注意语言科学,用语规范。
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或土地高度集中)。
(2)借鉴先代限田制、均田制等措施,限制土地兼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原因:土地兼并问题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统治者的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3)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进行反抗斗争,力图通过暴力手段改变旧秩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