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导学案)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3.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1.按朝代顺序理清古代商业发展的线索,明确各个朝代商业发展的不同特点。2.可从整体状况、阶段特征、商业手段、对外贸易、商业政策等方面分析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3.以全球史观看待明清商业的发展。
知识点一 商业的发展
1.商朝时期:产生________和最早的货币。
2.周朝时期:实行“________”政策。
3.春秋战国
(1)出现实力强大的商人,________成为商人主体。
(2)形成许多著名都会。
4.隋唐时期
(1)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和________的开通。
(2)表现:陆上和海上________空前繁荣。
5.宋元时期
(1)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________,集镇、夜市兴盛。
(2)________纸币广泛流通,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6.明清时期
(1)________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________广泛使用。
(3)________商人群体出现,如徽商、晋商、闽商等。
【预习评价】
1.(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
2.(判断)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3.(思考)美国学者查尔斯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中国“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因素”。其依据是什么?21cnjy.com21教育网21cnjy.com
试答:
知识点二 城市的繁荣
1.阶段特征显著
(1)自周秦迄唐代:①县治以上城市设________,并与民居隔开。
②城市主要职能是________中心、军事重镇。
③唐代城市布局实行严格的________。
(2)宋代:①打破坊市界限,形成________。
②打破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
③官府不再直接监控商业活动。
④城市________功能增强,空前繁荣。
2.商业城市发展
(1)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如________、明州、杭州等兴起。
(2)________时期:除了南北两京等大都会之外,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如江南地区,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
【预习评价】
1.(判断)汉朝打破了“市”的空间界限,宋代取消了“市”的时间限制。( )
2.(判断)唐宋都城的最大不同是“夜市”的出现。( )
3.(思考)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城市的功能和以前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21cnjy.com2-1-c-n-j-y
试答:
知识点三 “重农抑商”
1.产生原因
(1)商业的不稳定性及________流动性大。
(2)与强调耕战、加强________的取向发生矛盾。
2.发展历程
(1)________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2)汉初,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严禁商人购置________。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如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________政策。
(4)明清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①表现:对________发展不采取鼓励政策,对商人进行盘剥;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②后果:并未完全遏制民间________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________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2·1·c·n·j·y
【预习评价】
1.(判断)秦汉时期由于“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这促使统治者逐渐放宽抑商政策,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www-2-1-cnjy-com
2.(判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经济基本模式(基本形态),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21·世纪*教育网
3.(思考)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米也。”这两句话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是什么?【来源:21cnj*y.co*m】
试答:
[误区警示]
1.古代的城市与现在的城市不同,“城”和“市”最初是分开的。“城”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或交通要塞等,而“市”则为商品交易和贸易区。后来“城”和“市”才合二为一,城市的商业功能也日渐显露。
2.坊市制度的存在本质上反映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而坊市制度的突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出处:21教育名师】
[概念阐释] 市、草市、夜市、晓市
(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是夜间从事商业活动的市场,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为主要于凌晨及早上做买卖的市场,也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图示巧记] 中国古代的坊市制度
[图示巧记] 古代商业的发展可归纳为“五先”与“五后”五个变化
[名师点拨] “重农”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抑商”主要指限制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宋元时期抑商色彩较淡,汉唐时期、明清时期抑商色彩较浓。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误区警示]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在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始终贯穿始终,从来都没有彻底改变过。只不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的经济政策不断受到冲击,政府为了统治和税收的需要也采取了相应的保护和扶植措施。www-2-1-cnjy-com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一?
1.职业商人 2.工商食官 3. 1 私商 4. 1 大运河 2 丝绸之路 5. 1 纸币? 2 元代 6. 1 商业市镇 2 白银? 3 区域性??
预习评价 1.√ 2.× 3.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知识点二?
1. 1 ①市 ②政治 ③坊市制 2 ①街市 ④经济 2. 1 泉州 2 明清??
预习评价 1.× 2.× 3.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知识点三?
1. 1 商人 2 中央集权 2. 1 战国 2 土地 3 官商分利 4 ①商业 ②商品 新经济因素??【版权所有:21教育】
预习评价 1.× 2.√ 3.重农 重农抑商 思想。
主题 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史料探究]
1.宋朝的商业革命
史料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①,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注:①指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经济,中国仍然是封建自然经济。
思考 宋朝的“商业革命”有什么突出特点?
答案 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出现了工商业市镇;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但没有导致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
2.明清时期的商帮
史料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竞争加剧。全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
明清十大商帮各具特色,实力最强的当属晋商和徽商。
思考 这一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哪些?
答案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货币经济占据主导,白银使用广泛。
[史论形成]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形成和发展。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如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5)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6)商人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自始至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主题 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史料探究]
1.唐宋时期城市的变化
史料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①,而众以散。
——《唐六典》
宋代的“市”“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
——《中国商业简史》
注:①说明“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思考 据史料分析唐宋时期在商业经营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答案 变化:唐朝需按时开市、闭市,而宋代打破了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实质问题: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2.明清工商业市镇兴起
史料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①,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21*cnjy*com
——范文澜《中国通史》
注:①说明了商业的繁荣,城市功能的变化
思考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出现了什么特点。其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特点:江南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原因:地处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迅速。
[史论形成]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
(1)从城市的功能看:自先秦到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或商业发达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坊市制度在北宋时被打破,商人的地位也日渐提高;在坊市制度被打破的基础上,夜市、晓市、商业集市等出现。
(3)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律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的工商业市镇。
(5)从生产关系看: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6)从生活、观念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主题 “重农抑商”政策
[史料探究]
1.“重农抑商”思想的产生
史料 末作文巧①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来源:21cnj*y.co*m】
——《管子·治国》
注:①工商业华而不实。
思考 概括史料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答案 主张: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2.“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史料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①……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注:①反映了清朝的腐朽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考 史料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答案 清政府广设关卡,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征收重税。
3.“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史料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 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①。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鉴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 000万两白银,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www.21-cn-jy.comwww-2-1-cnjy-com
——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注:①反映了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累。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
答案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和商业资本的积累。消极作用: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1*cnjy*com
[史论形成] “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和评价
1.原因
(1)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21教育网
(2)商业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
(3)政府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评价
(1)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维护封建国家政治稳定。
(2)明清后以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名家论史]
观点: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
导读:史料阐述了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如社会主流体制制约;商人社会地位有限;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
课中思考题
1.提示:①反映了当时商业繁荣和人们竞相从事商业活动的现象。②原因:“工商食官”政策被破坏,给商业提供了冲破官府束缚的发展机会,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私商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某些学派鼓励人们追逐利益,商业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来源:21cnj*y.co*m】【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提示:①不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被打破,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的启闭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时间,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视;出现了市民娱乐活动场所(瓦子)等具备多种商业功能的专业场所。②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和城市生活迅速发展的需要,统治者城市管理政策的调整。
3.提示:有一定合理性。“重农”即重视从事直接生产的农民和农业,“抑商”即抑制商业资本和商人势力。在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商人会利用自己积聚的财富形成一股影响社会经济和政治运转的势力,而重农抑商政策则能起到平衡商业与农业的利益分化、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阅读与思考
提示:肯定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赞扬了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商的经验和原则,向统治阶级提出了如何管理工商业的方法。司马迁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在正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的社会环境中,表达了自己对商业及有关政策的不同看法,肯定了商业的价值和商人的地位,这是《史记·货殖列传》的可贵之处。【版权所有:21教育】
解析与探究
1.提示:①材料一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本业”,商业是“末业”,应该大力发展农业,并且驱使原来从事商业的人都从事农业。材料二认为,商业也是“本业”,世人认为商业是“末业”的看法是错误的。②材料一的理由是:人们生产的产品有限,如果消费没有节制的话,就会产生匮乏。从事商业的人不直接从事生产,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如果人们都从事农业生产,都靠自己的劳动生活,那么社会产品就会很充足,社会自然也会稳定了。材料二的理由是:工商业本来也是古代圣王所规定的正当行业之一,商人只是实现古代圣王的愿望的人,所以工商业也是“本业”。③教师引导学生具体讨论此问,答案不求唯一。
2.提示:对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应该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分析其利弊得失,不能一概而论。答案不求唯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就此讨论和发言并对言之有理者给予肯定。
自我测评
提示:①商业发展的特色:中国古代的商业起源较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既促进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中国商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由于受此影响,古代社会中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受到严重阻碍,中国在近代落后于世界文明。②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商业繁荣总是和城市联系在一起。农耕时代的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出不断突破限制、一直向前的趋势,这与商业发展大势是相吻合的。其特色之二,就是随着商业贸易的扩大,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1.(2016·山东学业水平考试)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从经济方面来说,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明显的进步”。下列属于其“进步”表现的是( )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
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解析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是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明代中叶,排除A、B、C项;北宋初期在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答案 D
2.(2016·新疆学业水平考试)比较下列两幅图所反映的城市商业,北宋比唐朝最明显的变化是( )
A.北宋城市商业更加繁华
B.北宋出现了草市
C.北宋打破了市的地点限制
D.北宋出现了许多外国商人
解析 北宋和唐朝相比,城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打破了坊市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答案 C
3.(2016·云南学业水平考试)唐诗《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犹自笙歌彻晓闻。”从诗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扬州的草市很繁华
B.扬州的夜市是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特点
C.扬州出现了私家经营的邸店
D.扬州成为唐朝唯一的经济中心
解析 由材料“夜市千灯照碧云”可知反映的是城市中“夜市”繁荣的情况。
答案 B
4.(2016·江苏学业水平考试)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 )【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c-n-j-y21·cn·jy·com
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
C.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徽商经营品种单一
解析 由“徽宁会馆”碑记可以看出苏州盛泽镇商业繁荣胜过其他地方;材料没有反映废除重农抑商政策;C项与历史史实不符,自然经济到鸦片战争后才开始解体;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商业繁荣,没有体现商品经营。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
答案 A
5.(2016·湖南学业水平考试)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最早出现在( )
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 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于是产生了重农抑商思想。
答案 B
6.(2016·陕西学业水平考试)明朝于1381年规定“商贾止衣娟、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这种规定表明明朝实行过( )
A.手工业官营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
C.海禁政策 D.抑商政策
解析 “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体现了限制商人的措施,即抑商政策。
答案 D
7.(2017·江苏怀仁中学月考)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21*cnjy*com21教育网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21·cn·jy·com2·1·c·n·j·y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方面的新变化。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增加收入、对外贸易、军事等方面考虑。第(2)问,根据材料二、三、四可以从货币、市场、商业城市、市民生活、商人群体的出现等方面作答。第(3)问,可以从“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等信息分析。
答案 (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打破市坊界限。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湖南娄底期中)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与这种繁荣景象相关因素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产生职业商人 B.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C.集镇夜市兴旺 D.形成大的商帮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与题干这种繁荣景象相关因素是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故A项正确。商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工商业由官府垄断,故B项错误。夜市兴旺开始于唐宋时期,故C项错误。形成大的商帮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7·广东深圳中学月考)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不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 )【出处:21教育名师】21*cnjy*com
A.“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
B.“皆云西市有贾胡及波斯邸,能辨识珠宝”
C.“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
D.“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
解析 根据材料中探究主题“大唐长安商业”,结合所学唐代城市商业特点:市坊分开,晚唐夜市繁荣等可知,A、B、C三项皆符合题意,草市是指离州县城较远、在交通便利之处因商业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市,与“长安”明显不符。21*cnjy*com
答案 D
3.(2017·山东济宁期中)《唐会要》记载:“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如有犯者,科为勅罪,兼须重罚。”《唐律疏议》载:“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徙一年。”这反映出唐代( )
A.律法内容十分严苛
B.商业的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
C.抑商制度已经废弛
D.仍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
解析 材料中“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说明政府对坊市管理比较严格,从而说明城市格局的变化。材料无从反映出A、B、C的信息。2·1·c·n·j·y
答案 D
4.(2017·广东阳春一中月考)下图是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布局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
①对市的管理逐渐加强 ②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
③都城的经济成分在增加 ④坊与市的界限日益明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宋朝时,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故①④不正确;三幅图中,宫城都位于城市中心,体现了皇权独尊、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故②正确;与汉唐相比,北宋都城中出现了夜市、晓市,故③正确。www.21-cn-jy.com
答案 B
5.(2017·河北元氏一中月考)“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时张籍的这首诗反映了( )
A.张骞一行出使西域时的情形
B.丝绸之路开通后,丝和丝织品大量西运
C.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
D.长安城商业繁荣,各地商人来来往往
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在边境看到的丝绸大量运往西域和中亚的情景。由此可以排除A、D两项。诗句只是提到丝绸外运的情况,而未涉及商路是否被阻断,所以无法得到“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的结论。
答案 B
6.(2017·四川成都期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的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C.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解析 注意时间限定词“宋朝”,A项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与题干时间不符合,应排除。B、D两项出现在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
答案 C
7.(2017·山东淄川一中期中)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B项错在仅在乡村发展。C项出现于明朝末年。D项出现于春秋时期。
答案 A
8.(2017·山东德州一中期末)《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从阐释概念的角度来深入分析题干材料。中国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但统治者从维护统治的需要还是希望保证小农经济的稳定,因此才有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A、C两项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B项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之一,但与D项比较,D项应是主要目的。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2016·山东枣庄一中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
——《后汉书·仲长统传》
材料三 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浮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末不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民安能无奸宄?【版权所有:21教育】
——王符《潜夫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探究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以上材料回答,西汉初年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考虑而实行的?
(3)试评论这种商业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 (1)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加以限制;提高商人所缴税额;限制商人的政治地位,商人的子孙不许为官。
(2)为限制土地兼并,保证有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稳定社会秩序,以保证统治的长治久安。2-1-c-n-j-y
(3)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从长远看,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