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认识苏联改革的得与失。
知识点一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________________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内容
(1)农业方面
①用________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
③________,扩大谷物生产。
④开展大规模种植________运动。
⑤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________。
(2)工业方面
①将部分企业________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________”,以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
(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________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局限
①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________。
②“________”的目标严重脱离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________。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因素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4.结果:________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预习评价】
1.(判断)赫鲁晓夫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
2.(判断)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最终又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
3.(思考)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带来这一后果的苏联领导人是谁?21*cnjy*comwww.21-cn-jy.com21教育网
试答:
知识点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状态。
2.内容
(1)工业方面
①推行________。
②注意运用价值规律。
③扩大企业的________。
(2)农业方面
①扩大________的自主权。
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③提高________价格。
④放松对________的限制。
3.评价
(1)积极:收到了一定效果。
(2)局限
①改革没有突破原有________的框架。
②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________。
③与美国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4.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预习评价】
1.(判断)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作了调整,并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尤其注重发展重工业。( )www-2-1-cnjy-com
2.(判断)勃列日涅夫为了纠正赫鲁晓夫的混乱,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政策。( )
知识点三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________年,苏联陷入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上台。
2.内容
(1)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
(2)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________管理经济。
(3)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________存在。
3.弊端
(1)提出了“________”,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2)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予企业自主权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
4.后果
(1)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2)后来进行________改革使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预习评价】
1.(判断)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
2.(判断)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 )
3.(思考)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谁?
试答:
[误区警示] 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2·1·c·n·j·y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1cnjy.com
[图示巧记] “一模式、三改革、一结果”
[图示巧记] 苏联改革的侧重点
[误区警示]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误区警示]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2-1-c-n-j-y2·1·c·n·j·y21·cn·jy·com
[误区警示] 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了。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只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的解体是历史原因和复杂的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图示巧记]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可归纳为“三、二、一”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一?
1.斯大林体制 2. 1 ①收购制 ③开垦荒地 ④玉米 ⑤集体农庄 2 ①管理权 ③物质利益原则 3. 1 传统观念 2 ①局部改革 ②20年建成共产主义 ③盲目性 4.1964??【版权所有:21教育】【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预习评价 1.× 2.√ 3.赫鲁晓夫。
知识点二?
2. 1 ①新经济体制 ③经营自主权 2 ①农场和农庄 ③农产品 ④个人副业 3. 2 ①经济体制 ②停滞??【来源: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预习评价 1.√ 2.×?
知识点三?1.1985 2. 2 经济方法 3 个体经济?3. 1 加速发展战略 4. 2 政治体制??2-1-c-n-j-y21·世纪*教育网
预习评价 1.× 2.× 3.戈尔巴乔夫。
主题 苏联的经济改革
[史料探究]
1.赫鲁晓夫的改革
史料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①,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来源:21cnj*y.co*m】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注:①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盲目性。
思考 造成史料中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改革违背了农业种植规律,决策具有盲目性。从更深层次上来看,主要是延续了斯大林模式下的命令式经济管理方式,说明赫鲁晓夫改革还没有真正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史料
时间 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1971~1975年 7.1% 0.8%
1976~1980年 4.5% 1.9%
1982年 2.8% 1%
注:通过横向和纵向分析得出结论。
思考 上表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的经济状况?上表说明苏联当时的工业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
答案 勃列日涅夫。趋势:工业增长率不断下降,趋于停滞。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史料 西方学者把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为三点……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其三……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①。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出处:21教育名师】2-1-c-n-j-y
注:①说明戈尔巴乔夫没有进行革命性的改革,具有明显的改良主义性质。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经济改革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
[史论形成]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3)改革过程都脱离了苏联实际。
(4)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2.不同点
(1)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2)前两者都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即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模式,只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贸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名家论史]
观点:赫鲁晓夫的基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赫鲁晓夫执政史》
导读:史料阐述了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经济体制,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经济体制的框架。21*cnjy*com【版权所有:21教育】【来源:21cnj*y.co*m】
课中思考题
提示: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和苏联与美国争霸局势的加剧,苏联经济全面滑坡,到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稳定秩序,而不是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戈尔巴乔夫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苏联几十年来形成的政治经济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扭转过来。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事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www-2-1-cnjy-com【出处:21教育名师】
解析与探究
提示: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也就不可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因此其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最终失败了。但从长远来看,正是赫鲁晓夫打开了对斯大林体制改革的大门,在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的时代,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版权所有:21教育】
1.(2016·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 )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 列宁于1924年逝世,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从五十年代开始进行改革,是二战后首先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60年代开始进行改革,是继赫鲁晓夫之后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80年代进行改革,其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故D项错误。【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 B
2.(2017·北京海淀期末)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当时的苏联正在( )
A.促进农业市场化 B.推动农业集体化
C.进行农业改革 D.加快工业建设
解析 题干事件为赫鲁晓夫改革推广玉米运动,C项正确;A项在斯大林体制下不存在;B项发生在斯大林时期;D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 C
3.(2017·北京西城期末)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的苏联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 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关键信息“工业方面”。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且是重工业领域。21*cnjy*com
答案 C
4.(2017·山东枣庄期末)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 )21*cnjy*com
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解析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斯大林体制,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答案 A
5.(2016·北京学业水平测试)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21cnjy.com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解析 本题要求回答三者的共同点,A仅适合于赫鲁晓夫;B仅适合于戈尔巴乔夫;C仅适合于勃列日涅夫;D属于三者推行改革的背景,故属于三者共性。【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D
6.(2017·广东阳春一中月考)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A.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B.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把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D.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解析 两次改革都不涉及A项;C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特征;D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征;只有B项从本质上解释了两者仍然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部分改革,结果都失败。
答案 B
7.(2017·山东菏泽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图1、图2所示人物的改革有何共同点?图3所示人物的改革与前面的人相比,有何不同点?结果怎样?
(2)20世纪初到90年代,红旗从克里姆林宫升起又降落。这一升一降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共同点:都在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改革;都取得一定成效;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体制;结果都失败了。不同点: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结果:陷入困境,不得不把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升:十月革命的成功。降:1991年底苏联解体。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云南昆明模拟)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时间“1953年”和答题角度“主要原因”。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农业的落后”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斯大林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1*cnjy*com
答案 B
2.(2017·山东潍坊模拟)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开垦、开垦、再开垦”
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废除余粮征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解析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农业,开垦荒地,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所以选A项。B项出现在戈尔巴乔夫时期;C项出现在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D项出现在斯大林时期。
答案 A
3.(2017·山东菏泽模拟)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农民反对苏维埃的起义
C.重工业发展过快
D.粮食短缺,人们生活困难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可知促使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粮食短缺,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答案 D
4.(2017·山西大同模拟)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领导人开始改革,但是史学界认为有一个时期“措施的政策取向却是朝着回归斯大林模式的路标运动的”。这个时期执政的应该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叶利钦 D.戈尔巴乔夫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开苏联改革的先河,是以农业为突破口;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与斯大林时期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极为相似;叶利钦执政时苏联已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方面冲破了斯大林模式,另一方面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答案 B
5.(2017·山东烟台模拟)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
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
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使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
解析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材料描述的现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其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答案 C
6.(2017·广东普宁二中月考)下表是苏联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的资料(单位:吨)
年份 黄金总量 黄金出口 其中用于购买粮食
1965年 577.1 335.6 335.3
1972年 1 243.7 458.6 458.2
1977年 774.4 390.0 390.0
上述表格说明( )
A.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B.苏联农业生产出现危机
C.苏联已成为重要能源输出国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现
解析 材料只是表明苏联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的资料,不能说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国际市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能源输出,故C项错误;1965~1980年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现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材料表明苏联出口的黄金几乎都用来买粮食,说明当时出现农业危机。
答案 B
7.(2017·陕西西安期末)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21·cn·jy·com
时间(年)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社会混乱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解析 1990年,苏联经济出现负增长说明当时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可排除;赫鲁晓夫改革与“1990年”的时间限制不符,可排除B项;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C项错误。
答案 D
8.(2017·山东泰安期中)《全球通史》载:“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 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但是俄罗斯有关组织2011年民调却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高达42%。这说明( )21教育网21教育网www-2-1-cnjy-com
A.民众意愿决定历史的评判
B.全球史观能客观公正评价历史
C.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
D.认识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解析 对历史的评判应该建立在公平客观的角度上,而不是根据民众意愿,故排除A;全球史观也不一定能够客观公平地评价历史;史学家的专著不一定更接近历史真实,故排除C;罗斯福新政由于克服了经济危机的影响而获得正面评价,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却因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而获得负面评价,这说明认识角度的不同会影响到历史的评判。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2017·山东潍坊一中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的俄国朋友告诉我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门路或后门……进最好的学校,去度假胜地,使用公家汽车的门路……或是进入为权贵开设的特种商店购货的门路。在这些商店里,一辆新的……125型小汽车只卖1 370卢布,而不是通常的售价7 500卢布。”
材料二 “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混日子的最好地方。”一个俄国青年……向我说,“他们不能把我们解雇”。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
材料三 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以便能够长久使用。21·世纪*教育网
材料四 尽管排队买物品是那样辛苦受罪,但是,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她的本能的反应就是立即排了进去,甚至她还不知道到底在卖什么!【出处:21教育名师】21cnjy.comwww.21-cn-jy.com
——以上材料选自美国人史密斯著的《俄国人》
(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苏联社会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2)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为改变这些不足,苏联在20世纪60~80年代进行了哪些改革?结果怎样?
答案 (1)苏联官僚腐败(或者特权等级依然存在);苏联的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苏联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苏联的生活消费品奇缺。
(2)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容易导致政治腐败;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或排斥市场的指令计划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21·cn·jy·com2·1·c·n·j·y
(3)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结果: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失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