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导学案)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从整体上把握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三个时期的史实。2.图示法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________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______________的主张。
2.方针:________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____________。
4.成就
(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________。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________。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预习评价】
1.(判断)1953年,中国借鉴苏联的经验,作出了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决定。( )
2.(判断)“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工业化。( )
3.(思考)1953年中共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什么?
试答:
知识点二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________。
2.过程
(1)农业
①初级____________:1953年,以________、统一经营为特征。
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2)手工业
①1953年,开始从________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将其纳入______________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________。
③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结果:________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______________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预习评价】
1.(判断)1949~1956年中国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
2.(判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实现了和平过渡。( )
知识点三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议
(1)内容
①基本形势:________的社会制度已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________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1·cn·jy·com21cnjy.com2·1·c·n·j·y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________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左”倾错误发展
(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________。
(2)表现
①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提出____________总路线。
②以________为中心的“大跃进”。
③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________运动。
(3)标志:________、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后果
①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________”期间,中国经济损失在1 000亿元以上。
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________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________年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2)内容:1960年冬,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3)作用:到________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1)严重干扰和破坏了________建设。
(2)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
(3)“文革”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约5 000亿元。
【预习评价】
1.(判断)“大跃进”给我们最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
2.(判断)下图为1958年《人民日报》上的宣传画,它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 )【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
3.(思考)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从1961年起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的对象是指?21*cnjy*com
试答:
[误区警示] “过渡时期”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过渡时期”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出处:21教育名师】www.21-cn-jy.comwww-2-1-cnjy-com
[图示巧记] 过渡时期建设道路的探索可归纳为“一、一、二、三”
[误区警示] “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孤立地发展重工业,因为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的,因此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21*cnjy*com21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误区警示] “中国的工业化”开始于洋务运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于“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误区警示]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但是并不等于中国实现工业化。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1·世纪*教育网2-1-c-n-j-y
[图示巧记]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辨析比较]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2)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www-2-1-cnjy-com21*cnjy*com
[误区警示]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经济建设中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冒进行为,但并没有偏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文化大革命”不仅是严重的“左”倾错误,而且偏离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21*cnjy*com【来源:21cnj*y.co*m】
[图示巧记]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一?
1. 1 1952 2 社会主义工业化 2.优先 3.“一五”计划 4. 1 工业体系 2 工业布局 ??【出处:21教育名师】【版权所有:21教育】
预习评价 1.× 2.× 3.社会主义工业化?
知识点二?
1.社会主义 2. 1 ①农业生产合作社 土地入股 2 ①供销方面 3 ①国家资本主义 ②公私合营 3.1956 4.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预习评价 1.× 2.√?
知识点三?
1. 1 ①社会主义 ②工业国 ③农业国?2. 1 高速度 2 ①社会主义建设 ②大炼钢铁 ③人民公社化 3 高指标? 4 ①大跃进 ③农村生产力?3. 1 1959~1961 2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 1962年 4. 1 国民经济??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21·世纪*教育网
预习评价 1.× 2.× 3.国民经济各部门失调的比例关系。
主题 社会主义工业化
[史料探究]
1.“一五”计划的背景
史料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①。“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21*cnjy*com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注:①苏联是片面发展重工业,我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思考 史料反映了“一五”计划的工作重心是什么?其原因有哪些?
答案 史料反映出“一五”计划的重心是发展重工业。原因:从历史上看,工业基础薄弱;从国防上看,这是巩固国防的基础。
2.“一五”计划的特点
史料
“一五”计划工业成就图
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中“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为什么分布在东北地区。
答案 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东北地区距苏联较近,接受援助比较方便。2-1-c-n-j-y【出处:21教育名师】
3.“一五”计划的成就
史料 到1957年底,我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①,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
注:①表明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思考 根据史料,“一五”计划中企业的发展反映了哪方面内容?有何影响?
答案 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史论形成] “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及经验
1.特点
(1)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互相促进,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2)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和农业、商业。
(3)它的实施,既是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2.经验
(1)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合理规定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比例。
(2)正确选择发展方向,集中力量保证重点。
(3)注意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知识拓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亟待发展。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苏联经验:苏联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1·世纪*教育网
4.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主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史料探究]
1.大跃进运动
史料
注:“大跃进”时期的宣传画。
思考 史料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这场运动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应如何评价?
答案 原因: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左”倾错误发展。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21cnjy.com
2.人民公社化运动
史料
思考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人民公社的特点。
答案 特点:由许多农业合作社联合组成;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全国农户普遍参加;集体吃公共食堂。
3.计划经济体制
史料
思考 史料中的票证反映我国当时实行怎样的经济体制?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票证制度的原因。
答案 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原因: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影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产品短缺。
[史论形成] 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出现失误的主观原因及经验教训
1.主观原因
(1)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
(2)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
(3)忽视了经济建设的一般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4)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长期以来,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致使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恶性膨胀。
2.经验教训
(1)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版权所有:21教育】
(4)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名家论史]
观点: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 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21·cn·jy·com
——陈争平、兰日旭
导读:史料阐述了在苏联援助下,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改变了中国原有的工业结构;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工业布局。
知识链接
提示:材料表明:在“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中国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因此说“文化大革命”是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自我测评
1.提示:建国后,党和国家在恢复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2.提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1.(2016·北京学业水平测试)下图(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下线)中工业建设成就的取得是在(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解析 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下线”,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其实行期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2·1·c·n·j·y【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A
2.(2016·云南学业水平考试)《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提出:“从1953~1956年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对全社会各种行业的国有化或称作集体化运动,公有制经济得以确立。”这里的“国有化”或“集体化运动”是指( )【版权所有:21教育】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解析 由“1953~1956年”“对全社会各种行业的国有化或称作集体化运动”可知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答案 A
3.(2015·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宣传画是一种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艺术形式。右图为1955年出版的宣传画,它宣传鼓动的主要内容是( )www.21-cn-jy.com
A.农业合作化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由题目中图片的文字信息“互助组”以及时间1955年,可知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故A项正确;“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6·新疆学业水平考试)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解析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答案 C
5.(2016·北京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宣传画。上面有“社社亩产万斤粮,人人共庆丰收年”等标语,它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
B.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C.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
D.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
解析 由题干关键信息:“社社亩产万斤粮”,这是反映大跃进时期的浮夸现象。
答案 D
6.(2017·福建三明一中月考)“这一运动,首先从农村开始,小社并大社,自留地归集体,大搞公共食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这一运动”是( )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
A.土地革命 B.包产到户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 提取关键信息“小社并大社……大搞公共食堂”说明追求大规模、公有化程度,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C
7.(2017·山东枣庄八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 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铁)、群(群众运动)。下图是“小土群”在炼钢铁。21cnjy.com
材料三 “大跃进”时的壁画:“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材料四 三年困难时期的粮食生产状况
时间 粮食产量(万吨) 比上年减少(万吨)
1958年 20 000
1959年 17 000 3 000
1960年 14 350 2 650
1961年 14 750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反映的是什么运动?它具有什么特点?结果如何?
(2)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反映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结果:浪费了资源和民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致使国民经济出现1959~1961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困难时期。21*cnjy*com
(2)问题: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下降。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的发展;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伤害;自然灾害严重;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云南玉溪一中月考)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解析 迄今,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A项表述错误;图片中未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故排除B项;C项的表述与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不符,故排除;图片中“一五”计划期间,工人们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展重工业建设的场景体现了工人投身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热情。
答案 D
2.(2016·天津模拟)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解析 由图中“上海市装訂生產合作社”和“1954年12月”“股金證”等信息可知,这反映了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工业‘大跃进’时期”与“1954年12月”不符,A项错误;图片没有反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项错误;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建立的,C项错误。【来源:21cnj*y.co*m】
答案 D
3.(2017·浙江温州期末)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时间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A.1946、1949 B.1952、1956
C.1966、1976 D.1978、1982
解析 从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是由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因此应为过渡时期。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 B
4.(2017·上海金山期末)依据如图中的相关信息,推断这两幅宣传画应该出现在(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解析 材料显示的1 070万吨钢,是超越实际情况的浮夸风、共产风的表现,这是大跃进时期的表现。
答案 C
5.(2017·安徽屯溪一中月考)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9月《人民日报》根据《决议》精神发表了“先把人民公社的架子搭起来”的社论;到11月,就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人民公社。这一运动( )2·1·c·n·j·y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导致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C.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 人民公社化强调公有化程度高,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B项是“大跃进”,排除;人民公社化、“大跃进”严重破坏生产力,损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A、D两项。www-2-1-cnjy-com
答案 C
6.(2017·贵州遵义一中月考)下表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B.自然灾害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解析 “一五”计划是在1953~1957年,故A项错误;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发展,故B项错误;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是因为“八字方针”的提出,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项错误。21教育网
答案 D
7.(2017·福建八中期末)从1962年到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城镇恢复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表明( )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
A.农村工作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
B.我国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经济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成效
D.人民公社的弊端得以去除
解析 题干时间是“1962年到1965年”,而B项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排除B项;1965年,“左”倾错误并未彻底纠正,仍然处于人民公社体制下,1966年“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故排除A、D项。1960年冬,提出“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故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
答案 C
8.(2017·安徽蚌埠期末)1968年,成都军区军训部为购买一辆自行车给成都五金公司负责人写了一封信:“五金公司负责同志:战部需购自行车一辆请协助解决,此致”。这封信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部门交流频繁,行政效率较高
B.国家全力备战,民政服务军事
C.经济体制僵化,生活物资紧缺
D.阶级斗争为纲,取消商品流通
解析 材料中为购买一辆自行车在同一城市还要负责人批准,可知行政效率不高;军队购买自行车不能体现民政服务于军事;材料中现象是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指令性经济政策,解决物资缺乏状况;材料中没有体现取消商品流通。【来源:21cnj*y.co*m】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2017·河北石家庄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积累是24.2%;1958~1960年三年,积累率分别达到33.9%、43.9%、39.6%。从1957~1960年,重工业增长2.3倍,工业内部钢铁生产挤占大量能源、原料和运输,使其他部门无法正常生产。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生产状况
产量时间 粮食产量 比上一年减少
1958年 4 000亿斤
1959年 3 400亿斤 600亿斤
1960年 2 870亿斤 530亿斤
1961年 2 950亿斤
材料三 1962年工农业生产简表
农业总产值 粮 棉 工业总产值 钢 煤
原计划(百分数) 比上年增长8.5% 3 216亿斤 2 200万担 比上年增长5.7% 670万吨 2亿吨
实际达到(百分数) 比上年增长11.6% 3 400亿斤 3 400万担 比上年增长5.7% 720万吨 2.17亿吨
请回答:
(1)对比材料—、材料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什么现象,其原因何在?
(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在经济建设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 解答本题,首要要审清设问,明确答题的角度。第(1)问,要求对比材料分析特点,材料一“钢铁生产挤占大量能源、原料和运输”体现的是重点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到其他部门;材料二体现的是粮食产量的下降。至于原因,要结合1958~1960年的政策和时代特点分析。第(2)问,纵横分析数据可知答案,注意纵向总结和横向分析。至于原因,要结合1962年的阶段特征分析。第(3)问,要依据材料一、二中的教训和材料三中的经验总结。2-1-c-n-j-y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1教育网
答案 (1)国民经济比重严重失调,其中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生产严重下降。
原因是当时“左”的错误仍在发展,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生产的极大破坏。
(2)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工农生产值都有所提高,尤以农业产值提高幅度更大。
原因是中央努力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召开七千人大会等。
(3)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发展关系;使国民经济保持高效的、持续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