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总结提升
一、20世纪苏俄(苏联)经济政策与改革
项目 背景 特点 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 “战时”和“共产主义” 保证了战争胜利
新经济政策 经济和政治危机 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 经济恢复,政局稳定
斯大林模式 经济恢复;大规模经济建设 高度集中 经济迅速发展
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及苏联的危机 农业是重点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是重点 军事实力膨胀
戈尔巴乔夫改革 分经济与政治两个阶段 对斯大林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启示 ①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一切从实际出发。③注重民生问题。④科学决策,和谐发展。⑤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列主义
二、资本主义主要经济理论的演变
1.自由主义理论
(1)背景
①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工业化时期。
②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希望巩固并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2)内容: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一书,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它的最高原则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结果
①一方面迫使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客观上促进了科技与生产迅猛发展。
②另一方面又加强了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导致生产过剩危机。对外则加强侵略扩张,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1教育网21cnjy.com
2.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1)表现
①国有企业发展。
②国家开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增高,很多国家的财政开支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③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加强中央银行对国家金融的干预和调节。
④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即加强计划。
(2)实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其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政策调整。
(3)影响
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销售的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②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三、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面临严峻的国内形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2)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
(3)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4)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21cnjy.com21教育网www.21-cn-jy.com
(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
(4)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5)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www-2-1-cnjy-com
(6)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www.21-cn-jy.com2·1·c·n·j·y
【典例1】 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2·1·c·n·j·y2·1·c·n·j·y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解题思路 (1)审题干:本题题干叙述了经济危机爆发前美国的经济状况,题干要求分析对这一状况的理解。
(2)看选项:题干中信息反映了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美国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故B项中的未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是错误的。1929年以前,美国供给与需求已经出现了矛盾,故C项“保持基本平衡”错误;D项中美国政府在此阶段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
(3)与题干关联:本题题干材料中“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说明工人从经济发展成果中获取很少,故A项正确。
答案 A
【方法技巧】 表述类题目的基本解题方法?主要有:一是史论结合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来判断题干与选项之间程度关系,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主要运用唯物主义与辩证分析法,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选用相关的基本理论观点作指导,确定最佳选项。二是逻辑推理法,即根据选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来推断题干与选项之间)2-1-c-n-j-y【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程度关系的方法。三是特征分析法,即根据题干所界定的特定历史时期、历史阶段来分析判断题干与选项之间的程度关系。21*cnjy*com
【变式演练1】 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这表明( )
A.农民从根本上反对苏维埃政府
B.农民阶级愚昧落后思想觉悟不高
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解析 解答本题可采用特征分析法,结合时代背景和历史特征分析。结合时间“1921年春”以及“饥荒”“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可知,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导致的。
答案 D
【典例2】 某同学在关于苏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中最合适的主题是( )
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
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
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是充分挖掘探究情景所蕴涵的有效信息,明确探究主题,同时注意材料中的隐含时间“苏俄”,即1918年~1922年之间。通过左边材料可知这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的内容;右边的材料主要在讲一个政治问题——“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这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相同。然后利用史实支撑法等分析备选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右边的材料与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对农业的态度不符,排除B、C;从左至右材料反映的是由计划经济到注重市场的作用,排除D项。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
答案 A
【方法技巧】 解答探究型选择题的方法? 1 此类型题的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引入材料 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 ,根据材料创设探究情景,设置备选项;二是在备选项中引入材料情景,要求同学们选出与题干要求一致的选项。试题的设问多为“探究的主题是”“□□应为”“符合XX探究主题的材料是”等形式。【来源:21cnj*y.co*m】
2 解答此类试题,要特别善于从材料或情景中提取有效信息。解题一般分两步进行。?步骤一:阅读探究情景,明确主题。充分挖掘探究情景所蕴涵的有效信息,明确探究主题。?步骤二:利用史实支撑法等分析备选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出处:21教育名师】www-2-1-cnjy-com21·cn·jy·com
【变式演练2】 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罗斯福新政 D.公私大合营
解析 解答本题可利用史实支撑法等分析备选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新经济政策,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斯大林模式不具备材料中所述的特征,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新经济政策而非罗斯福新政,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公私合营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2-1-c-n-j-y21教育网
答案 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