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联系必修一内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2.运用比较法把握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过程、实质与影响。
3.采用列表法比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4.运用归纳法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阶段。
知识点一 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________年12月。
(2)内容
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方面来的方针。
②强调在大幅度提高________的同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________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________的序幕。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一?
1.(1)1978 (2)①经济建设 ②生产力?生产关系 (3)经济改革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概念:是指在________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试点:安徽省和四川省。
(3)特征:包产到户。
(4)意义:使农民获得了________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3.乡镇企业
(1)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意义
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________。
②有利于农业的________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一?
2.(1)土地公有制 (4)生产和经营?3.(2)①生活水平 ②现代化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一???
预习评价 1.√ 2.× 3.1978年。?
知识点二 国有企业改革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________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________。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________。
2.国有企业改革
(1)目标:建立____________。
(2)意义
①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②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________集团。
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④有利于________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二?
1.(1)1984 (2)增强企业活力 (3)商品经济 2.(1)现代企业制度 (2)②大企业 ④国民经济??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二?
预习评价 1.× 2.√ 3.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知识点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三?
1.社会主义市场 非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
2.意义:解放了中国的________,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________发展的进程。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三?
2.生产力 现代化?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三?
预习评价 1.√ 2.×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误区警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产品分配实行“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图示巧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数字巧记] 经济体制改革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目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两个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三个关键点:小岗村突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
[误区警示]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所有
制形式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生产
目的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 实现共同富裕
后果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盲目的,容易引起经济危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图示巧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归纳为“四个阶段”
[误区警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思考 史料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答案 人民公社。“左”倾错误(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总路线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导致 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思考 史料中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分析这一改革是如何调动企业和职工积极性的。
答案 目的: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增强)企业活力。调动:(企业)允许提留少量利润;(职工)允许发放少量奖金。
[史论形成] 全面认识经济体制改革
必要性 ①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②改革经济体制也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迫切要求
目的 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本质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内容 在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 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拓展延伸] 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1)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不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生产力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也不可能腾飞。
(2)发展推动改革的深化。在改革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使人们尽快看见改革的经济成果,尝到改革的甜头,获得改革的利益,这样,改革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才能不断深化。
思考 史料中邓小平的谈话阐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答案 阐明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发展
史料
——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
思考 据史料,指出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 变化: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到公有制为主体与非公有制经济并存。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思考 史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中的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定;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
[史论形成]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1.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3)改革开放的十多年实践,也证明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4)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摆脱了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
(5)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的教训。
(6)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奠定了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
2.特点
(1)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宏观调控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根本目标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意义
(1)市场经济机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2)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3)市场经济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名家论史]
观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
导读:史料阐述了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
2.提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这些史实说明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