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4 17:3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从整体上把握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三个时期的史实。
2.图示法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________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______________的主张。
2.方针:________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一?
1.(1)1952 (2)社会主义工业化 2.优先 3.“一五”计划 
4.成就
(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________。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________。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一?
4.(1)工业体系 (2)工业布局 ??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一?
预习评价 1.× 2.× 3.社会主义工业化?
知识点二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________。
2.过程
(1)农业
①初级____________:1953年,以________、统一经营为特征。
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2)手工业
①1953年,开始从________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将其纳入______________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________。
③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二?
1.社会主义 2.(1)①农业生产合作社 土地入股 (2)①供销方面 (3)①国家资本主义 ②公私合营 
3.结果:________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______________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二?
3.1956 4.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预习评价】
1.(判断)1949~1956年中国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  )
2.(判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实现了和平过渡。 (  )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二?
预习评价 1.× 2.√?
知识点三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议
(1)内容
①基本形势:________的社会制度已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________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________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三?
1.(1)①社会主义 ②工业国 ③农业国?
2.“左”倾错误发展
(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________。
(2)表现
①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提出____________总路线。
②以________为中心的“大跃进”。
③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________运动。
(3)标志:________、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后果
①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________”期间,中国经济损失在1 000亿元以上。
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________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三?
2.(1)高速度 (2)①社会主义建设 ②大炼钢铁 ③人民公社化 (3)高指标?(4)①大跃进 ③农村生产力?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________年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2)内容:1960年冬,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3)作用:到________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1)严重干扰和破坏了________建设。
(2)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
(3)“文革”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约5 000亿元。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三?
3.(1)1959~1961 (2)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1962年 4.(1)国民经济?
【预习评价】
1.(判断)“大跃进”给我们最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  )
2.(判断)下图为1958年《人民日报》上的宣传画,它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 (  )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三??
预习评价 1.× 2.× 3.国民经济各部门失调的比例关系。
[误区警示] “过渡时期”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过渡时期”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图示巧记] 过渡时期建设道路的探索可归纳为“一、一、二、三”
[误区警示] “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孤立地发展重工业,因为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的,因此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误区警示] “中国的工业化”开始于洋务运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于“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误区警示]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但是并不等于中国实现工业化。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图示巧记]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辨析比较]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2)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误区警示]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经济建设中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冒进行为,但并没有偏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文化大革命”不仅是严重的“左”倾错误,而且偏离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
[图示巧记]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思考 史料反映了“一五”计划的工作重心是什么?其原因有哪些?
答案 史料反映出“一五”计划的重心是发展重工业。原因:从历史上看,工业基础薄弱;从国防上看,这是巩固国防的基础。
2.“一五”计划的特点
史料 
“一五”计划工业成就图
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中“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为什么分布在东北地区。
答案 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东北地区距苏联较近,接受援助比较方便。
思考 根据史料,“一五”计划中企业的发展反映了哪方面内容?有何影响?
答案 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史论形成] “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及经验
1.特点
(1)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互相促进,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2)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和农业、商业。
(3)它的实施,既是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2.经验
(1)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合理规定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比例。
(2)正确选择发展方向,集中力量保证重点。
(3)注意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知识拓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亟待发展。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苏联经验:苏联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注:“大跃进”时期的宣传画。
思考 史料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这场运动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应如何评价?
答案 原因: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左”倾错误发展。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人民公社化运动
史料 
思考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人民公社的特点。
答案 特点:由许多农业合作社联合组成;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全国农户普遍参加;集体吃公共食堂。
3.计划经济体制
史料
思考 史料中的票证反映我国当时实行怎样的经济体制?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票证制度的原因。
答案 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原因: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影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产品短缺。
[史论形成] 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出现失误的主观原因及经验教训
1.主观原因
(1)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
(2)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
(3)忽视了经济建设的一般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4)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长期以来,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致使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恶性膨胀。
2.经验教训
(1)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4)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名家论史]
观点: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 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兰日旭
导读:史料阐述了在苏联援助下,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改变了中国原有的工业结构;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工业布局。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