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认识苏联改革的得与失。
知识点一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________________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一?
1.斯大林体制
2.内容
(1)农业方面
①用________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
③________,扩大谷物生产。
④开展大规模种植________运动。
⑤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________。
(2)工业方面
①将部分企业________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________”,以调动生产积极性。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一?
2.(1)①收购制 ③开垦荒地 ④玉米 ⑤集体农庄 (2)①管理权 ③物质利益原则
3.评价
(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________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局限
①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________。
②“________”的目标严重脱离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___。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因素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4.结果:________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一?
3.(1)传统观念 (2)①局部改革 ②20年建成共产主义 ③盲目性 4.1964?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一?
预习评价 1.× 2.√ 3.赫鲁晓夫。
知识点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状态。
2.内容
(1)工业方面
①推行________。
②注意运用价值规律。
③扩大企业的________。
(2)农业方面
①扩大________的自主权。
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③提高________价格。
④放松对________的限制。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二?
2.(1)①新经济体制 ③经营自主权 (2)①农场和农庄 ③农产品 ④个人副业
3.评价
(1)积极:收到了一定效果。
(2)局限
①改革没有突破原有________的框架。
②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________。
③与美国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4.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二?
3.(2)①经济体制 ②停滞?
【预习评价】
1.(判断)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作了调整,并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尤其注重发展重工业。
( )
2.(判断)勃列日涅夫为了纠正赫鲁晓夫的混乱,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政策。 ( )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二??
预习评价 1.√ 2.×?
知识点三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________年,苏联陷入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上台。
2.内容
(1)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
(2)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_____管理经济。
(3)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________存在。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三?
1.1985 2.(2)经济方法 (3)个体经济?
3.弊端
(1)提出了“________”,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2)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予企业自主权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
4.后果
(1)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2)后来进行________改革使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三?
3.(1)加速发展战略 4.(2) 政治体制??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三??
预习评价 1.× 2.× 3.戈尔巴乔夫。
[误区警示] 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
[图示巧记] “一模式、三改革、一结果”
[图示巧记] 苏联改革的侧重点
[误区警示]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误区警示]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误区警示] 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了。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只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的解体是历史原因和复杂的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图示巧记]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可归纳为“三、二、一”
思考 造成史料中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改革违背了农业种植规律,决策具有盲目性。从更深层次上来看,主要是延续了斯大林模式下的命令式经济管理方式,说明赫鲁晓夫改革还没有真正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史料
时间 工业总产值
平均增长率 农业总产值
平均增长率
1971~1975年 7.1% 0.8%
1976~1980年 4.5% 1.9%
1982年 2.8% 1%
注:通过横向和纵向分析得出结论。
思考 上表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的经济状况?上表说明苏联当时的工业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
答案 勃列日涅夫。趋势:工业增长率不断下降,趋于停滞。
[史论形成]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3)改革过程都脱离了苏联实际。
(4)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2.不同点
(1)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2)前两者都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即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模式,只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贸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名家论史]
观点:赫鲁晓夫的基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赫鲁晓夫执政史》
导读:史料阐述了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经济体制,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经济体制的框架。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