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 精美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 精美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4 18:34:39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社戏
鲁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技巧。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作者看戏前后的心情变化。
检查预习
鲁迅(1881-1936),原名 ,后改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 、 、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作品有小说集《 》《 》《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 》《 》《 》等。
检查预习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读准字音
归省 行家 不惮 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
歌吹 蕴藻 家眷 皎洁
漂渺 纠葛
xǐng
háng
dàn
xù dao
dài
cuān duo

chán
chuī
yùn zǎo
juàn
jiǎo
piāo miǎo
jiū gé
理解词语
撺掇:
自失:
朦胧:
疏疏朗朗:
理解词语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自失: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模糊起来的意思。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感知内容
速读课文,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全文内容。
感知内容
自选一个角度,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提示可从“时间”、“事情”等方面去思考。
从时间角度来看: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感知内容
从事情角度来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感知内容
自选一个角度,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提示可从“时间”、“事情”、怀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从原因的角度:怀念童年是因为有乐土、美景、趣事、伙伴。
跳读课文 学习构思技巧
课文详略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跳读课文 学习构思技巧
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
归航偷豆是详写,其他略写。
品味语言 感受心情
作者在看戏前后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找出相关语句品读。
看戏前: 兴奋、期待
无船看戏: 焦急、想哭
月夜行船: 高兴、欢腾、喜悦
看戏时: 扫兴
月下归航: 对社戏有些不舍
文章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回味社戏,感悟意蕴
怎样的好戏、怎样的好豆让作者念念不忘?先来认识一下社戏是一种怎样的戏?
“社戏”指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在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里戏台上或在野外设台演出。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社”,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小组合作交流:
戏真的好看吗?豆真的好吃吗?
回味社戏,感悟意蕴
戏本身不好
从社戏的内容来看:
“我”想看的没看到——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最愿意看的蛇精、跳老虎“等了许多时都不见”;
小生却“很老”,老旦“是我最怕的东西”,偏偏“坐下”来唱;
从孩子们的反应来看:
“我有些疲倦了”,只想喝豆浆来提神;“多打呵欠了”、“只管自己谈话”,戏台上的表演已经不能收在眼里;
双喜他们“破口喃喃的骂”,终于“熬不住了”,在骂声中回转船头,离开赵庄而去。
豆也并不很美味
“但我吃了豆,却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回味社戏,感悟意蕴
文章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作者难忘的仅仅是“豆”是“戏”?
回味社戏,感悟意蕴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如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偷豆煮豆的乐趣等。作者怀念的不仅仅是那“豆”那“戏”,还有那“人”。
读懂社戏,理解民俗
本文虽以“社戏”为题,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并不多,这是不是偏离了主题呢?
作者真正怀念的是与社戏有关的人和事,是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美好童年,以及那淳朴的民风民俗。因为社戏这一民俗的存在,作者才得以体会月下航船、归航偷豆的兴奋刺激,更感受了六一公公以及众相邻的热情好客、淳朴宽容。社戏既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同时也是承载美好回忆的载体。
读懂社戏,理解民俗
请回忆一下我们家乡有哪些民俗?你又有哪些美好的回忆呢?
民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和传承,因为那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力量的源泉,是根之所在、魂之所系。
课后作业
1、完成学案中的习题。
2、请搜集与民俗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并自学微课“走出《社戏》品民俗文化”》,进一步感受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再见(共26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社戏
鲁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3.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培养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品读细节,感受人情美
文中有哪些人让作者念念不忘呢?
品读细节,感受人情美
请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研读细节,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说说他让你难忘的原因。(提示:结合具体文字,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点评人物)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 的提议。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双喜
(聪明)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果断)
(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考虑事情周到)
(考虑事情周到。)
(做事有始有终)
(反应灵敏)
聪明 机灵
善解人意
考虑周到
办事果断
双喜
好孩子王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六一公公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淳朴、好客)
“偷豆” !
“偷”中凝结着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阿发:
热情好客
淳朴善良
天真活泼
群体印象——伙伴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运用“点”“磕”“退后”“上前”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群体印象——村民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
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
(热情好客)
(民风淳朴)
反复揣摩,体会风景美
平桥村的人美,热情好客、朴实善良。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里的风景又如何呢?请勾画文中写景的语句,反复品读,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
反复揣摩,体会风景美
月夜行船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视觉
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觉
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觉
感觉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比喻、拟人
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
(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修辞手法: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比喻
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表现出少年们驾船技术娴熟,以及看戏归来的愉悦之情。
修辞手法: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学有所获
语言富有表现力
拓展延伸,领会意蕴美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作者难忘的仅仅是“豆”是“戏”?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村生活。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
作者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的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那纯朴、热情、宽厚、善良的乡亲们,还有那美丽的自然之景以及有趣的生活。
我总以为倘要论文(评论文章),最好是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较为确凿。——鲁迅
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在他41岁时,重拾这段童年记忆,怀想这些人,这些事呢?当时,作者处在怎样的社会状态呢?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于一个忧国忧民而又看不到出 路的战斗者来说,他苦闷,他彷徨,他忧愤,他孤独,他焦灼……从而面对现实,走向他的内心,重拾温情的往事。因为,他的内心深处,还有一片葱茏迷人的绿洲,那里景色优美,民风淳朴,生活自由……这是鲁迅先生换了一种方式在战斗着,“呐喊”着!
童年之难忘,反映对现实之憎恶;
童年之美好,映照现实之丑恶。
在失望中希望,在沉默中呐喊,在困境中超越!
一曲对故乡的恋歌、赞歌,
对现实的关切、美好未来的追求。
这里景美,人美,情更美,
正是故乡的那张理想蓝图,
一幅诗意的故乡愿景,
这便是鲁迅心中的桃花源呀!
《社戏》
课后作业
1、完成学案中的习题。
2、写法借鉴:“月夜出航”一段,景物描写细致逼真,情景交融。请自选描写对象,仿照文中写作技巧写一段100字左右文字。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