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 精美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 精美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4 19:28:12

文档简介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5.《大自然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文章,筛选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3.学习作者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重点难点:
1. 筛选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2.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文章,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3.学习作者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2.学习作者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21教育网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图片导入
(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21·cn·jy·com
介绍作者,积累知识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竺可桢老人的相关内容。
教师多媒体展示,学生朗读了解。
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2.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四、划分层次,理清顺序
1.根据四个问题,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3.教师总结说明顺序21cnjy.com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精读课文,探究顺序
1.学生自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www.21-cn-jy.com
教师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物候和物候学的一些知识,作者先是告诉我们要介绍的“是什么”:接着告诉我们“为什么”
要介绍物候和物候学:然后又告诉我们“怎么样”来研究物候,即哪些因素会影响物候:最后告诉大家研究物候到底“有什么用”。大部分科普类的文章都是解决这样几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有什么用(影响)。从一般的现象,逐步引出其中的科学知识。所以我们写这类文章时要注意这几点
七、当堂达标
八、作业
1.练习:说说这里边的物候知识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京华”本意是京城,这里指的是北京)——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2.收集:身边的农谚、有关物候的诗文或记录研究身边的物候现象,并积累起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板书设计:
描述物象 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 做出解释 逻辑顺序
究出原因
阐明意义 本质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5.《大自然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文章,筛选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3.学习作者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重点难点:
1. 筛选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2.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重点难点:
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需要学生自己品味。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21教育网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有条理的向我们介绍物候学的。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文章,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品析物候现象所揭示的事理。
二、品析语言,严谨生动
为了清楚简洁的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语言需要严谨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加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说明文语言也会生动优美。竺可桢老人的《大自然的语言》把两种语言风格融合贯通。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比较阅读,体会说明文语言生动的特点
(1)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明确: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2)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找到后可以小组内相互分享。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3)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浏览阅读,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21cnjy.com
浏览课文3——10段,找找有哪些词语或句子,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科学严谨性。
生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生2.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触类旁通21·cn·jy·com
(1)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2)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二、延伸拓展,知识迁移
1.交流展示,课前收集www.21-cn-jy.com
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2.联系古诗,加深理解21·世纪*教育网
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联系生活,体会理解www-2-1-cnjy-com
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三、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四、达标测试【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2·1·c·n·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