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8 时间的脚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8 时间的脚印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4 19:3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1.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 通过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
1.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方法 学案先行,自主互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是年轮。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时间的方法吗?(学生自由发言)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在自然界留下它的脚印的。(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21cnjy.com
二、检查预习
完成学案中的题目:
1.给加点字注音。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2.解释下列词语。
(1)腐蚀:是指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失去它原有的性质的变化。可引申指腐烂、消失、侵蚀。
(2)山麓:山脚下。
(3)沟壑:溪谷,山涧。
(4)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5)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3分钟自主完成,小组长组织检查批改,组内完成不了的,全班解决。
三、默读课文,发现问题
默读课文,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你能说说这样写有何好处吗?
2.文章围绕“时间的脚印”写了很多内容,你能试着概括一下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吗?
明确:
1.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21·cn·jy·com
2.第一部分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 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3.跳读课文,从这些内容中你能获取哪些知识?有能力的同学能否根据这些内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呢?
给大家5分钟时间跳读课文,了解内容发现问题,做好标记和旁批。
组内提问,班级展示。
问题示例: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21·世纪*教育网
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2-1-c-n-j-y
重点关注第六自然段。可以让学生朗读。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来源:21cnj*y.co*m】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这是本文的难点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之二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
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①默读第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要求学生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也可以让学生复述。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②22到29 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www-2-1-cnjy-com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这是文章的又一难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21*cnjy*com
(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小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之一,意在提高学生对地质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4.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
小组讨论,班级展示,老师点拨。
(1)层次清楚,过渡自然。
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21教育网
本文中有些独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的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3)说明方法的使用。
①举例子。在讲到人对岩石的破坏时,举了建筑兰州铁路时,一个山头几分钟就被炸掉的例子;在讲到泥沙沉淀的后果时,举了我国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两个例子。这些例子都很简洁,有力地说明了问题。
②打比方。如课文中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比作“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生动形象。③分类别。课文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说明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四、总结拓展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www.21-cn-jy.com
课前让大家收集与时间有关的名言、积累我国古代珍惜时间的诗词句,不知道大家完成的怎样了,两个小组分别展示一下自己的积累成果。然后其他小组补充。2·1·c·n·j·y
1.有关时间的名言。
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 梁实秋
从不浪费时间的人,没有工夫抱怨时间不够。 —— 杰弗逊
时间是真理的挚友。 —— 科尔顿
任何事物都无法抗拒吞食一切的时间。 —— 泰戈尔
时间像奔腾澎湃的急湍,它一去无还,毫不留恋。 —— 塞万提斯
2.珍惜时间的古诗句。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崔护《题都城南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王安石《元日》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 贾岛《题诗后》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五、布置作业
完成当堂达标中的课外阅读题。
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岩石记录时间
↙ ↘
被破坏——走向新生 保存痕迹
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