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说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3-25 06:4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第十一章 机械与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承德市平泉市小寺沟中学 高文宝说 课 流 程
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及教法四、实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教学反思教材分析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之一,本节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和杠杆的分类及应用三部分组成。这节课要上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学习滑轮、轮轴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学习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的必要准备,所以无论从课程标准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的知识扩展上看,本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现阶段发展水平不平衡,生活经验不足。缺乏一定探究问题的能力,初中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注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发展抽象思维,利用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化。杠杆又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的好处, 学习兴趣浓厚. 但对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还不十分清楚, 在具体的教学中, 应当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探究杠杆在水平位置和非水平置以及不规则杠杆的平衡条件,了解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以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降低学习难度。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科学探究必须有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通过正确实验操作,归纳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教程小猴子过木板会不会掉下去引入新课: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2、猜想与假设:
猜想1:F1+L1=F2+L2 猜想2:F1-L1=F2-L2
猜想3:F1×L1=F2×L2 猜想4:F1/L1=F2/L2
3、设计实验: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杠杆的左右加挂钩码充当动力与阻力,算出大小并记录。另外,可以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动力臂与阻力臂。
4、进行实验:学生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5、分析论证:让学生说出杠杆的平衡条件。6、归纳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 力臂实验拓展问题:如果杠杆在非水平位置平衡,同学们能正确测量和找出杠杆平衡条件中的各个物理量吗?1、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收集数据
2、展示数据并合作交流数据
3、讨论数据的正确性,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和正确找出力臂的方法
实验优点1、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我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便于学生能正确的认识力臂,为今后应对杠杆的试题打下艰实的基础 。
3、通过实验拓展解决了在非水平状态下杠杆力臂和不规则杠杆力臂的正确找法。1、两个力作用在杠杆两端,使杠杆平衡,则(  )
A.这两个力的大小必须相等 B.这两个力的力臂必须相等
C.力臂较长的那个力必须小 D.力臂较长的那个力必须较大2、如图所示,在一均匀轻质杠杆的A处挂2个钩码,B处挂1个钩码,已知每个钩码的质量为50g,此时杠杆恰好水平平衡,若在A、B两处再各加挂一个50g的钩码,则(  )
A.杠杆仍平衡 B.杠杆左边下倾
C.杠杆右边下倾 D.无法确定杠杆是否平衡自我评价3、如图所示,杠杆AOB用细线悬挂起来,分别在A、B两端分别挂上质量为m1、m2的重物时,杠杆平衡,此时AO恰好处于水平位置,AO=BO,不计杠杆重力,则m1、m2的关系为(  )
A.m1>m2 B.m1<m2 C.m1=m2 D.无法判断4、如图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装置,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但杠杆仍然保持水平平衡.关于拉力F的大小及其力臂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A.F变小,力臂变小 B.F变大,力臂变大
C.F变小,力臂变大 D.F变大,力臂变小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放置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验“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到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分析现象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充分尝试科学探究的方法,更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的理念。作为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设计流程。要多创设一些物理情景,多展示一些问题,多创设几个冲突,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思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既有学生所想又有学生未想到的,引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把课堂变成师生相互倾听的场所,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