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劝 学
本课话题 ——积累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作者运用两个比喻从反面论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的道理。学习需要积累,学习成绩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它是长期寒冷积累而成的。此中寄寓深刻的道理: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结果。
2.马克思写《资本论》
马克思阅读1 500多种书,留下100多本读书笔记,他几乎掌握了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终于完成了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资本论》。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
——爱因斯坦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
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以为轮( ) 槁暴( )( )
就砺( ) 参省( )( )
知明( ) 须臾( )
跂而望( ) 金石可镂( )
其曲中规( ) 舆马( )
舟楫( ) 跬步( )
骐骥( )( ) 驽马( )
锲而不舍( ) 螯( )
蛇鳝( )
【答案】 róu ɡǎo pù lì cān xǐnɡ zhì yú qǐ lòu zhònɡ yú jí kuǐ qí jì nú qiè áo shàn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以为轮(“”通“煣”,使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而
(2)焉
(3)于
(4)利
(5)明
(6)绝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木直中绳,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3)其曲中规(形容词用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得快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8)积善成德(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
(9)用心一也(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
(4)用心一也
古义:两个词,因为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藏身。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特指长江、黄河。
今义:词义扩大,泛指一切河流。
(7)君子生非异也
古义: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8)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古义:地下的水。
今义:人死后埋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
译文: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
译文:君子的天赋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省略句)
译文:(然而)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蓼蓝颜色更深。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句)
译文:冰,是水所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寒冷。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7)木直中绳,以为轮。(省略句)
译文: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
(8)无以至千里。 (固定句式)
译文: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
[常识·速览]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其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散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句,也善用比喻。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仪,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议论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学不可以已 ②注重积累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B.作者运用“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示例,说明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C.“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一比喻意在论证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D.作者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解析】 B项,“青胜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产生的意思。在《劝学》中荀子所要说明的是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提高。
【答案】 B
二、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2.本段的结论句是( )
A.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析】 A、B、C三项是善于借助外物的比喻句,由这三个比喻才得出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结论。
【答案】 D
3.对本部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
B.登高而招手和顺风而呼这两例从见、闻两方面证明了借助自然条件的重要作用。
C.“假舆马”“假舟楫”这两个比喻,从陆、水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工具的重要作用。
D.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有善于学习,善于假物,才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
【解析】 A项,“形象说明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错,文章是强调只有摆正“思”和“学”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只“空想”是不行的。
【答案】 A
三、阅读课文第4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绳墨”指木工打直线的工具,将沾了墨水的细绳的两头固定并拉直,再用手轻轻一弹就有一条很直的墨迹了。后比喻规矩或法度。
B.“跬步”本指一步,跨一脚,引申为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程叫“一驾”。
D.“靛青”即靛蓝。蓝草浸沤而成的液体,也指深蓝色,用来染布颜色经久不退。通称蓝靛,有的地区叫靛青。
【解析】 “跬步”本指半步。
【答案】 B
5.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第一个层次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B.本段第二个层次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C.作者用蚯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
D.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解析】 C项,“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错,应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答案】 C
[话题·互动]
话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人的说法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甲: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
我的观点:
【参考答案】 不矛盾。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方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
水:游水,名词作动词。绝:横渡。生(xìnɡ):通“性”,资质、
驾:指马拉车行走一天的路程。功:成绩。在:在于。舍:停止。锲(qiè):刻。镂(lòu):雕刻。“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句。上、下:向上、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鲜明的对比论证
定义: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他对立的两方做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
分类: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称为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称为纵向比较。
本文对比手法鲜明,说理有力。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2.写法指导
使用对比论证“四注意”
(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
(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之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3)要有相同的对比量。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这样不仅能使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结构更为清楚。
(4)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是升华。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3.迁移应用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在横线上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补写出一段文字。
中原三国鼎立,孙权有谋,曹操有才,刘备有德。然而在青史竹帛中,最为人称道,流芳百世的还是刘备的“德”。因为厚德,五虎大将甘于以死献命,蜀国百姓也甘于与之出生入死。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需要撑起这片道德的天空。
【参考示例】 然而,在今天的天空下,道德却出现了滑坡。从汶川地震的“范跑跑”事件到“三鹿毒奶粉”事件,让原本光滑美丽的道德外衣已布满疤痕。正因为鄙德,让他们失去了良知,重现国民劣根。同在蓝天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看来我们确实要撑起道德这片蓝天。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不断积累,学有所成
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知明而行无过矣”,思是学与行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修养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学会利用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更要用心专一,锲而不舍。
【应用角度】 “积累”“专心”“舍与不舍”“知与行”“学与思”“善假于物”等。
2.精彩应用
荀子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读《劝学》的次数越多,越发感觉到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其中,荀子开篇曰:“学不可以已”,全篇铺锦列绣,那些让我们念念不忘的字句却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积土成山”让我们明白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不一步一步地走,怎么能走到千里之外呢?那波涛汹涌的江海,何曾离得开点滴水的积累呢?
做任何事情,重积累,重坚持,才能获得成功。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剑至死都不能离手。”自古以来,那些所谓的英雄,并不比普通人更有运气,只是比普通人有更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勇气罢了。所以记住一句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它将使你我终身受益。
[佳作·领悟]
腹有雅量气自华
①我喜欢门外的那条河。它平和静谧地流过时光,将所有的杂质一一沉淀,白云苍狗之间,仍清澈见底。偶有桀骜不驯的一次,人们为它加固堤坝后,它就继续温顺的滋润农田。
②河流有如此雅量,那些被《咬文嚼字》指出错误的作家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雅量,是一种直视错误的大气魄,是一种虚心聆听的大胸襟。有雅量的人,可通往精神的罗马,可到达花开的彼岸,亦可安然走过黑夜里的山路。
③直视错误,腹有雅量,气自芳华!
④金銮大殿上,群臣惶恐,惧怕天威。她读完骆宾王将她骂得狗血喷头的《讨武檄文》后,莞尔一笑,大赞此人才华。臣子们面面相觑,她却责备宰相不能早日发现这一人才。
⑤这是何等的雅量啊!面对批评和指责,作为天子的她不仅不愠,反而欣然接受。她敢于直视自己的错误,如玫瑰般铿锵的她从不为自己歌功颂德,而为自己留下了一块无字碑。她深知,无字,方能不朽;无言,方能万言!
⑥雅量,让一代女皇,托起日月当空!
⑦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而雅量,却如同那幽谷芝兰,香飘千年,至今仍在。
⑧坚净斋里,他挥毫泼墨,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
⑨“诗思清深诗语隽,文衡史鉴尽菁华。”启功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大师。他有着博大精深、无所不容的学问,也有着隽秀洒脱、卓尔不群的书法。可即使如此,他仍常常虚心请教于人,每当别人指出他的不足时,他便欣然如一个得到礼物的孩童。
⑩这便是雅量。对待不足敢于直视,胸怀如天地广。
?雅量,让一代大家山高水长!
?雅量让铁凝与莫言真挚感谢为他们挑错的人,让他们的作品更上一层楼。于人如此,于国家未尝不是如此。
?遥想百余年前,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破了我“天朝上国”的美梦,我泱泱大国就这样跪倒在了《南京条约》之下。但是面对闭关锁国的错误,我们敢于直视,敢于面对。
?于是,有这样一群人站了出来,他们以年华为桨,涉万里河疆。自此,辛亥革命的旗帜飘扬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井冈山的杜鹃开出血与火的颜色,南海边的渔村也地覆天翻,北京奥运火炬点亮中华……
?雅量,让一个民族屹立东方!
?而我当代青年,更要直视错误,虚心改正,不计过往,意气风发,铿锵前行,因为——
?腹有雅量气自华!
1.学拟题
作者化用苏轼《和董传留别》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名句拟题,紧扣文章中心“雅量”,使内容清晰,又富有文采,读来朗朗上口,很吸引人的眼球,值得学习。
2.学起兴
文章开头学习《诗经》常用的起兴手法,先言河流雅量,以引出下文所咏的人之雅量。这种手法有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的作用。使用该手法需要主题与所咏之事有必然的联系,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毫无牵连。
3.学分析
议论文的分析议论贵在有针对性。第②段扣住“直视错误的大气魄”“虚心聆听的大胸襟”分析“雅量”的含义,为提出论点“直视错误,腹有雅量,气自芳华”做好了铺垫。
4.学叙述
议论文中的叙述贵在准确、概括。叙述是为议论服务的,准确是说叙述的角度要选择精准,必须扣住后面的议论角度,不允许有旁逸斜出;概括是说叙述语言力求简洁,不能详细。
5.学过渡
第⑦段是过渡段,由历史人物论据过渡到当代人物论据,由一种对他人宽容的雅量过渡到一种自身谦虚的雅量。巧妙地使用过渡句,使文章结构严谨,文意连贯。
6.学论据
本文选取了三个论据,两个从个人的角度,一个从国家的角度,分别论述雅量对包容他人、个人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角度选择好、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