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杜甫诗三首
本课话题 ——和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情,同时也赞颂了她为民族和睦所完成的“和亲”的伟大使命,她的伟大举动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古语云:天地和而万物生。正是因为有“和”,日月才能够撒播光明于乾坤,大地才“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正因为有“和”,山水才能演绎“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传奇,才能呈现“山如眉黛凝,水若眼波横”的柔美;正是因为有“和”,风雨雷电才能奏响雄伟的交响,春夏秋冬才能周而复始地循环。“和”,使自然界美丽而多姿,神秘而多彩。
“和”,如阳光,可以溶解心中的坚冰;如春风,可以拂去心中的阴霾;如火炬,可以照亮人际的天空。“和”使人与人沟通更加有效,更加畅通。“和”不仅折射出我们心灵疆域的宽广与否,更映射出我们心灵宇宙的博大和深邃的程度。“和”,以其深刻的内涵与博大的包容,化育着人类,散发出迷人的馨香,旷远而持久,神圣且宝贵。
1.将相和
战国时期,赵国文有相如,武有廉颇,两人“和”在一起,使秦不敢加兵于赵。设想,如果没有相如的宽容,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那么赵国早已成为秦国疆土。是“和”使赵国在那个充满硝烟的时代生存得更久。
2.求同存异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观点,提倡以和为贵,终于使会议圆满结束。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中,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此起彼伏,“以和为贵”的观点显得何其重要。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赫拉克利特
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萧森( ) 暮砧( ) 青冢( )
环珮( ) 琵琶( )( ) 猿啸( )
渚清( ) 潦倒( )
【答案】 xiāo zhēn zhǒnɡ pèi pí pa xiào zhǔ liáo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去
(2)病
(3)急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艰难苦恨繁霜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2)无边落木萧萧下(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下
(3)玉露凋伤枫树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落衰败
(4)丛菊两开他日泪(名词用作动词)流泪
(5)环珮空归夜月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来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艰难苦恨繁霜鬓
古义: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今义:艰苦困难。
(2)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借指晚年。
今义:很多年,一辈子,终身。
(3)万里悲秋常作客
古义:指远离故乡。
今义:指路程遥远。
(4)画图省识春风面
古义:图画。
今义:画图画。
[常识·速览]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在长安时曾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官至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之际,备受颠沛流离之苦,在穷困潦倒中终其一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作品被称为“诗史”,世人称他为“诗圣”。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这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766年春天,杜甫携家眷来到夔州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写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是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766年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言律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借吟咏这些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病卧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兵乱的不断,使得诗人备受摧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律 诗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律诗”。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共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第一、二句)称“首联”,之后依次称“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整体·感知]
1.《秋兴八首(其一)》
这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2.《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在叙述王昭君怨恨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怨恨。全诗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来实现的,诗人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之情。
3.《登高》
诗人通过重阳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落异乡的身世之感。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答案】 ①自伤漂泊,忧国思乡 ②咏叹昭君,抒写抱负
③忧国忧民,伤时叹己
[文本·层析]
一、阅读《秋兴八首(其一)》,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秋天”和“大江”在诗中的作用?
【答案】 “秋天”和“大江”是杜甫诗中常见的意象。诗人用一派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园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
2.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分析。
【答案】 颈联。①“丛菊两开他日泪”点出诗人滞留夔州已有两年,眼看菊花两度开放,幽思不已,泪如泉涌,足见心情的哀伤;②“孤舟一系故园心”说明作者漂泊在外,有家难归。寄身孤舟,故园之思, 一心长系。“孤舟”成为作者漂泊流浪的意象,其情令人怆然。
这一联表达了作者羁留的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所抒之情为本诗主旨所在。
二、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回答下面的问题。
3.首联描写的内容是什么?试分析“赴”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首联着重写孕育了昭君这样的奇女子的地方的自然环境,一个“赴”字凸显了三峡和荆门山势若奔腾的雄奇姿势。
4.《咏怀古迹(其三)》的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答案】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在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身体不能归,魂魄却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三、阅读《登高》,回答下面的问题。
5.有人评论“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你简要阐述一下理由。
【答案】 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6.《登高》一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试分析这首诗是如何情景交融的。
【答案】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前后四句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全诗通过“望中所见,意中所触”,描绘了江边的深秋景色,抒发了诗人感事怀乡的悲郁情怀。
[话题·互动]
《登高》一诗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而诗人忧国忧时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你认为造成诗人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甲:是个人命运的艰难。颠沛流离、坎坷苦难伴随着诗人的一生。如今他已年过半百,疾病缠身;好友相继辞世,剩下诗人孑然一身;他时日无多,仍流落异乡。这一切都令诗人愁苦不已。
学生乙: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诗人心忧国家和人民,想为国出力,平定战乱,但自己已经年老多病,无力回天。空有忧国忧民之心,却壮志难酬,让他心急如焚,因此白发丛生,两鬓如霜。
我的观点:
【参考答案】 是诗人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古代许多知识分子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处世准则,诗人却无论“穷”“达”,都心怀苍生黎民。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含蓄而有韵味的情景交融
定义: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作用:(1)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
(2)看似并未写景,却神奇得让读者在浓郁的“情”中体悟到清晰的景。
本课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将自己常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忧民、壮志难酬之情融入秋景之中。情景交融是诗歌或散文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它能将作者的情感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巧妙地传达出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使得文章含蓄而有韵味。
2.写法指导
情景交融“三法”
(1)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例如,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凄凉的景物。
(2)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
(3)可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3.迁移应用
请用“银河”“树影”“蛙声”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连贯,不少于80个字。
【解析】 要注意根据三个主题词设计一个合理的情境,尤其要注意不能一味过于客观地写景,而是要做到“景”中有“情”。
【参考示例】 夏日的夜晚总喜欢在河边散步,那银盘一般的月亮和疏疏落落的无比闪亮的星星倒映在小河中,一阵微风吹来,那小河真成了波光粼粼的“银河”了。河岸上婆娑的树影和河中热闹的蛙声,更是荡漾起心中无数的喜悦。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心忧天下
1 200多年前,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漂泊在外。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面对国家动荡的局势,诗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爱国忧民思想是杜诗的灵魂。杜甫的人生道路充满坎坷荆棘,但他眷念故园、心忧天下的思想感情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印迹,并且赢得了鲜花与赞语。无奈、愤恨磨灭了杜甫生活的信念,但杜甫不朽的灵魂因诗而永远保持青春活力。
【应用角度】 “爱国”“心忧天下”“眷念”“不朽的灵魂”等。
2.精彩应用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愿意漂泊异乡,所以在我们的感情世界里,“漂泊”是一个“酸”性词语。但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偏偏又少不了漂泊——有人异地求学,有人海外经商,有人流浪他乡……试想,如果没有哥伦布的漂泊,哪有新大陆的发现;没有麦哲伦的环球漂泊,哪有地球是一个圆体的新说……漂泊虽沧桑,但不凄凉。不知天高地厚、把远方想象得无比美好的青年人,应当把漂泊当作一种磨炼,唯有经过磨炼,我们才能成熟和壮大。
[佳作·领悟]
肩 膀
①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
②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
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③翻开杜甫的人生画卷,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报国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当他幼年在自家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羸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④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
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迸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⑤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1.学开头
第①段,开头设问,有两个作用:一是为引出文章的写作对象杜甫,二是提示文章三方面写作内容。这种开头方式比较新颖,值得借鉴。
2.学佳句
第②段中“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诗。“悲哀”怎么能“蘸”?此处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表达出诗人悲悯百姓、心怀天下的高尚情怀。
3.学总领
第③段首句是总领句,“文章憎命达”(杜甫《天末怀李白》)意谓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作者引用这一诗句总领本段,使读者未读全段文字,就先了解内容大概。
4.学总结
第④段末句引用当代诗人西川的诗句作结,内容总结恰当,显示了作者较广的阅读面,并且与前一段设置总领句比较,还可看出段落内部安排的灵动性,也显示了作者驾驭段落的能力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