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2)朗读诗歌,体会诗情;
(3)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
2、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三、教学难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
2、同时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探究。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爱国主义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每逢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这类文学主题便大放异彩,也同时涌现了一大批爱国诗人,上至为国沉江的屈原,到忧国忧民的杜甫,再到抗击外敌入侵主张收复失地的辛弃疾、岳飞和陆游。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陆游。
幻灯片出现屈原、杜甫、辛弃疾、岳飞和陆游的图片。
(二)知人:学生谈陆游生平。??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今天所要学的《书愤》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三)朗读诗歌:
(1)录音范读(音频材料):
(2)教师朗读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3)学生朗读。
(四)课文内容理解。
1、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书愤:书写悲愤(愤懑)之情。
2、幻灯片打出思**:
诗题为《书愤》,作者因何事而“愤”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生平进行分析。
明确: A早岁那知世事艰;
B塞上长城空自许;
C镜中衰鬓已先斑;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结合诗人生平说说“世事艰”指什么?
指的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2)“气如山”该如何理解?
诗人北望中原(倒装),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
(3)诗人为何可以豪气如山,请举诗句加以说明。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写的是南宋人民抗金的两次胜仗,给了诗人信心,南宋人民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4)颔联语言形式有何特点?这种表现手法在哪儿出现过?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
这种表现手法,在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还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颈联“空”字和“已”字饱含诗人什么情感?
诗人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敌人的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6)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板书:诗人之“愤”有四: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 (愤报国无门)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 愤壮志难酬)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 愤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愤无人领军)
3、诗人这种愤懑之情通过哪些表现手法表现出来?
(1)对比:有理想和现实的对比,也有过去和现在的对比;
(2)用典:用诸葛亮之典故表达志向。
4、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五)学生跟着音频朗读,背诵诗歌。
(六)拓展思考: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幻灯片打出下列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陆游所遭受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的际遇不是他个人的遭遇。因此,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象陆游一样的诗人的诗作,他们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七)作业: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爱情和爱国。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1)《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
(2)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八)《书愤》教学反思
《书愤》是首振奋人心的爱国诗篇。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朗读感知、“知人论世”和问题启发的品论方法,带领同学们通过认识作者的生平来品味诗歌所包含的情感。
不足之处:
1、诵读次数较少。由于事先在早读就已经读过几次,因此课堂上读的次数少。没有学生个体的诵读。形式不够多。
2、课堂没有彻底归还给学生,还是以老师为主,学生的主动性还发挥不够。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菩萨蛮》
年级学科
高三语文
教材版本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教学内容分析
《菩萨蛮》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应放在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情境美,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菩萨蛮》是韦庄避乱江南时所作的作品,内容上由写景和抒情两部分组成,诗句的字词上凝练而有内涵,将赏析的重点放在了炼字上,以此让学生掌握诗歌赏析法并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
1、学会诵读,体会情感。
2、运用“置身诗景,缘景明情”的单元方法,赏析本诗。
3、通过把握诗歌意境,赏析诗歌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古诗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在鉴赏古诗时,学生对课文把握透彻,领悟深刻;但是,单独做题时,却一筹莫展,无从下手。怎样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掌握的方法去解决课外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本课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四、教学过程
美读诗文,整体感知
(一)激趣导入,认识人物
【课件展示,教师朗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名句,今天我们来欣赏花间词派代表作家韦庄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比较鉴赏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同学们,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课件展示】 请自由诵读《菩萨蛮》,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注意下面字的读音。
字音 : 腕( wàn )
(三)录音范读,名家熏陶
【课件展示】请听配乐诗朗诵,注意节奏、重音、语调、情感。
【菩萨蛮】(其二)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四)认真仿读,入情入境
【课件展示】请仿照名家的范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语速缓慢,充满深情。
二、鉴赏品析,把握主旨
(一)概括诗意,体会情感
【课件展示】
1、开头“人人尽说江南好”有何作用?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要求语言准确,语意顺畅。
3、诗中的江南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笔下的江南。
请独立思考或自由讨论,然后自由举手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要认真听取同学们的发言,辨析其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好补充发言的准备。后发言的同学可以补充、纠错,但不能重复。
明确:江南春水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是何等的闲适自在。江南不仅风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更美。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江南让人流连忘返啊!
第三、四两句写出江南的景色美。从总体着笔,澄澈明净的春水胜过长空一碧的天色;从局部着墨,水乡的春雨声韵和生活情趣,一句一图,历历在目。
第五、六两句,写出江南的人物美。“似月”,是说女子容貌光彩照人;“皓腕凝霜雪”,是说女子双腕洁白如雪。这种描写使人物美具体化、形象化,能引起读者联想。
4、如何理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句诗?
明确:一种理解是:游人没到老年就不要离开江南回到故乡,否则一想起江南的美好景色和人物,就会后悔不及。一种理解是:诗人生活在唐朝末年,因藩镇割据,曾在江南避乱达十年之久。此词就是避乱江南时所作。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此诗表达的正是诗人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感情。
从第三句到第六句都述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不料第七句却说“未老莫还乡”,表面上是顺承上文,实际上是反扑,表明要还乡的意思。上边第三句到第六句,写江南好,都是劝留之语,游子始终未忘回乡。第七句的“还乡”前加“莫”,那是无可奈何的极端的说法。实际上,游子决心要回乡了。至于不回乡的理由,是第八句所说:“还乡须断肠。”为什么“断肠”?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不难想到是因为当时中原地区战事频仍,社会动乱不已。
一般游子的忧愁是不能回故乡;而这首词中的游子,却是能回故乡,但由于故乡战乱的原因不能回,这种愁苦就比一般游子更为深广。这首词的主旨,是在描写江南好的背景上,述说作者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感情。“还乡须断肠”这一句正是突出了这个主旨。
小结:这首词描写了江南的景色美、生活美和人物美,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以及有家难归的愁苦之情。
(二)自主探究,赏析炼字
【课件展示】诗歌中个别词语对作者的情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所谓的“炼字”,请结合所学,找出诗中使用精妙的词语,体会其妙处,按小组讨论并组织好答案。
交流时,请在别的同学发言时,认真听取,理解他发言的内容辨别其正误,并做好补充、评价的准备。
后发言的同学,不要重复谈过的见解,可谈不同的意见,也可进行充实、完善。
游人只合江南老 应该
春水碧于天 比
垆边人似月 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
皓腕凝霜雪 洁白
还乡须断肠; 一定,应当
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通过思考想象,从而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知人论世,对比剖析
【课件展示】请根据以下韦庄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探究韦庄在本诗的情感。
一、作者简介
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唐诗人韦应物四世孙,昭宗乾宁元年进士。他生活在唐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年轻时生活放荡,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帮助王建创建“前蜀”小朝廷。王建称帝,韦庄被任命为丞相。他的诗词都很有名,著有《浣花集》。反映黄巢军攻入长安的叙事长诗《秦妇吟》描写了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被称为“秦妇吟秀才”。他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情凝词中,读之始化,以至弥漫充溢于脏腑。在词坛上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派”代表词人。
韦庄生活在唐王朝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早年为实现其“平生志业匡尧舜”(《关河道中》)的抱负,始终“强亲文墨事儒丘”(《惊秋》),但也曾游历江南。在黄巢起义以后,藩镇混战,韦庄避乱江南达十年之久。这首词就是他避乱江南时所作(一说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
(四)请同学们概括本诗的主旨。
【课件展示】请独立思考或自由讨论,然后自由举手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要认真听取同学们的发言,辨别其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好补充发言的准备。后发言的同学可以补充、纠错,但不能重复。
在描写江南好的背景上,述说作者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感情。
拓展迁移,形成能力:
【课件展示】请赏析这首诗歌,按要求完成作业
忆江南
白居易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试着比较白词与韦庄此章在意境上有什么异同。
明确:韦庄的《菩萨蛮》显然顺承了白居易的《忆江南》。两人的词都用了简洁清新的语言勾勒了江南风光秀丽的图画,并融进了深深热爱、依恋江南的感情。不同的是,韦庄的词在表现依恋江南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情。白居易的词是用清丽淡稚的语言匀勒江南山水,而韦词则把人物形象的刻画也纳入其中,“护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更有了一种冶艳的意味。可以说,白词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幅“江南山水图”,而韦词则是一幅“江南仕女图”。
(二)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课件展示】 请同桌之间检查背诵,最先完成任务的,可来到讲台上展示。展示时注意情感的抒发,节奏的缓急,字音的轻重。
(三)作业:
【课件展示】
1、进一步熟练背诵并默写《菩萨蛮》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下列一首(福建卷)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认识人物
(一)脑海中回忆以前学过的此篇课文
(设计意图)描写江南美景的诗作很多,通过忆江南导入,与诗歌内容联系紧密,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多媒体展示课文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自由读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调动各方面的感官,结合自己的体悟去揣测诗意,把握情感。齐读往往限制学生的思维,为外在的节奏和速度限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自然地读出感情、节奏、起伏变化,是初读课文很好的一种教学方式。
【课件展示】
1、开头“人人尽说江南好”有何作用?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要求语言准确,语意顺畅。
3、诗中的江南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笔下的江南。
概括诗意,体会情感
通过结合意象把握诗歌内容,帮助学生走近作者,体会流露的感情,完成“缘景明情”的单元赏析方法,这是初读诗歌的一个必备环节。
【课件展示】诗歌中个别词语对作者的情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所谓的“炼字”,请结合所学,找出诗中使用精妙的词语,体会其妙处,按小组讨论并组织好答案。
【课件展示】请根据以下韦庄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探究韦庄在本诗的情感。
【课件展示】请独立思考或自由讨论,然后自由举手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自主探究,赏析炼字
知人论世,对比剖析
根据杜甫和诸葛亮生平经历的异同,概括本诗的主旨。
通过对炼字的把握,可以让学生回归诗意,进而把握作者内在的感情,还能让学生把握炼字题的答题方略。
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由此能够很深刻地体会作者借此诗所要表达的情志,也有利于学生积累韦庄的人生经历及对花间派有所了解。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也和单元方法“缘景明情”相呼应。
所谓“诗言情,词言志”,学习诗词要落到主旨上来。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学习一首诗要学会总结内容,具体阐释情感。
六、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情况评价 姓名
评价
项目
评 价 标 准
得 分
学习
状态
(15)
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有进取心,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
学习比较积极主动,有较强的兴趣和动力
感觉每天的学习状态都差不多,不积极也不怠慢
合作
状态
(15)
努力完成任务,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遇到困难能主动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喜欢独自思考探究完成任务,不喜欢和同学讨论交流
自己不懂做,也懒得和同学合作
探究
状态
(10)
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对问题没什么兴趣,不愿积极思考
不愿思考研究,等待老师或同学告知
认真情况(10)
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 参与讨论态度认真
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依时完成,有参与讨论
上课无心听讲,极少参与讨论
积极状态(10)
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有阅读课外读物
很少举手,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没有阅读课外读物
思维的条理性(15)
能有条理表达自己 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
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条理性差些
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做事缺乏计划性,条理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思维的创造性(15)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
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思考能力差,缺乏创造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对多媒体的接受能力(10)
对于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很是赞成,觉得符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适合教学内容的呈现。
觉得教师在课件等表现上没有很好的突出其特点,对自己学习没什么帮助
对于教师有无用多媒体教学无所谓,感觉不到多媒体设施的先进性
七、教学板书
景色美
生活美
人物美
热爱 愁苦
八、教学反思
立足于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最需要什么知识,他们可以接受什么知识,剔除那些不需要教的无用的知识训练内容。这样一堂课才会简练,学生才会上的津津有味。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学目标的确立比教学内容的确立更有重要和有效。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学习中掌握和巩固常用文言词语知识;
(2)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说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异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2)懂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教学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难点: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课件PPT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主要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相关资料,扫清字音障碍,能初步朗读。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项羽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之亡我”,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真的是天亡他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一、作者介绍及时代背景:?
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
二、合作探究
(一)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二)诵读课文,熟悉大意。
(三)学习第一段: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2、问:找学生翻译此句。?(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明确:盛衰在于人事。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明确:例证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4、重点字词:原??--?--?名词用作动词,推究,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所以━?━?……?的原因5、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呢?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
主要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背诵这篇课文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背诵情况。
2、?复习第一自然段,梳理情节。
一、?合作探究
(一)朗读第二、三段
由时间理出过程,概括出和庄宗有关的时间点和相关事件。
1、在这几个时间节点上,在庄宗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接受遗命,“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身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再追问:从这四个时间节点上的四件大事来看,庄宗的人生其实就是两个过程
——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
再追问: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2、庄宗的“忧劳”体现在哪些方面?
????????????????——“忧”:→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内忧外患)
——“劳”:→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身先士卒)
追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更好地突出“忧劳兴国”,突出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强调了 “人事”的作用。
3、写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论证的?
????——引导:先找出对比的句子来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来对比,突出盛衰在于“人事”。
4、面对唐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通过庄宗的事例我们看到的还是成功与失败都是由于“人事”。
(回应论点)
(二)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于:被动。??所: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的短语。???(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二、课文小结:
身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编《伶官传》并作序?
——引导(和高一、高二学过的相关课文联系起来):
以史为鉴,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后人尤其是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三、作业布置:
四、板书:
???? ??????盛——得——兴——→忧劳
伶官传序????? ???慎: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 ?????衰——失——亡——→逸豫
教学反思
不足:一是教师讲解仍然显得偏多,学生参与的程度仍显不足,未能完全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改理念;二是各环节的衔接语言存在不够精细的地方,可能给人以较为随意的感觉,同时各环节的时间分配上还可以再作调整,“练”的环节应给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
年级:高二
课时: 1课时
一、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选自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尽管风格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散文“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的特点,行文在结构安排上都有较强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伶官传序》处于本单元第二篇,借后唐庄宗宠爱伶人的历史事件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论证结构上一事一议,论证条理清晰,情感脉络鲜明,文章平易流畅,课下注释详细对于已有一定文言阅读基础的高二学生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和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 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从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看,高二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及高中必修阶段的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可以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完成文言知识的积累,疏通文意。从思维发展角度看,高二学生的理性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对于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够,尤其是本文强大的逻辑性和隐含在文中的作者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我采用学生自读赏析、教师点拨指导并结合相应的导学案进行授课。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难点: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作手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毛泽东曾有一句名言:生子当如李亚子。李亚子指的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他是李克用的长子,小名亚子,幼时体貌出众,而且忠厚沉稳,喜欢独来独往,很受李克用的喜爱。十一岁时便跟随父亲出征作战,得胜后随父亲进见唐昭宗。昭宗见了他,非常惊讶:“这孩子真是长相出奇!”然后轻抚着他的背说:“小儿日后必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要忘了为我大唐尽忠尽孝啊!”接着,昭宗又赏赐他翡翠盘等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了解庄宗的生平。
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正字音:
盛衰之理
盛以锦囊
及仇雠已灭
契丹
三矢
逸豫
了解学生的对本课的预习情况,并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课活动
一、掌握重要句式和重点词语
(原、函、夜、四、东、兴、亡、忽微等)的意义和用法。
1、特殊句式
A、此三 者,吾遗恨也 B、盛以锦囊 C、系燕王父子以组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E、智勇多困于所溺 F、燕王,吾所立
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被动句: 判断句:
2、重点字词理解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词活用为 词②函梁君臣之首 词活用为 词
③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夜、东:
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 用法
⑤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 词用作 词
二、翻译下列句子:
① 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②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下,快速填写本课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翻译重点句子,并由学生展示学案的答案。
通过预习与课堂当堂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快速掌握本课重点文言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并且营造和维持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三、通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用意何在?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2)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3)本文结构层次有何特点?
(4)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明事理的?
(5)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追问: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通过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通过课文大家推知本文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1.作者是如何来写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明确:由时间理出过程,概括出和庄宗有关的时间点和相关事件。
2.在这几个时间节点上,在庄宗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接受遗命,“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身亡,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追问:从这四个时间节点上的四件大事来看,庄宗的人生其实就是两个过程。
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
4.再追问: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本目内容较难,通过层层设问进行推进,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理解文本内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四、文旨: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七、教学评价设计
1.多自读,少讲读。大胆把学习任务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翻译,教师只做重点的提示,并以课堂检测作为督促和发现问题的方法。学生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且还能获得学习的成功感。
2.多讨论,少灌输。对于文意的理解,多让学生思考讨论,不要简单的交给答案。思想要碰撞才能产生火花,给学生思考的权利和空间,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碰撞出智慧的星火,点燃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
八、板书设计
盛——得——兴——→忧劳
伶官传序?????????慎: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 衰——失——亡——→逸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