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5 12:4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清 平 乐
◎释标题
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
◎知作者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却有非凡的艺术才华。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等,被称为“千古词帝”。
◎明背景
这首小令相传是李煜亡国之前的作品。有的研究者甚而指出说,它是李煜请求宋太祖放还他的七弟从善而不可得的时候写的。
◎赏形象
1.试分析“梅”这个物象的含义。
提示:扣住“梅”的特点及现状思考。
参考答案:“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
◎品语言
2.分析开头“别”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从“别”的位置及词人的情感考虑。
参考答案: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
3.“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历来被诗家评为写愁之佳句。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从用词表达技巧等角度去分析写愁之妙。
参考答案: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个词语,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喻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
◎析技巧
4.试分析“拂了一身还满”一句中的表现手法。
提示:从“拂了一身还满”实指和虚指两方面考虑手法。
参考答案:“拂了一身还满”,以象征(双关)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
苏 幕 遮
◎释标题
苏幕遮,原为唐教坊曲名,由西域传入,是当时高昌国语的音译。后用作词牌,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
这首词以低回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
◎知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明背景
范仲淹当时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范仲淹便写了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词作。
◎赏形象
1.“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一句选取了哪些意象?共同构造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提示:明确意象,并描摹画面特征。
参考答案:作者选取了碧云、黄叶、绿波、翠烟等秋天的意象,共同构造了一幅色彩斑斓、阔大辽远的画面。
◎品语言
2.请赏析上阕末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的作用。
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其作用。
答案:内容上的作用: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结构上的作用:由上阕写景引入下阕抒写离情别恨。
◎析技巧
3.词中“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使用了哪些手法?
提示:多角度思考并分析。
参考答案:(1)衬托,以芳草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2)虚实结合。上句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虚实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4.前人评价范仲淹《苏幕遮》“以秋景反衬秋心”,你如何理解?
提示:理解“反衬”,明白“秋心”所指什么。
参考答案:本诗反衬体现为两点:第一点以“芳草”的无情反衬人的思乡之情浓烈。第二点是上阕写秋景为阔远而浓烈,反衬下阕离情的悲伤。
兰 陵 王
◎释标题
兰陵王,词牌名。三段,一百三十一字。前段十句,六仄韵;中段八句,五仄韵;后段九句,六仄韵。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大家多采用这一说法,认为是一首送别词。
◎知作者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明背景
《兰陵王》是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据说南宋时期,首都地区的歌舞场所很流行唱周邦彦的《兰陵王》,但乐调技术难度很高,只有最有经验的老笛师才能把握。《兰陵王》一篇,颇能代表周邦彦慢词的风格,为历代评论家所欣赏。
小说家有说本篇的背景是周邦彦被贬出京城,李师师持酒饯别,词人作此篇相赠的。这自然是附会。但本篇确实是抒写离别京城之愁苦的,内中隐隐有一段缠绵的爱情故事,但已是过去,只能刻骨铭心地去追忆。
◎品语言
1.如何理解“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一句中“直”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从“柳”“直”和“阴”“直”两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其一,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其二,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
◎析技巧
2.“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表情达意的?
提示:通过“识”理解修辞,“倦客”理解情意。
参考答案:拟人、反问。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其心情更悲凄。
◎悟意旨
3.“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提示:“过千尺”说明长,说明离别之多。
参考答案: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婉,耐人寻味。
菩 萨 蛮
◎知作者
李白(见第一课《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补注解
菩萨蛮,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每段两仄韵,两平韵。此词填于作者被流放期间。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之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是“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是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示例二)我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上阕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子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示例三)我认为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踏 莎 行
◎知作者
欧阳修(见第五课《画眉鸟》)
◎补注解
踏莎行,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
景佑初年,范仲淹以言事被贬,欧阳修因援助他,也被贬于夷陵。此词即写于此时。
1.上阕写了什么景,意境特点是什么?写春景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上阕描绘了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
意境特点是美好融和。
作用:以乐景写哀情。用初春美好融和的风景反衬出主人公的离愁。
2.赏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手法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化虚为实,将抽象的离愁比喻成“迢迢不断”的“春江水”,既写出了离愁的深广和越走越深的特点,也具体亲切,增强了离愁的艺术感染力。
3.“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
踏 莎 行
◎知作者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三十六岁中进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等职位。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滕州。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补注解
这首词一题为“郴州旅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此前,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
1.分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句在写景抒情上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互文见义。这两句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且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2.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楼台、津渡、桃源、孤馆、斜阳。孤馆、斜阳是实景,是实写;楼台、津渡、桃源是想象,是虚写。
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砌成此恨无重数”中词人“恨”什么?“恨”何以“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词人的“恨”是飘零,是离恨,是别愁。一个“砌”字,化虚为实,赋予愁以具体可感的形态。此处的恨是一块一块坚硬的砖石砌起来的,是那样的沉重,是重重叠叠的恨,数不清说不尽的恨。
一 剪 梅
◎知作者
李清照(见第三课《乌江》)
◎补注解
“一剪梅”是词牌名,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它的另一个名字是“腊梅香”。其词体特点: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一般以书写爱恨离愁为主要内容。本词就是以表达相思之情为题材的一首“婉约中调”。这首词是作者在丈夫出行在外、寂寞难耐之际写下的性情之作。
1.“红藕香残”“玉簟秋”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还有深刻意蕴。它们的深刻意蕴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红藕香残”,表面看是写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2.试赏析千古名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才……却……”表现愁绪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词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
离情别绪类诗词的鉴赏
◎知考情
词作为一种诗体,到宋已经发展成熟。其思想性、艺术性与唐诗媲美。高考命题选择词的几率很大。在词的题材中,离情别绪又占有相当的份额,常常进入命题人的视野。
◎悟考题
(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生解答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联系词人写此词时的生活境遇、思想状况等,注意注释里“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等内容。朋友远道来访,由此可联想到词人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二是结合有关词句进行分析。上阕中的“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表达了词人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下阕中的“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则又写出了词人与友人离别的愁绪。(2)解答本题,一要注意抓住前人对此词的评论“飘逸”进行具体分析,二要对“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进行具体分析。在这两句中,“阆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而“阆苑”则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词人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可谓想象奇特,使得词作虚实结合,富有浪漫色彩。在这两句中,“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使得其境界分外开阔,展示了词作的飘逸之姿。另外,词人以“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以“楼高”句设想将来,也使得本词的语言灵动飘逸,别致脱俗。
参考答案:(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学技法
鉴赏“离情别绪”诗词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首先要抓住诗词中所描绘的意象,做深入的分析,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因为离情别绪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国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柳”“舟”“书信”“鸿雁”等。
2.领会诗词中所蕴涵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离情别绪诗词的一个关键。
3.抓住离情别绪诗词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即为典型。
4.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离情别绪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如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5.分析行程。又是作者用行程来表达离情别绪,这些字眼渗透到句中,阅读时仔细寻找体会,有助于诗词的理解。
一、基础训练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黯乡魂(àn)       旅思(sī)
危阑(lán) 伫立(chù)
B.砌下(qì) 岑寂(cén)
玉簟(tán) 平芜(wú)
C.独倚(yǐ) 半篙(hāo)
暝色(mínɡ) 征辔(pèi)
D.迢递(tiáo) 津堠(hòu)
郴江(chēn) 驿寄(yì)
解析:选D A项,“伫”应读“zhù”;B项,“簟”应读“diàn”;C项,“篙”应读“ɡāo”。
2.对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山映斜阳天接水   山映斜阳:斜阳照山
B.黯乡魂,追旅思 追:追赶,可引申为依依不舍
C.盈盈粉泪 盈盈:清澈的样子
D.梨花榆火催寒食 催:含有“岁月匆匆”之意
解析:选B B项,追:追随,这里有纠缠的意思。
3.下列各项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C.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
D.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解析:选D A、B、C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互文见义。
4.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砌下落梅如雪乱,________________。(李煜《清平乐》)
(2)________________,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3)山映斜阳天接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苏幕遮》)
(4)________________。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5)____________________,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
(6)离愁渐远渐无穷,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踏莎行》)
(7)________________,月迷津渡。(秦观《踏莎行》)
(8)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一剪梅》)
答案:(1)拂了一身还满 (2)离恨却如春草 (3)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4)明月楼高休独倚 (5)平林漠漠烟如织 (6)迢迢不断如春水 (7)雾失楼台 (8)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二、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宋]张 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 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5.作者在词的上阕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怎样借景抒情”要求考生通过情景之间的相似性来分析词人在诗歌中表达的丰富而生动的情感。考生首先要理清作者的写景顺序和角度,如本词上阕由听觉到视觉,由远及近。考生就可以感知到作者是因声而望景,由景再生情。其次是情景之间的相似性,如水阔云低暗示了心情的黯淡,燕子远去和人千里又极为相似,落落的梨花又恰是孤寂无依的词人的真实写照。
参考答案: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
6.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阕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结尾处,作者一般会借助一定的表达技巧来表达情感,以体现生动感人的特点。解答本题时,考生要结合下阕中的“修禊”“卖饧”“江头柳”“苏堤”等内容,并分析词人夜不成寐折得江柳的原因,从而推知词人的皱眉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参考答案:清明节前后,作者思乡情切,在夜晚折下江头的柳枝以寄托思乡之情。虽然那不是家乡苏堤的柳枝,也让作者皱眉伤感,所以说“不是苏堤也皱眉”。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只能徒增烦恼,将自己的思乡愁绪更加强烈地表达出来。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 江 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拦: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7.试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了江东留恋之情。
8.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阕或下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上阕: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情。
下阕: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出浓重的牵挂、不舍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三)阅读柳永的《少年游》,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 年 游
柳 永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9.“夕阳闲淡秋光老”中“闲淡”的意思是__________,“离思满蘅皋”是用____________修辞手法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惨淡 夸张(或比喻) 离愁之多,无所不在
10.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本诗用霸陵桥暮色、衰杨古柳、夕阳残照、《阳关》之曲等一系列物象和情景,对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反复渲染,传达了词人的悲秋与离愁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1.本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上阕写眼前送别之景,下阕写朋友将去之地。
1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三、语言表达
13.仿照示例,运用古诗文名句,再写一句话。
示例:结识古仁人,我赞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仿写:结识古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我慨叹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悲壮。
14.(新课标全国卷Ⅱ)下面是某班级春游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描述图示要抓住图示各元素之间的联系,准确描述出“春游”的组织形式、具体准备、活动要求及活动内容。图示“分5组”是组织形式,图示“小组”统领的是准备和要求,图示“班级”统领的是活动内容。
参考答案:本次春游全班分为5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准备所需物品,要求人人参与,组长负责协调;各组拿出美食进行班级评比,并参加游艺活动。
诗 词 异 貌
诗词一脉,都以抒情为特质,以表现为手段。但是从诞生之日起,词便因其独具的文化因子,呈现出与诗体不同的风貌特征。
诗与词文学特征的不同还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和音乐关系的差异
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然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杀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
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词平仄通押,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
3.题材内容的差异
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风格的差异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 绛 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1)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秦观诗与元好问词的不同。题干中已说明从“理趣”和“情趣”两方面去比较。
(1)秦诗的理趣,要从诗善于言志方面分析。通过季节更替来阐述春固然好,夏也更怡人的道理。
(2)元词的情趣,要从偏于写情方面去分析。扣住关键词语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2)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借题发挥]
通过做以上题目,分析诗词的不同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从大的方面去分析,诗抓言志,词抓言情。
(2)分析时要紧扣关键字眼作答,从字里行间分析。
(3)注意抓住物象分析。
(4)有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的身份来分析。
穿越时空的宋词  
走近宋词,突然有一种很惶恐的心情,很想说点什么,却不知从何说起。也许是感慨太多,也许是其中的情思太过缱绻绮丽,也许是……对这些名家的经典,我只有仰望。我怕我的任何一点解读都属多余,只能贻笑大方。
可是,当一篇篇的宋词读过,当一个个饱含生命感悟的古人在眼前一一浮现,我仿佛进入了一个从未抵达过的心灵之境,感慨万千。
中国人,在唐诗宋词的吟咏中长大。小时候,我们读她,并不知道她的美,只觉得极为顺口。多年后,当我们经过岁月的打磨,再一次来到宋词的世界,才猛然惊觉她原来如此多情,如此瑰丽,如此安静,却能挑动你最敏感的那根神经,感慨万千却不知道说什么。正如辛弃疾的词所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那些古人在千百年前发的忧思,也许并没指望多少人能懂,却不知那些偶然的心绪,因为流诸他们的笔端,而成为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的最曼妙的写照,感动着后世无数的人,撩动着所有与之有类似体验的人,并且还将继续迷倒众生,魅力永存。没有期望谁能懂,能懂的人自然能懂。宋词,不知不觉间已引起人们最深的共鸣。
离别的痛苦,仕途的失意,游子的孤寂,思妇的愁怨……
这些让人愁肠百结、痛彻心扉的情感,弥散在宋词里,却幻化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升华到了一个让我们凡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谁没有经历过离别?可是唯有柳永,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勾勒出最凄美的离别画面。
谁没有遇过挫折打击?可是唯有苏轼,用“一蓑烟雨任平生”塑造出一个笑傲江湖的行者的豁达。
谁没有尝过思念的愁苦?可是唯有李清照,用“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将愁绪植入生命的最深处。
……
人的情感,那些伤与痛,亘古不变,人活在世就无法躲避。可是这些伤与痛,从这些文人的笔中流出,竟然能成为一种美的极致,这就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吧。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巧笑倩兮的女子,衣袂飘飘的才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将士,在宋词里我们邂逅着各种各样的人生。宋词,小心翼翼地收集着人类或委婉细腻,或超脱大气的情感。人的情感总是需要宣泄的,在宋词的典雅中,我们找到一丝安慰。她用她的多情,轻轻地抚慰每个伤口,将伤疤雕琢成一朵奇葩。伤感却不颓废,痛楚却不萎靡。像一场清凉的雨,洗去所有的风尘。痛也痛得清醒,怨也怨得清丽。
伤痛并没有离现代人而去,可是我们现代人却再也写不出那样美丽的词句。宋词,一个永远无法超越的文学高度。
古人有足够的时间去吟赏烟霞,三杯两盏淡酒便能催生出无数的诗意。一盏孤灯,一片月光,一支箫管,简单的生活却有让现代人羡慕不已的情趣。而我们现代人,却只能在古人留下的只言片语中重新触摸那个一草一木总关情的真实细腻的世界。在这个高速运转的“富足”的时代,我们却只能远远地仰慕古人的悠闲与诗情。
如今,穿过时光的漫漫风尘,走近宋词,走进充满诗意的国度,我如入梦幻之境。站在大作面前,怎敢妄加评论?唯有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