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语文高考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件 (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三语文高考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件 (共4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5 13:1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高 考
与 新大纲明确提出,2017年高考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
比如, 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考试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目的。 2017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试题直接链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的题目有:
10-13.文言文阅读(19分)
14-15.古典诗歌鉴赏(11分)
16.名篇名句(5)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一项是(3分)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22.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9个关键词,5个属于中华传统文化,两个直联中华传统文化)
直接链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的题目分数占卷面总分的50%以上。 2017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直接链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的题目有:
10-13.文言文阅读(19分)
14-15.古典诗歌鉴赏(11分),
16.名篇名句(5)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一项是(3分)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22.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句名言,4句属于古诗文,还有1句是直联中华传统文化的词)直接链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的题目分数占卷面总分的50%以上。
间接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的题目分数9分(1、2、3题:青花瓷)。1、读懂考纲A、2017年高考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
B、 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第11、12、13、14、15、16题)
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考试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目的。
(17题成语4 6;19题语言得体;22题作文)
C、“必考”, “只考”(120个文言实词)如何读“高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2、读懂考题 2017年全国卷1
A、内容: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古代文化常识、成语辨析、语言得体、阅读、化用等
B、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填空、作文
C、直接链接分值:占总分的50%以上。
2017年全国卷2
A、内容: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古代文化常识、成语辨析、语言得体、阅读、化用等
B、题型:阅读题、选择题、简答题、填空、作文
C、直接链接题分值:占总分的50%以上。
D、间接涉及题分值:9分。如何读“高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2017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官方版标准答案)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一带一路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京剧任务驱动: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9个关键词,5个属于传统文化,两个直联传统文化解读: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历史上称之为“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的提出,是在古代中国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现在逐渐完善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构想。 了解了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的意义,再来选关注的“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谈“一带一路”的内在含义,“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一带一路”才有深义和新义,文章的立意要高远许多,思路也会拓宽许多。
不然, 选“一带一路” “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就只能是肤浅的解读。2017年高考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解读:广场舞:古代流传至今,如踏歌、秧歌。
踏歌: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古人称以足踏地为节、边歌边舞的群众自娱性歌舞为“踏歌”。
“踏歌”是一种群舞,多在民间节日,人们围成圆圈,手袖相联,以脚踏地,边歌边舞。情绪欢乐。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 。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汉族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
早在宋代就有农事中唱秧歌的记载。后来人们不断丰富发展,将农民们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形式的歌舞都统称为秧歌。 灯舞:安徽省池州市的汉族民俗舞蹈,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请神祭祖、驱邪纳福,祈求太平为目的。
腰鼓舞是中国广泛流行的汉族民间舞蹈,起源于古代的战鼓。属集体舞蹈,用于欢庆、热烈的场面,表达人们欢欣鼓舞的心情和劳动人民的英雄气概。
傩(nuó) 舞——社渚流传千年的古代广场舞。享有“中国古代舞蹈艺术活化石”之称的美誉。傩舞是一种驱邪祈福的民间舞,一直为文化、艺术界所重视。 朝鲜族的“农乐舞” 流传在东北地区,是深受朝鲜族喜爱的代表性舞蹈。主要在新年伊始和欢庆场合表演。舞蹈以“舞手鼓” 和“甩象帽” 为其主要特色。活动时高举写着“农者天下之大本”字样的农旗,表明了以农为本、以农为乐的宗旨。
醒狮舞主要流传在中国南方,以及海外华人的聚居区。每逢节日或庆典中舞动,以喻国泰民安。太平吉祥。
“太平鼓舞”鼓形如扇,由最初宗教祭祀性质发展为民众自娱舞蹈。
卓(锅庄):藏族民间舞蹈。带自娱性,常在民间节日或农闲休息时跳,在藏区广为流行。中国传统民间广场舞的特点:
踏歌:群众自娱自乐。
秧歌舞: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形式.
灯舞:请神祭祖、驱邪纳福,祈求太平。
腰鼓舞用于欢庆、热烈的场面。
傩(nuó) 舞是一种驱邪祈福的民间舞。
朝鲜族的“农乐舞” 以农为本、以农为乐。
醒狮舞以喻国泰民安。太平吉祥。
“太平鼓舞” 宗教祭祀发展为民众自娱舞蹈。
卓(锅庄):带自娱性,在节日或休息时跳。 了解广场舞的特点,“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广场舞”,也就是在读中国的“祈求太平、庆典、以农为本、以农为乐、在节日或休息时、群众自娱自乐、以喻国泰民安,太平吉祥。欢庆、祥和、歌舞升平”的特点。
不然, 选择“广场舞” “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就只能是泛泛而谈
( * 外国人不解,同一时间,同一活动…)2017年高考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总之:关键词多处都在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当代中国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现状。这是“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用意。
如果选择了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的关键词,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来写作,“读懂中国”的可能性就大了许多。高分的可能性就大了。2017年高考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想当初,高考作文一出来,网上就转发:
“我骑着共享单车,走过一带一路,和大熊猫一起跳了广场舞。沿途经过了长城,品尝了中华美食,却引出了大量食品安全问题,到达美丽乡村,却发现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想看京剧,舞台却被广场舞大妈们占领,后来共享单车都被破坏,只好在移动支付平台买了高铁票,终于回到了家。”
这,“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17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官方版标准答案)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6句名言,4句属于古诗文,还有1句直联中华传统文化3、读懂: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A、《鸿门宴》的项羽和范增多数外国人:敬重项羽,鄙视范增。
*“我如果是范增,我就亲自跟沛公决斗,或者指挥士兵直接杀掉沛公,决不会派士兵舞剑杀人”
----俄罗斯人语如何读“高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4、了解和掌握必要的传统文化常识A、读懂:中小学课本中必修篇目的传统文化常识
B、读懂:中学课本选修篇目的中国古典名著、古诗文名篇、传统节日和民俗涉及的文化常识如何读“高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高考可能会考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 ?1、中小学课本中的涉及的传统文化常识
如:含有中国古典名著、古诗文名篇、时间、节日、节气、气候、传统节日、民俗等古代文化常识的古诗文;
2、当今中国及世界最近发现或认定、提倡或推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例:古代诗歌鉴赏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相当于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唐朝冬至政府官员放假三天。
借助冬至这个节气,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加厚了思念的深度,扩大了思念的空间,把思念放在冬至的深夜,乡愁就更加浓厚了。例:“朝菌不知晦朔。《逍遥游》
1、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唐·韦应物)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4、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6、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7、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前赤壁赋》
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9、“四更造饭,五更开船”
10、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冬至以后、立春以前,阳气初动,故称"初阳"。)一、古诗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时、日、旬、月、季、年、节气、节日记 时 一是古人根据天色、人事把一天分为十二时:
据《左传》杜预注,这十二时为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昃zè 、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二是用地支记时,以十二地支为纪:分为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三是记夜。古时没有钟表计时,特在都市或寺院的钟鼓楼置铜壶滴漏,并派人负责守漏、击鼓报时(更),一夜共五更。 中学课本古诗文中的古代十二时辰
【子(z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夜分 、中夜 、未旦 、宵分: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1、张继《枫桥夜泊》: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丑(chǒu)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1、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2、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中学课本古诗文中的古代十二时辰
【寅(yín)时】平旦,平明,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午(wǔ)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学课本古诗文中的古代十二时辰
【戌(xū)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日暮在黄昏的前面一点时间。
日暮指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傍晚。
黄昏是指日落以后到天还没有完全黑的这段时间。中学课本古诗文中的古代十二时辰
【亥(hài)时】人定,又名定昏、夤( yín)夜(深夜):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
“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滴水,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高考可能会在那些题型里考“中国传统文化” ?1、论述文阅读选用“中国传统文化” 的内容
(选择题)
2、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简答题)
3、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简答题)
4、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翻译题)
5、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简答题)
6、名篇名句填空(默写)
7、成语辨析(熟语运用) (选择题)
8、语言得体 (选择题或简答题)
9、对古代神话、传说、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谚语等包含的寓意的理解性作文。(作文)“高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很早就有! 例如: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考试由国学大师陈寅恪kè出题,其中有一题就是对对子。出的上联是“孙行者”,结果有一半以上的考生交了白卷,其他考生的对句有“唐三藏”、“猪八戒”者,皆不及格。有个别考生对出“祖冲之”、“王引之”者,差强人意。只有一人对以“胡适之”(即胡适,字适之),受到陈寅恪赞赏。陈大师甚至还表态说:“就凭这三个字,这个考生想上清华的哪个系都行!”这个考生就是后来的著名语言学家周祖谟mó。1、没名没姓的猴子为什么姓“孙”?
小说《西游记》:须菩提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教你姓‘孙’罢。”
2、姓“孙”为什么下联对姓“胡”?
猢狲:“猢狲”、“胡孙”谐音3、为什么叫“行者”?
小说《西游记》:三藏欢喜道:“你这个模样,就像那小头陀(行脚乞食的僧人)一般,我再与你起个混名,称为行者,好么?”
悟空道:“好, 好,好!”
4、“行者”为什么下联对“适之”?
适,適:从辵(chuò),从啇,(啻chì声)。本义:走向目的地。
《说文》之也; 《广韵》往也。
《正韵》如也,至也。
所以以“行‘对”适“;”之“和”者“是文言文里的常用虚词,所以”之“对”者”。(周祖谟语) 陈寅恪指出,对对子最易测验学生对中文的理解程度,因为寥寥数字已包含对词性的了解,以及平仄虚实的运用。对联在各种文学形式之中字数最少,但却最富于中国文学的特色。以“胡适之”对“孙行者”,不仅对仗工稳,平仄协调,而且化用典故,妙合古今。 (参见吴鸿清在刘彦湖书法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来理解清华招生试题,也就深知此题的含义,而不是简单的对对联了。09.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 )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
10. 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 )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BB“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生查子·元夕
作者:欧阳修?(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11. 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 )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12.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
A、隔岸观火 B、暗度陈仓
C、背水一战 D、破釜沉舟CD09.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2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 )
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
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
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BC65.?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 )
?
A、鼓? B、锣
79.?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
?
A、初春 B、暮春
C、仲夏 D、夏末?BB79.?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B)
?A、初春 B、暮春 C、仲夏 D、夏末
描写的是晚春的景色, 因为海棠花花期一般从2月下旬至5月上旬不等。
绿叶茂盛,花渐凋谢,指暮春时节,也形容春残的景象。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88.?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 )
?
A、黄河 B、长江 C?、淮河
111、 元太祖铁木真是蒙古草原上的英雄,他被人们尊称为“成吉思汗”,“汗”的意思是大王,那么“成吉思”的意思是:( )
?
A、天空? B?、大海?
C、草原? D?、高山BB88.?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B)
?
A、黄河 B、长江 C?、淮河
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意思是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障碍。111、元太祖铁木真是蒙古草原上的英雄,他被人们尊称为“成吉思汗”,“汗”的意思是大王,那么“成吉思汗”的意思是:(B)
?
A、天空? B?、大海?
C、草原 D?、高山
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
"孝"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是元代郭居敬编录,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佛教变文《二十四孝押座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二十四孝"作品。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